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关于自主创新的哲学思考
难得机遇, 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 主知 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把生物科技作为 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 业、 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发展空间和海洋科技, 人口 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 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加强我国 科技创新的 基础和 后劲。
自 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我国 应对未来挑 战的重大抉择, 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 是实 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 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 诉我们: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 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
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 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 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 瓶颈问题; 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
2006 年第 5 期 ( 总第 41 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TIONI s r r r UTE N N
No. 5 ,2006
G e n er al N o. 4 1
文章编号: 1009 一 3605 (2006 )04 一 0030 一 02
一、自主创新应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有
所为,有所不为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 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 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 流, 遵循科技规律, 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 选
择顺应时代要求、 符合我国 实际的 发展道路。 [21要根据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 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 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总体部署, 统筹当前和长远, 把握科技 发展的战略重点, 确定若干重点领域, 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 术, 实施若干重大专项, 建设一批创新基地, 培育大批创新 企业, 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 坚实基础。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 势、 关系国 计民 生和国 家安全的 关键领域, 力量、 集中 重点 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 要紧紧 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 一中心任务, 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着力解决制约经济
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义价值观。在人与 自然的关 系中,在主体 与 客体的关系中 , 只有当客体 的存在 、性质及
运动与主体本性 、目的和需要相一致 、 相适 合才有意义。 近代以来 ,话方世界不断强 化 的人 与 自然对立 的思想致使人们 认为: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仅仅是 主体和客 体之 间的改造 与被改造关 系 , 而不是部分与整体 的关系 。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 , 人在改造和征服 自 然的过程中 , 发展了 “ 经济主义— —消费主 义——享乐 主义 ” ,实行一种 “ 反 自然 ”的 社会——经济一 消费生活 ; 同时也发展 了 科学主义思想 。 从而发展 了损坏 自然环境 的
方向是大规模的 “ 粗放型”生产。以便获得 规模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 严重地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 环境 。因此 , 人类必须改 变原来 的大规模生 产、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模式。 4 . 风险性 。一项重大创新 出现之后 , 往 往会有一系列后 续的创新紧跟其后 。 形成创
的复杂网络构成的非线性系统, 因而使技术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
三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哲学反思 1 .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缺陷。传统的技术 刨新观是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观, 它以追求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它将经济价值作为一切 经济活动的唯一评价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都 围绕经济价值而展开。在以利润极大化为目
发展而盲是匮乏的。 技术创新的主要 目的和
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 强化 了城乡二 元经济社会结构。技术创新不仅促进 了经济 增长 ,同时也加剧了增长 的不平衡。这种马 太效应使得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愈加失衡 。 技术创 新能力相 对较低 的地 区在 国家 和地 区创新体系中被边缘化 , 引发了教育 、 就业 、 社会资源分 配不公等社会问题 。 并且这种代 内的不公平鸿沟还将延续到代 际之 间。 2 者 学反思 。 从哲学认识论 的角度分析 , 传统 技术创新 观实 际上是一 个严重 背离客 观事实的错误观念 , 它是以西方哲 学中占据 主导地位的一种哲学观念—— 笛卡儿 的 “ 主 客二分 ”为理论依 据。所谓 “ 主客二分 ” , 是指始于笛卡儿 “ 心物二元论 ”的一种思 维 方式 。“ 主客二 分”思维方式强调人 的主体 地位 、凸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了人类 中心 主
创新人才理念探究及其哲学思考
智 ) 最 高 的善 ,从 而 培养 出 “ 人 ” 及 完 。例 如 ,美 国
约而同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 方 向。就我国当前 的历史 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 的主要矛盾和根本 问题是 :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倚
重 于知 识传 承 ,把 传 承性 教 学 置于 中心 位 置 ,忽 视
么情形 下 提 出的 呢 ,又是 如何 拓 展与 延伸 的呢 ? 国开 始调 整 高等 教育 的 培养 目标 。9 9 英 17 年 ,英 国皇 家 文科 协会 颁 布 了一 份 ,“ 能力 宣 言 ” , 痛 批 英 国 当时所 存 在 的 “ 育 ”和 “ 练 ” 的严重 教 训 不 平衡 。宣 言指 出 ,平 衡 的教 育 应包 括 创造 性 技 能
津 大 学共 为 英 国培 养 出 4 0名 诺 贝 尔奖 获得 者 、2 5 位 首相 。
应 的 提 法 ,而 是 采 用 “ raiemid , “ ri l Cet n ” Cic v ta tikn” hnig 等外 延较 窄 的概 念 。 虽然 国外学 者没 有 “ 创 新 人 才 ” 的提法 ,但 他 们 所提 的培养 目标 无 一 不表
对学生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能力 的培养 ,培养 出的
人 才大 多欠 缺批 判 思 维 、想 象力 和创 新 能 力 。这 正 是我 国当前 教育 尤 其是 高 等 教育 的致 命 弱 点 ,这 种
状况 与 2 1世 纪 E益加 剧 的 国际竞 争 对 创新 人 才 的 l 强烈需 求 形成 尖锐 矛盾 。
有 直接 出现 “ 新人 才 ” 的字 眼 ,但 从其 发 展历 程 创 可 以看 出英 国 的培养 目标不 仅 要求 学 生具 有 综合 性 学科 基 础知 识 ,还注 重其 创 造性 技 能 、操 作 性能 力 的培 养 。牛 津 大学校 长 C ・ 卡斯 要 求大 学 培养 的 鲁 人 才 “ 有 很 高 的技术 ,非 常宽 的知识 基 础 ,有很 要 强 的个人 责 任 感 、革新 能 力 和灵 活 性 。个 人 能够 不 断 地 获取 新 的技 术 以适应 其 需要 。 ”至 20 0 1年 ,牛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x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唯物辩证法和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探索如 何通过唯物辩证法来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概述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相互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统一联系
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和联系,反对孤立和片面的看待问题。
结论
唯物辩证法和创新意识相辅相成,通过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为社会进步和 个人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的方法
敢于挑战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解构 现有的思维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和批判,推 动创新的思维方式。
多元思维
扩展思维领域,接触不同 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培养跨学科思维,寻找不 同领域的联系和互补。
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
将创新意识应用于实践中, 不断实验和尝试新的想法。
2 前瞻性
能够预测未来趋势和变化,并主动寻找新的机会和创新方向。
3 冒险精神
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冒险和承担风险。
唯物辩证法对创新意识的影响
• 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角度。 • 唯物辩证法鼓励人们跳出传统框架,勇于挑战和创新。 • 唯物辩证法推动人们思维的开放性,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2 矛盾斗争
认识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量变质变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渐进的量变逐渐达到质变,进一步推动事物的演化。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强调不断更新观念、开拓思维的重要性,这与培养创新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创新意识的定义和特征
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动力 , 从而驱使人们 朝着 目 标一步步迈进 。人总是有一 定的驱动力去进行科研活动的 ,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动 机原 因对人类活动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科 研 的角度看 ,动机对科研活动呈现出不 同程度的能动作
用。
得德鲁克在 15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 方法 , “ 标 94 目 管理是 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 ,使许多 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瞄准组织 目标和个人 目标并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他们。”。 上述两种措施有利
于将人类的动机与科研工作完美的结合起来 ,使科研人 员在科研过程 中确立明确的权 、责、利等原则 ,有助于 科研 团队最大程度上完成工作的 目标 ,对调动科研 人员 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 总之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在科研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
首先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进行 了详细的划分 ,这 在理论上有助于对动机原因进行研究 ,揭示人类行为的 规律性 ,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人类的科研 活动 是一个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掌握 了人类行为的 规律性 ,将对科研活动的进 行和管理有着重要 的指导作
学术探讨
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文/马俊 黄娟
摘 要 :通过技 术创新的哲 学本质 的思考 ,并对其特征进行 相关分析 ,从 而实现技术 创新的主体性 与客体性 的统一 、整体性 与关联性 的统一 、必 然性 与偶然性的统一 ,使技 术创新运作科 学化 。 关键词 :技术 创新 ;哲 学本质 ;科学化 ;统一 中图分类号 :N 2 0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0- 16(01 l()01— 2 09 96 2 1)07c一 33 0 据此 ,技术创新应具 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 ,一般地说 , “ 技术创新是一个 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 以技术成果 的商业化为 目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 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 的、向市场推 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 l 、创新 性 。可 以说 ,创新性 是技术 创新的本 质特 新 本质上是技术资源的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和结果。” 征 ,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实践 活动 。首先 , 经济利益至上 的价值观 始终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 程 , 参与的技术 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即必须具备 谋取商业利润是其唯一 目 标。就技 术创新解释的主要观 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方法 、从事 点,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探讨技术创新问题 ,而 创新性 实践 的积极性等。没有主体的创新 能力,技术创 缺 少对技术创新 的哲学反思 ,对技 术创新的特征探讨得 新就无从发展 。其次 , 在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 中,创新 也 很少 。因此为 了使技术 创新更好地 发挥其应 有的作 主体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把科学发现 与技术发 明的潜在 用 ,就必须通过从哲学的角度来把握技术创新的本 质, 的经济价值变成直接现实的经济价值 ,而从事创新 活动 深化对其特征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把 握技术创 的任务就在于创造 出新工艺、新产品,最终满足生产上 的应用和市场上 的需求 。可以说 整个技术创新过程 ,是 新运作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的几点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百胜生活相联系,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仅要有理论的创新还要有实践的创新。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并对当代的中国人思维和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实践,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了,我们只有在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下,才能真正的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也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创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我们才能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有哲学专家认为,在现阶段下,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是无法进行分割的。
如果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以后,就无法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的传统哲学也无法跟上时代潮流发展的变化,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哲学。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两者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
也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法很好的实现,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联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中,首先,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这三个最基本的哲学思路去发展,在创新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利用哲学的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总结,并根据这些经验,不断加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在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实践品格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要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求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互动与平衡。
哲学创新要注意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实现原则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智能、释放人的能动性。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
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活动。
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规定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
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及其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及其意义作者:陈光林来源:《党建》2016年第07期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这些重要思想,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而且从哲学思维的视角看,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思想理论意义。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不断繁荣强大、全民族科学创新思维的提高以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理念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
比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可见,发展的观点和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跃进。
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创新,是新旧的更替,是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
创新创业必须立足于实践,经过多次实践研究与实验,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和成果。
因此,在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理论真假的唯一标准,只有坚定实践、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更多的成果和进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创业都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辨和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我们应该根据由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发现客观规律,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在创新创业方面,我们不应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解放的底线。
创新和创业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人的自由解放这一出发点出发,追求更高的人类幸福,而不是以牺牲和剥削他人的利益为目的。
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摒弃任何形式的歧视,秉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价值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富有现实意义并全面而深入的思维方式,它不但能推动我们学思践悟、钻研创新,更能激发我们对创业创新的热情,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促进我们的事业发展,助力我们的实践进步。
因此,大学生们应该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扬其理论的精髓,融会贯通,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及当代意义
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及当代意义【摘要】技术发展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
在技术创新的背后,需要思考的是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
而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技术发展进行哲学思考,认真思考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对于引领当代社会朝着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及当代意义意味着要认真对待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道德规范,以确保人类社会能够更好地迎接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技术发展、哲学思考、当代意义、人类历史、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伦理考量、技术创新、社会重要性1. 引言1.1 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及当代意义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对技术发展进行哲学思考,既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反思,也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率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历史的加速,让我们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技术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对人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技术发展的伦理考量。
只有更加完善地掌握技术,才能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并为当代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对技术发展进行哲学思考,不仅是对技术本身的深入探讨,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只有不断探索技术的本质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引导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2. 正文2.1 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数字化时代,技术发展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演变。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创新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在哲学领域内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重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重新思考和提出新的见解。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更是对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颠覆和改变。
哲学创新的本质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质疑和重新建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开拓和推广。
二、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世界是由意识所构成的,启发了后人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全新思考。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思维”的概念,对后人的思维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哲学领域,经院哲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思想的质疑和批判,提出了“宗教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开辟了宗教哲学的新思路。
十九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是哲学思想的一次革新,启发了哲学家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新认识。
当代哲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哲学等新兴思潮层出不穷,推动着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哲学创新的内涵哲学创新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传统哲学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陈旧和僵化,需要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来重新审视和改造。
哲学创新还包括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新思想的出现是对既有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哲学创新的内涵还包括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创造。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更是对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颠覆和改变。
四、哲学创新的意义哲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创新有助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可以使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促进世界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哲学创新有助于对人类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改变。
通过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开拓人们的认知视野,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最后,哲学创新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哲学思考
04
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
01
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
02
法律法规:各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情况
合规性: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隐私、算法公平等方面的合规性问题
风险防范:如何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
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监管: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
教育与培训:加强AI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AI安全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05
安全审计:定期对AI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03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隐私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引发社会担忧
01
02
公平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引发社会矛盾
道德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涉及道德伦理问题,引发社会争议
03
04
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引发社会恐慌
法律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法律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创新服务: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优化决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拓展市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竞争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02
03
04
05
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隐私泄露等
05
06
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1、创新是有价值的:在当今的世界中,创新是发展的必要要素,它能够激发出新的思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得人们利用这种思想和机遇来实现梦想。
2、创新具有无限可能:当一个新的概念产生时,基于这一概念的创新就无限可能,它能够为人类的新的思维、行动带来新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新的发展。
3、创新以及其责任:由于创新有可能会改变世界,因此,拥有创新能力的人们有责任用其创新能力去解决现实环境中的问题,并为未来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守正创新的哲学思考
守正创新的哲学思考第一篇:《守正与创新的舞蹈》从小到大,身边总有人告诉我们:“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但每次画出来的东西都跟老师教的不一样,不是太阳画成了蓝色,就是把树涂成了紫色。
老师看了直摇头,说我不按套路出牌。
那时候我觉得挺委屈,明明自己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呢?长大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我发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守正和创新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舞蹈。
一方面,我们得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则,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负责;另一方面,又得时不时地跳出框框,尝试新东西,不然就会被时代淘汰。
就拿学习来说吧,以前我们都是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现在呢?各种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应运而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了。
但是不管怎么变,学习的本质没变,那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守住那份求知若渴的心,也要敢于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做饭,传统的菜谱是基础,但偶尔加点新调料,说不定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好味道。
又比如说交朋友,老朋友固然重要,但新朋友也能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翅膀,两者结合才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第二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守正与创新》有时候,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会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很小,却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每次放学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
有的时候,我们会按照大人们教的规则来玩,比如跳房子、踢毽子;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喜欢自己创造游戏,规则随心所欲,只要大家玩得开心就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守正与创新并存的状态也一直伴随着我们。
读书那会儿,老师总是强调要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这是守正;但在课余时间,我们又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辩论赛、文艺晚会,这些都是创新的表现。
这些经历教会了我一个道理:生活需要平衡,既要有稳定的基础,也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学术研究中的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
标题:学术研究中的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一、引言学术研究,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对知识的探索和积累。
它不仅需要严谨的实证分析,也需要深度的理论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思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理论。
而理论创新则是一种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突破的方式,推动着学术研究的进步。
二、哲学思考:洞见问题的本质哲学思考提供了深度的反思和问题识别。
在学术研究中,哲学思考能让我们超越表面现象,洞见问题的本质。
这就像一把透视现象的“X光”,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深层结构,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哲学思考也帮助我们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和目的。
它提醒我们,学术研究并非只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推动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促进社会的进步。
这种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三、理论创新:突破现状的路径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它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突破的方式,能够打破现有的理论框架,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理论创新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理论创新也需要我们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分析。
这就像是用一把锐利的刀,切开理论的外壳,深入到其内核,探索其真实含义和适用条件。
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和分析,我们才能找到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新的理论。
四、结论: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的融合在学术研究中,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哲学思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深度的反思和问题识别,而理论创新则是我们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突破的方式。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总的来说,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基石,推动着学术研究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哲学思考与理论创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创新性的研究,以推动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不断深入。
哲学的思维突破为科学创新指明方向的例子
哲学的思维突破为科学创新指明方向的例子哇塞,让我给你讲讲那些哲学的思维突破是怎么为科学创新指明方向的例子吧!
就说爱因斯坦吧,他在思考相对论的时候,不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架嘛!就好像我们平时总习惯于走一条路,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嘿,为啥不试试走旁边那条路呢?”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他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理解,不正是哲学思维的大突破嘛!这就好比在黑暗的房间里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科学前进的道路。
还有牛顿,他对万有引力的发现,难道不是从哲学的思考中得到的灵感吗?他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断地追问着世界的本质,这不就是哲学的探究精神嘛!这不就跟我们在找宝藏一样,一点点线索就能让整个寻宝之旅变得不一样。
再看看现在的量子力学,那里面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概念和想法。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想出来的呀,这得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考才能突破那层厚厚的迷雾。
就好像我们在迷雾中摸索,哲学就像那盏指引方向的灯笼。
你想想,如果没有哲学的思维突破,科学能有这么多神奇的创新吗?哲学就像是那个在背后默默推动的力量,让科学不断地向前迈进。
它让我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所以说呀,哲学的思维突破真的超级重要,它为科学创新指明了方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视哲学,让它带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使《罗山停战协定》化为乌有,中原内战有演变为全国内战的趋势。
为使停战协定得到遵守,5月1日晚9时30分,周恩来会晤国民党代表徐永昌,谈2小时后,致电美国代表马歇尔。
“周恩来将军提议中之一项,为彼愿与徐将军及美方代表同至宣化店监督。
徐将军允立即将此项情报电告蒋主席”[2]。
5月5日,周恩来抵达南京,就国共和谈答记者问,表示谈判重开时,希望首先停止中原内战,以免牵动全国,发展成为全国内战。
为制止流血,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徐永昌、美方代表白鲁德(军调部执行处长),组成军事三人小组,率领随员于5日下午分别由南京、北平飞抵汉口。
次日,周恩来、白鲁德和国民党武汉行营副参谋长王天鸣,以及各报社记者等四十人由汉口出发,共同到宣化店视察。
8日中午,视察组抵达宣化店,周恩来不顾舟车劳顿,立即让中原军区领导人李先念汇报了中原军区及周边国民党的情况,随后与国民党展开谈判。
1946年5月10日下午,军事三人小组就赴鄂调查军事冲突达成协议,在汉口签订停战协议。
《汉口协议》规定:“双方指挥机构之指挥官应即下达命令,制止本地区之小规模战斗及步哨冲突……凡违反原停战协定部队移动,应立即停止……该地区内应立即停止新碉堡及永久性工事之构筑……同意遣送中共军伤病兵一千名,眷属一百人及照顾医务人员共六千人”[3]。
三、《汉口协议》的破裂根据汉口协议规定,汉口第九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薛子正、国民党代表李聚才及联总派的医务主任贺达等,于14日自汉口往广水处理中原军区伤病员乘平汉专车北运事宜。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及时抓住暂时缓和的时机,将中原军区的伤病员、眷属及医护人员等计1000多人顺利运往位于安阳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并以合法形式安全化装转移上千名干部,复员安置近万名年老体弱战土,从而精炼了主力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中原部队突围作了充分的准备。
《汉口协议》的签订,迫使国民党当局暂时放弃围歼计划,从而推迟了中原内战爆发时间。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所推动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觉悟。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能够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欲望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组织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实践合作项目。
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创业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
这要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学校可以开设团队合作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团队协作,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大学生创新素质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国内外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在人的创新素质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具有正常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与其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新的个性差异,亦既创新性的智力品质。例如,著名心理学家梅肯诺(Mack in non)在1960年曾分析了富有创新素质的建筑师和创新素质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就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富有创新素质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新素质的人,在于他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勤(D. 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但这些人都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高度的自信心、创造的内在动机、勤奋刻苦的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突出的人格特征。
2创新素质的可开发和培养性
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均由大脑皮质(皮层)、大脑血质(髓质)、基底神经节和侧脑室组成。其中大脑皮质是思维的器官,表面约集中了140亿个神经细胞。其构造之复杂,功能的特异都难以估量。根据实验资料推测,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七亿多册书籍,单项记忆可保持八十余年,仅就记忆存储功能而言,即便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生至多只用了自己大脑功能的百分之几。由此可见,人脑还存在极大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为创新素质的可开发性提供了生理依据。
关键词创新素质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纵横FAZHAN·XUESHUZONGHENG摘要: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创新是人类认识或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并且获得新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成果。
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起于头脑的构想,终于实践的成功。
任何人都可以作为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创新创新过程创新主体一、创新的本质本文所论“创新”是指认识论范畴的创新,不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概念。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是经济学范畴、企业管理的范畴,后来的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等等的“创新”概念所讲的技术创新也都是经济学范畴,直到国际经合组织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及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的决定》,尽管对创新作了广义的理解,但也依然属于经济学范畴。
而本文所论则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的创新。
固然可以将熊彼特等人的创新范畴纳入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创新,但是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国内的学术界和非学术界有各种回答,我们选出几种分别考察一下。
(一)有人说,“创新的本质是要容忍失败”并且为此写了一篇文章。
“创新的本质是容忍失败”不是创新的科学定义,“容忍”是一种态度。
“容忍失败”是对创新的态度而不是创新的本质。
创新是对前人或他人的认识或实践的超越,是做前人(或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失败是常有的,社会必须容忍创新者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因此,容忍失败是对创新的态度,而不是创新的本质。
(二)“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作者认为:“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兼收并蓄,形成新的思维发展观……”创新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在认识上或实践上突破前人对于创新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突破,只能局限于旧事物的“势力范围”,那不是创新。
突破以后,才能有新东西出现,才能有新成果。
因此,创新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必须打破旧的一套,打破旧的陈规戒律的束缚,打破旧的体系、旧规范、旧体制、旧机制、旧模式等等的束缚,才能创新。
这些都是很对的,但是不能说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
马克思、恩格斯是黑格尔的学生,青年时代,他们曾是黑格尔的狂热崇拜者,但是,黑格尔思想并没有成为他们的思想牢笼,他们突破了黑格尔的思想束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同样,在科学领域,不打破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狭隘思想框框,何以有非欧几何学?不打破经典物理学狭隘的思想框框,何以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突破便不能创新,哪怕是小小的创新,也必须有所突破,完全没有突破就不可能创新,这是突破的重要性。
但是,只有突破,还不是创新。
它的重要性便止于此。
因此,突破是创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也只是“条件”,哪怕它“必不可少”,但却不是创新本身,更不是创新的本质,也不是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创新过程只停留于突破,只是打破旧的理论体系、旧格局、旧模式、旧规范等等,还远远不够,创新连一半路程还没有走完,创新过程还远未完成。
因此,突破不但不是创新的本质,也不是创新最重要的阶段。
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的阶段才是创新过程的“最重要的阶段”,当然,这是经过了突破阶段以后才能到来的辉煌的阶段。
创新的核心是“新”,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
“新”是“创”的目的,也是突破的目的。
倘无新的认识成果或新的实践成果,又何必“创”?失去了“新”这个目的,“创”也便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创”出一个新概念、新理念、新的理论体系,“创”出一个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规范、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等等,一切突破就都是徒劳,都没有达到目的。
因此,突破不是创新的本质,而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三)“创新的本质是实事求是”。
这也是不正确的。
虽然创新与实事求是都是认识论的范畴,但创新是反映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是认识和实践发展的范畴,实事求是则是认识的路线,两者并不等同。
创新固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这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但是创新的本质并不就是这条认识路线,即创新的本质并不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规律的方法,是求得真理的方法,这与创新的本质是不同的。
确实,创新必须符合实事求是,必须符合科学,符合客观规律,这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如果创新沿着实事求是这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就可以找到前方美丽的风景,但是这条路线并不就是美丽的风景本身,而只是到达美丽的风景的必经之路,创新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成果却就正是前方那美丽的风景。
一个是美丽的风景本身,一个是到达美丽的风景的必经之路,两者不是一回事。
(四)创新的本质。
作为认识论范畴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卢韦66发展·月刊的创新是人类认识或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并且获得新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成果。
认识的创新,如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体系的提出等等,都是认识的突破性发展;实践的创新,如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立,新产品的制造等等,都是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并且是在认识或实践上获得的新成果。
这才是创新的本质,每一次某个认识领域或某个实践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都是创新的成果。
创新就是一种发展,不过不是在原来领域内的小修小补的发展,而是突破性的发展。
因此,创新是一种超越,是对前人(或他人)在认识上或实践上的突破性超越。
创新过程就是在认识上或实践上超越前人(或他人)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巨大的创新,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计划经济的弊端作小改、小修、小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计划经济的突破。
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突破性的发展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就是突破计划经济所获得的巨大的实践成果。
人类劳动,或曰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创新的,只有不断创新,认识和实践才能发展,因此,创新也是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关键性环节。
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就是发展。
凡是人类从事的事业,必是创新的事业。
二、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构想阶段,即创新构想。
在头脑中突破前人(或他人)的认识,构成新的认识(当然在头脑中把突破前人的认识与构成新的认识看成了两个阶段也可),成为认识的新成果;第二个阶段是实践阶段,即创新实践。
在现实中突破前人(或他人)的实践,在实践上获得新的成果。
当然,这只是逻辑上的先后,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许多时候,创新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两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完成的。
在一些小的创新过程中,往往在“突破”的同时新的成果就出现了。
比如在一些IT业的技术创新中,往往随着新想法的出现,在技术上就有了突破,创新产品也就跟着制造出来了。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上的创新迟早会带来实践上的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新始于认识的创新,终于实践的创新。
因此,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头脑的构想(头脑中的突破前人的理论体系,前人的学说、规范、方法、理念、概念等等,并在头脑中构筑新的理论体系、新的学说、规范、方法、理念、概念等等),终于实践的成功。
完整的创新过程不但要求头脑中理论的自恰,而且要求实践的成功。
认识上的创新迟早会带来实践上的创新,但是,这个“迟”和“早”会有很大的差距。
“迟”者可以是数年、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数百年。
“早”则几乎同时。
如前所述,许多科技创新,头脑中的新概念迅速转化为技术上的新突破,技术上有了新突破,很快创新产品就出现了。
头脑中的创新很快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创新。
但是,创新并不都像一些小的技术创新那样,很快转化为技术上、实践上的新突破,另外一些头脑中的创新构想则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转化为实践的创新。
因为头脑往往是超前的,头脑中的创新构想与实际的创新实践之间有时却又具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要经过几代人,才能把头脑中的创新构想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非欧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黎曼、高斯等的几何学)的建立似乎同人们日常实践的距离很远,但是在非欧几何学创立几十年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是黎曼几何学的完美展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似乎同人们日常实践的距离很远,但是它却为现代天文学的观测实践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其实,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不过是相对论的小试牛刀,其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会在以后科学与实践的发展中日益显现出来。
非欧几何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近现代科学的建立使人们的眼界从地球这个狭小空间扩展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如果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现在是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之的科学,是我们“身边的科学”,那么,在将来的宇宙旅行时代,非欧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近现代科学也会如经典物理学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之的科学,也将成为我们“身边的科学”。
这一天看似遥远,但是,从大尺度的人类历史观看来,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观点看来,却是很近的事情,不过是几百年,顶多是上千年的事情。
这一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因此,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创新构想与创新实践两个阶段。
前者是在头脑中完成的,后者则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出现,即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是提出新认识、新概念、新学说、新理念,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成果;创建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体系,新的物质成果。
只有有了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才是超越,才是创新。
这也是创新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完成阶段。
创新在实践中成功以后,下一个创新过程就要开始了。
但是,在一项大的创新以后,要在实践中经过数代人,实行很长一段时间,经过实践的检验、发展、完成,才能再有一次新的突破,再有一次创新。
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创新带来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发明创造,至今我们依然在享受着经典物理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省力、省时……享受着经典物理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直到人类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才再一次有了爱因斯坦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樊篱,创造了全新的现代物理学。
人类认识的发展永无止境,创新也便永无止境。
上一代的创新止于某处,下一代便从这某处出发,继续创新。
这个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三、创新的主体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定义中,创新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内之事,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发展的必经途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伊诺思(3.L.Enos)、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等的技术创新也依然局限在企业之内,在他们看来,创新的主体自然是企业或企业家。
企业创新固然是人类创新活动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全部人类的创新活动。
人类认学术纵横FAZHAN·XUESHUZONGHENG672014年第09期/总第287期学术纵横FAZHAN·XUESHUZONGHENG识与实践的创新活动比起企业创新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