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先进储能技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
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新能源联氢化物发展策略
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新能源联氢化物发展策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新能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来推动新能源联氢化物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首先,要加强新能源联氢化物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提高新能源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其发电能力,降低成本。
同时,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储能技术,提高储能效率,使得新能源可以更长时间地供应电力,并实现削峰填谷的目标。
其次,需要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新能源的产生和消耗,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建立智能电网,可以更好地利用新能源联氢化物的优势,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
同时,需要加强电力系统和能源市场的协调。
建立合理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联氢化物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新能源项目。
此外,还应加强供需平衡的调控,通过合理的定价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实现削峰填谷和新能源联氢化物的尽可能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在政策层面上也要加大对新能源联氢化物的支持力度。
例如,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联氢化物项目的投资风险;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确保新能源联氢化物的安全和可靠。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新能源联氢化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世界各地的能源与环境挑战。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新能源联氢化物发展策略需要加强新能源联氢化物的研究与应用、智能化建设、协调电力系统和能源市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加强国际合作。
储能在削峰填谷中的应用价值
储能在削峰填谷中的应用价值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削峰填谷方面,其应用价值更是显著。
削峰填谷是指在电力系统的负荷高峰期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然后在负荷低谷期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以平衡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首先,储能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的负荷高峰期储存多余的电能,避免因负荷突然增加而导致电力系统负荷过大,进而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和停电事故。
通过在高峰期储能,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系统的负荷峰值,减少对发电设备的压力,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其次,储能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的负荷低谷期释放储存的电能,填补电力系统负荷的不足,提高系统的供电能力。
在负荷低谷期释放储存的电能,可以有效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提高系统的供电质量,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通过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减少对昂贵的峰谷电力的需求,提高系统的能效,降低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储能技术在削峰填谷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改善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减少电力系统的能耗,推动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也有助于推动电力系统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储能系统应用于削峰填谷的经济效益分析研究
储能系统应用于削峰填谷的经济效益分析研究郭莉; 薛贵元; 吴晨; 谢珍建; 刘国静; 李冰洁【期刊名称】《《电力需求侧管理》》【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储能电站; 削峰填谷; 全寿命周期管理; 成本效益分析; 敏感性分析【作者】郭莉; 薛贵元; 吴晨; 谢珍建; 刘国静; 李冰洁【作者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6; F407.61; TK0180 引言储能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具有响应快速、可双向调节、环境适应性强、建设周期短等技术优势。
规模化应用储能将对能源转型、电网格局、电源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
储能技术因其灵活的电功率吞吐特性,在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调频、电压支撑、调峰、备用容量无功支持、缓解线路阻塞、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价值[2],与传统的一些削峰填谷手段相比,具有快速响应特性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3]。
目前关于储能经济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投资收益的评估,在现有电力市场条件和政策机制下,明确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收益构成和经济性评估方法,全面衡量储能价值[5],可以为储能项目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出台相关储能支持政策、补贴标准、价格机制等提供有益的借鉴[6]。
本文在一定容量储能系统配置前提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考虑储能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因削峰填谷产生的经济效益,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并通过算例评估工程经济性。
1 储能电站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典型的储能系统一般由蓄电池组、功率转换系统和辅助设施几个部分组成[7]。
为方便研究,本文假定储能系统内组成元件寿命一致。
储能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见式(1),未考虑使用周期内储能系统设备的更换成本,因此全寿命周期成本由初始投资(即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WC、运行维护费用WO 和回收价值WR 构成,其中回收价值是电池储能到达一定寿命年限时,通过回收利用的方式取得收益,以抵消部分电池储能的成本。
某煤矿削峰填谷制度范文
某煤矿削峰填谷制度范文削峰填谷是一种通过调整用电方式和能源结构来降低电力峰值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管理方法。
在某煤矿中,为了更好地应对能源规划和管理的需求,采取了削峰填谷制度。
下面是某煤矿削峰填谷制度的范文,详细描述了该煤矿如何利用削峰填谷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削峰填谷制度背景某煤矿是一家大型矿山企业,电力消耗量大,存在电力峰值需求较高的问题。
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煤矿引进了削峰填谷技术,制定了相应的削峰填谷制度。
二、削峰填谷制度内容1. 削峰策略(1)加强节能措施: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电力需求峰值。
(2)优化生产计划:根据电力供应情况,合理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在电力需求峰值时段进行高耗能作业。
(3)分时电价优化运营:根据电力供应情况和市场电价,采取价格松动策略,鼓励在低谷电价时段进行大功率设备运行。
(4)电力储备系统:建立电力储备系统,通过合理的电力储备规模和运作方式,降低电力需求峰值。
2. 填谷策略(1)余电供应:通过余电供应,将电力峰值时段的多余电能用于非峰值时段,提高电力利用率。
(2)替代能源:引入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电力供应,降低电力峰值需求。
(3)热储能利用:将电能转化为热储能,利用储能系统在低谷电价时段供应热能需求。
(4)燃气锅炉替代:替换燃煤锅炉为燃气锅炉,降低能源消耗和电力峰值需求。
三、削峰填谷制度实施效果1. 降低电力峰值需求通过削峰策略的实施,煤矿的电力峰值需求明显下降。
通过加强节能措施、优化生产计划等方式,煤矿成功减少了高耗能设备的同时运行,避免了电力需求同步峰值的出现。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削峰填谷制度的实施,使煤矿将电力峰值时段的多余电能用于非峰值时段,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同时,引入替代能源和热储能利用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3. 减少能耗和能源成本通过削峰填谷制度的实施,煤矿成功降低了能耗和能源成本。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同时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因此,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其中主要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性可再生资源为主。
尽管这些可再生性能源可以有效应用在电力系统发电当中,同时在发电行业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清洁能源具有随机性以及间歇性等特性,使得这些可再生性清洁能源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通过使用储能技术,可以有效保证间歇性、波动性的可再生性清洁资源变得更加可控与可调,有效保证新能源发电行业快速稳定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1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作用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作过程中,储能技术主要包含了电力调峰,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传输功率波动性进行有效抑制和调整,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提高供电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通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以实现实时吸收和释放功率,具有低储存高输出的工作优势,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供电系统在供电过程中产生的损耗,有效实现削峰填谷,所表现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比如,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拓展风力发电,通过风力发电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拓展了电力系统一次能源的结构,另一方面提高了电网在供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由于风力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因此为了有效保证高比例风电区域供电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性,在供电系统当中需要配置足够容量并且具有灵活调节功能的储能系统。
储能技术的有效运用,对风电并网供电和发电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储能技术的使用,具有更快的响应速率以及动态供电调整效果,可以充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供电稳定性。
其次,储能技术在具有快速响应的工作优势之上,通过增加合理的配置方案,可以对供电系统内部多余的能量进行深层次吸收,可以有效保证风电机组的工作稳定性,有效提高强风电机组电压穿越能力。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在现代社会,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无论是家庭中的照明、电器设备,还是工厂里的生产线、大型机器,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停电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和损失。
因此,提升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成为了电力行业的重要任务。
那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呢?一、优化电网结构合理的电网结构是保障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基础。
通过优化电网的拓扑结构,可以减少线路的迂回和交叉,降低线路的损耗,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性。
例如,采用环网、双电源供电等方式,可以在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迅速切换到备用线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此外,合理规划变电站的布局,缩短供电半径,也能够减少电压降,提高供电质量。
在优化电网结构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电网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网需要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建和升级,以满足未来的用电需求。
同时,电网结构还应能够适应新能源的接入,如分布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实现能源的多样化供应。
二、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关键。
因此,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
例如,通过在线监测设备的温度、湿度、电压、电流等参数,可以提前预警设备的异常情况,为及时维修提供依据。
其次,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按照设备的运行规程和维护手册,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清扫、紧固等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对于老化、损坏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停电事故的发生。
此外,加强设备的质量管理也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把关设备的质量,选择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产品。
同时,要加强对设备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当前,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开发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可以发电。
但是新能源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的方式相比起来,其发电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干扰,新能源电力系统往往会存在供电中断或者波动性较大等问题,如果将新能源电力系统广泛推广应用,对于电网整体安全稳定的供电会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期间,应用储能技术对其控制,解决系统供电的技术缺陷,充分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平稳持续性运行,新能源电力系统想要在未来实现大规模并网的目标,离不开储能技术对其系统的优化和支持。
关键词:储能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1导言储能技术合理运用到新能源电力系统中,能够有效促进能源储存转化,满足电力系统的用电需求,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为了进一步发挥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储存转化方面的应用作用,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在应用储能技术进行能源转化时,应注意能源转化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为电力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保证电力系统运行中有足够的电力能源可用。
2储能系统集成技术针对具体应用,储能系统的集成技术和方式也比较重要,决定了储能系统整体的使用效率和功能体现,主要涉及电池成组技术、电化学储能变流器系统技术以及相应的系统拓扑结构,同时储能电池的运行需要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1)电池成组导致寿命问题。
由于电池的不一致性客观存在,需要做到成组电池容量、内阻、充放电特性趋于一致,在集成后通过均衡策略尽可能实现性能均匀,整体表现良好特性,有利于电池寿命延长。
(2)温度控制问题。
温度对电池的容量甚至寿命、安全影响明显。
在电池成组中考虑冷却方式、散热结构、隔热方式、风道设计等相关热管理技术。
(3)电气安全问题。
电池系统是一个高能量体,通过较合理的串、并联连接方式实现分流分压,防止局部产生电气安全事故。
(4)电化学储能变流器是储能与交流电网连接的枢纽。
储能技术对电网削峰填谷的经济效益分析
储能技术对电网削峰填谷的经济效益分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也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电力系统负荷波动的问题,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
储能技术通过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以平衡电力供求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就储能技术对电网削峰填谷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首先,储能技术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性会导致电力供求不平衡,可能引发大范围的电力中断和电力系统失效。
储能技术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并在需求高峰时释放出来,使得供需能够更好地匹配。
这种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减少能源浪费,并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其次,储能技术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负载峰值,降低发电厂的负荷运行水平。
电力系统负载峰值会导致发电厂在高负荷情况下运行,增加燃料消耗和排放,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
通过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谷值电存储起来,用于高峰时段补充电力供应。
储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电网负荷峰值,减少火力发电厂的负荷运行,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第三,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可调度性的特点,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其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电力系统没有办法有效地储存可再生能源,导致部分能源浪费。
而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储存起来,在需求高峰时释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整体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和碳排放,同时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在经济上更加可行。
此外,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储能设备的产业化,并刺激经济增长。
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储能设备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这将促进储能设备的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储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安装等方面。
这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会和动力,并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最后,储能技术在应对电力系统负荷波动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
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中断和电力事故,提高电力的稳定供应,降低了社会对电力的依赖性。
企业用电尖峰谷合理化建议
企业用电尖峰谷合理化建议2021年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文件要求,“鼓励工商业用户通过配置储能、开展综合能源利用等方式降低高峰时段用电负荷、增加低谷用电量,通过改变用电时段来降低用电成本。
合理拉大峰谷电价价差,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随后,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分时电价政策,部分省市执行峰谷电价差均在不低于4∶1或3∶1的范围内。
那么企业在用电尖峰时进行高功率作业必会在利润、安全上产生不少问题。
下面就企业调节用能结构、降低能源成本提供几点建议,供企业参考。
一是立即着手对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生产时段、能源消费的集中度、耗能设备运行周期等进行详细摸底,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高耗能设备排产尽可能放在谷电时段使用,以此降低用电成本。
同时,如有大量需要冷冻、冷藏、高温热水、蒸汽的企业,应采用蓄冷、储热等技术手段进行技改,电价低谷时段蓄冷和储热,高峰时段使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
二是大型宾馆、酒店、商城、数据中心、办公楼等有集中制冷、制热中央空调系统和锅炉动力用电的商业企业,应充分利用峰谷电价政策,在电价低谷时段进行制冷蓄冷(制热/蓄热),高峰时段使用,降低运行成本。
按照目前峰谷电价差计算,节约比例在77%左右,也就是说企业利用谷电时段制冷、制热可降低77%的运行成本。
上述储能技术在分时电价政策下,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有利于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和减少工人夜间生产频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储能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几种相变储能技术在电力调峰中的应用
1172022年1月下 第02期 总第374期油气、地矿、电力设备管理与技术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由于储能技术具有强大的作用,能够解决能量在供求之间不匹配、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可以利用储能技术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储能。
下面储能,再利用材料进行大量潜热。
保持温度的过程之中,其特点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它比固体和热水的显热储能密度要大很多,所以其广泛运用在电力、调峰、宇航以及相关的工业程序之中,还有相关的工业程序核心领域、新能源领域之中。
1.储能技术简介就现在的理论研究而言,储能技术通过2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方式是指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后进行的能量存储,比如在电能中进行氢气的制取过程,将电能转化为氢能,然后以达到储备能量的目的。
它具体表现在有需要时,可以将氢能再转化为其他的能量进行使用。
另一种储能式机械储能主要是利用抽水和压缩的方式进行能量储备。
在抽水储能的过程中,它会将过剩的电能带动相应的能量程序,将水压从低到高处运行,在电力不足的情况时,开启水闸能够通过水的正能势力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的形式。
而压缩空气,储能也是将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机械,能对整个气体进行改变。
改变整个气体进行压缩发电机也是这样的原理,在电能储备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释放一定的气体来带动发电机进行气动气发电。
而电子储能则是指在储能电子设备进行相关电能的储存过程中,主要包括了电池储能技术和电容技术两种。
电容充电的本质与电池储能技术最大的不同是在于电池储能技术主要是利用铅酸电池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电池在此过程中达到充电的目的;在电能储备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电池对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满足用电的需要。
而电容充电的本质是与电池充电的形式类似,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1]。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技术也获得了进步,从而为电力系统的整体平稳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用电需求量的增加,电力负荷的峰谷差异越来越明显,使得发电工作和电力调度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这一现象,使发电和用电间实现解耦,提高各电力设备的利用率。
鉴于此,本文对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储能技术;电力系统;应用1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1.1增强系统对新能源的兼容性传统的电网发电过程不仅会消耗大量能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虽然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用于发电,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所以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为提高新能源的供电可靠性,可利用储能装置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新能源对电网的冲击力,增强一些容量较大的风电场和光电站对新能源的兼容能力。
通过对储能装置的运用,还能增强分布式发电的可控性和微电网的可调性,从而提高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
随着电网中新能源应用率的提高,利用资源的多样性特点和地域分布性特点,对系统需求作出响应,利用新能源发电量与储能容量之间的互补关系,可以减少系统中的发电各用需求量和储能量。
1.2提高能量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发电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要实现对电能进行科学合理调度比较困难。
同时,在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为提高系统的输电能力,需要配备质量更高、功能更齐全的电力设备,使得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
电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所以通过增加新的电力设备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电能是不太现实的方法。
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小负荷峰谷差异,缓解电源和电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
通过低储高发的方式,还有利于促进电力交易的商业化,从而实现套利。
比如,通过电动汽车储能能够增加电力系统的储能潜力。
在电动汽车与电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可将蓄能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在V2G理念的引导下,使用户能够有序进行充电,从而对电网的调峰和调频等起到辅助作用。
储能在电力系统调频调峰中的应用
储能在电力系统调频调峰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频率和峰值的波动是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核心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储能在电力系统调频调峰中的应用,分析其原理、优势以及实际案例,以期为未来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包括储能技术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重点分析储能在调频调峰方面的应用,包括储能系统如何通过吸收或释放能量来平抑频率和峰值的波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在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展现储能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储能在电力系统调频调峰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促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为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电力系统贡献力量。
二、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调频中的应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其出力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这使得电力系统的频率控制变得复杂且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调频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储能技术,特别是电池储能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电力系统的频率变化。
当系统频率下降时,储能设备可以迅速放电,增加系统的有功功率,从而提升系统频率。
相反,当系统频率上升时,储能设备可以吸收多余的功率,起到稳定频率的作用。
除了电池储能外,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也可以在电力系统调频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储能技术通常具有更大的储能容量和更长的储能时间,因此可以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平抑频率波动。
在实际应用中,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传统发电机组等设备的协调运行,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关于10kV用户侧储能系统方案研讨分析
关于10kV用户侧储能系统方案研讨分析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关键之举。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正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从“源-网-荷”向“源-网-荷-储”变化,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四大基本要素。
用户侧储能可以削峰填谷,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首先需要探讨10kV用户侧储能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10kV 用户侧储能系统方案一、背景根据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标准煤吨数,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地毯的生活方式。
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全球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先进的用户侧储能技术可削峰填谷,大大减少用电的峰谷差,避免了在谷值时系统闲置容量过大所导致的发电机组总体经济性下降、能耗增加的状况发生,科学地减少了电厂煤炭消耗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同时储能可以平抑功率波动、用于改善电能质量、提升分布式电源汇聚能力。
2021年夏季,珠三角主要城市部分用户被要求有序用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生产经营,最近两年各地区错峰用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用电客户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用户侧储能谷段时充电,在高峰电价时像客户供电,客户在电网用电高峰期间没有增加电网负荷,主动地削峰填谷大大地降低了客户有序用电的概率,保障有序生产的同时还能获得峰谷价差收益。
在国家和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用户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明显。
二、用户侧储能系统简介用户侧储能系统主要是由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池组构成。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通常采用户外集装箱方案,分为电气舱和电池舱。
储能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中应用
能源发展的指导 意
示范工程建设的实 施意见》, 实现
见》,有效促进能源 多能协同供应和能
和信息深度融合,推 源综合梯级利用
动能源领域结构性改 革......
……
2017年1月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发布《能源发展“十 三五”规划》、《可 再生能源发展“十三 五”规划》:强调要 更加注重系统优化, 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 统......
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成本也可以减少20%。
谢 谢!
储能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 系统中的应用
2019年4月
发电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引发电网稳 定性稳定,利用储能提高接纳能力
输电 配电
传统扩容方式受限于输电走廊布局 等资源限制与负荷需求不断增长之 间的矛盾,引入储能能有效缓解矛 盾,并缓解设备更新投资,提高网 络资源和设施利用率
用户
储能引入可提高用户侧分布式能源 接入能力,保证供电可靠性,满足 电能质量需求,削峰填谷
Ø水蓄冷/热系统 Ø冰蓄冷系统 Ø固体蓄热
Ø相变蓄冷/热系统
储能技术是多能互补系统中多类型能源作为协调统一调度的 “蓄水池”,是实现能源互补及能量双向互动的重要设备, 是实现能源互联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场景1 用户侧储能,风光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在用户侧能将分布式能源发出的电力 进行存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当 分布式能源不能满足自发自用时,用 户可以从电网取电,对储能系统进行 充电,实现谷电的存储,存储的电量 自用降低用电成本或者在负荷峰值时 将电能上网赚取电价差额。
应用场景4 冷热电联储,提升系统综合能效
应用模式
通过构建冷/热/电联合储能系统,打通电 能与热能联络通道,实现对冷、热、电等 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开发和综合利用,提 升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利用电储热技术, 还可以解决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地区的弃 风、弃光问题。
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
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1.引言1.1 概述概述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能源管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如风能和太阳能的高渗透率,电网负荷波动性日益增强,需要一种有效的储能技术来平衡电网的供需矛盾。
储能逆变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储存能量的设备,它可以将电能存储在电池等储能装置中,并在需要时将储存的能量转化为可供电网使用的电能。
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是一种优化运行策略,通过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间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低谷期间释放储存的能量,以实现电网负荷的平衡。
这种模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减少了电网运行的不稳定性,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储能逆变器可以在高负荷期间减少电网的用电压力,降低了电力系统的负荷峰值,延缓了电网的扩容需求,节约了电网建设成本。
此外,由于削峰填谷模式可以在低谷期间释放储存能量,还可以提供应急备用电源,应对突发情况,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储能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将重点讨论削峰填谷模式的概念与作用,分析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将对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部分是对整篇长文的概括和组织安排的阐述。
以下是1.2 文章结构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储能逆变器削峰填谷模式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前景。
每个部分将会涵盖具体的内容,以全面地介绍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储能逆变器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将解释什么是储能逆变器,其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将探讨逆变器中储能单元的作用和类型,以及其对削峰填谷模式的重要性。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深入削峰填谷模式的概念和作用。
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摘要: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风电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双碳”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电网对调频调峰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此条件下,风电系统将会得到更为稳健的发展,以实现有效消纳蓄能,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利用风电,并且与风电的具体应用相联系,对电网的供电状态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提升电网的稳定性。
为此,本文将对风电储能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储能技术;风力发电系统;应用1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重要性在能源供给中,如何实现能源的有效供给,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减少排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风力发电和储能技术因其独特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为充分利用、回收或重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存在着众多的原料制造与储存装置。
其次,为分散式能量储存及其它装置而安装的大容量蓄电池,也可以应用于更大范围的电力系统调节,并弥补世界范围内网络的不足。
比如,泵蓄能、压缩液化空气机等技术,都是能达到蓄能技术的功能需求的机组装备,能彻底淘汰一部机械,能长时间持续运转。
减少了风机的布置对大操作单元的负荷所造成的压力。
第三,电网所容许的最低变频率也应该被自动地维持或者限制在某一特定的值之内,这样就需要人工地调节风力发电的最高最小标称的最低有功。
蓄能与调压的传送技术也能够将已有的常规小规模风力发电系统中蓄能与调压的结合起来。
2常见储能技术类别及其特点2.1飞轮储能技术飞轮蓄能技术是通过电力来驱动装置的转子,将电力转化为动能,所生成的能量存储在装置的加速模块中,在需要发电时,通过自身的能量来给发电机提供电力,实现能量的转化。
针对传统的飞轮蓄能器存在的巨大损失,本项目拟将超导磁浮技术引入到飞轮蓄能器中,并引入一种新的复合材料,以提升其蓄能器的体积。
虽然目前,飞轮储能的能量转化效率仅为90%,但其无污染、易于维护和无限次充电、释放等优势,在风电行业中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
能源工程中的储能技术: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电网稳定中的应用
能源工程中的储能技术: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电网稳定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不断增加,储能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型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电网稳定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重点阐述了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其次,分析了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应用,包括平滑输出波动、提高电能质量、实现能量时间转移等。
接着,探讨了储能技术在电网稳定中的作用,如频率调节、电压支撑、削峰填谷等。
最后,总结了储能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储能技术在构建可持续能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1.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
储能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存储和释放能量的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问题,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储能技术概述2.1 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能量以某种形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
储能系统通常由能量转换装置、储能介质和控制系统组成。
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在储能介质中,控制系统负责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
2.2 储能技术的分类储能技术可以按照储能介质的不同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
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等。
3. 新型储能技术3.1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2 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报/2011年/3月/12日/第002版
观察
使用先进储能技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提出寻找符合城市用能特征的节能减排可行手段
段贵恒
“要真正达到城市用电节能减排的目标,应该着力解决白天与黑夜的电力需求之间的巨大峰谷差这一主要矛盾。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席段祺华递交大会的一份提案认为,应该认真寻找立足城市本身用能特征的节能减排可行手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钠硫电池储能技术,更有效地推动节能减排,摒弃采用虚假节能手段,甚至不惜直接拉闸限电的做法。
身为上海工商联副主席、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段祺华对城市节能减排这个话题一直很关注,他利用工作之余,在对城市用电特征进行认真调研后发现,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中白天与黑夜的电力需求之间的峰谷差不断加大。
目前上海和天津等城市每天的昼夜平均电力需求峰谷差超过60%。
在没有很好的储能介质的情况下,电网必须按照能满足最大用电负荷来规划,要求建设能够支持负荷用电最大峰值所需的发电厂和输电系统。
段祺华提出,先进的储能技术可削峰填谷,大大减少城市用电的峰谷差,既不用投资再建电厂,也避免了在谷值时系统闲置容量过大所导致的发电机组总体经济性下降、煤耗增加的状况发生,从而科学地达到城市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
近几年,日本、美国、欧洲及中东地区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城市用电的削峰填谷。
例如,日本东京电力局近10多年来建造了100多家钠硫储能电池的示范工程,主要用户均为用电大户或重要工商业户。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已经建造350兆瓦的钠硫电池储能系统,用于整个城市电网的储能,保障了150万居民在用电高峰时的需求。
段祺华指出,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发各种先进的电池储能技术(如钠硫电池、锂电池等)。
今年初,我国第一个兆瓦级电池储能站,南方电网5兆瓦级电池储能站在深圳并网成功。
全部投产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子电池储能站。
然而,由于锂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容量较小,无法解决大规模城市用电调峰需求。
目前世界上实现百兆瓦级,甚至千兆瓦级的大容量的储能电池只有钠硫电池,为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和上海电力公司合作,自主研发储能用钠硫电池,并已经实现100千瓦/800千瓦时钠硫电池储能站成功并网运行,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对外进行了展示和示范。
“但是,该项技术离商业化生产和应用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考虑尽快引进先进的钠硫电池技术,在国内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以满足城市用电削峰填谷的需求。
”段祺华对此提出建议,第一,国家鼓励通过建设生产基地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钠硫储能电池技术。
一方面可以提高钠硫电池设备产能,满足国内城市用电调峰储能站的配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自主化国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
第二,国家鼓励在城市电力系统中根据区域规划按合适的比例配置区域电池储能站(如钠硫电池或锂电池),从而实现区域的削峰填谷,降低甚至消除用电峰谷差。
在当前推行分时电价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应对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予以经济扶持和补贴。
第三,对于城市中的用电大户或重点工商户(大型企业、医院、科研单位等),国家应鼓励其减少或延缓建设备用电厂或备用电源,而以装备钠硫或锂电池储能系统作为替代解决方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