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防安全的论文
题目:人人关心消防、处处注意防火
单位: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
人人关心消防、处处注意防火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孙九利俗话说:“水火无情”;“贼偷一半,火烧全光”。
这一点也没有错。
少例子可以证明。
火灾大多数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了,丢了一个烟头,就会引发一场大的火灾。
有很多得人在一旦遇到火灾的时候,就会发生一种心理上的慌乱,就是平时学会了一些逃生的方法也给忘了。
在遇到火灾的时候,一定不能慌乱,要有顺序的逃生,报警。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那便会是影响巨大、损失巨大,直接影响学习、工作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观,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
它给人类社会造成过不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火灾损失上升及火灾危害范围扩大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
退一万步来说的话,即使火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学生就应当学习并掌握消防知识,例:火灾基本常识、灭火器基本常识、初起火灾扑救方法、人员疏散和火场逃生知识等。
发生火灾时,如果被大火围困,特别是被围困在楼上时,在拨打了119报警电话后,我们应千方百计设法自救。
如火势不大,可浸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
此时,要当机立断,切不可犹豫不决,以免火势越烧越大,错过逃生时机。
身处烟雾捂口鼻若被困周围烟雾很大,这可比火更为可怕。
因为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果不加防备,就会被有毒有害烟气熏倒,这往往是火灾事故中死亡率最高的原因。
如
果一定要冲出烟雾区,必须用湿毛巾等捂住鼻嘴,尽可能地猫腰贴地跑出,这样才能减少烟气的吸入量,以免中毒倒下。
如果建筑物有避难房、疏散楼梯的,可以先躲进避难房或由疏散楼梯撤至安全地方。
如多层建筑物火灾,楼梯已被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以利用房屋的老虎窗、阳台、下水管道或其他可以接地牢固的物件逃生。
如生命受到威胁,又无逃生之路时,可以用绳索或将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拴在固定物件上,再顺着绳索或布条滑下。
如果万分情急决定跳楼出逃时,可先往地下抛出一些衣物棉被等,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尽力保持双脚着地,尽可能地保全性命。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我们须自觉承担起校园防火工作的责任与义务,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消防知识,遵守各项防火制度,积极参与校园消防工作,使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消防、处处注意防火”的群防群治的局面,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
计算课报告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对口算、估算能力的培养
重视对口算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重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
比如:10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04看作100,把42看作40,100×40=4000,所以104×42大约在4000左右。
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
2、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
生也会算。
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02×24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
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
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3、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
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可以说能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少之又少。
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
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
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此外,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
这两年我们学校数学老师一直在做数学日记和纠错本,而纠错本上的错因分析学生往往只写粗心大意马虎之类的字眼。
为了纠正这种学习态度,我每次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要求学生做二件事:(1)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
(2)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
通过统计及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发现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
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们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一些计算正确率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了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通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在计算方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1)思想不重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自认为计算题比较简单,在思想上不重视。
书写马虎,字迹潦草学生自己写的你让他去认他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几,粗心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1、题目抄错。
如将除号看成加号;2.在列竖式计算时,把竖式计算的结果抄到横式上后数字就变了。
3、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会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做减法退位计算除法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遗下来等。
而相当多的计算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不用心造成的。
比如: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
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2)年龄特征的因素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特点。
也就是,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
因而缺乏对事物之间的整体认识。
如:抄题不全,把乘号写成加号,在计算时写的是乘法,实际计算时用的是加法。
(3)算理不清楚 1.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错误。
有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只是记忆性的接受。
以至于该进位的不进位和不该进位的则进位。
2.计算法则不过关如对乘数中间有0和商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不清楚。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中多零少零现象时有发生。
如:20×50=100,30×40=120等错误结果。
竖式计算时不明白算理,格式不正确对应位置不能对齐导致计算错误。
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不齐或相应数位不能对齐。
(4)基本口算不熟练在所有的计算中,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同时它又是混合运算和情境问题计算的基础,任何一个加、减、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都有若干道一步计算的口算组成的。
但在平时教
学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口算不熟练,基础不牢固,出错率非常高。
(5)计算不懂得技巧,缺乏耐心。
有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一看到计算的数字大或繁琐时就产生害怕或厌烦的情绪,导致计算不够耐心、细心,错误多。
还有学生做题时总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见题就做殊不知对于一些题用简便方法来完成,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正确率。
二、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在“以用引算”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数量关系的分析。
例题引出算式,需要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这就有必要分析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选择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积累具体的数量关系。
这就为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量关系熟练了,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的、更复杂的问题解决中。
同时也对那些“看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路指导。
如:当学生读完例题后我问:例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的过程。
紧接着又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引导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三、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有不足之处。
1、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2、计算方法的揭示太匆忙,学生没有较好掌握。
原因是我没有在算理和算法之间很好地“搭建桥梁”,计算方法基本属于结论教学,没
有有效的引导理解、概括的过程。
导致在练习中很多学生都用算理来计算题目,而没有用方法来计算。
3、课堂应变能力差,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4、教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言还应多一些。
经过上课,我反复思考,我认为对计算教学应算理与算法齐头并进的予以重视,同时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搭建有机桥梁,这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时,学会算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听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感觉自己还应加强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解读,同时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想的是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做真诚地交流。
希望每节常态课都能因学生而精彩,因教师而灵动。
将近几周的时间有幸聆听了我校数学老师的课,说感触多,不如说收获更多,抱着为自己后续的教学积累一些经验的态度,现将自己对所听这些课的理解简单做以小结。
首先,我觉得这些老师在这次做课中的角色定位很好。
她们是一
个组织者,组织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其中变化的奥妙;又组织大家谈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他们又是一个引导者,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很精妙,具有启发性,比如常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马上引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片刻的安静过后只见已经有学生高高的举起了手,引导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和联系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单从而侧面回答刚才的问题等。
每一个问题都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基础,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马老师的板书规范、漂亮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整节课都让学生自己在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即突破难点又突出了重点。
特别是开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平行的记法和读法,有一定的难度,马老师的范写、范读应用到语文当中。
孩子理解了“行”字,通过在生活当中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即解决了今天的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另外,就是马老师带给大家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每次听马老师的课总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的课堂总是放手给学生但又收放
有度。
整节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练习题的设计新颖活泼宽而广泛。
每次听完马老师的课我都有一种向她学习的冲动但每次又都没有勇气去尝试。
我知道没有她那渊博的知识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根本就做不到她的课堂模式,反而有东施效颦的感觉。
总之,这些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虽然只是一节课,却能放映出老师的功力,功力源于什么?应该源于老师的智慧,源于不断地思考、积累和学习吧!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算理教学贯穿始终,从创设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问题解决情境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运用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上来,如果这个地方给学生多一些独立理解算理的时间和空间,或者给学生一个与同桌或小组彼此交流对算理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感悟算理。
然后教师再进行系统讲解,总结梳理算理。
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计算教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应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题目,但如果你问为什么这样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一般回答不了。
这是因为老师上课对计算的方法强调得多,对算理强调不够。
这个练习中的解决问题都不是单纯的一步计算,涉及到的知识链接也很广。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毅然驻足于此,希望踏实地教好每一题,不惜放慢脚步去等待。
课件的呈现是逐题按每一个条件依次出示,课堂上,我充分地引导学生去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各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计算时,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能准确表达计算过程和算理,但缺少的就是练习与纠错能力,速度也有待提升。
所以在列式
后,我充分鼓励学生们计算快速准确,对计算得又快又准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以推进孩子们的计算速度与准确性。
计算的教学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但我相信每一个执教老师都在重视它,都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进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