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经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易活动的认识性学科。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整体行为,比如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价格水平以及总货币量等。

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名词有很多,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它们:1.国民经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消费、投资、贸易以及金融等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2.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来实现。

3.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由低点到高点再到低点的一种规律性变化。

它可以分为经济衰退期、经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经济停滞期,每种期间都有不同的特征。

4.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国民经济状况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货币紧缩、货币增发和货币减发等方式来实施。

5.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减税、增税、减支和增支等方式来实施。

6.外汇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外汇流动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汇率调整、外汇和商品市场干预、汇率管制和外汇紧缩等方式来实施。

7.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也就是政府开出的支票超过了收入。

财政赤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国家会通过控制支出、加大税收、提高收入等措施来抑制财政赤字的出现。

8.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消费者在购买同一种商品时所需要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它们都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名词及其意义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15%-20%之间。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要素报酬(factor payment)要素报酬指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取得的相应的收入。

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指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之和。

政府预算赤字(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政府预算赤字是指在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BD=G+TR-TA)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概念,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物(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均衡产出/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5.税收乘数(kt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6.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付转移变动的比率。

7.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8.通货膨胀:指因{HYPERLINK "/view/26698.htm"|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实际需求,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导致,导致,导致,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实质是大于社会总供给. 9.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10.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钱都愿意持留在手中,这种现象就做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11.充分就业: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务)(包括劳务)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12.经济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制,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几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入称为均衡收入;2,IS与LM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S曲线概述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IS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IS曲线的性质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如图1所示,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 ﹤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B;图1 非均衡点IS曲线的斜率决定一定量的利率变动△r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y有多大;斜率越小,一定量△r引起的△y越大;斜率越大,一定量△r引起的△y越小,如图2所示:图2 IS曲线斜率的特点IS曲线移动一自发性消费a增加、自发性投资I0增加、G增加、政府转移支付TR0增加、政府税收TX0减少均会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二自发性消费a减少、自发性投资I0减少、政府支出G减少、政府转移支付TR0增加、政府税收TX0增加均会导致IS曲线向左平移;1.政府支出如G↑→D↑→I+D↑右移→i↑IS右移补充:在假设利率不变下,G↑→Y↑,但因将造成利率上升,即政府支出增加对于投资具有排挤效果crowding-out effect2.课税代表:左移代表:右移其中隐含I+D↓>S↓,系因MPS<1之故;3.投资如I↑→I+D右移→i↑→IS右移投资在何种情形下会增加此系指其它条件变动→预期生产力或通货膨胀将上升时;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因素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1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2 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 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 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对于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c+s = c+I;已知s = sy,i = ir,故市场均衡条件简单地表示为 ir=sy;由于投资是利息率r的函数,储蓄是收入y的函数,ir=sy 同时也表示了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息率r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函数如图3所示;例:设 ir = e-dr sy =-a+1-by则 y = a+e-dr/1-b或 r = a+e/d-1-by/d图3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表示使得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均衡产出的不同组合描述出的曲线;两部门经济的IS曲线的推导和特征IS曲线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的移动投资增加或者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投资减少或者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二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三部门经济的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的移动政府增加购买或者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减少购买或者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产品市场的失衡:IS曲线之外的点1.IS曲线左边的点:S < I,Y将增加;2.IS曲线右边的点:S > I,Y将减少;补充:什么是IS-LM模型IS—LM模型是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着名的John Richard Hicks和美国的创始人AlvinHansen,在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按照的观点,L和货币数量M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决定于利率i,又决定于y的水平;由此,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以作出一条如图1;1 Ii=SY即IS, Investment - Saving2 M/P=L1i+L2Y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其中,I为,S为,M为名义货币量,P为,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和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希克斯又认为,社会储蓄S和投资I的愿望,决定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相一致;由此,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座标平面上,又可作出一条如图1,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通过以上分析,对收入的决定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收入Y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凯恩斯体系的四大根基--、、和货币数量同时决定收入的均衡水平;在收入均衡点上,同时存在着以LM表示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和以IS表示的资本市场的均衡;如图1-5中,1表明:① Ii=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② M/P=L1i+L2Y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说明:①收入Y的均衡条件为投资等于储蓄;②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储蓄与收入,利率呈正方向变化;因此,IS曲线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是投资和储蓄相等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该曲线是在进出口水平一定、一定的情况下给出的;如果把投资看成是对收入的"注入",则其应包括国内投资、出口和政府的;如果把储蓄看成是收入的"漏出",则其应包括国内储蓄、进口和;2LM曲线表明的是货币的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该曲线上,实质货币供给与汇率为一定,人们对实质的需求取决于交易动机和动机;该曲线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利率和收入要么处于高水平,要么处于低水平;IS—LM模型图标在第Ⅰ区间:I < S,利率有下降的压力;L > M,利率有上升的压力;在第Ⅱ区间:I < S,L < M,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在第Ⅲ区间:I>S,利率有上升的压力;L<M,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在第Ⅲ区间:I>S,L>M,利率有上升的压力;把IS与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形中,得到IS—LM模型;二者交点E点代表均衡利率R0与均衡产出Y0,即E点对应的利率与产出水平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E点以外任何点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IS-LM模型与总供求模型关系IS或LM线移动能够或不过导致总需求线移动扩张对真实产出和价格影响IS曲线的移动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s,所以i和s的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变为i+g=s+t,此时,i、g、s和t中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移动;1、投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投资增加是指投资水平增加,也就是在不同利率下投资都等量增加;因此,投资增加△i则投资曲线ir向右移动△i,这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其向右移动量等于ir的移动量乘以投资乘数k,即IS曲线的移动量为k△i;图投资变动引起IS曲线移动2、储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设投资保持不变,若储蓄水平增加△s,则水平就会下降△s,IS曲线会向左移动,移动量为k△s;类似地,储蓄减少使IS曲线右移,其移动量也是k△s;3、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与增加投资类似,因而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政府购买支出增量与之积,即kg△g ;4、税收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税收增加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减少,税收减少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增加;因此,税收增加会使IS曲线平行左移,税收减少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与税收变动量之积,即kt△t;总之,无论是投资、储蓄、政府购买支出还是税收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若LM曲线不变,IS曲线右移会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IS曲线左移会使均衡收入减少,均衡利率下降,如下图所示:图 IS曲线移动对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影响LM曲线的移动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L,所以货币需求水平和货币供给水平的变动都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如下图所示;货币需求变动引起的LM曲线移动:货币需求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又使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故LM曲线向左移动;货币需求减少,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故LM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变动引起的LM曲线移动:m 增加,r 就下降,使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 y 增加,故 LM 曲线右移;m 减少,r 就上升,使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使 y 减少,故 LM 曲线左移;m 变动对 LM 曲线的影响值得特别注意,因为m是可以控制的;若IS曲线不变,LM曲线右移, 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下降;LM曲线左移,使均衡收入减少,利率上升;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减少即人们认为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少需要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贷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欠即认为这时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大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再不愿去买债券,从而进入,使LM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的意义分析研究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和效果.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这样,或利率海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就大,从而效果较小,反之则反是;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事: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较小从而也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这在LM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这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则反;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LM曲线的三个区域及其经济含义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有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己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LM曲线概述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等于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LM方程1、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MD=MS2、LM方程的建立MD=MSMD=L1Y+L2rL1Y=kYL2r=m0-l rmMD/P=kY+m0-l r LM方程LM曲线的推导一LM曲线的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LM方程:M/P0=kY+m0-lr变形为:r =1/lm0-m/P0+k/lY即得LM曲线的斜率为:dr/dy = k/l由此可见,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持币倾向k和货币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边际持币倾向k增加,L1曲线更陡峭,LM曲线则更陡峭;反之,LM曲线更平坦;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增大,L2曲线更平坦,LM曲线则更平坦;反之,LM曲线更陡峭;LM曲线位置的移动LM曲线的推导过程货币需求和货币对LM曲线的影响当决定LM曲线的因素发生变动时,LM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动;首先,如果货币的增加,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市场均衡利息率升高,从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既定收入下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次,如果货币的供给增加,既定收入对应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供给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LM曲线的位置,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如果由于经济的变动使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LM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向相反方向移动,即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交易性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导致LM曲线平移的因素:1、名义M;2、P;3、自发的货币投机需求m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1、利率降到很低r1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中,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政府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2、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r3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r3以上是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从利率为r3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就被成为古典区域;3、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为正值;</CA>3,边际消费与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 ,MPC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1;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 ume不同,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MSP=ds/dy边际储蓄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的程度的一个概念,即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变动额;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函数的斜率;因为收入不是被用来消费,就是被用来储蓄,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即MPC+MPS=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例如,有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000美元,并且他们打算把其中的400美元存到银行,那么其边际储蓄倾向就是MPS=400/1,000=,即40%;补充:边际储蓄倾向的概述边际储蓄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的程度的一个概念,即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变动额;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是的斜率;因为收入不是被用来消费,就是被用来储蓄,因此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即MPC+MPS=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 <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例如,有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000美元,并且他们打算把其中的400美元存到银行,那么其边际储蓄倾向就是MPS=400/1,000=,即40%;对边际储蓄倾向的影响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对十分敏感;真实利率高则边际储蓄倾向高,真实利率低则边际储蓄倾向低,并由此会引起引致性投资的波动;所以,真实利率是这样通过边际储蓄倾向导致中国的周期性波动的;在紧缩时期,真实利率提高,导致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对应着的是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因而,这使得下降,所以真实利率更加升高,更加不足;政府就开始通过货币和刺激经济,使大幅度增长,拉动总需求;这些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上升,从而真实利率下降,边际储蓄倾向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更加增大,通货膨胀更加上升;4,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补充: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体系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总体影响,并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理论建模和数据分析等手段,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宏观经济信息。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领域包括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国际贸易与支付平衡、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等。

通过研究这些领域,宏观经济学可以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评估政策的效果。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理解。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它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速度的指标,它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情况。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衡量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此外,宏观经济学中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目标。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的货币环境,以实现稳定的物价和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活动和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体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面对宏观经济挑战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决策。

通过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国家的经济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宏经(名词解释)

宏经(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年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5.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7.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8.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0.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1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12.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3.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就是流动偏好陷阱 14.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15.LM曲线:为了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 16.挤出效应: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18.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19.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21.功能财政:根据全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22.法定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的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23.法定准备率: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当站的比率2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2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26.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27.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8.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29.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30.黄金分割率:若使稳态人均消费到达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31.经济周期: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32.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33.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比率34.平均消费倾向:只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35.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或人均产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新增价值支出法:按购买者支出的货币金额汇总而成。

GDP=C+I+G+(X-M)C:个人消费I:私人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G:政府购买X:出口M:进口收入法要素收入法按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误差调整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用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付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产出=计划需求=计划付出=计划产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收入的增长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递减XXX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气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

棘轮效应:由于消费惯,增加消费易,减少消费难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XXX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XXX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异同(1)区别,前者偏重于储蓄动机,后者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未来收入(2)相同点①消费不只与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化很小,永久性收入变化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③临时性政府税收政策,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观点:国民收入既不增长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况的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

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

永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自发消费:是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比率。

(如果税收乘数为负值,则表示收入随着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着税收减少而增加。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最必需的消费,如维持生存的衣、食、住等。

(完整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2.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是用通过对若干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进行加权平均来编制。

用公式表示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4.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 GDP 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GDP 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6.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β-=∆∆=11I Y K I ,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7. 平衡预算乘数(2006年)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T G ∆=∆时,G G T G T k G k Y t g ∆=∆--=∆--+∆-=∆+∆=∆βββββ11111,所以无论在是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G Y K ∆∆=平均为1。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成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

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S(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与收入的这种关系成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k):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持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乘数(kg):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kt):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kb):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

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

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归纳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归纳

宏经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

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它建立在围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以总量分析为特征,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纸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支出法: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的支出的总和。

GDP=C+I+G+(X-M)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扣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为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函数: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APS):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投资成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成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库兹涅茨)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组成。

金融市场:是资金拥有者可以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劵资产组合的机构。

金融中介: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的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联系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地方。

贴现(利率):现在货币的数量与未来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

风险厌恶:得到与失去等量的货币,失去的效用更大。

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描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x100%自然失业率:经济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即在长期内也难以自行消除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失业者在寻找最适合于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岗位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原因引起的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某些劳动市场上,由于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所造成的劳动岗位的供给小于实际需求所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第二章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三章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经名词解释

宏经名词解释

宏经名词解释宏经名词解释1.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宏观经济学:把经济视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研究。

2.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he total income earned domestically, including theincome earned by foreign-own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 total expenditure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and services.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包括在国外使用的生产要素带来的收入;对一国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3.Value added :The value of a firm’s output minus the value of the intermediate goodsthe firm purchased.增加值: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4.Real GDP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measured using a constant set of prices.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5.GDP deflator:The ratio of nominal GDP to real GDP; a measure of the overall levelof prices that shows the cost of the currently produced basket of goods relative to the cost of that basket in a base year.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表现现期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的成本相对于基年生产的同一篮子物品的成本的值。

宏观经济学考试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考试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

4.存量: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

5.名义GD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6.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其中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7.个人可支配收入(DI):个人收入(PI)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称为可支配收入。

8.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9.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产品与劳务价格水平的指标。

10.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11.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2.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称为边际储蓄倾向,他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4.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1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虽然人们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16.通货膨胀缺口: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17.通货紧缩缺口: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18.支出乘数:总支出增加(消费支出增加,投资支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以及净出口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用K表示。

19.税收乘数:税收变动从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20.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 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

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26.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自主性支出: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支出部分。

即放影响支出的变量为零时仍然存在的支出。

6.投资税抵免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7.托宾的“q”说: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当q>1时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的企业便宜,就会有新的投资。

这表明了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16.狭义的货币供给(M1):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7.广义的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

18.M3: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24.商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由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的现象。

5.凯恩斯极端:当LM曲线水平、IS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

6.古典主义极端: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当政府使用一种政策时,同时以另一种政策相搭配,以稳定经济。

2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政府的预算盈余。

BS*=ty*-G-TR27.超额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这个比率叫做……33.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图书的地位和权威,对商行和其他机构进行劝告,以影响贷款和投资,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34.系统性风险: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

是每个持有者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风险。

35.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市场、行业、企业本身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4.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

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结合起来,用来表明产出与价格两者均衡水平的决定的模型。

6.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

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他表示总量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

7.潜在产量:充分就业产量,指在现在自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y*8.劳动市场均衡:动市场供求平衡时就达到了均衡,此时Nd=Ns 9.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潜在产出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原因:第一,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调整,使得实际工资(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应有的水平,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二,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10.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将短期总供给曲线简化为一条反L型曲线。

它表示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潜在产出以后,社会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更多产品,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而产出不在改变。

原因:第一,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第二,《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状况,工资与价格没有时间调整。

11.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价格的粘性,即受长期合同影响,投入要素价格短期内不具伸缩性。

12.货币中性:或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变化,而实际变量(y、N、r)无一变化的情况。

当供给曲线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时,货币就呈中性。

3.消费价格指数CPI:人们购买同一揽子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比上基期价格。

4.温和的通货膨胀:每期物价上升百分比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5.奔腾的通货膨胀:每期物价上升百分比在10%—100%的通货膨胀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

6.超级的通货膨胀:每期物价上升百分比在100%以上的通货膨胀称为超级的通货膨胀。

7.恶性的通货膨胀:每期物价上升百分比在1000%以上的通货膨胀称为恶性的通货膨胀。

8.平衡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按同比例上涨。

9.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按不同比例上涨。

11.瓶颈现象: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而是成本提高,从而引起的的现象叫做瓶颈现象。

12.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而是成本提高,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叫做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14.工资—价格螺旋:工资和价格上涨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的进一步提高,这样在通货膨胀时易产生价格与工资形成螺旋式上涨运动。

15.结构性通货膨胀: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趋向衰落的部门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迅速发展的部门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6.通货膨胀螺旋:通货膨胀通常有一种惯性,会一直保持下去或增强,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19.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的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

21.痛苦指数:ч+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和叫做痛苦指数。

痛苦曲线:带来相同痛苦的ч和л的各种组合。

22.希柏斯模型:用失业把通货膨胀降低到什么程度,至少部分的取决于决策者的意识形态(决策者认为的痛苦曲线的形状)。

3.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

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C=C(y)5.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 c/dy,0<MPC<APC<16.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c/y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3.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的生产函数Y=AF(N,K),Y为总产出,N为投入劳动量,K为投入的资本量,其中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4.索洛余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衡量,不能用要素的变化加以解释的生产水平的变化。

△A/A=△Y/Y–α*△N/N –β*△K/K 7.菲尔普斯经济累积的黄金分割律:若要使稳态(长期均衡状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公式:f’(k*)=n (附图)8.新古典增长理论:基本假定:(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经济生产函数为Y=F(N,K),基本方程为△k=sy-(n+δ)k,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9.AK模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假设Y=A*K,GA=s*A,储蓄率s 对经济增长率GA有影响。

10.经济周期/商业循环/商业周期:国民总收入、总支出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

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 上升或下降的时候。

1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主要经济周期:经济中平均每一个周期为9—10年。

12.基钦周期/短周期: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

13.康德拉基耶夫周期/长周期: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期波动。

14.库兹涅茨周期/建筑业周期: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在20年左右。

15.加速数:即投资—产量比,它表明产量波动与投资的关系,表示总产出变化对投资的加速作用。

公式:v=(t时期总投资-t时期的折旧)/(Y t-Yt-1)16.乘数原理:投资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书716页)17.加速数原理:(见第十四章)收入、消费对投资的影响(书716页)18.乘数—加速数模型: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建立模型,它表明了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形成了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

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