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

合集下载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0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0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0一、引言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解释和适用,旨在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和司法裁判的一致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发展,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以满足法律实践的需要。

本文将对2020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解读。

二、第一部分:关于诉讼的适用范围和程序2020年民诉法司法解释明确了对于一些特殊纠纷的处理方法和程序。

比如,对于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争议,明确规定了可以通过金融仲裁对纠纷进行解决,并加强对金融仲裁裁决的执行力度。

此外,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也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如对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明确了权利人可以请求对侵权行为进行禁止和损害赔偿等措施。

三、第二部分:关于证据的规定和运用民事诉讼的主要争议点在于证据的认定和运用。

2020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证据的规定和使用做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

比如,对于电子数据的认定和获取,明确规定了可以使用数据取证标准获取证据,并且完善了电子数据取证的规则和程序。

此外,对于证据开示的要求和请求也做出了详细规定,以确保公平和异议权的实现。

四、第三部分:关于审判机关的职权和程序规定2020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审判机关的职权和程序规定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特殊程序案件的处理。

比如,对于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明确了对仲裁裁决的审查标准和程序,加强了对仲裁的监管力度。

此外,对于判决的执行程序也进行了规定和改进,以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

五、第四部分:关于申诉和再审的程序和要求申诉和再审程序是保障当事人权益和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

2020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申诉和再审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规定和明确。

其中,对于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审理程序和期限。

此外,对于申诉案件的受理条件和审理程序也进行了细化和改进,以加强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六、第五部分:关于司法赔偿的规定和实践司法赔偿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颁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解释》”),并于2015年2月4日起正式实施。

《解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供参考。

完善公益诉讼制度2012年《民事诉讼法》(下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首次设立了公益诉讼制度,《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公益诉讼中的诉讼主体、人民法院的受理条件、管辖法院、一事不再理等原则。

《解释》明确规定公益诉讼不影响其他受害人为维护己方利益提起的诉讼。

此外,《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当事人进行和解与调解的权利,并进一步明确在公益诉讼案件中达成的和解协议与调解协议应当进行不得少于三十日的公告,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其是否违反公共利益。

并且,《解释》限制了公益诉讼中原告撤诉的权利,规定在法庭辩论结束后,原告不得撤诉。

理顺第三人撤销之诉、申请再审之诉、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关系《民诉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了有独立请求权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的方式,以及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能参加诉讼,在错误裁判文书损害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应该提供的证据材料、细化了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情形、人民法院不应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情形、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参与人。

《解释》根据第三人的请求以及权利主张是否成立,分别规定了人民法院相应的采取包括改判、撤销原裁判文书的错误部分、驳回诉讼请求的处理方式。

此外,《解释》梳理了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解释》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后,未中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的,执行法院对第三人提出的执行异议,应予审查。

第三人不服驳回执行异议裁定,申请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案外人对人民法院驳回其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申请再审,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第一章总则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下称“司法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称“民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旨在明确和解释民事诉讼法的具体适用。

司法解释是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法律规范,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裁判权的行使一、裁判权限根据民诉法第二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标的额确定司法职权的规定,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权限。

具体而言,基层法院负责审理一审案件,中级法院负责审理二审案件,高级法院负责审理终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则担负着监督指导职责。

二、裁判方式司法解释对裁判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解释,包括一审判决、二审判决、终审判决等不同方式的裁判。

此外,还规定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适用自由裁量权原则等裁判方式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

第三章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一、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司法解释明确了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保障,包括知情权、申请回避、申请延期等诉讼权利。

此外,还对诉讼费用减免、证人保护等权益予以了明确规定,确保当事人在诉讼中能够享受平等、公正的待遇。

二、诉讼参与人的义务司法解释强调了诉讼参与人的义务和责任,包括真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尊重法庭等诉讼义务。

同时,对恶意诉讼、滥用诉讼权利等行为给予了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惩罚。

第四章证据的规则一、证据的形式司法解释对证据形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不同形式证据的认定和适用。

同时,还提及了电子数据和网络数据等新兴证据形式的具体要求和规则。

二、证据的举证责任司法解释对诉讼参与人的举证责任作出了规定,明确原告举证、被告举证、第三人举证等不同情形下的具体要求和义务。

第五章保全审查一、保全审查的程序司法解释对保全审查的程序和要点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保全审查的效率和公正公平。

具体而言,包括申请保全、保全措施冻结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要求。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涉外篇之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涉外篇之解读

民诉司法解释涉外篇对比分析解读杨万里(新浪微博:@三国法杨万里)一、涉外民事案件的认定民诉司法解释52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案件:(一)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的;(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的经常居所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三)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四)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五)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案件的其他情形。

原民诉意见304条: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或者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或者诉讼标的物在外国的民事案件,为涉外民事案件。

新增考点:新增经常居所地涉外总结: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标的物、法律事实等只要有一个具有涉外因素,即可认定为涉外民事案件二、外国当事人参加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一)有关身份证明的规定民诉解释523条:外国人参加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护照等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

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参加诉讼,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身份证明文件,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代表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参加诉讼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其有权作为代表人参加诉讼的证明,该证明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本条所称的“所在国”,是指外国企业或者组织的设立登记地国,也可以是办理了营业登记手续的第三国。

524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以及本解释第五百二十三条规定,需要办理公证、认证手续,而外国当事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可以经该国公证机关公证,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再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第三国使领馆认证。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
首先,《司法解释》对普通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司法解释》,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指向诉讼期限不包括中止、暂停、
终结期间,该期间属于非诉期,即不计入诉讼期间内。

同时对于证据保全
的期限也做了明确规定,可以看出,证据保全期限自法院受理申请之日起
为十五日,并且可以延长十五日。

其次,《司法解释》对于财产保全的方式和程序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其中包括申请财产保全以及中止财产保全程序的要求与程序。

比如,财产
保全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债权的证据。

此外,对于轮候的财产保全,申请人可以提出申请,法院应当将财产保全的申请作为一件案件处理,不
能重新排队。

此外,《司法解释》还对于证据的规定进行了细化。

比如,对于公证
书的证明力进行了限定,只能证明无法倒转的事实,不能证明申请人的债权。

此外,对于证据的收集规定了更加详细的程序,包括案件审查与证据
变更等。

最后,《司法解释》还对于诉讼费用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比如,对于诉讼费用的减免和减缴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减免和减缴的程序和
条件,并对诉讼费用的计算做出了规定。

总的来说,2024年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的具体
规定进行了细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司法实践。

它在普通民事案件的
诉讼时效、财产保全、证据规定以及诉讼费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为诉讼
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指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司法解释的适用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还需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衔接,以实现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司法实践。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

202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要点解读”首先,该司法解释对于争议焦点的明晰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争议焦点是指诉讼双方在诉讼中存在的重大法律争议,解决争议焦点可以为案件的审理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对于民事诉讼争议焦点的界定和处理原则,使得争议焦点在诉讼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其次,该司法解释对于证据收集和认定的规定更加明确。

证据是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对于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确立是确保审判公正的重要环节。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对于证据的收集方式和途径的规定,并对于不同类型的证据,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提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和证明要求,有助于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第三,该司法解释对于仲裁程序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

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对于缓解法院的审判压力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仲裁程序的相关要求,包括仲裁协议的要素、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裁决的执行等方面。

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仲裁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促进纠纷的及时解决。

第四,该司法解释对于诉讼费用的规定更加明确。

诉讼费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鉴定费、律师费等。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诉讼费用的承担原则、费用的计算方法和减免等相关规定,有助于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纠纷的公正和合理解决。

最后,该司法解释对于执行程序的规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执行程序是保障判决和裁定实际执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执行程序的规范能够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执行程序的各个环节和程序要求,包括执行申请的受理、执行标的的确定和执行措施的执行等。

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执行成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2024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于民事诉讼法的执行和适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争议焦点、证据收集和认定、仲裁程序、诉讼费用和执行程序等方面的明确规定,有助于保障诉讼公正、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法管辖司法解释怎么理解,适用是怎样的

民事诉讼法管辖司法解释怎么理解,适用是怎样的

民事诉讼法管辖司法解释怎么理解,适⽤是怎样的在处理民事纠纷的时候就需要依据民事纠纷法,但是不同的法院在管辖上有不同的规定,这是法律的约定,并且法律上对于管辖也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需要进⾏起诉的⼈就要了解清楚,才能知道在哪⾥进⾏起诉。

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管辖司法解释怎么理解,适⽤是怎样的(⼀)关于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离婚后提起的财产分割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民诉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已经离婚的中国公民,双⽅均定居国外,仅就国内财产分割提起诉讼的,由主要财产所在地⼈民法院管辖。

”对于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双⽅已经离婚,仅就离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提起诉讼,如果分割财产位于国内的,为⽅便当事⼈诉讼,也⽅便⼈民法院审理,民诉法解释明确规定,此类民事纠纷案件由主要财产所在地的⼈民法院管辖。

离婚后财产分割纠纷,不涉及到离婚等⾝份事项,是纯粹的财产分割纠纷,本条规定由主要财产所在地⼈民法院管辖,是⼀种特殊的地域管辖。

(⼆)关于确定合同履⾏地的问题民诉法解释第⼗⼋条对合同履⾏地的确定规定了⼀般规则:“合同约定履⾏地点的,以约定的履⾏地点为合同履⾏地。

合同对履⾏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所在地为合同履⾏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地;其他标的,履⾏义务⼀⽅所在地为合同履⾏地。

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为地为合同履⾏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当事⼈双⽅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地的,由被告住所地⼈民法院管辖。

”合同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由合同履⾏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民法院管辖。

实践中,对于被告住所地的确定⼀般没有争议,但对于合同履⾏地的确定⾮常复杂,争议较多。

为统⼀合同履⾏地的确定规则,使之更加明确具体,减少争议,民诉法解释起草时在1992年《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问题的意见》的第⼗⼋条到第⼆⼗⼆条规定的基础上,统⼀修改为民诉法解释的第⼗⼋条规定,作为确定合同履⾏地的⼀般规则,适⽤于除民诉法解释特殊规定的租赁合同、保险合同、⽹络买卖合同以外的各类合同纠纷案件。

民诉法最新司法解释之解读ppt课件

民诉法最新司法解释之解读ppt课件

2021精选ppt
5
二、诉讼参加人
1、企业法人解散之当事人确定——依法清算并注销前, 以该企业法人为当事人;未依法清算即被注销的,以该企业 法人的股东、发起人或者出资人为当事人。
2021精选ppt
6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
害之当事人确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和其监护人为共同被告。
2021精选ppt
31
4、适度限制撤诉——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 被告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准许。
2021精选ppt
32
5、界定重复起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构成重复 起诉:(1)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2)后诉与前诉的 诉讼标的相同;(3)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 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 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2021精选ppt
29
2、建立庭前会议制度——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届满
后,通过组织证据交换、召集庭前会议等方式,作好审理前 的准备。
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1)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 和被告的答辩意见;(2)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 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 诉讼请求;(3)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 托鉴定,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勘验,进行证据保全; (4)组织交换证据;(5)(五)归纳争议焦点;(6)进 行调解。
2021精选ppt
12
4、再度调整举证时限——放弃失权模式
(1)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 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 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百一十五条 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


解读:在旧的民诉解释法条文中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
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
院管辖。新的民诉解释中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
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增加“可以”一词,这就放开了此类案件的管辖权,便于
起诉离婚。

关于地域管辖的细化规定
关于专属管辖的细化规定
• 司法解释第17条规定:已经离婚的中国公民,双方
均定居国外,仅就国内财产分割提起诉讼的,由主 要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第一
项规定的不动产纠纷是指因不动产的权利确认、分 割、相邻关系等引起的物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 同纠纷、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 纷确定管辖。不动产已登记的,以不动产登记簿记 载的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不动产未登记的,以 不动产实际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

2、进一步细化规定了审判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
请审判人员回避的适用情形及处理程序,以杜绝人情案、关系案。

3、对一审普通程序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增加规定庭前准备、
争议焦点归纳、法庭审理范围等一系列内容,以保障诉讼程序能顺
畅进行。

4、增加规定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小额诉讼案件审理程序
的转化等内容。

解读:新的民事诉讼与原来民事诉讼解释相
比,更加体现民事诉讼意思自治原则,更加尊重
当事人的协议管辖,使得当事人之间的协议管辖
约定尽量有效。

关于地域管辖的细化规定
• 司法解释第26条规定:因产品、服务质量不合格
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

解读:最新民诉法司法全文

解读:最新民诉法司法全文

解读:最新民诉法司法全⽂解读:最新民诉法司法全⽂ 最⾼⼈民法院4⽇公布《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从当⽇起实施。

这部“史上最长司法解释”有何看点?从以下七个关键词可窥⼀斑。

最⾼法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级⼤法官杜万华对此进⾏了解读。

【关键词:程序正义】 民诉法司法解释强调当事⼈诉讼权利平等,兼顾公正与效率,重视程序的公开透明,落实“便于当事⼈诉讼,便于⼈民法院依法独⽴、公正和⾼效⾏使审判权”等原则,⼒图使民事诉讼制度更加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

【法官点评】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是贯穿这部司法解释的主线,全⽂552条规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程序公平正义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案登记制】 司法解释规定,法院接到当事⼈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应当登记⽴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期的书⾯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

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内决定是否⽴案。

此外,司法解释明确了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并对当事⼈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了细化规定。

【法官点评】诉权是当事⼈启动和推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当事⼈的诉权,是民事诉讼法的⽴法宗旨和基本功能。

【关键词:公益诉讼】 司法解释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除了符合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还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属于⼈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民法院管辖。

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应当在⼗⽇内书⾯告知相关⾏政主管部门。

【法官点评】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修改后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内容,但仅有⼀个条⽂规定。

司法解释对民事公益诉讼作出了⼀系列细化规定。

【关键词:证据】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

《民诉法》及司解对诉讼请求是如何规定的?

《民诉法》及司解对诉讼请求是如何规定的?

《民诉法》及司解对诉讼请求是如何规定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通过人民法院向被告提出的实体权利请求。

诉的种类不同,诉讼请求也不同。

给付之诉的诉讼请求是交付某项财物或者为一定的行为;确认之诉的诉讼请求是对某一法律关系的确定;变更之诉的诉讼请求是改变或者消灭某种法律关系。

在诉讼中,被告反诉提出的请求,诉讼中的第三人向原诉的原、被告提出的请求,也是诉讼请求。

原告的诉讼请求必须是请求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者是请求保护委托由他保护的他人的权利。

反诉是指在本诉的程序中,被告以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联的诉讼。

反诉是诉中之诉,是本诉的被告利用正在进行的本诉程序向法院提起的新的诉,用以对抗或者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

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一条是关于诉讼请求的放弃、变更、承认、反驳以及反诉的规定。

一、诉讼请求的放弃放弃诉讼请求是原告在诉讼中申明放弃自己已提出的实体权利主张。

放弃诉讼请求是一种诉讼行为,但同时处分的是实体问题,所以又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

放弃诉讼请求不等于撤诉,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前者既是原告向法院所作的行为,又是向被告所作的行为;而后者仅是原告向法院所作的行为。

第二,前者处分的是实体意义上的民事权利,诉讼请求放弃后所放弃部分的争议自然消除;而后者处分的是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所指向的是诉讼程序,其目的在于终结诉讼,撤诉之后争议仍然存在。

第三,前者因其具有消除纠纷的目的和效果,所以进行该项行为没有审级上的限制,原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为之,也可以在第二审程序中为之,还可以在再审、执行和解中为之;但撤回起诉只能在第一审宣判前进行,撤回上诉只能在第二审宣判前进行。

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部或者部分放弃自己对于被告的实体权利请求。

比如,原诉请求被告偿还1000元欠款,后来原告全部放弃了这一请求,不要求被告偿还了;或者原告部分放弃诉讼请求,仅要求被告偿还500元。

原告全部放弃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终止案件的审理;部分放弃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对放弃部分的实体权利,可以不予裁判。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

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导言:民诉法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解释和裁判民事案件适用民诉法的若干问题所制定的司法解释。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变化,最高人民法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始法律进行解释和调整。

2021年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审理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下制定的一部解释。

本文将对2021年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进行详细的解读和介绍。

一、关于案件受理问题的司法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对于民事案件的受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界定。

首先,对于属于法院管辖的案件,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裁决。

其次,对于跨行政区划的案件,法院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确定管辖权。

此外,对于符合受理条件但无法指定法庭的案件,法院应当采取指定机构审理等方式来解决。

二、关于证据收集问题的司法解释在证据收集方面,最高人民法院的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规定。

其中包括对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否属实的审查规定,对于强制证据规则的界定等。

此外,针对电子数据的证据收集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关于举证责任问题的司法解释举证责任一直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

2021年的民诉法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了各类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行政纠纷,当事人在举证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同时,法院也在解释中特别强调了对证据的审查权和权利的保障,以确保公正审判的进行。

四、关于争议仲裁问题的司法解释就争议仲裁而言,最高人民法院的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其中包括对仲裁裁决的效力认定、仲裁费用负担、仲裁请求的适时提出等。

这些规定为当事人在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时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五、关于执行问题的司法解释在执行程序方面,最高人民法院的民诉法司法解释2021对执行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对于无法履行的民事裁判书应当如何处理,解释中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民诉法解释2023

民诉法解释2023

民诉法解释2023【实用版】目录1.民诉法司法解释的概念与作用2.2023 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3.民诉法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与管辖4.民诉法司法解释与其他诉讼法的比较5.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修订对法律实践的影响正文民诉法司法解释是指对民事诉讼法进行解释的规范性文件,旨在明确民事诉讼法的具体适用和操作问题,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

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诉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3 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管辖、诉讼参与人、证据、诉讼程序、判决和执行等方面。

其中,管辖部分规定了重大涉外案件的范围,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以及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此外,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民诉法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与管辖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诉讼,以及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的诉讼活动。

这些规定为诉讼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操作依据,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诉法司法解释与其他诉讼法(如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定等。

然而,民诉法司法解释在管辖、诉讼参与人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需要精确记忆。

2023 年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修订对法律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对重大涉外案件的管辖规定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有助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规范民事诉讼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解读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解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受到社会各⽅特别是法律⼈的⾼度关注。

今天,YJBYS⼩编为⼤家整理了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解读,欢迎阅读。

第⼀部分:⼀审程序 普通程序 1.⽴案登记制 第⼆百零⼋条⼈民法院接到当事⼈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百⼀⼗九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百⼆⼗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期的书⾯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

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内决定是否⽴案。

⽴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百⼆⼗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该条规定并⾮意味接收当事⼈材料后就马上⽴案,如果对当场是否⽴案存有疑问,可以先收下当事⼈提交的起诉材料。

注意收到当事⼈提交的起诉材料后⼀定要给当事⼈出具接收的书⾯凭证,并注明⽇期。

第⼆,材料不够充分的告知其补充材料,条⽂中“及时告知”的时限属于法官的⾃由裁量权范畴,但应有时间边界,最晚应该在⽴案审查的七天内告知当事⼈。

对于补充材料的次数在起草该条时原规定是⼀次性告知当事⼈补齐,后考虑⽴案窗⼝⼯作量和⽴案⼯作的实际状况,对补充材料的次数未做限制。

补充材料后法院七天内应⽴案,对此是否⽴案实际上取决于当事⼈什么时候将材料补充齐全。

2.诉讼代理⼈资格的审查 第⼋⼗⼋条诉讼代理⼈除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九条规定提交授权委托书外,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律师应当提交律师执业证、律师事务所证明材料; (⼆)基层法律服务⼯作者应当提交法律服务⼯作者执业证、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介绍信以及当事⼈⼀⽅位于本辖区内的证明材料; (三)当事⼈的近亲属应当提交⾝份证件和与委托⼈有近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 (四)当事⼈的⼯作⼈员应当提交⾝份证件和与当事⼈有合法劳动⼈事关系的证明材料; (五)当事⼈所在社区、单位推荐的公民应当提交⾝份证件、推荐材料和当事⼈属于该社区、单位的证明材料; (六)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应当提交⾝份证件和符合本解释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民事诉讼法解释重点解读

民事诉讼法解释重点解读

⏹民事诉讼法解释重点解读⏹一、解释起草背景⏹2012年民诉法修改⏹民事案件现状2013年为1300多万件,其中民事案件为1200多万件;2014年为1400多万件,其中民事案件为1300万件。

其中,一审民商事案件有830多万件,整个民事诉讼案件和执行案件近1300万件,占到86%以上。

实践是理论和制度之母。

⏹司法解释的现状230件,数百件文件,上千条⏹民事诉讼法解释重点解读⏹二、起草过程1、历时两年半2、十易其稿3、三次专家论证会4、全面征求意见5、五次大审委会⏹民事诉讼法解释重点解读⏹三、解释概况1、23章新增加五章:回避、小额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公益诉讼、执行异议之诉2、552条废止72条保留37条修改211条:文字及引用法条序号调整的92条修改内容的119条新增加304条:移植的104条,都经过修改全新的200条⏹三、解释概况3、适用效力92年意见废止其他与本解释冲突的不再适用其他三个民诉相关的解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解释指令再审、发回重审的规定执行异议复议的规定三项工作:民诉相关解释文件的清理民事案件案由修改民诉文书样式的修订⏹四、管辖共有42个条文。

⏹保留3条,⏹废止7条,⏹修改27条,⏹新增加12条。

⏹四、管辖⏹十大重点内容:⏹一是完善合同履行地确定规则18⏹二是增加网络买卖合同的管辖规定20⏹三是完善公司诉讼专属管辖22⏹四是增加网络侵权行为地的规定25⏹五是增加不动产专属管辖规定28⏹六是完善协议管辖规定31、32、33、34⏹七是完善管辖恒定原则37、38、39⏹八是完善指定管辖规则41⏹九是增加上交下的规则42⏹十是规定涉军民事案件专门管辖规定10⏹四、管辖⏹一是合同履行地确定的一般规则⏹第十八条规定,“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的理解

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的理解

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的理解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重要法律。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其中的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关于证据的若干问题。

本文将从事实举例的角度出发,对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进行解读。

一、证据的认定原则证据的认定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认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规定,证据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重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最为直接的证据,应当予以重视。

例如,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合同纠纷案件中,甲方提供了书面合同,乙方提供了口头证言,法院应当优先考虑书面合同的证据效力。

2. 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在证据的认定中,应当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例如,在一起车祸案件中,当事人提供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多种证据,法院应当综合考虑这些证据,以确定事故责任。

3. 证据的证明责任在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证明责任在诉讼当事人。

例如,在一起离婚案件中,甲方提出乙方有外遇的指控,甲方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指控,否则法院无法认定乙方的过错。

二、证据的采信标准证据的采信标准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对证据的效力认定标准。

最高法院民诉法解释24条规定,证据的采信应当遵循以下标准:1. 证据应当真实、合法证据应当真实、合法,不能伪造或者捏造证据。

例如,在一起商标侵权案件中,甲方提供了伪造的商标注册证明,法院不予采信。

2. 证据应当充分、具有说服力证据应当充分、具有说服力,能够证明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例如,在一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提供了书面合同和证人证言,但证人证言与书面合同不符,法院不予采信。

3. 证据应当与案件事实相符证据应当与案件事实相符,不能与案件事实相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历时两年的论证起草和5次审委会讨论,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制定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月4日起正式施行。

“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后最高法便着手制定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并确立了'搞批发,不搞零售’的思路,即对1992年发布实施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进行全面修订,以便于法官、律师和当事人查阅与适用。

”最高法审委会专职委员杜万华说,《民诉法司法解释》分23章,共552条,最高法在起草过程中召开各类座谈会共150多场,使得这部司法解释成为内容最为丰富、参加起草部门和人员最多的司法解释。

保障诉权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规范撤诉行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建立立案登记制,《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民诉法司法解释》还依法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行为,增加规定反诉构成的要件,明确规定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细化规定。

”杜万华说。

法庭纪律未经许可现场传播审判信息,法院可强制删除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和利用邮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冲击、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的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判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

审判公开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

《民诉法司法解释》严格执行开庭审理规定,对二审、再审程序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予以限制,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制作,规定了申请查阅裁判文书的范围和方式。

“作为与《民诉法司法解释》配套的成果,我们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全面梳理、规范民事诉讼涉及的法律文书,制定可操作性规则,以此切实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和质量。

”最高法贯彻实施修改后民事诉讼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佑海说。

电子证据明确短信、微博、网聊记录等可作证据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要求,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此,《民诉法司法解释》增加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规定,合理分配举证证明责任;对逾期举证及其后果作出了分层次、分情形予以处罚的规定;增加关于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的规定,指引和规范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活动;增加关于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的规定,要求法官公开对证据审查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也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证据。

诚信原则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纳入“黑名单”“近年来,民事诉讼中的虚假陈述、伪证、虚假调解、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规避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必须予以严厉制裁。

”杜万华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总则部分增加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在分则部分增加了禁止虚假诉讼、规避执行的规定,并修改提高了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为促进诉讼诚信,《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拒不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证人拒绝签署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对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除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情节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的信息向其所在单位、征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通报。

公益诉讼提起公益诉讼需有公益受损初步证据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但仅有一个条文规定。

该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为规范公益诉讼有序进行,《民诉法司法解释》按照立法原意,结合有关审判实践,细化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的受理条件。

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有关机关和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除了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还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为明确公益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

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小额诉讼明确物业、电信服务合同等小额诉讼一审终审什么是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根据此规定,我国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释进行了细化。

《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明确,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纠纷,银行卡纠纷,物业、电信等服务合同纠纷等九类金钱给付的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人身关系、财产确权纠纷,涉外民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需要评估、鉴定或者对诉前评估、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纠纷以及其他不宜适用一审终审的纠纷,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见《人民日报》(2015年02月05日11 版)《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八点重要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规定:(一)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是《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主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这次《民诉法司法解释》起草工作,将确保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552条规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程序公平正义的具体措施。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民诉法司法解释》时,强调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兼顾公正与效率,重视程序的公开透明,落实“两便原则”等原则,使民事诉讼制度更加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于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

起诉是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实现和维护其民事权利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诉权是当事人启动和推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是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功能,也是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把加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作为重点修改内容。

新增加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第三人撤销诉讼两项重大诉讼制度以外,还通过完善起诉制度、证据制度、送达程序、审前程序、审理程序、再审程序、执行程序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当事人诉权的司法保障和程序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民事诉讼主体地位的尊重。

为贯彻落实民诉法新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建立立案登记制。

《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二是依法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行为;三是增加规定反诉构成的要件;四是明确规定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五是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细化规定;六是细化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适用条件、审理程序、审理方式以及救济途径等,以防止有关救济程序制度之间重复交叉,为当事人实现诉讼救济提供明确的途径指引,切实维护当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既判力、严肃性和稳定性。

(三)关于保障司法公开的规定。

审判公开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法院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应当看到,审判公开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判决书应当写明裁判结果和裁判理由,公众有权查阅发生法律效力裁判文书的规定,对于保障和落实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民事诉讼法的上述规定,《民诉法司法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一是严格执行开庭审理规定,对二审、再审程序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予以限制;二是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制作,同时,作为与《民诉法司法解释》配套的成果,我们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全面梳理、规范民事诉讼涉及的法律文书,制定可操作性规则,以此切实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和质量;三是规定申请查阅裁判文书的范围和方式。

(四)关于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的规定。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要求,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