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天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天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58(天津市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发布)根据国务院《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和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00年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
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及全市人民的紧密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团结奋战、辛勤工作,认真落实《天津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胜利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现场登记任务。
经过全面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普查登记质量全面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获取了大量的人口信息。
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全部资料的光电录入和计算机处理正在紧张进行。
现将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结果公布如下:一、总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我市常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口总数为1000.88万人,与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878.54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增加122.34万人,增长13.93%;平均每年增加11.8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7%。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303.17万户,人口为937.12万人,占总人口的93.63%,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09人;与1990年我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户平均户规模减少0.25人。
三、年龄构成在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7.62万人,占总人口的16.75%;15-64岁的人口为749.93万人,占总人口的74.9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3.33万人,占总人口的8.33%。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9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510.24万人,占总人口的50.98%;女性为490.64 万人,占总人口的49.02%。
天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4年3月1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37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8.4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76.68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03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6:48.1。
图1: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78.30亿元,增长18.1%。
地方税收收入1309.91亿元,增长18.5%。
其中,增值税225.88亿元,增长50.7%;营业税424.83亿元,增长6.0%;企业所得税203.98亿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58.31亿元,增长17.6%。
“营改增”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试点企业5.3万户,减负面达到96%,全年减轻企业负担34.7亿元。
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惠及13万户企业。
图2:2009-2013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
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506.25亿元,增长18.7%。
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1.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9.1%,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4.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1.3%。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 3.03万户。
全年民间投资5103.52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0.4%。
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0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试题一
第一章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分)1.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__________表示对外贸易。
2.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__________。
3.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因此,从根上说,的发展和__________ 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________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依据,__________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5.由于各国一般按_______计算出口额,按__________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世界__________总额而言。
6.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__________。
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__________;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__________ 。
7.国际贸易按商品的形态不同,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国际贸易按商品移动方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过境贸易。
9.国际贸易按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为__________ 、__________和转口贸易。
10.__________ 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国际贸易要产生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A.国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B.商人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C.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 D.商品生产的扩大与商人的出现2.从根本上说,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B.世界市场的形成C.世界货币的形成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3.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是由()提出来的A.马克斯B.亚当斯密 C.罗伦特逊 D.大卫•李嘉图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有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B.有形贸易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C.无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D.无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不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5.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叫做(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转运贸易 D.过境贸易6.国际贸易额是由( )组成A.各国出口总额 B.各国进口总额 C.各国进出口总额 D.各国总贸易额7.下列不属于专门进口的是( )A.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B.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C.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货物以及从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D.进入海关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8.下列不属于专门出口的是( )A.国产品出口 B.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C.本国代商品出口 D.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9.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形成()A.净出口 B.净进口 C.贸易顺差 D.贸易逆差10.能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值 B.对外贸易额 C.对外贸易量 D.对外贸易依存度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XXXX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内外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全市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
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9108.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4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837.57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4121.78亿元,增长14.2%。
三次产业结构为1.6:53.1:45.3。
图1 “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8.81亿元,增长30.1%。
在汽车制造、石油石化、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长的强力拉动下,全年地方税收收入完成776.65亿元,增长26.6%,增幅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
主体税种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32.6%,营业税增长26.9%,增值税增长20.3%,个人所得税增长20.5%。
图2 “十一五”时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民生支出力度加大。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51.3亿元,增长23.0%。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城乡社区事务等改善民生支出分别增长20.2%、28.6%、87.8%和38.9%,合计支出589.5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4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天津统计局文章作者: 佚名上传时间:2006-12-28 11:38:54 【字体:小大】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 元增加到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 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 亿元,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 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 亿元,增长14.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 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171.78 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 亿元、51.65 亿元、26.19 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 。
全年财政支出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
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
2001年 天津环境状况公报
2001年天津环境状况公报2001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01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议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为天津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6.3%、12.7%、11.7%,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 4.3%、48.8%、4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8.7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25元。
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五”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二)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基本稳定,部分指标得到改善。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为171天,占全年天数的47%,空气质量达到三级和好于三级天数为339天,占全年的95%;饮用水源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达到98.85%,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的安全;津河、卫津河、北运河等景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近岸海域主要水质指标有所好转;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心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2分贝(A),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为68.6分贝(A),分别比上年下降0.5分贝(A)和0.6分贝(A)。
但是,目前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满足环境质量状况的要求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
环境空气中尘类污染仍较为严重,二氧化氮呈上升趋势,酸性降雨频率增加,于桥水库富营养化呈加重趋势,北大港水库存在水质咸化问题。
(三)环境建设与管理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重点的“蓝天工程”全面展开,基本无燃煤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以保护饮用水源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碧水工程”全面启动;继续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加大噪声达标区建设力度,依法严肃处理噪声扰民现象;蓟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中上元古界国家地质公园,市政府批准建立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完成外环线内侧50米绿化带建设,新建绿地644万平方米,植树115万株;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开工建设;开展了废旧电池安全集中收储工作;碱渣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双口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运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审批公示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的产生;组织环境警示教育,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系统,促进了排污单位稳定达标排放。
天津汽车限行实施状况分析与思考
天津汽车限行实施状况分析与思考王 娟,王韶斐,李家兴(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摘 要]随着城市交通拥塞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天津于2014年3月起实施限行措施。
文章根据天津市内六区发放问卷的统计结果,从限行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对市民购车意愿的影响以及限行未来实施状况预测等角度归纳,得出限行措施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其效果短期表现为市民被迫适应规定的结果,长期会被市民的适应性行为(购置第二辆车等)抵消。
最后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奖励自愿停驶制度作为限行政策的补充,发挥市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交通的通达性。
[关键词]汽车限行;城市交通;适应性行为;问卷调查[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51 055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需求增速较快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的矛盾使得城市交通拥塞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
天津自2013年年末在全市实行小客车限购措施,自2014年3月起实行限行措施。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天津汽车限行实施的效果,2015年7月笔者深入市内六区就汽车限行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556份。
主要面向经常出行的人群,即上班族。
调查对象分为拥有私家车人群与无车人群,各发放300份。
其中有车人群问卷实际收回282份,回收率94%,无车人群问卷实际收回274份,回收率约91%。
1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目前学者主要从法学、经济学等角度对汽车限行的合法性及绩效评价做了分析。
张翔[1](2015)从宪法财产权的角度提出“存续保障”,认为常态化的单双号限行并不能借由补偿而被正当化。
张峰涛等[2](2013)以经济学视角对居民小汽车需求、停车位需求和汽车行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尾号限行仅是权宜之计,提出了优先发展公交交通系统等建议。
朱建安等[3](2014)从不同需求特性的角度提出限行规则应作进一步的空间和时间优化。
张国栋等[4](2015)从公平效率的视角分析和评论限购限行政策提出保障基本需求、政策精细化等建议。
2001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跨越。
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5.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946元,比上年增长11.6%,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2277美元,迈进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城市的行列。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80.0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91.0亿元,增长10.3%。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1∶55.4∶37.5调整为6.8∶55.4∶37.8。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明显,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
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2%上升到8.1%,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综合实力与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显得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重偏低;部分企业竞争力偏弱,资金矛盾依然突出,投资需求增长乏力,重大投资储备项目不多,特别是工业大项目投入偏少,市场发展滞后,城镇待业人员增多,社会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城乡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多种经营取得成效。
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加大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形成一批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品种。
据统计: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受种植面积调整的影响,粮食种植面积166.1千公顷,下降8.1%;粮食总产量109.12万吨,下降7.5%。
棉花种植面积2.94千公顷,增长20.5%;棉花总产量1948吨,增长20.8%。
天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天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市各地区、各单位按照市委提出的"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整体经济在绿灯区运行。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5976元增加到17940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完成增加值7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
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其中工业增加值738.91亿元,增长12.2%。
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完成增加值7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0%。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截止2000年底,全市企业集团达360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40家。
全市完成改制企业累计达297户,占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80.7%,已有267户进入实际运作。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提前完成。
一季度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8月末亏损面降到19.8%,提前4个月全面实现了脱困目标,年末亏损面进一步降为18.0%。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年末全市共有201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7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93.8%,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94.1%,医疗保险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企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有27.2万人。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2月28日)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省经济继续在较高平台上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512.5亿元,增长1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925元,比上年增长9.1%。
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2.0∶51.7∶36.3调整为11.4:51.7:36.9。
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
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
乡镇村撤并力度加大,南京等六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三件事的工作力度,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7993元增加到19986元,增长11.6%。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
第二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91.5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其中工业增加值807.3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增长11.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市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达20户。
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工业系统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占82.2%;商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股份制改造。
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6.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9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集体单位23.1万人,比上年减少10.5%;其他所有制单位57.1万人,比上年增长12.2%。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三件事的工作力度,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7993元增加到19986元,增长11.6%。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
第二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91.5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其中工业增加值807.3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增长11.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市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达20户。
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工业系统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占82.2%;商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股份制改造。
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6.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9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集体单位23.1万人,比上年减少10.5%;其他所有制单位57.1万人,比上年增长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2年2月28日)2001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克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持平(其中,粮食下降0.7%,肉禽及制品、鲜菜分别上涨1.6%和1.4%,蛋上涨6.0%),烟酒、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3%和1.9%,家庭设备、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2.3%和1.0%,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6.6%,居住价格上涨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0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0万人。
2001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1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
“泰达”是天津开发区英文缩写的音译)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新优势,实施新战略,树立新形象,成功克服了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全区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实现了“十五”计划的高起步。
全区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社会秩序安定,区域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全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开发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综合全区经济增长步伐持续加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天津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1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0%,增幅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45.37亿元,可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可比增长21.6%。
二、三产业比例78.6∶2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6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4%。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继续名列前茅。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1年,天津开发区完成财政收入67.5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税收收入66.43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收入33.65亿元,增长19.2%。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
年内,设在天津开发区的天津海关新综合业务大楼正式启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
2001年,天津开发区继续发挥在建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企业运营服务领导小组的协调服务功能,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行政部门的定职能、定内设机构、定编制工作,推进区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天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天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发布时间:2003-01-21 13:34天津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天津市统计局(2003年1月14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通知》和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通知》要求,我市以2001年10月31日为普查时点,组织实施了全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
这次普查的范围和对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法人单位及其所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个体经营者。
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态和主要总量指标等。
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人员的辛勤工作,现已圆满地完成了普查登记及主要数据快速汇总任务,并已通过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数据质量审核。
现将我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基本单位的总体情况本次普查全市共登记各级各类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102228个,其中各类法人单位93365个。
与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简称“一普”,下同)结果相比,全部单位和法人单位分别增加24420个和27438个,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1.38%和41.42%。
在普查登记的各类单位中,属于生产经营性的单位84050个,非生产经营性单位18178个,分别比“一普”增加21968个和2452个,分别增长35.39%和15.59%。
生产经营性单位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非生产经营性单位的增长幅度。
1、产业结构在全部普查登记的各类单位中,第一产业为428个,占0.42%;第二产业为33635个,占32.90%;第三产业为68165个,占66.68%。
与“一普”相比,分别增长70.52%、28.69%和32.57%。
各类单位数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有所调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1和0.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69个百分点。
天津市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7年3月21日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第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和各项部署,扎实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和谐天津建设,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效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37.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比2000年增长1.2倍,提前四年实现了翻一番,率先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经济总量发展目标(见图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61元,比上年增长11.7%,按照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177美元。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2485.83亿元,增长17.6%。
第三产业增加值1732.93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为2.7:57.3:40。
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收入突破900亿元,达到9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16.77亿元,增长25.6%。
主要税种收入均增长较快。
增值税增长25.6%,消费税增长43.2%,营业税增长20.2%,企业所得税增长29.1%,个人所得税增长12.7%。
全市财政支出6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其中,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支援农业支出16.1亿元,增长25.1%;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62.9亿元,增长36.9%;科技支出18.3亿元,增长33.8%。
200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02年)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668亿元,增长1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6206元提高到17905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44.2:49.1变化为6.3:44.1:49.6。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50.18亿元,同比增长2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工业对经济总量贡献作用明显。
在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额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2.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3.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3.7%。
从行业来看,工业增加值净增50.67亿元,贡献率为35.9%,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增额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工业部门新创造的价值。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5%。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0.385下降到0.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511下降到0.508。
市场物价稳中有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三件事的工作力度,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7993元增加到19986元,增长11.6%。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
第二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91.5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其中工业增加值807.3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增长11.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市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达20户。
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工业系统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占82.2%;商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股份制改造。
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6.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9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集体单位23.1万人,比上年减少10.5%;其他所有制单位57.1万人,比上年增长12.2%。
全市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39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04.74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1.73万人达成初步意向。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5.43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截止2001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05万户,个体经济19.3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46.36万人和26.49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324.8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提高到17.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外需减弱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回落,服务业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业经济投资中,中央单位投资完成137.7亿元,下降5.0%,地方单位投资474.8亿元,增长24.5%;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9.38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41.85亿元,增长26.7%。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第二产业投资254.59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投资356.92亿元,增长27.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7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68.86亿元。
石化聚脂二阶段、天汽夏利换型、三星超大屏彩管、博爱芯材、天津联化乙烯扩建、盘电二期、天津港扩建、津滨高速、卫津河改造、市内道路拓宽改造、天津移动和联通扩容等20个项目竣工或基本建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
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84亿元,增长19.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投资88.8亿元,增长41.2%。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17.2%。
房地产开发投资161.27亿元,增长20.4%。
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862.7万平方米,增长4.5%;竣工面积690.2万平方米,增长18.3%。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消费迅速增长,全年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537.4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和39.9%。
个人购房比例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面积的比重高达97%。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7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560.02亿元,增长9.2%。
2001年我市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7个,全年成交额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67.8%,其中大胡同小百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跻身全国百强市场行列。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
各种所有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有企业零售额完成1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零售额完成33.83亿元,增长9.0%;私营企业零售额完成96.29亿元,增长31.6%;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136.42亿元,增长27.2%。
商业业态不断得到调整,连锁商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连锁网点达1700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900家。
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
吃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34.33亿元,增长11.8%;穿着类商品完成零售额139.24亿元,增长12.1%;用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46.98亿元,增长13.3%。
移动电话、电脑、建筑装潢材料等商品销售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假日消费活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大中型商业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劝业超市海光寺店,家乐超市南楼北店、西青区店,开发区翠亨广场,塘沽新百广场,滨海商贸大世界,西青广汇商厦等相继竣工开业。
市区商业街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塘沽区解放路商业街,大港区胜利街二期工程,西青区杨柳青商贸街均已建成。
商品市场建设全面展开,大胡同商业中心一期,王顶堤汽车城一期,天津市食品批发市场一期,登发装饰基地以及红旗、金钟、何庄子三大农副产品市场改造等项目完成,为商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年市场零售价格低位徘徊,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升,工业生产价格低于上年水平。
2001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2其中:食品100.8衣着9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5.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7交通和通讯10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4.3居住106.42.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63.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8.8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5.87六、对外开放与滨海新区全市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
全年天津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8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进口86.85亿美元,增长1.8%;出口95.02亿美元,增长10.1%。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3.45亿美元,增长3.7%,加工贸易出口60.11亿美元,增长14.7%。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继续保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全年出口额49.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2.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仍占首位,全年出口7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4.8%;国有企业完成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6%;集体企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完成出口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2%。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市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
全年对亚洲出口48.45亿美元,增长11.1%;对美国出口22.24亿美元,增长12.1%;对欧洲出口18.59亿美元,增长3.0%。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32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
其中进口145.58亿美元,增长9.7%;出口178.13亿美元,增长7.8%。
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明显,外商实际投资大幅增长。
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618个,合同外资金额46.3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32.2亿美元,增长25.8%。
吸引外资大项目增多,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0个,比上年增加21个,增长53.8%,合同外资10.63亿美元,增长56.3%。
第三产业招商引资速度加快,全年合同外资额8.25亿美元,增长33.9%。
截止年末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0个。
全方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去战略迈出新的步伐。
全年对外承包和劳务合同811项,合同金额3.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5亿美元。
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1.51万人。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技术引进合同263项,合同金额2.87亿美元。
新批境外机构38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25家,总投资1417万美元,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1105万美元。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全年发送函件17066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国际特快专递17.07万件。
电信业务发展迅速。
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4.24亿次,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773.01万次。
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122.88公里,比上年增长1.5倍。
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71.74万门,本地电话年末用户275万户,住宅电话219.1万户。
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70.41万户,比上年增长1.3倍。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以光纤网络为主、以无线网络为辅的覆盖全市的立体高速宽带网络环境。
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在63个政府委办局和区县机关中,已有80%建立了各种局域网。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有16000家企业网上有名,千家企业有主页,百家企业有网络,10个行业网络建成开通。
全年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达到100家。
开通了“市物流信息综合网站”,建成了“网上和平路网站”,实现了和平路90%的商户与银行系统的POS直联。
社区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宽带社区全面开通运行,南开区宽带网络已经进入210个居民小区。
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会展活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2.14万人次,其中外国人37.5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4.61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亿美元,增长20.9%。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263.28万人次,其中接待外省市游客人数2259.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6.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