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
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在阅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
如《白蝴蝶之恋》中,小蝴蝶陷于危难中,身体已经“冻僵”,失去了知觉,“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在“我”的关怀下,小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我”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一个生命,“我”“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种爱是超越功利的,是精神上的关爱,是人道主义的闪耀,是发自人本性的纯粹的爱,再如《善良》一文中的中学生,面对父亲瘫痪,母亲下岗的家境,仍然用买雨具的方式来帮助桥头卖伞的老人,因为她懂得还有比她们更贫困的人,等等。
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学生体验到了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二、在朗读中品味内涵美。
鲁迅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因此,要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它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生命的热爱。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古诗课堂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构成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课堂教学,应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强调古诗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文的熏陶,养成美好情操。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设计1、意境感知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意境的感受,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内涵情感,领悟古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先展示一张月下山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月光、山林的静谧与神秘。
然后,再请学生阅读《静夜思》,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对于大自然的醉心与感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
2、语言感知美:古诗的语言之美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教师应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结构、节奏韵律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古诗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认。
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可以先教学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介绍和演示这些字词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节奏、韵律,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朗读表现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汉语语言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3、唐诗宋词的百科知识:古代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背景等都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唐宋时期的风俗文化、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细雨浣花胭脂红-在三年级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细雨浣花胭脂红-在三年级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秉持更好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就好似细雨浣花,则天下一片胭脂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学情和学生实际,立足课本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美育思维,达到五育并举的目的,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策略分析引言现阶段,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在统筹把握课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本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美育,为更好的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剖析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工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以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为研究的切入点,就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展开研究。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在十四五规划发展的今天,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想更好的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要求,就要求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做好学生的学科教育工作,在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美育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由此,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推进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美育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潜力,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另外,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小学生在学科知识获得的同时,形成对人文、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关于美的发现和鉴赏能力,是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全方位的审美教育的毕竟之路。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美是一种情感的娱乐,美感是一种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就是以优美的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以陶冶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情操。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呢?首先,要注意教师的导读与学生的朗读的作用,语文课的教学不像其他科目觉得那样直接形象。
教师对作品的精彩分析及表情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把课本中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有生有色的语言,让学生闻于声,出于口,记于心,思于形,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能做到“因文而导,因导而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共鸣,点燃心灵的火花,从而投入到课本中去。
我国古代的文学遗产,诸如先秦《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明清的戏剧小说等,它们都是民族优美的语言结晶。
把握教材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表情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有表情地、有声韵地反复吟诵课文或朗读诗歌,使学生深刻感受词语的优美和其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增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二,课文分析讲究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在知识结构,课文编排上都充分体现了它的结构美,层次美。
课本都把所学的课文编成固定的单元,每个单元均有重点篇章,而文章的“美”,也总是具体的,或是立意新颖,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
教师恰到好处的分析,最易产生共鸣,引发他们的兴趣,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完成语文的学习训练。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利用各类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如《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析五幅春图,并以此说明作者观察如何细致,然后背诵课文,学生根本就感受不到文章的优美。
《春》中有一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红”字这里用作动词有什么意味?——隐含着季节色彩的变化,给人以明朗的感觉,亦暗示了春天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红起来了”这一动态陈述句是否传达了一点言外之意呢?它表现作者由冬入春的身心的舒展和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如何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凭借 , 审美的 目的在 于创造美 。口头作 文和书面作 文 ,
为 中学生创造美 提供 了良好 的实践机会 。学生的作文 和文学创作不 一样 ,是学 习运用美 的语 言去把真实生 活 中的美表达 出来 。这种表达能力 的培养 , 既要指导他 们从范文 中吸取美 的滋养 ,更要 引导他们 到大 自然和 社会生活 中去锻炼 发现“ 的眼睛 ”汲 取“ 美 , 美的源头活 水” 。另外 , 还要鼓励 他们对 自己的“ 造成果” 出审 创 作 美评价 。用美 的力 量去激发他们 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和 追求 。
、
在 阅读 教 学 中 。 学 生进 行 美育 的渗 透 对
新教 材收编 的无论 是“ 文质兼 美” 的文 学作 品 , 还 是授人 以科技知识 的说明文 ,抑或 是具 有雄辩力量 的 议论文 , 阅读 中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 受。教师以此作 在
性美, 教师 以此 作为依 托 , 对学 生进行 美育 的渗透 , 定 会激起他 们蓬勃 向上 的追求 和正义 的感情 ,使他们 的
型丰满的 , 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他 们的喜怒哀乐 , 教 与作
品中的人物 同喜共 悲。从 内心深处体 验到作品 中的人 物美 。文学作 品中的人 物美主要表现 为外部 的形象美 和内在的心灵美 。 最重要 的还是 心灵美 。 但 具体表 现为 品德高 尚、 良诚 实 、 善 大公 无私等 。新 教材中不乏这方 面的作品所承载 的思想 内容 ,具有很好 的审美教育作
二、 在写作训 练中 。 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作文训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培养学生表 达美 的兴趣 和能力的最好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通过品味、挖掘、探究、领悟等环节,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
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
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
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
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一)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二)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三)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
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多媒体插图、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诗词歌赋、精美的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其中的美感。
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品味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现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写作、朗读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启发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欣赏音乐、观赏绘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美德和道德情操。
五、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还要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赏月、拜年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受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实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欣赏、表达和思考与美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力、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只有在美育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却愈发地欠缺。
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的效果,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合理的美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真实性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是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和去发问。
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开发。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与观察美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类似于美的质感和美的形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美妙和神秘的形态跃然在纸上,从各种类别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等等中去启发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注重选取优秀的音乐、电影、绘画、设计等等领域的作品。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美学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开发。
当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美学领域中接触到美,才能够从语文课程中加强其对美文化的感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审美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识别美在不同的领域之中,真正地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
三、注重互动性教学的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配对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下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 ,探 索 未 知 世 界 的 兴 趣 和 积 极 性 ,对 语 文 教 学 有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 例 如 在 教 学 《 》一 文 时 ,笔 者 注 意 从 美 育 的 春 角 度 去 启 发 学 生 。在 教 学 中 ,首 先 利 用 录 音 带 范 读 ,在 优 美 的 朗读 中 把 学 生 引入 文 章 所 刻 画 的 艺 术 氛 围 中 ,然 后 放 映 有 春 天 景 色 的录 像 及 名 诗 名 句 ,让 学 生 去 品 味 ,接 着 布
感 给 学 生 以美 的感 染 。在 语 文 教 学 中抓 住 精 彩 的 关 键 性 字
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 ,语文课程 “ 重视提 应 高学生 的品德 修养和审 美情趣 ,使他 们逐步形成 良好 的个
性 和 健 全 的人 格 ,促 进 德 、智 、体 、美 的 和 谐 发 展 ” 。因 此 ,教 师 在 传 授 知 识 、 培 养 能 力 、发 展 智 力 的 同 时 ,要 培 养 学 生 感 受 美 、鉴 赏 美 、创 造 美 的能 力 ,不 断 陶冶 学 生 的 情 操 ,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情 趣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实 践 和经 验 证 明 , 巧 妙 运 用 多 媒 体 资 源 进 行 审 美 教 育 , 既 能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又 能 优 化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提 高 语 文教 学 质 量 ,还 能使 学 生 驱 遣 想 象 ,与 作 者 产 生 共 鸣 ,从 而达 到 审 美 愉 悦 的效 果 。 此 外 ,重 视 和 加 强 审 美 教 育 ,能 够 净 化 心 灵 、培 养 学 生 高 尚 的情 操 。 具 体 地 说 ,主 要 表 现 如 下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艺术修养,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感知世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 1. 美育教育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和理解。
其次,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提升写作水平。
此外,美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 2. 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老师可以通过朗诵课、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书法展览等活动,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 3. 美育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美好。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陶冶。
只有通过深入的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落实
不 能真 正起 到讨 论的作用 。真正的讨论 ,应该是教师 提 出
问题 后 , 给 学 生 以充 分 的 思考 时 间 ,切 不 可 学 生 的 思 路 刚 而 求 新 求 异 , 不 能 借 改 革 之 名 回避 传 统 和 实 际 , 甚 至 避 开 刚 打 开 就 草 草 收场 ,使 讨 论 只流 于 形 式 。 规 律 , 当 然 更 不 能 矫 枉 过 正 。但 愿 我 们 能处 理 好 课 改 中 的 诸 多 问题 ,使 课 程 改 革健 康 迈 进 。
根据美育 的内涵 ,可 见它 由感受美 、鉴赏美 、表达美
想 道 德 素 养 和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 为 终 身 学 习 和 有 个 性 的 发 三 个 部 分 组 成 ,而 且 这 是 一个 有 序 的 过程 。 展 奠 定 基 础 ” 。新 课 标 又 说 : “审 美 教 育 有 助 于 促 进 人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的 美 育 , 实 际 上 就 是 美 育 在 教 育 中 的
语 文基本知 识的教学 ,如 识字教学 、词句积累及 其运用等
( 乔德祥
甘肃省 武威第六 中学
7 30 ) 0 0 3
2 1O Ol . 9
具体应 用 。它 的作用就 是按照 美的规律 ,用美 的信息 ,激 不 禁 产 生 各 种 各 样 的 联 想 ,会 想 到 那 个 火 红 的革 命 年 代 , 发 、引导 学生 的审 美心理和情 感 ,培养 学生符 合人类崇 高 会 想起星 星之火可 以燎原 ,会深刻体会 到毛主席 那种革命 理想 的审美 意识 ,使学生形成 正确 的审美观 ,把握辨别 真 的壮志 豪情 ,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与主 旨。
理
新课标下语文教 学中审美教 育的落实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一要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美的情感课堂。
要通过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进一步创造美,使学生从美的旁观者、欣赏者变为美的实际创造者,这是美育的终极目的。
1.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指人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一种意识。
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语文通过形象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这些形象是现实的提炼和加工,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审美活动要求学生领会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学形象从生活中走出来,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形象的审美实际上就是对自我、对人自身的审美。
从这些作品形象身上,学生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人”的影子。
这好比照镜子,透过文学形象这面镜子,学生认识到“我”的形象和本质,从而就知道“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才美,而“穿衣服”的过程正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2.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创造力是一种影响活动实际效果和素质质量的力量。
人类产生的本质特点即是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
美源于创造,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审美类活动要以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形象或文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创造的魅力,让他们懂得“为了更高的美,没有一个规律是不可打破的”(贝多芬语)。
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对作品形象进行再创造,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创造出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此推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任意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由于没有受到任何定量的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和广泛地思索,更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会在自然状态下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由刺激引起的,良性刺激会激发积极的高效能的情感,对人的行为产生明显的推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学习包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会感受到美的力量,发现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 体悟文章情感美。
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
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
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
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
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
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
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下传统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远, 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独有 的魅力 。可见 , 语文学 科渗透传统美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 新课程下在语文教学 中渗透传统美
的途 径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传 统 美 教 育 时 , 调 的是 强
“ 渗透” 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 , 要渗
透, 不要 强加 , 要 牵 强 附 会 地 将 语 文 课 讲 成 品德 不
・ 甘肃省教育科学“ - 2 规划课题“ +- K” 新课程语文课人文精神 内化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课题编号为 GS[o 8 G08 。 2o ] 2O
第 1 期 1
高爱玲 : 新课程下传统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5 9
代工人的地位和命运 , 引导学生思考在新 的历史条 件下 , 时传祥的精神是否还要继承, 新时代需要什么 样的精神等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在语文活动 中进行传统美的教育 . 教育 改 革 不 断 地发 展 , 教育 对 语 文教 学 的 要求
摘
要: 阐述了新课程下“ 传统 ” 美育与语文 教学 的结合点 , 并指 出了在语文教学 中渗透传统美 的途 径。同时关心学
生的思想动向, 把教材内容的教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 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的教育。
关键词 : 传统 美育 ; 语文教学 ; 渗透途径
中圈分类号 : 4 1 G 0
也 日益提 高 , 生 的语 文 水 平 光 凭每 周 几 节课 的学 学
欲 , 于人” “ 勿施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等 既使学生 积累了古代文学的精华名句 , 也在朗诵 中得 到了潜
移 默化 的熏 陶。 25 加 强 课外 阅读 指导 。 . 做好 拓展 延伸
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以及加深对语文文化的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在感悟美的同时培养自身素养。
美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美育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育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兴趣、语文表达能力、整体素质发展、语文文化理解、综合素质、教育理念1. 引言1.1 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力量,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美育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想象、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语文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美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2. 正文2.1 通过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育教学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和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文章、故事等文学作品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选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也可以通过讨论名家书画作品、欣赏经典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传授经典文学知识: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美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字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开展文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5. 引导审美情感教育:通过选取优秀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6. 教学环境的美化:创造温馨、美观、富有文化氛围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美的空间,激发他们对美和艺术的热爱。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3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一)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文学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也能够渗透美育的内容。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表达个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表达的美感和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入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欣赏、演绎和创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戏剧片段等进行学习和欣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也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美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成长体会。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兴趣、风格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例如,对于文学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小说,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散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一、美育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
”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
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
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2、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追求以真正“学会做人”。
3、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特点,启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及作用的认识。
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四、美育教育的措施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有原理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
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感官完善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
”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
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
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
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
(1)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2)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
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
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
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
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
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
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
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注意、情感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
”这段话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人们能进行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性想象和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注意与兴趣的关系十分密切。
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
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
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
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五)有的放矢、言传身教,达成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全方位实施良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即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过程。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教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1、注重学科知识目标与美育目标的兼顾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来具体实现的。
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还应发现课文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
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2、以“身教”为本常言“为人师表”,一个好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事实证明:美育功能必须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他们的父母。
为此,美好的教态与优雅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与良好师德必定在课堂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
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再塑声音的形象。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
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可以促成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可以充分融合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广阔天地,实现学科知识、美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联系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