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一、美育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
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
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
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
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2、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追求以真正“学会做人”。
3、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特点,启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及作用的认识。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四、美育教育的措施
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有原理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感官完善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
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
(1)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2)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