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82到83页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长方体的组成和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2.在搭建框架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想象能力。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通过搭建和拆分长方体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课件、长方体物品盒、小棒、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今天由孔老师给同学们上节数学课,高兴吗?高兴怎么表示{鼓掌)仔细观察,你在鼓掌的时候,一开始两只手掌的位置什么样的?(相对)继续靠近两只手掌的位置什么样的?(相交)两只手在运动的过程中,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1.请看屏幕上有一个点。
如果这个点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一段距离,会形成什么?形成线段。
我们可以说点动成--线。
如果这条线向同一个方向继续运动,形成了什么,线动成--面,如果向后移动哪?面动成--体。
这是个什么形状?长方体。
2.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在你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中找到点线面吗?找找看。
谁来指给大家看。
3.谁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先摸面,什么感觉?这些平平的面,就叫长方体的面,找到线了吗?。
这条线是这两个面相交形成的公共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叫顶点。
看来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组成。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汇报交流(一)探究活动一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1.出示探究任务:探究要求:(1)小组合作,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后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按要求将面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小学数学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页例1、第1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材与学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
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通过合作探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各种层面的变换想象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3.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和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一个、探究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由“点”“线段”“面”到“立体”,导入新课师: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什么?(一个点)(课件出示点到线段的动态画面)这是一条什么?(一条线段)师:这条线段是由许多相同的点通过平移得到的。
(课件再出示由线段到面的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平面,确切地说是长方形的面)师:对,一条线段通过平移得到一个面。
(课件出示由面再到体的动态画面)师:这又是什么?(体,是个长方体)面通过平移得到了体。
师:点,线段,面都是平面图形。
而长方体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立面图形)其实咱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例如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电视机包装盒的形状是正方体(课件出示冰箱和电视机包装盒抽象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师:昨天让大家找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你们带来了吗?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生:……师:看来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还真不少,这些物体为什么都叫长方体哪?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来认识长方体。
小学数学_认识长方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长方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认识长方体》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说一说。
2、师:看看课件上老师找了哪些物体?学生说一说?学生说出长方体后,教师接着问:你怎么判断它是长方体?3、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周围同学相互看一下自己带的是不是长方体,如果有争议,下面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里。
3、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你桌子上,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另外的三个面哪里去了?(被相对的面挡住了)相对的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所以我们画长方体直观图的时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个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小学数学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的含义,从而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A4一包、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学生每组2个长方体学具(带表面)、2人一套长方体模型、学习单一张、ppt、贴纸【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摞纸成体,建立表象把100张A4纸摞在一起,会出现什么图形?(长方体)我们一起验证一下2. 列举实物,问题切入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举几个例子?实际操作:同学们,这个土豆是长方体吗?能把它做成一个长方体吗?最少切几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1)自主交流,认识面、棱和顶点问题1:根据课前学习,谁能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问题2:什么是面?什么是棱?什么是顶点?问题3:拿起自己桌子上的长方体学具,摸摸看,你都能摸到些什么?小结:我们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把它们叫做边和角,在立体图形上,面和面相交形成的这个公共边,我们把它叫做棱。
(板书:棱)棱和棱相交形成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老师操作):(2)借助学具,初步感知a下面请同桌一起数数看,长方体上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呢?b一对一对地数(板书:6 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时有 2 个面是正方形)学生演示。
2.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现在你们能动手搭建一个长方体吗?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活动提示:1.利用小组内的材料,搭建2个不同的长方体。
2.你们是怎么搭建的?我们先(),再()。
也可以:3.观察搭建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交流(1)你们是怎么搭建的?法1:我们先搭建一个长方形的面,再在面上放4根小棒当作高,最后在上面搭建一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_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数学-小学--教学内容: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很多数学知识前后都是联系的,每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师:这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沿一个方向运动会变成什么?(课件演示点运动)师:再想象一下,如果这条线沿一个方向平移,又会变成什么?师:继续发挥你们的想象,如果这个面沿一个方向平移又会得到什么?(课件演示)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学生自己在长方体纸盒上找点、线、面。
师:你能在你的立体图形中找到点、线、面吗?(指名上台找一找)2、教师明确名称顶点、棱、面。
师:在立体图形中的这些点叫顶点;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还有一些平平的面。
(相机板书)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围绕这三方面内容你有哪些问题要研究?(生自由提问题)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中有关于顶点、棱、面的数量问题以及它们各自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来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小组合作开始。
4、小组合作填写报告单。
5、展示交流报告单,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每个小组都完成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请看这个小组的作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给予补充或修改。
(学生汇报交流顶点、棱及面的数量和各自的关系)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请同学们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微课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有8个顶点,长方体有12条棱。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3)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
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一、知识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学生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二、课前准备为了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各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例如牙膏盒、魔方、药盒子等。
学生通过搜集,形象具体的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框架,为上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好基础。
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的认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难度分析在研究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有序思考,降低学习难度,教师提前设计了统计表,让学生在统计表的指导下,分别研究长方体面有几个,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棱一共有几条,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顶点一共有几个。
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利用会看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这里设计课件演示,通过课件看到长方体的直观图最多看到3个面,有两个看上去是平行四边形,其实是长方形,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原因造成的。
并让学生明白画长方体时,能看到的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到的棱用虚线表示。
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借助课件展示,结合教师讲解,形象理解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件再次展示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长、宽、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于它摆放的位置而言的。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
《长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
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
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
从《测评练习》中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对填空题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达标率为100%。
2、在判断题中,第一小题的正确率为100%;对第2小题,学生有困惑,意见不一,从而达标率为96%,剩余同学没有理解透彻,空间观念有待提高。
当他们学习了《正方体的认识》后,学生就能理解和学会。
3、对于第三题解决问题,学生达标率为100%。
总之,从评测练习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方法,空间观念逐步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
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接下来,首先由实物图抽象出几何直观图,并介绍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
“面”采用直观认识的方式,“棱”与“顶点”则分别用描述进行定义:棱是指面和面相交的线段;顶点是指棱和棱的交点。
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物品,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在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例2重点是研究“棱”的特征。
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12条棱一般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相等。
由此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用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同时,第3题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后面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做准备。
第4题和前面学习的观察物体相呼应,从一个方向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长方体的认识》评测练习【基础夯实练】一、填空1、长方体有()面,每个面是()形,也可能有相对面是()形,()相对的面积相等;有()条棱,()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下图是一个()体,这个长方体有()组面积相等的面。
前后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9cm二、判断1、在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度相等的最少有4条。
()2、长方体的长、宽、高一定不相等。
()【能力提升】三、解决问题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和是多少厘米?【学习评价】《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