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合集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各国都会制定相应的规划纲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意义和内容。

一、规划纲要的意义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规划纲要可以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制定纲要,国家可以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共同奋斗的方向。

其次,规划纲要可以提供具体的政策措施。

纲要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具体的保障。

再次,规划纲要可以提供评估的标准。

纲要中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评估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规划纲要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这些目标和方向通常会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

此外,规划纲要还需要考虑到与时俱进的要求,关注教育创新和实践。

2. 教育结构与课程改革规划纲要还需要关注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育结构的调整包括学段划分、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还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规划纲要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包括教师培训、选拔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4. 学校管理与质量保障规划纲要还需要关注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学校管理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加以保障。

教育质量保障包括教育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改革新动向2024年教育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新动向2024年教育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是推动整个 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它不仅促进了教育质 量的提升,还推动了 教育体制的变革。通 过改革,我们能够更 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推动教育事业 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改革社会影响
提升教育质 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
促进人才培 养
推动教育教学改 革
促进就业创 业
提高学生就业竞 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动课程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致谢
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孤单,感谢所 有关注和支持教育改革的人士,感谢为教育规划 实施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界人士,正是你们的支持 和努力,才让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怀着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心,共同奋斗,共同 进步。
感谢观看
THANKS
教育改革新动向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教育改革新动向 第2章 2024年教育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第3章 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路径 第4章 2024年教育发展规பைடு நூலகம்的保障措施 第5章 教育改革成果展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教育改革新动向
介绍教育改革的 背景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是全球教育 领域的重要趋势, 2024年教育发展规 划将是未来教育发展 的重要指导。当前教 育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教育改革前景展望
随着2024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我国教育将 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健全 法规制度、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家校社会合作等 措施,将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更多适 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 05
第5章 教育改革成果展望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1. 引言1.1 回顾过去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我国在教育领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吸引外国留学生等方面。

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项目,推动国际教育事务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备受国际关注和认可,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对象。

回顾过去,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在新时代,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合作,努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2 当前形势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也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促进我国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还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当前形势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走向将更加务实和开放,以促进国内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 正文2.1 推进开放战略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其中推进开放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合作,推动国内教育发展与世界接轨。

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教育国际化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人才互访、学术交流、研究合作等活动。

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总理9月4日北京35中讲话
第三,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 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 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 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 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 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 服务社会。
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 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改革创新,建设覆盖 全民的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伴 随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通过艰苦探索和扎实 的努力,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 从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为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 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一定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环 节。
要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牢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劳动 习惯,让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 出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强健的体 魄,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
建国60年来教育事业的时代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开基 创业。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摆在整 个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确立了人 民教育的方针,实行教育向工农开 门,创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建 国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 专业人才和领导骨干。
建国60年来教育事业的时代性发展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主讲人:袁贵仁主讲人简介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课程简介3月4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围绕“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这一主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正在参加培训的第3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3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第27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4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袁贵仁从世情、国情、社情、教情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深刻阐述了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我们要坚持发扬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同时学习借鉴外国的有益做法,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改革创新,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

袁贵仁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是: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努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是核心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六个方面,构建以国民教育为主体、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

围绕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

要把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改革实效方面下功夫。

袁贵仁指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五是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六是设计实施重大项目和加强改革试点。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和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化。

首先,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素质。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是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未来,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并加强产业与教育的紧密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第三,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是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性。

此外,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还包括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政策方面,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以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教育。

此外,我国还推行“双一流”建设,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能力提升。

同时,我国也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总之,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与政策变化主要包括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近年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民族复兴的支撑,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对于广大学生和教育机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调整、教育设施建设的政策变化以及教师待遇改善的政策调整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调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规模也逐年扩大。

政府不仅增加了教育预算,还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在政策调整方面,政府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比例,提高教育支出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设施建设的政策变化也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重要方面。

政府积极推动教育设施建设的政策调整,不断提升学校硬件设施的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学校和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城市学校的维修和改造工作,提高了城市学校的办学水平。

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设施建设,为学校增加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对教师待遇改善的政策调整也间接促进了教育投入的增加。

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通过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政府加大了对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还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为教育工作者创造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调整与变化,从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调整、教育设施建设的政策变化以及教师待遇改善的政策调整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增加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效果,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引言: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对于培养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旨在促进教育的公平性、质量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教育公平性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1 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国纷纷推出政策,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免费。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机会,缩小了教育差距和贫富差距。

1.2 实施差别化教育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各国实施了差别化教育政策。

这种政策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了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 建立教育扶贫制度针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各国建立了教育扶贫制度,提供经济支持,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保障。

这有助于消除贫困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提高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提升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各国通过以下政策措施来实现。

2.1 教师培训与激励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优秀教师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许多国家通过提高教师薪资、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以及建立良好的教师激励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2.2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各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校舍设施、增加教育设备,并加强虚拟教育平台的建设。

这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2.3 推动综合评价制度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各国建立了综合评价制度。

这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促使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培养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各国在不断推进创新教育方面有所探索。

3.1 加强STEAM教育STEA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研判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今日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的总体安排、社会的变化、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自身演变的规律,可以预判未来中国教育将有十大重要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更加广泛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标志。

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影响了许多领域,整个社会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

而在教育领域,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业务开始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MOOC、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教学系统(IT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也迅速发展,物联网已经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给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降低教育投入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教育培养目标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未来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取代,许多新职业将产生,根据研究,在未来我国710万工作岗位将消失,700种职业,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而同时也将出现许多新职业。

面对未来职业的改变,教育领域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上的教育是主要以知识传授和理解为主的,但在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在未来靠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为主的工作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必须全面地加以调整,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更加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加以调整。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数量预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模拟系统预测的学前教育3~5岁学龄人口数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从4 132万人增长到4 79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1%增长到85.5%;同期,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将从13 861万人增长到14 706万人,巩固率从92.9%增加到94.8%;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4 355万人下降到4 238万人,毛入学率从86.6%增加到90.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3 576万人增加到3 736万人,毛入学率将从36.4%增长到45.2%。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

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从2015年的17 090万人增加到22 97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年提高到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5年的18.7%增长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3.8年提高到14.1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1.8%提高到94%以上。

①(二)未来五年教育发展任务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任务。

1. 支撑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强国”,要将教育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的同时,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2023年教育政策解读与分析

2023年教育政策解读与分析

2023年教育政策解读与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更新。

2023年教育政策的发布,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3年教育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变革。

一、教育政策的背景和目标2023年教育政策的发布背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在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和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该政策的目标主要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举措1. 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政策明确了优化教育结构、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等具体举措。

教育机构将加强内部教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政府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师资,提供更好的教育设施和资源。

2.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针对教育公平问题,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支持,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条件。

同时,加大贫困地区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政策还明确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举措。

一方面,鼓励高校和中小学加强与产业、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倡导学校多样化发展,鼓励创办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校,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需求。

三、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2023年教育政策的发布将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其次,政策将对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结构调整,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与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一、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1.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总体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2.9%,高等教育本专科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9.5%,均高于2002年的水平。

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9.8%,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分别占到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一半左右。

2.教育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本科、高职和成人本科三个层次,而本科和高职占总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偏高,导致毛入学率偏低。

另外,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专业人才培养过剩,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然较为滞后。

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3.5%和12.7%,低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二、我国教育事业的挑战1.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各学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相对较好,而一些地区和学校则存在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局面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够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一些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然较为传统,难以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这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二、聚力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我们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对于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必须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全方位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自主培养的要求,以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筑牢对国家战略的全面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握好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持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关键在于破解思政工作体系的缺项、弱项,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第五章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授课题目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教育政策解读与顺应趋势

教育政策解读与顺应趋势
详细描述
个性化教育政策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和发展。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学 生提供更多元化、灵活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
总结词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鼓励人们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趋势。政策制定者倡导建立完善的 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环境和工作需求。
教育信息化
总结词
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育 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和共享。
VS
加合理的配置。
某学校应对教育政策变化的实践
政策背景
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某学校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积极应对 政策变化。
实践措施
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 教育政策变化和学生需求。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校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明 显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02
当前教育政策解读
义务教育政策
01
02
03
义务教育年限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 度,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和 少年接受基础教育。
免费教育
政府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的学杂费,减轻家庭经 济负担。
均衡发展
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义务 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政策
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入 学机会。
未来教育政策展望
教育公平性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变,也有新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绪论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而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①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变革。

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

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方案,正是我们的教育成熟的结晶,当然这之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东西和要素,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在变化发展中前行的伟大事业.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区域的教育状况和形式也不尽然相同,以我国为实例,在我国古代,原本没有文字的产生,人们从远古时期的打猎,到刀耕火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进步,不仅表现在劳动分工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用文字去记录信息,也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就随之而起。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同时还对外国资助和自筹经费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逐步转变,由过去的“一切由国家统一安排”转变为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开始了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199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将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也要依法自主地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政府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弱势学生和高校的扶持力度。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

二、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对弱势学生和贫困地区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国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责任。

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改革。

鼓励高校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自主经费。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教育发展五年(2020-2025)工作规划

教育发展五年(2020-2025)工作规划

教育发展五年(2020-2025)工作规划2000字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和未来,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20-2025)。

本文将针对这个规划,就教育发展方向、目标与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育发展方向1.破解教育领域难点问题。

针对当前学生苛求成绩、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平衡等问题,提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加强课程规划、深化教育改革等方向。

2.优化教育发展结构。

加强各地区中小学教学、幼儿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破解教育资金捐赠重点问题,优化城乡教育不平衡发展现象。

3.促进教育公平。

更加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

二、教育发展目标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制订更优化的教育政策和资金分配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投入效益,使得教育资源在广大学生中更为均衡。

2.普及中小学教育。

计划在五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初中、高中乃至小学和幼儿园资源覆盖,上学困难家庭更容易获得教育资源。

3.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应用。

为了适应全球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大规模招生、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线上学习等手段,积极开展全球化教育。

4.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果。

经过系统、全面、科学的教育改革和措施落实,实现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通过推广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VR 和 AR 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世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6.社改革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面对习惯性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变等一些老问题,我们将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让中国教育走得更快、更好。

三、教育发展措施1.优化教育政策和资源。

通过多样性、整合性、协同性等方针,使得教育资源在广大学生中或灵活化、流动化、共享化。

积极推进信息化、现代化教育新理念制定与实施,让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文有删减)“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良好,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

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

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

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教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教育发展规划总结与展望

教育发展规划总结与展望

教育发展规划总结与展望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总结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发展规划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教育发展规划,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扩大学前教育的普及率。

现在,大部分幼儿都能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发展。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本的教育。

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师资力量大幅增强,教育资源更加平衡。

再次,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

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显著提高。

同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多突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政府支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继续教育的推广也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发展规划展望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首先,促进教育公平。

虽然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

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将重点放在解决这些不平等问题上,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发展规划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还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支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再次,发展职业教育。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

主题教育2024年计划

主题教育2024年计划

主题教育2024年计划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幸福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因此,制定一份长期的教育计划十分必要,让教育体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教育2024年计划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蓝图,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前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计划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创新、教育公平与包容。

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2024年计划的首要任务。

要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就需要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激发学校的活力,推动学校自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此外,还应完善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教育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公平。

教育内容更新是教育2024年计划的重点之一。

要实现教育内容的更新,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优化学科设置,推进综合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2024年计划的核心之一。

要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就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2024年计划的关键之一。

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优秀教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数量预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模拟系统预测的学前教育3~5岁学龄人口数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从4 132万人增长到4 79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1%增长到85.5%;同期,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将从13 861万人增长到14 706万人,巩固率从92.9%增加到94.8%;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4 355万人下降到4 238万人,毛入学率从86.6%增加到90.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3 576万人增加到3 736万人,毛入学率将从36.4%增长到45.2%。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

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从2015年的17 090万人增加到22 97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年提高到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5年的18.7%增长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3.8年提高到14.1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1.8%提高到94%以上。

①(二)未来五年教育发展任务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任务。

1. 支撑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强国”,要将教育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的同时,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创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将道德、科学创新和国际意识贯穿教育体系,为2.6亿在校学生提供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本科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其专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和学术精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准的学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准创新团队。

首先,实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战略,在“卓越计划”基础上继续加工学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理工学生比例提高到60%,②培养上千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科研人员。

其次,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共建学术团队等,出台更具吸引力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政策,培养和集聚数百万具有国际视野、处理国际商务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再次,实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建立基础研究基地,制定高校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计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组织高校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工作。

提高成果转化收入奖励科研人员的比例,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积极理顺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支撑创新驱动转换。

依托技校、职高、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技能培训机构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全国在职在岗的经济活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制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计划,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上亿企业急需的技能劳动者和上千万高级技能劳动者。

关注特殊人群的技术技能升级,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提供充足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2. 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教育对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要不断推进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对现代服务人才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使之提高到28%[1],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升到44%以上。

加快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升级发展需要。

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制造业提升改造和服务业大发展的需要。

具体而言,高校要扩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国际商务、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招生规模,培养各类急需的紧缺人才。

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0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700多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要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到OECD国家青年就业率84%的平均水平[2]。

对已建设的100所国家示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实行动态监测与调整,激励项目校切实发挥示引领作用。

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到70%①。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试点推进、示引领,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百万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教育公平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面貌。

首先,改造教育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978个县的每所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进行详细备案,记录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处地形特点和“十三五”期间学区学生人数,保证学校都能达到办学标准。

其次,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

支持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所地方高校进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将部委、地方政府、大型国企、教育部多方参与共建的中西部高校扩大到100所。

再次,继续扩大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农村的招生计划,保持重点高校新招学生中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大致相当。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首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

建立乡村教育优先制度,优秀师资优先配置乡村学校,教育改革项目优先在乡村学校布点,教育专项经费优先安排乡村学校,公共资源安排优先考虑乡村学校。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特殊困难,办好8万所村小和教学点,根据村小和教学点地形特点确定专门的办学条件,明确教室、运动场地、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装备等教育教学设施。

其次,完善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办好800所乡村高中,建立和完善省域对口帮扶机制,实行市属以上优质高中与乡村高中结对帮扶,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再次,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力争超过80%。

通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附设幼儿园(班)、教学点附设幼儿班,保证中西部地区1 300万适龄儿童顺利入园。

最后,消除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

优化学校布局,通过学区招生、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合理分配、集团化办学、薄弱学校改造等方式,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让弱势群体的孩子上好学,能顺利融入社会。

首先,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构建关爱弱势学生的工作机制,为2 100万农村留守儿童、1 6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 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 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生、700万学困学生建立个人档案,[3]对出现孤僻向、情绪消极、自觉性差等心理缺陷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其次,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报制度,摸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底数,为1 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

再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保证1 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人身安全。

最后,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在30万人口以上无特教学校的县建设1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1 933所特殊教育学校配足合格师资、配齐教育教学设施,确保残疾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二、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对教育的需求受产业升级、人口增长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以及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一)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为10.01∶43.89∶46.09①,产业结构已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根据对“十三五”期间就业结构的预测,2020年我国总就业人口将达到7.9亿左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1.4亿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在3亿左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将达到3.5亿,就业结构将调整为17.4∶38.2∶44.4。

②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持续较快向外转移;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较快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不断升级。

加强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实施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推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素质稳步提升。

3. 发展现代服务业亟待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健全的网络设施为支撑,运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高端服务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征。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方向。

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的主要增长点。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多数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一般在50%以上。

2013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为2.96亿,[6]“十三五”期间将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将增加8 000多万就业人员,达到3.5亿左右,占就业总人口的44.4%。

这些人员要求素质高、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

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