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ccbfe76294dd88d0d26b2e.png)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学习目标:1、牢记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并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理解区分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张。
四、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兴起。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孟子其人:名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一书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后位列“四书之一”,孟子本人也被后世尊为“亚圣”。
2.思想主张:(1)政治观——“”学说和“民贵君轻”的主张(2)人性观——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人格观——倡导“”、重义轻利。
(二)荀子1.荀子其人:名况,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道德思想(人性观)——“性恶论”,强调和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3)政治思想——①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②主张“君舟民水”。
【思维训练】三、墨子与墨家1.墨子其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1)“兼爱”、“非攻”①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②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尚力”: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
3.地位及影响:①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
③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重视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734066767f5acfa1c7cd8b.png)
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概念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设计
![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70555659eef8c75fbfb35b.png)
岳麓版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设计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学案02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和老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孟子、荀子与儒家,墨子与墨家,庄子与道家,韩非与法家,孙膑与兵家等各派别的主要思想。
2.熟记各家学派的地位和影响,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百家争鸣的背景[课前预习]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具体表现:①经济:使用、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的破坏,诸侯争霸;③阶级:阶层崛起;④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课堂探究1]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
思考: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以及原因。
[典型例题]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知识点二百家争鸣的表现及影响一、百家争鸣的表现(一)孟子、荀子——儒家1.孟子⑴思想主张①核心:“”学说(发展“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待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民贵君轻。
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⑵地位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他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2.荀子⑴思想主张①哲学观:朴素的,认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人性论:性恶论。
(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治国以礼教为主,并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ae151f58fb770bf68a551e.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孔子、孟子、苟子、墨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辑录先哲们的名言。
利用教材或其他图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和现象。
运用阐释、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稷下论战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期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在稷下学宫学习或者讲学,参加论战,可以说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现象的一个缩影。
新课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 1.孟子其人展示图片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仁政学说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性善说理: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岳麓版(2007)高中必修三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岳麓版(2007)高中必修三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e0ec612f60ddccda38a0f1.png)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的概括本课选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本课主要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2.教学内容特点分析首先,知识结构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论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教材在结构安排上主要介绍各学派的学说观点,对于“百家争鸣”这一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体现,因此本课打算以探究式学习的方法的挖掘教材,体现“百家争鸣”,进而提高整节课的深度。
其次,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在学习各家学派学说主张的同时,逐渐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今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了解当今人们对于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燃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第一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本单元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为主线,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张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本课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异彩纷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与其它章节呈并列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1必修2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语文课文中也学到一些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对部分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使他们深入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但分析能力不强是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因此,本课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用各家的思想解决当今问题,使学生对思想的多元性受当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有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7b0501711cc7931b7162f.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容说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群星灿烂、盛况空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奇异景观,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活跃的局面。
它是一泓活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头。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有现实意义。
导语部分的三个层次,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本节共五目,介绍“百家”中的五家。
第一目“孟子、荀子与儒家”。
教材介绍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荀子,他们的思想和地位。
第二目“墨子与墨家”。
教材介绍了墨子的生平,讲述了墨子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第三目“庄子与道家”。
教材首先介绍了庄子的思想,主要介绍了庄子的思想成就,概略地介绍了作为文学家的庄子成就。
第四目“韩非与法家”。
教材介绍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他的生平、思想和地位。
第五目“吴起、孙膑与兵家”。
兵家的代表是吴起和孙膑,本目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思想。
本节内容繁多,应化繁为简,突显主题。
同时,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识记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探究百家思想产生原因与影响,使学生认识、正确理解经济、政治与文化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引入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材料,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
2、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后的观察、发现,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认识诸子思想对社会转型有一定的意义。
2、诸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
【教学难点】各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39b8c1a2161479171128df.png)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重点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老子、孔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呈现多种类型史料,利用黑板点出要点与电子白板相互补充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两个小问题:第一、春秋战国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没有?“四书五经”是什么?第二、知道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有哪些成语,请说出来。
高中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87ee2b9eefdc8d376ee32e2.png)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全套课程教案岳麓版必修3 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多媒体展示)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
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
(学生回答略)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0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f2ace40290c69ec3d5bb751d.png)
第2课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编制:宋绪波【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1.孟子、荀子的思想;2.诸子百家的核心主张;3.百家争鸣的意义。
【知识结构】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具体原因:(1)、经济上:崩溃,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瓦解。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 兴起3、意义:【课堂探究】探究一: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探究二: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探究三: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本章学完后别忘了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知识巩固】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探究一:①主观目的:维护西周奴隶主统治②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③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原因: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探究二:(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设计)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feac43a6c30c2258019e20.png)
高一历史课时学案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审批:第1页第2页【在线测学】1.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荀子2.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D.墨子4.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 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在线测学 CDBBD第2课答案:训练展示1-5DCBDC 6-9ADAD10.⑴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6分)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4分)(2)①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儒家学派“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6分)。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8b205eb90d6c85ed3ac60f.png)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正名,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1213056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8.png)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点辩论、角色体验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主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准备还角色体验。
四、课时安排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十九大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演说。
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富强,我们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源远流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从春秋战国讲起。
设计意图:历史古为今用,让学生将久远的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三)新课教学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②政治:③阶级:④文化:[讲述]结合幻灯片上的四幅图片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派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合作展示:此环节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由各小组讨论整理答案,进行深入学习,各组派代表在板书上展示成果,再由全班同学查漏补缺以完善板书内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3、[活动二]治国辩论:辩论一:有一个人因为饥饿难耐偷食他人食物,各家分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辩论二各家对中国当前的雾霾是什么看法?辩论三遇彪悍邻居,经常发生冲突怎么解决?辩论四儒家法家对空巢老人以及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各自有何见解?辩论五邻居家的孩子经常对父母进行顶撞,各位大师有何高见?4、[活动三]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怎么体现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5. [活动四]小悦悦事件的深思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小悦悦抢救无效去世。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f07253ff00bed5b9f31d71.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自主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B.奴隶制度走向衰落、崩溃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2.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百家争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群星璀璨,诸子百家主要围绕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人生价值三个焦点进行论战,他们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3.诸子百家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荀子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5.中国著名典故苏武牧羊。
苏武被拘匈奴十九载,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我们从中获取的营养是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6.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D.荀子和墨子8.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课_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课_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1ce37110661ed9ad51f37f.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019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答案精品教育.doc
![2019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答案精品教育.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fa5fd4102de2bd97058802.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案序号】2【编写人】刘相高【审核人】李新花【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百家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学篇对话篇【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司马迁《史记·田齐世家》材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4分)(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指什么?(4分)(1)依据【合作探究二】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某国国君,你会选择依靠哪家思想进行治国理政?假如你是和平统一年代的一位国君呢?【延伸阅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案序号】2【编写人】刘相高【审核人】李新花【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百家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学篇对话篇【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司马迁《史记·田齐世家》材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4分)(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指什么?(4分)【合作探究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观点【合作探究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1)依据【合作探究二】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某国国君,你会选择依靠哪家思想进行治国理政?假如你是和平统一年代的一位国君呢?【延伸阅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主张: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主张: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主张: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主张:兵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等军事名言都出自兵家,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当今社会也深受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主张: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张: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主张: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主张: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11)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
作品:《虞初周说》主张: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1)在动荡的年代,法家思想有利于全国的大一统(法家主张“法治”,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
(2)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汉、唐、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道家思想)。
(3)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儒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4)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墨家节俭的思想。
(5)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的“尚贤”思想。
(6)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即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评价篇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5.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 C.荀子和墨子D.老子和孔子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7.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 )A.孔子的“仁”B.孟子的仁政学说 C.墨子的兼爱D.庄子的齐物9.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时就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批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 )A.孟子B.墨子 C.韩非子D.庄子10.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