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1最近又一次读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
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
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
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陶行知心得体会十篇
学陶行知心得体会十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范文、党团范文、演讲范文、心得体会、合同范本、条据书信、礼仪范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ample essays, party and youth group sample essays, speech sample essay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sample essays, normative letters, etiquette sample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学陶行知心得体会十篇学陶行知心得体会篇1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800字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800字陶行知故事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
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精选4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精选4篇)《陶行知教育名篇》900字范文篇1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
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
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老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
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会----鲁妙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是中国教育的取之不尽一座宝藏。
他那“爱满天下”、“万世师表”的崇高人格,可谓高山仰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投入到中国教育的伟大宏业中去。
作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他的一生是行的高标,做的巨人。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建设,师德为本。
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先生有关师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感受他那崇高的师德风范、永恒的人格魅力,对于进一步构建师德规范,提升教师全面素质,具有着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师应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职业理想。
他认为“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同时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他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非得终身从事不可。
教育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它需要人们全心全意的服务,忘我无私的贡献。
他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与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教育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事业,我们都应像陶行知那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教育的发展,爱岗敬业,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要“把一切利己之念摒除,把一切利己之事抛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整个的心”贡献给全体学生,献给全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合格人才而贡献力量!。
二、教师应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风范的高度凝结。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为我们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关于教育学书籍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教育的艺术》是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阅读此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到:“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句话让我深感教育的真谛。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爱每一个学生。
只有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漠、无情,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
而《教育的艺术》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要使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情感、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分数和成绩。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方法是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教育的方法是因材施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成绩优秀,但缺乏合作精神;有些学生善于交际,但学业成绩不佳。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
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
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
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
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
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
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教育的真谛——心心相印
教育的真谛——心心相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的确如此,孩子的心灵如同春天的嫩芽,透着清新的气息,流动着活力与灵气,闪现着希望之光,但它又是那样稚嫩、脆弱。
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尊重、关爱、呵护,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我时时处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心心相印,和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赢得教育的成功。
一、让师爱化为本能。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上依赖感很强,有个头疼脚痒或受了丁点儿委屈,都会向大人哭诉寻求帮助,在学校里班主任老师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庇护神”。
以前我常教初中毕业班的大孩子,这样的小事很少发生。
现在这些学生与我儿子同龄,亲切感油然而生。
每当有学生眼泪汪汪地找到我,我总会不知不觉中萌发一种母性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举个例子,我班的王浩楠同学,他常常突发性肚子疼。
看到他愁眉苦脸的痛苦样子,我总是把他搀到办公室,先给他倒杯热水喝,然后给他揉捏肚子。
我一边揉一边哄:“老师最会治肚子疼,我儿子疼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给他治的。
”同时问他吃的什么东西,嘱咐他饮食上应注意什么,几分钟后,立即见效,果然手到病除。
其实,真正的良药是老师的关心与安慰,让他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得到莫大的慰藉。
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每当这时,我总是会本能地减少孩子的痛苦,尽心地抚慰他们。
学生受了委屈,我总是握着她的手,倾听她的哭诉,安慰她,帮他排解内心的烦恼与委屈,让他含泪而来,带着笑容而回。
这种本能的师爱,不只体现在学生有求于我时,更多的时候是我下意识地去呵护学生。
如看到孩子的红领巾系得不牢或衣领不整,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给他紧一紧,抻一抻,整一整;有的同学掉在地上东西,我会弯腰捡起;雨天送路队,我总把伞举在同学的头上;有的同学呕吐了,我总会捶捶她的背,打扫脏物;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很多。
每每这时,他们都面露红光,表达感激之意,我总会对他们微微一笑。
(完整版)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历时九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
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教训也太多,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因此,我们必须上升到使学生爱老师,经常听到一些经验人士说,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
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说话不多的老师说道:与其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去做到爱护学生,不如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你。
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教师要以正直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端庄亲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识的信使,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并以其优美、生动、独具风格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钦慕、爱戴。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包括了《教育的真谛》、《教学的技巧》、《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等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方法,并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经验和技巧。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1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我经常会摘抄下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以便日后查阅和回味。
以下是一些我所摘抄的笔记,以及我对它们的感悟:1. 《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成长。
”感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指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 《教学的技巧》“教学的技巧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感悟: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 《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感悟:孩子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成长,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在尝试中,孩子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这正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进步。
4.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
”感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从这些教育类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02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通用8篇)
202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通用8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1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
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
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
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
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箴言对于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箴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是宝贵的教育经验。
在读完陶行知的教育箴言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陶行知强调“以爱为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对我的爱和支持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安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陶行知强调“以实践为教育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此外,陶行知强调“以自由为教育的原则”,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和老师给予了我足够的自由空间,让我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最后,陶行知强调“以和谐为教育的目标”,他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这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应该只是追求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教育箴言,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的内涵。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秉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张晓璐陶行知是一位勤于实践的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实践中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的实践与理论主张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为师者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完集结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的《教育的真谛》一书,有几点感想,作如下小结。
第一,让学生动起来。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论,从陶行知(原名文浚)改名可见王阳明“知行”论对其的影响。
但是与王阳明观点不同的是,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即行在头,知在后。
陶行知1927年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一篇演讲词中援引了《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其中重点阐述了“亲知”。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2,“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3。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对于亲知的重视正处于长期努力中。
这最大的原因便是教育成本的投入。
将学生们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传达与教授,显而易见成本最小。
但是在仍未解放的年代,陶行知便提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4,处于教学条件优良的当代的我们更加应当充分考虑让学生们从行动中去获得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的号召渐渐火热,各种博物场馆、第二课堂等活动将学生的学习领地延伸到了校外,学生们可以实地观察生物课本上的各种动植物,可以亲自动手体会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其实在课堂里,行动口号也已响亮,在许多优质课展示后的讲评中,专家教师们都提到了对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赞扬。
西湖小学袁亚老师在一堂《团花剪纸》美术课展示之后作自我讲评时,她提到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学生会有剪错(例如有学生因为没有折好而剪坏了)、贴错(学生从团花剪纸的四边开始粘贴,导致剪纸作品不能粘贴均匀)等现象,她在学生们的失败尝试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团花剪纸的制作1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62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63教育的真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7与粘贴方法。
践行行知思想 感悟教育真谛
践行行知思想感悟教育真谛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陈斌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具有万世师表的人格,爱满天下的情怀,改革教育的气魄,献身教育的境界。
他创立的“真人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相辅相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愈富有时代气息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要求。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关系到能否把教育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作出了精辟的回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深刻地揭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是我们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当今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相持不下。
“教人求真”更具现实意义。
其意义一:“知行统一”。
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心理过程。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学生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于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
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
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现象所缠绕。
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人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陶行知是一位勤于实践的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实践中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的实践与理论主张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为师者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完集结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的《教育的真谛》一书,有几点感想,作如下小结。
第一,让学生动起来。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论,从陶行知(原名文浚)改名可见王阳明“知行”论对其的影响。
但是与王阳明观点不同的是,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即行在头,知在后。
陶行知1927年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一篇演讲词中援引了《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其中重点阐述了“亲知”。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2,“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3。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对于亲知的重视正处于长期努力中。
这最大的原因便是教育成本的投入。
将学生们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传达与教授,显而易见成本最小。
但是在仍未解放的年代,陶行知便提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4,处于教学条件优良的当代的我们更加应当充分考虑让学生们从行动中去获得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的号召渐渐火热,各种博物场馆、第二课堂等活动将学生的学习领地延伸到了校外,学生们可以实地观察生物课本上的各种动植物,可以亲自动手体会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其实在课堂里,行动口号也已响亮,在许多优质课展示后的讲评中,专家教师们都提到了对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赞扬。
西湖小学袁亚老师在一堂《团花剪纸》美术课展示之后作自我讲评时,她提到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学生会有剪错(例如有学生因为没有折好而剪坏了)、贴错(学生从团
花剪纸的四边开始粘贴,导致剪纸作品不能粘贴均匀)等现象,她在学生们的失败尝试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团花剪纸的制作与粘贴方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学生们自己动起来,当然这个“动”是在教学目标能有效实施的前提下,且适当让学生体验失败,让学生摔摔跟头,从自己的失败中归纳原因与解决方法。
第二,对学生的爱有很多种。
提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商榷的是到底如何去爱。
作为新教师的我常常有此疑惑:顺着学生一些是否能够与学生走得更近,是否能让学生更加接受我?之后的相处发现单纯顺着学生并不助益教学,学生的道德水平与自控力还未成熟,对于原则的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一味对其顺从,很容易导致学生问题的出现。
爱的教育可以有很多种。
尊重信任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赞扬褒奖是爱,批评处分也是爱。
第三,Every child is special。
这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英译名。
电影讲述小男孩伊夏有阅读障碍症,然而在讲究统一讲究规矩的校园内,老师们在他的本子上打红叉,让他站到教室外,一味批评和责骂,他成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甚至被家长强行带去了另一个学校进行“改变”。
他们给他安上“懒惰”“作怪”的毛病,却不愿承认孩子身上有与其它人不同的方面。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男孩的老师与家长们害怕孩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他们对差异没有正视的勇气与引导的耐心。
陶行知在讲述教学实践时,许多事例都体现了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他提到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5,这两种心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重视“Every child is special”——没有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电影里尼克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伊夏的处境,他的引导并不复杂,他让伊夏发挥自己的兴趣与才能,让这个“坏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快乐。
第四,“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
”6关于美术,许多人如此理解:画画,手5
工,通过美术课,掌握绘画,诸如水彩、水墨、铅笔作画的方法,或者能用一张纸折出一朵花一只青蛙。
这是对美术技能上的一些要求,除此之外,美术还要教人审美。
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熔炉里,学生通过网络能接触美好的事物,同样也能接触丑恶,因而对丑的辨别、对美的坚持尤为重要。
但是毋庸说网络的复杂,我们的教材也同样复杂,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后现代审美观的强烈碰撞在薄薄几十页纸上展示得分外精彩。
陶行知的这句“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让美术又有了新的解释。
烧饭烧得好,吃饭的人吃得舒心愉快,这种简单的众乐乐也是一种美术。
所以学习美术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画画手工欣赏,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细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和别人创造快乐。
陶行知的理论主张常读常新,除了常读理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将其精华教育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成长为一名爱学生爱岗位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