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中国主要工业区域及其特点

中国主要工业区域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着众多的主要工业区域。
这些工业区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工业区域及其特点。
一、东北工业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工业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
这一区域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
东北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和石油等行业。
这个区域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和石油等。
此外,东北工业区还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长三角工业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这个区域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涵盖了机械、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
长三角工业区的特点是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
这里聚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三、珠三角工业区珠三角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工业区域,由广东省的珠海、深圳和广州等城市组成。
这个区域以电子、信息技术、家电、纺织等行业为主。
珠三角工业区以其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的产业链条而著名。
这里拥有广东港口群,便利的海运和陆路交通条件,为外贸出口提供了优势。
四、中部工业区中部工业区位于中国的内陆地区,由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组成。
这个区域以汽车、航空航天、冶金等重工业为主,也有一定的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工业区的特点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地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西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是中国最大的地理范围的工业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等省份。
这个区域以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为主。
西部工业区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天然气等。
此外,西部地区也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外资方面做出了努力,吸引了一大批投资项目。
在中国主要工业区域中,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转型升级难点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转型升级难点李慧【摘要】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在整个中国经济升级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
文章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联动实施地区发展战略等有效的措施,以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期刊名称】《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作者】李慧【作者单位】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1 长三角地区产业总体状况改革开放前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基本一致,三产比重变动明显。
总体经历了由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二、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再到现在已成稳定发展格局的“二、三、一”的演变阶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观意识增强,各个地区的产业园区功能获得进一步完善。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安徽并入长三角,所以本文对长三角的产业情况分析纳入了安徽省,这也符合长三角地区当前产业发展的分工和合作现状。
2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内在行业发展比较三次产业分类比较体现的是地区产业发展整体状况,而对三次产业内在行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切入点。
2.1 第一产业行业结构2013年上海农业就业人员为43.43万元,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
农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280.35亿元到2013年的323.48亿元,增长幅度较小,整体比重非常低。
目前,上海的农业以都市郊区农业和创意农业形式为主。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强省,同时也是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业科研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是江苏省农业的主导政策。
就业地域分布

近年就业地域的分布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所包含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信息产业早已成为本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现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成长的强劲引擎和新的增长点,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珠三角经济区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
近几年,珠三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近年来,北京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为主的首都经济格局基本确立,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节能降耗减排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及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不协调、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低、区域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力度不足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总体实力最强,长三角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全国第一,开放度、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
作为学院的领导老师,我们采取了适当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发达地区就业。
一、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
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
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
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GDP比值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为1:0.578:0.468。
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
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
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表3进一步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圈15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2个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
由此计算出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为1.55和1.34。
中国主要工业区

中国主要工业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主要工业区域。
这些工业区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和经济贡献。
一、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涵盖了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纺织品、化学工业等多个行业。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具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二、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位于广东省,包括深圳、广州和珠海等城市。
珠三角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之一。
深圳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广州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
三、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以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同时也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有着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
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这个地区以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为主,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以能源开发、冶金、矿产资源等行业为主,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经济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结:中国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工业区具有各自的产业特点和经济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同时,这些工业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也在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
经济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为主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大,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贸业逐渐成为该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对外贸易额达到1.8万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同时,该区域的制造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均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上海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如上汽集团、康明斯、通用电气等,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经济的繁荣。
江苏、浙江两省也拥有众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如海尔、美的、华为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服务业也是该区域的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拥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吸引了许多人才前往该区域发展。
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区域有着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这些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游览。
同时,该区域的文化产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上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同时还拥有许多知名的文化企业,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戏院等。
南京、杭州也有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文化繁荣,同时还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史已经拥有了百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加大,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未来,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还将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现状

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组成。
该地区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全球一流的港口、金融和科技中心。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将对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可比性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模、产业结构和竞争环境。
2.1 规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总体规模庞大。
2019年,该区域的人口总数超过2000万,GDP总量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上海市以其卓越的经济实力成为长三角经济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2.2 产业结构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产业结构多元化且具有互补性。
制造业是该区域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包括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
与此同时,该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金融、科技和物流领域。
2.3 竞争环境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的竞争环境相对激烈。
该区域汇聚了大量的企业,竞争压力较大。
同时,该区域的交通和物流发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营销环境。
3. 市场细分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细分。
3.1 地理细分根据地理位置,长三角经济区可以分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主要市场。
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
3.2 产业细分根据产业的不同,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可以细分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子市场。
这些市场在规模、竞争程度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4. 发展趋势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在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4.1 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场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4.2 创新驱动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
这将推动市场向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4.3 服务业升级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将进一步升级服务业水平,提供更多丰富、多样化的服务。
这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

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地位和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组织。
工业地域知识点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就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工业地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工业布局。
它具有以下特征:1. 集约性:指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工人,形成高度密集的工业区域。
2. 分化性:在工业地域内,不同区域或城市具有不同的工业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3. 延伸性:工业地域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形成一条条产业连线,形成大范围的区域协作。
4. 层次性:工业地域内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工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形成了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
二、工业地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工业地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分类:1. 产业类型划分:重工业地域、轻工业地域、高新技术产业地域等。
2. 区域类型划分:沿海工业地域、内陆工业地域、沿边工业地域等。
3. 劳动力类型划分:人力密集型工业地域、资本密集型工业地域等。
4. 城市类型划分:一中心多极核心型工业地域、多中心型工业地域等。
5. 国际分工类型划分: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
三、中国主要的工业地域1. 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集中了大量的电子、纺织、玩具等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
2.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杭州为核心,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该地区工业类型比较丰富,涵盖了重工业、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3.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河北省、山西省等地也是该地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工业发展较为均衡,工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4. 西南地区:以成都为核心,重庆、昆明等城市也是该地区的重要工业中心,该地区资源丰富,工业种类较多,包括钢铁、化工、冶金等。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调研报告1. 引言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2. 背景长三角经济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制造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业者。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3. 市场调研结果3.1 行业发展状况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
经调研发现,制造业在该区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汽车制造和电子制造业。
金融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
3.2 潜在机会尽管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竞争激烈,但仍存在一些潜在机会。
根据调研,以下几个行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新能源汽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该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有望在长三角经济区迅速发展。
•生物医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生物医药行业有望成为创业的新热点。
3.3 竞争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市场竞争激烈,很多行业已经饱和。
在进入该市场前,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竞争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定位、产品特点等。
只有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市场战略建议基于市场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市场战略建议:•制造业企业应积极转型升级,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注重安全性和创新性,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生物医药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5. 结论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
企业在进入该市场前,应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竞争情况,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
通过创新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二章 区域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发展的外在动力?A、市场需求B、政策支持C、自然环境D、科技创新2、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促进经济持续增长C、保持人口均衡分布D、实现可持续发展3、在我国,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黄土高原C. 长三角地区D. 四川盆地4、以下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中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B. 中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C.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D.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西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5、区域发展的三类指向分别是自然条件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
下列哪个产业最有可能是技术指向型?A、种植业B、建筑业C、手机制造业D、采矿业6、某发展中国家通过大规模砍伐森林发展木材加工业,导致该国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体现了区域发展的哪一负面影响?A、环境的破坏B、社会结构的单一化C、经济结构的不合理D、文化冲突7、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在因素?A、地理位置B、历史文化C、产业结构D、国家政策8、关于区域发展规划,以下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A、区域发展规划应当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发展方向B、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C、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区域发展规划可以不必考虑跨国界的区域资源环境问题9、下列关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B.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C.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D.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10、关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下哪项措施最为关键?A. 优化产业结构B. 强化环境保护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 以上都是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机遇
企业战略、结 构与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政府
(三)区域创新网络
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企业
学习
大学与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
(四)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
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以此 进行资源整合,使拥有者或参与者获益的能 力。
它是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产,因此,网 络资本系统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无序竞争,协作不足。 5.部分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7.部分同类产业集群间存在技术同质与恶性竞
争等不良结果。
四、全球竞争下两地产业集群 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两地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内,
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是市场 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 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 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根植 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成因与特点 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三大产业分工体系: 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
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 息产业走廊”。 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则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 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中部的广州、佛山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 材、化工产业带。 珠三角由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玩具、建材发展到家电、 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聚集,再发展到重化工业、高新技 术产业的聚集。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
制造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现状如下:
1. 产业结构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原材料加工、装配式制造仍然是主要的制造业,但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迅猛,为制造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动力。
2. 制造业规模扩大: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生产基地。
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些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
3. 创新能力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各地政府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助力制造业的发展。
4. 国际化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也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各地政府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本地制造业的发展。
5. 绿色制造: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也在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体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现状较为良好。
政府的支持政策、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有望进一步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中国四大经济圈

中国四大经济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发展了四大经济圈,分别是华北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
这四大经济圈在不同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华北经济圈位于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涵盖了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较早形成的经济圈之一。
华北经济圈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产业结构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同时也涉及了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华北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长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早,其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仅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促使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珠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南方,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包括广东、香港、澳门等地。
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临近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尤其是IT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发达,深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以成都为中心,涵盖了四川、重庆等省市。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但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西南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在于能源和服务业,尤其是以重庆为核心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和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四大经济圈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以不同的产业为主导,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在过去,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这些产业在当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地区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从1990年代开始,长三角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崛起并迅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更是成为了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为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种变化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长三角地区制造行业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制造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
当时,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行业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汽车制造长三角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上海、浙江等地拥有多家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制造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享有盛誉。
2. 电子信息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地区制造业中的重要支柱。
上海、苏州等城市拥有众多电子信息企业,涵盖了电子元器件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等领域。
3. 纺织服装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
江苏、浙江等地拥有众多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 机械装备长三角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是该地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宁波等地拥有多家知名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涵盖了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
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科研基础。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部分组成。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主要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
服务业方面,长三角地区有着发达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
农业虽然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但是仍然是支撑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但是过度依赖制造业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其次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挑战,如果长三角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将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另外,服务业发展不够协调。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发达,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待提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配套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加强跨地区合作,推动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控产业结构的布局,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主要工业区与工业发展

中国的主要工业区与工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部门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的工业发展中,主要工业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工业区以及工业发展的情况。
一、大广东地区广东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发达的经济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广东地区的主要工业区包括深圳、广州、珠海和东莞等地。
这些城市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设施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广东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纺织和服装、玩具和塑料制品等领域。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工业区包括上海、江苏苏州和浙江杭州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船舶建造、电子设备和化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三、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石家庄等城市。
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化、建材和装备制造等重工业领域。
尤其是河北省,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四、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主要包括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份。
该地区的主要工业区包括南京、苏州、宁波和杭州等城市。
长三角地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而著名。
该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涵盖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纺织和服装、化工等领域。
总结起来,中国的主要工业区包括大广东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这些工业区在中国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区也在不断壮大,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的工业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和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大工业区归纳总结

四大工业区归纳总结四大工业区是指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四个重要工业区域。
它们分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及辽宁沈阳地区。
这四个工业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本文将对这四大工业区进行归纳总结。
一、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
该区域以轻工业为主,是中国最早开始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这一地区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等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还向国际市场输出产品。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了典型的都市群。
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及上海市的交汇处,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
该区域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柱。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制造业领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特别是在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方面。
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货运口岸和国际金融中心。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京津冀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
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点主要是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该区域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也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京津冀地区还是中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辽宁沈阳地区辽宁沈阳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包括沈阳、大连、锦州等城市。
该区域以重工业为主导,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资源。
辽宁沈阳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钢铁、石化等重工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该地区也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广泛的工业基地。
其中,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被认为是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这四个工业基地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本文将对这四个工业基地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特点、发展和影响。
第一个工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该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拥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和航运设施,使其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此外,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良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长江三角洲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电子和化工等行业闻名于世。
例如,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许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都在这里设有工厂。
第二个工业基地是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包括广东、香港和澳门。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产业,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基地。
珠江三角洲以电子、纺织、玩具和家电等行业闻名世界。
例如,深圳是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不仅拥有众多电子企业,还孕育了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公司。
第三个工业基地是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辽宁等地。
环渤海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交通网络,这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煤炭和化工生产基地。
同时,环渤海地区也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领域,以提升经济结构的创新和竞争力。
例如,天津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在此设立工厂。
最后一个工业基地是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和江西等地。
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该地区正积极推动工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支持。
例如,湖南是中国重要的军工和航天产业基地,江西是中国的硅谷,有着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
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两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
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
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
可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一直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43.8亿美元。
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进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进口额为943.6亿美元。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
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高14.4个百分点。
5.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24.9%。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8.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9%,其中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499元。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39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11686.1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原因在过去的20多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
从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经济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点有:一是两个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国改革前列,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两地充分发挥自己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顺应改革大潮,很快实现了全面启动,千百年的商业文化厚积薄发,创造了“温州模式”等经济奇迹。
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发展起来。
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外向经济企业遍及城乡。
二是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
引进国外资金力度大。
1985年—1999年,长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07%,高出全国均值10.49个百分点,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3.5%,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和117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和18.9%。
在引进外资、扩大外贸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科学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即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企业就把产品市场与国际接上了轨,广东外贸一直独领全国风骚,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进出口贸易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力量还显不足。
而上海因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略显滞缓。
两个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地区,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大潮。
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地区之一。
1984年国家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南通3个城市确定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获得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
90年代,为振兴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又一重大决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2.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150余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级人才比重大。
此外,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这些都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
90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动下,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起点高、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