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指导(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指导
班级姓名
【考点扫描】
1.文言文词语理解;
2.句子停顿划分;
3.句子翻译;
4.内容理解。

【考查形式】
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内比较阅读。

3.课内外比较阅读。

4.课外单篇阅读。

5.课外比较阅读。

【知识梳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包括:
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 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 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应考指南】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步走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把握“留、删、换、调、补、贯”六字翻译方法。

留: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删: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换: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要更换。

如“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泛指菜汤、药汤等。

调: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补: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贯:将句子翻译通顺,字字落实。

【典型题例】
课内单篇阅读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阙:②虽乘奔御风奔:
【答案】①阙:通“缺”,空缺。

②奔:奔驰的快马。

【解析】此类题要求学生熟记课后的注释,严格按原文的注释进行解释。

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自”分别是“在,从”“如果”;C项中“之”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中的“以”分别是“认为,如”“来”;B项中“虽”是“即使”,意思相同。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答案】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解析】按原文翻译。

熟记课示规定要考的课内文言文的重点句子的翻译。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答案】B
【解析】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

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

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

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

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

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

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解析】根据课文所描绘的三峡景色,进行介绍,语句通顺。

课内外比较阅读例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

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

吾何畏彼哉?”(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l),游说,向……进言。

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样子。

③榱(cuī)题:指屋檐的前端。

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者有是心也是心:这种心
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高官厚禄
【答案】1.A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是心:这种本性。

2.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案】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辟”躲避;“患”,祸患;“为”,采用。

3.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3.示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

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象的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论,进行比喻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4.“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

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4.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

不同点:语段(-)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相同点:“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没在语段(一)中表现为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是“舍生取义”之心。

语段(二)中“本心”可理解为“威武不能屈”之心。

作者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这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

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课内比较阅读例
短文两篇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 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
B. 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 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 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答案】1. D
【解析】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①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
“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2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

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
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
翻译,如“亦”:也。

“寝”:睡觉。

“相与”: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
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 “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3. 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
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
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实战过关】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皆若.空游无所依至若.春和景明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打伏笔。

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见所闻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心乐之”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作者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直接说出。

C.本文中,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

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与自己心境的凄清进行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作者对小石潭中游鱼活动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浙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洋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寻.十余里,无迹未果,寻.病终
C.必于石下边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D.是.非木杮斯是.陋室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劳.其筋骨()
(3)困于心衡.于虑()(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唐太宗谓侍臣。

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蹴.尔而与之()②征求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
..绝境:..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C.此人一一为具言
..为外人道也不足:..所闻具言:全部说出D.不足
不值得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语段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①烨然.若神人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①则天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

B.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的特点。

C.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D.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 (2)夙夜
..忧叹夙夜:______ (3)当奖.帅三军奖:______ (4)以咨诹.善道诹: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中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孤。

B.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的信赖,也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