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正式确⽴,唐朝进⼀步完善的⼀种政治制度。

隋唐⾄宋的中央最⾼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①“三省” a.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政⼤权,它与掌管军事⼤权的枢密院,合称“⼆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政⼀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洪武⼗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千⽯,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逐渐扩⼤,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左相、黄门监,皆因时⽽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 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来。

是魏晋⾄宋的中央最⾼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权⼒机构之⼀。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诏令。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明的政治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机处: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相同点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不同点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2、二者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不同;3、二者机构完善程度不同;。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

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解析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解析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2)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3)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4)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历史根源:a.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分散性,需要强大中央集权国家保护。

社会根源:战国以来,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3、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轮复习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轮复习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 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为代表 2、选官用人制度——科举制度 3、监察谏议制度——监察制度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1.秦朝:
秦朝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无裁决 权)
刑 部 工 部
吏 部
户 部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礼 兵
部 部
问题:唐长安城要修建一巨大工程,先后需经过哪些部门的批准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才能实施?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作用: 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以后历朝 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选官制度的沿革——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西周 战国、秦、汉初
适应战争年代的需要
选官制度与标准
世卿世禄制(血缘) 军功爵制度(军功)
汉武帝时期
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察举制地方推荐 和征辟制中央征聘(品行)
依据门第选官(门第)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才学) 完善科举制(才学)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思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统治者改革选官制 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1、趋势:依据:从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 方式: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组织考试。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局限: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1、最高领导人制度:A、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首领制、国王制、皇帝制从尧舜禹时期算起,一直到清末,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方式经历了这样几种形式:首领制、国王制、皇帝制。

其中,首领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它是具有原始民主特征的制度,首领要作出决策需要充分听取下面的意见;国王制是夏商周时期实行的统治制度,是一种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统治模式;皇帝制是秦至清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它与国王制在最高领导人的统治方式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统治模式,它们的差别是在地方上。

B、最高领导人的交接班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从尧舜禹时期算起,一直到清末,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经历了这样两种形式:禅让制和世袭制。

其中,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世袭制是从夏朝一直到清末实行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

夏商周与秦至清在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上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是一种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型的统治制度,都是采用的世袭的交接班方式。

它们的差异主要在地方上,夏商周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度,而秦至清时期则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另外在官吏的任用上,夏商周实行的是世袭制,而秦至清则实行的察举制或科举制这样的非世袭制。

2、官吏选拔制: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袭制是在夏商周时代实行。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一级级下去,封地和身份相适应,而且往往是世袭的。

政府需要官吏时,就在这些有身份的人中间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

推荐或者自荐成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

像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曹刿在齐国入侵鲁国时挺身而出为鲁庄公献计献策,并打败齐国军队,得以出头。

那是一个“片言可致卿相”的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由世袭贵族进行统治的模式面临瓦解。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再次提示:东西方拉开了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学术观点: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 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 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 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 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 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 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 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 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 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 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 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 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 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 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 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趋势: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 1、积极作用: • ①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 • ①政治: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 ② 思想: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 力,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③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课同步测试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②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③“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A. ①②④③B. ①④②③C. ③②①④D. ④②①③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A.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4.“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5.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宋以前君臣“坐而论道”,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清朝只能“跪受笔录”。

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 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6.中国古代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

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 皇帝的秘书机构B. 中央的派出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朝廷的朝贡藩属7.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二府三司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8.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店铺⼩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起来看看吧!请⼤家及时复习!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中华⽂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秦皇汉武、唐宗宋主、⼀代天骄成吉思汗历朝历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呢?今天为给各位考⽣进⾏了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秦朝) 秦朝皇权⾄⾼⽆上,创⽴了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制度(“百官之⻓”,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政)、御史⼤夫(监察)。

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属九卿之⾸。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和国家⻢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和财政收⽀。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的⼭海池泽之税及官府⼿⼯业。

⼆、三省六部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唐朝沿⽤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执⾏)、⻔下省(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 :主管全国⽂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政、⼤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部:主管兴修⽔利、重要的⼟⽊建筑⼯程,⼤体相当现代的⽔利部和建筑⼯程部。

三、⾏省制(元) 元朝设⽴中书省为中央最⾼的⾏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在地⽅设⽴⾏中书省,简称“⾏省”。

中央下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分别管理⾏政、军事、监察、全国全国佛教和⻄藏⾏政事务。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以上五省,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
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
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
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
再无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
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
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北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 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中 国 中 古 行 政 史
中 枢 制 度
一、三公九卿制 二、三省六部制 三、二府三司制 四、一省六部制 五、六部分管制
三公九卿制
秦汉时期的中枢制度主 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 包括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是中枢机构中的 最高执政者。丞相总揽 政务,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则握有监察权 力且为丞相副手。以后 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变动, 但职能一直未有改变。
宋朝
宋朝初期,撤除了节度使,由中央直接统领州、府。 虽然便于中央集权,但是管理幅度过大,因此设立 了新一级地方政府——路。 路本为临时差遣,但随着时代变化,建成固定辖区。 其长官主要为“四司”。 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军务。 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财富。 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 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赈灾等民生事务。 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
行中书省本为军事需要而临时设置,但在南 宋灭亡之后,则成为固定的临时机构。元代 共设立了10个行省,长官为丞相,但多缺位。 实际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一同宋朝。其特点 是在行省之下,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 者色目人担任。
明朝
明朝统一全国后,设立了省、府、县三级地 方行政体制。 省。元代行省的权力极大,明立国后,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 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 互不统属,形成了制衡格局。
金朝:其基本地方体制均仿汉制,独特者是政治、 军事合一的猛安谋克制。阿骨打时期,以三百户为 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平时务农,战时从军, 是与州县合一的地方设置。 元朝:元朝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最主要贡献是 将行省制推行开来。 金朝海陵王时期就已经将三省变为一省,元朝则将 金朝的尚书省独大改为中书省独大。同时,也在地 方设置了行中书省。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礼部。礼仪、祭祀、学 校、贡举等。
礼部司:礼乐、学校、 仪式等;
祠部司:祭祀、天文、 医药、僧尼等;
膳部司:牲牢、酒醴等; 主客司:藩属外国朝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
兵部。掌军事。 兵部司:兵卫、武选、甲械等; 职方司:地图、城防等; 驾部司:乘舆、车马,驿传等; 库部司:仪仗、戎器等。
县:郡下设县。以10000户为标准,多为上 县,长官为县令;少为下县,长官为县长。 主职是处理事务、维持治安、组织生产、教 化人民。
东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州。其起源于本为监察郡守的官员——刺 史。刺史的主职就是以“六条问事”,后因 形势的需要,将其固定为最高级别的地方长 官。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由 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元朝除了一省六部制外,还包括:
枢密院:全国最高军事机关。设有知 院、同知、副枢等官员。
御史台:最高的监察机关,设有御史 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员。
宣政院:最高的宗教和民族事务机关。
六部分管制
明朝灭元后,很快就废除了宰相,也废除了中书省, 由皇帝直辖六部,清朝亦沿用之。虽然明清两朝分 别使用了内阁和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部门, 且长官成为实际的宰相。但是在制度上,六部是全 国最高的政府机构。
秦汉时期
秦初,废除了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但是 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出于现实的考虑,采 取了王国和郡县并立的制度,一直到汉武帝 时期才正式确立了郡县制。
郡:长官为郡守(太守),秩比两千石,不 仅是管辖地区的“土皇帝”,更兼有自辟僚 属的权力。下辖郡守和郡尉。
秦汉京畿地区体制较为特殊,因其地理位置 的原因,特设京兆尹、左冯栩、右扶风,其 权力较一般郡守为重。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盛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

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20116《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

20116《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时,社会制度由人的生产来决定,即由来决定,它所要求的社会是氏族制度。

A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经济基础2、“伊尹放太甲”、“九世之乱”“盘庚迁都”事件反映了时期王权的产生并不断加强扩大的趋势。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3、“太伯奔吴”和“三监之乱”事件反映了时期国家元首继承制确立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4、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制主要实行制度。

A 兄终弟及B 长子继承制C父死子继 D 禅让5、事件,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鲁国的“四分公室”B 西周的“三监之乱”C 鲁国的“三分公室”D 晋国的“三家分晋”6、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设,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

7、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为广阔的,因此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也最为粗犷。

A 秦朝B西汉C元朝D清朝8、“总督”、“巡抚”的设置开始于。

A 元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汉代时期,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被称为。

A 察举B 辟除C征D辟10、西晋时,在制度上实行,使九品正正制进一步异化,加剧了整个社会贵族化的倾向。

A 荫客制B户调式 C 屯田制 D 世卿世禄制11、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是进士科的代名词。

其中由皇帝亲自主持。

A 州试B 省试 B 殿试C 贡试12、元朝的军队中,地位最低的是。

A 蒙古军B探马赤军C汉军D新附军13、夏朝初建时的最高统治者称。

A 王B 皇帝 C天子 D 后14、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称号是。

A 庙号B 年号 C溢号 D 尊号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是。

A 《秦律》 B《法经》 C《九章律》 D 《唐律疏议》16、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专政B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C 地主资产阶级专政D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7、——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公九卿制转变为三省六部制的内在政治因素》

《三公九卿制转变为三省六部制的内在政治因素》

三公九卿制转变为三省六部制的内在政治因素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黄璟【摘要】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国在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政治行政制度,它的消失代表着士人阶级所构建的贵族社会的消亡,也代表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

三公九卿制度的变迁是向官僚制的演变,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新架构,这样的过程值得去研究从而展现当时社会真正的面貌。

【关键词】三公九卿制度社会架构政治变迁士族前言高层政治制度主要指的是整套中央一级层面上的配套皇权而设立的行政和辅助机构。

其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例如秦和汉朝初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虽然,三公九卿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度同样是中央行政制度,但是这两种权力的拥有却是极不相同的。

三公九卿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机构,而是对周朝家国宗法体制的一种延续,它带有很大的皇帝私人机构的性质,其职能也是不完善的和归类的,但这样的制度却十分适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为当时汉朝政治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比较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确实相当完善的,它更多的是从职能的综合分类和权力的制约角度来设计。

正是因为这两种制度设计初衷和理念的不同,两种制度的运作和输出结果也是不同的。

一、三公九卿制的变迁三公九卿中,其中三公是古代中国最尊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中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臵。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礼记》:“夏后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

殷亦三公九卿。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三省制的产生与演变综述

三省制的产生与演变综述

• 总结 三省制的萌芽与形成是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息息 相关的,汉武帝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 的权力,设置内朝,尚书权力得到发展。东汉 时三公成为虚职,尚书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渐渐侵夺九卿职责。魏晋时,由于尚书台已取 代三公九卿成为主要的外朝机构,于是设置中 书省以限制尚书台的权力。后来中书省权力膨 胀,又设置门下省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产生 与演变
陈仕锋
一、三省制的萌芽
• 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朝建立以后,设置了以三公九卿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不过秦朝实 际上是皇帝下丞相行政总负责制。汉承秦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 中书的由来 中书即中尚书,是设在后宫的尚书,产生 于汉武帝时期,由宦者担任。汉成帝时撤 销。东汉也不设中书。(汉武帝时以宦官 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 掌传宣诏命等。) 司马迁受腐刑后曾任中书令。汉元帝时石 显为中书令,权势甚大。
• 尚书权力的变化 一直到西汉末,尚书还“通掌图书、秘记、 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 轻”。 东汉“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 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 汉光武帝时设尚书台。尚书逐渐超越一般 收发文件的职能,拥有了出令(草拟诏令) 权。
• 门下省的设置 门下即禁中黄门之下。(所谓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
也作“禁内”。黄门,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 门下在汉代并非正式机构,而是指皇帝的文武侍从如侍中、 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其中侍中最为重要,东汉时即设 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 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侍中寺,以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 为长官,掌门下诸大夫、郎。 汉献帝时置侍中、给事黄门郎各6人,以省尚书事(评审 尚书章奏)为主要职掌,门下机构正式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2、二者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不同。

3、二者机构完善程度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