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场法

合集下载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2-7 测量抽水下降漏斗影响半径的方法 s1水平面(地面);s2-垂直面;R-影响半径;1-抽水前自 然电位曲线;2-抽水过程自然电位曲线;3-自然电位“8”字形 异常图;4-区域地下水流向;5-抽水下降漏斗
2.1.3.3确定漏水地点、水力联系 及地下水活动情况
图2-8 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图2-9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 一、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 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颗粒 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 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大多数 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 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集中了较 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 在下游方向集中了较多的正离 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 电场称为过滤电场。山地电场 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过滤电场的场强与渗透压力 的大小以及岩石、溶液的性质 有关。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 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
图2-1 氧化还原电场
• 2.1.1.2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 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 大多数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地下水的上游方 向集中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在下游方向集中 了较多的正离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电场称为过滤 电场。山地电场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充电法图示
•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是:
• (1)探测对象的电阻 率ρ1 应远小于围岩 的电阻率ρ2,围岩 的岩性要比较单一, 地表介质电性较均 匀、稳定,地形起 伏不大; • (2)埋于地下的充电 体必须有露头。
图2-15 理想导电球体充电场的电位、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a) 电位平面剖面图;(b)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自然电场法》课件

《自然电场法》课件
在深入学习自然电场法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电场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荷和电场、电势和电势差、电场线和 电势面等概念。
自然电场法的原理和方法
本节将详细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基本原理、电场测量的方法、电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自然电场法的优 点和限制。
自然电场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自然电场法在沉积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环境勘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将探讨这些应用领域, 以及自然电场法在其中的作用。
《自然电场法》PPT课件
欢迎来到《自然电场法》PPT课件!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自然电场 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让我们开始这次精彩的学习之旅吧!
引言
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表或井下的电场变化来识别地下的岩层和物质分布。本节将 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定义、研究意义和应用范围。
电场基础知识回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分析及结论
以某地质勘探项目为例,我们将分析自然电场法在该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自然电场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本节列举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自然电场法的技术手册、标准和规范 等参考资料。这些资源可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使用。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精度低
由于自然电场法的信号是自然产生的,因此精度 相对较低,难以获得精确的地质信息。
探测深度有限
自然电场法的探测深度相对较浅,对于深层地质 体的探测效果不佳。
自然电场法的改进方向及技术发展趋势
提高信号强度
可以通过改进采集设备和技术 ,提高自然电场法的信号强度
,提高探测精度。
结合其他物探方法
将自然电场法与其他物探方法 相结合,可以互相补充,提高 探测效果。
硬件
高精度电场仪、磁场仪、地震仪等相 关物探仪器。
相关案例和数据资料
案例
国内外某几个矿区的地质和物探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图 、物探数据、处理结果和结论等。
数据资料
各种类型的物探数据,如电阻率、磁异常、重力异常等,以 及相关的地质和工程资料。
THANKS 感谢观看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 自然电场法概述 • 自然电场法的基本原理 • 自然电场法的实施方法
• 自然电场法的实例分析 • 自然电场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 相关附录
01 自然电场法概述
自然电场法的定义
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下岩层或矿体的电化学性质差异, 通过测量自然电场强度和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地质体或矿体的分布特征及空间位 置。
数据整理
整理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分析其规律和异常值。
自然电场法的室内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清洗
去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数据解析
根据地质情况和相关理论,对 数据处理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 。
数据导入
将野外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 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数据插值
使用插值算法将离散的电位差 数据转化为连续的数据曲面。

第三章 第二节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第三章 第二节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对离 子导电岩石过滤电场的研究,可以寻找含水破 碎带、上升泉,了解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确定水库及河床堤坝渗漏点等。图3.2.9是利 用自然电场法确定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的实例。当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时,在地面上能 观测到自然电位的正异常,图3.2.9(a)为灰岩和 花岗接触带上的上升泉,有明显的自然电位正 异常显示;相反,当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时,则 观测到自然电位负异常,图3.2.9 (b)为水库渗漏 地点上出现的自然电位负异常。
图3.2.7 裂隙渗漏电场及上升泉电场 (a) 裂隙渗漏电场; (b) 上升泉电场
在自然界中,山坡上的潜水受重力作用,从 山坡向下逐渐渗透到坡底,因而在坡顶观测到 负电位,在坡底则观测到正电位。这种过滤电 场也称为山地电场。图3.2.8为一种典型的山地 电场,从图可见,在山顶出现的自然电位负异 常强度达-30mV。过滤电场的强度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水力坡度的大 小。当地下水位较浅,而水力坡度较大时,会 出现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
(二)充电法的实际应用 充电法在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凋查中,主要
用来确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追索岩溶区的地下 暗河分布等。
1、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应用追索等位线的方法来确定地下水的流速、 流向,一般只限于在含水层埋深较浅,水力坡度较 大以及围岩均匀等条件下进行,具体做法是:首先 把食盐作为指示剂投入井中,盐被地下水溶解后便 形成一个良导的、并随地下水移动的盐水体。然后 对良导盐水体进行充电,并在地表布设夹角为45°的 辐射状测线,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追索等位线, 见图3.2.3。
通过观测和研究这种自然电场的分布,以 进行地质填图、找矿或解决水文、工程及环境 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是电法勘探中应用最早的一种方法 ,由于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在仪器、 设备及野外工作方法方面都较任何一种其他电 法勘探方法简单。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标题: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深入探讨和理解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非侵入性地下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然电场法技术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自然电场法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一、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1.1 地球电磁场与自然电场在介绍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地球电磁场是由地球自身的电流产生的,而自然电场则是地下物体对地球电磁场的影响所导致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详细介绍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1.2 自然电场测量原理自然电场法技术通过安装合适的电极布置和测量系统来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电极布置方式、数据采集和记录、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实际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2.1 仪器设备选择与准备在进行自然电场法勘探之前,合适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和准备非常重要。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自然电场法仪器设备,并对其特点、性能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估和比较。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获取准确的地下信息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的步骤和常用的数据解释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

2.3 解释与分析解释与分析是自然电场法技术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解释方法、解释模型的建立以及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三、自然电场法技术应用案例3.1 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法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优势和限制。

3.2 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然电场法-电法勘探--地质 找矿 探宝

自然电场法-电法勘探--地质  找矿  探宝

第二节自然电场法在一定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下,地中存在原天然稳定电流场称为自然电场。

基于研究自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种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本节将讨论自然电场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一、岩石和矿石的自然极化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极化”。

某些岩石和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化。

1、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当电子导体和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自由电子可能有足够大的能量,以致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越出导体而进入溶液中。

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分别带导性电荷,并在分界面附近形成双电层,此双电层的电位差称为所论电子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它与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导体及其周围的溶液都是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也是均匀的,这种均匀、封闭的双电层不会产生外电场。

如果导体或溶液是不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呈不均匀分布,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自然电流。

这种极化所引起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使之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因此电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是:导体或溶液具有不均匀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而减弱。

图2.2.1 电子导电矿体的自然极化及自然电场如图2.2.1所示,赋存于地下的电子导体矿体,当其被地下潜水面截过时,往往在周围形成稳定的自然电场。

原因是,潜水面以上渗透带,由于靠近地表而富含氧气,使那里的(附着水)溶液氧化性较强;相反,潜水面以下含氧气较少,使那里的水溶液相对来说是还原性的。

潜水面上、下部分总是分别处于性质不同的溶液中,在导体和周围溶液的分界面上形成不均匀的双层面,产生自然极化,并形成稳定的自然极化电流场。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自然电场法,嘿,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名词呢!那到底啥是自然电场法呢?咱就来好好唠唠。

自然电场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利用自然电场来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这自然电场可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哦,它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那这自然电场是咋来的呢?原因有不少呢。

比如说,地下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电场。

还有,一些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产生自然电场。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电场法有很多优点呢。

首先,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比较节省成本。

而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

另外,自然电场法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不会像一些其他勘探方法那样对环境造成破坏。

自然电场法可以用来探测很多地质现象。

比如说,可以用来找地下水。

地下水在流动的时候会产生自然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的分布,就可以推断出地下水的位置和流向。

还可以用来探测金属矿床。

一些金属矿物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产生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就有可能找到金属矿床的位置。

举个例子吧,有个地方的人们一直为找不到水源而发愁。

后来,地质学家们就采用了自然电场法来进行勘探。

他们在地面上布置了一些电极,测量自然电场的分布。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区域的自然电场异常。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个区域下面有一条地下水的通道。

于是,人们就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解决了用水问题。

自然电场法还可以和其他勘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

比如说,可以和地震勘探法结合起来。

地震勘探法可以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而自然电场法可以探测地下水和金属矿床等。

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的情况。

不过呢,自然电场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说,自然电场的强度比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像雷电、电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对自然电场的测量产生影响。

而且,自然电场的分布也比较复杂,有时候很难准确地解释测量结果。

尽管自然电场法有一些局限性,但它在地质勘探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
上的双电层电位差同周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3、扩散电场 (2)电子导体同离子导体相接触
岩层中的水多半是自上而下地渗流着的。在直立矿体的上 部,由于水刚刚接触矿体,溶解的矿物质成分少,离子的浓度
小;而在矿体的下部,由于水长时间冲涮矿体,溶解的矿物质
成分多,离子浓度大。所以,矿体的上部带负电,下部带正电,
2、过滤电场
自然电场法
山地电场的特点:电场的电位 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一致。在 山地电场部面上,地形高处出 现电位负中心,山地电场强度
可达
100 ~ 200 mV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2、过滤电场
自然电场法
裂隙渗漏电场及上升泉电场:a)裂隙渗漏电场;(b)上升泉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黄铁矿(FeS2)为例,上部矿 体的氧化过程:矿体上部失去电子 带正电,水溶液获得电子带负电。
2 Fe S 2 2 H 2 O 7 O 2 2 Fe
2
SO 4 2 H 2 SO 4
4 F e SO 4 H 2 SO 4 O 2 2 F e
Fe
2
S 2 Fe 2
3
( SO 4 ) 3 3 F e
2
( SO 4 ) 3 2 S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1) 氧化作用使得矿体上部与周围溶液的接触面形成电偶极层
还原作用使得矿体下部与周围溶液的接触面形成电偶极
层,符号相反; 2) 电偶极层使得矿体表面与溶液之间形成电位跃变,矿体上 部和下部电位跃变值是不等的,符号是相反的,从而形成 自然电场;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自然电场法
例如:当两种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例如:当两种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Na+和氯离子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 +和氯离子CL -的迁移 率,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 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得负电位, 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得负电位,而浓度大的溶液一侧的 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潜水面以下的水连成一片与空气接触面小,含氧量少, 潜水面以下的水连成一片与空气接触面小,含氧量少, 氧化能力差.因此自潜水面以下称为还原带, 氧化能力差.因此自潜水面以下称为还原带,位于这一带的 部分矿体被还原,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周围溶液则带正电. 部分矿体被还原,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周围溶液则带正电. 于是,在围岩中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电化学电场. 于是,在围岩中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电化学电场.在矿体的上 部电位取极小值.氧化-还原电场是自然电场中最强的一种, 部电位取极小值.氧化-还原电场是自然电场中最强的一种, 其最大幅度可达800~900毫伏. 其最大幅度可达800~900毫伏. 800 毫伏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自然电场法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不同时,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不同时,其中的溶质便会由浓度大 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以期达到浓度的平衡, 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以期达到浓度的平衡,这便是我们经 常见到的扩散现象. 常见到的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 扩散过程中,溶质的正,负离子也将随着溶质移动, 扩散过程中,溶质的正,负离子也将随着溶质移动,但不同 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 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含有过量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 中离子的符号而定. 中离子的符号而定.

第二章自然电场

第二章自然电场

图2.2.1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第二章 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是地电场中由电化学作用产生的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天然稳定电场, 研究自然电场 的成因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2.2.1 自然电场的类型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 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极化” 。

某些岩、矿石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 化。

一般说来,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和接触扩散电场。

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 电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氧化还原电场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有足够大的能 量,能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这时 导体和其附近的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 分布于导体与溶液的界面附近, 形成一双电层。

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成份单一的电子导体全部沉浸于化学性质均匀的溶液中,则导体表面将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中正、负电荷相互平衡,故导体周围不会出现电场。

如果电子导体的成分发生变化或溶液化学性质不均匀,则双电层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形成自然电流。

这种由极化形成的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地球物理勘查之自然电场法原始编录工作规定

地球物理勘查之自然电场法原始编录工作规定

地球物理勘查之自然电场法原始编录工作规定雷振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1 工作精度自然电场法测量精度的评价以系统检测算术平均绝对误差衡量。

测量精度的要求应以勘查任务、仪器性能和测区人文干扰情况为依据。

测量精度、精度分级和误差分配见表1,评价测量精度时,以总误差为标准,各分项误差可以适当调整。

表1 自然电场法测量精度表测量方式精度分级总误差(mV)分项误差(mV)观测误差极差其它电位测量Ⅰ 3.0 0.5 0.5 2.0 Ⅱ 5.0 0.5 1.0 3.5 Ⅲ8.0 0.5 1.0 6.5梯度测量环形测量Ⅰ 2.0 0.5 0.5 1.0 Ⅱ 3.0 0.5 1.0 1.5 Ⅲ 5.0 0.5 1.0 3.5表中:观测误差包括仪器零飘、读数误差;极差指测量电极开工时测量极差;其它项包括接地条件、点位误差、人文干扰、测量电极温飘及时飘等引起的测量电位变化。

2 测地工作的基本要求a)测量仪器①测地工作应依据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GPS-RTK、全站仪、经纬仪或手持GPS;②GPS仪器操作、检验、维护按GB/T18314-2009第8章标准执行;③经纬仪操作按DZ/T0153-95附录A标准执行;④多台手持GPS测量时,工作前应在同一已知点进行一致性测量。

b)控制点定位①根据工作目的和设计要求,在测区内合理布设测量控制点;②通过国家大地三角点坐标引入的控制点为绝对坐标,否则控制点坐标为相对坐标;③控制点应选择在测区交通便利、地形明显且不易被破坏的地点,并以水泥桩或木桩做固定标记,测区较大时要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④控制点测量方法和精度按DZ/T0153-95第5章标准执行。

c)测网(点)定位①测网坐标和定位精度按DZ/T0153-95第3章标准执行;②测网(点)定位方法及精度按DZ/T0153-95第6章标准执行;易可按约定,在设计中明确测量方法和定位精度;③当测点位置遇障碍物不能到达指定点位时,测点位置可以沿垂直测线方向移动,要求移动距离,梯度测量不超过MN的1/5,电位测量不超过点距的1/5,并在记录中详细说明。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3、岩石中地下水运移的电动效应(过滤电场)
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岩石颗粒 与溶液间形成双电层。当地下水静止时,整个系统呈电性 平衡,不产生外电场。地下水流动时,带走溶液中的部分 正离子,水流上游有多余“负离子”,而在水流的下游有 多余的“正离子”,形成极化,从而形成自然电场。
4、岩石中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位面 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 远离充点体,等位面趋于圆 形。
等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
度 △V/△X 为反对称曲线,
即在充点体顶部中心,电位 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 应于充电边缘部分
(2)脉状体倾斜时,电位曲线及电位梯度曲线均不对称
电位曲线的极大点与电位梯度的 零值点均向倾斜方向移动。电位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在倾 斜相反方向曲线较陡;电位梯度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梯度 绝对值小;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 陡,梯度绝对值大。
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 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但正、负离子 的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分解面上分别含 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位差。这种由扩散作用引起 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2.2 自然电场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
装备特点: ①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 ②测量电极不用铜棒,而是“不
(3)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 ρ0≠0),对其充电后,充电体
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
(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都不对称; (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因此,在解释中,必须充分考虑到: ①充电导体自身的电阻率(是否满足理想导体的条件) ②充电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是否满足 ρ0<<ρ围 ); ③充电点的位置。

5充电法与自然电场法

5充电法与自然电场法

一、充电法的基本理论 为了能正确地应用充电法来解决地质问题,首先需要了 解充电电场与充电体形状、大小、位置及周围岩石中电性分 布的关系。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球形导体的充电电场 理想导电球体的充电电场实际上与位于球心的点电源场 没有区别。地表电位、电位梯度的表达式
I 1 U 2 1/2 2 ( x 2 y 2 h0 )3/ 2 U I x 2 x 2 ( x 2 y 2 h0 )3/ 2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 离,偏离平衡状态,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极化”。某些岩石和
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
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化。
(一)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当电子导体和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 或自由电子可能有足够大的能量,以致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越 出导体而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分别 带异性电荷,并在分界面附近形成双电层,此双电层的电位差 称为所论电子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它与导体和溶液的 性质有关。若导体及其周围的溶液都是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 电层也是均匀的,这种均匀、封闭的双电层不会产生外电场。 如果导体或溶液是不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呈不均匀分布, 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自然电流。这种极 化所引起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 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因此,电 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是:导体或溶液具有不均匀 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 而减弱。

三、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自然电场法是进行硫化金属矿和石墨矿快速普查、乃至 详查的有效方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中也应用相当 广泛;还常常利用自然电场法普查找矿的面积性观测成果, 对石墨化或黄铁矿化地层和构造破碎带进行地质填图,提供 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地段。 自然电场法的观测方式和充电法的观测方式相似,最常 用的是电位观测法;当工作地区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可采 用电位梯度观测法;用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还可采用电 位梯度环形测量法。 与电阻率法和充电法不同,自然电场法不能用极化补偿 器来消除极差的影响,因此,测量电极需采用“不极化电 极”。常用的不极化电极有 Cu-CuSO4和 Pb—PbCl不极化 电极。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 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场来推断地下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该方法基于地球表面的电荷分布和地下岩石或矿体的导电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技术规程旨在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自然电场法是利用地球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勘探。

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天然来源的电磁辐射,包括大气层中的雷暴活动、太阳辐射以及地壳中岩石和矿体中所包含的导电性物质。

这些天然电磁辐射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自然电场。

当某种导电性物质存在于地下时,它会改变周围地表上的自然电场分布。

通过测量这些变化,可以推断出导体的位置、形态和性质。

自然电场法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原理:1.位势差原理:当岩石或矿体中存在导电物质时,地下电场会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电位差。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上的电位差,可以推断出导体的存在。

2.电场扰动原理:导电物质的存在会扰动地下电场的分布。

通过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上的自然电场强度,可以识别出导体的边界和性质。

3. 仪器设备自然电场法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位差测量仪:用于测量不同位置上的地表电势差。

常见的仪器有数字式和模拟式两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型号。

2.自然电场强度测量仪:用于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处的自然电场强度。

通常使用数字式自然电场强度计进行测量。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将仪器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专门设计的数据采集设备。

4.辅助设备:包括天线、导线、支架等辅助工具,用于搭建测量系统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数据处理方法自然电场法的数据处理是整个勘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滤波:由于自然电场受到各种干扰影响,测量数据中可能存在噪声。

通过滤波方法,可以去除这些噪声,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岩溶液则因缺氧而具有较多的还原性质,这样 导体上、下部分总是处于不同的溶液中,处于氧化 带中的矿体上部将被氧化,处于还原带中的矿体下 部将被还原,下面以黄铁矿(硫化铁 FeS2)为例, 说明这一电化学过程。 先讨论氧化作用。黄铁矿和水及水中的氧发生作 用而变为亚硫酸铁,化学反应式如下: 2Fe+2S2+2H2O+7O2=2Fe+2SO4+2H2SO4。 亚硫酸铁再被氧化,并和硫酸作用,将生成硫酸铁: 4Fe+2SO4+2H2SO4+O2=2Fe2+3(SO4)3+2H2O。
该区利用自然电场法作为主要的普查手段, 在很短时间内扩大了原已勘探的Ⅰ号矿体的 规模,并发现了十二个自然电场异常,其中 除一个推断为炭质板岩外,其余十一个异常 经钻探验证,有八个异常见矿。图3.3—4给 出了其中两个典型剖面曲线,矿体上对应有 -200~-400mV的异常。
图3.3—4 青海某铜然矿床自然电位综合剖面图 1-超基性岩;2-浮土;3-矿体;4-氧化矿;5-平巷
最后分析矿体氧化—还原电场的特点。从图 3.1—1中可以看出:在氧化带中,矿体带正电荷, 而周围溶液带负电荷;在还原带中,情况相反。 由此可知,在矿体内部电流线是从上向下的,而 在矿体外部电流线是从矿体下部到矿体上部的, 在地面上看,自然电流从四面八方流向导体,因 此离导体越近,电位越低。在矿体正上方的电位 最低,称为自然电位负中心,在硫化金属矿和磁 铁矿体上,可以测到几十到几百mv的负电位异 常;在石墨或石墨化程度较高的岩层上,可以测 到800—900mv甚至更高的负电位异常。
因此,电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是: 导体或溶液具有不均匀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 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而减弱。 如图3.1—1所示,赋存于地下的电子导电矿体, 当其被地下潜水面截过时,往往在其周围形成 稳定的自然电场。其原因是,潜水面以上的围 岩中,由于靠近地表,加上地表水的淋滤渗透 而富含氧,使这里的围岩溶液具有氧化性质。 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孔隙中所含氧气逐渐减 小。当到达潜水面以下时,
图3.3—5 某铅锌矿区石墨化地层 上的自然电场法等电位线平面图 1-震旦系砂岩与石墨化板岩互层; 2-自然电场等电位线
图3.1—4 山地电场
(4)河流的过滤电场 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之间存在补给关系,由此形 成一定的地下水流,而与此有关的过滤电场称 为河流的过滤电场。若地下水补给河水,即地 下水由两侧流向河床,则所对应的河流电场电 位剖面曲线如图3.1—5a所示,河底的电位取 极大值,而两侧电位较低。相反,若河水补给 地下水,即河水从河床流向两侧,则河流电场 的电位剖面曲线如图3.1—5b所示,河底的电 位达极小值,而两侧电位较高。
第3章 自然电场
在自然条件下,无需向地下供电,地面两点间通常 能观测到一定大小的电位差,这表明地下存在着天然电 流场,简称自然电场。实践证明,这种场主要由电子导 电矿体的天然电化学作用和地下水中电离子的过滤或扩 散作用以及大地电流和雷雨放电等因素所形成。
自然电场法是应用得最早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由 于该法无需供电,使用的仪器、设备也较轻便,因此生 产效率较高。我国目前已广泛使用自然电场法,在寻找 电子导电型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如硫化矿床、石墨矿 床、无烟煤等)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以及在水文地质调 查中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等问的,会发生水解,最 后生成氢氧化铁和游离的硫酸:

Fe 3 (SO 4 ) 3 6H 2 O 水解 2Fe 3 (OH) 3 3H 2 SO 4 2
最后,Fe(OH)3 失水,沉淀成褐铁矿及赤铁矿。这样,黄 铁矿的氧化反应使铁原子价升高 (由二价变成三价) 这就 。 是说,矿体上部失去了电子而带正电,周围水溶液得到了 电子而带负电。因此在矿体上部与周围溶液的接触面上形 成了双电层。 再来讨论还原作用。还原反应式如下: Fe+2S2+Fe2+3(SO4)3=3 Fe+2SO4+2S。
3.1.1 氧化还原电场 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 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 金属离子或电子可能有足够大 的能量,以致能克服晶格间的 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 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 电中性,这时导体和其附近的 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分布于导体与 溶液的界面附近,形成一双电 层。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 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电极 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 有关。
图3.1—5 河流的过滤电场分布图图3.1—6 电子扩散方向示 意图 a.地下水补给河水;b.河水补给地下水;⊕—正离子,- —负 离子
1.电位观测法 实际工作中,电位测量是相对测量,因此必须 在测区内找一个电位的“零值”点,此零点称 为基点,一般都分布在测区边缘不受局部因素 干扰的正常场区域里。工作时将测量电极N作为 固定电极置于基点上,另一测量电极M作为活 动电极沿测线逐点观测各测点相对于基点的电 位差值。这个差值就是测点相对于基点(正常 场)的电位值,见图3.3—2。 电位观测法测量简单,但当测量电极间距离比 较大时,干扰水平也增加,所以此法适用于干 扰较小的地区。
过滤电场的场强显然应与渗透压力的大小以及岩 石、溶液的性质有关,利用(2.2.1)式可对过滤电场电 位差之大小做出近似估算 U 0.77 水 P (2.2.1) 式中 水 为地下水的电阻率;
P 为引起地下水流动的压力差,单位为大气压。
例如,高差为 100 米的山地地形( P 则约为 10 个 大气压) ,其疏松沉积含水层电阻率约为 20 欧姆·米, 由(2.2.1)式则计算出该条件下山地过滤电场的电位异 常值为
3.1 自然电场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 持平衡。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个系统的正、 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 称为“极化”。某些岩、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 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 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化。
一般说来,能够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 可以概括如下: 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 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 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 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 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 场和接触扩散电场。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电场的 主要组成部分。
图3.1—3 裂隙渗漏电场
(2)上升泉电场
与前一种情况相反,当地下水通过裂隙带向 上涌出形成上升泉时,由于过滤作用,在泉 水出露处呈现过剩的正电荷,而在地下深处 留下过多的负电荷,于是形成上升泉电场。 电场分布形态与裂隙渗漏电场分布形态相似, 但由于电流方向相反,故在泉水涌出处电位 达到极大值。
当溶液在渗透压力作用下,通过岩石颗粒间的 孔隙时,颗粒将负离子吸向孔隙壁,使运动着 的溶液中正、负离子的数目不相同,结果是多 余的正离子出现在靠近孔隙出口的一端,随时 间的增长这种正、负离子分布的差异形成的电 位差逐渐增大,一直到这电位差使负离子加速 运动,正离子减速运动,以至正离子和负离子 保持近似相同的数目从孔隙通道内流出为止, 这时由岩石吸附作用形成的过滤电场趋于一稳 定的电场,其方向与溶液流动方向相反。由于 在这种极化机制中,好似溶液流过岩石时,岩 石颗粒滤下了部分负离子,所以形象地称由此 形成的自然极化电流场为“过滤电场”。
图3.3—3 电位梯度观测布置图
3.3.3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下面举几个实例说明自然电场法的实际应用。 1.青海某铜钴矿床 该矿床的矿体为层状或似层状,以含铜黄铁矿 为主的硫化矿,产于超基性岩中。矿体从地表 向下延伸较大,约为一百多米。矿体导电性好, 电阻率比围岩低四个级次以上。区内地表水与 地下水均较发育,为形成自然电场提供了良好 的氧化-还原环境。不利因素是炭质板岩形成非 矿自然电场的干扰。不过,炭质板岩无磁性, 层位稳定,沿走向分布有一定规模,且自电异 常较大(超过-500mV),故可识别。
2.石墨化地层填图
图3.3—5给出了我国某铅锌矿区应用自然电场 法进行石墨化地层填图的例子。在该区震旦系 砂岩与石墨化板岩互层的地层上,得到强度高 达-900mV的自然电位异常。异常走向近南 北方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异常带内的高负值 中心是该处石墨化程度较高所引起;平面图上 等值线密集。利用这些特征,可将其与矿异常 区分开来。
这种还原作用使铁原子由三价降为二价,因此, 在矿体下部与周围水溶液的接触面上也形成了双 电层,但符号与前者相反(见图3.1—1)。 双电层的形成使矿体表面与溶液之间形成了电位 跃变;矿体上部和下部的电位跃变在数值上是不 等的,符号是相反的。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电场, 通常称这样的自然电场为氧化—还原电场。只要 地表的含氧水源源不断地渗入地下,满足氧化带 中氧的需要,这种氧化-还原电场就能长期地维 持下去。
U 0.77 20 10 154mV
该异常值对自然电场法而言已是较大的异常了。
图3.1—2 过滤电场的形 成 1.孔隙壁;2.孔隙中心线; 3.正常溶液; 4.紧密层;5.扩散区;6. 溶液运动方向
3.过滤电场的类型 地壳中自然形成的过滤电场主要包括裂隙电场、 上升泉电场、山地电场和河流电场等。下面分 别讨论这几种电场。 (1)裂隙渗漏电场 地下的喀斯特溶洞、断层、破碎带或其它裂隙 带常成为地下水的通道。当地下水向下渗漏时, 上部岩石孔壁吸附了负离子,而下部则出现多 余的正离子,这就形成了裂隙渗漏电场。这种 电场在分布形态上与导体的自然电场相似,远 处的电位大,在裂隙的正上方电位达到极小值, 见图3.1—3。
图3.3—2 电位观测布置图
2.电位梯度观测法 如图3.3—3所示,将测 量电极M、N置于同一测 线的两相邻测点上,保 持其相对位置和间距不 变,沿测线逐点移动, 观测各相邻测点间的电 位差ΔUMN,便可求得M、 N中点处的电位梯度值 ΔUMN/MN。 电位梯度法的主要优点 是两测量电极间的间距 小,移动方便,干扰小, 适用于干扰较大地区的 自然电场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