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电场法

合集下载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2-7 测量抽水下降漏斗影响半径的方法 s1水平面(地面);s2-垂直面;R-影响半径;1-抽水前自 然电位曲线;2-抽水过程自然电位曲线;3-自然电位“8”字形 异常图;4-区域地下水流向;5-抽水下降漏斗
2.1.3.3确定漏水地点、水力联系 及地下水活动情况
图2-8 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图2-9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 一、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 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颗粒 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 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大多数 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 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集中了较 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 在下游方向集中了较多的正离 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 电场称为过滤电场。山地电场 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过滤电场的场强与渗透压力 的大小以及岩石、溶液的性质 有关。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 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
图2-1 氧化还原电场
• 2.1.1.2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 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 大多数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地下水的上游方 向集中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在下游方向集中 了较多的正离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电场称为过滤 电场。山地电场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充电法图示
•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是:
• (1)探测对象的电阻 率ρ1 应远小于围岩 的电阻率ρ2,围岩 的岩性要比较单一, 地表介质电性较均 匀、稳定,地形起 伏不大; • (2)埋于地下的充电 体必须有露头。
图2-15 理想导电球体充电场的电位、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a) 电位平面剖面图;(b)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自然电场法》课件

《自然电场法》课件
在深入学习自然电场法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电场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荷和电场、电势和电势差、电场线和 电势面等概念。
自然电场法的原理和方法
本节将详细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基本原理、电场测量的方法、电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自然电场法的优 点和限制。
自然电场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自然电场法在沉积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环境勘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将探讨这些应用领域, 以及自然电场法在其中的作用。
《自然电场法》PPT课件
欢迎来到《自然电场法》PPT课件!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自然电场 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让我们开始这次精彩的学习之旅吧!
引言
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表或井下的电场变化来识别地下的岩层和物质分布。本节将 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定义、研究意义和应用范围。
电场基础知识回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分析及结论
以某地质勘探项目为例,我们将分析自然电场法在该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自然电场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本节列举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自然电场法的技术手册、标准和规范 等参考资料。这些资源可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使用。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精度低
由于自然电场法的信号是自然产生的,因此精度 相对较低,难以获得精确的地质信息。
探测深度有限
自然电场法的探测深度相对较浅,对于深层地质 体的探测效果不佳。
自然电场法的改进方向及技术发展趋势
提高信号强度
可以通过改进采集设备和技术 ,提高自然电场法的信号强度
,提高探测精度。
结合其他物探方法
将自然电场法与其他物探方法 相结合,可以互相补充,提高 探测效果。
硬件
高精度电场仪、磁场仪、地震仪等相 关物探仪器。
相关案例和数据资料
案例
国内外某几个矿区的地质和物探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图 、物探数据、处理结果和结论等。
数据资料
各种类型的物探数据,如电阻率、磁异常、重力异常等,以 及相关的地质和工程资料。
THANKS 感谢观看
物探-自然电场法课件
• 自然电场法概述 • 自然电场法的基本原理 • 自然电场法的实施方法
• 自然电场法的实例分析 • 自然电场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 相关附录
01 自然电场法概述
自然电场法的定义
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下岩层或矿体的电化学性质差异, 通过测量自然电场强度和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地质体或矿体的分布特征及空间位 置。
数据整理
整理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分析其规律和异常值。
自然电场法的室内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清洗
去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数据解析
根据地质情况和相关理论,对 数据处理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 。
数据导入
将野外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 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数据插值
使用插值算法将离散的电位差 数据转化为连续的数据曲面。

2自然电场法

2自然电场法
电位法:N极固定(基点,即正常场位),M点 移动(流动电极),记录点为M点所在的位置。
梯度法:同时移动MN,记录点为MN的中点。 成果: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等(等值线图)。 三.自然电场的应用 1.测定浅层地下水流向 用过滤电场的原理,以O为中心
测M1N1……M4N4绘制成右图,长 轴为地下水流向 。
2.扩散电场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有差别时,就会在溶
液之间形成离子迁移,从而产生扩散电位差,即形 成扩散电场。电位差的大小与离子迁移能力和速度 有关,扩散电场的数值很少,通常扩散电场与过滤 电场同时产生,因此,扩散电场很难观测到。
3.氧化还原的自然电场 金属导体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如水位以上氧化而水位以下不 与空气接触而还原;氧化后失 电子而带正电荷,其围岩带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 在水下还原环流正好相反,形成上下符号相反的电 位跳跃,于是形成电位差而产生电流。
在井下探测时影响因素较多,铁轨、金属支架、井
下电机、地下巷道积水、煤层都有影响,再则空间
有限,也不能完全利用地表达的解释方法。巷道一
般2.8m宽3m高,而工作面高度小、宽度大,一般认
为AB/2<5 m时可视为半空间曲线,AB/2>15~20应
为全空间曲线,根据模拟试验曲线,提出了巷道及
影响系数KD的经验公式:
仪器
地面
在内蒙古乌力吉进行野外勘探
内蒙古额济纳旗EH-4野外勘探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
四川成都彭州宝山村白水河EH-4勘测剖面
六.矿井隧道电法 矿井电法与地面电法原理相同,但地面是半空
间(空气ρs→∞)而井下或隧道中不完全如此,电流 也可以顶板,侧帮等流动。
70年代,前苏联顿巴斯等在煤矿开展了一个电 法试验,并研制防爆仪器,国内煤科院,中国矿业 大学专门进行了研究。我国大部分煤矿地下水都有 比较大。因此查明导水构造或导高是很有必要的, 超前探测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电法:充电法和自电法

其他电法:充电法和自电法

属传导类、主动源直 流电法
2
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1. 理想导体:
所谓理想导体是指导
体本身的电阻率为零。其 特征该导体位于一般导电
介质中,向其导体上任何
一部位接通外加电源供电 时(充电),导体均为电
压等位体;电流遍及整个
导体,无电位降,而后垂 直表面流向周围介质之中。 充电导体附近电流线和等电位线的分布 (a)剖面图; (b)平面图; 1—电流线; 2—等电位线 如右图所示
,分别为电位测量法、追踪
等位线法和梯度测量方法。
(1)电位观测法:将测量电极N置于距导体足够远的 某一固定基点上接地,另一测量电极M沿测线驻点移 动,观测各测点相对于固定基点N的电位差值,这个 差值即作为该点电位值U。
(2)电位梯度观测法:如右图所示,将M、N置于同 一测线的两相邻测点上,保持其相对位置和间距不变, 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测点间的电位差△UMN, 则M、N中点处的电位梯度值为: △UMN/MN 为消除电流的影响,用△UMN/MN*I 作为观测结果。
(a)电流场表达式
设:坐标原点位于椭 球体的中心,x,y,z 坐标轴分别与3个半径 重合。 椭球体表面方程为:
充电椭球体 9
求解椭球坐标系的拉普拉斯方程,得出 球外任一点电位:
t0为M点的椭球坐标,若M的笛卡尔坐标(x,y,z), 则t0为方程 的最大实根。
10
(b)电流场分布规律
①平面分布规律
(3)充电体对称,充电位置对称于导体的几何形状
充电电流场呈对称分布,并与理想导体条件的电流场分布 相近,但其电场分布值和变化率与充电导体的电阻率有关。
强调:若地表不水平,充电体的围岩介质不均匀,会导致充电
场的分布复杂化。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 2.2.4 充电法追索地下暗河 Ⅰ—电位曲线;Ⅱ—电位梯度曲线;Ⅲ—地表; Ⅳ—潜水面;Ⅴ—暗河
钻孔,均发现了地下暗河,在推断为支流或充水裂隙带的 c 处也布设了钻孔,但只见到溶蚀 现象。
2.2
自然电场法
电法勘探除广泛利用各种人工电场外, 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由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天然 电场。 我们能够观测和利用的天然电场有两类: 一类是在地球表面呈区域性分布的大地电流 场和大地电磁场, 这是一种低频电磁场, 其分布特征和较深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基底起伏有 关。另一类是分布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的自然电场,这是一种直流电场,它往往和地下水的 运动和岩、矿石的电化学活动性有关。通过观测和研究这种自然电场的分布,以进行地质填 图、找矿或解决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也将随着溶质移动, 但不同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 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含有过量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中离子的符号而定,例如, 当两种岩层中含氧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的迁移率, 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 得负电位,而浓度大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扩散电场的数值一般比较小, 因为迁移率不同的离子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吸引力, 这将使 它们的迁移速度减小。 仅管如此, 有时还是可以利用它圈定埋藏不深的矿化水分布区和进行 小范围的地质填图。 在自然条件下, 多孔岩石中的扩散电场常与过滤电场同时产生, 即在不同浓度溶液扩散 作用发生的同时,岩石颗粒对某些离子也会产生吸附作用,形成过滤电场。 2.2.2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中, 自然电场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物探方法之一。 由于它所 观测的是天然电场,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因此,仪器设备比较简单。自然电场法所用的 仪器与电阻率法相同,但测量电极不是铜棒,而是不极化电极,其目的是为了减小两电极间 的极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自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也需首先布设测线测网, 测网比例尺应视勘探对象的大小及研究 工作的详细程度而定,基线应平行地质对象的走向,测线应垂直地质对象的走向。野外观测 分电位法及电位梯度法两种:电位法是观测所有测点相对于总基点(即正常场、电位为相对 零值)的电位差值;而电位梯度法则测量测线上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观测结果可绘成剖面 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标题: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深入探讨和理解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非侵入性地下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然电场法技术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自然电场法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一、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1.1 地球电磁场与自然电场在介绍自然电场法技术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地球电磁场是由地球自身的电流产生的,而自然电场则是地下物体对地球电磁场的影响所导致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详细介绍地球电磁场和自然电场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1.2 自然电场测量原理自然电场法技术通过安装合适的电极布置和测量系统来测量地下的电场变化。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电极布置方式、数据采集和记录、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实际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2.1 仪器设备选择与准备在进行自然电场法勘探之前,合适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和准备非常重要。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自然电场法仪器设备,并对其特点、性能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估和比较。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自然电场法技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获取准确的地下信息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的步骤和常用的数据解释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

2.3 解释与分析解释与分析是自然电场法技术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数据的解释方法、解释模型的建立以及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三、自然电场法技术应用案例3.1 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节将介绍自然电场法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优势和限制。

3.2 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然电场法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1. 2. 3. 4.
基本概念及应用领域 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理想导体充电场的基本特征 充电球体的电流场 充电椭球体的电流场 非理想导体的充点场

1. 2. 3.
充电法的应用
充电法应用的条件 充电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充电法的应用
什么是充电法


是对地面上、坑道内或 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良 导体直接充电,通过观 测其充电场的空间分布 来了解矿体规模大小和 赋存状态的电法勘探方 法。 属传导类、主动源直流 电法
② 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③ 对石墨化黄铁矿化地层、构造进行地质填图
青海某铜钴矿床

对石墨化地层填图
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过滤电场的形成
确定地下水与河水间的补给关系
确定水库、堤坝的漏水点

当地下水向下渗漏时,上部岩石吸附负离子, 下部岩石出现多余的正离子,这就形成裂隙电 场
与以上的情况相反,当地下水通过裂隙带向上 涌出形成上升泉时,由于过滤作用,在泉水出 露处呈现过剩的正电荷,而在地下水深处留下 过多的负电荷,于是形成上升泉电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非理想导体
(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都 不对称; (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的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 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二、充电法的实际应用
(一)充电法应用的条件
1、探测对象的电阻率ρ1 应远远小于围岩电阻率 ρ2; 2、围岩岩性比较单一,地表介质电性均匀稳定, 地形起伏不大; 3、埋于地下的充电体必须有露头,或是天然露 头或是人工露头(浅井、泉眼、钻孔、坑道等)
N
3、追索等位线法
布置充电点,以充电点为中心,布设夹角为45°的 辐射状测线,距充电点由近及远分别已一定间隔追 索等位线。固定电极N放在某一测线的一定位置上, 在相邻测线上移动M极寻找以N极点的等位点 (UMN=0),记录该点位置,将各等位点连接成等 位线。

第二章自然电场

第二章自然电场

图2.2.1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第二章 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是地电场中由电化学作用产生的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天然稳定电场, 研究自然电场 的成因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2.2.1 自然电场的类型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 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极化” 。

某些岩、矿石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 化。

一般说来,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和接触扩散电场。

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 电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氧化还原电场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有足够大的能 量,能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这时 导体和其附近的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 分布于导体与溶液的界面附近, 形成一双电层。

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成份单一的电子导体全部沉浸于化学性质均匀的溶液中,则导体表面将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中正、负电荷相互平衡,故导体周围不会出现电场。

如果电子导体的成分发生变化或溶液化学性质不均匀,则双电层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形成自然电流。

这种由极化形成的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
上的双电层电位差同周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3、扩散电场 (2)电子导体同离子导体相接触
岩层中的水多半是自上而下地渗流着的。在直立矿体的上 部,由于水刚刚接触矿体,溶解的矿物质成分少,离子的浓度
小;而在矿体的下部,由于水长时间冲涮矿体,溶解的矿物质
成分多,离子浓度大。所以,矿体的上部带负电,下部带正电,
2、过滤电场
自然电场法
山地电场的特点:电场的电位 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一致。在 山地电场部面上,地形高处出 现电位负中心,山地电场强度
可达
100 ~ 200 mV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2、过滤电场
自然电场法
裂隙渗漏电场及上升泉电场:a)裂隙渗漏电场;(b)上升泉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黄铁矿(FeS2)为例,上部矿 体的氧化过程:矿体上部失去电子 带正电,水溶液获得电子带负电。
2 Fe S 2 2 H 2 O 7 O 2 2 Fe
2
SO 4 2 H 2 SO 4
4 F e SO 4 H 2 SO 4 O 2 2 F e
Fe
2
S 2 Fe 2
3
( SO 4 ) 3 3 F e
2
( SO 4 ) 3 2 S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1) 氧化作用使得矿体上部与周围溶液的接触面形成电偶极层
还原作用使得矿体下部与周围溶液的接触面形成电偶极
层,符号相反; 2) 电偶极层使得矿体表面与溶液之间形成电位跃变,矿体上 部和下部电位跃变值是不等的,符号是相反的,从而形成 自然电场;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自然电场法
例如:当两种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例如:当两种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Na+和氯离子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 +和氯离子CL -的迁移 率,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 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得负电位, 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得负电位,而浓度大的溶液一侧的 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自然电场法
1,电化学活动形成的自然电场 潜水面以下的水连成一片与空气接触面小,含氧量少, 潜水面以下的水连成一片与空气接触面小,含氧量少, 氧化能力差.因此自潜水面以下称为还原带, 氧化能力差.因此自潜水面以下称为还原带,位于这一带的 部分矿体被还原,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周围溶液则带正电. 部分矿体被还原,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周围溶液则带正电. 于是,在围岩中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电化学电场. 于是,在围岩中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电化学电场.在矿体的上 部电位取极小值.氧化-还原电场是自然电场中最强的一种, 部电位取极小值.氧化-还原电场是自然电场中最强的一种, 其最大幅度可达800~900毫伏. 其最大幅度可达800~900毫伏. 800 毫伏
一,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3,扩散电场
自然电场法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不同时, 当两种岩层中溶液的浓度不同时,其中的溶质便会由浓度大 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以期达到浓度的平衡, 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以期达到浓度的平衡,这便是我们经 常见到的扩散现象. 常见到的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 扩散过程中,溶质的正,负离子也将随着溶质移动, 扩散过程中,溶质的正,负离子也将随着溶质移动,但不同 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 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含有过量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 中离子的符号而定. 中离子的符号而定.

第二章自然电场

第二章自然电场

图2.2.1 电子导体周围的自然电场第二章 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是地电场中由电化学作用产生的仅限于局部地区的天然稳定电场, 研究自然电场 的成因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对于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某些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 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2.2.1 自然电场的类型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 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离,偏离平衡状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极化” 。

某些岩、矿石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 化。

一般说来,形成自然电场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发生在电子导体(硫化矿体等)和溶液接触面上的氧化还原作用;2.地下水的渗流和过滤作用;3.矿化溶液的离子在岩石交界面上的扩散和岩石骨架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以上三种作用形成矿体的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和接触扩散电场。

这三种电场就是自然 电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氧化还原电场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有足够大的能 量,能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而越出导体,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这时 导体和其附近的溶液分别带有符号相反的电荷, 它们相互吸引, 分布于导体与溶液的界面附近, 形成一双电层。

此双电层的电位称为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与电子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

若成份单一的电子导体全部沉浸于化学性质均匀的溶液中,则导体表面将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中正、负电荷相互平衡,故导体周围不会出现电场。

如果电子导体的成分发生变化或溶液化学性质不均匀,则双电层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形成自然电流。

这种由极化形成的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3、岩石中地下水运移的电动效应(过滤电场)
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岩石颗粒 与溶液间形成双电层。当地下水静止时,整个系统呈电性 平衡,不产生外电场。地下水流动时,带走溶液中的部分 正离子,水流上游有多余“负离子”,而在水流的下游有 多余的“正离子”,形成极化,从而形成自然电场。
4、岩石中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位面 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 远离充点体,等位面趋于圆 形。
等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
度 △V/△X 为反对称曲线,
即在充点体顶部中心,电位 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 应于充电边缘部分
(2)脉状体倾斜时,电位曲线及电位梯度曲线均不对称
电位曲线的极大点与电位梯度的 零值点均向倾斜方向移动。电位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在倾 斜相反方向曲线较陡;电位梯度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梯度 绝对值小;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 陡,梯度绝对值大。
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 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但正、负离子 的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分解面上分别含 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位差。这种由扩散作用引起 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2.2 自然电场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
装备特点: ①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 ②测量电极不用铜棒,而是“不
(3)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 ρ0≠0),对其充电后,充电体
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
(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都不对称; (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因此,在解释中,必须充分考虑到: ①充电导体自身的电阻率(是否满足理想导体的条件) ②充电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是否满足 ρ0<<ρ围 ); ③充电点的位置。

第二篇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

第二篇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

图2.1.1 地电观测线路第二篇 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第一章 大地电场地球表面存在着天然的变化电场和稳定电场。

天然的变化电场是由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系 在地球内部感应产生的,分布于整个地表或广大地区,一般具有较小的梯度。

天然的稳定电场 主要是由矿体、地下水和各种水系产生的,分布于局部地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梯度。

各种天然 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变化电场(电流场、电磁场),称为大地电场,而各种天然的地方性的稳 定电场,称为自然电场。

这两种电场总称为地电场。

本章仅讨论大地电场。

2.1.1 大地电场概述一 大地电场的测量测量大地电场的装置如图 2.1.1 所示。

M ,N 是一对埋 入地下的电极,一般埋深两米左右。

电极间的距离一般在 一公里以上,常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铅板制作电极,其面积约为 0.3×0.2m 2。

G 是座式电流计,灵敏度约为 10 -7—10 -9 A/mm 。

R 是一个阻抗较大的电阻,必须远大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

这时,电流计就可以近似地记录M , N 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U MN 。

由电位差ΔU MN 和极距 MN 可 算出测点O 处(M ,N 的中点)的平均电场强度 E MN :MNU E MNMN D =(2.1.1)E MN 就是沿 MN 方向的电位梯度,一般以 mv/km 为单位。

大地电场是个矢量,因此,必须沿 x ,y 两个方向布设两组电极,分别测量出电场的北向 分量 E x ,和东向分量 E y ,才能确定测点 O 处大地电场的强度和方位角α:,22 y x E E E + = xy E E tg / = a (2.1.2)在固定台站上,为了获得较大的信号,电极距常取得很大。

表 2.1.1 给出了世界上几个著 名的地电台采用的极距。

流动台站采用的电极距较小,一般为 400 到 600米。

表2.1.1 几个国家的地电观测极距国 家 台 名 南北极距(公里)东西极距(公里)德 国 Barlin 120 262 美 国 Tueson 56.8 93.9 美 国College1.31.2图2.1.4 大地电场的对比性(1952.2.24 观测)英 国 Greenrich 25.0 15.6 澳大利亚 Watheroo 3.4及2.0 9.9及5.6 西 班 牙 Ebro 1.3 1.4 加 拿 大Chesterfield1.30.9二、 大地电场的特点图 2.1.2 是大地电场的两段记录。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 引言自然电场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场来推断地下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该方法基于地球表面的电荷分布和地下岩石或矿体的导电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技术规程旨在介绍自然电场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自然电场法是利用地球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勘探。

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天然来源的电磁辐射,包括大气层中的雷暴活动、太阳辐射以及地壳中岩石和矿体中所包含的导电性物质。

这些天然电磁辐射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自然电场。

当某种导电性物质存在于地下时,它会改变周围地表上的自然电场分布。

通过测量这些变化,可以推断出导体的位置、形态和性质。

自然电场法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原理:1.位势差原理:当岩石或矿体中存在导电物质时,地下电场会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电位差。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上的电位差,可以推断出导体的存在。

2.电场扰动原理:导电物质的存在会扰动地下电场的分布。

通过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上的自然电场强度,可以识别出导体的边界和性质。

3. 仪器设备自然电场法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位差测量仪:用于测量不同位置上的地表电势差。

常见的仪器有数字式和模拟式两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型号。

2.自然电场强度测量仪:用于测量地表上不同位置处的自然电场强度。

通常使用数字式自然电场强度计进行测量。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将仪器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专门设计的数据采集设备。

4.辅助设备:包括天线、导线、支架等辅助工具,用于搭建测量系统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数据处理方法自然电场法的数据处理是整个勘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滤波:由于自然电场受到各种干扰影响,测量数据中可能存在噪声。

通过滤波方法,可以去除这些噪声,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

自然电场法名词解释自然电场法,嘿,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名词呢!那到底啥是自然电场法呢?咱就来好好唠唠。

自然电场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利用自然电场来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这自然电场可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哦,它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那这自然电场是咋来的呢?原因有不少呢。

比如说,地下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电场。

还有,一些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产生自然电场。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电场法有很多优点呢。

首先,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比较节省成本。

而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

另外,自然电场法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不会像一些其他勘探方法那样对环境造成破坏。

自然电场法可以用来探测很多地质现象。

比如说,可以用来找地下水。

地下水在流动的时候会产生自然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的分布,就可以推断出地下水的位置和流向。

还可以用来探测金属矿床。

一些金属矿物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产生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就有可能找到金属矿床的位置。

举个例子吧,有个地方的人们一直为找不到水源而发愁。

后来,地质学家们就采用了自然电场法来进行勘探。

他们在地面上布置了一些电极,测量自然电场的分布。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区域的自然电场异常。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个区域下面有一条地下水的通道。

于是,人们就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解决了用水问题。

自然电场法还可以和其他勘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

比如说,可以和地震勘探法结合起来。

地震勘探法可以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而自然电场法可以探测地下水和金属矿床等。

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的情况。

不过呢,自然电场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说,自然电场的强度比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像雷电、电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对自然电场的测量产生影响。

而且,自然电场的分布也比较复杂,有时候很难准确地解释测量结果。

尽管自然电场法有一些局限性,但它在地质勘探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浓度梯度,反过来又阻碍离子运动,当断电后
浓度的扩散电位形成二次场,直到恢复原来状态。
我们观测的就是二次场△V2 。
图1-7.6 薄膜极化原理
图1-7.7 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3.其它假说:施伦伯特的岩石电容说;柯马洛夫和
雷斯提出的固陡界面处的电化学过程产生二次生场,
以及电渗说,扩散层说。
总之,激电法是利用电子导体的激化寻找金属床,
地下介质中的分布规律为基础的一种构造探测方法,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发展。与直流电法相比,
优点:生产效率高,分辨率强,具有勘探高阻屏蔽
层以下地层的能力,在干燥沙漠区,冻土区,坚硬
岩石露头区等不能直接接地区能开展工作,该法以
改交频率来代替跑极,可大大减轻野外工作程度, 但在定量解释方面还不够完善。
实例:铁路采空区
缩短供电时间就减轻电源,据吉林省地质队和地质
水文部技术方法队的室内模拟试验指出,充电时间
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对衰减时影响不大。为此呈在漳
河中用10秒供电也测出较好的效果。
④布极方向问题
在探测地下水时,布极方向与测试参数的稳定性
有直接关系,一般顺岩层走向,沿地下水流向较为
合适,但有时地形条件不允许,这就给探测和资料 解释带来困难。
触带布置测线,进行激电探测,其结果见图1-7.8、 图1-7.9。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50
-50
-60
-60
-70
-70
-80
-80
0
10
20
30
0
10
20
30
图1-7.8 ηs地电断面图
图1-7.9 ρs地电断面图
五.频率电磁法
是交流电法的一种,是一种研究交变电磁场在
纳装置。
2.绘制图件:ρs η、J、St(Ms)、Z(综合系数)
曲线对比解释,也可以是单支曲线,也可是断面图
或平面图、铜、水都是高极化率。
3.应用实例
例1 甘肃省玉门市东北约90Km有一条成矿带,
主带长度350米,以黑色海相沉积为主的火山沉积岩、 浅灰白色为主的基性岩组成,地表岩性分界明显,
通过航磁图发现该地有磁性异常。为此,在垂直接
仪器
地面
在内蒙古乌力吉进行野外勘探
内蒙古额济纳旗EH-4野外勘探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
四川成都彭州宝山村白水河EH-4勘测剖面
六.矿井隧道电法
矿井电法与地面电法原理相同,但地面是半空
间(空气ρs→∞)而井下或隧道中不完全如此,电流
也可以顶板,侧帮等流动。
70年代,前苏联顿巴斯等在煤矿开展了一个电
t1=1秒
t1=5秒
t2=5秒
t2=20秒
③衰减时(s)(常用半衰时,即50%的衰减时间)
即把断电时的△V2计为100%,当衰减到规定的
(75%、50%、45%时)的时间。
④激发比、衰减度( 式激电仪)

5.25
令 V2 为0.25~5.25秒放电曲线积分平均值 V
0.25
V2 (t )dt 5
工矿区测量,仪器很简单:电位计(可用电法仪)
不极化电极和导线等,一般电位异常在n•mv~n×10
mv,所以仪器灵敏度要大。
布线要垂直于地质体的走向,有梯度法和电位
法两种观测方式。
电位法:N极固定(基点,即正常场位),M点 移动(流动电极),记录点为M点所在的位置。
梯度法:同时移动MN,记录点为MN的中点。
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岩石在人工电场中被化
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现象。激发极化就是经过研究
激发极化电场的分布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
题的一种方法。
一、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仪器
多功能激电仪,DDJ系列、JJ系列等,70年代厂家
较多,现在较少。
二、激发极化
1、激发极化现象
对地质体(岩、矿)供入一直流脉冲△V ,在供
称激发极化效应。
2.激发极化法的各种测量参数
① 极化率(η)η=△V2/△V1 100%
由于△V=△V1+△V2 而△V1﹥﹥△V2 ,故
ηs= △V2/△V 100%
性参数之一,
称视极化率,η是岩石重要电
取决于矿(岩)石中电子导体矿物的百分含量及结
构,构造特征,此外还与温度、孔隙水矿化度 等有关(常见如下表)
秒(有的仪器10秒)。
②时间特征参数
V
荷电率(M) M

1.1
0.45
V2 (t )dt V
0 0.45
1.1
t
即在特定时间区域内
(0.45~1.1秒)对放电曲线下部面积的积分与△V的
比值。 衰減速度D=△V2(t1)/ △V2(t2) 即不同时刻放电
电位比值 。
常用的有 t1=0.25秒 t2=2秒
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观测到如下现象,地面两点
电位差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稳定质(饱和值)。在断
电后,在最初一瞬间会快速衰减,到一定数值后衰
减变慢,用经几分钟后变减为零。一次场和二次场
叠加,△V(t)=△V1(t)+△V2(t)
激发极化效应:地质体充放电特征类似于蓄电池的
贮藏电能特征,这种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现象
矿及石墨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制问题的意见较一
致,一般认为是由于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界面
上发生过电流的结果。在电子导体与溶液面上自然
地形成一双电层。
当有电流通过时,在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电
荷重新分布,自由电子反方向流入端,形成阴极,
另一端形成阳极,(即所谓电极)达到新的平衡,
当外电断开后,电子导体会放电而形成新的平衡,
这个过程称为二次场。
2. 薄膜极化――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一种假说 有人做了这样试验,在石英沙中几乎观测不到 激发极化效应,而在沙粒中含有粘基于上述原因,
提出了“ 膜极化”假说。
首先是双电层理论,由于电荷的吸引,形成如
所示的结构 在窄孔中形成正离子堆积,继而形成电
2
激发比:
衰减度: 衰减比:
J
D
V2 100% V1
V2 100% V2
max
nm n
nm s 2 s 3 s 4 s5
nmax 表第二块面积积分数值
三、激发极化效应的机制问题
1.超电压――电子导体激电效应产生的原因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导体(包括大多数的金属
时,阻碍了电子流的通过,起到薄膜作用,从而在
孔隙两端形成电位差。
以上各种假说,无论是哪种假说,都存在如下问题:
①测量深度问题
测量深度是解决深部地质体的关键(找水),
1965年在南斯拉夫探测岩溶地区时,以测到170-
190米的异常,按奥基尔维和库兹明娜的意见,
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能测到150-200米,还 有的认为最大测深度不超过350米。探测深度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二次场电压衰减程度的观 测值,在适宜条件下,探测深度可以加大,在 火成岩与石灰岩互层地区探测过500米,效果 良好。
为AB/2<5 m时可视为半空间曲线,AB/2>15~20应
为全空间曲线,根据模拟试验曲线,提出了巷道及
影响系数KD的经验公式:
在对数坐标中:y=ln{ y=ln(KD)
2.01
KD 2.01
[1 e
0.21( AB 0.14 ) 2
]
[1 e
0.21( AB 0.14 ) 2
1、过滤电场
地下水在流过多孔介质时,颗粒全吸收水中的
离子。(一般颗粒带正电,吸负离子)。此时水中
有多余地正离子,在水流方向正离子多,形成高电
位,而背水流方向电低,即(补给区为负,排泄地
区为正),这种场称由于水被岩土颗粒过滤而产生,
故而称过滤电场。在山区,由坡顶到坡底,电场由 低到高,因而又称为“山地电场” 。
成果: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等(等值线图)。
三.自然电场的应用
1.测定浅层地下水流向
用过滤电场的原理,以O为中心
测M1N1……M4N4绘制成右图,长
轴为地下水流向 。
2.测定下降漏斗影响半径
以井R为中心向四个方向测量 ,把变化大的点联起
来即为漏斗半径,用“8”法求出流向 。
3. 确定漏水点,水力联系及地下水流动情况。
⑤激电异常与地下水的富水性关系问题
激电找水的目的是解决某一深度是否有水,富水
性大小,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参数异常值
拟合计算求得。
Q=b△Ms
△Ms=Ms-Ms0
b回归系数,Ms实测值(时间域),Ms0背景值,Ms
浅含水层系数。
上式为涌水量与异常的关系
四.激发极化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用
1.装置形式:用剖面法和测深法,测深法一般用温
第五节 自然电场法
一、概述
概念:地质体在一定环境中,不需要人工供电,
就能自行产生电场,称自然电场,用此方法解决问
题的方法称自然电场法。
应用,寻找河流、湖泊、水库底部渗漏点或补
给点、岩溶地区的落水洞等、地下渗透漏斗的影响
半径等。由应用可知,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中, 须有水的流动或渗透作用。
二.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
]
}
x=ln(AB/2)
鉴于巷道尺寸大小及局部不规则,KD公式中
的常数项应视巷道的情况而有所修正。
七.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法实际上是地面电法的组合,将多个电
极全部插入测区每次一个剖面(线矿剖面)任意组
②解释系数问题(仪器问题)
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测成参数,经验证明,在粗
颗粒的松散河床水积物冲积扇的顶部,用衰减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