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深水计划介绍
军用无人机的能力和局限_王蕾
无人机本文2004208214收到,作者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0所助理工程师军用无人机的能力和局限王 蕾 摘 要 美军对获得具有远程全天候监视、多目标跟踪、地形分析和最少人工干预的战场情报准备等功能的无人机非常关注。
为了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工作,这些无人机平台采取了“切割边”技术(即用改进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和识别移动目标)、低可观测设计、低成本自动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等。
当今无人机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自主性,以及在网络环境中,如何部署这些军用无人机系统,以使它们能及时提供战场信息并协调工作。
尽管不是每一种军用无人机都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但是大部分能满足军方苛刻的条件。
关键词 无人机 全天候 监视 跟踪 情报收集1 海军必须跟上世界的变化目前美国海军的观点认为,应该大量装备专用C 4I 系统,以胜任更大范围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 SR )任务。
依靠这些装备,就可以在不同平台、组织单元之间获得和传播战场信息和指令(在任一层次),以使得它们更快更好地作出决定。
无人机即包括具有情报、监视、目标捕获和侦察等(I ST AR )核心元素的平台,但主要还是以打击为目的,故也被称为无人战斗飞机(UCAV )。
目前战斗遥控无人机正进入使用阶段,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无人机的自主性、舰载的可行性、磨损率、全寿命周期费用、通讯带宽、往复防御压制的机动性、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能力和集群作战能力等。
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今年C I A (美中情局)在阿富汗和也门的武装无人机行动,他们也许会将其与1910年和1911年的事件作一比较,那时人们首次从飞机上用步枪射击和投下首枚炸弹。
如果无人战斗机广泛用于空中战事的话,它必须成为具备专用武器的可靠飞机,并且必须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并以人工智能来完成高度自主的目标识别和定位。
它也需要具有宽频数据链通信能力,以便与空中和空间设施通讯获得信息,并通过通讯获得人工控制信息,以减小灾难并应对超过其自身能力的困难。
2016-2017年深水炸弹(总结)
1942年5月15日,M-172号潜艇来到德军占领的挪威水域游猎。
尽管时至深夜,但北极的极昼令海面又明又亮,潜望镜激起的浪花在很远处就能发现,所以潜望镜露出水面几秒钟。
22时15分,布托夫发现从西面过来一艘德军大型运输船,它得到2艘护卫舰和3艘猎潜艇的保护。
M-172号潜艇迅速接近德军船队,第一艘护卫舰已从潜艇左舷驶过,运输船跟随着护卫舰。
当时的情况是:运输船左舷有2艘猎潜艇(排成单纵队),右舷则是第三艘猎潜艇,运输船后面是第二艘护卫舰。
运输船越来越近,苏军水兵通过潜望镜已能看清船上的大炮。
菲萨诺维奇一声令下,两条鱼雷在平静的水面上划出清晰的航迹。
德军护航舰艇一方面抢救运输船,一方面对苏军潜艇展开围捕。
鱼雷航迹暴露了M-172号的位置,一串串深水炸弹使潜艇周围的海水沸腾起来,艇内照明系统全部失灵,电罗经和舵角指示器也被震坏。
艇长菲萨诺维奇打开应急灯,命令大家查明破损情况。
但德国战舰不会给M-172号留下喘息的时间,连续数十次的猛烈袭击使柴油从损坏的油柜细流管里泄漏出来,在海面上形成了深深的霓虹色油带,进一步暴露了潜艇方位,又有几十颗深水炸弹向潜艇砸来。
被深水炸弹震得半聋的声呐兵利用爆炸声间隙听测敌舰螺旋桨的噪音,向艇长报告敌舰航向和距离的变化。
艇长根据这些信息,指挥潜艇规避。
海面上的柴油带不断拉长,离奇地弯曲着,慢慢向东延伸。
过了一阵,炸弹的爆炸声暂时停了下来,但敌人却没有放松追击,德军战舰螺旋桨的噪音始终尾随着潜艇。
敌人为什么不投弹?炸弹用完了还是另有新招?在菲萨诺维奇猜测德国战舰的伎俩时,艇员们没有浪费时间,他们全力以赴地排除故障。
一个半小时后,轰炸又开始了。
数十枚炸弹接连爆炸,潜艇剧烈摇晃。
然而,让敌人抓狂的是,M-172号的螺旋桨声仍然存在。
实际上,潜艇几乎是在敌舰龙骨下面航行,所以,大多数爆炸都距艇尾不远。
回声探测仪指示的深度开始缩小,表明潜艇在接近海岸。
现在,M-172号潜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电和氧气。
美军CBM+计划概述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PLUS(CBM+)2010 CBM+ PlanDASD (Maintenance Policy and Programs)February 20101. Introduction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Plus (CBM+) is established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policy in DoD Instruction (DoDI) 4151.22. The CBM+ Action Group (AG) has been developed pursuant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Logistics and Materiel Readiness (DUSD(L&MR)), the responsible maintenance official for DoD, and is led by the Assistant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Maintenance Plans and Policy (ADUSD(MP&P)).This 2010 CBM+ Plan establishes the CBM+initiative’s o rganization and defines members, responsibilities, relationships, procedures and proposed activitie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BM+ AG. The mission of the CBM+ AG is to promote, advocate, and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BM+across DoD’s maintenance and logistics processes. Additional details are delineated in DoDI 4151.22 and Attachment A of this document.2. BackgroundDoD policy requires that CBM+ be implemented for maintenance and logistics support of Service weapon systems where cost effective. The scope of CBM+ includes maintenance-related processes, procedur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ther logistics concepts that apply to both legacy systems and new acquisition programs. In simple terms:CBM+ is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 processes,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based capabilitie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and maintenance effectiveness of DoD systems and components. At itscore, CBM+ is maintenance performed on evidence of need provided by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RCM) analysis and other enabling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CBM+ uses a systems engineering approachto collect data, enable analysis, and support the decision-makingprocesses for system acquisition, sustainment, and operations.13. OrganizationThe key groups involved in CBM+ activities are the AG, Working Integrated Product Teams (WIPTs), and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SIGs). Additional details are provided in Attachment A.1 DoDI 4151.22, Conditioned Based Maintenance Plus (CBM+) for Materiel Maintenance dated December 2, 2007a. CBM+ Action Group (AG). The AG is a cross-service team that meet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is chaired by the ADUSD(MP&P) representative. The AG monitors CBM+ progress across DoD. The primary AG members are designated by the Army, Navy, Air Force, Marine Corps, 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and the Joint Staff. Adjunct members participate from DUSD(A&T) and others can be added by the CBM+ AG Chair. The following table lists the current AG membership.b. CBM+ Working IPTs (WIPTs). A WIPT is established to accomplish a specific short term goal(s) related to improvement of a maintenance technology, process, policy or capability. The leader of each WIPT is designated by the CBM+ AG Chair and their charter is approved by the AG. The WIPT may request support and/or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or industry personnel to gain knowledge of additional or new CBM+ technologies or processes. The following table lists the current/proposed WIPTs and their leads.c. CBM+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SIGs). A SIG is an established group that represents a related/enabling maintenance technology or an area of interest to the CBM+ initiative. The SIG is designated by the CBM+ AG Chair. The SIG is closely monitored by the AG for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AG can be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SIG as well.4. ActionsThe following CBM+ activity is planned for CY 2010. Other activities may be pursued at the direction of the CBM+ AG Chair.a. Revise DoD policy and associated guidance to encourage and promote CBM+.Successful CBM+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close coordination between DoDacquisition logistics and materiel management policies. Additionally, variousDoD guidebooks exist to assist in maintenance-related planning and execution.∙Develop additional and/or revised policy/guidance recommendations (Dec10)o DoDI 5000.02o DoDI 4151.22o Joint RCM Guidebook (DoDM)o Defense Acquisition Guidebook∙Update CBM+ Plan for 2011 (Dec 10)∙Research and consider additional content for CBM+ Guidebook (Dec 10)b.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n active forum for government and commercial CBM+ applications, benefits, lessons learned and research.Creating a forum of CBM+ information backed by identified, knowledgeablepersonnel in the varied aspects of CBM+ will assist the programs in selectingthe highest potential CBM+ initiatives and improve synergy betweenplatforms. Information should include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program andproject briefings,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resources available, sites involvedin CBM+ activity, and future events.∙Populate CBM+ web site (quarterly review by AG)c. Monitor and coordinate CBM+ development efforts among the Services and across DoD.CBM+ WIPTs are established at the direction of the CBM+ AG to conduct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pertaining to specific maintenanceimprovement issues. With the assistance and involvement of the CBM+ AG,the WIPTs are chartered to perform specific action that will further overallCBM+ objectives and should be disbanded when the action is complete, unlessadditional goals are established. WIPT leaders will report to the AG, asdirected.∙The EHM WIPT is chartered to develop, validate and promote a common approach (framework) to improve CBM+ technology innovationmanagement and accelerate the uptake of the EHM capability into theoperational forces. The EHM WIPT will pursue the following specificactivities:o Establish a WIPT with representation from service members. (Feb10)o Draft a charter that describes WIPT operational procedures. (Mar10)o Determine and assign short-term projects to strategic focus area teams. Initial topic options include: Allia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polic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pilot) programformulation; and education & training. (Dec 10)∙The RCM WIPT is chartered to develop and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RCM across the Services and improve RCM application in DoD weaponsystems. The RCM WIPT will pursu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activities: o Select one or more short term goals to reflect 2010 work (not world hunger) (Dec10)d. Shar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e to other organizations on CBM+ progress.CBM+ initiatives reflect universally popular objectives, but they can losesupport when faced with competing operational priorities. Continued research into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provides programs with the latest information for selecting optimum maintenance solutions. Sharing the information between programs and Services will stimulate forward progress in CB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Regular progress reviews willensure that new personnel and programs will be included into the CBM+environment and that CBM+ strategic plans stay on track.∙Update CBM+ brochure, as necessary (ongoing)∙Update CBM+ introduction presentation (Apr 10)e. Conduct studies and analysis in support of CBM+ implementation.Form a joint study team with the Aerospace Industry Association (AIA) to develop consensus on a common set of elements to be considered whendeveloping a Business Case Analysis (BCA) on CBM+ projects and activities.The completed list is intended to be a reference poi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programs engaged in CBM+ activity and should be evaluated for incorporation in other DoD/CBM+ guidance.∙Establish a government team to collect and consolidate Service inputs.The government team lead will coordinate a plan for the conduct of thestudy with the industry team leader. (Feb 10)∙The Government Lead will liaison with the industry team to share inputs and develop a consensus list. (Jul 10)Attachment A Responsibilities and Procedures1.CBM+ AG.a.AG Chair: The CBM+ AG Chair is responsible for:∙Selecting topics, scheduling and presiding over CBM+ meetings, as well as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ng results of all sessions∙Facilitating the CBM+ agenda and the decision process for resolving conflicts or issues among members∙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access to all CBM+ information∙Accomplishing established goals and updating the MESC concerning CBM+ progress and issues∙Authorizing other studies and analyses related to CBM+implementationb.AG Core Members: To maintain continuity and meeting coverage, memberorganizations should designate an alternate member and keep them informedof AG activities. The CBM+ AG members are responsible for:∙Advancing CBM+ through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Developing communications plans to distribute CBM+ informationthroughout their organizations∙Contribut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CBM+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symposiums, workshops, Web sites, newsletters, and publications ∙Recommending strategic direction, policy, and guidance forimplementation of CBM+ throughout DoD∙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resource strategies for CBM+ initiatives∙Representing their organizations on maintenance and reliabilityissues∙Providing support and guidance to the WIPTs and other selectedprojects∙Developing, reviewing, and recommending improvements for theimplementation and execution of Service CBM+ plans and selectedprograms∙Providing regu lar updates on their organization’s CBM+ activities∙Collecting and sharing government and commercial CBM+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s, benefits, lessons learned, andresearchc. AG Adjunct Members: Reflect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for oversight andtechnology advancement, members from the OSD are invited by the CBM+AG Chair to participate in the AG to assist in performance of duties outlinedin DoDI 4151.22.d. CBM+ WIPTs: Both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maintenance technologies,concepts, and procedures can be leveraged for CBM+ development. The AG may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with an existing program or create a new WIPT to pursue a specific CBM+ task, concept, or initiative. In their specific areas of interest, the CBM+ WIPTs are responsible for:∙Conducting and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based on a specific charter∙Meet as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WIPT’s activity∙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or performing actions, as appropriate e.CBM+ SIGs: Both unique and broad-based DoD maintenance communities ofpractice and technology areas have developed organizations that currentlypursue their own implementation and advancement independently. For the CBM+ initiative to leverage that activity and expertise, a special relationship needs to be created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realize mutual benefits. The SIGs have no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AG, but are encouraged to:∙Routinely report to the AG on progress of their initiatives∙Request assistance from the AG to gain DoD/Service support or participation∙Provide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sharing across DoD。
水下作战多面手——解析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
水下作战多面手——解析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第11期美国《外交学者》网站9月26日发表了弗朗兹-斯蒂芬·加迪的题为《美国海军接收新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报道。
美国海军在声明中宣布,已于9月21日接收第1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科罗拉多”号(SSN-788)。
对此,有专家分析,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是一个任务复合性很高的潜艇,它是一个“多面手”,可以胜任远洋和近海双重任务。
注重多用途性和浅海作战能力与战略核潜艇主要配备可搭载核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执行核打击和核威慑任务不同,攻击型核潜艇主要以常规弹头的潜射战术武器为武备,主要用于执行反潜、护航、巡逻和对陆攻击等任务。
美军作战条令明确规定,攻击型核潜艇的首要任务是反潜,特别是猎杀敌方战略核潜艇。
军事评论员刘征鲁介绍,与常规潜艇相比,攻击型核潜艇具有几乎无限的水下续航时间,最大下潜深度也更深,隐蔽性更好。
同时,攻击型核潜艇吨位比大多数常规潜艇要大,可以装载更多水下兵器,攻击力更强。
此外,有些攻击型核潜艇经过改装后可以搭载水下特战队员,执行特种作战任务。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属于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
作为美国在冷战后抛出的首个攻击核潜艇项目,“新型攻击核潜艇”(New Attack Submarine Centurion 即 NSSN)项目成立于1993年,在NSSN身上有着诸多划时代的设计革新。
NSSN项目放弃了美国核潜艇在冷战期间单纯追求大潜深、高航速,强调远洋作战能力的设计思想,转而注重美国海军战略转型后所需的频海作战和浅海多任务能力。
NSSN是潜艇建造史上第一个完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项目。
在NSSN项目研究期间,电船分公司的设计团队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图板作业,也不搭建陆上同比例木制模型,而是完全依赖于由IBM和达索研制的计算机辅助三维交互式数字设计系统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
另外,全面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有助于提高NSSN的分段模块化水平。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文章介绍了美国水下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简要阐述了网络组成、分布等特点,分析了美国水下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对比指出了当前我国水下信息网络发展存在的差距。
标签:水下信息网络;目标探测;侦察;监视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briefly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ga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China.Keywords: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rget detection;reconnaissance;surveillance1 概述未來战争将是向太空和海洋迅速延伸的立体战争,水下位势决定了水上位势,潜得越深,自身的生存能力越强,信息覆盖范围越广。
世界各军事大国和濒海发达国家正在积极从事深海战场开发,海洋空间将成为未来冲突与战争的主要场所。
各国正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水下信息网络的建设,加紧对潜艇、鱼雷和无人潜航器等水下目标的侦察监视,以求尽快掌握“制深海战场权”。
2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美国是最早提出水下网络应用概念的国家,其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美军开展了大量水下网络应用研究与试验,水下信息网络理论逐渐成熟,先后试验成功的水下信息网络功能日益完备,性能更加先进,已经具备实际作战能力,整体能力世界领先,具有代表性的有:2.1 岸基声纳监视系统(SOSUS)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SOSUS远程固定水声监视系统,借助于铺设在海洋底部的水听器网络发现和确定潜在敌人的导弹核潜艇的位置,查明洋区和反潜区的水下情况,为舰队提供目标信息并引导舰队进行机动反潜。
盘点美“海上控制”16条战略水道:5条涉及中国
盘点美“海上控制”16条战略水道:5条涉及中国盘点美“海上控制”16条战略水道:5条涉及中国纵览全球战略海峡通道李杰最近几十年以来,美军一直在寻求“海上控制”,以图掌握全世界最重要的16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够封锁他国的海上运输船舶和海军力量行动,维护美军的航道安全,并在平时通过对这些水道的有效控制,大量获取各种情报,进而确保美军全球战略的实施。
在美国竭力控制的16条水道中,涉及到中国周边地区的有5条,印度洋有2条,地中海有2条,大西洋的数量最多,有7条。
在这些海峡中,如果按与中国利益涉及相关程度、地域远近程度,以及美军掌控的状况等因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在中国近海周边的海峡通道,二是与我国家战略资源密切相关的海峡通道,三是涉及到全球海上利益的海峡通道,四是与我国相距较远,目前对我影响相对较小的海峡通道。
当然,上述海峡通道的类别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海外利益的拓展以及维护海洋安全的步伐加大,类别的划分也要调整和变化。
中国近海周边的海峡通道朝鲜海峡:位于北太平洋西缘,介于朝鲜半岛南部海岸与日本九州岛西北海岸及本州西南端海岸之间(东经129度零分,北纬34度15分);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千米,宽约180千米,是连接中国东海与日本海的要道。
海峡中对马岛把水域分为东西两大水道,西水道即狭义的朝鲜海峡,东水道为对马海峡。
其中,对马海峡位于日本对马岛和壹岐岛之间,从海峡向西南可直达中国东海,向西通过朝鲜海峡与中国黄海相连,向东通过关门海峡、濑户内海可达太平洋,向北通过日本海出鞑靼海峡到鄂霍次克海。
朝鲜海峡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从远东港口到太平洋的咽喉要道,也是美国第七舰队经常与韩、日等国上溯到日本海进行海上联合演习的必经之路。
朝鲜海峡宽约67千米,平均水深95米。
东水道宽约98千米,平均水深约50米。
朝鲜海峡峡底地形缓倾,水深大多为50-150米,最大水深228米。
海区两端开阔,航路通畅。
美军“深绿”未来作战指挥系统
美军“深绿”未来作战指挥系统【编者按】:本文介绍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制的“深绿”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以及美国军方对商用手持设备在军事领域和战斗行动中应用的研究,说明技术、设备、职能的融合正在改变指挥与控制的概念和方式,手持技术可以成为士兵的力量“倍增器”。
/来自中华网社区/一、指挥系统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来自中华网社区/1.美军指挥系统当前水平在战斗中决策就是与时间赛跑。
赢得时间就是赢得战斗。
要想成功,指挥官就必须迅速观察、定位、决策并且比敌人更快地行动。
今天,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作战方式,决策职能的融合和商用互动信息装置的新浪潮为我们创造了在战斗中赢得时间的机会。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关于指挥战斗的知识,大部分源于从工业时代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
“战争原则”、当今的军队参谋制度和指挥与控制(C2)概念都是工业时代的概念。
指挥与控制,从拿破仑战争时代一直实践到二十世纪末,很大程度上是指挥部队为了某种目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之内实施机动。
大约在20年前,信息时代的曙光初照,指挥官们获得了一种感知战场的全新“电子感觉”。
例如,当今美国陆军的战斗指挥网络是一种数字化的C4I系统,使士兵能够以自动化的方式观察友军和敌军的活动以及补给的运送,接收态势和情报报告并监视空域。
先进的电子化无人空中视频监视、卫星成像和大量其他信息收集系统提供了实时的态势感知。
众多参谋和指挥系统通过源源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实时传递的信息、情况分析和命令,通过“面对面”的视频输入,为指挥官们提供决策支持。
这种“系统集成”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有关友军、敌军、中立方和非战斗地点的准确信息,提供指挥官特别关注、特别需要的战场范围内的通用和有价值的情况,从而提高指挥官的快速决策能力。
在最近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中,发现敌人是作战中最困难的事情,“系统集成”有负众望。
2.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将截然不同的技术、行业或装置融入一个统一的整体。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和融合,人类正变得更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的和更好的通信手段,正如移动电话这个例子所说明的那样。
猎杀潜航4-快速任务简介
猎杀潜航4-快速任务简介游侠会员:IAF我记得sh4中的快速任务和单次巡逻都没有任务简介,只给一幅地图,让人很难看懂。
以下是翻译的任务简介,也包括一点我写的背景介绍。
快速任务任务1-中途岛战役,1942美军扭转战争局势的大好机会。
基于被破译的日本电报,美军将在日军的如意算盘上设下圈套。
今天早上,我们的侦察机终于发现了敌军的编队。
就在这个时刻,中途岛所属的陆基飞机和三艘美国航母的舰载机已经开始对日本编队展开空袭。
你的潜艇,作为战役的辅助力量,是唯一一艘和敌军近距接触的美军舰艇。
这是你击沉敌军巨舰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目标:击沉日本军舰。
任务2-巴拉旺海峡伏击战,1944你的潜艇受命拦截日军驰援莱特湾的舰队。
早上4:51,你的雷达发现了巨大的日军编队,航向230。
看来你迎面撞上日军主力。
准备好大饱眼福吧。
(这应该是栗田的舰队,美军潜艇是射水鱼号,击沉信浓的王牌。
这一次她击沉了栗田的旗舰,重巡爱宕)目标:进攻日军编队。
任务3-珊瑚海战役,1942可靠情报显示,日军再次南下袭击澳大利亚,这次他们意图从南方登陆阿瑟港,并夺取新几内亚。
两艘美国舰队航母将严阵以待,但由于时间紧迫,只有4艘我军的潜艇按时到达战区。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航母间的战斗,昭示着大舰巨炮的没落和海军航空兵的兴起。
(这样的暗示,二战中至少有一打。
太可悲了!)目标:击沉日军的平顶船。
(后面不少任务的目标是日军平底船...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内容...太不热血了...)任务4-菲律宾海战,1944作为对美军袭击马里亚纳群岛的回应,日军舰队实施了反击。
他们仍在寻求舰队决战,但这次是美军占据绝对优势。
问题是如何发现日军的舰队,而你的潜艇刚刚做到了这点。
(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决战中,美国潜艇部队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击沉两艘声名显赫的大型航母,一艘以好运闻名,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目标:击沉日军航母和战列舰。
任务5-撒马岛战役,1944莱特湾战役的关键时刻。
美军基地
(1)海军基地:美国海军在东北亚地区常驻或战时可以使用的港口有30多个,可容纳各型舰船1300多艘,排水量约930万吨。
最重要的基地包括:日本横须贺:位于东京西南50公里神奈川县东京湾畔,基地占地234公顷,驻有9800名海军官兵,是美海军在西太平洋最大的基地,也是西太平洋唯一可修理航母的大型维修基地。
横须贺是美海军第7舰队司令部驻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母港,美第7舰队旗舰“蓝岭”号驻地,同时,以中东为主要防区的第5舰队将其潜艇部队TF54也驻扎在横须贺,因此横须贺被称为穿着“两只草鞋”(第5、第7舰队)、面向太平洋和中东的基地。
佐世保:位于九州岛西北角,占地405公顷。
该基地系美海军第11两栖舰艇中队和6艘舰船的母港,是美国在日第二大海军基地,美在海外唯一可常年部署两栖舰艇部队的基地,攻击型两栖舰艇的出击基地,也是美军前沿部署部队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
厚木海军航空基地:位于东京西南35公里,占地486公顷,是美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军航空设施,驻有美第5航母战斗机联队,装备有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
韩国镇海海军基地:位于韩国东南部,占地34公顷,是美海军在韩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驻有美海军驻镇海部队司令部。
(2)海军陆战队基地:岩国基地:位于本州岛最南端,是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第3勤务支援大队、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的主力航空部队驻地,装备有F/A-18战斗攻击机和AV-8B攻击机,现有3200名陆战队员。
冲绳基地群:冲绳地处东亚海上交通要冲,驻有2.5万美军,占驻日美军数量的大半。
冲绳群岛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基地有普天间机场和巴特勒兵营。
普天间机场是美海军陆战队在日本最大规模的武装直升机机场,位于普天间市中心,因噪音扰民,2001年底日本中央政府和冲绳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准备将普天间机场搬迁到冲绳名护市边野古地区,在距陆地两公里的珊瑚礁上建设新的美军基地。
巴特勒陆战队兵营:包括5个兵营和1个陆战队航空站,驻有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含第1陆战队航空联队、第3陆战师、第3勤务支援大队)和驻冲绳舰队基地司令部,约有2万名陆战队员和海军水兵。
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
美国海狼级核潜艇:代号为SSN-21型,是美国第四代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建造,美国海军为在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保持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优势,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替代洛杉矶级的SSN-21型海狼级新式攻击型潜艇,并于1989开始建造首艇,目前在建两艘。
但由于海狼级造价太高,前两艘平均造价20多亿美元,&127;因此只被批准建3艘。
海狼级潜艇长99.4米,宽12.9米,吃水10.9米;&127;水下排水量9150吨,将是美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该级潜艇应用现代最新技术,在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探测器材等设备方面,堪称世界一流。
火力最强大的现役潜艇“海狼”级潜艇是美国在冷战后期设计的一种潜艇,当时五角大楼的目的是让它在苏联战略核潜艇对美国发动核打击之前将其摧毁。
因此“海狼”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了最强大的武器,并创下水下航速最高、隐身性最好、机动能力最强等多项纪录。
作为“海狼”家族的最新成员,“卡特”号的技术含量最高。
它历时10年建造,成本高达32亿美元。
艇身全长135米,排水12151吨。
它在水下的巡航速度可达25节,最大下潜深度为610米。
艇上装备着50枚“战斧”巡航导弹、“捕鲸叉”反舰导弹和MK48—5重型鱼雷,另外还携带100枚水雷。
它是美军最先进、火力最强大的潜艇。
“卡特”号核潜艇的静音性比前两艘“海狼”还要好。
它采用了浮阀减震、艇体表面敷设消声瓦、泵喷射推进等降噪技术,使噪声降到了90分贝左右,在高速行驶时比“洛杉矶”级核潜艇停靠码头时的动静还小。
理想的“水下间谍”在下水之前,美海军对“卡特”号采取了极严格的保密措施,让它停靠在一个有顶的干船坞内,防止间谍或侦察卫星拍到它的组装过程。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该艇将执行特殊任务。
与前两艘“海狼”相比,“卡特”的艇身长了30多米,排水量增加了2500吨,这是因为它加装了一个多任务平台。
这个平台能担负新一代武器、传感器和水下航行装置的试验任务,还可以用来对水下战概念进行秘密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
4发全中:日本潜艇击沉美军约克城航母纪实
4发全中:日本潜艇击沉美军约克城航母纪实出击中途岛:日军潜艇潜入美军港中途岛西面海域,湛蓝的水天一色间,一艘潜艇缓缓上浮,探出了潜望镜,贪婪地望着中途岛上的军事目标。
这艘潜艇的编号是“伊168”,属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6舰队(司令长官小松辉久中将)的第3潜水艇战队,艇长田边弥八少佐。
伊168于1942年5月29日从广岛的吴军港出发,6月2日抵达中途岛东面海域。
“联合舰队将于6月6日攻占中途岛,伊168号潜艇负责在中途岛附近的海域侦察所有海空敌情”——这是第6舰队布置给伊168的作战任务。
伊168抵达中途岛后,以潜望镜深度和3节航速围绕中途岛的环状礁从北面向东,顺时针方向绕至西面的港口。
从6月2日到6月4日的三天中,田边艇长白天通过潜望镜;晚上就直接浮出水面用舰桥的固定式望远镜来侦察中途岛的岸上设施和部队调动情况。
从机库到燃油罐,以及频繁起飞的美军陆军航空队的侦察警戒机,都是田边的观察目标。
中途岛港内除了少数大型巡逻艇以外,并没有大中型作战舰艇。
然而,用潜望镜是观察不到机场动静的,但是田边注意到,美军经常一次性将所有作战飞机都派往空中执行侦察任务。
细心的田边记录下飞机架数、起飞架次以及时间,汇同上述情报汇报给了上级司令部。
日军潜艇浮出水面。
6月5日,南云的机动舰队派出了攻击机群,开始了对中途岛岸上基地的轰炸。
伊168慢慢靠近距中途岛4000米之处,用潜望镜观察友军对中途岛的轰炸情况。
对空袭战果确认后,汇报给上级潜艇司令部,再经小松辉久中将转达给南云的机动部队。
当地时间上午7点,日军炸弹的爆炸声撕裂了以往的寂静。
充满紧迫感的空气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友永丈市大尉率领的第一波攻击机群投下的炸弹几乎要把小小中途岛的每寸土地都翻个遍。
在爆炸的气浪与燃烧的火焰中,中途岛就好像一艘被无数枚重磅炸弹击中的军舰一样,颤抖着在海上挣扎,随时都有可能沉入无底深渊。
日军潜艇炮击中途岛激战美军岸炮田边艇长以外,副艇长富田大尉、航海长渡边大尉等人轮流通过潜望镜观看战况,并不时地像实况转播一样把战况转告给舱内的部下们。
美国海军水下作战发展探讨
美国海军水下作战发展探讨摘要:在界定水下作战内涵与范围的基础上,全面归纳了美军水下作战的发展历程,从美军水下作战的发展体系、网络、武器、装备、技术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其发展现状、规律和特点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军;水下作战;发展;现状;趋势1 引言水下作战是指利用潜艇和其他水下系统在水下及从水下发起的进攻性或防御性军事行动,包括监视、部署特种部队,以及摧毁或压制敌方部队和水下基础设施。
具体包括潜艇战、反潜战、水雷战和反水雷战、水下无人平台作战、水下信息监视和情报侦察、水声对抗、水下信息传输和指挥控制等。
2 美军水下作战发展概况冷战结束后,世界濒海国家迅速装备常规潜艇,对近海作战行动构成了较大威胁。
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21世纪海上力量”和“由海向陆”等国防部顶层方针的指引下,美海军的战略重点逐渐由深海向浅海转移。
由于浅海中的声场环境异常复杂,电磁波无法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而水声信道的不稳定性又对新世纪水下作战的信息优势提出了挑战,因此濒海水域作战大大增加了探潜、反潜和猎雷的难度,要求美海军必须增加水下探测距离和分辨率、提高水下作战场信息控制能力,扩大水声预警探测范围。
这些作战需求驱动着水下作战的发展。
1997年,美海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随后提出网络中心反潜战,并开始深入研究作战理论,研制相关设备,加速进行以平台为中心的反潜战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反潜战过渡,美军水下作战的主要模式逐渐向水下网络中心战转变。
纵观美军水下作战发展历程,其主要特点一是反潜机制趋于联合。
为实现反潜作战指挥、装备技术以及情报共享机制方面的无缝链接,美军联合日本设立了“美日反潜战中心”,成立了“海上联合反潜作战指挥协调组”,基本形成了“美军主导、日台配合、广泛监控、重点封堵”的反潜格局。
二是运用多种兵力手段进行综合反潜。
针对潜艇行动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侦察探测手段、兵力使用强度和反潜搜索样式,基本实现了对潜艇出航、航渡、大洋活动全过程、全航态、全方向的立体探测。
1972年海上援越扫雷部队纪实(上)
1972年春,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关键阶段,美国对越南发动了一场水雷战。
5月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实施大规模的水雷封锁。
5月9日,美军开始将几千枚水雷空投在北方各重要港口、航道、河口和东北群岛的广大海域。
在进行大面积布放水雷的同时,加强对北方不间断的轰炸、炮击,形成空中、陆地、水面和海底立体的所谓“铁筒式”的封锁,以此来切断越南北方对南方人民的支援,削弱南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保住摇摇欲坠的阮文绍政权。
越南人民立即开展了反水雷封锁的斗争。
中国政府应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出水雷调查队和扫雷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越南战场,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
入越准备5月10日上午,南海舰队政委段德彰打电话向时任南海舰队龙门水警区副政委的郭宝兰交代了紧急任务——带领部队去越南帮助打捞美国水雷,出国人员的编组等注意事项。
21时30分,郭宝兰同舰队调来的同志一起,紧急赶到广西东兴县待命。
部队在东兴组成了34人的水雷调查工作队,张寿瀛任队长,郭宝兰任政治委员。
下设潜水组、技术组、扫雷组和两名翻译。
工作队紧张准备了17天,研究了许多方案。
5月27日,中央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同1972年海上援越冯晓蔚意入越”的批示。
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水雷调查工作队的任务做了具体指示:“一、摸雷。
就是要把敌人布的水雷,想法摸它几个,分析是什么性质的,以便进行破雷;二、破雷。
根据敌人布放的水雷性能,想办法扫除;三、避雷。
继续进行侦察,研究怎样避开。
”中国水雷调查队入越后,受到越南同志真诚、热情的欢迎。
越南海军副司令黄永泰致欢迎辞:“正是在越南人民处在困难境地时,中国同志来到了,所以感到特别高兴!”入越当天下午,越南海军司令阮伯发、政委黄茶赶到中国水雷调查队驻地,会见队领导并举行会谈。
我驻越使馆张秀山武官也赶来参加。
晚上,越方还举行宴会招待部队代表。
后来,凡遇到重大问题,越南海军主要领导都直接出面同部队领导商谈。
战争期间美军要控制的十六条海上要道
战争期间美军要控制的十六条海上要道蔡伟 _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海军日益壮大,美国实施“全面制海”战略已十分困难。
于是,自2_0_世纪8_0_年代开始,美军寻求“海上控制”,以图掌握全球1_6_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进而挤压、威胁敌国_美国对海洋的控制,是通过庞大的军事基地网实现的。
目前,美军在太平洋区域有完整的三线基地网,在大西洋区域建有完备的二线基地网。
美军的意图是,战时通过控制全球1_6_条海上要道,赢得对各大洋的控制权。
全球十六条战略要道在全球1_6_条海上咽喉要道中,大西洋有7_条: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地中海有两条: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有两条: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
位于挪威与丹麦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和位于瑞典与丹麦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是波罗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门户,也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出入大西洋的惟一通道。
一旦控制了这两个海峡,也就等于掐住了俄波罗的海舰队的命脉,迫使其成为一支内海防御型舰队。
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包括丹麦海峡和冰岛与英伦三岛之间的水道,是俄罗斯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舰队进入大西洋的必经之地。
美军在它附近建有多个大型海、空军基地,战时可以有效地封锁俄北方舰队,使其很难进入大西洋。
巴拿马运河位于南北美洲最窄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由此通行比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航线缩短了5_0_0_0_—1_4_0_0_0_公里。
对美国而言,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便利了美国海军的调动。
不过,该运河只能通过4_万吨级以下的船只,美国现役航空母舰吨位都超过此限,因此无法通过。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惟一通道。
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直布罗陀海峡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的捷径,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是美国地中海舰队的根据地。
美国海军反潜作战能力综述
美国海军反潜作战能力综述反潜战在美国海军海上作战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对海上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主战场由远洋转为近海,这对美国海军反潜作战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反潜装备必须能够在浅海区域有效使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美国海军针对常规潜艇在亚太地区的不断扩散,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兵力部署,同时重点增强了反潜作战能力。
反潜装备体系及其特点目前,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已经构建起太空、空中、水面、水下、海底等多维立体反潜装备体系,主要包括天基反潜预警系统、航空反潜装备系统、水面反潜装备系统、水下反潜装备系统和水下监视系统等。
天基反潜预警系统美国天基反潜预警系统发展投入大,种类多,包括海洋监视卫星、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小型侦察卫星等。
与其他反潜预警侦察系统相比,天基反潜预警系统具有侦察范围广、速度快、不受地理国界限制的优势,但也存在易被规避且易遭到攻击的缺陷。
美国海洋监视卫星主要是“白云”卫星,至今发展了三代。
第三代卫星从2001年开始发射,目前已经有3颗第三代卫星在太空使用。
“白云”卫星为雷达卫星,采用母星和子星组成星群,单星群可精确定位目标。
多组星群组网工作,实现了全球覆盖,可连续监视潜艇目标。
美国照相侦察卫星主要是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
两者常配合使用侦测目标,具备全天候侦察能力。
其照相侦察卫星主要包括“锁眼”光学成像卫星和“长曲棍球”“锁眼”卫星至今已发展了六代,目前主要是KH-12系列卫星。
型“锁眼”光学成像侦察卫星。
“长曲棍球”卫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部署,目前共发射了5颗,迄今尚有“长曲棍球4”和“长曲棍球5”在轨工作。
这些照相侦察卫星一般负责监视港口、基地、补给停泊点等固定目标,但它们对运动潜艇的侦察能力不强。
航空反潜装备系统美国海军航空反潜装备系统主要由岸基反潜巡逻机、舰载反潜直升机和无人机等组成,其中包括P-3C反潜巡逻机、SH-60B和MH-60R舰载直升机等型号。
美军海基能力的五条战线
美军海基能力的五条战线2013年05月13日16:34作者:知远.接近“美军必须以最少踏足陆上基地的姿态对战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国防部正在调整美国基地全球化的政策,重点增强全球范围内向动荡地区快速部署的能力,使美军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远征能力。
新的挑战是更加快速的投送联合部队应对未知威胁。
”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2005年概述部队接近是与海上基地作战行动相关的五大海基能力战线之中的第一条战线,详见第1.7节。
本章及后续四章将详细讲述这五条战线(接近、组建、运用、维持、重建)。
这些战线代表了所有两栖作战各个阶段既独立又补充的独特功能。
1. 目标:在海上联合作战区内部署可扩展的、定制的、可调配的海上和/或联合部队分队(如:航母打击群、海军陆战队远征队、特种作战部队),夺取作战主动权,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2. 终态:指挥官确定有足够的人员和装备资源接近作战区域准备执行指定任务的时候即为终态。
部队接近是指一个部队抵达特定位置的过程。
部队接近通过按计划顺序和地点集合军事装备、军用物资和人员,生成战斗力,以支援部队任务。
只需建立有形且可靠的驻军,就能在某区域内调动海军兵力和建立海上基地,完成联合部队指挥官下达的任务。
该过程可能需要整合下列部分或全部资产:前沿部署的航母打击群(CSG);装载海军陆战队远征队(特种作战部队)的远征打击群(ESG);两栖冲击波;战斗后勤部队;海上预置力量;军事海运司令部(MSC)的其它部队、海军航运控制和导航(NCAGS)、海军远征作战司令部(NECC)分队(如海军沿海作战部队——包括港口防卫和海港防御分队)。
另外,美国陆军的海上预置资产以及多国舰艇将在联合部队指挥官的指挥下,按照参与海上基地的要求进行整合。
海基作战部队接近部队可利用前沿部署的远征打击群/海军陆战队远征队特种作战能力部队和航母打击群所创造的条件接近海上基地。
该部队可以组织先遣部队、执行有限的目标任务和实施初始进入/反应行动,为未来更大的作战行动创造必要条件。
世界海洋国家海上巡逻机主要机型及其搜索设备概述
此外,还有吊放声呐、声呐浮标等设备。
2 美 国 现 役 海 上 巡 逻 机
美国作为当今头号海洋强国历来重视海权, 在远程海上巡逻机的研发和建造方面也是不遗 余力。目前 美 军 现 役 主 力 海 上 巡 逻 机 为 P-3C “猎户座”(Orion) (以 下 简 称 P-3C), 最 新 型 的 P-8A “海 神” (Poseidon) (以 下 简 称 P-
8A) 也于2012 年 3 月 28 日 正 式 服 役。P-3C 和 P-8A 通 常 简 称 作 “反 潜 机” (图 1), 其 用 途 英 文 原 文 为 Anti-submarine warfare (ASW)/Anti-surface warfare (ASUW), 亦 有 反水面舰的功能。
海上 巡 逻 机 的 巡 航 要 求 一 般 是:航 程 远, 以适应远洋 作 战 需 求; 续 航 时 间 长, 以 保 证 足 够的巡航面 积; 一 般 采 用 亚 声 速 巡 航; 机 上 装 备搜寻 和 探 测 设 备,如 雷 达、声 呐、磁 探 仪、 夜视仪及导 航 定 位 仪; 配 备 海 面 救 生 仪 器, 如 绞车、橡皮 舟、 探 明 灯、 急 救 箱 等; 军 事 用 途 海上巡逻机配备机载 武 器,如 机 炮、火 箭 弹、 导弹、鱼雷、水雷、炸弹、照明弹等。
2.2 P-8A “海神”(Poseidon) P-8A “海神” 是美国海军新一代有人驾驶
海上监视平台,第一架 P-8A 已于2012年3 月 4日由波音综 合 国 防 系 统 集 团 (Boeing IDS) 正 式交 付 于 美 国 海 军。 作 为 P-3C 的 换 代 机 型, P-8A 的设计 用 途 是 为 了 确 保 美 国 海 军 未 来 的 远程海上巡逻能力。
霸王行动
序幕自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苏军在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了大量战争。
最初是在1942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决定由美国和英国建立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的负担,后来这一计划在1943年春再次被提及。
英国有着天赋的进攻欧洲外围的地理优势,不过美国劝说其进行一次直接的越过英吉利海峡的正面战役。
提出了两个预备计划:在1942年发动进攻的大锤行动和1943年发动大规模攻击的Roundup行动,还有被采用的霸王行动,尽管它被推迟到了1944年。
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SHAEF)在1943年2月初开始了计划的进程。
登陆盟军登陆地点的选择被英国的飞机场极大的限制了。
地理环境进一部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两个:加莱和诺曼底海岸。
加来距离英国最近,最容易登陆以及最容易进攻德国,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在加来部署了很强的兵力。
最终,盟军选择了诺曼底进行登陆。
很大一部份原因来自1942年丘吉尔命令英联邦加拿大部作战计划队在Dieppe发动奇袭时遭遇的惨败,盟军决定在第一轮登陆时不直接进攻法国的海港。
进攻一直到1943年12月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联合远征部队最高指挥官,登陆输送队航行路线示意图这之后他才能很有效率的指挥全部的欧洲联合部队。
不久后,1944年1月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被任命为陆地入侵部队作战指挥官。
在这阶段的作战计划是需要三个师由海面攻入,和二个旅由空中侵入。
蒙哥马利将军很快的就增加原先第一次进攻的兵力为五个师由海面攻入,和三个旅由空中侵入。
按照计划,这次战役总共会出47个师的兵力:英国,英联邦和自由欧洲部队会出26师,美国则会出21师的兵力。
同时,按照计划,海军上将柏传·蓝西将会派出超过6000艘的舰艇,其中包含了4000艘登陆艇和130艘轰炸用的战船。
由崔福特·莱马罗力空军中将领导的12,000艘航空器则会由空中支援登陆,这之中包含了1000艘运输机所载运的空降部队。
深潜器的传奇Alvin号的历史
深潜器界的传奇阿尔文号(ALVIN)介绍Alvin深潜器:有这样一款深潜器,他是人类最早的一款深潜器,他主要被用于科学研究,也曾多次帮助美国海军救援,帮助美军寻找到遗失在深海中的核弹,他的贡献数不胜数,他在1964年被建造,历经54载,他至今仍在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他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汗水和心血,他身上的每个部件都被更新换代过多次,他一直经历三年一次大修和无数次的维护,不断焕发新春,他的行程几乎覆盖全世界的所有海域,累计下潜5000余次。
他曾因故障沉入1500米的海底达一年之久,经历过视窗裂纹,也曾被剑鱼攻击,2018年,他的冒险之旅还将继续……Alvin简介“Alvin”号是美国深潜器的代表作,1964年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建造,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深海。
1985年,它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残骸,如今已经进行过5000多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
Alvin以Allyn Vine的名字命名,他是WHOI工程师和地球物理学家,曾帮助开拓深潜研究和技术。
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深海潜水器之一,Alvin于1964年投入使用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大修和技术升级,至今保持了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最近一次于2013年完工,安装了一个更新更大的人员球体,内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提高可见度和重叠视野; 更长的海底滞留时间; 更换了新照明和高清成像系统; 改进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下载速度。
它还使科学篮有效载荷增加了一倍,并改进了命令及控制系统,从而提高了速度,航程和机动性。
Alvin有七个可逆推进器,它可以悬停在水中,在崎岖的地形上操纵,或在海床上休息。
它可以收集整个水柱的数据,生成各种地图并进行摄影调查。
Alvin还有两个机器人手臂,可以操纵仪器,获取样品,并且可以根据即将到来的潜水需求重新配置。
Alvin的潜水深度为4500米,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进入世界大约2/3的海底,最近的升级提高了Alvin的潜水等级,使其潜水深度等级达到6500m,可以覆盖约98%的海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rrent Coast Guard Capabilities
1985-2005 17 yrs 18 yrs 1984-20047 yrs
1965-2008
Positives: • Effective multi-mission capability • Record cocaine seizures 3 years running • Innovative endgame initiatives Negatives: • Missed opportunities – can’t respond to all available intel • Huge coverage gaps exacerbated by complex cases • Insufficient C4ISR to mitigate resource gaps
Manpower and ILS Enhancements
Asset Introduction Training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Maintenance Support
Capability Improvements
Modern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sertion
Computer-Based Training
Increased Automation and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Decreased Manpower Requirements and Reduced Total Ownership Cost
Fast Response Cutter (FRC)
Short Range Prosecutor
Long Range Interceptor
Surface Ship Implementation
2002
New Construction
National Security Cutter Off Shore Patrol Cutter Fast Response Cutter Long Range Interceptor Short Range Prosecutor
VTOL Recovery and Surveillance Aircraft
Multi-Mission Cutter Helicopter National Security Cutter (NSC)
Offshore Patrol Cutter (OPC)
Modified 123’ Patrol Boat
270’ Cutter - 13 210’ Cutter - 5 123’ Patrol Boat - 49
Aviation Asset Implementation
2002
New Construction
Maritime Patrol Aircraft Vertic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Vertical Recovery System High Altitude Unmanned Air Vehicle
2007
2012
2017
2022
Upgrades
110’ Patrol Boats to 123’ Patrol Boats
Retirement
378’ Cutter - 1 230’ Cutter - 1
378’ Cutter - 8 213’ Cutter - 1
378’ Cutter - 3 282’ Cutter - 1 210’ Cutter - 11
Capability Improvements
Common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s is Fully Integrated With All Sensors, Communications, and Legacy Interfaces Interoperability and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Established by IDS Assets and National Sources Imbedded Technical Refresh to Prevent Future Obsolescence
Performance Based: • Focus on capabilities not assets Acquisition Strategy: • Partner with system integrator • Acquire integrated system of surface, air, C4ISR, and logistics systems Overarching Objective: • Maximiz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while • Minimizing Total Ownership Costs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arine Pollution Enforcement & Response Living Marine Resource Enforcement
Port Operations, Security, & Defense Peacetime Military Engagement Coastal Sea Control
Early Increas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Surveillance, and Command is Provided through a Common Operating Picture to Answer Homeland Security Requirements
Equipment Selection, Sparing, and Training Based on RMA Improves Readiness, Availability, and Supports System Response Reducing Operating Expenses
– Budget fluctuations; Technology refreshments; Legislative mandates; Mission evolutions; etc.
Program Status • Contract awarded 25 June 2002 to Integrated Coast Guard Systems (ICGS),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Lockheed Martin and Northrop Grumman. • ICGS is a fully integrated team that is ready to commence re-capitalization of USCG assets
Contracting Strategy • Five-year base award with option to award up to five additional five-year award terms • Delivery/Task Order type contracts breaks annual funding into usable segments •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beneficial applica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TS/NDI solutions since program inception • Contract incorporates many acquisition reforms, innovations and current best practices, and i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flexibility to adapt to:
Increased Automation Reducing Operator Workload,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Enables Condition-based Monitoring Integrated Product Data Environment (IPDE) Maintains a Single, Authoritative Data Set Program-wide for Program Performance and Metrics
Maritime Security
Drug Interdiction General Enforcement of Laws and Treaties Alien Migrant Interdiction
National Defense
Homeland Security General Defense Operations Maritime Interception Operations Military Environmental Defense Operations
C4ISR Capability
Tactical Data from Each Asset Integrated into a Common Operating Picture via CG-C2 Exchange of Data Among Assets Ensured by 24/7 SATCOM Data Links Common C4ISR Architecture an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Across All Assets Reduces Ops Costs and Accommodates Technology Refresh
2007
2012
20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