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研读
庄子研读(PPT11)人间世3
校选
2014-15下学期
第11讲
国学院讲师:
林光华
1 1
四、 《人间世》3
主要内容:(一)在世处境 (二)是否救乱国 (三)如何担任外交使节 (四)如何给太子当老师 (五)不材之材 (六)支离疏 (七)孔子适楚
2
(五)不材之材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 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方)十数。
9
王博《庄子哲学》将“人间世”放在首篇。 “《人间世》的叙述结构,从一个希望和正在进入世界的知识 分子开始,经过几个在世界中苦苦挣扎的人(按:颜回、叶公子 高、孔子),最后到一个决定离开世界的人结束(按:楚狂接舆)。 这种叙事的方式其实表现着庄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逻 辑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看做是庄子和世界的对话,也可以看 做是和儒家的对话。”(页29) “和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不同,庄子选择了知其 不可而不为。”(页44) → 评论: 庄子没有真的“离开世界”,只是在精神上寻找一 个出口;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 一样,退而著书是另一种积极的“为”。
【文木:木之有文章者,良材也;蓏:草木植物;剥:被剥折;辱:受辱; 泄:同拽,泄其生气,被牵拉扭伤之意;掊击:被打击、被毁伤;散人: 不才之人;诊:告诉;趣/趋取:追求;直寄:特意寄托;义:常理。】
→ 匠石托梦具体讲述了无用之大用的道理,与《逍遥游》相 呼应,但不是从精神自由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养生以得其天年 的角度讲的。隐喻在乱世,不可轻显其才,轻用其才。
8
(七)孔子适楚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 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 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儒道的对话:孔子 VS 接舆; 屈原 VS 渔父;仁 VS 不仁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庄子:知其不可为而安命 → 为中国士大夫的人生选择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资源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述为一个智慧卓然的圣人,他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深邃智慧和高尚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见解,也让人深感敬佩。
例如在《庄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观于天地之大德,当则应天地之大宅,应天地之大时,大矣乎也。
”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孔子对宇宙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智慧。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仁义和善良的人。
在《庄子》中,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深受人们的赞誉。
他将“仁”置于人生的核心地位,认为人们应该以仁义来对待他人,以宽容和善良来对待世界。
《庄子》中有这样的描述:“孔子之仁德,非鄙夫之能见与!……谄谀言而弗颂,同声而弗和。
”这些文字表现出了孔子深厚的仁义之心,以及对于真诚和善良的坚持。
在《庄子》中,孔子的仁义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虔诚和谦逊的儒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虔诚笃实、谦虚谨慎的儒者。
他将对道德的追求和修养的重要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力图求得心灵上的净化和境界上的升华。
在《庄子》中有关孔子的描述:“孔子懿懿乎易成,角力为快,深思为快。
听等诸在位有辅右之才,谋国不用则适受用之妙。
”这段文字展现了孔子宽厚的胸襟、深广的见识和虔诚的修养。
在《庄子》中,孔子的谦逊脚踏实地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仁义善良的人以及虔诚谦逊的儒者。
这些形象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品格,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孔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更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指引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探索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引领。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摘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个备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与庄子的对比、在作品中的作用、对庄子思想的影响以及孔子形象的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和塑造。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庄子的哲学思想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对比和互动,为读者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人物形象。
结论将对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进行总结和概括,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有深度的全景式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探究《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引言、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与庄子的对比、孔子在《庄子》中的作用、孔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孔子形象的变化、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主要探讨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
在《庄子》中,除了庄子本人外,还涉及到其他思想家,其中包括孔子。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备受关注,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庄子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也反映了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探究《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被描绘为一位有远见卓识、仁爱宽厚的圣贤人物,他的学说被视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中也突出了孔子与庄子之间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待学问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各自的特点,也呈现出他们之间的互相衬托和对话。
在《庄子》中,孔子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理想化的形象。
他的形象在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反映了庄子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也展现了他对儒家学说的认同和批判。
研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2. 正文2.1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一位崇尚仁义道德、追求至善至美的圣人形象。
《庄子》诗化语言:“寓言、重言、卮言”辨析
《庄子》诗化语言:“寓言、重言、卮言”辨析赵德鸿【摘要】《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寓言;重言;卮言;庄子【作者】赵德鸿【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清代林云铭在《庄子因》中评价《庄子》:“有天地以来,止有此一种至文。
绝不许前人开发一字,后人摹仿一字”[1](p.560)。
可见,《庄子》的语言境界必有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的地方。
《庄子》的文本是诱人的,特别表现在语言上的神奇变幻,荒诞不经,想必是庄子诗意的语言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邃的哲理。
关于《庄子》语言,郭象《庄子注·序》称:“其言宏绰,其旨玄妙”[2](序)。
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亦称:“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着斯论。
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2](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庄子的语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p.30)。
刘熙载《艺概·文概》有云:“《庄》《列》俱有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34](p.65)。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庄子教育思想探究之一《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说剑》出自《庄子》杂篇第三十,解读《庄子》者甚多,而解读《说剑》近乎没有,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庄子》一书以汪洋恣肆著称,文中尽是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天下》)读起来的确是难见其真义,不同读者都只得以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去解读,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篇文就认为不是出自庄子手笔,宋代苏东坡说”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
”胡适也说,庄子伪篇最多,《说剑》、《让王》、《渔父》、《盗跖》决不是庄周的文体。
(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导言》)于是后来许多学者就将《让王》、《盗跖》、《说剑》、《渔父》等篇列为庄子伪作了,更没有谁愿意解读它。
《庄子》一书中有伪作,应该说是读者各自的感觉,其它的暂且不论,我们就一同来读读这其中的《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
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从庄子“说剑”的背景看,受命于“国衰”之时,是太子俚担心国将不国,而非他国委派;从动机看,受命于太子悝,谋一国之福祉,而非谋一己之利,太子“赐周千金”庄子都不接受;从内容看,是“说王之意止剑”而谋国政,非与他国交结,这一切都是当时游说诸侯各国的说客们所不及的,庄子在《说剑》中所承担的任务只不过是为端正他人的行为而做些劝说性的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行为。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庄子》600字读后感(精选5篇)庄子是我们的文学大家,崇尚无为而治,想必对他很好奇吧,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庄子》600字读后感【篇1】《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成就,其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是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中的一段,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庄子是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任何事物从表面上看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万法归一的思想。
从《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目中,你都能发现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道”,他们认为“道”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虚无的。
在政治上,无为而治从来都是庄子的主张,对当局统治阶级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强力的抨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精髓见解。
在生存处世方面,庄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对于物欲名利的追求。
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也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争相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
超脱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种思想理论无疑具有极强创造性和超前性。
庄子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位浪漫主义散文家。
他的*中具有有强烈的是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异常,浑然天成,很具有变现力。
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来说明哲学思想,这是也是一种创新写作风格,我想这都与庄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庄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奥秘。
《庄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揣摩研读。
《庄子》600字读后感【篇2】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精选5篇)《〈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篇1《〈庄子〉故事两则》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quot;。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简介《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注音。
鹓()醴()鸱()汝()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相:做宰相或:有人子:你国:国都止:栖息全:确实是安:怎么3、要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著作赏析
《庄子》选读【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文学写作特点2、比拟深化系统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庄子的思想、及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无端崖之辞》【三维目的】㈠、学问目的:1、重点学习第3、4、7则选文的内容2、驾驭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相识文中所表达出的庄子的思想㈡、方法目的:驾驭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进步阅读程度㈢、情感目的: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入含义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妙的特点【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及学师生互动】一、导入: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假如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才智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当是一种天地自由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志向境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会庄子诗意潇洒的人生境界吧!二、课前积累《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学问,便会感到很疲乏;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学问,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互相倾轧的缘由;智是互相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行以尽行的)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如今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华蜜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害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开)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途,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途)5、泉涸,鱼相及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用嘴吐气,用吐沫互相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逍遥自由,互相忘掉)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悠然,用死使我安眠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答复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测屋里贮存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慧;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终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推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三、走近作者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及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实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更,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异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见"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认学问,否认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分,竭力否认现实,梦想一种"天地及我并生,万物及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学问2、《庄子》①、《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局部,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确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及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困难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确定不是庄子学派全部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②、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更多端,具有深沉的浪漫主义色调,并采纳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挖苦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讨论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见3、庄子的品质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及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承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特别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见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溢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及无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剧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验,所以他才及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情,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剧烈的觉悟及反弹庄子是主见精神上的逍遥自由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到达一种不须要依靠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由境界;庄子是主见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同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及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听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足够,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气四、研读课文(一)请三位同学朗读第1、2、3则,正字正音(二)集体朗读(三)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在班内沟通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由教师点拨(四)梳理三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第1则:【释词】:(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尼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ó):砍(3)斤:斧(4)失容:失色(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6)质,质对,对象【译文】庄子为亲朋送葬,经过惠子的墓旁回过头来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端抹上一点白粉,象蝇子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头把鼻端的白粉砍掉匠石挥动斧头,漫不经心地砍掉了它,白粉完全砍去而鼻子却不受损害郢人站在那里一点也没有失去常态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情,把匠石找来对他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可以砍掉鼻端白粉,虽然如此,但我的施技之人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之人了!我没有可以及之谈话的人了!"【内容】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及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思念郢都人信任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事,信任是必不行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任,可以产生力气第2则:【词语积累】[1]镝(dí):箭头[2]闚:同"窥"[3]恂(xún):惶恐[4]殆(dài):胆怯【译文大意】列御寇射箭给伯昏无人看,(他)拉到满弓,(然后)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连续射箭,(前面的)箭刚射出后面的箭又搭上了弓在这个时候,(他)就像木偶似的(平稳)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及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伯昏无人说:"这么只是射靶子的射法,不是没有固定靶子的射箭(我)要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到那危急的石头上,面临万丈深渊,你还可以射箭吗?"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在这时伯昏无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急的石头上,面临万丈深渊,背还向后靠一靠,(他的)脚有两分悬空在外,请御寇过去御寇趴在地上,汗流到脚根了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伯昏无人说:"但凡高手,上看青天,下到黄泉,在任何地方都挥洒自如,神色不变如今你惊慌胆怯有惶恐的眼神的样子,你心中胆怯得很啊"【寓意】这个故事试图说明的是,虽然列御寇的射箭功夫很高,但真正射箭的本事不是把箭射到靶心,而是"不射之射",那才是老庄思想推崇境界正是所谓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工,而目不瞬"人生的任何一个领域,都自由境界高低之分王国维用诗词给为学之路分了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这是第一个找寻目的方向的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探究奋斗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的第三个阶段而为人处世自然也有层次境界之分,我以为列御寇射箭当属第二境界,假如身处乱石高岗之上,面临生死攸关之际,让然能沉着如常、百发百中,那当是第三境界,而那些只能平地射箭,亦不行加杯于肘者,则只属第一境界或者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射中的,那唯恐是没有境界了【题旨】有高超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第3则字词积累】倏(shū):同儵,虚设的神名忽,虚设的神名浑沌:虚设的神名待,款待,之:他们,指倏、忽甚善:特殊好谋报:商议报答之:的七窍,耳目口鼻七个孔穴视:看食:吃喝【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时常在浑沌地方见面,浑沌款待他们特殊好倏和忽共同商议报答浑饨的美德,说:"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寓意】成人之美,予人便利,知恩图报都是做人的美德但是,倏及忽却一片好心,使恩人遭遇了灭顶之灾原来为了报答混沌的善待之恩,却断送了恩人的性命,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违反了客观规律而导致了不想要的后果倏及忽始料未及,只有扼腕痛惜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世界上的物质千差万别,各自有着各自的特性,遵循着他们的规律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想对待和处理客观事物,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别人,把好事办成坏事要说倏及忽铸成大错是因为无知的话,那我们现代人的做法就太不仁义了!【题旨】违反了事物的开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沉重的后果(五)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思索: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明确:违反了事物的开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沉重的后果,五、小结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妙,寓意深入,我们应联络生活现象理解六、课堂练习完成《学习资源》68页"理解和运用"七、作业:熟读课文,讨论庄子文章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1、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任,可以产生力气2、有高超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无端崖之辞3、违反了事物的开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沉重的后果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学习第4、5、6则选文一、温故知新齐读前三则选文二、研讨选文内容(一)指名读三则选文,师生共同正音(二)疏通文意第4则【译文】任国一位公子制成了宏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的干肉做成肉饵,蹲在会稽山上,鱼钩甩到东海然后,每天地那里专心地钓着整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钓着鱼后来,最终有条大鱼吞食了鱼饵,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只见它东冲西撞,上下翻腾,奋鳍挣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海涛咆哮,好象神呼鬼泣,声震千里任国公子捕得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腌制成干肉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最终全都吃腻了后世一些饶舌的庸人们都大惊小怪,奔跑相告那些成天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着鲵鳅小鱼的人,想钓到大鱼,是完全不行能的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到达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间隔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唯恐也不行以说是擅长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寓意:它告知我们,目光短浅,贪图小名小利之人,是恒久成不了大器的思索: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提示:小才不能得大道,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后以"任公钓"喻济世的远大志向要树雄心,立壮志,开拓进取,干前人未曾做过的宏大事业)【题旨】要树雄心,立壮志,开拓进取,干前人未曾做过的宏大事业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志向,才能到达目的,才能真正参及社会生活、参及同家管理第5则通假字王说之(说---悦)反于宋(反---返)夫处穷闾阨巷(阨----隘)【译文】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及的数辆车子;秦王特别兴奋,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时机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到达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别人之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但凡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莫非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寓意】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劣下流庄子对这种讥贫炫荣的卑劣小人极为厌恶,以舐痔得车及曹商的肮脏勾当相类比,反映了庄子对当权者及名利之徒的蔑视第六则【译文】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准备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喊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答复:'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或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恭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常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家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思索】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提示:这则寓言说明"道不行离,犹鱼之于水也"也辛辣地挖苦了人情的虚伪一切都要从实际动身不从实际动身,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确定办不到的事空头支票害死人)三、品读以上选文讨论:你读了庄子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启发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多激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参考:第二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恒久不要过分信任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生活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的时候,你反而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你就被彻底吓晕了,而你真正看清晰生活中的安及危它之间制衡的时候,或许我们鼓起志气,心怀恐惊,但还能战胜自我的走过去其实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重要吗?我们内心的推断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技巧并不重要,我们内心的推断才是最重要的--于丹心语)第五则这个故事,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丢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专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今日或许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则要比破利难得多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久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四、成语积累扶摇直上、鹏程万里御风而行越俎代庖大相迳庭、不近人情肌肤胜雪形如槁木大言炎炎朝三暮四庄周梦蝶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旁门左道盗亦有道唇亡齿寒人人得而诛之独来独往善始善终莫逆之交唯命之从冥冥之中勃然作色虚及委蛇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相濡以沫吐故纳新见笑大方井蛙之见夜以继日望洋兴叹何罪之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亦步亦趋哀莫大於心死失之交臂不知天高地厚化腐朽为奇妙无所不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捉襟见肘分庭抗礼变更无常大同小异对牛弹琴能者多劳螳臂挡车小巫见大巫支离破裂每况愈下沉鱼落雁五、小结六、课堂练习完成《学习资源》"阅读及品尝"练习题七、作业布置1、完成《学习资源》本课练习2、熟读课文并识记《庄子》中的成语板书设计4、要树雄心,立壮志,开拓进取,干前人未曾做过的宏大事业5、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劣下流无端崖之辞6、一切都要从实际动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第七则选文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异之处3、讨论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及学师生互动】一、温故知新《学习资源》有关习题讲解二、研读第七则选文1、齐读第七则选文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学问3、正音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说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6)鱼出游沉着(7)是鱼之乐也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及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沉着:安闲自由;如今多指"在危急面前冷静不慌张"(7)是:这5、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探望他有人告知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特别胆怯,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鵷鵮,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蜜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鵷鵮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三、理解感悟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刍比方志向高洁之士鸱比方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说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围着弯子骂人,收到既锋利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2.庄子认为"出游沉着"的鱼儿很欢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及外化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管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及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看法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庄子及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看法,重在学问的讨论庄子智辩,重欣赏,对于外界的相识,带有欣赏的看法,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假如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特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四、课外延长1.庄子及惠子的友谊庄子及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根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庄子及惠子由于根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常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似乎总是惠子在《逍。
《庄子》6-10课读后感
《庄子》6-10课读后感
这几课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独特的思想方式。
庄子的思想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思考,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第六课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即万物本无差别,差别只在于人们的“成心”。
这种观点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否过于主观和片面。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虚心”的重要性,即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避免陷入固执己见的死胡同。
第七课中,庄子探讨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强制人们去做事情,而是让人们自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意识到强制和约束只会带来反感和抵触情绪,而应该去引导和激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八课中,庄子提出了“养生主”的理念。
他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应该注重平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避免过度劳累等方面。
第九课中,庄子探讨了“人间世”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于急躁和冲动。
第十课中,庄子提出了“德充符”的理念。
他认为,道德的充实不在于外在的名利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道德的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庄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独到的,也是科学的,他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和物的自然本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教育智慧。
关键词:庄子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方法记忆中的庄子是课本里消极遁世的那个不值得学习与关注的人,引起我阅读的是校园文化中的庄子,以及平日里看到的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
抽空借了一本庄子来读,读得跃然很粗浅,但是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却让受益匪浅。
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说一说我读《庄子》的一点收获。
一、理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行的教育学生厌学的特别多,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反而不爱学习呢?给我答案的首先是卢梭,他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把儿童看作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卢梭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的、人的、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个问题从庄子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庄子·外篇·天道》也得到了答案,他提倡开掘本性,而不要人为地压抑、干涉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主张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自然无为要求尊重事物的本性,尊重事物自身存在的特质和法则,并同时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
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庄子的思想是合拍的,他要求教育不应再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应过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让其在过于沉重的教育和压力下成长,这样学生的个性会日益被销蚀磨灭,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让学生自己的智慧自由驰骋,而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所写,老师所讲,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永远无法自己学到新东西,也无法自己开拓新境界,因为他的思想与思维是不自由的,一直在被别人左右,听从别人的指挥和安排。
庄子理想人格教育的现代启示
嵌 放有. 高教
Sh aanx Ji oyu・ ao i i a G j ao
化 艺 术
庄 子理 想人格教 育 的现代 启示
刘 晓燕
【 摘 要】庄 子 是 战 国 时期 的 思 想 家 、 育 家 。庄 子 理 想人 格教 育 的 目的 是 对战 国时期 功利 主 义教 育思 想 的修 正 教
又 引导 人 明 白生 存 的意 义 和 价值 。 首 先 是知 “ ” 道 。是 先 要认 识 字 , 字 之 后要 反 复 吟诵 ; 识 熟读 之后 要 思 考 , 把 别 人 的思 想 融 入 自己 的思想 , 成 自己的 思想 要 形
年 4月 2 1日胡锦涛 同志《 美国耶鲁 大学 的演讲 》 在 中说 : 中华 “ 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深深影 响了古代 中国 ,也深深影响了当代 中国。现代中国强调以人为
基, 又体现 了时代 发展 的进步精神 。”t P 认真研读《 庄子》 …书 , 发现在庄子的理想人格教育 中, 虽具有形 而上的缺点 , 但又具有
“ 以人 为 本 ” 重 视 生 命 、 成 “ 的 全 面 发 展 ” 、 促 人 的理 念 , 于 现 代 对 教 育 功 能 的 阐释 具 有重 要 启 示 。
人格 。
什 么 是 “ ” “ ” 庄 子一 切 思 想理 论 的 基 石 。 道 ?道 是 庄子 的 “ ” 道
包 含 有 以 下几 方 面 的含 义 : 是 字 宙 本 体 论 的 “ ” 一 道 。庄 子 认 为
“ ” 天 地 万物 的总 根 源 , 创 造 宇 宙万 物 的 动 力 , 孕 育 天地 道 是 是 它 万物 , 决 定 着 天 地万 物 的生 存 与 发 展 , 天 地 变化 运 动 的 内在 并 是 规律及法则。 二是 认识 论 意义 上 的 “ ” 庄子 认 为 “ ” 成 天地 道 。 道 生
《庄子》教学设计7篇
The person who creates som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for you may not be your enemy, and the person who pulls you out of your predicament may not be your friend.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庄子》教学设计7篇《庄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
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
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
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
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
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
”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这个大师就是庄子!二、通读课文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3、翻译句子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17《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和注释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如何以他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生。
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不妄为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自由。
他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阅读《庄子今注今译》的过程中,我深受庄子那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所吸引。
他对于“无为”的解释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强调要顺应自然、不违背规律,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反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
此外,庄子对于“道”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通过遵循“道”,我们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幸福。
同时,《庄子今注今译》的注释和译文也非常精彩。
注释详细准确,帮助我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译文流畅易懂,让我能够更好地领略庄子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作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
总的来说,《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研读庄子的学说,努力将他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实现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领略庄子的智慧与魅力,共同追求一个更加和谐、自由的社会。
《庖丁解牛 《庄 子》》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字词、文意等。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
3、培养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提升思考能力和生活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理解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之处以及其中所体现的道理。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的思想。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2、问答法: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的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讲授法:对于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精美的厨师烹饪或切割食材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怎样的厨师才是技艺高超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初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注意纠正读音和停顿。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技经肯綮之未尝”中“之”的用法;“怵然为戒”中“怵然”的意思等。
4、深入研读(1)引导学生思考: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提问:庖丁是如何达到如此高超的技艺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2
作者简介 : 乔
木( 1 9 6 4 一) , 女, 河南南阳人 , 汉语言文学教学。
利益 , 议论 时政 , 阐述哲 理 , 教育 由不 自觉 进入 自觉时
春 秋 战 国时期 , 奴 隶 主役 使百 姓 , 社会动荡 , 思 想 活跃 。 庄 子认 为 , 统 治者 负有 对人 民引导 教化 的责 任, 这堪 称 当时 的一种 大教 育思想 。 《 庄子 ・ 天地 》 载: “ 大圣 之治 天下也 , 摇荡 民心 , 使 之成教 易俗 , 举 灭其
庄 子 是 我 国文 化史 上 具 有 独特 个 性 的哲 学 家 、 思想家、 文学 大 师 、 语 言 大师 。他 生 活 在 战 国 中期 ,
的教 育思 维里 , 师德 素质 的首 要性 。 教育 有法 , 但教 无定 法 。在教 师教 育方法 上 , 庄
子提 倡 : “ 大人 之教 . 若形 之于 影 , 声 之 于响 。有 问而 应之, 尽其 所 怀 , 为 天下 配 。” ( 《 庄子・ 在 宥》 ) 圣 明的 人对 别人 的教 育感 化 。 就 好象 形体对 于影 子 、 声 音 对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3 ) O 1 — 0 0 5 7 — 0 3
在 品赏 《 庄子》 狂 放 洒 脱 的文 学 审美 享 受 时 , 我 们 又常 常 哑 然 失 笑 , 那是因为 , 他 鲜 明充 分 的教 育 主 张 和关 于学 习 的思 考 , 启 发 我 们 如何 为学 、 如 何
这 是 一个 大 动 荡 、 大变 革 的 时代 , 天下大乱 , 战 争 频
繁, 处士横议 , 百 家争鸣 , 新 旧制 度 的交 替 、 国家 由 分 裂 走 向统 一 的 时代 潮 流汹 涌 澎湃 , 势 不可 挡 。庄
子 博 览群 书 。 学 多识 广 。作 为贵 族 , 虽 然 没落 , 但 能
为教。
人 。” 古时 候 的至人 , 要先使 自己身上 具备 了好 的思
想修 养 . 而 后才 能去 培养他 人 的修养 , 只有 自己行 为 端正 , 才能 影 响教育 他人 。教 师要 “ 正人先 正 己 ” , 一 个劣 迹 昭著 的人 不 可能 、也没 有力量 去 纠正别 人 的 错误 , 更 不 能 做一 个称 职 的教师 , 由此 可 见 , 在 庄 子
要抓 住一 切机会 滋 润别 人 的心 田 , 在培 养人 才时 , 要 诚 恳无 私 , 一 视 同仁 , 这反 映庄子 对教 育者 引领性 作
用 的高度 重 视 。
二、 具有 鲜 明时代 特色 的大教 育思 想
孔 子在鲁 国讲学 , “ 弟 子盖三 千焉 ” ; 墨家 聚众讲学 , 并 形 成有组织 的集 团。 诸子并起 , 代表 不 同阶级 、 集 团的
庄 子 寓言 的想 象奇 特 、 寓 意深远 和 庄子 风格 的嬉 笑怒骂 、 了无拘 囿。但 思想 家的思 维 总是 涉猎 广 泛的 , 细读 《 庄 子》 , 我们 不难体 悟 : 庄子 还是 一个 重视教 育、 讲 究学 习的人 。
关键 词 : 《 庄 子》 ; 教 育思 想 中图分 类号 :I 2 0 6
代 。史 书尚无庄子讲 学的记述 , 也无庄 子系统教 育思
想 的记载 , 所谓 庄子 的 “ 教育思 想 ” . 不过 是我 们借 用
现代 的习惯 用语 , 来指 称《 庄子 》 中涉及 的某些教育 方
面 的言 论 罢 了 。
一
贼心 , 而 皆进 其独 志 。 ” 圣 明的人 治理 天下 , 善于 做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3 . 0 1 . 0 2 0
《 庄子》 教 育思想研读
乔 木
( 开封教育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4 )
摘 要 : 读《 庄子 》 , 人们 印 象最 多的是 庄子 文章 的 气势磅礴 、 纵 横 恣肆 ; 庄子 思想 的深邃 宏 阔、 笼盖 古今 ;
第3 3卷 第 1 期
Vo I . 3 3 N o . 1
开 封 教 育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3年 3月 2 0日
Ma r . 2 0 2 0 1 3
所 有 的人 都这 样 。这里谈 到 了教 育者 和受教 育者 的
关系、 教育 者 应有 的胸 怀和 素质 等 , 要求 为 人 师者 ,
利, 文化为贵族所 垄断 。 这类官学 。 其后 逐渐演变 为私 人 传授 。 春秋战 国时期 , 随着贵族 阶级 的衰落 , 官学 或
私家传授 出现 了危机 ,民 间聚众 讲学之 风应运 而起 ,
自食 其 力 : 他 具 有 丰 富 的思 想 文 化 素 养 , 且关 注 自
于 回响那 样关 系密 切 , 这 种教 育感 化是 时时进 行 的 。
教 师对学 生应 该有 问就 有答 , 尽 己所知 , 应该 对 天下
我生 存 境遇 。
西周 时期 , 学在 官府 , 只有 贵族 才有 受教 育 的权
、
对 教 育者素 质 的要 求— — 师德 为先
舞 民心 的工作 , 让他 们 接受教 化改 变 习俗 , 彻 底 消除 头 脑 中的错误 思想 ,促 使他 们一 心一 意去追 求 正确
的志 向。 不 仅如此 , 还要 “ 物无 道 , 正容 以悟之 , 使人
为师 之要 在德 。 对教 师师 德 素质 的要求 , 《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