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 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 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写于妻子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 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 营造了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诗人由于落榜寄居长安,想到西
晋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不禁思念自己的家 乡。想到自己和楚国的伶官钟仪一样不能回到自
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作者 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 诗奠定了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1.诗人写长安晚秋之景抓住了哪些意象?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秋天拂晓,漂浮云雾,高耸宫殿, 几点残星,横塞群雁,悠然长笛, 倚楼人, 静开紫菊,凋零红莲。
己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长安晚秋为主,结合前面所学《旅夜书怀》 《枫桥夜泊》,探究羁旅诗的特点。
提示:探究角度: ①如何判断?(找关键词) ②常见意象 ③ 常见情感 ④常见手法 (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
关键词:泊,宿,次,孤,归,暮,空,独,故园等; 除夕,人日(正月初七),上元节(元宵节),清明, 中秋,中元节(七月十五),冬至等
“赵倚楼”。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 期间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掌握诗人景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
读懂诗歌: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 • 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 • 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 静乡悄的悄鲈的鱼,正水美面,的但莲自花己凋不零能,回红去衣 ,尽卸。家 • 却羁要留像他钟乡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六 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六 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六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六《长安晚秋》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语: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板书:望月怀远)二、学习目标: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3.掌握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三、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赵嘏 ,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写作背景赵嘏,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

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杜牧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 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之心,而红莲凋零使人不禁会生 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句中包含对比。
自学指导三
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用典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
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 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 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 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6分)
①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②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①、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2分);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2分)
②、表达了会昌二年(842年)考取 进士。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 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 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 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 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 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 杜牧看到,杜牧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 “赵倚楼”。
长安晚秋
• 赵嘏
• 学习目标:
•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 层次感。
• 2.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 3.掌握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
解题思路。
走近作者
•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 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 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 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 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 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长安晚秋语文课件PPT

长安晚秋语文课件PPT

古人写秋
1、秋凉晚步
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 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柳永)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眉。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长安晚秋
赵嘏
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诗歌的情感 基调。
❖2.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作者小传: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 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晚唐 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 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 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 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 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 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 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 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注:嗾sǒu
秋高气爽,清新明丽的意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
❖整体感知 探究主旨
❖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凄凉的云物
凄秋
汉家宫阙
凉夜 、将
几点残星、南归的 大雁
孤 寂 的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素材五 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奉献” “坚贞” “忠诚” “鞠躬尽瘁” “无私”等作文中。 (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 “开拓” “超越” “朝 气” “后生可畏”等作文中。
商山早行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 (今山西 太原)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时号“温八 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讽权贵,为 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 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 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 人思想的?
参考答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 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 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示故园 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战国钟仪的典故,“戴南冠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用与归隐之不宜迟。
素材三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 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 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 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 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 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 应用角度 ]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 “ 平等 ”“ 同情 ”“ 真诚 ” 等相
合的无奈” “瞬间错过的感伤” “没有结果的怅惘” “美在距离(时 间距离)”等作文中。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3页PPT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3页PPT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 中语文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 (共10张P177PT)

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 (共10张P177PT)
•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 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 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 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 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 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 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 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 逃脱。
•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 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 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 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 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 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 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 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 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 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 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如长江大 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 书》)。 •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 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 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 与惆怅。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 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 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 7、羁旅行役之苦 • 8、思乡怀归之情
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病死,太子李 诵继位为顺宗,改元永贞。在顺宗的支持下,王 叔文集团掌权,革除弊政,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 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一些地方节度使勾结, 于永贞元年(805)八月迫使顺宗让位给太子, 贬王伾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贬王叔文为渝州 司户,次年赐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 ﹑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 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集 团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后人称为“永贞革新”。 他们的施政方针,主要是抑制专横的宦官集团, 改革德宗时期诸弊政,具有进步意义。

专题六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六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的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 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的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 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 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 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2.文题背景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在长安望中的见闻,写深 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3.文本赏读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 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 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 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 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 基调。
(3)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 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 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 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 来写,突出了雪之大。
(4)动静角度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一静一动,以声衬静,写景如画。
考点链接
多角度的写景 《长安晚秋》从远近、高低、明暗等不同的角度去描绘长安 的景色。多角度的写景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高考考点之 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出现,如辽宁、湖北、福建、天津都 考查过。 不同诗歌的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 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 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高考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复习课件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考语文 专题六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复习课件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四、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走近作者 (1)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 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 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
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 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 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
⑩杜陵:_地__名__,__在__今__陕__西_西__安__东__南__,__古__为__杜__伯__国_,_ _秦__置__杜__县__,__汉__宣__帝__筑_陵__于__东__原__上__,__因__名__杜__陵_。__据____
_考__,__温__庭__筠_幼__时__随__家__客__游__江__淮__,__后_定__居__与__鄠__县__(_现__在__ _陕_西__户__县__)_郊__野__,_靠__近__杜__陵__,__所__以__他__自__称_为__杜__陵__游__客__。_ _那__么__这__句__诗_里__的__“__杜__陵__梦__”__当__是__相_思__之__梦__。____
_曾__于__唐__宣__宗__大___中__末__年__离__开__长__安__,__经__过___这__里__。__
⑧枳花明驿墙:_部__分__版__本__为__“__枳__花__照__驿__墙__”__。__明__: _使__…__…__明__艳__。__这__句__意__为__:__枳__花__鲜__艳__地__开__放__在__驿__站__ ___墙__边__。_____ ⑨征铎:___远__行__马__车__所__挂__的__铃__。___
温庭筠与李商隐的作风、成就并不完全一样。 《旧唐书·文苑传》认为“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温诗“笔径较独酣捷”。 而陆时雍《诗镜总论》则说:“李商隐丽色闲情, 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温飞卿有词无情,如飞 絮飘扬,莫知指适。”《四库全书总目》更谓“庭 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 人之旨”。李商隐诗在讽喻和寄情深婉方面,超 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 于温诗。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连举,句法奇特, 其妙无穷,请谈一谈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六个名词包括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还隐 含着诗人和别的早行人,用字精简,惜墨如金,字字珠玑, 而道路辛苦自不待言。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
四、写法借鉴 1.意象叠加,浓醇深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把“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叠加,勾画 出一幅连续而完整的“秋晨早行图”。这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 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同 时又能使读者体会出奔波谋生的辛劳,羁旅他乡的愁思。从句法 上看,它们全是名词,这种凝练精粹、别具一格的诗句,其情趣 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商山早行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今山西 太原)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时号“温八 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讽权贵,为 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 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 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长安晚秋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 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 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眼前 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 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 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 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 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高中语文 6.2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6.2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商山早行》 1.这首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行”的“早”字 ? 提示: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表现“ 早”的词有“晨 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 “梦(醒)”。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 的感情 ? 提示:作者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事物,描绘了 一幅凄清、荒凉的早行图,营造出了凄清、悲凉的意境,有力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 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长安晚秋》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 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 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 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 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 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 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赵嘏, 生卒年不详,字承祐。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市)人。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寓居长安多年,出入豪门 以求取功名,其间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镇 江)。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有《渭南诗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商山早行》 试分析“客行悲故乡”中“悲”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悲”是“思”和“ 悲伤”的意思。诗人因思故乡和“仕途多舛,前途未 卜”而悲。“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点明了主旨。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
“板桥、霜和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 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 是“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 景色。这时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 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自学指导二
“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 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背景简介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本是太原祁人, 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 他的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 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 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 跋涉时,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做 着“杜陵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商山早行》——解题及整体感知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 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 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
“鸡声/月”,既然写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 特征性的景物。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 天色,看见残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有声 有色地表现出来。
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商山早行》——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 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 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 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商山
早行
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 家乡倍感悲伤。

语文:《长安晚秋》课件(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长安晚秋》课件(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 回乐峰前沙似雪,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月如霜。 张继《枫桥夜泊》 不知何处吹芦管, 张继《枫桥夜泊》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 • • • • • •
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赵嘏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白居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暗飞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羌笛关山月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温庭筠《 温庭筠 望江南》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登高临远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 恁凝愁。 恁凝愁。 ——柳永 八声甘州》 ——柳永《八声甘州》 柳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结合课下 注视,理解诗歌大体内容。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 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 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 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 由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 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 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 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 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 羁留他乡。
自学指导二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 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 的妙处?(写景的角度)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几点”——目见 “长笛一声” ——耳闻 “雁横塞”——动势 “人倚楼”——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 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 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诗的妙处就 在于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自学指导三
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用典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 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 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 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 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总结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自学指导二
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 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 二字有什么作用?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 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 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 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 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写作背景
赵嘏,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 士。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 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 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 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 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 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 牧看到,杜牧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 倚楼”。
合作释疑
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 菊”、“红莲”这两种意象对 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情景关系)往往表现为:
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寓情于景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 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 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 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之心,而红莲凋零使人不禁会生 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句中包含对比。
凄凉的云物
秋夜将晓 汉家宫阙 时分冷清、 凄凉、孤 几点残星、南归的 寂的意境。
总览长安全景 仰观 视觉 听觉
大雁
长笛声
紫艳半开、篱菊静 静 、 渚莲愁
俯察
课堂检测
(其六) 田园Biblioteka 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6分)
长安晚秋
赵嘏
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 次感。 2.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3.掌握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解 题思路。
走近作者
•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 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 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 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 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 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①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②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①、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2分);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2分) ②、表达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