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湘潭万搂沿江风光带-06100-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项目定位

第三章 总体设计

第四章 分区详细设计

一 项目背景

1 项目缘起

2 区域概况

3 上层次相关规划

4 万楼文化解读

5 基地现状

6 设计依据与原则

1.项目缘起

湘潭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共同迎来了湘潭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

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人性化的标志,成为新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而且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创建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万楼新城滨江景观带规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万楼新城城市功能,提升新城城市形象;同时也为新城居民提供一处接触自然、品味文化、调节心理、追求健康的城市休闲空间。

2.区域概况

2.1 区位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区位: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东北部,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湘潭市地处湖南省中偏东部,湘江中下游,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

长株潭三市都位于湖南贯穿南北的城镇发展轴线上。

湘潭市区位:

基地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北邻九华工业园和湖南科技大学,西南西跨湘黔铁路与河西老城区

相连,东南面与岳塘区和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属于湘潭市的河西组团。

万楼新城区位:

基地位于万楼新城东侧,西面滨临湘江。基地南起铁路桥,北至四大桥,全长约3.5公里,规

划面积为74.37公顷。

2.2 周边分析

本案与河西老城区及九华经济开发区实施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河西老城区为现状城市中心区

九华经济开发区是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工业园区

本案为集生活居住、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生态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基地在湘潭市的区位图万楼滨江风光带

基地在万楼新城的区位图

万楼新城滨江风光带

3.上层次相关规划

3.1 《湘潭市河西万楼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总体定位:以湘潭“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把万楼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建设的配套服务区,以万楼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中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宜居生态家园,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城市新区。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轴、两片、三带”的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富洲路和护潭路的城市拓展轴。 沿富洲路和护潭路布置市场、居住、商业、行政办公、公园等用地,形成万楼新城的功能骨架。

“两片”:指被城市综合性干道富洲路分隔成的东、西两片城区。

“三带”:分别指沿湘江大堤规划的湘江生态风光带,沿一级渠规划的生态隔离带和沿二级渠规划的城市生态休闲带,它们构成了新城区的生态基底。

对本案的定位:在保证景观延续的同时体现亲水性和新城的地域特色,打造一条具有生态休闲、地域文化、市民游憩等功能的湘江生态风光带。 3.2 《湘潭市湘江生态经济带详细规划》 主导思想:“回归湘潭城市发展特质,塑造滨江城市” 发展理念:拥江发展、环江保护、多彩湘江、活力湘江。 对本案的定位:湘江滨水区的重要节点和景观亮点。

4.1 风水文化

万楼修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即公元1615年),是湘潭历史上最有名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建楼的最初动因,还是出于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以配上游突兀的壶山。这是形家的考量,认为不如此则一邑之脉无以为之“留”,关系到地方的兴衰成败。

与万楼有关的风水学观点主要有:

地形地貌

湘江呈“U”型,在老湘潭县城下游却无弯道险阻,江水直泄而出。传说“民

岁饥,缺贡口”,按风水模式“要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用来“锁口”,让水

在这里形成回旋,利市主财。

“金三角”关系

昔日万楼兴旺,今日重修万楼,取其之长,扬其之利。由唐兴寺、宝塔、万楼构

成一个 “金三角”。按照力学原理,三角形是属稳定结构,寓意着湘潭世世代代平

平稳稳。万楼这颗湘江边上的璀璨明珠,在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湘潭位于湘江之滨,自古以来水运极为昌盛。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北宋时欧阳修的《湘潭新修药师佛殿记》就已记录了当时湘潭城市与水运的繁盛。明清以来,随着湘潭商业发展到顶峰,沿江十里,新建码头37处,帆船林立、舟船云集,成为大米、药材等商品集载地,一江两岸十八总,水运成就了湘潭历史上“小南京”、“金湘潭”的盛名,也传扬了“米市”的美誉。

史学家认为,湘潭是水载来的城市。湘潭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湘潭十八总”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形成了湘潭的特有的码头文化和景观。码头文化是湘潭城市文化的根基。码头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据考证万楼所在的宋家桥为三总。万楼文化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不可拆分。

湘潭十八总至今仍是很多湘潭人对于湘潭的印象,湘潭的码头文化已成为湘潭特有

的文化遗产。

4.3 商业文化

自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湘潭就已成为江南工业重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期,湘潭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商业繁盛达到顶峰,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素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粤南花城外贸均由此中转,中南八省物资均由此集散,米、药、酒、盐均显繁盛,商、贾、贩、漕蔚为大观。

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容闳《西学东渐记》中记载“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