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合集下载

军事理论-百团大战

军事理论-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
日本出于战略要求从1938年秋开始政 治诱降,希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议和; 而在另一方面,汪精卫于1940年3月 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以 “和平反共建国”为号召,意图拉拢 支持反共的沦陷地区人民。同时国共 摩擦不断,双方互不信任。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共产党不清楚国民政府与 日方谈判的进展,对于形势过于严重 估计,担心国民政府有可能和日方妥 协。加上认为日军有可能西进,于是 八路军高层决定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破 袭战打击日军,坚定全国坚决抗日的 决心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又称晋南游击战, 是指在1940年8月至12月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 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包括 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 与当地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 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 也是共军除了平型关战役外 唯一参与较具规模的游击战。 战争初期战报统计(第一阶段 )共达一百零五个团,因此定 名为百团大战(原正太战 役)。
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日本军队开始将各地的机动兵力集结于华北地区,对抗日根据地 进行报复性“扫荡”,借以迫使八路军退出华北交通要道,先后 对太行山地区、太岳地区、晋察冀边区、晋西北等地进行扫荡。 八路军则分兵展开运动战和游击战、麻雀战(骚扰游击战术)进 行反击。到1940年12月5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因日军展开 大扫荡而宣告结束。第二源自段(1940年9月20日—10月上旬)
在第二阶段时期,除暂留约10个团兵力继续阻挠道路和桥梁的修筑,主力 则把战斗对象转移到铁路交通线两侧的日本守军与被抗日根据地包围的日 军据点,目的是巩固并扩大战果,其中以榆辽战役、涞灵战役最为激烈。 延安地区、山东地区、安徽地区的八路军也投入作战。日军也投入使用了 战争公约所禁止的毒气与生物兵器展开反扑,战争也进入相持阶段。

阳泉百团大战简介内容

阳泉百团大战简介内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战役首先从正太路发起,尔后迅速扩展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和主要交通线。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我军中心任务是开展交通破击战,重点摧毁正太铁路。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我军中心任务是扩大第一阶段战果,继续破击交通线,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我根据地内之日军据点。

第三阶段(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位于正太铁路线上的阳泉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出击部队有30个团。

在阳泉火车站以东,当时进行了著名的狮脑山战斗。

如今在阳泉狮脑山主峰上,耸立着雄伟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碑高40米,碑体正面镌刻着彭真题词:“百团大战纪念碑”。

在百团大战纪念碑侧,矗立着一座高3.2米、长227米的英烈墙,上面镌刻着4860位在百团大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姓名。

百团大战纪念馆内一组浮雕映入眼帘:狮脑山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康家会战斗、东团堡战斗……“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

”这些战斗场景正是当年革命先辈英勇无畏、冲锋向前的真实写照。

百团大战感人小故事

百团大战感人小故事

百团大战感人小故事
摘要:
1.百团大战简介
2.百团大战中的感人小故事
3.故事背后的启示
正文: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红军在彭德怀等将领的指挥下,对日军展开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场战役中,红军英勇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在百团大战中,有一位名叫郝小儿的红小兵,年仅12岁。

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

当日军逼近时,他巧妙地将敌人引到陷阱里,一举消灭了敌人。

然而,不幸的是,他在战斗中受伤被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郝小儿坚定地说:“我不知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向敌人出卖战友和红军的秘密。

郝小儿英勇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百团大战中的一个小英雄。

另一个感人故事发生在红军战士张志坚身上。

在战斗中,他的腿部受伤,无法继续前行。

为了不被敌人俘虏,他毅然用枪口对准自己的腹部,毅然扣动了扳机。

幸运的是,子弹卡在了枪管里,没有击发。

张志坚忍着剧痛,将枪扔掉,爬向后方。

当战友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昏倒在血泊中。

经过紧急救治,张志坚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个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百团大战中的这些感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

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仍然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珍爱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总之,百团大战不仅是一场英勇的战斗,更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历史。

百团大战策划案

百团大战策划案

百团大战策划案百团大战是指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全国规模的武装抵抗行动。

该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各地抗日力量,形成抗战的合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抗衡。

在百团大战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指导了各地的游击队、游击纵队和军队,鼓励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进攻。

这些抵抗力量采用游击战的方式,以袭击战和歼灭战为主,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以有效削弱日军的实力。

百团大战的策划案是在日本侵略占领中国领土的背景下制定的。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抗日力量,才能够有效地抵抗日军的侵略。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行动计划,以鼓励各地的游击队、游击纵队和军队参与到抗日战斗中。

策划案的关键是动员和组织各地的抗日力量。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与各地的游击队和军队合作,提供武器、弹药和物资支持,并提供作战指导和战术培训。

他们还鼓励抗日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进攻,以达到歼灭日军的目的。

百团大战的策划案也包括了对敌抗战的宣传和动员。

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宣传海报、演讲和广播等,向民众宣传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鼓励他们参与抗日战斗。

这种宣传和动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增强了他们参与抗日战斗的意愿。

百团大战的策划案还包括了对敌抗战的物资保障和后勤支持。

中国共产党利用他们在农村地区的基地和根据地,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衣物和药品等物资支持。

他们还组织了医疗队和护理人员,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医疗援助和照顾。

百团大战的策划案得到了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除了中国共产党所组织和指导的抗日力量外,还有其他政党、军队和民众组织加入到抗日战斗中。

这种合作和团结的精神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百团大战的策划案通过动员和组织各地的抗日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进攻,以削弱日军的实力。

这一行动的实施得到了全国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最终起到了重要的抗日作用。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历经艰辛的伟大抗争。

其中,百团大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一战,不仅在战争年代具有特殊意义,更是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战役的起因、计划与实施以及战术和战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战役起因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二七抗战胜利、中国八路军发挥主力的时期,旨在打破敌人的进攻态势,为全国抗战局势提供转机。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地区占据优势,占领地数量众多,而中国军队苦于兵员和装备的匮乏。

为了振奋士气,提高战斗力,中国军队选择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发起大规模攻势。

二、战役计划与实施百团大战的计划是由中国军方精心策划的,旨在集中力量,通过发动全面进攻来打击日军。

在战役开始前,中国军方展开大规模集训,加强士兵的军事训练和战术技能。

同时,为了确保战役的成功,中国军方还积极收集敌情,研究敌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术。

战役实施时,中国军队联合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共组成了近百个抗日游击队和地方军队,形成合围之势,对敌人实施全面攻击。

中国军队利用地理优势,灵活运用战术,采取游击战、运动战等多种战术手段,不断对日军进行打击。

三、战术与战果百团大战中,中国军队展示了其坚韧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战术能力,给日军以重创,同时也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中国军队的游击战术,使日军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对抗。

中国军队还运用炮击、地雷和埋伏等战术手段,有效限制了日军的行动,并不断削弱其实力。

百团大战的战果不仅体现在战斗中的胜利,更体现在对日军士气的打击和中国军队壮大的战斗氛围。

通过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注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坚持抗战到底的典范。

总结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战役的起因、计划与实施以及战术和战果等方面的论述表明,百团大战不仅证明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韧,也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团大战的重大意义

百团大战的重大意义

百团大战的重大意义
百团大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1940年8月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抗日斗争行动。

这场战斗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百团大战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地位。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地方武装展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和组织纪律,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后方交通线和基地,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声誉大增,也为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取得更大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其次,百团大战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这场战争动员了全国各地的抗日武装力量,团结了国共两党以及各个阶层的人民,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战斗中,各地武装部队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抗日决心。

这为中国人民后来的抗战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动力。

第三,百团大战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场战斗使得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加强对中国各地的控制和压迫,从而降低了日军对华北地区的威胁。

这对于后来的中国军队和人民抗击日军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在战略上取得
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其意义在于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地位,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格局。

这场战斗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百团大战知识点总结

百团大战知识点总结

百团大战知识点总结近日,我国开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其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

本文将回顾并总结一些“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一、“百团大战”概述“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13日,是中国国共两党领导下的一场全面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颁布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宣称要组织全国人民,积极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打击敌人,完成抗日救亡的伟大使命。

二、战争经过“百团大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尝试打击日本军队。

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100支游击队和200多个抗日驻留组,共出动约40个师,参与战斗的人数超过40万。

而国民党军方面也发动了约10个军团进行攻击。

战争从8月13日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期间,中国共产党方面共发动了约4700次战斗,毙伤日军近27万人,摧毁了3100多个敌人据点,夺取了数万糧食或豆腐等生存物资。

三、战争胜利与失败“百团大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使得抗日力量得到了增强,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然而,该战争也有一些失败的地方。

由于各级指挥官与战士的训练水平不如日军,人数与武器也不如对方,因此,中国共产党方面也有一些重大的伤亡。

据统计,中国共产党方面在战争中各类伤亡约10万余人,其中包括烈士1万余人。

四、战争意义“百团大战”是中国武装力量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地方战争,其胜利为全民族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统一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抗战士气,为开展全面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抗日斗争的进行。

总结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百团大战”在中国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留给我们了关于民族自强和强化思想信仰的重要思考。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纪念碑
背景

(1)日军正面战场进攻顺利,目的大多如期达到 后,集中力量指向共军。 (2)国民党在日本“防共”的诱饵下逐渐动摇, 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 (3)日本出台“囚笼政策”,大肆扫荡,形势严 峻。 (4)国际上,英法等国的妥协,助长了日军的侵 略气焰。
二、百团大战经过
性质
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 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 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影响


(1)使华北原有被敌人占据的根据地重新得到解放,根据 地人民从日伪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他们积极参加根据地建设。 (2)八路军在大规模破袭战中,由取得了一些攻坚经验, 为日后派遣敌后武工队到敌人心脏里战斗创造了条件。 (3)在战争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 终止了。 (4)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 民从八路军的身上对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评价
积极:(1)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最大
规模的战役,粉碎了日本的“囚笼政策”,推迟了 日本南进的步伐 (2)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 信 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消极:(1)过早地暴露了共产党的实力,为国
民党的积极反共留下隐患 (2)引起了日本的重视,导致随后日本 更大规模的“扫荡”报复
(三)第二次反击战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在察南南境,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 期晋中作战,10月13日-11月26日在晋察冀边区(驻蒙军)。
规模及成果
兵力:共产党共投入军队和抗日群众104个团,近40 万人 地区:整个华北地区 成果:交战1824次,毙、伤、俘日伪军44535人,其 中日军20645。破坏正太线,摧毁这一地区的敌军 补给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役过程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

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

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

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

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注:3个半月中,我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计毙伤日军二万多人,伪军五千多人;俘日军280多人、伪军1.8万多人;破坏铁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从歼敌(日军)数字看,八路军独自发起的百团大战不亚于1939年蒋介石部署全国十个战区71个师发起的对日冬季攻势的战果,如果加入歼灭伪军数字,八路军的战果还高于国军全军在冬季攻势的歼敌数字,由此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政治地位。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后世评论1940年,日本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

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

“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

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的进程出现一定的出入。

百姓欢迎“百团大战”凯旋归来的八路军[1]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

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1979年,彭德怀完全平反后,对百团大战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如今各方均认为:当时日军的反扑确实给根据地带来很大困难,但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准备着巨大困难和牺牲,因“招来”困难而被指责是不正确的。

2.马本斋尤素夫·马本斋,是抗日回族英雄马本斋的经名。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1901-1944年),字守清。

河北献县人。

回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抗日英雄。

马本斋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

曾在东北军中任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回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与日伪军作战870多次,勇谋兼备,注意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平等政策,在翼鲁豫地区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巩固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4年部队奉命转赴延安,在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分别为他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2009年9月14日,马本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杨靖宇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1923年,18岁的杨靖宇由确山县来到当时的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杨靖宇走上革命道路的开端。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在这里,他的才情初露峥嵘,打下了在东北抗联时创作多首曲子的基础;在这里,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他和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5·30”反帝运动示威游行,并向群众发表了演讲。

其掷地有声的话语、铿锵有力的动作感召了很多群众。

1926年,他离开开封前,接受了党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返回家乡组织农民运动。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

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

[1-2]杨靖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其故乡河南省确山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4月,在确山领导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之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2塑像(20张)9年,杨靖宇赴东北,担任中国共产党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后被当时的日本租界宪兵抓获。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经组织营救于1931年11月出狱,。

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杨靖宇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在罄石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后来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根据“一·二六”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1933年9月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东北抗日部队统一建制,陆续成立抗日联军。

当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随着东北抗日力量壮大及抗日斗争持续,日军对东北战略后方更有所顾及,逐渐采用强制聚拢边区农民,严格的良民证管制,伪军高强度追袭,自备粮控管,提前收割粮食等,一方面将全部的民众集中管制,又采用良民证防止抗日武装与群众接触,对群众口粮收缴只能备几日粮食以及提前收割粮食防止支援抗日武装,伪军高强度追袭以消耗抗日力量精力。

[1]1940年1月,杨靖宇所率部队被关东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

但据称被一个参谋出卖,他所率的60多人被发现。

2月18日,最后跟在他身边的两个战士战死。

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战死。

杨靖宇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穷苦农民家庭。

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

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杨靖宇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

[3]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

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

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

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村落里找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

杨靖宇明白了一切。

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