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役过程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

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

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

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

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注:3个半月中,我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计毙伤日军二万多人,伪军五千多人;俘日军280多人、伪军1.8万多人;破坏铁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从歼敌(日军)数字看,八路军独自发起的百团大战不亚于1939年蒋介石部署全国十个战区71个师发起的对日冬季攻势的战果,如果加入歼灭伪军数字,八路军的战果还高于国军全军在冬季攻势的歼敌数字,由此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政治地位。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后世评论
1940年,日本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

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

“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

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的进程出现一定的出入。

百姓欢迎“百团大战”凯旋归来的八路军[1]
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
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

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1979年,彭德怀完全平反后,对百团大战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如今各方均认为:当时日军的反扑确实给根据地带来很大困难,但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准备着巨大困难和牺牲,因“招来”困难而被指责是不正确的。

2.马本斋
尤素夫·马本斋,是抗日回族英雄马本斋的经名。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1901-1944年),字守清。

河北献县人。

回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抗日英雄。

马本斋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

曾在东北军中任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回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与日伪军作战870多次,勇谋兼备,注意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平等政策,在翼鲁豫地区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巩固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4年部队奉命转赴延安,在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分别为他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2009年9月14日,马本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1923年,18岁的杨靖宇由确山县来到当时的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杨靖宇走上革命道路的开端。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在这里,他的才情初露峥嵘,打下了在东北抗联时创作多首曲子的基础;在这里,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他和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5·30”反帝运动示威游行,并向群众发表了演讲。

其掷地有声的话语、铿锵有力的动作感召了很多群众。

1926年,他离开开封前,接受了党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返回家乡组织农民运动。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

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

[1-2]
杨靖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其故乡河南省确山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4月,在确山领导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
民革命军总指挥。

之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2
塑像(20张)
9年,杨靖宇赴东北,担任中国共产党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后被当时的日本租界宪兵抓获。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经组织营救于1931年11月出狱,。

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杨靖宇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在罄石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后来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根据“一·二六”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1933年9月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东北抗日部队统一建制,陆续成立抗日联军。

当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随着东北抗日力量壮大及抗日斗争持续,日军对东北战略后方更有所顾及,逐渐采用强制聚拢边区农民,严格的良民证管制,伪军高强度追袭,自备粮控管,提前收割粮食等,一方面将全部的民众集中管制,又采用良民证防止抗日武装与群众接触,对群众口粮收缴只能备几日粮食以及提前收割粮食防止支援抗日武装,伪军高强度追袭以消耗抗日力量精力。

[1]
1940年1月,杨靖宇所率部队被关东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

但据称被一个参谋出卖,他所率的60多人被发现。

2月18日,最后跟在他身边的两个战士战死。

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战死。

杨靖宇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穷苦农民家庭。

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

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杨靖宇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

[3]
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

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

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

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村落里找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

杨靖宇明白了一切。

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

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
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终年三十五岁。

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和折服了,当年杀害将军的岸谷隆一郎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并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自杀。

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杨靖宇领导的抗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日军对抗联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1934年至1936年三年间,日伪军仅在通化地区就烧毁民房1.4万间,废弃耕地33万亩,将1.2万户居民赶入“集团部落”(当时农民称之为“归大屯”)。

“集团部落”,就是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强行集中一处,一个“部落”通常为百户左右,也有更多的,最少不低于50 户。

周围筑两丈左右高的围墙,四角建炮楼,墙外挖壕沟,拉上铁丝网。

“部落”内除由青壮年组成“自卫团”,还驻扎警备队,有的是伪军,有的是日军。

选址都是交通便利处,并修筑警备道,有警备电话,与县城和附近“部落”连通,一处遭袭,别处即来增援。

平时进出搜查,粮食、盐、布匹等等,凡是“抗联”需要的一切,严禁带出“部落”。

人还要登记,叫“挂号”。

来客人要“挂号”,串亲戚要“挂号”,不“挂号”就会被视为“通匪”。

来客人要有“居留证”,串亲戚得办“行路证”,上山打柴,下河抓鱼,都得有证,连到河边挑水也得有个火印木牌。

1933年春,“集团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县试行,之后陆续在包括热河省的东北四省推行,1938年基本完毕。

用当年“抗联”文件中的话讲,“遍地的集团部落”。

“抗联”始终都是游击战,能打就打,打了就走,不能打当然也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儿都不愁吃住。

东北人烟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烟,因为早年这些土地大都无主,开垦了就是自己家的。

“抗联”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军事编制,没有后方,因而也就没有兵员、给养、弹药补给,可到处都有人,有人民群众的支援,这一切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这是一种人民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

可“遍地的集团部落”后,根据地、游击区成了无人区,“抗联”与群众分离了,就像鱼儿没了水、瓜儿没了秧。

从此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是食粮,饿死冻死的比战死的多。

日军还在吉林东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年间屠杀10万吉林人民。

并对抗联进行频繁讨伐。

使抗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5]
194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经叛徒张秀峰确认杨靖宇无误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