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作业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经济
返回
文化
制定
——
《夏小正》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 时期,著名的青铜 器有四羊方尊、后 母戊鼎
甲骨文是比较 成熟的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 体系
(1)农业:出现少量
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
(2)手工业:“工商 食官”,生产斜纹
——
提花织物
(3)商业:商人由政
府统一管理
返回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战国时 期(东周)(公 元前770年~ 前221年)
返回
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 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 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 是两个网络迭合。
返回
三、“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 务。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 担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 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
返回
以尊宗敬祖 为原则凝聚 族群力量
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 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 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 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 共同祭祀祖先,尊宗敬祖,族长借此而处理族 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 尊宗敬祖制度
2.国家结构 (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 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 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主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主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知识清单】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前221年)一、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1.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具体史实㈠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①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工具。
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①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上:(1)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2)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3)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4)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5)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
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
“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
”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2.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
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3.“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
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
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
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
这一观念旨在()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5.西周时期礼制严谨,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且不同等级的贵族鼎数不同。
但到春秋中晚期以后,不仅贵族墓中的总有僭礼现象,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同时嘉葬品中,陪葬品多以鼎、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随葬礼器的习俗消失B.等级身份观念的消亡C.迷信色彩的日益浓厚D.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6.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
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精神? (2)史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试答:
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__君_轻__民_贵_____”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伦理:主张“性本善”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
(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 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 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提示】 (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 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 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021届新高考专用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答案)
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
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
这反映出()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C.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2.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
其意为()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形成同一崇拜C.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权力模式3.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
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
这一状况()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C.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D.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5.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
商鞅意在() A.保护农业的生产B.抑制商业的发展C.限制贵族的剥削D.打击贵族的利益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
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7.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板块=中国古代史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一一先秦通史知识概览文化思想 时空 ._______系建一体构一1甲乎文1 1金,文11白家'“呜1 : ; *吸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1 1 1 1i 标 :W2O7O 年Ml 600年 ; M1046年 : 楠7了0 年 : 前 221 年富 : 世硬) <5^正亟) 制分匝〉 危京吵条I 刀桥L 种I |石器锄'拼||青[器| |井亩制| |铁型牛耕'小农经济|;线索一 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 娴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I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知建制开始形成,商鞅 1变法更侧敢于破旧立新、制度爪建,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容蕾*线索二先秦农耕文明的形成—! 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I 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C,线索三 先秦思想文化的争鸣“百家争鸣”莫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文学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干知识提炼精练基础考点一先秦时期政治文明的构建1.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1) 王位世袭制:指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民主推举部 落联盟首领)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2) 分封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服务于王权。
核心是封邦建国,广封诸侯,以 藩屏周。
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王确立了 “天下共主”的 地位,加强了统治。
(3) 宗法制:源于父系家长制,实质是以区分嫡庶之间权力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考试卷与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1.(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2·1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2·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
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4.(2022·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5.(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右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6.(2022·河南·模拟预测)《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的问题。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
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
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
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
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
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
表 经济 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现 文化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
民族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系 创造了条件
年份 2024年
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24 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
湖北卷·1 甘肃卷·1 山东卷·1 湖南卷·1 全国甲卷·24 广东卷·1 重庆卷·1
试题情境 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
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 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 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
良渚文化等
文化特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专题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专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A.女娲抟黄土造人,建构人类社会B.云南腊玛古猿禄丰、开远两种化石C.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D.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答案 A 女娲抟黄土造人是古代神话传说,不是最可信史料,符合题意,故选A项。
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直径为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
这种坩埚每个至少可熔铜200千克,当时铸造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至少需要六个这种大型坩埚。
这说明后母戊鼎的成功铸造得益于( )A.青铜铸造技术的普及B.工商食官制度的实行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用煤冶炼技术的提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代晚期,铸铜用的坩埚每个至少可熔铜200千克,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六个大型坩埚,也就是说,后母戊鼎的成功铸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得益于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故选C项。
A项中的“普及”表述错误,排除;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有利于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但并非后母戊鼎成功铸造最主要的因素,故B项错误;商代尚未使用煤作燃料冶炼,故D项错误。
3.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下图所示青铜器物( )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礼器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答案 A 三星堆青铜礼器和司母戊鼎均为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选A项;三星堆青铜礼器和司母戊鼎均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排除B项;三星堆青铜礼器和司母戊鼎都是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的杰出代表作,并不是民营手工业的精美之作,排除C项;三星堆青铜礼器和司母戊鼎均是礼器,在社会生产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练习一、选择题1.(xx北京东城期末)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结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2.(xx北京朝阳期中)“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
孔子认为( )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xx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属于孟子主张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4.(xx北京西城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
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
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孔子庄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子D.孟子韩非子5.(xx北京海淀期中)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
一般人的本性恶劣,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庄子6.(xx北京东城期末)《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楚辞》中都出现了一百多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二、非选择题7.(xx北京文综)(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学案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主干知识全解※时间轴(政治)大一统商鞅变法封建社会确立奴隶制社会瓦解(大分裂,大变革)宗法制分封制奴隶制 王位世袭制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石器锄耕 (氏族公社 (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青铜时代 铁器商业兴起 鼓励 重农抑商阶段特征经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1、农业:(1)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使用石刀石斧石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社会上生产力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的松土工具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及平民集体耕作。
井田制: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有,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
②瓦解: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大量私田出现;诸侯纷争,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商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步推广;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和郑国渠(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千里沃野”);使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模式,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弊端: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两极分化,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提升练(一)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含解析)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盟主”到至高无上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说明与商代相比,西周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项正确。
2.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由此可见( )A。
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C。
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D。
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解析:A 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 3。
(2018·河南开封一模)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精准练(解析版)1.(2019·宝鸡中学高考模拟)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防止地方离心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
2.(2019·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高考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 )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封建”概念。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权力,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宗法观念,“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征;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2019·江苏高考模拟)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由此可见周朝( )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 B.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的理解。
材料“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强调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神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权力的分配,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周代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排除D项。
4.(2019·四川高考模拟)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
这反映国人会议( )A.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C.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人会议在某些时候可以定夺国君的废立,由此说明国人会议对周代贵族的权力具有制约作用,故选A项;周代是在某些时候召开国人会议,并没有破坏正常的分封制度,故排除B项;周代国人会议并不是常设机构,所以不是确保民众参政的权利,故排除C项;周代建立的不是封建统治,故排除D 项。
5.(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模拟)《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阳后,对四方诸侯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A.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政治中心东迁使局势动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周公认为西周取代殷商的原因是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得到上天的认可,可见其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选项C 正确;西周时期儒家尚未形成,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周王和诸侯的关系,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18·四川高考模拟)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功能。
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D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并非经济能力不足和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而是国力强大,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BC。
7.(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考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户籍制度。
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错误,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8.(2019·天津高考模拟)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佐证商代()①冶铜技术的进步②甲骨文的成熟③民营手工业发达④养蚕业己经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代手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反映的是冶铜技术的进步,①正确;青铜器的上的蚕纹体现的是当时养蚕业已经存在,④正确,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商代青铜器的文字不属于甲骨文,属于金文,②错误,AC选项排除。
青铜器属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③错误,D选项排除。
9.(2019·湖南高考模拟)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 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
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10.(2019·四川高考模拟)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反映()A.诸子思想出现相互交融 B.统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中央集权得到普遍认可 D.战乱催生专制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反映出对统一的认可,结合战国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代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材料各自主张统一,反映不出诸子思想相互融合,故A错误。
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是普遍的观念,故C错误。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材料无法反映决策方式,故D错误。
11.(2019·北京高考模拟)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A.反对征收赋税 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 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
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
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
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
故答案为B项。
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12.(2019·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考模拟)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的关系。
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
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13.(2019·山东高考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
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1)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
图二秦人“尚武”,表明人民参战热情高。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秦军战斗力强,人民好战的原因在于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