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黔东南苗侗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摘要: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苗族侗族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中,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璀璨夺目的苗侗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并屹立于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之林。侗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破坏,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有选择、有意识地传承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尤为重要。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

一、黔东南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现在有苗族,侗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二、苗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

苗,侗村寨多坐落在群山环保之中,依山傍水与地形相结合,村落连地成片,村寨毗邻相依,

寨边溪水长流,梯田层叠,寨内木楼稠密,鳞次栉比,建筑以杉木为材,采用凖栓传合,结构复杂,

工艺精巧,造型壮丽。

苗乡侗寨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是黔东南苗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构成了苗侗人民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体系。其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合理,紧密坚固,建造工艺精湛。在黔东南一个完整的自然村寨的建筑由:鼓楼、鼓楼、吊脚楼、风雨桥构成。

(一)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一般可分干栏式吊脚楼、半边吊脚楼和曲栏围廊式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为前边大部分干栏式,后小部分落地式建筑。这种吊脚楼,主要是由于苗族村寨大多建立在河边,坡脚或半坡上,房屋依山而建,白于坡面较陡,要开出整块地基,挖坡时竖切面过高,破坏原坡地的承接力,容易引起切面塌万,危及住房。为了开屋基时尽量降低切面,利于水土保持而使所建房屋牢固,苗族在开展基时大都将地基开成上下两级,一般两级进深宽面相同或因地制宜可上边宽也可下边较宽,上下相距的一米多或两米以上,使建房后下级得到利用;还有的就坡顺势,用长短柱支架代替屋基修建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针对下级地基较宽,且与上级地基差距较高而建的吊脚楼。这种吊脚楼在修建时,先在下一级屋基用粗大,竖实耐腐的架柱与地脚柿,穿柿按纵横穿斗式先立好干栏砒柱。砒柱顶铺垫枕访后与上级屋基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再在这个平面屋基上建房,建成前部分房柱与下级抵柱基本相连的干

栏式吊脚楼

苗寨吊脚楼

(二)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作花桥,风雨桥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面上,也有建在田间的。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

桥梁多是巨大的杉木,桥亭用青瓦盖顶,桥廊两边设置栏杆和长凳,即可对桥身起保护作用,又可供人们躲避风雨,所以被称为“风雨桥”。并且是人们乘凉,对歌的好地方。长廊两旁的柱子、栏杆以及梁上绘有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的图画作装饰,它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锦屏赤溪坪风雨桥

(三)鼓楼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本地木匠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族建筑技术与审美观的发展以及族性象征的标榜。作为侗族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鼓楼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进行,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匪盗等,也可击鼓呼救,逢年过节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宾送客、对歌、跳舞、赛芦笙、耍龙舞狮。因此,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黔东南苗乡侗寨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传统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它综合了历史学、民族民俗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苗侗人民用自己特有的建筑物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民族性与文化特征。苗侗地区的建筑结构繁复,相互依存,互相呼应,体现一种协调。苗侗人民把自己的建筑哲学融合在文化性格中,又用美的形式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回归的家园。

三、苗侗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

1.现代建筑元素渗入苗村侗寨民居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一些苗侗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渐消失,一部分富裕的民众率先把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用于建造自己的住房,现在有一部分的房子不再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而是由钢筋、水凝土、瓷砖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组成的现代洋房。,现在出现很多砖混结构建筑与木质结构建筑相结合村寨。有的村寨出现土洋联袂的建筑:即第一层楼用钢筋水泥建造,二楼却是标准的本地木质结构风格的建筑。

2.普通侗寨公共建筑破落和消失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地区苗,侗村寨的调查,发现除了部分村寨的公共建筑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得很好外(如地扪侗寨,肇兴侗寨,从江小黄侗寨等地),在一些普通的侗寨,因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加上年久失修,侗寨的公共建筑(鼓楼、风雨桥、)处于崩溃边缘,显得尤为破旧。在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地区,苗,侗建筑文化形式基本消失。已经看不到这些代表本民族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了。苗,侗村寨的公共建筑,是苗,侗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信息,传承着民族的千年文化。随着它们的破落和消失,建筑文化也将逐渐没落。

3、侗寨建筑长期保存的难度大

与砖混和石混结构的建筑相比,苗侗寨纯木质结构的建筑长期保存难度很大,因为纯木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