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合集下载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一、历史因素1. 中俄都曾经是苏联力量的一部分,在苏联时期直辖的远东地区,位于中俄的平等疆界线之上,曾是苏联力量的统治范围;2. 1945年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苏联表明同意尊重这一疆域的中俄合作,因此也推动了两国共同的开发;3. 由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俄国船只来往于中国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从而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4. 二十世纪初,中俄政府就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希望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东方的据点,协助提高两国的安全状况和繁荣;二、经济因素1. 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已成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想开发共同利用的地区,两国在这里拥有大量重要的共同经济机遇;2.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地区,尤其是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3. 远东地区地处俄罗斯与中国腹地,能够直接参与东亚,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快速增长和贸易,这极大的拓宽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版图,双赢受益;4. 远东地区还有极为活跃的投资,商业旅游活动,有助于两国加强经济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分享经济红利。

三、政治因素1. 远东地区位处中国和俄罗斯交界处,现在是二国关系最为稳定的地区;2. 多次的中俄高层会议,把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也对促进双方合作有重要支持;3. 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水平上的合作共识,以及双边磋商,也极大的支持了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4. 作为目前国际多边主义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也加快了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以帮助建设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多边体系。

综上,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曾与苏联平等疆界线之上,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而两国政府也为提高安全状况和繁荣,而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使得它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地区。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1. 以下哪个朝代最早推行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A。

解析: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 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A。

解析: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 文艺复兴起源于哪个国家?()A. 意大利B. 法国C. 英国D. 德国答案:A。

解析: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4.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 莱克星顿的枪声B. 独立宣言的发表C. 萨拉托加大捷D. 约克镇战役答案:A。

解析: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5.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珍妮机的发明B. 蒸汽机的改良C. 火车的发明D. 轮船的发明答案:A。

解析: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的珍妮纺纱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6. 戊戌变法发生在()。

A. 1894年B. 1895年C. 1898年D. 1900年答案:C。

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7.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 巴黎公社B. 苏维埃俄国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 共产国际答案:A。

解析: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后续侵占中国东北铺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历史背景1. 清朝后期的东北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权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

俄国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日本则渴望获取东北资源。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在东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巩固,政权薄弱,无法有效维护领土安全。

3. 群雄割据的混乱局势:东北地区出现多股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治、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为日本侵略创造了机会。

二、原因分析1. 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渴求:日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觊觎对象。

他们欲通过侵略东北地区以解决经济困境。

2. 恢复满洲国的意图:日本在满洲国成立后,希望恢复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以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3. 南满铁路遭炸事件作为借口: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南满铁路遭到炸毁。

而事实上,这次炸弹爆炸是由日本军方自导自演,将之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合理化借口。

4. 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外部扩张,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三、事件发展1. 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半年后建立了满洲国。

2. 日本舆论煽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对事变进行宣传,大肆煽动反华情绪和民族仇恨,煽动舆论对中国进行歧视。

3.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震惊国际社会,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但无法阻止日本继续侵略行动。

四、影响与启示1. 加强了日本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打开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土壤。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8期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正在举行会议,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

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被悉数逮捕。

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

张学良与斯大林交手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

1924年,苏联政府与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

中东铁路名义上是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

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满。

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

他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

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激烈反应。

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

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据说,张学良在5月26日收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

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北军警突袭苏联驻哈领事馆。

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

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姿态。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国民政府接收抚顺煤矿是根 据《中苏同盟条约》规定的,苏方 无法反对, 但他们在暗中极力阻 拦。 张莘夫等到达抚顺,下车后即 被苏军安排到抚顺煤矿事务所居 住,由苏军4人把岗监视。 次日,随 行路警枪支被缴去, 所有接收人 员失去人身自由。 当天,张莘夫设 法通知沈阳说 “苏军仅能保证二 十四小时 ,望 设 法 ”,电 话 中 途 被 切断。
1946年2月,以“张莘夫事件”为 导
火线, 全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
模的反苏示威游行。
2月16日,流亡重 庆 的 东 北 旅
渝同乡会在青年馆举行集会,讨
论张莘夫被杀事件和收复东北问
题。 东北籍的国民政府官员莫德
惠、李锡恩、钱登来、宁恩承参加
了集会。会后2000人游行至国民政
府, 请求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措
论大哗。 2月13日,《大公报》发表
王芸生执笔的社评指出:“现在秘
密宣布了,人们读了这个协定,尤
其是中国人读了这个协定, 不能
无所感慨。 未经征得中国的同意,
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 不啻代
为主持, 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受处分的地位。 ”来自这时, 张莘夫接收抚顺煤矿
被杀害的消息又在民间广泛传
开,更加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22日, 国民 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再次指示各地党团支部处理应 急办法,如学生游行不能阻止时, 应设法使 “此项运动对东北之接 收有所稗益而不致因此增加政府 任何困难 ”,各 地 游 行 时 “最 好 有 为学生所信仰之教授参加, 免受 任何野心分子所操纵破坏”。
东北旅渝同乡会的游行揭开 了2月反苏大游行的序幕,22日,重 庆26所大、中、小学的2万多名学生 和职工,组成“重庆市各校学生爱 国运动游行大队”, 于早上6点从 沙 坪 坝 小 龙 坎 整 队 出 发 ,7 点 入 城 游行, 队伍中既有中央大学附小 的学生, 也有白发蟠然的大学教 授。 游行队伍高呼“苏军必须立即 退出东北 ”、“东 北 是 我 们 的 生 命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作者:刘志青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2期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发表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的《雅尔塔公报》,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

该协定规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得到使用中国东北军事港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的特权。

此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约定: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当于3个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3个月完全撤退。

此后,苏军应将东北完整地交还予中国国民政府。

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工具,开进东北的国民党军极为有限。

应蒋介石的请求,美国帮助将西南、华南等地的国民党军转运东北,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后在青岛、天津、秦皇岛登陆。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发展前景出发,根据中苏关系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调集各路武装以各种途径进入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担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重任,坚决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了14年英勇斗争。

后来,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被迫撤退至苏联境内,整编为教导旅。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陆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小组,配合苏联远东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

8月9日,苏联远东军150余万人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

在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东北抗联官兵,立即号召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向日军补给线出击,追歼日军溃散部队。

东北抗联教导旅主力则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同苏联远东军一起返回东北,完成解放东北的作战任务。

在苏联远东军的迅猛攻击下,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

至8月22日,东北各大城市全部被远东军占领。

9月5日至10日,东北抗联教导旅330人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领下,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的任务已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同国民党发动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进行斗争。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2011年4月,俄罗斯托木斯克州“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了一批重要文件,其中涉及中国抗日英雄苏炳文率领“东北民众救国军”在1932~1933年间撤退至托木斯克的情况。

虽然国人对苏炳文略知—二,但对他和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异国颠沛流离的生涯却知之甚少。

在“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的档案里。

关于苏联收留东北救国军的内容其实只有五页灰突突的打字纸和两封电报,其中一张纸上盖有“待销毁”的字样,剩下的或是盖有“秘密”,或是标有“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简称)呈送”的字样,所有文件上记录的都是当年西伯利亚边疆区委员会主席列万多夫斯基与托木斯克地区领导人的谈话内容。

这些形成于1932年12月前后的文件只打印了极少的几份,主要分送联共(布)托木斯克市委、托木斯克市政府、格别乌托木斯克办事处和托木斯克步兵师司令部。

莫斯科掩护下的撤退早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共合作并驱逐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顾问后,中苏关系便跌入低谷,只是到了日本入侵东北后,面对共同的敌人,中苏才勉强于1932年恢复外交关系,但苏联官方出于避免惹火烧身的考虑,对中日冲突保持中立立场,仅仅在私下里支持中国实力派在满洲开展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

曾追随国民政府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抗日的东北军将领苏炳文,在经过同日伪虚与委蛇数月之后,于1932年3月31日再次在海拉尔高举义旗,通电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不久又正式宣布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通电中外,在嫩江西岸坚持抗日斗争。

日军起初只派遣少量部队驱赶伪满杂牌军进攻苏炳文部,结果均被其击退。

日军遂于11月中旬趁嫩江封冻之际,以松木直亮的第10师团为主力,配合以装甲车、坦克和飞机助战,逐步将装备低劣的救国军压缩到朱家坎、腰库勒一线,苏炳文部在北大荒转战于冰天雪地之中,终至弹尽粮绝。

迫不得已,苏炳文向苏联发出求助信号,他在送给苏联驻哈尔滨领事的信中写道:“请求苏联政府允许自愿解除武装的我东北民众救国军部队撤退至苏联境内,并伺机回国作战。

智慧树军事理论

智慧树军事理论

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
• 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 但他始终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基本准绳和终极 目的。这充分暴露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政 府的不择手段谋求本国战略利益的私欲。我们 应该铭记前苏联援华抗战和出兵东北对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国利益的损害。
军事理论
——160831班
1.假定不存在
当时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中国乱、世界乱、天下大乱,战争不可避免
2.假设存在
世界革命的风暴来的更早,更加猛烈 现在的世界可能是一个新的局面、新的面貌
苏联
80个师、46个旅 共158万余人 26000门火炮
日军
31个师,13个旅 120万余人
5400门火炮
1200辆坦克 1900架飞机
5500辆坦克
5300架飞机
雅尔塔会议
历史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 西斯集团挑起的,他们是当时全世界人们的 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 斗争,1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先垮台。 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 时,只剩下日本法西斯,他的实力虽未受到 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雅尔塔会议地址
宫殿内部
会议内容
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 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 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 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 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 日作战,其条件是保持蒙古独立。 ④联合国问题,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研究综述

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研究综述

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研究综述作者:王乃荣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4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大林对国共两党力量的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对华政策。

在二战结束初期,斯大林采取亲国民党弃共产党的政策,在一百多万苏联红军陈兵东北的情况下,与当时的当时的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对其进行拉拢,通过对国民政府承诺解决当时的新疆问题,通过上述条件来获得当时中国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承认,为了保证其远东利益的实现以及外蒙古的利益实现,斯大林阻碍共产党的接受日本投降来对共产党进行抑制。

从而对借此来满足国民政府的条件。

为了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形成可靠的盟友,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拉拢来抑制美国,不希望美国政府插手中国的东北,希望独占东北,本质都是维护苏联的利益。

关键词: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调整转变一、斯大林亲国民党弃共产党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利益,采取亲国民政府放弃共产党的态度,与国民政府结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维护苏联在东北乃至远东的利益,通过抑制共产党,阻碍共产党接受日本的投降来保证国民政府利益从而变相维护苏联利益。

秦正为在《国家利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中写到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不管交好与交恶,本质上都是从国家利益的层面出发,苏联方面虽对共产党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还是在对华政策中贯穿始终。

沈志华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与结果》中写到,苏联出兵东北目标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与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一道,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结束战争,实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苏联在远东的既得利益。

李静云在《从萨达林出兵中国东北看斯大林对华政策》中写到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出兵把中国东北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帮助中国赢得反法西斯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始终围绕着维护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这一核心,体现了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实质,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义。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随着战局的明朗化,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谈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时,便明确地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这些曾是沙俄的权益。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明:“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6]
尽管这个协定是一年以后才公布的,但对于苏联所提的政治要求的实质问题,人们在当时也不乏认识。捷克斯洛伐克驻英使馆的一位官员就曾指出:“苏联的愿望是要一雪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屈辱,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在满洲的一切权力和利益。”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驻英大使顾维均也都认识到苏联在雅尔塔要求的实质问题是“由苏俄恢复帝俄在满洲的权益”,“而这些权益都是由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而丧失了的。”[7]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过程和背景是很复杂的。苏联报纸强调,这是应美国和盟国的要求,苏联政府的对日宣战声明中也明确提到:“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12]
虽然这种说法无疑有助于使苏联出兵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但这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的确,中国政府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直渴望苏联公开对日作战,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还千方百计挑动苏日冲突。而美国政府自德黑兰会议以后,也确曾多次在私下交往中要求苏联做出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这是已为许多文件和史书证明了的事实,但是以下几个问题更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些事实可以说明苏联出兵完全不在于是否受到外界的鼓动或压力,而是由苏联既定的远东战略目的使然。
然而,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这一点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政治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或者由于后来的思想禁锢,人们都较多地或片面地强调了苏联出兵对于援助中国抗日和促进远东和平的政治意义,只是从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才开始提出一些异议。本文试图从苏联远东战略和对华政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中苏边境冲突

中苏边境冲突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

1946年全国爆发反苏大游行:迫使苏军撤出东北

1946年全国爆发反苏大游行:迫使苏军撤出东北

[键入文字]1946 年全国爆发反苏大游行:迫使苏军撤出东北导读:1945 年8 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迅速进入我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后,苏联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争霸,以延迟撤军来胁逼国民政府答应其在东北的政治企图,致使东北长达半年仍未为被中国接收。

与此同时,驻东北苏军又屡屡出现一些违纪行为,不但严重损害了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还使中国民众,尤其是东北人民对苏联的感激之情逐渐被冲淡,并转为仇怨,纷纷盼望中国政府尽快接收政权,整顿治安。

1946 年2 月20 日,东北兴安省府主席吴焕章接收兴安省(中华民国在抗战胜利后设的东九省的其中一省,简称兴)受阻,被迫折返北平。

消息传来后,民众激愤不已,虽然国民党“党团事先并无主动”,但“激于爱国热诚之中立分子所发起”,重庆大学等14 所大学的学生代表,除“中大以学生意见不一致,未参加罢课”外,其余的都决定“自20 日起一律罢课,并定于22 日结队入市区游行示威”。

得此消息,对政府不满的国民党右派大喜过望,认为这是“打击中共”的好机会,并乘机挑唆。

此时,中共对苏联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也深感不满,从国家主权利益和民族大义出发,希望“苏联军队愈早退出东北愈妙”。

可面对即将爆发的中国民众反苏运动,苏联却不以为然,除对中国政府“表示抗议”外,还再次声明:日本的“东北工业应属苏军战利品,某些工矿事业要中苏合资经营,并关切美军何时离华”,稍后又宣布把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并入苏联版图,而对自己何时撤军则闭口不谈,大有把东北也收入囊中之意。

苏联的种种做法犹如火上浇油,令本已不满的中国民众更加愤怒不已。

1946 年2 月22 日,来自重庆20 多所学校的两万多名学生、教职员工举行游行,沿途散发《告全国同胞书》《致苏联抗议书》等,“路侧民众,皆以热烈掌声,并随呼口号,且有燃放鞭炮”。

与此同时,傅斯年等20 位文化界人士也借机发表《我们对于雅1。

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摘要: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军150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于促使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加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正目的,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提出一些异议。

本文综合了一些学界学者的几种观点,对这一争议问题进行了综合的论述。

关键词: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中苏关系正文:一、苏军出兵东北前的时局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集团挑起的,他们是当时全世界人们的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斗争,1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先垮台。

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时,只剩下日本法西斯,他的实力虽未受到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进入中国东北,歼灭了盘踞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地区的日本陆地主力——关东军。

苏联的这一行动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今晨参战,使我国最终处于绝境,已无可能继续作战。

”[1]那么苏军为何要出兵中国东北?其原因究竟是怎样的?这里我们举出了几种观点。

二、苏联出兵东北的原因(一)、援助中国说这种观点认为,苏军出兵东北抗击日本法西斯,是由于中苏同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之中,又有地缘的关联,都背负着抗击法西斯势力的责任,出于道义苏联的出兵是为了解放被日本法西斯控制下的东北,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种说法随着学者的不断研究,已经是去了可信力。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确是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有一定帮助,但这并非源于其本意。

(二)、雅尔塔会议的产物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__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聚会雅尔塔。

由于三国参加会议的目的不尽相同,因而会上必然出现各种矛盾和分歧。

苏联如何阻碍国民政府接收东北

苏联如何阻碍国民政府接收东北

苏联如何阻碍国民政府接收东北1945年8月,苏联出兵击溃日本关东军,随即占领东北,以致国民政府在战后不得不与苏联商谈接收事宜。

在此过程中,苏联设置了重重障碍,导致中国的接收工作几乎失败。

…[详细]一、“接收东北”问题的产生,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所谓“接收东北”系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苏军手中接管东北,恢复对这一地区行使主权。

因为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国民政府接收东北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力。

1、美英出卖中国利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苏联借机占领东北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开会,商谈战后格局。

在没有中国代表与会的情况下,三大国通过一项史称“雅尔塔密约”的协定,要求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作为交换条件,美英许诺“外蒙古维持现状、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等划归苏联、苏联重新获得大连商港和旅顺军港使用权、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

”为取得苏联、美国等盟国的支持,国民政府在1945年8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一系列附件,承认了“雅尔塔密约”强加给中国的各项要求。

苏联则承诺会援助国民政府,并在出兵后三个月内撤出东北。

…[详细]2、国民政府行动迟缓,接收之初就感到苏军压力苏联在1945年8月9日向日本宣战,仅仅几天后,天皇就发布了投降诏书。

当月31日,苏军完成了对东北的军事占领。

中共在华北有敌后根据地、在东北有抗日联军,占了地利优势。

中共在8月11日下达向东北进军的命令后,八路军、新四军于11月初即与抗联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以林彪为司令。

相比之下,国民政府方面慢了好几拍。

国民政府在9月1日公布了对接收东北人员的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张嘉璈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

10月12日,熊式辉一行抵达长春,开始与苏联方面进行接收谈判。

长期管理国民党东北党务的齐世英是熊式辉的随员之一,他后来回忆说,他们“下机皆坐俄军军车前往住处……到达一看,上上、下下、男男、女女皆为俄国人,站岗的也是俄国兵,大家看到这种情况,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是怎么回事,而接收的热情突然降至冰点。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日本对亚洲欲望的开始。

为了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背景1.1 战略需求——控制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对日本军事、经济和政治意义重大。

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实现控制中国北部和远东地区的目标。

1.2 帝国主义竞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20世纪初,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剧。

日本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渴望通过对中国的侵略来满足其资源需求和国家荣誉感。

此外,日本还希望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以确保其在亚洲地区的霸权地位。

1.3 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美国制定了《斯特姆记忆书》,宣布将对日本的侵华行为实施制裁。

然而,日本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同样不断升级,例如日本幕僚长本庄炽发动了“弹圧外交”、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二、国内背景2.1 内部分裂和腐败——国家权力空缺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内部分裂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北洋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导致国家权力的分散,使得中国无力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2.2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失败中国政府未能有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中华民国内部各派系的斗争削弱了国家的实力,给了日本机会以武力控制中国东北地区。

2.3 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抗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薄弱。

中国军队缺乏现代化军事装备和战略规划,面对日本的入侵几乎没有抵抗力。

这使得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事实上得以顺利进行。

三、具体原因和事件3.1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伪满洲国建立1931年,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东北地区建立,旨在进一步侵略中国。

而九一八事变则是日本关东军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制造的借口,用来正式占领东北地区。

中苏论战原因的研究综述

中苏论战原因的研究综述

中苏论战起因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中苏论战的起因进行了较多的深入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全面而深刻。

从现今出版的论文著作来看,众多学者观点趋于一致,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等观点。

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点:综合因素论、意识形态分歧论、国家利益冲突论以及新视角下的其他因素论。

关键字:中苏论战;中苏关系;起因;综述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的中苏大论战,是一件涉及面广、影响尤为深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之间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论战,实属罕见,且令人不解。

多年来众多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有关历史档案纷纷解禁,关于中苏论战起因的研究硕果累累。

近几年又有不少学者从新视角重新解读这段历史,提出了新的观点。

因而,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综合因素论对于中苏论战的起因问题,相当多的学者都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包括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

对此问题有较早研究的学者何飞认为,中苏论战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中苏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是由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产物。

中苏论战首先起因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但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主义之争”,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冲突是论战的内在原因。

中苏两国及两党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结下的宿怨,则是论战的深层的历史因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50、60年代,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上都存在着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等严重弊病。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高考历史真题解析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是中苏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对世界局势和国内外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学科的高考考纲中,这一事件常常被提及。

本文将对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解析。

1. 历史背景1969年是冷战时期,国际局势复杂。

苏联和中国之间由于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的差异逐渐产生分歧。

此前的1960年代末,中苏两国领导人频繁交往,形成了“中苏结盟”的局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两国围绕社会主义道路和国际战略出现了分歧,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紧张。

2. 冲突原因中苏边境冲突的导火索是苏联对中国东北边境上的黑龙江、外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领土要求,尤其是对中国在黑龙江里约古城(现苏伊士市)的占领行动。

这引发了中苏之间的激烈争端和武力冲突。

苏联突袭了中国驻黑龙江里约古城的边防部队,中方对此予以了有力回应。

3. 冲突影响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对中苏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严重负面影响。

此后,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减少甚至中断。

中苏边境地区也成为两国军队的分界线。

这一事件使中苏关系进入了最低潮,并持续数年。

4. 中苏边境冲突的深层原因中苏边境冲突的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两国之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

苏联试图通过对中国的领土要求来巩固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利益。

而中国则坚决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此外,中苏两国都希望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也促使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差异和争夺。

5. 冲突后的调解与改善在1970年代初,中苏两国领导人开始展开接触和交流,试图化解分歧,改善关系。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和1979年的中美建交为中苏关系的修复创造了条件。

然而,中苏关系的恢复与改善需要经历长期艰难的谈判和努力。

6. 对高考意义对于历史学科的高考来说,通过解析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中的纷争和冲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世界格局。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
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土地改革与人民的广泛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3)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4)学生运动高潮,人民民主运动发展
这些表明,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政府已经陷入了全民包围中。
4、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积极的结果?并说明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故事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故事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故事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和不幸。

然而,这起事变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格局,还反映了各方势力的复杂利益关系。

首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由于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扩张野心。

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在追求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资源丰富地带,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眼中钉。

为了实现其殖民目的,日本秘密策划并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借口在沈阳铁路的爆炸事件中,诬称中国军队袭击了日本的利益。

事实上,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借口,旨在为日本军队进攻东北地区提供合法性。

其次,九一八事变的背后,还有苏联的利益和影响。

当时的苏联正处于革命后的建设阶段,需要稳定的边境和安全的后方。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东北条约》,承诺在东北地区提供军事援助。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积极介入,派遣军队进入东北地区,与日本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

苏联的介入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也为事态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此外,九一八事变背后还有中国国内各方势力的博弈和角力。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民政府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威胁和国内各派势力的纷争。

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着如何应对日本侵略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平衡各派势力的利益。

一方面,国共两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加强了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也面临着来自军阀、地方势力和外交派系的压力,需要在内外交困之间寻求平衡。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故事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反应和态度。

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但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九一八事变并没有引发全面的国际干预。

国际社会的袖手旁观,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得以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故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黄俄罗斯计划是俄罗斯帝国于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狂潮中侵略中国的一次计划,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纷纷入侵,都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

相比英法等国家,中国北部强国俄罗斯具有地理优势,不用漂洋过海,自然俄罗斯想得到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处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之下,尼古拉二世为了占领中国更多的领土,制定了著名的黄俄罗斯计划。

那么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呢?查阅历史资料便会得知,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主要是把中国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东北海参崴一线以北的领土划归俄国所有。

为了能将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中规定的领土抢夺到手,沙俄政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恰在此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自顾不暇,自然就顾不上东北地区了,于是沙俄迅速出兵中国东北。

沙俄利用坚船利炮迅速进军黑龙江地区,制造了海兰泡和六十四屯等多起大屠杀,并且抢占了这些地区。

之后沙俄占领东北,为了让这一行为合法化,进一步实施黄俄罗斯计划的内容,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交收东叁省条约”。

此后沙俄在中国东北兴办学校、工厂、报刊杂志,对东北地区实行了文化侵略。

但在俄罗斯帝国内部早已是矛盾重重,1917年11月,俄国农历十月,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

沙俄帝国被推翻,当然沙俄针对中国的黄俄罗斯计划也宣告破产,黄俄罗斯计划内容也没有彻底得逞。

总之,黄俄罗斯计划内容就是沙俄要将从新疆到海参崴一线以北的中国领土抢占为俄国所有。

黄俄罗斯计划的经过黄俄罗斯计划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帝国入侵中国东北的一个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执行者就是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借帮助中国维护治安为由入侵中国东北,那么黄俄罗斯计划实施过程是怎样的呢?黄俄罗斯计划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文化上的入侵,第二是大惨案事件,第三是入侵并占领东北。

首先,俄罗斯帝国在我国东北疯狂的开办学校,根据统计,从1898年到1917年这段时间里,俄罗斯先后开办了400多所学校,而且这些新开的学校教的东西和俄罗斯本地是一模一样的,可见俄罗斯是想同化百姓,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应在给中国政府带来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摘要: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军150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于促使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加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正目的,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提出一些异议。

本文综合了一些学界学者的几种观点,对这一争议问题进行了综合的论述。

关键词: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中苏关系
正文:
一、苏军出兵东北前的时局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集团挑起的,他们是当时全世界人们的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斗争,1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先垮台。

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时,只剩下日本法西斯,他的实力虽未受到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进入中国东北,歼灭了盘踞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地区的日本陆地主力——关东军。

苏联的这一行动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今晨参战,使我国最终处于绝境,已无可能继续作战。

”[1]
那么苏军为何要出兵中国东北?其原因究竟是怎样的?这里我们举出了几种观点。

二、苏联出兵东北的原因
(一)、援助中国说
这种观点认为,苏军出兵东北抗击日本法西斯,是由于中苏同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之中,又有地缘的关联,都背负着抗击法西斯势力的责任,出于道义苏联的出兵是为了解放被日本法西斯控制下的东北,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种说法随着学者的不断研究,已经是去了可信力。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确是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有一定帮助,但这并非源于其本意。

(二)、雅尔塔会议的产物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__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聚会雅尔塔。

由于三国参加会议的目的不尽相同,因而会上必然出现各种矛盾和分歧。

但是他们在消灭德日法西斯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

2月8日,斯大林在雅尔塔同罗斯福密谈时,提出苏联出兵的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参加对日作战。

”[2]雅尔塔会议使斯大林终于达
到了自己的目的。

《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前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其参战条件为:①外蒙古之现状须予维持;②1904 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权益须予恢复, 即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须交还前苏联;③大连商港须国际化,前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前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④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⑤千岛群岛须交予前苏联等。

以上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后,为了履行对盟国许下的诺言,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终实现,才会开始对日作战的各种准备。

(三)、远东战略说
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奉行对外扩张的方针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或直接掠夺领土、扩大疆界,或利用军事、外交手段实施控制和影响,以此建立起了一圈环绕俄国的势力范围和缓冲地带。

这一外交战略的实行,不仅体现在欧洲(如对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而且体现在亚洲(如对中国的新疆、蒙古和东北地区)。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为沙皇俄国进一步在远东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机会。

一个貌似强盛的东方大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于是沙皇俄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干涉还辽”为契机,以金融资本为先导,开始向中国东北渗透。

通过开设华俄道胜银行,修建东省(中东)铁路,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一个独占中国东三省的“黄俄罗斯”计划开始全面实施。

然而,由于沙俄在中国东三省的势力发展与日本在华利益发生冲突,终于导致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

俄国战败,从而丧失了除北满外在远东的几乎全部权益。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终结,日本注定战败时,斯大林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提出“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司的各项权益。

”[3]因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被认为是苏联的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四)、复仇行为说
此观点与远东战略说有关,由于,苏联的远东战略被1904年的日俄战争所打碎,所以为了洗刷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所遭受的耻辱,欧洲战局稍有好转,斯大林就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几次或明或暗地对美国提起沙俄在远东的权益,而且斯大林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当天的演说中也特别提到日俄战争的问题。

斯大林说:“1904 年的失败是俄国的污点,而为了清洗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 40 年。

”[3]斯大林演说之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还率人于 9 月6 日特意前往旅顺,为日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战死的俄国官兵敬礼并敬献花圈。

这一意味深长的举动进一步表明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实目的。

(五)、美苏争霸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斯大林清楚地看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前苏联在远东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关键就是看谁能控制中国。

1945年8月6、8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下原子弹,面对美国的军事打击,日本政府内部就是否无条件投降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消息很快传到苏联政府那里,斯大林决定立即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

显然,美国这时使用原子弹,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是迫使日本在苏联参
战前投降,以排除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影响和抵消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多年浴血抗日的不朽伟绩,想借此独享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声誉和占有最多的胜利果实;二是即使日本不能在苏联参战前放下武器,也可以用原子弹来贬低苏联参战的意义,而提高美国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为了同美国争夺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而中国东北是苏联通向太平洋地区最好的通道,假如美国抗日战争一旦胜利苏联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三、结语
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他始终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基本准绳和终极目的。

这充分暴露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政府的不择手段谋求本国战略利益的私欲。

我们应该铭记前苏联援华抗战和出兵东北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国利益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曹先发《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的评价》怀化师专学报 1997年2月
第1期第16卷。

[2]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共近代史教研组。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王稳祥《也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4 月第26卷第2期。

[4] 范敏华《关于苏联出兵东北的几个问题》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第19 卷
第 4 期1999 年 8月
[5] 饶品良《苏军驻中国东北研究述略》党的文献2005年第6期
[6] 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