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合集下载

X线摄影的原则

X线摄影的原则

X线摄影的原则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 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常规X线检查技术)-试卷1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常规X线检查技术)-试卷1

放射医学技士专业实践能力(常规X线检查技术)-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成人心脏摄影的焦一片距为(分数:2.00)A.50cmB.85cmC.100cmD.120cmE.200cm √解析:解析:为减少心脏影像的放大,降低测量误差,心脏摄影一般采用远距离(200cm)摄影。

2.胸部摄影,FFD选用180cm的原因是避免因(分数:2.00)A.左右径较窄、前后径较薄引起的影像放大B.左右径较厚、前后径较宽引起的影像放大C.左右径较短、前后径较长引起的影像放大D.左右径较扁、前后径较窄引起的影像放大E.左右径较宽、前后径较厚引起的影像放大√解析:解析:正常人的胸部左右径较宽,前后径较厚,为尽量减少因左右径较宽、前后径较厚引起的肺内组织结构的影像放大,所以规定。

FFD成人一般选用180~200cm、儿童选用100cm。

3.膈上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分数:2.00)A.浅呼吸屏气B.深呼气屏气C.深吸气屏气√D.平静呼吸屏气E.腹式呼吸屏气解析:解析: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分别与肺组织、腹腔脏器重叠,两者对X线的吸收差异很大,所需摄影条件差异很大,同一个摄影条件难以兼顾膈上和膈下肋骨。

膈上肋骨摄影采用深吸气屏气使膈肌下降,按膈上肋骨的摄影技术选用曝光条件,尽量多显示膈上肋骨。

4.肋骨斜位摄影,目的是观察(分数:2.00)A.腋中线,肋骨上斜部骨质情况B.腋中线,肋骨直线部骨质情况C.腋后线,肋骨弯曲部骨质情况D.腋前线,肋骨弯曲部骨质情况E.腋中线,肋骨弯曲部骨质情况√解析:解析:肋骨斜位摄影,主要观察腋中线区肋骨弯曲部的骨质情况。

肋骨斜位,可使肋骨弯曲部靠近胶片,前后斜位肋骨后部展平,肋骨颈部显示清晰。

后前斜位,肋骨前端与肋软骨相接部,因避开心脏,对比度较大,可清晰显示。

5.心脏左前斜位,冠状面与胶片的夹角是(分数:2.00)A.30°~50°B.45°~55°C.55°~65°√D.70°~80°E.85°解析:解析:心脏的室间隔与房间隔所处平面是向左前外方向伸展,与人体的矢状面形成的夹角为15°~25°。

放射科常用数字X线甲级片评级标准

放射科常用数字X线甲级片评级标准

放射科常用数字X线甲级片评级标准1.成人胸部后前位甲级片评定标准(1)摄影体位正确:①胸部摄影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②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胸椎位于图像中心,双侧胸锁关节对称显示,双侧锁骨对应位置等高;③肩部软组织影上留 5cm 直接曝光区;④摄影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

①基础灰雾密度值: D≤0.30。

②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第6、7后肋间肺组织密度D=1.8±0.1,心影内密度D=0.55±0.05。

③直接光区密度值:D>2.4。

④CR、DR胸部后前位曝光剂量参数:130kV,1.0~3.0mAs,SID=180cm,使用AEC,选择两上探测野,体表人射剂量应入0.2mGy。

(3)影像层次分明:①能清晰分肺野、纵隔、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②第1~4胸椎清晰可见,第5胸椎以下及心影后肺纹理、肋骨应隐约显示;③心脏、纵隔、隔肌边缘清晰锐利。

(4)无技术操作缺陷:①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②无体外伪影;③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④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2.成人胸部侧位甲级片评定标准(1)摄影体位正确:①图像下方包括前后肋隔角,胸椎呈侧位投影,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②双肺后缘重叠,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2)影像密度适当。

①基础灰雾密度值:D≤0.30。

②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 2.0。

③直接曝光区密度值:D>2.4。

④CR、DR胸部侧位曝光剂量参数:130kV,3.0~6.0mAs,SID=180cm,使用AEC,选择中间探测野,体表入射剂量应<0.6mGy。

(3)影像层次分明:①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②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影像明了;③肺野血管影自肺门向肺野外带能连续追踪,并清晰可见直径2mm血管影;一侧隔肌面、肋隔角边缘锐利清晰。

X线投照规范

X线投照规范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颅,下线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在暗盒中心。

中心线; ①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

②向足侧倾斜15o~20o角,通过鼻根射入暗盒。

用途常规位置。

如观察前额和眼眶病变,应以中心线向足侧倾斜摄影。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下颌稍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左右两侧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线包括下颌骨。

中心线对准眉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适用于患者意识不清而不宜于俯卧位摄影者,或同时需要检查内耳等部位者。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测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级超出头顶,下级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与眉间的连线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Towne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下颌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为使患者较为舒适.可用一棉垫垫于枕骨处。

暗盒上缘与头顶相齐,下级低于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对暗盒中心上方约5cm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o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1cm处,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用途对检查枕骨和额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颅底颌下顶位(颅底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背部用沙袋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使腹部肌肉松弛。

头尽量后仰,使头顶与台面接触,听呲线尽量与胶片平行。

前额用棉垫和沙袋顶住,使头颅保持后仰姿势。

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线超出枕外隆凸。

标准体位投照

标准体位投照

X线投照技术和评价质控常规(2010-10-10 13:10:42)标签:x光宠物骨科第一节管理常规一、工作制度总则1. 凡适合放射科的各项检查与治疗,必须由临床各科医师检查患者后,按规定认真详细填写申请单,经放射科有关人员审核后登记;常规检查尽量当天完成,各种特殊检查或治疗,须事先预约登记,并做好术前准备,按预约日期来科检查或治疗。

2. 重要及特殊的检查或治疗,应由负责医师、技师详细了解病史和各种临床资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确定适应证,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实施前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有关事宜,签订协议书。

3. 危重患者或具有危险性检查技术,应有临床医师监护患者,以便随时进行抢救,防止意外。

4. 各种检查原始资料,包括X线片、CT片、造影片等均由放射科统一保管,严格执行借阅手续。

凡具有科研价值和某些特殊情况的资料,常规到放射科阅片,原则上不外借。

5. 执行集体阅片制度,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主持阅片,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诊断报告必须由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发。

6. 透视、急诊和特需者检查报告应即时发出,其他检查一般情况均于当天发出,遇特殊情况亦可次日发报告。

7. 健全各种管理体制、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有计划培养提高全科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8. 定时召开科室骨干和全科会议,总结和布置工作,传达院长及有关部门的部署和安排等。

9. 加强安全保卫,做好防火、防盗、防爆、防电击工作。

二、暗室常规1. 胶片存放应符合低温、干燥、远离放射源,无化学气体,避免各种光线照射的安全条件。

2. 胶片进出帐目要清楚,按失效期先后顺序使用;竖立安放,避免摩擦及重压。

3. 暗室应设照明灯、安全红灯;室内保持清洁整齐,开封后的胶片严格防止漏光;拆装胶片要柔和,避免损坏增感屏,无屏暗盒在装胶片时不能夹有纸张。

4. 掌握自动冲片机操作规程,调配药液要准确,不能有显影与定影或定影与水混和现象;冲洗胶片时发现机器异常现象或照片质量问题时,要及时向组长、上级技师或科主任汇报。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 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则,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纽,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 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二.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 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的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

1) 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2)深吸气后下屏气: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

X线投照技术

X线投照技术

X线投照技术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X线投照技术摄影位置一上肢(1)手后前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臂侧伸,掌面及碗部放暗盒上,第三掌骨头置于胶片中心,手指平行于胶片长轴,各指稍分开。

中心线经第三掌骨头,与胶片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指、掌、腕诸骨后前位及拇指斜位影像。

(2)手斜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侧臂伸掌面向下放于暗盒上,然后碗部外旋,是手掌与暗盒成35度角,同事使五指微屈均匀分开,各指尖触暗盒面上。

中心线经第二掌骨头,垂直胶片。

显示部位显示指、掌骨斜位影像。

(3)腕关节后前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臂侧伸,手呈半握拳状,掌面向下,以便碗部紧靠暗盒,将腕关节置于胶片中心。

中心线经腕关节垂直胶片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的后前位影像。

(4)腕关节侧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臂侧伸,手呈半握拳状,尺侧紧靠暗盒,将腕关节置于胶片中心。

中心线经腕关节垂直胶片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侧位影像(5)尺桡骨前后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臂侧伸,手掌向上,碗部轻度外旋,使前臂保持正确前后位,前臂长轴与胶片长轴平行,肩部放底,手背与前臂及所包括关节均需紧靠暗盒,胶片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经前臂中心与胶片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全部尺、桡骨、肘关节及腕关节。

(6)吃桡骨侧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前臂内收,肘部弯曲约成90°角。

尺骨紧靠暗盒,肩部放底,尽量使上臂与台面接近,胶片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经前臂中心与胶片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及上、下邻近关节侧位影像。

(7)肘关节前后位投照体位患者侧身坐于摄影床一端,患侧上臂前伸,手掌向上,尺骨鹰嘴放于胶片中心,使肘背侧紧靠暗盒,身体稍向患侧倾斜,以使肘部保持正确的前后向,肩部放底,上臂及前臂尽量靠近台面。

中心线经肘部与胶片垂直。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放射科操作规程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

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

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登记。

四、选择适宜工作条件实施投照。

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使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照射野、间歇式曝光”进行操作;在摄影时,根据不同的管电压更换附加铝过滤板,将照射野限制在实际需要的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内进行曝光。

五、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如确需陪伴,均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六、根据放射影像专业知识及有关标准,做出临床诊断,出具诊断结果报告单。

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放射诊断设备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在查明原因,设备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并将故障和维修情况登记备查。

放射医、技师岗位职责一、放射医、技师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诊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自身及有关人群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二、爱护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经常性保养,及时调整机房温、湿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各种仪器设备及附属用品使用完毕后必须归还原位。

三、放射医、技师应熟悉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及各部件的使用方法,业务技能熟练。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擅自更改设备的性能参数,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四、进行放射诊疗操作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扫描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情及检查要求,合理选择胶片大小及投照条件,查对号码姓名,检查完后详细填写各有关项目,特检需记载造影剂名称,用量、反应及处理过程。

五、增强防护意识,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时,尽量使用小照射野,对换者敏感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

六、对病人热情耐心,检查中随时注意病人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检查并及时处理;对陪护人员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七、爱护设备及室内设施,及时整理机房,清洁设备,保持室内整洁,下班前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X线投照规范

X线投照规范

3 .第1 肋弓及颈旁软组织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三)颈椎——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外耳孔与肩峰连线置于暗盒中线。

2 .头部后仰,下颌前伸,使上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连线与水平面平行。

3 .双肩尽量下垂,必要时辅以外力或持重物向下牵拉。

4 .胶片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

5 .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6 .摄影距离为100 ~150cm 。

7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8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2 .根据X 线机性能,尽量加大摄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放大。

3 .照片包括外耳孔、第7 颈椎及颈部前后缘软组织。

4 .外伤危重病人只能采取仰卧水平侧位摄影。

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损伤(四)颈椎——后前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面向立式摄影架前站立,身体旋转,被检侧前胸靠近面板,对侧远离。

使人体冠状面与摄影架面板约呈55 o ~ 2 .头部偏转呈侧位姿势,下颌略前伸,上肢尽量下垂。

3 .颈椎椎体序列置于暗盒长轴中线。

4 .暗盒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第 1 胸椎。

5 .使用滤线器。

6 .摄影距离为100 ~150cm 。

7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8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2 .尽量加大摄影距离,以减小放大失真。

3 .照片包外耳孔、第7 颈椎及颈部前后软组织。

4 .此位置亦可采取俯卧位摄影或选择前后斜位。

5 .特别注意左右标志准确,它代表着照片中所显示的是哪侧的椎间孔。

(五)颈、胸段——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注意事项: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 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常规X线投照技术2

常规X线投照技术2
肩关节侧位
摄片目的:被检者上臂不能活动时,观察肱骨的头,颈,骨干的形态。
摄影体位:备件只能患肢外侧靠近持片架上的片盒,对侧上臂上举,以前与手环抱于头上,尽量使对侧肩部上移。被检者尽量下垂,使肱骨外髁颈部对胶片中心
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对侧腋下,经胸腔积被检侧外髁颈部射入
照片显示:为肱骨近端侧位象,投影于胸椎于胸骨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影象与之相重叠
中心线:(1)肘伸直位于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上踝连线之中心。(2)前臂平位,中心线垂直经去群的关节皱褶中点下方2—3CM处。(3)上臂平位与伸直位相同。
照片显示:正常肘关节显示关节间隙清晰,肱骨远端内外两上踝与鹰嘴在一条直线上,踝上部两侧骨皮质呈鱼尾状,鹰嘴窝呈三角形密度减低区,边缘不清。若有一侧显示边缘比较清晰的白线,表示肱骨相对应一侧旋转超过20度。尺挠骨近端关节面与肱骨关节面相对应,除挠骨粗隆处外重叠现象。软组织应选用照射条件不同而相应的密度。
肱骨侧位
摄片目的:概括观察肱骨侧位形态,骨质结构和软组织影象,与正位同为常规位置。
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或前后立位,患侧上臂稍外展,屈肘呈90度,内向璇,手置腹前,将上臂内侧靠近片盒,使肱骨内外上踝连线与胶片垂直,胶片上部包括肩关节,下部包示:为肱骨侧位影象,肱骨的前面及背面呈切线位,内面与外面想重叠,皮质与髓质次清晰,肱骨头下部与大结节重叠上方圆球部与肩胛骨关节孟相接,远端呈肘关节侧位象。
右肩胛骨切线位
摄片目的:
摄影体位:
中心线:
照片显示:
右肩岗上肌出口位
摄片目的:
摄影体位:
中心线:
照片显示:
锁骨后前位
摄片目的:观察锁骨正为影象
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摄影台上或后前方向立摄影架前,头向对侧旋转,患侧上肢下垂,手掌向内前旋转180度,使手背面向前,锁骨贴近片盒,胶片横向应包括锁骨全长。幼儿需摄双侧,以便对照。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头部(一)适应证1.头颜先天性疾病。

2.颅骨疾病: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外伤。

4.颅内疾病:钙化性颅内占位,如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松果体瘤、结核、寄生虫感染等。

5. 颅内压增高症。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1.患者俯卧有困难,也可以采用仰卧位摄影。

2.如疑有颅骨病变,必要时加摄头颅切线位摄片。

3.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为100cm。

(四)操作方法1.头颅正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头部两旁。

(2)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暗盒中线重叠。

(3)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即两侧耳垂根部与台面呈等距离,下颌稍内收。

(4)颅顶部位于照射野的上缘下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5)中心线通过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暗盒(或影像接收器)1/2 中心。

2.头颅侧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床面。

对侧前胸抬起,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2)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下颌稍内收。

(3)照射野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4)中心线对准蝶鞍,即外耳孔前、上方各2.5em处,与暗盒(或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

二、内听道(一)适应证1.内听道性先天性疾病。

2.内听道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并发症无。

(四)注意事项患者一般不需做准备。

(五)操作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听毗线与正中矢状面均与台面垂直。

2.照射野横向中线对准外毗部,纵向中线对准台面中线。

3.中心线与台面垂直,经两外耳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点上方1cm处射入照射野中心。

三、头倾汤氏位(一)适应证1.枕骨和颞骨岩部的病变。

2.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若重点观察枕骨及枕骨大孔,中心线需倾斜 45°。

(四)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

2.头正中矢状面与台西垂直并与照射野中线重叠。

如何将常规X线投照技术在工作中人性化应用

如何将常规X线投照技术在工作中人性化应用

检查 , 动作应迅速快捷 , 尽量减少患儿等待 时间。
3 人 性 化 常 规 x线 投 照 技 术 在 行 动不 便 的 老 人 中 的应 用
在 工作 中, 经常会 遇到无 法站立 的老 年人来 放射 科检查 胸
片 。通 常 的 做 法 是 投 照 卧位 胸 片 , 而这 对 需 要 了解 患 者 心 脏 状 然 况 、 腔 积 液等 情 况 来 说 , 胸 是不 允 许 的 。可 以让 患者 坐 在 椅 子 上 ,
出一 套较 常用 的 人 性 化投 照技 术 。
【 关键词 】 x线; 人 性化投 照技术
随着 科 学技 术 发 展 , 字化 技 术 的应 用 , 数 医学 影 像 技 术 、 备 设 1 13 对 于 下 肢 骨 骨折 .. 采 用 与 上 肢 类 似 的 方 法 达 到 目的 。 一 ’
种 多样 , 其治疗 固定的形式也 多种多样 , 对于伸直 型固定 的比较
好办 , 只需 固定 一个 体 位 , 变 投 照 方 向 和 I 位 置 即 可 , 而 改 P板 然
[] 1 丘祥 兴 . 医学 伦理 学. 京 : 民 卫 生 出版社 ,0 35 . 北 人 20 :6 [] 2 邹仲 . 线 检 查技 术 学. 海 : 海 科技 出版 社 ,9 36 . X 上 上 18 :3
13 对 于胸 肋 骨 骨 折 的 患 者 .
发 现正 位 胸 片 上 经 常 会 遗 漏 一 些
不 明显 骨折 , 此 , 常 规拍 肋 骨 正 斜 位 片 。 冈 要
2 人 性 化 常规 x 线 投 影技 术 在 小 儿 胸 片 投 照 中 的应 用
6岁以下dJ 有害怕心理 , 闹不合作 , 理说 不通 , 时候 ,L 哭 道 这 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现在 , 以让患儿父母抱 着 , 患儿臀部 坐 可 将 于大人 的前臂上 , 尽量做 到患儿胸廓不与 大人 身体重叠 ,b D , J 胸 '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发布时间:2021-04-14T07:38:01.07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第2期作者:张学斌[导读] 采用斜射线、倾斜中心线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比如,颈椎正位的摄片。

大竹县安吉乡卫生院四川达州 635100影像诊断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影像诊断学的基础是影像检查技术学,其担负着影像科的首要诊断任务,随着医疗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下面主要对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技术进行讲解。

胶片距与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患者应尽量缩小肢体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且与照射野平行。

在无法将肢体、胶片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应对胶片距尽量增加,以此实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在无法平行的情况下,要想使影像变形减少,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实现这一目的。

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与被摄体、探测器最为好的投影方式为垂直状态,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采用斜射线、倾斜中心线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比如,颈椎正位的摄片。

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下蹲于摄影台旁边,且将手掌与床面紧靠,在照射野中心放上第三掌骨头,需注意稍微分开各手指。

中心线:将第三掌骨头对准,并垂直于床面,显示部位:将所有指、掌、腕骨显示出来,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是拇指将斜位像予以显示。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下蹲于摄影台旁边,将小指与第五掌骨与床面想靠近,手所防止的位置为侧位,然后需要内转手部,使手掌与床面形成的角度为45°,各手指均匀分开,并稍微的弯曲。

中心线:将第五掌骨头对准,并垂直于床面。

显示部位:这一位置将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显示出来,相互分开第二、三、四掌骨,可能会重叠第四、五掌骨。

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的姿势为正坐于摄影台对面,并伸直前臂。

靠近床面主要为小指、第五掌骨,手放成侧位。

然后外转手部,使手与暗盒之间的角度为45°。

膝关节X线摄影技术

膝关节X线摄影技术

膝关节侧位
X线片标准结构显示: ✓ .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 髌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髌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 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 ✓ 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可以辨认
膝关节侧位
X线片标准结构显示:
膝关节侧位
X线片不标准显示:
膝关节旋转髌骨重叠,内外 髁前后方向。腓骨头与胫骨 重叠过多表示旋转不足
膝关节正位 膝关节侧位 膝关节斜位 膝关节负重位 髌骨轴位(Hughston法/Settegast法)
膝关节前后位
病变显示: ✓ 前后位片显示任何累及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髌骨和膝关节的骨折、病变或关节退行
性改变。 体位设计: ✓ 患者仰卧位;骨盆不能旋转:给予患者枕头:小腿充分伸直。 ✓ 小腿内旋3°~5°,以达到膝关节真正的前后位(或调整内外侧髁间连线平行于IR)。 中心线: ✓ 中心线对准髌骨尖远端0.5英寸或1.25cm处(髌骨下缘)垂直入射。
膝关节前后位
X线片标准结构显示: ✓ 显示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 ✓ 远侧胫腓关节间隙可见,终端可见的胫骨关节面仅可见很少部分。 定位: ✓ 股骨、胫骨内外侧髁和关节间隙对称说明没有旋转。 ✓ 腓骨头内侧半与胫骨重叠。 ✓ 可见髁间隆起位于髁间窝中心。
膝关节前后位
理想的正位X光片既可观察到明显的胫骨关节间隙,同时又使内侧胫骨平台前后缘完全重叠
节的外侧紧贴探测版 ✓ 被检膝关节向前屈曲135°角,健侧腿伸直,使重心前移,被检者向被检腿部用力。摄影
距离为90-100cm。 中心线: ✓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与腘窝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膝关节负重侧位
X线片标准结构显示: ✓ 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 髌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髌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脊柱骨
脊柱骨:脊柱的范围大,部位深, 椎体数目多,有生理弯曲存在。摄 影时要注意:①矫正生理弯曲,尽 量减少影像失真;②除第1、2颈椎 外,其他颈椎、胸椎、 腰椎、骶骨
前后位、侧位的位置摆法基本相同, 中心线均取所摄位置的中心;
③下部脊柱摄影前要清除肠内容物及 排尿;④脊柱多采用前后位和侧位, 必要时须加摄斜位片。如外伤、脊椎 病等;⑤拍摄脊柱片时必须深吸气后 曝光;⑥必须用滤线设备吸收散射线。
另外,头颅骨摄影时要用滤线栅,吸收 散射线,提高摄影效果。由于新的检查 技术的出现(CT、MR),使许多传统 的头颅位置不用或少用,如:颌下顶位、 眼眶位、鼻骨、颞骨、乳突、鼻窦的一 些摄影和位置等,本节不再述。
头颅后前位
病人取俯卧位。两肘弯曲,头部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该位 置可在眼眶内显示双侧的颞骨岩部和内 听道。
第1和第2颈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此位置能从口腔 中显示寰椎、枢椎和寰枢关节及 齿状突影像。
第3至第7颈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
颈椎侧位
病人取立位。颈部长轴与暗盒长 轴平行,头部向后仰。中心线对 准第4颈椎。
胸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身体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中心线对准胸 骨角—剑突联线中点。
膀胱前后位
病人以仰卧位。身体正中面对台面 中线。暗盒上缘与髂骨嵴相齐,下 缘超过耻有联合下缘。中心线对准 暗盒中心。
膀胱左、右斜位
病人取仰卧位。身体正中面对台面中 线。然后将身体向左或向右倾斜,使 躯干与台面成45°。暗盒上缘与髂骨 嵴相齐,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缘。中 心线对准暗盒中心。
膀胱侧位
摄影位置方法简单,但应用最广, 至今仍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常 规位置是胸部后前位、侧位,心脏 大血管的后前位、侧位和左右前斜 位。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土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土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冲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手正位骨骼部分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影像,但都相互重叠。

腕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1/3处,腕部垫高约3cm左右。

然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势。

为了使豌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叠,可将手指稍偏向桡侧。

中心线:向肘侧倾斜25~30度,对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三角骨和豌豆骨等轴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暗盒放于20度角度板上,或将暗盒前端用沙袋垫高20度。

腕部平放于暗盒上,这样可使舟骨与胶片平行。

然后将手掌尽量偏向尺侧,肘部也向外偏,使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晰显示。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

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 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为清晰。

尺桡骨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移动。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肘关节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肘关节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面对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的侧位影像。

肘关节尺骨喙突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先将肘部放成前后位姿势。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然后将手内转,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动。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能将喙突清晰显示,不与其它骨骼重叠。

肘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

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处。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1)对准尺骨鹰嘴突上方2.5cm处,与暗盒垂直。

(2)向肩部倾斜30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叠影像,鹰嘴突显示尤为清晰。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正位)遇有肘关节因外伤或疼痛不能伸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位置(或者采用上臂正位或者下臂正位)投照。

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

前臂下部和解臂上部离开暗盒,使前臂和上臂与台面形成的角度相等。

将沙袋垫在前臂和上臂下面,上下臂固定。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前后位影像。

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都稍有失真,但桡骨小头的盆状关节面影像却很清晰。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侧立位)位置:患者面向摄影架直立,被检查侧肘部的外侧紧靠暗盒,肘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对侧躯干离开摄影架,成为斜位,使被检侧肘关节易于靠近暗盒。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

尺桡骨和肱骨可能与肋骨或脊柱重叠。

肱骨前后位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

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容易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

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前后位位影像。

肱骨侧位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被检侧上臂紧靠暗盒。

手臂与躯干分开,肘关节弯曲,前臂内转,使肱骨内外上髁相互重叠,成侧位姿势。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

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肱骨穿胸位位置: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缘紧靠暗盒,肩部下垂。

对侧手臂抱头,肩部抬高,使两肩不致重叠。

被检侧肱骨外科颈部位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通过对侧腋下,对准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曝光时应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使胸腔内充有多量气体,借以增加对比度,并可给短曝光时间。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上2/3的侧位影像。

肱骨上部轴位位置: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部和上臂垫高约10cm。

上臂外伸与躯干垂直。

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放于台面,头部转向对侧。

暗盒横立于肩关节上部,内缘尽量靠紧颈部,肱骨头对暗盒中心。

暗盒背面用沙袋支撑固定,不使倾斜或动摇。

中心线:与躯干平行,对准肱骨头,与暗盒垂直ak向内侧(肩关节侧)倾斜10度,使肩关节的显示更为清晰。

屏气情况:曝光时应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

肩关节前后立位位置: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背靠暗盒。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肩胛骨喙突对暗盒中线,身体健侧约向前转35度,使肩胛骨与暗盒平行并紧帖。

被检侧手臂与躯干分开,稍向内旋,手部靠腰,肩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肩关节中心,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能清晰显示关节广盂与肱骨头间的间隙。

锁骨后前位位置: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锁骨中点,对台面或暗盒中线。

头部转向对侧,使锁骨与台面靠紧。

手臂内转,手掌向上。

肩部下垂,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将锁骨中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上角,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锁骨的后前位影像,较前后位摄影更为清晰。

肩锁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二臂下垂,两侧肩锁关节对暗盒中线,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纵的中线。

患者两手下垂,肩部下垂,锁骨成水平状。

中心线:对准第三胸椎体,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曝光时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显示两侧肩锁关节后前位影像。

足前后位位置:患者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或弯曲。

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并使暗盒中线与足底部长轴平行。

中心线:(1)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2)向足侧倾斜15度,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经位置显示全部趾骨、跖骨和距骨前面的跗骨(包括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的正位影像。

距骨和跟骨因被胫腓骨下端所重叠而不能显影。

足前后内斜位位置:1、卧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被检侧膝部稍弯曲,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趾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部长轴平行。

然后将躯干和下腿向对侧倾斜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

2、坐位:患者坐于摄影台上,两膝弯曲,被检侧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足趾,下缘包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长轴平行。

然后将被检侧下肢内倾,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并用对侧下肢支撑被检侧膝部。

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足骨和各关节的内斜位影像。

跟骨轴位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部极度弯曲,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如患者踝部不能弯曲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部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

中心线:向足底倾斜35~45度角,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跟骨轴位影像。

踝关节前后位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即胫骨内踝上方1cm 处)放于暗盒中心。

足尖前倾,下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联线上方1cm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踝关节、胫腓骨下端和上部距骨的前后位影像。

踝关节外侧位位置: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膝部向前上方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部外侧紧靠暗盒。

膝部用沙袋垫高,足跟摆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将内踝上方1cm处放于暗盒中心,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cm处,与暗盒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