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探春之悲的美学意蕴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dd6f3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8.png)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被广泛传诵的小说。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其中之一的贾探春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本文就将对贾探春这个形象加以解读。
一、心机深沉的女子形象贾探春,出场较晚,但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之一,其形象并没有过多的美好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心机。
她善于观人察言观色,而在交际中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最为突出的便是心机深沉这个特点,其对待人际关系更具有战术性,比如在合适的时候说话,适时地保持沉默等等,这也正是她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物形象贾探春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在细节上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无论在言语、行动还是穿着方面,都有很高的情趣和品位。
且不说她娓娓道来的语言,就单论她对人物和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就更是惊人的深度。
她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匠,把每一个角色的心理都处理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贾探春所具备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心灵手巧的女子形象贾探春不同于宝钗的文词之美,也不同于黛玉的出尘之姿,但却因她的巧手而颇受欢迎,而这种巧手体现在最初出场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她设计并织造桃花裙,让无数人对这位女子的勤劳和灵气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也成为了她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发人深醒的美。
四、视情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物形象贾探春善于制衡和考虑,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
她既有平衡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冷静处理局面。
在谢小妮的婚礼中,她看到了宝钗与黛玉鼓掌点头,便决定了自己不问世事的人生方向。
可是,她在黛玉垂危时又决定了踏出了这个世俗纷扰的家,千方百计帮助她,成了黛玉相伴入庙中的最后一个人,这也表现出她独特的思考能力和行动力。
五、展现出女性信仰的形象贾探春虽是红楼梦中的高手,可她对人生的信仰却比宝钗要丰富深入,表现为她的宗教信仰。
鸳鸯在她死后,与金钏姐去找他们制造的信仰的道场,那堂房子就是由贾探春送给鸳鸯的,见证了她改变的信仰和命运。
红楼梦贾探春判词解读
![红楼梦贾探春判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ea38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7.png)
红楼梦贾探春判词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贾探春是李纨的妹妹,是一个聪明善良、富有情感的女子形象。
她的判词出现在第五十四回《林黛玉感伤贾府旧事词制之什》中,判词是贾探春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而创作的一首词,词中透露出她对家族纷争和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
以下是对贾探春判词的解读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贾探春的判词反映了她对家族纷争的无奈。
词中“人又云冷落京邑,差池也不偶逢”表达了贾探春对自己被命运所困的痛苦,她不愿放弃家族的责任和担当,但又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
她深感自己在家族中孤独而被忽视,“既无一日便离檀栾,恐是那方渡奈何?”将自己的无奈和痛苦化作豪放的词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其次,贾探春的判词反映了她对命运的抗争和追求。
词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达了她对繁华世态和人生沧桑的思索和慨叹。
她渴望解脱尘世之累,追求一份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的“高烛照红妆”象征了她内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贾探春判词中还透露出她对自己姻缘的关注和挂念。
“双照池塘夜色,一封书信魂飞魄散”中的“夜色”代表了贾探春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她希望能够有人陪伴自己度过寂寞的夜晚。
“一封书信”则展示了她对感情和婚姻的期待和渴望。
她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她、关心她的人,与之共度一生。
最后,贾探春的判词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词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她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她从不甘于平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成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展示了贾探春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贾探春的判词透露出她对家族纷争的无奈、对命运的抗争和追求、对自己姻缘的关注和挂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她以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她的才情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参考内容:- 《红楼梦》原文及注释:曹雪芹著,戴乃迭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里的三姑娘探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如何评价她呢?
![《红楼梦》里的三姑娘探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如何评价她呢?](https://img.taocdn.com/s3/m/5c2e37d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7.png)
《红楼梦》⾥的三姑娘探春到底是怎样的⼀个⼈呢?如何评价她呢?《红楼梦》⾥的姑娘有“四春”,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其中探春是荣国府贾敬与赵姨娘所⽣的⼩姐。
她与宝⽟是同⽗异母的兄妹。
探春到底是怎样的⼀个⼈呢?我们⼜该如何评价她呢?⼀、拎得清。
封建社会有着⾮常强的嫡庶观念。
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但她并没有因为出⾝低微⽽⾃怨⾃艾。
⽽是懂得明辨是⾮,⼜敢于直⾔不讳。
贾赦想娶贾母的⼼腹丫鬟鸳鸯为⼩妾,鸳鸯死活不从,最后闹到了贾母那⾥。
贾母⾮常⽣⽓,就怪罪起了王夫⼈。
王夫⼈明明是冤枉的,但是却不敢顶嘴。
在众⼈都保持缄默的时候,只有探春在窗外听了⼀听,便⾛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太太想⼀想,也有⼤伯⼦要收屋⾥的⼈,⼩婶⼦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句话提醒了⽼太太。
贾母感激探春的机敏,⽴刻让宝⽟替⾃⼰向他娘道歉,也算侧⾯表达了对王夫⼈的歉意。
关键时刻,探春感念王夫⼈素⽇待⾃⼰的情意,在王夫⼈受了委屈的时候,探春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且⾔之有理。
探春的拎得清与果敢,确实让⼈折服。
探春时常为异母的哥哥宝⽟做些针线活⼉,有时候也让宝⽟替⾃⼰从街上捎回⼀些民间的⼩玩意⼉。
看探春跟宝⽟⽐跟⾃⼰的亲兄弟贾环还近,赵姨娘说出了“放着亲兄弟不管” 的闲话。
对此,探春的态度是:不以⾎缘的亲疏为局限,“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有思想。
探春判词的第⼀句是“才⾃精明志⾃⾼”,这说明她是有思想有抱负的⼥中豪杰。
王熙凤⼩产后,不得不卧床休息,王夫⼈就让探春与李纨、宝钗三⼈共同理家。
这时候探春说过“我但凡是个男⼈,可以出得去,我必早⾛了,⽴⼀番事业,那时⾃有我⼀番道理。
”邢夫⼈发现了代表男⼥风⽉之情的绣春囊,以为是王熙凤丢的,就去找王夫⼈,想以此打击王夫⼈和王熙凤姑侄。
王熙凤为了洗清⾃⼰的嫌疑,也答应了邢夫⼈抄检⼤观园的建议。
探春听到消息以后,⾮常愤怒,她说:“你们别忙,⾃然连你们抄的⽇⼦有呢……可知这样⼤族⼈家,若从外头杀来,⼀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曾说的‘百⾜之⾍,死⽽不僵’,必须先从家⾥⾃杀⾃灭起来,才能⼀败涂地!”好⼀个聪慧的三丫头!在众⼈独醉,独有她醒的贾府,⼀语说中了贾府败落的根源。
《红楼梦》中探春形象研究
![《红楼梦》中探春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0dc1b884868762caaed5a0.png)
《红楼梦》中探春形象研究作者:李玉婷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艺术造诣最为深厚的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探春作为四春之中着墨最多的人物,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本文以探春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其高远的志向、敏感自卑的心理、不俗的志趣以及不凡的管理才能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一人物形象,进而分析《红楼梦》中探春命运走向。
研究这一人物,旨在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文化。
关键词:红楼梦;贾探春;性格;命运1前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中,探春以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以及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获得了大众的喜爱,林语堂就曾表明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他最爱探春。
探春在十二钗正册排位第四,紧次于钗、黛和元春。
在她身上,有着现代女性自立自强的影子。
她虽因庶出的身份而自卑,但从未丧失其侯门闺秀的自尊傲气;她因女子身份受限于封建伦理的桎梏,但依旧难掩其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以及不输入男子的才能。
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1],其身上凝聚的自强自立品格亦对当代女性追求个人价值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红楼梦》中探春形象分析2.1志存高远、敢于斗争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性被束缚在三纲五常的伦理纲纪中,往往被磨灭个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
探春作为官宦人家的小姐,从小生活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庞大严密的家族系统中,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然探春身上却具有极其强烈的个体性,在贾府这个封建礼教严苛的大家族中活出了自我。
在塑造探春这一人物形象之时,作者采用了性别错位的方式[2],探春虽为女子,却有着同男子般的高远志向以及自强自立、爽朗大气的性格。
她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3]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探春的这一言论无疑于在挑战封建伦理纲常。
正如秋瑾所写的“身不得,男儿列。
关于红楼梦探春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关于红楼梦探春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6725bc977232f60ddcca1b1.png)
关于红楼梦探春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红楼梦探春是曹雪芹笔下的女性代表之一,其才华横溢,但也生不逢时,注定是个悲情可怜之人,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关于研究探春的精选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借鉴。
红楼梦探春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一:1、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探春“花笺”之雅译--以霍译本《红楼梦》第三十七章为例2、从《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看探春治家的行政管理理念3、探春结社4、浅析贾探春与史湘云自卑和中性性格异同5、贾探春志高才精的管理魅力探析6、女中豪杰,末世的清醒者--贾探春人物形象分析7、阐释探春的男性气质和文人情结8、《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管理才能9、贾探春与植物文化研究10、《红楼梦》人物评论-探春11、清代《红楼梦》评点论“玫瑰”“杏花”与“探春”12、探春新论13、贾探春的人生突围14、红楼一曲声声叹15、精明决断有余,孤高自负留憾-《红楼梦》贾探春的管理才能简论16、探春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的考论17、浅谈贾探春诗作中的不俗格调18、概念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霍泽本的隐喻翻译研究19、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20、《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论略21、探春理家对“新官”如何实现新作为的启示22、探春的济世风采23、瑶池仙品末世巾帼--《红楼梦》中探春人物形象分析24、从贾探春兴利除弊看管理的创新职能25、卓尔不凡贾探春--从人物形象及其美学意义出发26、红楼梦话--探春我心目中的伟女子27、论贾探春超越自卑的心理机制28、探春及其生母、嫡母、义母散论29、王熙凤模式PK探春模式30、探春形象塑造与曹寅的生平经历31、试论贾探春的双重人格32、试论贾探春的管理理念与实践33、被家族漠视的精英--浅析探春悲剧的性质12下一页。
红楼梦人物(贾探春)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人物(贾探春)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f0400abccbff121dc368337.png)
红楼问答四
红楼梦人物(贾探春)给我们的启示:决定我们命运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贾探春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之一。
她在十二钗正册中排位第四,仅次于钗、黛和元春。
贾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女儿,生母赵姨娘,身份卑贱,品德败坏,探春出落得修眉俊眼,气度不凡,照理说,一个庶出的小姐,像迎春那样唯唯诺诺,也可以理解。
而探春没有悲天悯人的哀怨;她才气最高,喜好书法,他的居室阔朗典雅,充满文采和书卷气;她有自己的豪情,她志向高远,但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梏;她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他最有担当,在查抄大观园的时候,她秉烛以待,即为自己的手下提供庇护,又为家族内部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悲愤不已;她最干练,在王熙凤小产期间,她受命管理,表现出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连王熙凤都赞扬她好一个三姑娘。
她有着现代女性才有的进取意识,有着在当时来看十分超前的管理才能。
她是主子,有着姑娘的尊贵体面,却又有一个作为奴才的生身母亲,因为庶出她身份处境尴尬。
她懂得追求上进,择善而友。
她一向近王夫人和宝玉,而远赵姨娘和贾环。
她培养成过人的见识和能力,成为贾府众小姐中最耀眼的一位。
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家族的期望。
有些人常埋怨自己的父母无能,不能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有利条件,父母能力有限,不能成为我们破罐子破摔的理由。
出身不能决定命运,决定命运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第1 页共1 页。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fdbd7ccc0508763231121209.png)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读后感探春
![读后感探春](https://img.taocdn.com/s3/m/4a5ba25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7.png)
读后感探春《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而其中的《探春》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中的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
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
读完《探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坚强和善良,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探春是一个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待家人和朋友都非常真诚。
在贾府中,她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人物,她的存在给整个贾府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然而,探春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经历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婚姻不幸等种种不幸,但她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乐观和坚强的态度面对一切。
在《探春》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她善良地对待周围的人,不计前嫌,不记怨恨,用她的真诚和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对待自己的婚姻也是非常坚定和勇敢的,她没有因为婚姻的不幸而沮丧和消沉,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让人深深地钦佩和敬佩。
在读完《探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坚韧。
她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善良和乐观的形象,让人深受鼓舞。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通过阅读《探春》,我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学会像探春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一切,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善待身边的人,用真诚和善良去感染和影响他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和希望。
总的来说,读完《探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坚韧,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论《红楼梦》的情感境界之美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论《红楼梦》的情感境界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bb8d61e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a.png)
63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红楼梦》曾名《情僧录》,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大旨谈情”的,包括儿女之情、姐妹之情、世故交情等等,但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情感意味,却蕴含着别样的思想情境。
虽然以“情”为主旨的中国古代小说比比皆是,但《红楼梦》谈的“情”,绝不仅仅是风月之情、世俗之情,而是一种崇高的情感[1]。
这种情感是以补天济世、普度苍生的胸襟为基础,倡导积极入世、尊重女性,追求自由博爱与众生平等,弘扬“万物皆备于我”的体谅与悲悯之情。
1…女性之歌1.1…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挽歌《红楼梦》是一部葬花曲,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方式和渲染手法,使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生动鲜活的女性进入读者的视野,进入人们的灵魂深处,使其感受到人世间的悲喜交集。
宝玉游太虚幻境,仙姑献茶献酒,茶名曰“千红一窟”,酒名曰“万艳同杯”,寓意着众女子的悲剧,拉开了“葬花”的序幕。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女子轮流抓花名签字,暗示书中的每个女子其实代表着一种花。
宝钗抓的签名是牡丹,探春抓的签名是杏花,湘云是海棠,李纨是老梅……花是众女儿的象征,雅致自然[2]。
“千红一窟”的“窟”就是大观园,是众女子的悲剧舞台。
宝玉亲眼看着黛玉葬花,也目睹了这些女子的悲剧命运。
这些可敬可佩、可怜可爱的女子,没有一个能逃脱这特殊历史社会所安排的惨痛人生际遇与悲剧结局[3],读者看着这些奇女子慢慢被命运束缚,最终成为那个落后而封建的男权社会的殉葬品。
1.2…等级体系下的女性悲歌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悼红”是全书的主线。
这部鸿篇巨制,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她们有不同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识和个性、不同的追求和夙愿,自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4]。
但她们无一是幸运的,万艳同悲,《红楼梦》讲的不仅仅是大观园中的女子,更将视角投射到广阔的社会,描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女性悲剧。
因此,“千红一窟”的“窟”除了指大观园,还指禁锢女性、摧残女性的封建社会制度。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https://img.taocdn.com/s3/m/b4334900524de518974b7dce.png)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
她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怡人的清香,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像男人却挣脱不了妇女命运的樊篱;她有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
研究这一人物有助于我们为贾府的没落衰败寻找病根,更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伦理的进一步审视。
一、探春的总体介绍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庶出女,姐妹中排行第三。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频盼神飞。
这是书中对探春在贾府地位和相貌的描述。
和其他的姐妹比较,她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也没有惜春的孤僻,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却不像湘云那么大咧咧的不修边幅。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喜欢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
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
琴棋书画在古代小姐房中,是常有的消遣品,探春房里的书画也不代表她有怎样高深的学问。
在文才上,探春虽然比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能写出《簪菊》、《残菊》之类的雅诗,也能说出“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
”之类的佳句。
大观园中热热闹闹的诗社活动让众姐妹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却是她,让人不得不认同她组织的能力和其追求风雅的心。
探春对丫头的管教特别严格,她吃饭的时候,丫鬟们在两旁鸦雀无声,其他的姐妹却做不到如此,例如迎春根本指挥不了自己的丫鬟和老妈子们,甚至会受这些下人们的气。
大观园里的姊妹们,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不敬佩她的,连平儿也说:“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你们就藐视她,欺负她,果真招动了大气,二奶奶(王熙凤)也不敢怎么样。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3fa9f0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9.png)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红楼梦》中的探春是一个非常妙趣横生的女性形象。
她是贾母的第三个孙女,贾琏的二女儿,是红楼梦中比较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之一。
探春是一个聪慧、灵敏、机智的女子。
她博览群书,聪明绝顶,处处透着清高孤傲的气质,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高。
她学识渊博,卓尔不群,智慧过人,周密的思辨和深刻的见解让人佩服不已。
不过,她的见识和才华并没有让她忘本,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出身是仆从家庭,懂得感恩,尽管在贾府中面对自己的亲戚时并不卑躬屈膝,但对仆人却是极为仁慈,甚至连贾母都要识趣而不去吩咐探春的侍女家仆们。
然而,尽管探春有修养、有知识,但她却有一种深深的忧伤之情。
她看到了宁府、贾府之间的虚荣和冷漠,看到了这一代世家的残破,看到了自己的坎坷之路,而这种忧伤更是因为探春深知自己自长眠山水之下的父亲本质上就是个孤独遭遇才子。
她对自己亲近的亲人却难以掩饰自己的绕梁之音。
探春的形象善于透过《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并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细腻而直接,言辞之中透着她所独有的性格特质。
她不受贾母的约束,不会轻易向其他家庭的人示弱,总是能够保持镇定自若。
探春还是一个笃信儒学的女性,她尊崇先贤,不断学习成长,颇有一股“英雄梦”的精神。
总的来说,探春这个形象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无论从人生态度,学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典型。
她是一位知识分子兼才女、聪明伶俐而又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是一位坚守自己原则、信念坚定的女性。
因此,她在小说中的角色深受读者的喜爱,并且可以视其为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中,探春是一个富有特点的女性形象。
她相较于其他女性角色来讲,更具备了一些特质,不同于以繁缛、深沉的情感为标志的林黛玉,也不同于以温柔、善良、柔弱为标志的薛宝钗,而是充满了聪慧、机智和英勇的女儿。
以下从性格、思想和地位三个方面对她的形象作出分析讨论。
首先,从性格方面分析,探春是典型的聪慧、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聪颖而独立,充满独立自主的精神,学识渊博,优雅而富有内涵。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悲的美学意蕴.docx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悲的美学意蕴.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d7c6072b14e852459fb5751.png)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悲的美学意蕴“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红楼,颂极女儿之美,却又道尽女儿之悲。
《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悲剧图景,而其悲之因由,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亦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性格紧密相关。
因此,那种种不幸,便与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促使我们反观人生,探觅解脱之法,寻求自由之路。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历来评论家或赞叹她的理家才能,称之为贾府的“改革者”;或推举其男人般的气慨,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或曰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末世英才”,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正统思想……纵然各执一词,她的人生悲剧却为所有人哀叹唏嘘。
她为地位和尊严苦苦挣扎;她施展熠熠才华却无法挽救濒于崩塌的大厦;她满怀悲戚,一路飘摇远嫁他乡。
她的悲剧命运饱含不尽人生的无奈与辛酸,浸透了无法释然的遗憾与缺欠。
她的人生悲剧和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一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一、庶出之悲悲剧,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作为悲观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就是意志,且意志是盲目的,它无所不在,为一切生存之基础之本源。
而悲剧就是描写人生可怕的事件,描写意志欲望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所以能深刻地揭示人生的本质。
基于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将“意志”在人身上的表现解释为“生活之欲”。
在他看来,“欲”是无限的,它产生于不足;不足加深,则变为苦痛。
一种欲满足了,新的欲又接踵而来,而且“欲之被偿也一,而不偿者什佰”,所以欲望造成的痛苦极多极深。
即使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再也无物可求,厌倦情绪便随之而起,仍然造成一种苦痛。
所以生活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苦痛。
生活、欲求、苦痛,三者缠结一体,“如环无端”且“不知其所终”。
人生的本质即是如此。
探春之悲,首先便出自她对地位与尊严的追求与捍卫。
名著教学 《红楼梦》贾探春 人物专题 教学设计 王文芝
![名著教学 《红楼梦》贾探春 人物专题 教学设计 王文芝](https://img.taocdn.com/s3/m/d18b0bb143323968011c92fb.png)
注:学生梳理的探春人物专题,采用的《红楼梦》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本专题教学设计是通过引领学生梳理与探春相关的文本主要内容,走近并充分理解探春,不仅要带着学生从小说情节的字里行间感知探春的精明之才和高远之志,把握这位“ 庶出”的贵族少女独特的性格特点与情趣追求,更要感知作者寄寓在探春“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剧命运中深切地哀惋和痛惜,进一步感受《红楼梦》深远的悲剧意蕴;同时,引领学生关照《红楼梦》中不同层次人物的生命状态,深入体会探春的人生悲剧带来的情感冲击及其审美效果,激发与召唤内心悠远的悲悯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思考,在情与理的冲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3)从太虚判词、曲词和探春之词中探究探春的悲剧结局,进一步感受《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略读探春的出场形象和书中探春待人处事的相关情节,初步感知探春性格;
(2)、细嗅玫瑰之香——精读“秋爽斋”的内外环境特点,进一步把握探春形象;
(3)、细品玫瑰之香——细读探春所写“花笺”,把握其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整合重要文本内容,细致感受“秋爽斋”建筑格局中所蕴含的人文特点及精神追求,体会探春“斋如其人”的开阔爽朗、雅致脱俗的性格;细读探春所写“花笺”,把握探春文采精华、大气豪爽的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2)重点研读55回、56回,理解并把握探春表现出的“有理有节、有为有守”的形象特点,感受探春作为改革者的“法—理—情”的正直无私;重点研读74回“抄检大观园”过程中,感受探春的忧愤深广和敏锐自尊;
揭秘红楼梦贾探春的结局 不幸中之幸
![揭秘红楼梦贾探春的结局 不幸中之幸](https://img.taocdn.com/s3/m/5b5b1ebab0717fd5360cdcc5.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红楼梦贾探春的结局不幸中之幸
导语:有人曾经说过,贾探春是《红楼梦》中最为幸运的女子,但是也有人说,贾探春和所有女人一样,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那么这些说法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曾经说过,贾探春是《红楼梦》中最为幸运的女子,但是也有人说,贾探春和所有女人一样,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那么这些说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些也是根据贾探春结局来说的,但是关于贾探春结局,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
当时在海疆战乱的时候,贾探春奉旨远嫁到海外的周家,虽然借此机会躲过了抄家这件事,但是也很快就和贾府失去了联系。
有人说贾探春幸运,毕竟没有身死,而她的丈夫周琼也是高官,可以说贾探春结局时比较好的了。
但是我们想象一下,贾探春本事中原女子,远嫁不说,嫁的人还是沟通困难的,从前的规矩伦理说不定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这又是多么可悲啊。
除了上文说的贾探春结局,其实关于她的结局还有一个说法。
也就是说贾探春嫁到海外是不假,但是嫁的人却是南郡王,贾探春还因此成为了王妃。
为什么说贾探春结局是王妃呢?曹雪芹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姐妹们一起放风筝,居然有一次还点明了贾探春拿着的是凤凰风筝,而凤凰不正是象征着王妃吗?
贾探春结局到底是不是王妃还没有定论,只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写到了贾探春回京探亲的事情。
其实贾探春结局到底是不是幸福幸运,已经没办法定论了,但是至少在贾府被抄的时候躲过了一劫,这一点已经比其他的姐妹幸运太多了。
探春的性格特点
贾探春的结局和大观园其他的姐妹们都大不相同,她最后远嫁,不
生活常识分享。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3717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9.png)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悲剧色彩的叙事方式而广受赞誉。
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并分析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一、悲剧的背景与起因《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生画卷。
悲剧的背景是贾府的衰败与荣华,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贾府本是豪门世家,然而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诱惑,以及家族的恶习和虚荣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而悲剧往往由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引起,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悲剧的美学价值。
二、人物性格的悲剧命运《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悲剧性格,这些人物的命运与其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例如贾宝玉,他聪明敏感,具有艺术家的天赋和对美的追求,但他也情感脆弱、矛盾多样。
他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无法摆脱封建传统和权力游戏的桎梏,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离散。
林黛玉则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代表,她敏感又多愁善感,对世俗的虚伪和伪善心存不满。
她以其独特的个性追求真诚和自由,但却因为无法适应封建礼教而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社会环境的悲剧冲击《红楼梦》对于封建社会的描绘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重重禁锢和不义制度使人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贾府的悲剧正是社会环境对其施加的巨大压力造成的,这意味着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欲望和道德之间形成了矛盾,他们的内心被拉扯着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四、悲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红楼梦》通过悲剧的叙事方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悲剧的冲击下,人物的欲望和命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他们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命运,无论是内在的人性矛盾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都使得他们无法自拔。
这一切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被彻底理解的本质。
在悲剧面前,人物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令人深思。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6b58e00a9e31433238689323.png)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作者:张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2期张玮(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来源,残酷的封建礼教下庶出的身份是探春“看似自尊,实则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本来源。
生母赵姨娘更是探春悲剧命运的重要推手。
从探春的判词及诸多暗示来看,探春的命运也是像风筝一样“飞高跌重”,远嫁他乡且夫家获罪,最终落得“红颜薄命”的结局。
关键词:贾探春;赵姨娘;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49-02贾探春是《红楼梦》贾家“元迎探惜”四春中的三姑娘,也是四人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位。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图册中排在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之后的第四位,足见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按照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大观园”里的女儿们都是“红颜薄命”,而探春作为贾家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庶出的姑娘,她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一、赵姨娘与“势输”贾家四位姑娘都有自己的贴身大丫鬟,名字上也是取“琴棋书画”的美好寓意,探春的大丫鬟名叫“侍书”。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构思中,对一些人物的名字也是独具匠心,像打算把巧姐卖给藩王当小妾的王仁也可以理解为“忘仁”。
第二十四回,贾芸打算找舅舅卜世仁借钱买冰片送与凤姐好谋个差事,却遭到了一顿奚落,这里的“卜世仁”更容易理解成“不是人”。
同样的道理,“侍书”与“势输”,同音不同字,暗指探春在贾家的地位因为是庶出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视。
说到探春,就不得不提她的生母———赵姨娘。
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室,贾探春与贾环的生母,在书中出场次数不多。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干脆提都不提,直到第二十回才有了正式出场的机会,当时赵姨娘正在骂贾环不应该“往高台盘上去”,可巧被从窗外经过的凤姐听到了,凤姐便隔窗说道:“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而“赵姨娘也不敢则声”。
李娜 论《红楼梦》贾探春的性格及命运 1稿
![李娜 论《红楼梦》贾探春的性格及命运 1稿](https://img.taocdn.com/s3/m/1460d4d258f5f61fb736669a.png)
目录摘要 (1)关键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群芳斗“艳”——自成其美 (2)(一)探春之于黛玉 (2)(二)探春之于宝钗 (3)(三)探春之于凤姐 (3)二、性格特征——精明强干,见之忘俗 (4)(一)胆识过人 (4)(二)大观园中的女政客 (5)(三)文采精华 (6)三、性格成因 (7)(一)不甘于庶出 (7)(二)苦于女儿身 (8)四、命运结局——清明远嫁 (8)(一)杏花签:得贵婿 (9)(二)放风筝:线之悲 (9)(三)判词曲:千里东风一梦遥 (9)(四)性格决定命运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贾探春,别号蕉下客,浑名“玫瑰花儿”,是《红楼梦》中性格特征最突出的女性形象,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排名第四,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抄检大观园时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的这种自尊、争强好胜的性格主要来源于她庶出的身份,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格导致了她最后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探春的才情,理家的才能以及性格来探究她的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性格命运Abstract:Jia Tanchun, nicknamed the Manila, under the nickname "rose flowers”,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she ranked fourth in the twelve beauties of Jingling first register. She was the most impressive in search of the Grand Garden when she gave Wangshanbao's wife a scud on her face, her self-esteem、 seek to prevail over others character mainly comes from her concubine identity. Because of her personality that lead to her final tragic fate. This paper from the Tanchun's talent, managing talent and character to explore her ending.Key words: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Tanchun character fate引言“《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歌颂,又是女性的悲剧”①,我们都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的著作,写她们的好与坏,美与丑,如水的温柔和如铁的刚强。
《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55327e4b73f242336c5f7b.png)
《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分析作者:宋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中的人物都是复合的,恶人不全恶,美人也有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善恶截然判分的窠臼,更符合生活的现实。
在十二钗中位居第四的三丫头探春,也有她的瑕疵,如对生母赵姨娘和胞弟贾环相当严苛、冷漠,原因与是非后面详论。
总之,探春性格的复杂性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性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01老舍曾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好坏。
《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中的人物都是复合的,恶人不全恶,美人也有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善恶截然判分的窠臼,更符合生活的现实。
在十二钗中位居第四的三丫头探春,也有她的瑕疵,如对生母赵姨娘和胞弟贾环相当严苛、冷漠,原因与是非后面详论。
总之,探春性格的复杂性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一、外形之美、格调高雅探春正面出场是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当时黛玉眼中的探春是什么样的呢?也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外人所见到的探春之形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生辉,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相比起其他在场的迎春之“观之可亲”和惜春之“形容尚小”来说,在我们面前呈献的是神采与众不同,秀美之余不失英爽之气的少女形象。
探春是有着高雅气质的女孩,而气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先天的外在潜质,更离不开后天的内在修养。
探春是美女更是才女。
首先,她是个大书法家。
探春花笺中说到宝玉:“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说明探春是深爱书法的,且尤喜颜真卿的书法,这在对探春居处秋爽斋的描写也有体现。
其次,探春格调之高雅。
诗社的发起者不是最有诗才的薛林二人,也不是有“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而是探春。
探春的诗才虽比不上林黛玉,但绝不亚于宝钗,我们是不是还记得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她的一首《簪菊》,要紧排在黛玉之后,并高于宝钗,为贾宝玉所不及。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生命世界——浅析性格的美学意蕴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生命世界——浅析性格的美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36f4a5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4.png)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生命世界——浅析性格的美学意蕴赵舟颖
【期刊名称】《新一代:理论版》
【年(卷),期】2018(000)023
【摘要】在《红楼梦》这部著作中,曹雪芹用毕生的心血将封建社会的复杂变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多姿多彩的艺术奇观,丰富难测的人心世界,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在这部著作中一一呈现。
贾探春是这部著作中具有女性意识萌芽的一个女性,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表现出较强的女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基于此,本文对贾探春的生命世界进行探讨。
【总页数】1页(P95-95)
【作者】赵舟颖
【作者单位】[1]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泰州22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0
【相关文献】
1.论《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理财观 [J], 徐汉峰
2.《红楼梦》中改革“先驱”贾探春实践样本的现代性解读 [J], 王宁
3.论《红楼梦》中贾探春形象及其悲剧性 [J], 鲁彩苹;杜永仁
4.《红楼梦》中贾探春的管理才能 [J], 罗毅霞
5.《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J], 彭知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创】《红楼梦》第74回赏析:百态人物之【探春】(一)
![【原创】《红楼梦》第74回赏析:百态人物之【探春】(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f802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a.png)
【原创】《红楼梦》第74回赏析:百态人物之【探春】(一)【原创】《红楼梦》第74回赏析:百态人物之【探春】(一)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于探春,我以前的文章里多有提及,不过是零打碎敲,就事论事。
本帖文将尝试对探春做一番比较全面的剖析鉴赏。
在贾府四千金中,三姑娘探春可说是占有几个【最】字:容貌长相属她最标致靓丽;气质风度属她最雍容高贵;处事才能属她最精明练达;言谈举止属她最犀利锋芒;考虑事体属她最具远见卓识;对自己的丫鬟属她最贴心关爱;遭际命运属她最尴尬失意……下面试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赏析。
(一)、容貌长相属她最靓丽俊美《红楼梦》中对贾府四千金的相貌描写,作者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大姑娘元春并没有直接的相貌描写,直接做了相貌描写的只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人。
但是对四姑娘惜春,作者仅用了【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八个字,实际上也没做什么具体描写,较为详细描写的只有两个人,即二姑娘迎春和三姑娘探春。
对迎春的描写是:【肌肤微丰,[甲戌侧批:不犯宝钗。
]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对探春的描写是:【削肩细腰,[甲戌侧批:《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
]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对迎春和探春相貌描写的文字两相比较,尽管迎春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似乎要比探春的【鸭蛋脸面,俊眼修眉】更胜一筹,但这只是局限于对美女的面部描绘。
而从身材、气质等方面综合考量,迎春比探春就明显处于下风——从身材上说:迎春的【肌肤微丰,合中身材】,就没有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更时尚、更诱人。
就连脂砚斋都评说【《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
】因为《红楼梦》故事毕竟不是发生在女孩子【以丰腴为俊美】的唐朝,而是发生在女孩子【以苗条为俊美】的明清时期。
书里的林黛玉、秦可卿、妙玉、薛宝琴、尤三姐、晴雯、龄官等女孩子大概都属于这种类型,她们都是典型的美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而人物的悲剧命运构成其悲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探春,凭借其不俗的才志,成为贾府姊妹中的佼佼者,然而她的人生却同样是一出悲剧:饱受庶出、没才和远嫁之苦。
她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她的命运悲剧亦充满了丰富的美学意蕴。
通过分析贾探春的三大生命之悲,以求加深对其美好形象的感知,增强对人生之悲的理解与共鸣,从而使精神得到洗涤,使心灵得以净化。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悲剧;美学“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红楼,颂极女儿之美,却又道尽女儿之悲。
《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悲剧图景,而其悲之因由,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亦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性格紧密相关。
因此,那种种不幸,便与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促使我们反观人生,探觅解脱之法,寻求自由之路。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历来评论家或赞叹她的理家才能,称之为贾府的“改革者”;或推举其男人般的气慨,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或曰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末世英才”,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正统思想……纵然各执一词,她的人生悲剧却为所有人哀叹唏嘘。
她为地位和尊严苦苦挣扎;她施展熠熠才华却无法挽救濒于崩塌的大厦;她满怀悲戚,一路飘摇远嫁他乡。
她的悲剧命运饱含不尽人生的无奈与辛酸,浸透了无法释然的遗憾与缺欠。
她的人生悲剧和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一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一、庶出之悲悲剧,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作为悲观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就是意志,且意志是盲目的,它无所不在,为一切生存之基础之本源。
而悲剧就是描写人生可怕的事件,描写意志欲望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所以能深刻地揭示人生的本质。
基于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将“意志”在人身上的表现解释为“生活之欲”。
在他看来,“欲”是无限的,它产生于不足;不足加深,则变为苦痛。
一种欲满足了,新的欲又接踵而来,而且“欲之被偿也一,而不偿者什佰”,所以欲望造成的痛苦极多极深。
即使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再也无物可求,厌倦情绪便随之而起,仍然造成一种苦痛。
所以生活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苦痛。
生活、欲求、苦痛,三者缠结一体,“如环无端”且“不知其所终”。
人生的本质即是如此。
探春之悲,首先便出自她对地位与尊严的追求与捍卫。
贾探春,虽生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并与姊妹们一处过着繁花似锦、书画诗酒的生活,她的庶出身份却使她不得不蒙受自卑的阴影,也逼迫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全力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地位与尊严。
她的母亲是奴仆出身的赵姨娘,因此她的地位自然要比嫡系的宝玉等低一级。
这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说无疑是一道枷锁,造成了她敏感的性格和谨慎的做事风格。
她不愿听到别人说她是庶出的,她扬言:“只管认老爷、太太两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当风姐身体不适,她与李纨、宝钗协同理家之时,在处理舅舅赵国基的丧事上,她丝毫不念私情,严格按照封建家族的家规办事,发给丧费二十两银子,由此引发了母女冲突。
赵姨娘言辞刻薄,说她“如今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气得探春边哭边言语:“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别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
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她深知自己是庶出,便在行事上更多几分小心,生怕别人说了她去,没了她的尊严。
可她的母亲偏偏是个不自重的愚人,每生诽谤,便牵连着她受累。
就连凤姐也说,“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东西闹的……”又如,王夫人听信谗言而命凤姐抄检大观园,至探春处,探春早已预备好并将他们讽刺了一通,谁知将要走时,那王善保家的想,探春不过是个姑娘,况且又是庶出,能怎样利害,竟故意一掀探春的衣裳,说:“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什么。
”探春顿时大怒,给了她一巴掌并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拉扯我的衣掌,我不过看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性子不得了,你打谅我只同你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由此可见,探春因自己的出身,其性格的敏感一览无余,而这敏感之下却是对自身处境的悲叹与哀怜。
在封建大家庭内部,这位庶出的姑娘虽生得“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却仍要承受旁人的冷眼与懈怠,为此,自卑又自尊的她时刻注意维护正统地位与主子尊严,哪怕逼不得已不认生母。
书中每每写道探春落泪,无不是出于她自言“没人疼没人顾”的处境。
然而探春绝非鄙俗平庸之辈,她不满封建家庭给她安排的位置、给她安排的道路,她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够,她无法冲破这永久的藩篱,即便奋起贴近、努力维护,也只能感到矛盾、忧虑、压抑、无力……可悲的庶出身份伴她而生,她想努力挣脱这枷锁又绝无可能,因而这苦痛如环无端,不知其所终。
二、没才之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一语道破探春的没才之悲。
贾探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有见之忘俗的风采。
虽为闺阁女儿,却有不让须眉的气概。
然而,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的她却偏偏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时运不济之日,即便她曾“兴利除宿弊”,一展理家之才,却未能长久施为,更不能挽救贾府的衰败之势。
承习世代书香的贾探春,首先便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将自己的不凡诗才与高雅气度展露了出来。
在递与众人的请帖中,她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其情之豪迈阔朗力透纸背,趣之高雅亦令人赞叹不已。
那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不仅“文采精华”,更是探春自身冰清玉洁的写照。
而最能显现她精明才华的便是她代凤姐管理大观园的时候。
这位敢说敢做、有远见、机敏灵巧又自尊自强的三姑娘,将大观园纷繁的事物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精细之处不让凤姐”。
除去不念私情,严格按府里规矩给舅舅发丧费,她还想到把每月给姑娘们置备东西的买办钱免了,以免钱费了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
她又拿赖大家的园子与自家园子做对比,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在同纨、薛商议后,便决定挑选园内几个本分老实的妈妈收拾料理,免去交租纳税,只问一年可贡献些什么。
这样一来,园子有专人管理,花木自会更好,不至糟蹋了东西;同时,老妈妈们亦可借此小补,不枉长年辛苦,又省下了花匠和打扫人等的工钱。
凡此种种,无不精打细算,就连凤姐也不得不佩服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
”又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虽然,在这简短的时间内,她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可她毕竟不是真正的管家人,事后权一移交,又哪有她多说话的余地呢?如此才华,却不得充分施展,不可谓不悲也!对此,她自己也有深切感慨――“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不同于其他姊妹,探春还是家里对贾府的形势看得最清楚的人。
当凤姐奉王夫人之命,携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对他们奚落冷笑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留下泪来。
探春此番言说正是对贾家日后衰败的预言,她凭借见微知著的才华,敏锐地察觉到家族的颓势将成为必然。
然而在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并未赋予女儿家治国理家的权力,她只能愤愤然,满怀一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无奈地看着家族日渐败落,不复盛然。
三、远嫁之悲“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最后的悲剧是她终于像那天边断了线的风筝,远嫁他乡,饱受路远山遥,与亲人不能相见之苦。
在咏菊花诗时,她曾写出“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
这首《残菊》充斥着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了探春终将远嫁的悲剧。
而“知再会,莫相思”,只能是心灵的自我安慰罢了。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便是亲别离,即不得不与自己亲爱的人别离。
而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若在家族鼎盛之时,必不会让她远嫁天边。
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道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探春此去定是一去不返。
与亲人生死别离,这其中的悲痛,又岂是泪珠所能表达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思亲思乡之悲,从此将伴随探春的后半生。
“望家乡,路远山高”,况且,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纵有归家的愿望,自己也完全作不了主,只能掩面泣涕,任人摆布罢了。
正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贾家势败后,没有娘家给她撑腰,她过得又会是怎样的日子呢?探春虽道“奴去也,莫牵连”,依旧显示她豁达的心境,实际却是大音稀声,大悲无泪,是无悲中的大悲痛,其中的沉痛与凄苦唯独目送女儿远去的亲人和远嫁的她才能深切体会到吧!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中演绎的人生悲剧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道出了人间百态,言尽了外形与内心具美的红楼女儿的生命之悲。
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情韵雅洁,志行高卓,却无一逃脱得了悲剧命运的魔爪。
出于身世遭遇,曹雪芹在创作中经过选择、加工和锤炼,在每一位审美客体中均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赋予每一位审美客体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贾探春,是作者眼中才情敏捷志存高远骄傲的三小姐,她的人生际遇与一生之悲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亦是其自身行为与性格的产物。
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亦受自身意志欲望的束缚。
她的美丽聪颖、杰出诗才、高雅情调和开阔气度无不令人心生敬佩,赞叹不已,她的悲剧命运更不能不令人悲愤哀叹,喟然惋惜。
虽说她距离当下的你我已有几百年,可穿越时空,她的灼灼其华依然为人们所赞叹,她为命运不公而做的努力依然值得人们敬仰。
她的人生悲剧,不论是身份地位与尊严之争,还是才华的隐没而不得充分施展,抑或远嫁他乡饱受思念之苦痛,都与当下青年的处境不无关联。
因此,其生命之悲必然能引起理解的深处共鸣,令相似际遇者感慨沉默、黯然神伤,却又于当下之境,鼓起寻觅改变与解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