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情况
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作者:骆英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1期骆英(中共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失衡、耕地土壤退化、灾害环境的系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六盘水;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3-0249-01一、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现状其一,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性逐步增强。
贵州省六盘水市继续加大了以退耕还林、天保、珠防、珠治和石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快建设“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防治进度。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其二,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部分企业,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严格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三,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其四,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巩固提高“村为主”,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
二、存在的问题其一,资源开采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压力较大。
六盘水市经济结构布局基本围绕在煤炭周围,经济结构单一,可替代产业发展缓慢。
多年来,在煤炭开采中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情况
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情况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同时,六盘水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建设,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下面将从文化教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介绍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的情况。
首先,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市政府大力推动中小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意识。
在教育机构方面,六盘水市大力发展艺术学校和文化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艺术教育和培训课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提升文化修养的机会。
同时,市政府还加大对文化机构的投入力度,扩大文化资源的供给,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市政府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历史建筑、民间传统文化、民俗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重视对传统工艺、民歌舞、民间剧种等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市民参与到文化传统的保护中来。
第三,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推广。
六盘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市政府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旅游的开发工作。
通过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同时,市政府还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好地领略到六盘水的独特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民俗文化逐渐淡忘,传统手工艺等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六盘水市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机制和条件,激发市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和品牌塑造,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加强文化传媒的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六盘水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六盘水的文化魅力。
六盘水市市情简介
六盘水市市情简介(二00七年)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以煤炭采掘工业为基础,冶金、电力、建材、矿山机械工业综合发展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302﹑7万,以苗、彝和布依为主体的少数民簇占25﹑7℅。
城市建成区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0万。
区位优势明显。
全市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是国家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四省立交桥”之称。
境内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南北连接,拥有西南较大的铁路编组站—六盘水南站,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境内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网络逐步形成,水黄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国道65线镇(宁)胜(境关)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国家规划的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毕水兴高速公路)将长距离过境,公路通车里程达3500公里,以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区位和交通优势更加凸现。
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煤、铁、锰、锌、石灰石、煤层气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已探明储量180﹑1亿吨,保有储量168﹑2吨,煤种全、煤质好,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电源基地之一。
气候独具优势。
六盘水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108、4小时左右。
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2、3—15、2℃。
经中国气象学会认证,六盘水市区夏季具有“凉爽、舒适、清新、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特点,被授予“中国凉都”的美誉,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2006年六盘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之一。
大企业聚集。
经过“三线建设”40年来的开发建设,境内现有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六枝工矿、黔桂发电、水城水泥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的能源材料工业体系和年产原煤4583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300万吨、水泥产量16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探析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贵州高原东部的盆地地貌结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六盘水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六盘水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将其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如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探析六盘水市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理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探析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资源是六盘水市的独特优势,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将会丧失这一竞争优势,影响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
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地方形象和知名度。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环保、休闲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关注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该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况、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旨在为促进六盘水市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六盘水市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出。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 建设 与物质文明发展相适 应 的精神文明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 而使 两个文 明建 设 从
互 相促 进 , 调 发 展 。 协 1 加 强 文化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和 紧迫 性 文 化 是 民族 的 血 脉 和 灵 魂 , 国 家 发 展 、 是 民族 振 兴 的 重
要 力 量 。一个 民族 的 觉 醒 首 先 是文 化 的 觉 醒 , 个 国家 的强 一
盛 离 不 开 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的支 撑 。 文 化常 常熔 铸 在 民族 的 血 脉之 中 , 始 终 是 民族生 存 发 展 和 国 家 繁荣 振 兴 取 之 不 尽 , 之 不 竭 的 力 用 量 源 泉 。按 照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谈 到 文 化 建 设 的重 要 性 和 紧
设 施 和 文化 队 伍 建 设 几 个 方 面提 出解 决措 施 。 [ 键词] 六盘水市; 化建设 ; 关 文 两馆 建 设 ; 盘 水 市 图 书馆 六
Cu t r n t u to f Li p n h iCiy s o l e S r n t e e lu e Co sr c i n o u a s u t h u d b t e g h n d
老 厂 “ 法 造 纸 ” 盘 县 羊 场 “ 依 族 口传 史 诗 ” “ 依 族 盘 土 、 布 和 布 歌 ” 水 城县 “ , 苗族 芦 笙 舞 ” 钟 山 区 “ 族 铃 铛 舞 ‘ 合 吹 … 、 彝 恳
要支撑 , 是凝聚和激励 各族人 民的重要 力量。一个民族 如果 失去 了自身文化 的传承 和创新 , 就意 味失去 了独 立的品格 、 尊严和未来。古往今来 , 每一个伟大 的民族都有 自己博大精 深 的文 化 , 一 个 国 家都 把文 化 作 为 推 动社 会 发 展进 步 的 重 每
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几点:
机遇:
1. 民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加:近年来,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活动,这为三线建设博物馆吸引观众提供了机会。
2. 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博物馆及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
3. 历史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政府不断加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珍贵文物的展示机会。
挑战:
1. 竞争激烈:随着大量博物馆的兴建,各地的博物馆之间竞争激烈,需要通过提供独特的展览和丰富的教育活动来吸引观众。
2. 缺乏专业人才: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专业的人才,包括文物保护、展示设计和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而这方面的人才在一些地区可能相对匮乏。
3. 经费问题: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地方政府在经济压力下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需要寻找其他资金来源。
综上所述,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博物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充分利用机遇来吸引观众,同时应对挑战,提高专业素质和寻找资金来源,以确保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
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7T11:55:48.190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9期作者:陈艺杰范贤坤(通信作者)王军军洪晓晨[导读] 该文章以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陈艺杰范贤坤(通信作者)王军军洪晓晨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该文章以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法,通过对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博物馆和三线工业体验馆的分析,论述了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遗址的基本状况及重要价值,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遗址发展进行了策略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发展的提供借鉴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研究六盘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建设遗址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产物,承载了六盘水市宝贵的历史记忆与人文价值,“三线”精神与“三线”文化是砥砺六盘水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如何与时俱进的妥善处理三线建设遗址是“三线”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同解决三线建设遗址问题,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利用有相互促进作用,充分认识遗址现状以及科学的规划策略是我们继续研究的。
1、现状发展基本特征1.1博物馆模式——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街道,一期已落地在2013年8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三线建设时期的实物如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还原了彭德怀旧居、工作会议等。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发展,第二期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
其设计内容包括室内展厅、室外展示、景观雕塑和广场等四个部分。
1.1.1三线建设博物馆设计特征(1)明确的定位及功能分区: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以展示三线遗址为基础,以传递爱国主义、铭记三线建设历史为宗旨,以休闲旅游、美学体验为特色,以丰富六盘水三线文化城市内涵为发展原则。
六盘水三线文化介绍PPT
布依蜡染
清新自然的冰纹、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 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
梭戛跳花节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等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是用原生态布依语创作并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布依族盘歌流传于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尤其以六盘水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境内的布依族盘歌最具代表性。 由于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歌声来承载文明,用歌声来传承文化,而盘歌便是布依族记载历史、表达情感、教育子女、评判社会、再现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布依族盘歌主要有古歌、酒歌、情歌、祭祀歌、礼教歌等。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盘县申报的“布依族盘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族盘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梭戛长角苗距六枝特区60公里的梭嗄乡是长角苗的故乡。这里生活着12个寨子的长角苗族,其中的陇嘎村最为出名。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3-4公斤重的毛发长角苗系箐苗,因头上绑扎1.5尺到2尺的木质长角而得名
六盘水介绍课件
六盘水介绍课件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4,711平方公里,总人口165.6万人。
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一、六盘水市的历史沿革早在汉代,六盘水市就被列为投鞭岭郡管辖的范围之一。
六盘水市原名六盘山市,地处投鞭岭大山上,因六条山脊如扇叶般散开而得名。
1958年,为纪念六盘山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六盘山市更名为六盘水市。
1983年,六盘水市成立,由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以及钟山区的一部分组建而成。
二、六盘水市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地处大山深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雨量1300毫米。
城市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拥有大量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
典型的物种有金丝猴、红翅鸟、金丝燕和大量珍稀的树种。
此外,六盘水市还有许多名山大川,如贵州的第二高峰-凤凰山、观音洞、九峰山等,这些山川景色迷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拥有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领域。
其中,攀钢集团作为该市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年产6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是六盘水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该市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四、六盘水市的文化底蕴六盘水市是贵州省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布依族、苗族文化底蕴。
以布依族为例,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体系、服饰文化、民间工艺等丰富多彩,展示着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
此外,六盘水市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土城楼遗址、青云桥等等,这些历史遗迹挖掘了六盘水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五、六盘水市的特色美食六盘水市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四川菜等多种特色美食。
以布依族为例,他们的酸汤鱼、红蓝炖品、肘子等食物深受人们喜爱,是六盘水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探析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环境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旅游业的兴起,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六盘水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六盘水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清澈湖泊、茂密森林、壮观的山峦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生态旅游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六盘水市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六盘水市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优势和挑战、发展策略以及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推动六盘水市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六盘水市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况,探讨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生态旅游的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探讨如何借助优势因素拓展市场,如何应对挑战因素提升竞争力。
通过探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为六盘水市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持。
1.3 研究意义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本文旨在通过对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探析,深入分析该市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发展现状、优势和挑战,探讨发展策略和产业路径,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研究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在于,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能够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盘水市概况
六盘水市慨况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
属贵州省省辖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
全市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7.39%。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盘水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已探明储量180亿吨,因储量大、煤种全、煤质好,素有“江南煤都”之称。
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电源基地之一。
六盘水气候独特。
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3℃—15.2℃,夏季平均气温19.7℃。
中国气象学会研究认为,六盘水市气候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闲和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特点,于2005年8月授予“中国凉都”称号。
2006年六盘水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5月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六盘水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与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内,有“四省立交”之称。
境内贵(阳)昆(明)铁路、株(州)六(盘水)复线横贯东西,南(宁)昆(明)铁路、内(江)昆(明)铁路、水(城)柏(果)铁路连接南北,拥有西南较大的铁路编组站——六盘水南站,形成了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入东南亚的铁路十字大通道。
境内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网络逐步形成。
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正在建设的水(城)盘(县)、六(枝)大(山哨)、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和六盘水支线机场建成后,区位和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六盘水大企业集聚。
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境内现有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双牌铝业公司、黔桂发电公司、水城水泥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江南煤都”的文化强市之路
近 年 来 ,六 盘 水 按 照 中 央 和 省 委 有关 加快 文化 建 设 的总体部 署 ,先 后 制定 实施 了 一系 列鼓励 文化 产 业发 展 的措 施 ,文化 产业 发展 呈现 出 良好
变清 、城 正变 美 、人正 变雅 。催 生这 寨魁星阁等会议旧址 ,领导人宿地等 种变 化 的 “ 酵 母 ” ,是 六盘 水冲 出经 建 筑物 、六 枝郎 岱 “ 三 ・ 三 ”暴 动遗 济 洼 地 、构 筑 精 神 高 地 的信 心 和 决 址 和烈 士陵 园等 都是 红色 文化 旅游 的 心 ,是打 好经 济发 展硬 实力 基础 的 同 重要资源 。 时 ,提升文化 软实力的魄力和毅力 。
当代贵州/ www. D D (  ̄
; C N
2 O l 3 年4 月下/ 第1 2 1 1
推 动 了 六盘 水 文 化 旅 游 产 业 的 大 突 时 ,留下了战斗遗址 、革命旧址 、会 存 丰富 。推 动 文化 大发 展大繁 荣 ,六 破 、大 发 展 。 昔 日 “ 傻 、 大 、黑 、 址 、旧居 、烈士 墓等 宝贵 红 色文化 资 盘水有资源 、有基础 、有特色 。 粗 ”的六 盘水 ,如今 天 正变 蓝 、水正 源。盘县会议会址、盘县保田镇鹅毛
文化 的高 度 ,决定 发展 的高度 。 煤地区之一 ,煤炭 占贵州总量的4 0 %, 近 年 来 ,六 盘水 通过 打造 “ 凉都 ”文 因此又有 “ 江南煤都 ” 的美誉 。
2 0 0 6 年 ,六盘 水 以其独 特 的避 暑 化 品牌 ,不 断挖 掘 “ 三线 ”文化 ” 、 自 “ 三 线 ”建 设 以 来 ,六盘 水 舒适 型气候 资源 ,成功 入选 “ 2 0 0 6 中 民族 民间文 化 、红色 文化 等丰 富 的文 经过 几代 人 的努 力 ,形 成 了以煤 炭 、 国十佳避暑旅 游城 市” ,排名第六。 化 资源 ,大 力开 展文 化惠 民 、文化 富 电 力 、钢 铁 、建材 、煤 化 工为 支撑 的 2 0 0 7 年 ,继 2 0 0 4 年和2 0 0 6 年 之 民活动 ,不 断完 善城 乡公 共文化 服 务 产业体 系 ,是 国家 “ 西电东 送 ” 的主 后 ,六盘水再度上榜 “ 中国特色魅力 体 系 ,在文 化创 新实 践 中取 得 了新 突 战场 和煤 炭资 源精 深加 工基 地 。近年 城市2 0 0 强”。 破 ,实现了新发展 。 来 ,六盘 水一 方面 加强 环 境整 治 ,坚 2 0 0 9 年 ,六盘 水 获得 全 国 “ 十 佳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六盘水玉舍海坪旅游小镇为例
锋绘2019年第2(下)期248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六盘水玉舍海坪旅游小镇为例李江佳(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结合六盘水市玉舍镇的实际情况,依据对彝族文化的变迁与保护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六盘水市玉舍镇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1海坪旅游小镇基本情况海坪旅游小镇位于六盘水市野玉海景区乌蒙山支脉的大山里,处于玉舍镇东南部。
小镇被四周青山包裹,远离六盘水城区,正因如此,海坪特色小镇没有受到工业污染,自然环境原始化。
海坪作为六盘水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小镇,其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当地村落通过挖掘和整合彝族民俗风情,按照“三变+旅游+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建设,海坪已建设成为了彝族群众的聚集区、彝族文化的传承区以及野玉海(野鸡坪、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旅游集散地。
海坪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从主体到细节都极具民族特色,凸显了彝族元素,充分传承了彝族传统文化,立足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标,围绕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统筹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建房面积11.6万平方米,可容纳1006户4123人。
海坪最具乡村旅游特色的要算彝族文化小镇,它主要由彝族风情街、彝族美食街、火把广场、太阳历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寨、希慕遮广场、九重宫殿等景点组成,总面积27公顷,总投资近10亿元。
在小镇的商业区内,有特色餐饮、民族服饰、日常用品销售,满足村民及游客需求。
正因海坪彝族文化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每年七月,彝族同胞他们会在海坪村烹牛宰羊,呼朋唤友,载歌载舞,在夜晚点燃火把,彻夜狂欢,以神奇的彝族文化色彩吸引着各地游客。
六盘水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
不便 。
发 展进 步 明显 , 别是 近五 年来 , 特 发展 速度 更快 。截 止 2o 年 底 , 08 区域 内铁 路 里程 达 5 8 里 , 成 南 下 5公 形 广 西 、 上 四川 、 北 东进 湖南 、 出云南 的铁 路枢纽 。公 西
二、 基础 设 施建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 ) 一 交通基础 设施 标准低 , 长粗放 增
电力方 面 : 工业用 电受 电网建设 滞后 , 法 完全 无
满足 需要 。
虽 然 六 盘水 市 公 路 密度 远 高 于全 省 平均 水 平 , 但 质 量 较差 , 路 技 术 等级 低 , 网结 构 不合 理 , 公 路 通 达 深度 不够 , 通行 能力 不足 。 高速 、 二级公 路骨 架未 形 成 , 要火 电厂 和重 要 煤 矿 没有 便捷 、 主 安全 、 速 快 的通道 。如 水城 钢铁集 团公 司年 产值 1 o o 亿元 , 区 厂 人 口1 万 人 , 汽车 货 运量 8 0 吨 , O 年 0万 目前 只有 一条
基础设 施建 设 对 策
存 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应对措 施 。 关键 词 : 六盘 水 市 中图分 类号 :2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9 5 8 (0 0 O — 0 5 —0 F9 A 10 - 3 1 2 1 )2 o 3 3
六 盘水市 基础设 施建设现 状
中 共贵 州 省 委党 校 学 报 2 1 .( 1 6期 ) 0 02 总 2
思 想理 论 双 月刊
六盘水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策
●骆 英
5 30 ) 5 0 4 ( 中共六盘水 市委 党校 贵州 六盘 水
农行六盘水分行以文化建设促业务发展
万元。
提 确 责 任 , 成一 级 带一 级 、 级 规 章 制 度 的执 行 , 高 全 行 员 形 一
抓 一 级 的责 任 链 条 。 三 是 在加
强 督 导 上 抓 落 实 。建 立 了行 领 导 业 务 挂 钩 制 度 , 行 重 要 业 实 务 指 标 周 报 告 、 监 控 、 通 报 旬 月 等 。 四 是 在 严 格 问 责 上 抓 落 实 。该 行 明 确 工 作 周 报 告 制 , 对 无 故 未 能 完 成 者 , 格 按 照 严
强班子 整体合 力 ; 强专业 技 加 户经理 、 风险经理等专业人才 ,
加 强 业 务 培 训 , 泛 开 展 岗位 广 练 兵 , 造 各 业 务 条 线 专 家 型 打
人才队伍。 提 升 水 平 。 行 服 务 文 践 化 。一是抓 好 营业 网点转 型 , 着力 提 升 硬 实 力 。 针 对 营 业 网
行 力 建 设 情 况 进 行 考 评 , 考 将 评 结 果 与部 室 考 核 、 工 岗位 员
调 整 晋 升 相 结 合 , 立 考 评 小 成 组 按 月 进 行 考 评 , 在 内 部 网 并 上 开 辟 专 栏 按 月 通 报 。二 是 在
文 化 教 育 与 市 场 营 销 活 动 结 合
例会 、 风险管理例会 、 贷后管理
例会等 , 梳理 风 险点 , 化 各 项 强 工 的 守 规 意 识 和 风 险 防 范 能
力 , 全 行 形 成 了按 原 则 办 事 、 在 按 制 度 办 事 、 规 矩 办 事 、 程 按 按
农行六盘水市分行以“3523”形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1“ . 三个动 员”确 保人 人 主动 四是 强化 现 场 检 查 。执 行 委 员会 分 成 两 个 层 面 ,采 用 多 种 方 式 进 参 与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是 当 前 农 行 对 各 支 行 、 直 管 营 业 机 构 及 市 分 步 提 高 对 农 行 企 业 文化 重要 性
自愿捐款 5 0 0多元 ;全行 党 员缴 90
分 行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执 行 委 员会 , 解 。通 过学 习活动 的开展 ,全行干 纳 “ 特殊 党 费”6 0 0多元 。同时 , 60
负责 组 织 和 落 实 。二 是 强 化 方 案 部 员工 对 农 行 在 当前 开 展 企 业 文 还 号 召 广 大 青 年 干 部 员 工积 极 参 落 实 。结 合全行实 际 ,制 定下 发 了 化 建 设 活 动 的 目的 、意 义 及 必 要 与 自愿 者 活 动 和 献 血 活 动 ,涌现 农行 六 盘水 分 行企 业 文化 建 设 实 性 有 了充 分 的 了 解 ;通 过 对 相 关 出 3 6名 自愿者和 5 4名 自愿 献血报
一
改 革 发 展 的 需 要 , 也 是 实 现 行 机关 活 动 的开 展情 况 进行 检 查 。
和现 实性 的认 识 。一是 将 机 关 1 5
“5 0 3 1 ”远 景 目标 ,走 向 国际先进 五 是强化 活动通 报 。及 时下发 关 个部 室分为 7 小组 ,每组 明确一 个 银行 的需要 。为 了取 得实效 ,该行 于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有 关 工作 开 展 情 名 组 长 牵 头 负责 组 织 开 展 学 习讨 党 委 结 合 实 际做 到 了 三 个 动 员 : 况 的通 报 ,并 在 内联 网上开 通 了 论 工 作 ,确 定 每 周 二 为集 中 学 习 是 动 员班 子 成 员 。 该 行 党 委 召 “ 企业 文 化 建设 专栏 ” 让 全行 干 部 讨 论 时 间 ,并 将 学 习 的 心得 和体 开 党 委 会 ,认 真 学 习 传 达 了上 级 员工 时 时 了 解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活 动 会 形 成 书 面 文 字 进 行 相 互 交流 和 行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的 有 关 精 神 和 要 有 关 信 息 。 学习,共收到心得体会 3 2篇,4 . 3 98
文化景观分类、特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践三文化景观分类、特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实践目的1、了解文化景观概念,能够区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2、熟悉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的特性,即功能性、空间性、整体性、时代性等。
二、实践地点六盘水钟山区人民广场、三线文化广场。
三、实践时间2015.12.16四、实践内容(一)文化景观的含义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二)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含义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农田、道路、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
它是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
一个地区人群的特征可从其居民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来。
精神文化景观(非物质性)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文化创造物,如语言、法律、道德、宗教、价值观、某些艺术如音乐等,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文化区的个性一样,是一种通过联想实现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觉。
其为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三)文化景观的特性(1)功能性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2)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如"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 。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介绍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介绍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位于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一座博物馆,它旨在展示和保护六盘水地区在建设三线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有关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的相关内容。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于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安全形势的挑战,为了增强国防能力和保护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决定展开一项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即“三线建设”。
这一工程涉及到全国多个地区,其中六盘水地区被选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一环。
六盘水地区在三线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承接了许多重要的工程项目。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陈列和展示手段,向游客生动地展示了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博物馆内部展示了各种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如挖掘机、炮弹、建筑蓝图等,这些都是当时为了建设三线而特地定制的工具和材料。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六盘水地区在三线建设之后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和多媒体展示,游客可以了解到三线建设后六盘水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都是三线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
除了展览之外,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还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研讨会,以促进公众对于三线建设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博物馆组织有关三线建设的讲座、培训班和研究项目,吸引了许多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参与。
此外,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还与其他博物馆进行合作,举办一些跨国展览,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
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博物馆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并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六盘水地区在国家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总的来说,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它通过展示和保护三线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向公众传达了国家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它不仅在本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整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介绍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介绍六盘水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展示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六盘水市决定进行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工作。
三线建设博物馆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资助。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当地的砖石建筑风格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技术,展示了六盘水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六盘水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和地貌,如大方铁道桥、鼓楼和六盘山。
这个独特的设计使博物馆成为了城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展示了六盘水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博物馆分为不同的展区,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文物展示。
其中,历史展区主要展示了六盘水的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包括古代的贵族文化、古代的农业文化和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
文化展区展示了六盘水地区的传统文化,如戏曲、绘画、雕塑和民间工艺品。
自然展区则展示了六盘水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六盘山的壮丽景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形。
除了常设展览,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展览和活动旨在通过艺术、音乐、戏剧和手工艺品等形式来传达六盘水地区的独特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一个教育中心,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六盘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通过展示和宣传这些文化资源,博物馆希望能够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游客可以学习六盘水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贵州的独特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中,为保护和传承六盘水的文化作出贡献。
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开设对于六盘水的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文化旅游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二 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情况
一、实践目的
1、了解六盘水特色地方文化的类型;
2、熟悉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的现状;
3、掌握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采取的有效措施。
二、实践地点
图书馆、六盘水市区。
3、 实践时间 2015.11.25
4、 实践内容 1六盘水特色地方文化的背景
贵州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共有37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 民族人口达7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共有50个民族乡,占全市乡镇总 数的52%;民族乡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4%;其他非民族乡镇及驻市大 中型厂矿企业,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其中,人口超万人的少数民族有 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和水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形 成了六盘水多元的地方文化体系。
猕猴桃
是原产我国的野生藤本果树。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 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白发,痔病等等”。六盘 水的深山中遍生着猕猴桃树,这里生长的猕猴桃,果型大,单果重在70 至100克之间,果皮黄褐色,密披细毛,形如马粪,故有“马屎果”之 称。
近年来,有些医疗单位把猕猴桃鲜果和果汁用于临床试验,对麻疯 病、消化道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具有一定的防治或辅助治疗作 用。果实除鲜食外,可加工制果汁、果酒、果酱、果脯、果冻、果粉 (晶)等,是高级的滋补营养食品。
杜仲味甘,微辛,性温。入药功用多,尤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降血压见长。专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腰膝无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高血压等病症,为常用的助阳药物。杜仲作为贵州省的传统出口商品, 正逐步进入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市场,它作为天然的珍贵药品,展 示出良好的前景。
天麻
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干燥块茎。天麻原系野生, 生长于1000米以上高海拔的山谷林地。目前人工栽培天麻已获得成功。
胺素。核桃仁是一种“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的滋补良 药,也是制作甜食糕点、糖果的上等料。
水城羊肉粉
六盘水市的民间小吃,是当今六盘水人早餐的主食。水城羊肉粉起源 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早些时候水城人是很少吃羊肉的,羊一般都只 用作民间祭祀用。滚烫的羊肉汤,火辣辣的油辣椒,细腻的肉片,再配 以白玉般的米线,一碗羊肉粉,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杜仲
来源为杜仲科杜仲属的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药用其干燥树皮。杜仲 盛产于贵州娄山山脉和四川大巴山脉。贵州大部分地区都产杜仲,在 《药物生产辨》中就有"杜仲产四川、贵州者最佳"的记载。贵州省遵义 杜仲林场,现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性经营林场,其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提 高和发展。
六盘水深山里天然生长的杜仲尤珍贵,素以片张大而厚,平整,色泽 暗紫,无粗皮,加工发“汗”好而著称,产量也居全国优势地位。野生 杜仲的最高年产量曾达五十一万多斤。
核桃
油味美芳香,富含饱和脂肪酸,容易消化,吸收率高,是一种高级食 用油,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在美术油画着色和制造油漆配剂,以 及作机油代用品方面都是重要原料。
核桃树是重要的国防用材,核桃外果皮、树皮可提取单宁,果壳可加 工制作成活性炭,核桃仁榨过的油饼可以作饲料。
核桃用途极广,核桃仁是一种珍贵的果品,营养非常丰富,含有铁、 磷、钙、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和B、核黄素、胡萝卜素、尼古酸和硫
风猪
是贵州荔波布衣族地区的特产。清代《荔波县志》记载:“本县小猪 特别肥嫩,风猪烧猪素有名。”如今,风猪已成为高级宴席上一道特色 名菜。
特点: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成菜肉质细嫩,滋味极鲜,异常适 口。将肥壮小猪宰杀,治净,顺头骨、脊骨进刀斩成二爿,取出脑髓和 脊髓,挖出眼珠。将火硝、丁香、白芷、细辛、桂皮、花椒、山姜、陈 皮研成细末,与细盐混合,均匀地抹遍猪内腔,放入大缸内腌渍一天一 夜后,将糯米酒倒入缸内,将猪淹没,盖好浸10天。取出,用竹片将猪 腹撑开,晒一周,里外抹上一层菜油或麻油,风干即成。食用时,取肉 适量,切块加调味蒸食,或配以菜蔬烹制,其味均佳。
2六盘水特色地方文化的类型
折溪傩戏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的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 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 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采花洞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族同胞聚集于村东 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 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3.3打造凉都品牌,助推六盘水转型发展。 六盘水具有全省、乃至全 国无法复制的气候优势,打造“凉都”品牌,做好“凉”的文章, 把“凉”推销出去,把游客吸引进来。打造凉都品牌,加强自身基础设 施建设,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做好自身硬实力;深化城市品牌认识,提 升城市竞争力;加强对外宣传,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利 用“消夏文化节”等各种平台,宣传推介凉都。以六盘水为中心,向珠 三角、成渝片区、长江中下游、长三角等区域(重点是“四大火炉”和 华东、华南地区“火炉”城市)推销与宣传“凉都”19 度的夏天,利用 铁路、高速公路和支线机场等,把全国各地的游客接到凉都来避暑。
烙锅洋芋
传说清王朝康熙三年三月,吴三桂率三万大军从龟集一路烧抢杀打入 水城,安兴义和大批水城彝民被困在山中。因没有锅做饭菜,便取来瓦 片架在火上用生菜油烤烙土豆及其他荤素野菜等食物充饥。不料这竟成 了一道美味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水城烙锅”。
因其香辣爽口,味道奇香,开胃可口,油大不腻,而获得中央电视台 经济频道“西部名小吃”的称号。
民族为避战乱纷纷逃往偏僻山区垒土砌坝,以土填石,开山造地,垦辟田 土,开垦了大量耕地。
(2)衣着服饰方面。苗族、布依族迁徙过程中带来的蜡染工艺,在六盘 水各民族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和各族人民的风俗风情紧密联系 在一起,无论是日常生活、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欢度节日、盛大祭 祖、生老病死等,蜡染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天麻作为珍贵名产,身价可与茅台酒齐名;作为地道药材,名气堪与 人参媲美。贵州是我国天麻的主产地,贵州天麻多系野生,所产天麻个 大、肥厚、色黄白、半透明状、饱满、体重质坚实、无空心,为野生中 之佳品。
天麻是贵州传统的名牌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历史,驰名海外贸易市 场,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享有很高声誉。
2.3.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六盘水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 力
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矛盾运动,形成 了六盘水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4.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汉文化共同培育了六盘水精神
在六盘水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各民族 人民的共同愿望。从维护国家统一、开发建设六盘水角度讲,各少数民 族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3.2挖掘地方历史与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产业。 六盘水有旧石器 重票遗址盘县大洞、水城销灰洞,有神秘的牂江和夜郎传说;有贵州乃 至中国西部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池——盘县普安州卫城;有乌蒙山国家 地质公园;有亚洲首个生态博物馆;有独特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歪梳苗 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三线精 神”、“三线文化”等。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六盘水的地方历史与 民族文化,形成文化产业,推动六盘水的经济发展。
(3)文化艺术方面。六盘水境内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其民 族文化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有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 等多种形式,或者反映了各民族先民对自然及人类起源的认识,或者记述 了他们早期的生产生活的,或者寄托了族人的爱憎好恶,从而造就了本民 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4)史学方面。彝文古文献保存完好,大体分为“人类创世”、“民族 源流”、“历史事件”、“民族迁徙”、“文化艺术”、“宗教信 仰”、“天文历法”、“科技医药”等类别,涉及历史、族源、宗教、 哲学、民俗等学科,是研究彝族乃至西南民族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跳花节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 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 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 一。
彝族火把节
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 所有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五、实践结果
通过此次实践,了解了六盘水特色地方文化的类型,对于六盘水地方 文化建设的现状有一定的熟悉,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有了更系统 的掌握,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建设地方文化的趋势。
3.4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市委六届五 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33111 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大力推进文化 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六盘水应该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 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既是我们在日 益频繁的区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 期提升六盘水市文化软实力、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推动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加紧培育符合文化发展的大批优秀人才,是 当前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3六盘水地方文化建设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发挥自身优势,占领区域文化高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 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 划(2011—2020 年)》(国开办发[2012]16 号)文件、《滇黔桂石漠化片 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国开发办[2012]54 号) 文件以及《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 号)文件都有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相关 政策。我市有盘县大洞遗址、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亚洲首个生态博物 馆、神秘的牂牁江、盘县城关古城、世界银杏之乡等历史文化资源,有 西南煤海、中国凉都、滇黔门户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 产富饶。一直以来在贵州各地州中、在乌蒙山片区经济发展迅速,可谓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六盘水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因 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提 升自身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