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e89d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2.png)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4b242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0.png)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论证思路。
3. 精讲课文:2) 讲解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3) 结合实际写作,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板书设计1. 文章中心论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修辞手法: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手法。
3. 实践应用:修改作文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1) 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2) 学习心得。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词语选用、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a75a7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8.png)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50596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c.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f582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1.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成语;(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能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技巧;(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 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2. 分析作者的语言技巧;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技巧;3. 写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技巧;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5. 写作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实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4. 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咬文嚼字》的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讲解和拓展;3.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4. 写作实践:准备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80f3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c.png)
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第一篇一篇选集短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以下是整理的咬文嚼字海漆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义和团运动,喜爱大家借鉴与参考!《咬文嚼字》教案学习目标:一、分析称赞课文观点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獐毛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兔子成为一个很有现代感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我们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学生推举__。
那么,我想问你,你家教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提倡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生:也有,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各个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看得出来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男同学?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前,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一道什么指令?生:装修。
师:对,装修。
装修的初衷是什么?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民房让房屋遵循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写文章要王朔。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包括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塞里西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情绪化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3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0ac50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f.png)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爱好文学,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思;2.分析成语中的修辞手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成语的内涵;2.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教材;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此成语的了解程度。
Step 2:讲解成语内涵(10分钟)解释“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蕴含的深层含义,即强调对文字的过分、苛刻的追求,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Step 3: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讲解成语中的修辞手法,如“咬文嚼字”这个成语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将对文字的追求比作一个人过分注重咀嚼,而忽视其实质的行为。
Step 4:示范语言表达(15分钟)通过示范和分析篇章,引导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要求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Step 6:展示与点评(10分钟)请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引导他们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视和改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写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和点评的方式,学生们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体会到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咬文嚼字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教材《说木叶》一篇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说木叶》的情节与主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2.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和评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2b50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4.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08bd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4.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课文:咬文嚼字面试考官:“请回答一下问题:浮生若梦,一尘不染,才子佳人,云水禅心这四组词语是否有错别字?”考生:“嘻嘻,没有啊,这名词词组都是对的呀。
”面试考官:“你确定吗?再好好看看。
”考生:“绝对没错,这些名词词组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怎么会错呢?”面试考官:“你怎么知道男女搭配了?‘才子佳人’就是对偶关系,只在中国才有这个成语。
‘浮生若梦’是意境词,‘云水禅心’是佛家修道词,怎么能乱写乱用呢?”考生:“这个我知道啊,早就背熟了。
”面试考官:“好吧,看来你对这四组词语的用法应该是真正理解了。
最后要问一句:咬文嚼字你会吗?”考生:“这个,这个……我能看懂,但是水平有限,可能会咬一下。
”面试考官:“哈哈,你不会真的去把字咬吧?咬文嚼字是形容人遇到陌生汉字时去仔细考究它的构造、解释和用法、读音和意义的。
咬文嚼字的‘咬’和‘嚼’是比喻,‘文’和‘字’是指的书本文字。
”考生:“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原来咬文嚼字是这个意思。
考官,您真觉得咬文嚼字是个好处吗?”面试考官:“当然是好处多啦!咬文嚼字不但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和字词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拓展视野。
试想,如果我们遇到陌生的词语或者汉字,我们如果不去深入学习和思考,那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将无法提升。
知道吗,据说,王阳明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就因为他从小就酷爱咬文嚼字,所以他才悟到了良知。
你看,咬文嚼字是有好处的。
”考生:“咬文嚼字能提高思维能力,我懂了。
谢谢您的解答,我以后会继续咬文嚼字的。
”面试考官:“很好,祝你成功,期望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多地咬文嚼字。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对“浮生若梦”、“一尘不染”、“才子佳人”和“云水禅心”四组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2.了解“咬文嚼字”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和字词思维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82076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6.png)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0a79d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1.png)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高三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咬文嚼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语言的表现力”中的第二节“咬文嚼字”,详细内容涉及对词语、语句的深入理解和品味,通过咬文嚼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学会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通过咬文嚼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咬文嚼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方法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举例:请同学们欣赏一句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请思考:这句诗好在哪里?如果将“明月光”改为“白月光”,效果会有何不同?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
(2)分析课文中具有典型性的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3)结合课文,讲解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咬文嚼字的示范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课文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方法(2)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3)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请从课文中任选一句你认为具有咬文嚼字价值的句子,进行分析。
2. 答案:(1)示例:“绿”字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方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https://img.taocdn.com/s3/m/336a5a7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9.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文本。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录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覆盖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各个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口头评价、作业评价、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5e746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9.png)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高三语文上册教材,《咬文嚼字》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读课文《咬文嚼字》,分析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章论证方法;学习词语的准确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了解文章论证方法。
2. 掌握词语的准确运用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章论证方法;词语的准确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分析文本内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古人对文字研究的名言,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注难点和疑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作者观点,讲解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词语的准确运用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教师举例讲解词语的准确运用和修辞手法,并进行随堂练习。
6.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作者观点:文字的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必要性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形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咬文嚼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运用所学词语和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章论证方法和词语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文字的魅力》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fdcb8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5.png)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精选教案章节:一、教材分析1.1 课文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的《咬文嚼字》,是一篇关于文学修辞的散文。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强调了文字表达的精确性和美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修辞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文字表达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教案章节: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修辞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体会文学修辞在实际表达中的应用。
教案章节: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表达,激发学生对文学修辞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学修辞的基本概念。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学修辞的定义、类型和作用,结合课文例子进行分析。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例子,体会文学修辞的实际应用。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章节: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文学修辞的应用,评估教学成果。
教案章节:五、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吸纳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5.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反馈,对后续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教案章节: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学修辞的特点和效果。
6.3 任务驱动: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文学修辞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案章节:七、教学方法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7.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e1dbc514791711cd7917c3.png)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前交流上课前先送给大家一句卢梭的名言: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哪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理解?自己是特别的,是独一无二的;是绝版的。
二、新课导入都说实验班的学生特别的优秀,我就先出几个题目考一下大家。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
“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
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宋祁《玉楼春》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
(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这里学生首先说的肯定是对仗的问题――“流入海”和“依山尽”不对仗,教师引导进一步探讨,如果把“依山尽”改为“尽依山”如何?而且我们平时说“小河流入海”,而不说“小河入海流”(教师故意拖长音)。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明白这里只所以用“入海流”主要是表述对象――黄河的缘故,理解黄河的宽广辽远、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
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咬文嚼字教案10篇
![咬文嚼字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ed51a7daef5ef7ba0d3c57.png)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一):《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透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潜力目标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潜力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潜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潜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潜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潜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潜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潜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潜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能够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acc6f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教案设计【导语】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课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response)。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着《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着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3.辨析词语: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②顺畅——通畅③简洁——简练四.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