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溶剂法合成PPS-PEPA的研究

合集下载

合成PPS中络合物的初步研究_谢美菊

合成PPS中络合物的初步研究_谢美菊
(下转第 17 页)
第 27 卷第 5 期
王炼石等 :粉末 NBR 对 PV C 的增韧作用
· 17 ·
w hen contains 10 PH R of PNBR.T he crosslinking of PNBR macromolecules and the existence of encapsulant could slightly lower the blend im pact st reng th .T he blend under went toug h-britt le transition w hen PNBR content w as in the range of 7 .5 ~ 10 PH R(by mass).T he impact f racture surf ace morphology observed by SEM show ed that t he toughening mechanism of the blend w as in accordance w ith t hat of the shear yielding .
13 0 6 赵天增 .核磁共振氢谱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3.40
1978 .482
(本文于 1999 -06 -01 收到)
7 Fabey D R .M acro molecules , 1991 , 24:4242
Prel iminary Study on Complex Formed in Synthesis of PPS
X-射线衍射分 析 :日本 理学电机公 司 D/ max-rA 型旋转阳极 X 光衍射仪 ;红外光谱分析 :美国 PE 公司 16PC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用 KBr 压片制样 ;扫描 电镜 :日本日立公司 S -45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核磁 分析 :日本电子公司 JNM -FX90 型高分辨傅里叶变 换核磁共振仪 ;顺磁分析 :西德 Bruker 公司 ER200D S RC -10/ 12 型顺磁共振仪 。

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技术研究新进展

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技术研究新进展

综述与专论合成纤维工业,2023,46(3):53CHINA㊀SYNTHETIC㊀FIBER㊀INDUSTRY㊀㊀收稿日期:2022-08-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23-04-12㊂作者简介:李婷婷(1995 ),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化纤及纺织复合材料㊂E-mail:1522063766@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技术研究新进展李婷婷1,2(1.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228;2.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苏州215228)摘㊀要:详述了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各种改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介绍了 十四五 期间聚酰胺纤维的相关政策,并对功能性聚酰胺纤维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改性㊁化学改性和生物基聚酰胺技术,其中物理改性主要有共混法㊁复合纺丝法㊁纤维截面异形化及静电纺丝技术,化学改性主要有共聚法㊁原位聚合法及表面化学改性,生物基聚酰胺技术主要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㊂ 十四五 期间关于聚酰胺纤维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有聚酰胺6熔体直纺技术㊁高品质差别化纤维技术㊁生物基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等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未来的发展应向着绿色化和可循环再生方向发展,重点在研发多功能复合型聚酰胺纤维,突破生物基聚酰胺56大容量连续聚合及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加快实现静电纺丝功能性聚酰胺纤维产业化㊂关键词:聚酰胺纤维㊀功能性纤维㊀物理改性㊀化学改性㊀生物基聚酰胺㊀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TQ34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0041(2023)03-0053-06㊀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已经不只是要求蔽体㊁保暖,纺织品的保健㊁舒适等功能性也是关注的重点㊂聚酰胺纤维具有拉伸强度高㊁弹性大㊁耐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服用㊁装饰用和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但传统的聚酰胺纤维存在耐热性㊁吸湿性和染色性较差等缺点㊂为改善聚酰胺纤维的缺点,众多研究者开展了对传统聚酰胺纤维的功能改性研究,各种功能性聚酰胺纤维也随着国内外化纤行业中新技术㊁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而被开发和应用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是指通过对普通聚酰胺改性或采用生物基聚酰胺得到的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聚酰胺纤维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改性㊁化学改性和生物基聚酰胺技术㊂其中,物理改性包括共混法㊁复合纺丝法㊁纤维截面异形化和静电纺丝法等;化学改性包括共聚法㊁原位聚合法及表面化学改性等[1]㊂此外,生物基聚酰胺也是目前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研发热点之一㊂作者综述了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不同改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以及近两年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并对今后聚酰胺纤维功能改性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㊂1㊀物理改性1.1㊀共混法共混法是聚合物改性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无机小分子㊁有机低分子或有机高分子与聚酰胺切片共混㊁熔融纺丝制备功能性聚酰胺纤维㊂杜邦公司在共混改性领域的研究较多,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对聚酰胺共混改性的研究㊂共混改性适合微观尺寸较大的添加剂或改性剂,其工艺简单,可用于常规纺丝设备生产,纤维的物理性能可以达到常规纤维的质量要求㊂HAN J [2]采用溶液聚合法,以4-乙烯基吡啶㊁甲基丙烯酸甲酯及2-(全氟辛基)合成长链季铵盐(NP),将NP 与聚己内酰胺(PA 6)混合,通过熔融纺丝及拉伸制得抗菌PA 6纤维,与纯PA 6纤维相比,在经过洗涤7d 后仍能灭活96%以上的接种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㊂CHEN T等[3]将聚己二酰己二胺(PA 66)分别和球磨法处理后的对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改性的碳纳米管共混熔融纺丝制备复合纤维,复合纤维拉伸强力相比于纯PA 66纤维分别提高27%和24%㊂袁修钦[4]通过在熔融纺丝过程中添加黑色母㊁自发热粉体㊁抗菌粉体,与PA 6共混熔融纺丝制备黑色PA 6纤维㊁自发热PA 6纤维㊁抗菌PA6纤维,黑色PA6纤维具有较好的黑色光泽性,抗菌PA6纤维对大肠杆菌具有90%以上的杀菌率㊂赖慧玲[5]将PA6与一种新型架状硅酸盐(QE粉)熔融共混,经双螺杆挤出㊁造粒得到QE/PA6母粒,使用高速纺丝机通过纺丝㊁拉伸一步法工艺制备QE/PA6并列复合纤维,纤维在UVA波段(320~400nm)的透过率较纯PA6纤维降低20%~35%,说明复合纤维较纯PA6纤维的抗紫外性能有明显提升㊂蔡倩等[6-7]以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㊁二乙基次膦酸铝(ADEP)和三聚氰胺磷酸盐(MPP)为阻燃剂,共混熔融制备阻燃PA6,结果表明将质量比为3 1的PEPA和MPP复配加入PA6中,具有一定的协同阻燃效果,当阻燃剂总质量分数为20%时,共混体系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阻燃等级为UL-94V-2级㊂共混改性是制备功能性聚酰胺纤维的常见方法,工艺简单,可通过添加不同的改性剂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聚酰胺纤维,如阻燃㊁抗菌㊁抗紫外聚酰胺纤维等㊂1.2㊀复合纺丝法复合纺丝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学组成或不同浓度的纺丝流体同时通过一个具有特殊分配系统的喷丝头制得复合纤维[8]㊂复合纤维以皮芯结构和海岛结构为主㊂何淑霞等[9]以二甲苯作为开纤剂,制得PA6/聚乙烯(PE)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㊂甘宇等[10]制备了聚酰胺/聚酯皮芯型复合纤维,当两组分熔体温度差较小㊁黏度相近时,更易制备结构稳定和性能较好的复合纤维㊂李顺希等[11]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皮,以PA6为芯,通过皮芯复合纺丝制备HDPE/PA6复合纤维,当以HDPE与PA6切片的质量比为40 60进行复合纺丝时,制备的复合纤维断裂强度较高,达到3.57~3.82cN/dt-ex,且复合纤维面料具有较好的接触凉感性能,接触凉感系数达0.23J/(cm2㊃s)㊂崔晓玲等[12]以聚苯硫醚(PPS)为皮层㊁PA6为芯层,制备PPS/ PA6偏心皮芯型复合纤维,拉伸后得到具有三维卷曲性能的纤维,改善了纤维的蓬松性,并且在酸处理后,芯层PA6被腐蚀,形成C形截面纤维,有利于改善复合纤维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㊂复合纺丝技术是制造超细纤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实现改善纤维的吸湿性㊁永久卷曲性㊁蓬松性,尤其是可以开发力学性能优异的超细聚酰胺纤维㊂1.3㊀纤维截面异形化纤维截面异形化是指采用特殊形状的喷丝孔纺制非圆形截面的异形纤维,如三角形㊁星形和Y 形纤维等㊂纤维截面异形化是制备功能纤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异形截面纤维具有特殊的光泽㊁膨松性和耐污性,并具有抗起球性,能改善纤维的回弹性等㊂2014年日本东丽公司推出的速干尼龙纤维产品Salacona是通过六叶形截面尼龙纤维与圆形截面尼龙纤维的混纺丝所产生的毛细现象来实现快速吸汗[13]㊂陈立军等[14]通过母粒法共混熔融纺丝制备圆形㊁三角形和十字形截面的PA6/石墨烯复合纤维,纤维截面异形度显著增加,具有较好的负离子释放功能㊁远红外保健效果,以及优异的吸湿和干燥效果,其中十字形截面纤维异形度达58.29%,负离子释放浓度最高达1820个/cm3,远红外法向发射率达0.93,远红外辐射温升为1.70ħ,3h吸水率达4.4%,1h失水率达到2.6%㊂凌荣根等[15]采用纳米级负氧离子粉体改性PA6制备功能母粒,与PA6切片进行共混纺丝,制备出扁平形及三叶形的PA6纤维,纤维异形度达40%以上,因比表面积大更容易释放负氧离子,其释放负离子浓度达到4560个/cm3,三叶形PA6纤维还具有优良的毛细芯吸作用和干爽的手感,所制备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悬垂性㊁吸汗㊁清凉感和快干特点,适合夏季等高热湿环境㊂赵晓敏[16]首先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级玉石粉㊁氮化铝粉㊁碳化硅粉进行改性处理,通过熔融共混制备改性PA6切片,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十字形截面PA6纤维;再对其进行织造,得到凉感PA6织物,织物的芯吸高度达102mm,符合国家标准中对织物吸湿性指标的规定㊂与常规纤维相比,纤维截面异形化显著增加了纤维截面异形度,改善了纤维的膨松性㊁吸湿性㊁光泽㊁弹性等,可用于开发速干型纺织品及其他功能性纺织品㊂1.4㊀静电纺丝法静电纺丝法[17]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改性方法,将不同性质㊁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和活性成分通过静电纺丝加工成纳米级纤维,可改善纤维的孔隙结构㊁亲水性㊁催化性㊁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使其在吸附分离㊁污水处理㊁生物传感㊁防护㊁空气过滤㊁智能穿戴及组织工程等不同领域和场45㊀合㊀成㊀纤㊀维㊀工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46卷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㊂ZHANG H T等[18]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6/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壳聚糖的添加提高了纳米纤维膜的亲水性㊂M.FAZELI[19]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PA6/壳聚糖纳米复合膜,纤维中PA6和壳聚糖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氢键,且纳米复合膜的电导率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而提高㊂J.S.JEONG等[20]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多壁碳纳米管/PA66复合纳米纤维,随着多壁碳纳米管的添加纤维的电性能得到改善㊂牛小连[21]以PA6/PA66为基质,通过静电纺丝和仿生矿化等技术开发出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㊂熔体静电纺丝法与溶液静电纺丝法相比,具有无溶剂污染㊁产率较高的优势,但是制备的纤维相对较粗㊂杜远之等[22]采用自主设计的熔体静电纺丝设备成功制备PA6超细纤维,纤维平均直径为2.25~6.31μm㊂刘伟伟[23]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高效熔体静电纺丝装置成功制备PA6微纳米纤维,平均直径在7μm左右㊂静电纺丝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很多科研机构㊁高等院校都在进行研究,主要方向是静电纺超细纤维在空气过滤㊁柔性电子材料及医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㊂聚酰胺纤维的静电纺丝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将其应用于产业化还有较大困难㊂2㊀化学改性2.1㊀共聚法共聚法是聚酰胺纤维化学改性的主要手段,通过共聚单体的选择改变聚合物的性能[24],在改变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同时改变其熔点㊁溶解性㊁结晶度和透明性等,从而制备具有多功能的共聚酰胺㊂将两种及两种以上聚酰胺单体进行共聚,可制得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共聚酰胺纤维,如美国Auied公司已工业化生产的高吸水共聚酰胺纤维 drofile 系列化产品是以PA6与聚氧化乙烯二胺的嵌段共聚物通过熔体纺丝制得[25]㊂此外,将聚乙二醇(PEG)端基进行氨基化改性,与PA6制备的共聚酰胺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性㊂欧育湘等[26]采用双(4-竣苯基)苯基氧化膦己二胺盐/己二酸己二胺盐无规共聚得到本质阻燃PA66,由于双(4-羧苯基)苯基氧化膦中含有大量的苯环结构,显著提升PA66燃烧后的残炭量,明显改善PA66的阻燃性能㊂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通过选择合适的共聚单体和聚合物,制备出具有软化点低㊁柔软㊁透明性好和易溶解等特殊性能的聚酰胺㊂共聚改性是聚酰胺最为简单有效的改性方法之一,是从分子结构入手,利用共聚方法制备具有阻燃性能㊁吸水率低㊁抗静电㊁柔软㊁透明性好㊁易溶解等功能的聚酰胺纤维㊂2.2㊀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是通过在聚酰胺聚合过程中添加改性剂对其进行改性㊂通过原位聚合可开发出品种繁多的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新产品㊂WU Z Y等[27]选用三聚氰胺氰尿酸酯(MCA)作为阻燃剂,通过原位聚合制备阻燃PA6,原位聚合后体系中的MCA粒子具有直径小于50nm的纳米尺寸,且均匀地分散在PA6基体中,得到的阻燃PA6的阻燃性能可以达到UL-94V-0级㊂原位聚合阻燃PA6的特点是不同种类的粉体阻燃剂在PA6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阻燃剂在PA6中不易析出,具有阻燃持久稳定性㊂TANG L等[28]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PA6/石墨烯复合材料,再通过熔融纺丝制备PA6/石墨烯复合纤维,加入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05%时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最大达5.3cN/dtex,与纯PA6纤维相比,复合纤维表现出更好的抗蠕变性能㊂王一帆[29]设计并合成一种具有活性端基的刚性芳香族聚酰胺预聚体,然后将其分散于己内酰胺熔体之中,通过原位聚合制备芳香族聚酰胺-聚己内酰胺共聚物(APA),并通过熔融纺丝制备APA纤维,结果表明,通过向PA6的主链中引入芳香族聚酰胺,APA纤维的最大抗拉强度较未改性的PA6纤维高出140.97%,断裂伸长率明显下降㊂于昆[30]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出PA6/11/氧化石墨烯复合切片,并经熔融纺丝工艺制备PA6/11/氧化石墨烯复合纤维;当添加的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纤维的拉伸强度可达610 MPa;当添加的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纤维的饱和吸水率下降61.6%,电导率达到3.4ˑ10-9S/m,纤维热性能㊁导电性能和吸湿性能都得到了有效改善㊂原位聚合改性技术是在生产源头添加不同的改性剂制备不同功能性的聚酰胺纤维,如阻燃聚酰胺纤维㊁凉感聚酰胺纤维和原液着色聚酰胺纤55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婷婷.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技术研究新进展维等,其中原液着色聚酰胺纤维已经很好地实现了产业化㊂2019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制备出工业用PA66色丝,2021年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PA66原液着色纤维生产基地,该技术是在PA66纤维生产源头直接添加染色剂,并在封闭㊁高温㊁高压环境下一次聚合而成[31]㊂2020年化纤联盟开发出原液着色聚酰胺纤维高效制备成套技术,成功制得高色牢度㊁深色细旦的多色彩㊁多功能高品质聚酰胺纤维㊂2021年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细旦㊁超细旦长丝用高性能黑色原位聚合PA6切片及超高强PA6长丝,该技术是在聚合过程中采用纳米级着色剂与PA6熔体充分混合,经纺丝得到有色PA6纤维,纤维色牢度高,织造后无需再染色,无染色污水排放,省水节能,绿色环保[32]㊂恒申集团以颜料㊁尼龙粉末和助剂为原料制备PA6色母粒,再通过高温熔融纺丝制备原液着色PA6长丝;还通过添加玉石粉制备可快速逸散热量的凉感PA6纤维,纤维接触凉感系数可达0.25 J/(cm2㊃s)㊂2.3㊀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化学改性是通过改变聚酰胺纤维大分子的表面化学结构,以达到改善纤维的表面性能的目的㊂D.PAPPAS等[33]将PA6纤维在大气压辉光放电(APGD)下用氮气㊁氦气和乙炔进行等离子处理,等离子处理后纤维的水接触角显著降低,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㊂徐娜等[34]用常压等离子对PA6纤维进行改性处理,然后采用(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PA6纤维表面进行巯基化改性,并用乙烯基胶原蛋白对巯基化PA6纤维进行表面修饰,得到的纤维吸水率提高155%,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㊂表面化学改性是在纤维成形后进行,该方法应用最多的是在聚酰胺分子链中引入大量亲水性基团,通过接枝共聚或通过添加某些有机物从而提高聚酰胺纤维亲水性和染色性㊂3㊀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技术是指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㊁化学及物理等手段制备用于合成聚酰胺的原料包括生物基二元酸和生物基二元胺等,再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生物基聚酰胺,通过纺丝制备生物基聚酰胺纤维㊂该方法具有绿色㊁环境友好和原料可再生等特点㊂2016年,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系统研究生物基聚酰胺56(PA56)的纺丝工艺技术,开发出国产生物基PA56长丝一步法纺牵联合机及生物基PA56工业丝纺牵联合机,为生物基PA56纤维产业化提供了设备保障[35]㊂东华大学和盛虹集团等10家单位联合承担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生物基聚酯㊁聚酰胺高效聚合纺丝技术,开发了生物基聚酰胺高效聚合纺丝技术㊂MAO L等[36]以2,5-二羧酸二甲基呋喃和1,3-环己二胺为原料,通过熔体聚合合成生物基聚酰胺㊂CAO K K等[37]采用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酰氯和3,4-二氨基二苯醚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进行低温溶液缩聚制备一种含有呋喃环的芳族聚酰胺树脂,并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法制备出溶解性㊁可纺性㊁耐热性和阻燃性能优良的含呋喃环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纤维的LOI为40%,阻燃等级为UL-94V-0级,其中单体2,5-呋喃酰氯为生物质,资源丰富㊂目前,我国自主研发且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品种是生物基PA56纤维㊂生物基PA56纤维的强度和密度可以媲美PA66纤维,染色性㊁吸湿快干性和阻燃性更优于PA66纤维㊂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生物基PA56纤维产品 泰纶®,其生物质质量分数高达47%~100%,原料主要以自主研发的生物基戊二胺和不同的二元酸聚合而成㊂生物基PA56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㊁吸湿性㊁柔软性㊁耐磨性㊁染色性㊁耐热性㊁耐化学性与阻燃性,适合应用于服装㊁家纺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但生物基PA56纤维的大规模推广还面临生物原料供给与成本控制,生产中能耗降低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问题,今后需要继续在生物基单体发酵与纯化㊁聚合㊁纺丝及应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促进生物基PA56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大规模应用[38]㊂4㊀相关政策随着地球环境问题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㊂为巩固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㊂65㊀合㊀成㊀纤㊀维㊀工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46卷2021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纺织行业 十四五 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关于聚酰胺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有:研究PA6熔体直纺技术,突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高品质差别化产品,加强应用技术开发,2025年聚酰胺纤维材料高效柔性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㊂2022年4月,工信部㊁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发展,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㊁高效㊁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㊁低成本生产,并强调了提升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加快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的发展㊂此外,根据政策的指导方向,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内化学纤维行业龙头企业均对全流程生产低碳化㊁产品绿色化㊁可再生循环等方面制定了发展目标㊂5 结语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性聚酰胺纤维在服用㊁民用及军用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同时对其综合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㊂ 十四五 期间是我国纺织工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前列的重要时期,绿色发展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刚性要求㊂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未来的发展应向着绿色化和可循环再生方向发展㊂(1)研发耐高低温㊁耐辐照及具备阻燃抗菌等多功能复合型聚酰胺纤维,满足在各种特种条件下的应用㊂(2)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㊂推动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再生循环发展,实现 低碳 甚至 零碳 排放㊂重点突破生物基PA56大容量连续聚合及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实现生物基PA56纤维的规模化生产㊂(3)加快实现静电纺丝功能性聚酰胺纤维产业化㊂静电纺功能性聚酰胺纤维在光电子传感器㊁过滤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些方向将成为未来改性研究的重点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孙振华.聚酰胺改性技术及改性产品研究进展[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35(4):163-166,121. [2]㊀HAN J,YIN S,ZHANG X,et al.Design and synthesis ofbactericidal block copolymer for preparing durably antibacterial PA6fiber[J].Micro&Nano Letters,2019,15(1):47-51.[3]㊀CHEN T,LIU H H,WANG X C,et al.Properties and fabri-cation of PA66/surface-modified multi-walled nanotubes com-posite fibers by ball milling and melt-spinning[J].Polymers, 2018,10(5):547.[4]㊀袁修钦.功能尼龙6纤维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8.[5]㊀赖慧玲.量子能微粒改性聚酰胺6纤维的制备及应用[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6]㊀蔡倩.阻燃PA6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7.[7]㊀蔡倩,王锐,董振峰,等.PA6/PEPA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46(1):144-149. [8]㊀宁宁,甘佳佳,冯培,等.并列型PA6/PET复合扁平纤维挤出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J].合成纤维工业,2016,39(6):60-64.[9]㊀何淑霞,胡国樑,李霞.PA6/PE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的开纤工艺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16,24(2):4-7. [10]甘宇,姬洪,徐锦龙,等.聚酰胺/聚酯皮芯复合纤维的研究开发[J].合成纤维,2020,49(2):7-12,18. [11]李顺希,许志强,詹莹韬,等.高密度聚乙烯/聚酰胺6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J].合成纤维工业,2020,43(1): 42-45,49.[12]崔晓玲,王依民,胡申伟,等.PPS/PA6偏心皮芯型复合纤维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8,37(2):14-17. [13]钱伯章.东丽推出速干尼龙纤维材料[J].合成纤维,2014,43(10):54.[14]陈立军,钟百敏,胡泽旭,等.截面形状对聚酰胺6/石墨烯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J].合成纤维,2019,48(7):5-8.[15]凌荣根,李彩娥,郭成越,等.负氧离子PA6异形纤维的制备[J].丝绸,2010(5):35-37.[16]赵晓敏.凉感聚酰胺6纤维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上海:东华大学,2016.[17]李福顺,李显波,潘福奎.电极丝静电纺制备聚酰胺纳米纤维膜[J].塑料工业,2017,45(5):78-82. [18]ZHANG H T,LI S B,BRANFORD WHITE C J,et al.Studieson electrospun nylon-6/chitosan complex nanofiber interactions [J].Electrochimica Acta,2009,54(24):5739-5745. [19]FAZELI M,FAZELI F,NUGE T,et al.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lyamide/chitosan nanocomposite fabri-cated by electrospinning method[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22,30:644-652.[20]JEONG J S,JEON S Y,LEE T Y,et al.Fabrication ofMWNTs/nylon conductive composite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J].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6,15(11/12): 1839-1843.[21]牛小连.仿生矿化静电纺聚酰胺纳米纤维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75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婷婷.功能性聚酰胺纤维技术研究新进展[22]杜远之,徐阳,魏取福,等.熔体静电纺PA6超细纤维的制备与工艺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3,41(10):38-41.[23]刘伟伟.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高分子纤维材料的实验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3.[24]WHA K,KIM S H,KIM E A.Improve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nylon6fabrics by plasma trea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1,81(3):684-694.[25]朱建民.聚酰胺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6]欧育湘,陈宇,王筱梅.阻燃高分子材料[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27]WU Z Y,XU W,XIA J K,et al.Flame retardant polyamide6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ε-caprolactam in the presence of melamine derivative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19(2):241-244.[28]TANG L,LI Y R,CHEN Y,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reinforced PA6fiber[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8,135(10):45834.[29]王一帆.芳香族聚酰胺预聚体共聚改性聚已内酰胺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30]于昆.聚酰胺6/11/碳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31]郑宁来.神马尼龙66工业用色丝顺利下线[J].合成纤维工业,2020,43(2):36.[32]李若欣,陈国强,常广涛,等.一种尼龙6原位着色切片及其制备方法:112724399B[P].2021-06-22. [33]PAPPAS D,BUJANDA A,DEMAREE J D,et al.Surfacemodification of polyamide fibers and films using atmospheric plasmas[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6,201(7):4384-4388.[34]徐娜,王学川,黄剑锋,等.常压等离子体对聚酰胺纤维表面刻蚀及巯基化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21):43-47.[35]刘博.国产尼龙56长丝一步法纺牵联合机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6,35(27):107-111.[36]MAO L,PAN L J,MA B,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based amorphous polyamide from dimethyl furan-2, 5-dicarboxylate[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2022,30(3):1072-1079.[37]CAO K K,LIU Y F,YUAN F,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n aromatic polyamide fibre derived from a bio-based fu-ran acid chloride[J].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2021,33(9):1083-1092.[38]孙朝续,刘修才.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21,42(4):26-32.New progress in technology research of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LI Tingting(1.Jiangsu New Vision Advanced Functional Fiber Innovation Center Co.,Ltd.,Suzhou215228;2.National Advanced Functional Fiber Innovation Center,Suzhou215228) Abstract:The different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of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s and their research progress were reviewed.The relevant policies for polyamide fibers during the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were introduced.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s were put forward.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s mainly in-cludes physical modification,chemical modification and bio-based polyamide technology,among which the physical modification mainly includes blending method,composite spinning technology,fiber profiled cross-section modification and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mainly includes copolymerization method,in-situ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surface chem-ical modification,and the bio-based polyamide technology is to mainly develop bio-based polyamide56fiber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During the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the key technologies of polyamide fibers that need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clude polyamide6melt direct spinning technology,high-quality differentiated fiber technology,and large-scale bio-based polyamide fiber production technology.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s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greening and recyclable regeneration,with a 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polyamide fibers,the breakthroughs i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high-capacity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and melt direct spinning of bio-based polyamide56,and the acceleration of electrospun functional polyamide fibers industrialization.Key words:polyamide fiber;functional fiber;physical modification;chemical modification;bio-based polyamide;technology progress85㊀合㊀成㊀纤㊀维㊀工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46卷。

硫化钠法合成PPS的溶剂和催化体系的考察

硫化钠法合成PPS的溶剂和催化体系的考察

硫化钠法合成PPS的溶剂和催化体系的考察储海霞;单玉华;丁永红;鲁墨弘;李明时【摘要】Poly (Phenylene Sulfide) (PPS) was synthesized from Sodium Sulfide and p - dichlorobenzene in the presence of catalysts and additives. Some catalysts (CH3COONa, PhCOONa, Li3PO3, CaL) and some additives (N,N-dimethylaniline, 2,5 -dichloronitrobenzene, 1,2,4 -trichlorobenzene, p - nitro-phenol)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olvents (triamylamine, tetramethylene sulfone, N - methylimidazole (NMD, N- methylpyrrolidone (NMP), morpholine)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 The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170 -210℃ for 3h to 220-240℃ for 4h. The resulting PPS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Element analysis, TGA and DSC. The molecular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intrinsic viscosit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MI containing 15% NMP can replace NMP as the solvent, and 92% PPS can be obtained at the melting point of 289℃ and the average viscosity molecular weight of 48199 (M,), using synthesized complex CaL as a catalyst and N,N-dimethylaniline as an additive.%以工业硫化钠为硫源,对二氯苯在催化剂和助剂的作用下缩聚合成聚苯硫醚(PPS).分别考察CH3COONa、PhCOONa、Li3PO3、CaL等为催化剂,N,N-二甲基苯胺、2,5-二氯硝基苯、1,2,4-三氯苯、对硝基苯酚等为助剂,三戊胺、环丁砜、N-甲基咪唑(NM1)、N-甲基吡咯烷酮(NMP)、吗啡啉等为溶剂,在170-210℃反应3h,220-240℃反应4h,得到产品PPS.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TGA、DSC对所制备PPS进行表征;用特性粘度法测定PPS的相对分子质量(Mr).结果表明:以NMI为溶剂,添加15%的NMP可代替溶剂NMP合成PPS;以自制的络合物CaL为催化剂,N,N-二甲基苯胺作为助剂,PPS收率在92%以上,t(rn)(熔点)可达289℃,Mr为48199.【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聚苯硫醚;催化剂;溶剂;助剂;合成【作者】储海霞;单玉华;丁永红;鲁墨弘;李明时【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2聚苯硫醚(PPS)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特种工程塑料,它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200℃无溶剂可溶)、200-220℃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阻燃性强、耐辐射、均衡的力学性能和极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优良的电性能等[1]特点。

无溶剂合成共性技术研究——4-甲砜基甲苯合成工艺的改进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无溶剂合成共性技术研究——4-甲砜基甲苯合成工艺的改进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溶剂合成共性技术研究——4-甲砜基甲苯合成工艺的改进1 前言甲砜甲苯(英文名称:methyl ptolyl sulfoue)为白色或米黄色粉状结晶,无味,中性。

在医药方面,是合成抗生素甲砜霉素、甲砜霉素甘氨酸酯盐酸盐和兽用抗菌药氟洛芬的重要中间体;在农业方面,是合成除草剂磺草酮以及有机合成中间体。

甲砜霉素及衍生物甘氨酸酯盐酸盐是新型的广谱抗生素[1-2],毒性低、副作用小;疗效长,具有优异抗菌作用,抗菌活性较氯霉素强6倍以上。

在国外已广泛允许用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生素以及用作食品、饲料添加剂等,需求量逐渐增加[3]。

国内甲砜霉素合成均采用对甲砜甲苯为原料,产量越来越大。

造成对甲砜甲苯国内生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磺草酮是捷利康公司80年代开发的新颖玉米田苗后除草剂。

磺草酮是一种用酮于防玉米田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的环己二酮类除草剂。

现已在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获得广泛应用。

我国玉米田播种面积约占早田播种面积的1/3,玉米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4,每年我国玉米草容面积约达700万公顷以上。

现用的玉米田除草剂品种较多,但多为苗前使用,如乙草胺、芬拉津等,使用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苗后除草剂主要是澳苯睛等少数正在推广阶段的品种。

因此,磺草酮的开发,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磺草酮的合成路线非常多,可以甲苯、对甲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酰氯、对氯甲苯、对硝基甲苯等常见工业原料为起始原料,最终合成磺草酮原药[5]。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甲砜甲苯的主要方法是以廉价易得的对甲苯磺酰氯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和甲基化反应来合成:第一步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经亚硫酸钠还原成亚磺酸。

第二步对甲苯亚磺酸钠经硫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得到甲砜甲苯[6]。

见下列反应方程式,两步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

该工艺存在的缺点:1.第一步还原,对甲苯磺酰氯在水相进行,水解副反应影响收率[7];采用固体投料,产率不稳定。

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合成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合成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合成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

然而,其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仍存在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的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合成方法,并探究其在复合材料中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耐化学品腐蚀性能等方面的表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合成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的方法研究:采用化学反应和改变反应条件等方式,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的性质。

2、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合成方法和合成条件,制备含有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的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性能测试: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和化学品腐蚀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特性。

四、预期成果1、成功开发一种高效的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合成方法,实现高产率和高性能。

2、实现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与各种复合材料的有效配对,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

3、对不饱和聚酯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和分析,提高其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效果。

五、参考文献1. 李新华. 不饱和聚酯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研究[J]. 广东化工, 2013, 40(1): 1-6.2. 邓伟, 杨方明, 王新宇. 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5, 31(4):69-75.3. 林江, 林红, 韩修武,等. 不饱和聚酯酰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 江苏化工, 2017, 45(4):116-119.。

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应用

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应用

综术与专论S UMMAR I Z ATI O N ANDSPEC I A L COMMENT收稿日期:2007-04-09作者简介:左永兵(1977-),男,湖北监利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挠性覆铜板用聚酰亚胺基体树脂的研究工作。

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应用庄永兵, 范和平(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热固性聚酰亚胺作为一类先进的基体树脂,在航空航天、印制电路板、高温绝缘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

相对于热塑性聚酰亚胺来说,热固性聚酰亚胺具有更好的可加工性能。

而且,其加工窗口温度可通过变换不同反应性端基来实现。

若选用合适的反应性端基,其在固化时无小分子挥发物放出。

对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研究现状分类作了综述,对降冰片烯、烯丙基降冰片烯、乙炔基、苯乙炔基、马来酰亚胺、苯基马来酰亚胺、苯并环丁烯等封端型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阐述,对它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齐聚物的固化机理等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作了概述和展望。

关键词:热固性聚酰亚胺;基体树脂;印制电路板;应用中图分类号:T Q 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17(2007)05-0351-07Recent Advances in Ther mosetting Polyi m ide and Its App licati ons in Printed Circuit BoardZHUANG Yong -bing and F AN He -p ing(Hubei R esearch Institute of Che m istry,W 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er mosetting polyi m ides are being devel oped for as matrix resins in structurally efficient advanced composites in aircraft,electr onic /electrical materials f or p 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and ther mal insulati on materials .Many different che m ical app r oaches have been used t o synthesize ther mosetting polyi m ide resins which are easier t o p r ocess than their ther mop lastic counter parts .Further more,melt p r ocessing window can be adjusted by using different reactive gr oup s .W ith app r op riate reactive sites,no volatile is released during curing .I n this article,recent advances in ther mosetting poly 2i m ide resin are p resented .Some end capped polyi m ides are detailed,such as nadi m ides and allyl nadic -i m ides,acetylene and phenylacetylene ter m ina 2ted polyi m ides,bis malei m ides and malei m ide functi onalized polyi m ides,phenyl m alei m ide end capped polyi m ide,benzocycl obutenes,etc .Their relati on 2shi p s bet w een structures and p r operties and ther mal curing mechanis m s of different oligomer are p resented .Their devel opment trend and app licati ons in PCB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Ther mosetting polyi m ide;composite matrix resins;p rinted circuit board;app licati on前 言聚酰亚胺作为先进复合材料基体,以其优良的耐热性、耐化学品性、耐辐射性、自熄灭性及突出的力学性能、电气性能而受到特别重视。

无溶剂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无溶剂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行 高速乳 化 , 后加入 E A(P A) 然 D ID 扩链剂 进行 扩链 1h 得 到 白色乳液 . ,
( )在干燥氮气保护下, 2 将真空脱水后的低聚物多元醇, P I ID 按计量加入三口烧瓶中, 混合均匀后
收 稿 日期 :0 8— 2—2 20 0 7
作者简介 : 刘都宝 (9 3一) 男 , 18 , 安徽 泗县人 ,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1 2 合成 过 程 .
( )合成 工艺 : 干燥 氮气 保护下 , 真空脱 水 后 的低 聚 物多 元 醇 ,ID 按 计 量加 入 三 口烧 瓶 中 , 1 在 将 PI 混 合均匀 后升 温至 9 O℃左右 反应 1h再 加入 适量 D P / MB , M A D A并 加几 滴催 化 剂 9 0℃左 右 反应 1h , 最后 加入 扩链 剂 、5℃反应 至 N O含量不 再 变 化 , 8 C 降温 至 4 I出料 . 预 聚体 用 三 乙胺 中 和 , 水进 5c = 将 加
20 0 8年 9月 第3 2卷 第 5期
安徽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 o h i ies ̄ Nau a ce c dt n om fAn u vri Un trl in eE i o S i
S pe e 0 8 e tmb r2 0 V0 _ 2 N . l3 o 5
异佛 尔酮 二异氰 酸酝 (P I)工业 级 , 口分装 ; ID , 进 聚氧 化 丙烯 二 醇 ( P P G一20 (M = 0 , 京 2) 20 0 南 钟 山化工 , 工业 品 , 10o 在 0 C真空脱 水 2h后 使用 )二 羟 甲基 丙酸 ( MP , ; D A) 工业 级 , 广州 市 汇采涂 料 化
无 溶剂 型水 性 聚氨 酯 的合 成 及性 安徽 大学 化学化工学 院, 安徽 省绿 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 安徽 合肥 20 3 ) 3 09

PS_P_BA_BOA_核壳乳液的研究

PS_P_BA_BOA_核壳乳液的研究

V o l.1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N o16 1996年11月POL Y M ER I C M A T ER I AL S SC IEN CE AND EN G I N EER I N G N ov.1996 PS P(BA2BOA)核壳乳液的研究α徐祖顺 易昌凤 李晓琴 路国红 程时远(湖北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62)陈中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军需系,武汉,430035)摘要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 P(BA2BOA)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探讨了聚合方式等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乳液的稳定性以及乳液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聚合物乳液,PS PBA乳液,乳液聚合,活性单体近年来,通过复合技术制备复合乳液以及对复合型乳液的研究十分活跃,其中,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尤其令人感兴趣。

J.W.V anderhoff和松木恒隆等人在此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复合乳液粒子形态,反应机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2]。

苯丙乳胶广泛用于涂料、纺织、胶粘剂等工业部门。

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自交联型活性单体。

我们曾研究过[3]含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活性单体的四元共聚物乳液。

J.W.V anderhoff等人[4,5]对PBA PS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对于PS P(BA2 BOA)体系共聚物乳液粒子的形态结构以及该乳液体系的性能研究尚未见报导,为使活性单体中的活性基团充分发挥作用,我们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并对乳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1.1 原料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均为化学纯,经真空减压蒸馏除去阻聚剂并在冰箱中存放。

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与非离子型乳化剂O S215均为化学纯,未经进一步处理而直接使用。

无溶剂合成酰基二茂铁的新方法

无溶剂合成酰基二茂铁的新方法

中间体 , 其合成方法一直是有机合成 的热点。近
年来 , 出现 了诸 多合 成 3的新 方 法 。如 固体 酸 催化 , 沸 石 卜 催 化 ,三 氟 甲 磺 酸 催 化 等 _ 9 ] 。相
对于传统方法 , 上述新方法虽然更加绿色环保 , 但
二 茂铁 衍生 物 具 有 独 特 的结 构 和性 质 … , 在 医药 J 、 材 料 及 有机 合 成 等领 域 均 有 广 泛
应用 。酰基二 茂铁 ( 3) 是 重 要 的化 工 产 品 和有 机
酸, 且 需 以 卤代 烃 作 溶 剂 , 不 仅腐 蚀 设 备 , 还 对环 境 有较 大污 染 。此外 , 以该 类催 化 剂反应 , 常伴有 双 乙酰化 产 物 生 成 , 增 加 了产 物 纯化 的难 度 。 以 三 氟化 硼气 体为 催化 剂 , 虽然后 处 理 比较 简单 , 产 率较 高 , 但三 氟化 硼气 体本 身制 备 比较 困难 , 也不 便 于保存 。因此 , 开发 简单 实用 , 绿 色环 保 的新 合
a n d 4 5% 一47% b o r o n t r i lu f o r i de e t h e r a t e a s c a t a l y s t .Th e s t r u c t u r e s we r e c o n i f r me d b y H NMR a n d
Ab s t r a c t :F o u r a c y l f e r r o c e n e s w i t h t o t a l y i e l d s o f 8 1 % ~9 2 % w e r e s y n t h e s i z e d b y s o l v e n t — l f e e me t h — o d,u s i n g f e r r o c e n e a s ma t e r i a l ,a c e t i c,p r o p i o n i c ,b u t y r i c a n d b e n z o i c a n h y d r i d e a s a c y l a t i n g r e a g e n t

一种无溶剂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无溶剂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11C N 104341572A (21)申请号 201410567574.7(22)申请日 2014.10.22C08G 18/66(2006.01)C08G 18/48(2006.01)C08G 18/38(2006.01)C08G 18/32(2006.01)C08G 18/12(2006.01)(71)申请人江苏华夏制漆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2113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镇石马集镇(72)发明人程齐利 徐艳(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代理人李纪昌(54)发明名称一种无溶剂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溶剂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将多异氰酸酯、氨基型笼型倍半硅氧烷、多元醇、乙氧基封端聚合物二醇、亲水性功能单体、催化剂二月桂酸二正丁基锡混合均匀后,于50~110℃进行预聚反应2~4h ,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将聚氨酯预聚体于室温下加入中和剂和水进行强制分散,再于30~50℃加入扩链剂进行扩链反应2~4h 后,降至室温,得到水性聚氨酯。

本发明制得的水性聚氨酯树脂为无溶剂型,具有零VOC 排放的特点。

经性能测定,粘结强度达到了6.2MPa 以上,最优效果达到了6.5MPa ,耐磨性达到了0.87%以下,最优效果达到了0.65%,冻化能达到10次以上。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341572 A1.一种无溶剂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按重量份计,将多异氰酸酯15~24份、氨基型笼型倍半硅氧烷0.2~1.7份、多元醇2.4~9.8份、乙氧基封端聚合物二醇1.7~10.2份、亲水性单体2.7~5.1份、催化剂0.01~0.5份混合均匀,升温进行预聚反应,得到聚氨酯预聚体;第2步、在聚氨酯预聚体中于加入中和剂和水52.7~63.9份,分散均匀,再加入扩链剂1.4~4.6份进行扩链反应,降至室温,得到水性聚氨酯。

甲基有机硅树脂的无溶剂合成研究

甲基有机硅树脂的无溶剂合成研究

产物的固化性 (140 ℃,4h) 很多气泡 较多气泡
较少气泡 ,透明 较少气泡 ,弱透明
-
2. 4 用水量的选择 由于水直接参与水解反应 ,同时又是缩聚反应
产物 ,因此 ,水的用量对产物的结构和分子量有重要
增刊
李 倩等 :甲基有机硅树脂的无溶剂合成研究
·117 ·
影响 。当水量不足以使烷氧基硅烷单体完全水解 时 ,发生逐步水解与缩聚反应 ,有利于生成线性主链 结构的聚合物 ,当水过量时 ,则有利于生成环状及支 化结构 ,且产物易凝胶 ,贮存稳定性差 。有文献[6] 报 道 ,特性粘数[η]与 H2 O/ Si2OC2 H5 值之间存在对应 关系 ,如图 1 所示 。
第 38 卷增刊 2010 年 4 月
化 工 新 型 材 料 N EW C H EMICAL MA TERIAL S
Vol1 38 No1 4 ·115 ·
甲基有机硅树脂的无溶剂合成研究
李 倩 杨 祥 景录如 李美丽 张院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武汉 430074)
作者简介 :李倩 (1985 - )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事有机硅树脂的合成研究 。
·116 ·
化工新型材料
第 38 卷
华仪器厂 ;恒温循环器 : H X21050 ,郑州长城科工贸有 限公司 ;电热鼓风干燥箱 : CS10122A ,重庆市试验设 备厂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Avatar 37 , Nicollet Ava2 tar ;磁力搅拌器 + 油浴锅 : DF2101D , 上海司乐仪器 有限公司 。 1. 2 实验方法
由实验结果表 2 可以看出 : 较低的温度可以使 反应进行更完全 ,但是低温下反应很慢 ;高温则能加 快反应 ,但温度过高时 ,易出现浑浊现象 ,甚至有可 能导致水解产生凝胶化等问题 。合适的反应温度在

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846447.5(22)申请日 2015.11.27C07C 51/353(2006.01)C07C 57/02(2006.01)(71)申请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地址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申请人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侯洋 靳晓霞 孙继 王会赵西往(54)发明名称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温度计的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去离子水,开启搅拌,并使水浴升温加热至70~95℃,开始滴加丙烯酸和引发剂,滴加时间2~4hr,反应同时通过滴加碱液的方式控制体系pH =5~7,结束反应后保温1~4hr 即得到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

采用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得到的聚丙烯酸,数均分子量小于1000,分子量分布系数小于1.5,具有优良的阻垢分散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造纸、水煤浆、石油化工等行业。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CN 105481676 A 2016.04.13C N 105481676A1.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温度计的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和去离子水,催化剂占总量0.002wt%~0.01wt%,开启搅拌,并使水浴升温加热至70~95℃,开始滴加丙烯酸和引发剂,丙烯酸占总量的30wt%~40wt%,引发剂占总量的0.15wt%~0.8wt%,滴加时间2~4hr,反应同时通过滴加碱液的方式控制体系pH=5~7,结束反应后保温1~4hr后得到数均分子量小于1000,分子量分布系数小于1.5的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为纳米级单质银、硝酸银、醋酸银、醋酸钴中的一种或多种,含量占总量0.002wt%~0.01wt%。

制备具有改善熔体流动性质的胺官能的聚醚酰亚胺树脂的无溶剂法[

制备具有改善熔体流动性质的胺官能的聚醚酰亚胺树脂的无溶剂法[

专利名称:制备具有改善熔体流动性质的胺官能的聚醚酰亚胺树脂的无溶剂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R.R.奥德尔,R.R.加卢奇
申请号:CN201280055126.8
申请日:20121029
公开号:CN103930468A
公开日:
201407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公开涉及一种方法,其包括将聚酰亚胺树脂和伯烷基胺有机化合物共混以制备芳基胺官能化的聚酰亚胺,该聚酰亚胺的芳基胺官能度相对于任何酐官能度过量。

聚酰亚胺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可以为5,000至100,000道尔顿。

有机化合物可以包括至少一种伯脂族胺不具有氮与芳基的直接连接基且不具有选自以下的官能:卤素官能,羟基官能,磺酸官能,磺酸盐官能,及其组合。

本公开也涉及也具有烷基胺官能化的聚酰亚胺以及芳基酰亚胺官能化的聚酰亚胺,它们具有的芳基胺官能度相对于任何酐官能度过量,以及涉及由它们制得的制品。

申请人: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地址:荷兰贝亨奥普佐姆
国籍:NL
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吴培善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合成PPS中络合物的初步研究

合成PPS中络合物的初步研究

合成PPS中络合物的初步研究
谢美菊;余自力;穆社安;陈永荣;伍齐贤
【期刊名称】《塑料工业》
【年(卷),期】1999(027)005
【摘要】在PPS合成前期,Na2S@XH2O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反应,发生颜色变化,生成一种络合物.分别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核磁、扫描电镜、顺磁等手段对这种络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确认HMPA参与了络合,络合物含有P、Na、S等元素,NaHS为络合物的组分之一.对比实验证明NaOH与HMPA反应无颜色变化,即络合物中的S2-、HS-或其他含硫离子是Na2S@XH2O与HMPA反应产生颜色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总页数】3页(P4-5,17)
【作者】谢美菊;余自力;穆社安;陈永荣;伍齐贤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64;四川大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64;四川大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64;四川大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64;四川大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
【相关文献】
1.黄芪多糖铬络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血糖活性的初步研究 [J], 邓毅;尹龙萍;赵爱华;徐朝晖;马丽萍;贾伟
2.环戊二烯三羰基铼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放射性药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J], 王谋华;冯翠兰;成康民;沈玉梅
3.CIH对舌下神经核中H2S合成酶影响的初步研究 [J], 李佳宸;史雅文;朱华;张希龙;殷敏;程雷
4.沸石MCM-22中Fesalen络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马静红;李瑞丰;谢克昌
5.镁离子/蔗糖体系中碳酸钙结晶的仿生合成初步研究 [J], 欧阳志远;杨磊;刘艳茹;陈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r c t a t: A v ls lu ‘o ti i r a o h s h r sfa ea d n ss n h sz d t r u h t ep n l no e u f rc n an g o g n p o p o u mer t r a twa y t e ie h o g h he y — l t ip s h n c d c lrd n h o ho p o i i ho i e a d PEP u d r s le tfe o d t n. Th tucu e o h b an d p o u twa A n e o v n 。r e c n ii o e sr t r ft e o ti e r d c s
40 0 0
30 00
20 0 0
l0 0 0
波数托
应 ,改 变反 应时 间 ,结 果见 表 1 由表 1所 示 ,产 率 。
随着反 应时 间 的增 加 而增加 ,但是 8h以后 产 率基 本
图 1 P SP P P -E A的红外图谱
F g 1 P S P PA I r d c i P ‘ E R o p o u t f
E 10C N ‘ ,意 大利 C r ra 司。 A1 1 H O S型 al E b 公 o
苏 州 市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 Y G 9 8 S J0 2 ) 作者简介 :王彦林 ,男 ,15 97年生 ,教授 ,江苏省阻燃塑料工程 中心 总工 ,主要从事 精细有 机合成 与阻燃材料 的开 发 研 究 。w nynis@ 13 cn agal z 6 . o n
二 甲基 甲酰胺 ( M ) D F :分 析 纯 ,江苏 江 阴兴业 塑 化 有 限公 司 ;聚对 苯二 甲酸 乙二醇 酯 ( E ) P T :工业 品 , 江 苏江 阴兴业 塑化有 限公 司 。 真空 干 燥 箱 :D F6 0 Z -0 0,上 海 益 恒 实 验 仪 器 有 限公 司 ;单螺杆 挤 出机 :X -1型 ,吉 林 大 学 科 教仪 JO
i v sia e n e tg td.
K e w o ds: S lu ‘ o a n n Or a o h s o u F a e Rea d n ; P e yt iph n c Di h o i y r u f rc nti i g g n p o ph r s lm tr a t h n lh o 0 i c lrde;
不变 ,若继 续反应 ,产物颜 色变 深 ,故 选择 最佳 的反
应 时 间为 8h 。
表 1 反 应 时 间 对 产 率 的 影 响
T b 1 E fc fr a t n t n t e yed a f t e c i i o h il e o o me

图 1为产 物 红 外 图 谱 。 由 图 1可 以 看 出 ,6 5 4、
Ta Efe to e to e e aur n h il b2 fc fracin t mp r t e o t e yed


2 3 物质 的量 比对产 率 的影响 .
设 定 为 10o 3 C,T 为 10℃ ,分别 保温 2h和 2 4
1 3 合 成步 骤 . 13 1 1 . . 一氧基 磷杂 一 4一羟 甲基 一2 ,7一三氧 杂 ,6
的三 口烧瓶 中 ,加 入 0 1m l( 11g 苯 基 硫 代 膦 . o 2 . )
酰二 氯 、0 2 o 4 . )P P . 4m l( 3 2g E A、0 2g 酸氧钛 , . 硫
物 质 的量 比 产率/ %
l2O :. 8 . 90
12 1 :. 8 . 95
器 厂 ;氧 指数测 定仪 :HC0 - ,南京 方 山分 析仪 902型 器设 备厂 ;显 微 熔 点 测试 仪 :X4 -,上 海 精 密 科 学仪 器 有 限 公 司 ;傅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 谱 仪 : I 一40 R80 , E本 岛 津 公 司 ;核 磁 波 谱 仪 :A A c I4 0 H , t V N EI 0 M z I
第4 0卷第 5期
王彦林 ,等 :无 溶剂法合 成 P SP P P —E A的研究
・ 7・ 2
12 反应 原理 .
+ 一
低 ,考 虑到 分解 问题 选 择 。 10℃ ,T 为 10o 为 3 4 C


为最佳 的反应 温度 。
表 2 反 应 温 度对 产率 的影 响
除去 少 量 不 溶 物 ,搅 拌 下 向滤 液 中 加 人 蒸 馏 水 10 5
2 4 产 物结构 的表征 .
24 1 产 物 的红外 图谱 ..
mL ,使 产物 完 全 结 晶析 出 ,过 滤 ,水 洗 ,烘 干 ,得 白色 粉末状 固体产 物 。产率 为 9 % ,熔 点 2 1℃ 。 3 8
同一个 分子 中将会 产生 很好 的协 同效应 。本 研究 是将 优 良的含磷 阻燃 成炭剂 P P E A和苯 基硫 代膦 酰 二氯 反 应 得 到新 型含 硫 有 机膦 阻燃 剂 P SP P P 。E A,其 具 有 很
49 型 ,德 国 N TSH 公 司 ;元 素 分 析 仪 : 4C EZC
c a a trz d b R , 1 NM R , t e ma nay i n lme tr n l ss Th a h r c e ie y I H h r la lss a d ee n ay a ay i. e f mm a ii r p ri swe e l b lt p o e te r y
[ . . ]辛烷 ( E A)为原料 ,合成含硫有机膦阻燃剂 P SP P 222 PP P —E A。通过红外 、核磁 、热分 析 、元素分析 等对产 物进
行了表征 ,并对其 阻燃性能进行 了研究 。 关键 词 :含硫有机膦阻燃剂 ;苯基硫代膦酰二氯 ;无溶剂法 ;合成
中 图 分类 号 :T 34 2 8 Q 1.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7 ( 02 0 0 2 0 5— 70 2 1 ) 5— 0 6—0 3
( oeeo hmir n ioi l nier g uhuU i r t o c nea dT cnl y uhu25 0 ,C i ) C l g f e syadBo g a E gne n ,S zo n esy f i c n ehoo ,S zo 10 9 hn l C t l c i v i S e g a

2 ・ 6
塑料 工 业
CHI NA PLAS CS I TI NDUS TRY
第4 0卷 第 5期 21 0 2年 5月
无溶 剂 法 合 成 P SP P P ・E A的研 究 术
王彦林 ,张 艳丽 ,杨 兴 ,康 天飞
(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苏 苏州 25 0 ) 109 摘要 :在无溶剂条 件下 ,以苯基 硫代 膦酰 二氯 ( C P ) D P S 、1一氧基 磷杂 一4一羟 甲基 一2 ,7一三氧 杂双 环 ,6
膦 系阻燃 剂具 有低 烟 、无毒 等优 点 ,迎 合 了对 阻燃 剂
环保 要 求 的发 展方 向 ,已成 为阻燃 领域 的研究 热 点之


阻燃 剂 是 元 素 阻燃 ,含 单 一 阻 燃 元 素 的 阻
燃 剂 已有很 多 的研 究报 道 ,但 能 推 向市 场 的综 合性 价
比优 良的 阻燃 剂很 少 。业 内专家 已清楚 地认识 到将 来 阻燃剂 合成 开发 的 出路 不 在 于单 一 阻 燃元 素 化 合 物 , 而是在 于两 种或 多种 阻燃元 素协 同阻燃 化合 物 的合成
瑞 士 布 鲁 克 公 司 ;同 步 热 分 析 仪 :N T S H S A EZC T
或 复 配 。特 别是 目前 国际 阻燃无 卤化要 求 以后 ,由于

般无 卤阻燃剂 的效 能表现 更差 ,因而研究 多阻 燃元
素复合 分子 或复 配产生 协 同增效 作用 的阻燃 剂更 有迫 切 性 。磷 与硫 都 是优 秀 的阻燃元 素 ,把 磷 和硫设计 在
6 7 4 m 为 P— S伸 缩 振 动 ,8 9c 为双 环 8 、7 2c 4 m
c 上的 c H2 一 —H 弯 曲振 动 ,109c 为 P — 2 m I 1 —O
C1 a 伸缩 振动 ,137c 为 Pm O伸 缩 振动 ,162 1 m = 2
稳定 的对称 结构 ,同时硫 、磷协 同阻燃 ,希 望能 获得

种综 合性 价 比优 良的阻燃 剂满 足市 场的需 求 。
l 实 验 部 分
1 1 主要 仪器与 试剂 .
苯基 硫代 膦 酰 二氯 ( C P ) D P S :工业 品 ,山东 都 博化 工有 限公 司 ;季戊 四醇 、三 氯 氧磷 、二 氧六 环 、
S le tfe t o o v n —r e Meh d; S n h ss y t e i
有 机高分 子材 料 的广泛应 用 ,给人 们生 活带来 了 很 大方 便 ,但 由于其易 燃性 常常使 得人 类面 临火灾 威 胁 ,因此阻燃 技术 和阻 燃材料 得 到 了快 速发展 ,而随 着人 们 生活水 平 的提高 , 目前 对新 型 、高效 、环保 型 阻燃 剂 的研 究 开 发 倍 加 重 视 _ 4。其 中 ,由 于 有 机 】 -J
1 . :2 2 9 . 08
l2 3 :. 9 . 22
l . 12 5 : 4 2 :. 9 . 30 9 . 31
通 人 N 保 护 ,搅 拌 下升 温 至 10℃ 反 应 1~ ,再 3 2h 升温 到 10℃ ,通 过氯 化氢 吸收装 置抽 真空反 应 8h 4 , 反应结 束后 ,加入 D 0m MF5 L使 其 完 全 溶 解 ,过 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