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金融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金融市场主体不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金融技术相对落后,金融监管效率较低,这些给我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加快金融技术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金融创新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在提高行业效率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及其严重后果,使得各国央行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金融创新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金融产品、金融技术、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体制、金融机构等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金融创新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异军突起,随着央行以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从而加重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给货币政策效应的判定带来较大困难。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尤其

是在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创新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弹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尚未形成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1900年,我国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体制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在20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我国一改过去单一的银行体系,发展成为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种类齐全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但各种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比重较大,而金融业比重太小,保险和租赁业发展十分缓慢,各产业之间难以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溢出效应不明显。

我国金融创新环境较差,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拓展空间。一方面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金融业,它们无论在银行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从业人员和资产负债等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干预,制约了金融创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对金融体制进行多次调整和改革,大大放松了金融管制,给金融创新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利率、金融业务和资本市场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的,这会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金融创新的进程。

(二)金融技术创新相对落后,人才缺乏

技术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来看,金融技术创新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此外,我国金融创新缺乏相应的优秀人才,主要表现为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金融创新领域缺乏优秀人才。金融技术落后和金融人才缺乏成为我国金融创新落后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监管效率较低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和深化,尤其是在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加,监管效率低。分业监管是建立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就会出现制度落后于市场的弊端,导致监管失灵和低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实施统一的监管及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及功能性监管,也将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最终的选择。

三、促进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深化发展阶段,在金融制度方面要以市场金融制度取代计划

金融制度。在以往的金融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型变迁,这一模式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制度框架。但是这种制度创新模式使我国金融制度处于失衡状态,因此需要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推动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日益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它们中的大部分实现了混业经营,不仅对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内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竞争压力,也对金融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具有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方面,金融市场通过供给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通过需求影响产业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货币市场建设,强化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发展。通过改善货币市场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等途径加强货币市场建设。三是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

证券市场规模。力求在证券市场的组织形式和市场体系、债券发行方式和交易方式的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加快金融技术创新,优化人力结构

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应根据金融发展现状,立足自身国情探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模式。第一,加大对金融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第二,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时,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氛围。(四)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资金枢纽和神经中枢,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是实行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可以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性。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各国对各类新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对跨国银行、各类金融创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资本充足性、资本质量及风险集中度的监管。一方面,建立金融风险的监管、预警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央行应针对预警系统识别出的不同状态,如稳定状态、警戒状态和危机状态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另一方面,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为金融监管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