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人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性角度读《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思考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莎翁用中世纪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哈姆莱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的遭遇。《哈姆莱特》是对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人性思考,也是对人性追求的回答。
一、人性的失望
《哈姆莱特》中的主人翁哈姆莱特对人的一段精彩的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情绪,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那时的哈姆雷特是"快乐的王子"。然而父亲的突然亡故及母亲与叔父闪电般的结合却打破了着一切,也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及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失落了信仰而面对未来矛盾重重,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在这个原本温暖的家的王宫,他不在尊贵,他已经变得忧郁和伤感和绝望,因而当他穿上丧服出现在皇宫,面对他的母亲,
还有戴了王冠的叔父时,他发出了一声感叹:“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二、人性的拷问
《哈姆莱特》始终围绕哈姆莱特的复仇来展开。得到父亲魂灵的提示,哈姆莱特知道了杀父凶手,而他也因此对人世间美好的愿望完全破灭。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欲望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狄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为了权力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看穿了人间所谓美好的爱情不过是一场骗局,哈姆莱特对爱情完全的失望了,他曾经疯狂追求的奥菲莉娅,此刻在他的眼中尽管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在情欲逼来时,她也会像王后一样“脆弱”的,所有的女人都一样。所以他一再要求奥菲莉娅“去做尼姑吧”,在他看来这或许是唯一能保住贞洁的方式。
哈姆莱特为了复仇不惜装疯卖傻,但是当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他却被另一个问题给缠住了。为什么要复仇?要消灭的是罪恶本身还是肉体?哈姆莱特陷入了对人性拷问的痛苦的两难境地。在这个问题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复仇的意义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克劳狄斯密室祈祷的一幕中,克劳狄斯在背对哈姆莱特祈祷,这时哈姆莱特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克劳狄斯杀死,但哈姆莱特却放弃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夺取他的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的生命的最好时机。从哈姆莱特内心强烈的思想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把复仇的剑对准的是占据克劳狄斯头脑的欲望和野心等罪恶,而不是克劳狄斯生命本身。而此刻,克劳狄斯正在用真诚的利刃剖析着自己的良心,他在为自己罪恶的行为忏悔。因而,即使此时把克劳狄斯杀死,但杀死的只是一个肉体的躯壳,真正的罪魁祸首却隐遁而逃,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仇。
所以,哈姆莱特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让犯罪的人在罪恶的痛苦中煎熬,包
括他的母亲。但是,无论是克劳狄斯和他母亲,还是老哈姆莱特,甚至推及到任何一个人,他们都有罪恶的一面。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无数的罪恶,这些罪恶与生命纠缠在一起,无法彻底清除掉。冤死的老哈姆莱特的灵魂在地狱里忍受着火焰的炙烤来洗涤生前的过失,甚至连哈姆莱特自己也承认:“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既然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罪恶,那么,为了一个本来就掺杂着罪恶的目的,用自己身上的罪恶去报复别人身上的罪恶,这样的行为有什么高尚的意义可言?这样的复仇有什么样的价值可言?这便是使哈姆莱特迟迟不
动手的原因。
更何况,压在哈姆莱特肩上的,还有一个比复仇更为沉重的担子:他要负起颠倒乾坤的重任。他能不能担负起这个责任?他怎样担负这个责任?即便是他在克劳狄斯身上的罪恶表现到了顶点的时候把他刺死,单单杀死克劳狄斯身上的罪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即便是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杀死任何人,以便驱除附着在他们身上的罪恶,他自己怎么办?他也是这样一个尘世的生命,他自己身上也有数不清的罪恶。如此看来,这副担子实在是太重了。不仅是哈姆莱特,任何一个尘世的生命都无法承担。
三、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都没能弄清楚。为了这个意义,什么东西都可以牺牲,他自己的生命,他的友谊,他的爱情,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为之付出,而哈姆莱特的这种执著的对生命本身进行追问,却被虚无的黑洞吞没,结束得极为绝望。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他留给了我们关于人性的反思:人如果彻底地放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为人生目的是否就可以达到最终的自由?金钱、权力和美色是否就可以作为人生的意义?当那些人不择手段得到它们后是否就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
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到最后都没有弄清楚,但是他是真正从这些欲望中解脱出来,真正思考和审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第一人。他给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启示或许就是这个提问本身。这个提问正是表明了个体生命的觉醒,他启示我们向自己赤裸裸的生命发问,我们这些尘世的生命要追求什么?人这个有着自我意识的存在,追求的是幸福和自由?是生命的丰盈和满足——金钱、权力和美色?还是一种超越死亡的永恒价值?
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爱戴的王子,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时代悲剧。而他最终的悲剧结局也证明个体觉醒的精神具有非自立性,依靠其本身无法找到生命价值所在。同时,无限制的欲望亦会引导人走向毁灭。就人自身而言,不再裹读自己,不再沉迷于有限的欲望之中,不为有限的事物所摆布,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走向了真正的人之为人的自由。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莎士比亚对人之为人的思考的关键所在。其悲剧展示了他从有限的尘世欲望中抽身出来,直面生命本身时的痛苦和绝望。从哈姆莱特的美好幻想到绝望之死正是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性思考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真正信仰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莎士比亚自己经过了哈姆莱特式的面对人性本身的拷问,进而有了渴望获得拯救的动姿,最终走向了真正的人之为人的自由。莎士比亚将其生命探寻的踪迹遗留在他的作品中,以此作为惠及后世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翻开他的悲剧《哈姆莱特》,在理解文艺复兴大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上对其人性思考进行解读,我们还能触摸到莎士比亚生命跳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