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哲学思考..
对人性的哲学讨论与解构

对人性的哲学讨论与解构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在哲学领域中,对人性的讨论和解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性,并试图对其进行解构。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思维方式入手来讨论人性。
人类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生物,这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抽象思考、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人的思维也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如选择偏见、信息过载和直觉错误等。
这些认知偏差反映了人性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其次,人性还涉及到情感和情绪方面。
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经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各种情绪。
情感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体验到喜悦和痛苦。
然而,情感也可能使我们产生偏见、冲动和情绪失控等问题。
因此,理解和管理情感是培养良好人性的重要一环。
在道德方面,人性的讨论更加复杂。
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涉及到对善恶、公正和义务等的认知和判断。
然而,不同文化和个体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
人性中的善恶之辩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性本善,而有些则认为人性本恶。
无论哪种观点,我们都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来培养和弘扬善良的品质。
另外,人性还与自由意志和决策能力密切相关。
人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做出决策。
然而,决策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压力、个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等。
人性中的自由意志和决策能力需要在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和实践。
最后,人性的讨论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共同存在。
人性中的探索和解构也需要考虑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界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对人性的哲学讨论和解构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过程。
从思维方式、情感和情绪、道德观念、自由意志和决策能力,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人性讨论的重要方面。
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演进的哲学思考

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演进的哲学思考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既古老又恒新。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里铭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引箴言入哲学,从此使关怀、认识人类自己成为人类思考的最中心的主题。
一切时代的思想家们都做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人就有人性,就有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真正能够自觉地把人作为认识的对象,并形成关于人性的系统的理论或知识,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有了关于人本身的种种知识,尤其是关于人之为人的特殊规定性知识。
对种种不同的知识进行概括,就产生了多种关于人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体系。
所谓人性论,无非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本质及特性认识和理解的理论形式。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种关于人性的观念、理论,都达到了对人的认识的自觉与完整。
但是每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解认识,也都或多成少反映出人性本质的某一侧面。
人性思想作为管理学与哲学联姻的纽带,一直贯穿于管理实践发展的始末。
在管理科学产生之前,人性理论处于朦胧的整体阶段,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性三品说观点。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研究人是什么,普罗泰戈拉的至理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肉体与灵魂的分合、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本能与道德的对立、利己与利他的碰撞、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脱节等问题,一直贯穿于西方人性思想的发展之中。
人性的善与恶的哲学思考

人性的善与恶的哲学思考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对人性的善与恶进行反思与探讨。
在众多的哲学观点中,有些认为人性本善,而有些则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意味着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人性本善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善良、美好的部分。
他们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有可能表现出善意与同情心。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而受到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与发展人性中的善悟,从而实现人的完善与和谐。
而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则强调了人性的自我实现需求,认为人们追求自我成就的动力,体现了人性中的善意与美好。
然而,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冷漠甚至残忍的。
他们认为人性中的恶意是根深蒂固的,需要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来约束和抑制。
例如,庄子在《人间世》中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道德教化与修炼,才能摆脱恶性,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与庄子观点相呼应的还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认为,人性是自私的,通过社会契约与制度的约束,人们才能共同生活,实现秩序与和平。
人性的善与恶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存在着善与恶的因子,而具体的表现往往受到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情感与动机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性中的善和恶也会在不同情境下产生不同的反应。
此外,人性的善与恶也与个体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关。
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的差异,每个人对善与恶的理解与判断也会产生差异。
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他可能会将某些行为视为善,而另一个人却将其视为恶。
这也说明,人性的善与恶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难以简单地加以定论。
然而,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取舍。
而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一种平衡。
不论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人性的善还是恶,我们都应该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人生人生的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人生人生的哲学与人性的思考人生,作为人们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个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重要话题。
人性,作为人类共同具备的本质和特点,也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探讨人性对于人生的影响。
人生的哲学人生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概念。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意味着不同的事物。
有些人认为人生只是一种生物学的现象,就像其他生物一样以诞生、成长、繁衍和死亡为过程。
然而,很多人觉得人生更有深层次的意义,超越了物质层面。
哲学家们尝试回答一些与人生相关的基本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些问题引导着人们进行思考,并促使他们寻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也关乎到整个人类社会。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人生观。
有些人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而其他人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出贡献,通过关爱和帮助他人来实现个人价值。
人性的思考人性是指人类普遍具备的本质和特点。
人性的思考关注人类在行为和思维上的共性,以及这些共性如何与人生的哲学相关联。
人性的许多方面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人类天生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特质鼓励人们去探索世界,寻找人生的真理和目标。
同时,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也是构成人性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自我认知推动着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人性中的同理心和关爱也是塑造人生的重要因素。
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人们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
这种关爱和互助可以给予人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
除此之外,人性中也包含着一些负面特征。
例如,人类常常被自身的欲望所驱使,追求权力、财富和享乐。
这些欲望可能导致人们与他人产生冲突,破坏人际关系。
人们对权力的追求也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扭曲。
人性的探索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哲学。
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

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他尤其重视人性本善这一观念,并将其作为他哲学思考的核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存在,因为人具备独特的知觉、理性和意识。
他相信,人性本善,天生就具备善良、正义和同情心。
这种本性产生了道德情感,推动了社会正义和个人修养的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善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彼此关心和爱护,才会逐渐形成对同胞的同情和正义感。
这一观点与当下社会关注的互助精神非常相似,强调个体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
另外,孟子提出“天下一家”的观点,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他认为,各民族都应该共同追求善良和正义,而不仅追求本民族的狭隘利益。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促使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共同维护地球的和平与发展。
不过,在孟子的哲学体系中,人性本善并不是纯粹的天赋禀性,还需要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得到进一步实现。
孟子把个体的修养重视到了极致,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朝善的方向努力。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四焉:务实、修身、正心、诚意”,强调个人需要持之以恒地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学会如何行善、如何保持忠诚和诚实。
综上所述,孟子探索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关注人性的本质和道德情感,主张人类应该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努力前行。
同时,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性本善的方法与技巧。
在当下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为人们带来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哲学论述人性的本质是如何的

哲学论述人性的本质是如何的人类一直在追问关于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到现代的人文、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探讨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灵魂,我们的身体只是人生的容器,在灵魂离开身体后,灵魂会进入一个更高的世界。
在他的国家理论中,他将人性分为三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部分是人类最纯粹、最有尊严的部分,它拥有最高的智慧和分析能力,能够让人类看到真理;意志部分则是人性的普遍部分,它会控制或指导人类的行动和决策;欲望部分是人性中最原始也最低级别的部分,它包括我们的欲望、冲动和愉悦。
柏拉图相信,人类通过自律和驯服欲望,可以将灵魂提升到更高层次。
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种类。
人类是动物的一种,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语言和思考能力,能够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在于追求幸福,而这种幸福不同于感性的快乐,而是通过理性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的,这种价值和意义是基于人类的本性和目的的。
尼采则持有悲观主义的观点,他相信人类的本质是力量和慾望的释放。
他强调人类的欲望和冲动,认为人类最真实的自我是通过艺术、文化和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表达才得以体现。
尼采的这种观点反对了传统哲学中强调自我控制和定责任的观点。
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则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从社会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本性是社会的凝聚力。
社会是由人类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在社交活动中涉足。
社会使得人类相互依存、合作和组织,从而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和秩序。
心理学领域,则强调了人类的本质是同理和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人类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快乐。
快乐是由积极情感、意义和存在三部分组成。
它不是单一、感觉基础的快乐,而是更高层次的快乐,它与同理心、品德和公民责任等有关。
总结一下,人性的本质是一个由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综合构造的复杂问题,它既关乎我们的思想、动机和情感等心理特质,也关乎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品德和行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每个人对人性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基因和遗传的产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有一套特定的基因,这将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和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优势的身体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擅长思考和分析。
这些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还可能对我们的性格有所影响。
然而,尽管基因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环境对塑造人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认识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接受了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性的表现。
然而,人性并不是被完全决定的。
虽然我们的基因和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还有意志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并努力改变和成长。
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除了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没有固定性的,它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责任面前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人性的本质是存在于个体的选择和责任之中的。
最后,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人的本质既受到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塑造。
即使在相同的基因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经历。
对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对于人性的哲学思考荀子看来,人性本恶,每个人出生时都带着恶念,这是与生俱来也是不可消除的。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思想,提出以法约束人民,他认为,每个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教养高低,见识宽窄,无一不带有恶的一面。
不用法律条文去管教人民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长幼失序,一定要用外在的约束去制约人们内在的恶念。
西方也有类似观点,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他们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临到世间,只有通过不断的祈祷和对耶稣的信仰才能消除“原罪”。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支持人性本恶说。
人的恶念起自于内心的私欲,而私欲是人作为动物生存下去而具备的本能,结果是每个人都怀揣着私心,即恶念。
假使这种由私欲而产生的恶的念头不加以遏制,便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人类早期社会的陪葬制度,为获得更多的领土而挑起的战争以及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等等都是人的私心在作怪。
儒家之仁心,即怵惕恻隐之心,是害怕,痛苦以及怜悯之心。
孟子在解说怵惕恻隐之心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掉进井里后,便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那人掉进井里之后,先设想自己是不是也会掉进去,掉进去之后肯定很痛苦,先害怕、痛苦,这是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着想,然后才产生恻隐之心,才会同情掉进井里的人,然后想办法救他上来。
由此可以看出,人在做出选择之前,是会预先设想一个情景:假如碰到那件事的人是我,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人,最先考虑的一定是自己。
再如,厚黑学大师李宗吾先生以力学解释人际关系,我们结交朋友,那人身上一定有我们所欣赏的或者我们所欠缺的,才能产生一股吸力,把两个人连接到一起。
罪性本空由心造。
私心孕育了罪性,作为人,难免有私心,难以控制也不能控制,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让私心诞生罪性,所以有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清净无为,法家的严刑峻法,这些古典大家或从内,或从外对人进行约束。
佛家,讲求的是内在的自省,从善,积累善行,心若灭时罪亦无。
哲学中人性论的思考与探讨

哲学中人性论的思考与探讨人类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人性是这个命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人性指的是人类共有的、根本性的、本质性的特征和本能推动力。
在社会科学中,人性论通常被认为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最根本问题之一。
那么在哲学领域中,人性的本质和特点被如何探讨呢?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哲学中经典的范畴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性是个体内在的本质特征,是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的理性体现。
人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性质。
人类作为选择自由自主的生命体,拥有一定的智力和情感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人性的本质。
二、人性与自由意志在西方哲学中,人性与自由意志联系密切。
自由意志是指人具有选择、决定和做出行动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人能够摆脱外部因素的作用,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自由意志和人的本性相辅相成,能够让人们自由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然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受到许多限制和影响。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挥。
此外,人类自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征也会对人的自由意志产生影响,如生理需求、感情和情绪等。
三、人性与善恶在哲学领域中,对人性的探讨经常伴随着对善恶的讨论。
在西方哲学中,人性和善恶的关系被描述为“原罪论”和“自由意志论”。
原罪论是指人性带有罪恶的本质,而这种罪恶是始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吃了禁果,自那以后一直被人类所继承的一种本质。
这种罪恶的本质使人类即使想要做好事也难以做到,而且自己的行为也会给他人带来苦难和痛苦。
自由意志论则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并且可以在任何时候改变自己的方式和状态。
这种立场认为,人性本质是自由的,道德能力是人类独占的品质,人们应该看到自己的责任。
四、人性的多样性尽管人性基本特征是共性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性也是多样的,因为人的经历和环境不同。
关于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二、 人性结构
从 使用的专 各自 业领域来理解“ 人性化” “ 概念 如:教育 人性是一个系统, 其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 人 性化, 意味着教育应当 把人作为有正常感情和理 性的、 态过程, 可以从人的 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两个角 符合一 定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体来培养, 丽不是把人作为 度来理解。
技。” @ 会影响人性结构的状况。 需要指出的 这里讲的人不是 是, 丽是现实的人, 即在一定物质的前提和条件下 目 前缺乏从一般意义上对“ 人性化” 概念和理念进 抽象的人, 活动的人。正是实践活动使动物萌芽水 平的智 行深入、 全面的 分析。 为了正确引导正在席卷越来越多的 从事实践 社会领域的“ 人性化” 浪潮, 促进社会全面人性化, 能冲动跃 从一 进到人的 精神活动,亦使人的自 然属性从动物 水平的自 然属性中升华出 来,打上了深深的 社会和精 神 般意义上 澄清“ 人性化” 概念和理念, 显得日 益紧迫。
刻和全 面地揭示人性化的基本涵义和深层理论根据 ,把握人 性化 的具体要
求。人性化是 一种对待人的应然态度和基本理念 , 它应 当成为人 的一切活动 的指导思想。
“ 人性化” 一词是由“ 人性” 加后缀“ 构 表 化” 成, 示 转变成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 要进一步理解“ 性 人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6 期 ( 复总第6 期) 0
船 山学刊
C unhnJunl h asa ora
NO. .0 6 22 0 S m .O u No 6
关 于 人 性 化 的 哲 学 思 考
李友谊 于秀艳
摘 要 : 对人性化的理解 , 需要从深入和系统理解人 性结构入手 , 深
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

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人性本善与本恶的思考与辨析人性本善或本恶这一思辨问题在中国哲学历史中一直争论不休。
从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从道家的“得道成仙,返本归真”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论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看法。
本文旨在对人性本善与本恶的哲学思考进行辨析和探讨。
一、人性本善人性本善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哲学和社会价值。
孟子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说“性善论”的学者。
他认为所有人类都具有道德知识和直觉,这是一个人天生的自然倾向。
孟子认为,正如水寻求低的地方一样,人们自然会追求道德上的好处,善良和正义。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引导和哺育人们善良美好的情感和品质。
人性本善理论的重要哲学思想是人视善为理所当然,人被自然配备上了一种追求道德上的好处的属性。
这个属性不是通过教育、价值、信仰等社会因素而形成的,而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人性本善理论反对权力和世俗价值观的侵犯,主张个体自由和人权。
在中国历史上,人性本善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人性本恶相对于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理论在中国文化中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
荀子是中国著名的说“性恶论”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和自私的。
荀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自私和自我中心的倾向。
他认为如果没有约束和规范,人们会追求个人利益和快乐,往往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规范、信仰等方式来改变人性,让人展现更好的一面。
人性本恶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性的影响,强调个体的修改和补充,主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
虽然人性本恶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性本善论那么盛行,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客观描述,反映了人类的谦虚和自我反省。
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比分析人性本善论与人性本恶论的对比分析涉及到哲学、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
首先是对人类本身的理解。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

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管理是一门宽泛而又深奥的学问,它不仅仅是对资源和人员的合理配置与调度,更关乎人类的本性和人际关系,需要运用哲学思考来指导。
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人性化管理是指在员工工作与生活中,注重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关注员工个性特点、重视员工在组织中影响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而非仅仅注重职业发展。
具体来说,人性化管理体现在以下几点:1. 尊重员工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因此,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潜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2. 重视员工感受和意见。
每个员工都是一个有情感的生命体,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意见。
管理者应该积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理解员工的需要和心理需求,建立沟通的渠道和机制,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3. 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在一个组织中,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通过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互信,构建合作共赢的组织文化。
4. 注重员工整体发展。
人性化管理不仅仅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更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
管理者应该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心理幸福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人性化管理实施策略人性化管理虽然卓有成效,但是实施起来却需要借助一些特定的策略。
1. 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每个公司的灵魂和核心,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高度关注员工的组织文化。
这种文化能够充分尊重员工个体差异,让员工在工作中享受到合适的权利和收益。
2. 关注和培养员工的自我认知。
员工需要自我认知来适应和满足自我需要。
管理者应该重视员工个人的认知水平,激励员工自我提升和成长,从而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发展。
3. 为员工赋能和创造发展机会。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进步的哲学思考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进步的哲学思考人类进步的哲学思考从古至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而理解人性的本质则是这一思考的基础。
人性的本质是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本质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实现真正的进步。
首先,人性的本质存在着对权力和欲望的渴望。
这是源于人类天性中的本能驱动力。
人们对权力的追求和对欲望的满足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权力和欲望可以激发人类的动力,推动人类不断创新和进步。
然而,过度追求权力和欲望也可能导致人类贪婪和邪恶的一面的暴露。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和控制人性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引导人类的进步。
其次,人性的本质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人们渴望拥有自由的思想和言论以及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本性促使人类拥有了许多伟大的文化、科学和技术成就。
然而,人性的本质中也存在着对支配和不公正的倾向,这可能阻碍真正的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思辨力,警惕并矫正人性本质中的这些负面倾向,以促进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进步。
此外,人性的本质还存在着对亲情和社群的需求。
作为社会动物,人类需要归属感和社交关系,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家庭和社群的支持和合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人性的本质中也存在着对排他和偏见的倾向。
这可能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冲突和隔阂,阻碍人类的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培育和维护亲情和社群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最后,人性的本质是多元和复杂的。
每个人的本性都受到遗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各不相同。
对人性本质的深入理解需要包容和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这样的理解有助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建立一个包容和繁荣的社会。
然而,由于人性的本质具有复杂性,理解和实现进步并非易事。
我们需要承认并接纳人性本质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同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使进步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
人性与改变的哲学思考

人性与改变的哲学思考人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内在本质和特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是否可以改变,以及如何改变,成为了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快节奏且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改变,哲学思考能够提供一种深度的思考方式。
首先,人性是否可以改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从柏拉图的观点来看,人性是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改变只是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然而,众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尼采认为,人性是多变的,并且可以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主观力量的发挥来实现变化。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努力,一个人可以逐渐改变自己并影响他人。
其次,如何改变人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哲学思考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例如,康德主张通过道德意识的自觉来改变人性。
他认为,通过以理性和智慧为基础的行为,一个人可以摆脱自私自利的欲望,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
另外,弗洛姆则认为,人性的改变需要通过内省和自我认知的方式。
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质疑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时,才能实现积极的改变。
然而,改变人性并非易事。
社会的压力和现实的限制往往使人们无法实现理想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和物质主义的盛行让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他人和环境的关爱。
这种情况下,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空间。
通过重新思考人性和价值观念,个体可以逐渐找到改变自身的契机,并为社会的转变做出贡献。
不可否认,改变人性需要一个持续和积极的努力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哲学思考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学习哲学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和素质。
哲学思考的开展还可以帮助人们从狭隘的个人主义中解放出来,并为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而言,人性与改变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理论框架。
人性是否可以改变以及如何改变,是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
人性的善与恶《围城》的哲学思考

人性的善与恶《围城》的哲学思考《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围城》中所体现的人性善恶问题进行思考。
一、人性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作品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对待朋友和家人都充满了关爱和关心。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方鸿渐的结拜兄弟曹大家则是一个邪恶、自私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通过这样的人物设计,钱钟书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善恶的冲突与矛盾。
二、人性的善与恶的相互转化在《围城》中,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方鸿渐原本是一个纯良的人,但在面临莫家大小姐珍珠和白衣女人钱莉芬之间的两难选择时,他在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变得自私和冷漠。
与此同时,曹大家在与方鸿渐的交往中也逐渐觉醒了自己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这种人性善恶的相互转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三、围城意象与人性善恶的关系《围城》的围城意象是对人性善恶关系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小说中的围城是指人类存在的世界与个体内心之间的巨大隔阂。
个体内心想要表达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但由于外界环境和各种利益的压力,个体往往无法真正实现自己内心的诉求,陷入到一种被困的状态。
这种围城意象恰如其名地呈现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矛盾与困境。
四、哲学思考中的人性善恶问题通过对《围城》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善恶问题。
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在特定环境和压力的作用下相互转化的。
人性的善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对善恶的定义和界定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道德约束才能让其保持秩序与稳定。
然而,无论善恶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都应该尽力引导和培养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同时妥善应对人性中恶的一面。
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文学作品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的艺术形式。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常常会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来探索和表达哲学问题。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也常常会被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所触动和启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一、人性的哲学思考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不同类型、性格的人物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各种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人类的行为动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和对话,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荣誉等哲学问题的探讨。
二、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考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人们对存在和虚无这样的哲学问题的思考。
对于许多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是需要思索和回答的问题。
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身》就是一个探讨存在问题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这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引发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所展现的孤独、失落和无奈的情绪,通过虚幻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三、时间与命运的哲学思考时间与命运是哲学思考的重要领域。
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安排来探讨时间与命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展现了历史时期的命运对每个个体的影响。
读者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思考时间与命运对自己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中的抉择。
四、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哲学思考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是哲学思考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文学作品中通过人物的选择和决策来引发读者对于人的自由意志的思考。
例如,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哲学对话中常常探讨人的行为是受自由意志还是命运所决定。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常常被设计成选择与抉择的角色,通过他们的选择和决策,读者可以思考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
五、伦理道德的哲学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是哲学思考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性与哲学思考

人性与哲学思考人类作为一种有思想、感知和情感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对自身的本质和存在意义产生着深深的思考。
这种思考源自于对人性和哲学的探索,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性与哲学思考的关系,以及通过哲学思考如何理解和塑造人性。
人性,是指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的一系列特征和倾向。
在哲学中,人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于人性的思考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人类共性的思考,二是对个体差异的思考。
从人类共性的角度来看,哲学思考通过深入探究人类的本质特征,试图回答人类是谁、从何而来以及将去何方等问题。
这种思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的共性。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一种理性动物的观点,将人的思维和理性作为人性的核心特征。
而当代的哲学家们则关注于人的社会性和伦理性,认为人性包括了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
这种思考使得人们对人性的认知不断丰富和深化,有助于塑造人性。
然而,人性的探究不仅限于对人类共性的思考,还要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人在人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差异和个性特征,哲学思考通过探索人的个体特点来了解人性的多样性。
例如,尼采的超人理论认为人应该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自身的个性和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成为了人性的一部分。
此外,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提出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社会认同的矛盾,他认为这种矛盾也揭示了一种人性特征。
通过对个体差异的思考,哲学思考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和他人。
哲学思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性,更是激发人们思辨和思考的能力。
哲学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分析,帮助人们理解和把握人性及其复杂性。
它要求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评估。
这种思考使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也能够更好地塑造人性。
在当今社会,如何进行哲学思考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伦与道德
秃子与麻子
古时有个人,头上一根头发都没有。都长哪 去了?长腿上去了。 某年中秋节,秃子出差到了外地,住在一家 小旅馆。房间很小,只有两张床,除了秃子, 另有一位旅客,他脸上有很多点子——是个麻 子。 皓月当空,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正好照在 麻子的脸上。秃子越看越觉得好笑,就禁不住 笑了起来。
(接上页)
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船遇险 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 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 要跳。对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就说: “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亏!” 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 岁的老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 起她老人家呀?”
2、中国民族性
一些有趣的对联
1、此木成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2、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3、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有思想的对联பைடு நூலகம்
1、逢得意则趾高气扬,谓之水上浮萍 遇失意即垂头丧气,谓之风中落叶(清,卢存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3、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清,王永彬) 4、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清,朱彝尊)
文化转型中的文人心态
1918年11月,文人梁巨川在北京投湖 自杀,遗书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 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 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 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 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深 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为本位,故不容不 殉。”(后来,王国维以类似心态投湖)
民族性
据说当年联合国向世界各国征文,要求以“大 象”为主题。结果德国人文章的标题是“大象 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 罗斯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命题为“俄罗斯的大 象——世界上最伟大的象”;意大利人则写上 一首诗“象啊,象!”英国人写的是“关于英 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波兰人的论文题 目是“论大象与波兰主权的关系”;而中国人 的论文标题是:“大象的伦常”。
林语堂《中国人》
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是: 1)老成温厚 2)遇事忍耐 3)消极避世 4)超脱老滑 5)和平主义 6)知足常乐 7)幽默滑稽 8)因循守旧
3、当代的研究
沙连香《中国民族性》(1990年)在全 国范围内选择了三万多人作为样本进行 问卷调查。其中两个问题及被选择最多 的答案如下: 1、你认为自己的品质主要是: ——仁爱、理智、进取、忠孝、勤俭 2、你认为世人的品性主要是: ——实用、势利、中庸、嫉妒
(续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4、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清,金缨)
歇后语
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丈夫扇扇子——凄凉(妻凉) 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八十岁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 仁义礼智的根源,“恻稳之心,仁也;羞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 董仲舒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 常。孟子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 俗化而广泛传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近,习相远。”)
具体境遇下的人性
群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责 任分散与旁观者冷漠。 执行者无情:米尔格姆实验。思考:纳 粹德国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在家时是否好 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文化的影响:东方朔《答客问》,梁巨 川遗书。
独尊一家后,东方朔的感慨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 权,相禽(争斗)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 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天下可运于 皇帝之掌中),贤不肖何以异哉?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选自东方朔《答客问》,见《汉书•东方朔传》)
(续上)一点分析
1、对自己的评价多是褒义词,反映出人们对这 些美德的认同,反映了人性向善的一面。 ——人们喜欢受到肯定、赞扬,不愿受到否 定、贬低。 2、对别人的评价多是贬义词,反映了人性中以 自我为中心,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倾向。 ——不要说自己有多好,别人一般不会相信; 不要说自己有多坏,别人一般会相信的!
历史学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 国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对权势的崇拜狂 2)自私、不合作、窝里斗 3)淡漠、冷酷、残忍 4)文字欺诈 5)对僵死的迷恋和肤浅虚骄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总结出历史上较公认的观点十种: 1)自私自利 2)勤俭 3)爱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知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忍、残忍 9)韧性、弹性 10)圆熟老到
人我关系的各种情形及规范
请对下联
上联:物理
下联:事情
1、人性论
人性问题自古就受到重视。《韩非子》提出:“夫治 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颂扬:“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广大!外形和行动多么特殊, 让人赞叹!举止多么象天使!理解力多么象上帝!宇 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哈姆雷特》) 可是,人性难知。苏轼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 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但要待人处世,总难免要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嘛。 《红楼梦》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
文字功底
花 归 赏 去 暮 马 已 如 时 飞 醒 微力酒
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阙题(徐寅)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从后往回倒读,竟也是一首好诗)
(续)
麻子问:“喂,笑啥呢?” 秃子说:“不笑啥,就是觉得好笑。” 麻子只好说:“你看,今夜月光真好。” 秃子说:“是呀。我们都是出门在外之人,何不来 个对月吟诗?” 麻子说:“愿和。” 秃子想了想说:“我能从一个字吟到七个字。” 麻子说:“先请!” 秃子于是吟诗一首如下:
(续)
脸 (古代一种牌九游戏,点数最多 天牌 的那副牌叫“天牌”) 糯米筛 雨洒尘埃 新鞋印泥印 石榴皮翻过来 豌豆堆里坐起来
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对人是狼”、“几何 公理要是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反对”。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人性自私,权力 欲和财富欲支配着人的行为。为满足这些欲望, 人皆不择手段。因此,“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 正当性”。 基督教:原罪说。
人性与生活境遇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465-520) 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人所处的境遇, 尤其是物质处境所决定的,而不是与生 俱来的:“饥馑之春,不赈朋戚;多稔 之秋,飨及四邻。不赈朋戚,人之恶; 惠及四邻,人之善。盖善恶之持,出于 性情,而系于饥穰也。经此观之,太丰 则恩情生,窭乏则仁惠废也”。(《刘 子》卷七《辩施》)
人性、道德与法
1、因为自私,法律是必要的。 2、因为自私,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承认与尊重 对方的利益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 3、因为利他,道德是可能的。 4、道德重劝善,法律重惩恶。道德靠内在自觉, 成本低,力度小;法律靠外在强制,成本高, 力度大。没有法律,道德将力不从心;没有道 德,法律将穷于应付。
(续)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 故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 深谙世故,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 须用不同的方式说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 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体 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 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 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 严于纪律,服从了命令;(转下页)
4、对人性的若干分析
“人性”有多种含义。广义地,它指人的 一切特性,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习 得;既有文化的积淀,也有个人的积累。 狭义地,它特指人的社会性。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以及马克思说认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强调了这种社 会性。
自私与利他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 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害残杀。为避免 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 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的两个学生韩 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荀 子“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人 为的)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恶 是由于不能存其心、养其性)针锋相对。
(续)
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 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 论,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 信仰、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 要用暴力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 万能的;依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 子一样凶狠,象狐狸一般狡猾”。 3、人是历史的、民族的,抽象的人性论可能太 空泛,很难具体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