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脱贫攻坚事业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依赖外部援助的模式已经相对有限,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将从提高农民技能、发展乡村经济和加强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探讨激发内生动力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技能农民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中最重要的主体,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对于推动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
例如,在农村开设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班,让农民学习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就业指导,帮助农民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能够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发展乡村经济乡村经济的发展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例如,我们可以发展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拓宽农民的市场渠道。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能够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在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其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加强他们的脱贫攻坚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党支部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能够激发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加强社会支持力度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于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共同参与脱贫攻坚事业。
例如,可以成立一些志愿者团队,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精神扶贫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方面之一。
乡村发展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人们内心的觉醒和动力的激发。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探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以期为精神扶贫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要了解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我们需要认识到他们拥有与其他人一样的自尊心和尊严。
贫困并不意味着贫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贫困人口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贫困人口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自卑和无助的情绪。
我们应该重视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精神扶贫需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意愿和动机。
尊重和听取贫困人口的意愿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志向,是精神扶贫工作的基础。
只有他们主动参与并愿意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贫困人口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家庭的支持和教育也是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贫困家庭的孩子常常处于不公平的起跑线上。
政府应发展普惠教育,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贫困人口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也需要改变,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
乡村振兴要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活力和创业精神。
农村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潜力的地方,每个贫困人口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创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环境。
乡村振兴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的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精神扶贫需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通过关注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意愿和动机、家庭支持和教育以及创业精神,可以通过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真正的脱贫。
这不仅可以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进程。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调研报告思考建议一、基本情况。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今年底脱贫摘帽,X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从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入手,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愿脱贫、敢脱贫、能脱贫、会脱贫的内生动力,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宣传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工作动态、先进典型、经验成效,激励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加大宣讲力度,培育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指导各乡镇(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做到“一约四会”机构健全,公布上墙,提倡勤劳节俭美德。
三是文明村镇创建取得了较好成绩,培育了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是走出去、请进来,互观互学,政府组织了各类技能培训。
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了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发展和辛勤劳动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还不强。
当前,部分贫困群众把脱贫攻坚看成是各级政府和干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体,“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存在“推一推,动一动”“当建档立卡户光荣”等现象。
思想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二是扶贫政策落实机制还需完善。
其一,公平性体现不够。
扶贫政策的叠加效应,使群众通过隐瞒收入、隐匿资产、户籍分离等行为创造政策实施的条件,表现出“装穷、哭穷,不想脱贫”,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性收入。
其二,缺乏惩处机制。
虽然扶贫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措施相对比较健全,但对个别诚信缺失、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缺少相应的惩处和罚懒措施。
三是技能培训效果不够明显。
由于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对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掌握;部分贫困群众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导致培训成效不佳;劳动技能培训多,而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训还较少;部分培训专业设置与用工市场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目前各类技能培训分属农业、人社等多个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培训等问题。
动力心理学视角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研究
确指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的重 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兴趣一旦被唤起,又
心将转向相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是未来扶贫工 作的重要核 心 内 容。”[8]相 对 贫 困 是 指 贫 困 者 的
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时,它就成为人类面对实现目 标中种种障碍产生特定反应的机制的一种驱力。
收入虽能维持其食物保障,但无法满足其最基本 的其他生活需求状态。[9]因此,当前中国社会,深
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研究简述
总体来看,研究者和实践者主要从以下视角
对激发贫 困 群 众 的 内 生 动 力 进 行 了 研 究:第 一, 贫困文化 视 角。有 学 者 基 于 奥 斯 卡 · 刘 易 斯 的 “贫困文化”理论,认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们受社 会历史文 化 的 限 制,形 成 了 生 计 方 式 保 守、生 活 态度懒散、“等靠要”思想严重为特征的思维观念 和行为方式,进 而 提 出 “内 生 动 力 不 足 既 是 贫 困 文化的本身也最终形成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 结果”。[2](P216~223)因 此,“只 有 建 立 起 艰 苦 奋 斗、 健康向上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文化,并将这些文化 转化为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才能促进民族地区 贫困人 口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第 [3](P85~91) 二,“心 智 模式”视角。受居住环境、圈层文化、宗教因素等 的影响,贫 困 人 口 头 脑 的 贫 困 思 维,不 利 于 形 成 脱贫的内 生 动 力,从 而 造 成 贫 困 状 态。 因 此,应 多渠道改善贫困人口固化的心智模式,以形成强 大的脱贫内生动力。 第 [4](P114~121) 三,内生偏好与 社会规范的视角。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缺乏的原 因是个体 价 值 观 念、生 活 态 度、思 维 模 式 等 内 生 性偏好与 制 度、文 化 等 社 会 规 范 共 同 形 塑 的 结 果。[5](P33~40)此外,有学者从行为结果导向视角分 析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出多维拓展贫 困群众内生动力的行动框架。[6](P154~161)还有学者 基于心理扶贫视角分析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努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政府方面政府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有两个主要责任: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更多有针对性、更加实际可行的政策,让贫困群众有了科学规划和明确的帮助措施。
同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技术转移的支持,让群众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设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贫困群众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给予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增加对外的交流合作,形成持续的内生动力。
二、社会组织方面社会组织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1.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志愿者可以给予贫困群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通过志愿者的帮助,让贫困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厚爱,同时获取更多的经验和资源。
2.搭建政府和贫困群众之间的桥梁,发挥咨询帮助的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向政府反映并落实社会公益活动的需求,形成更好的互动和互补。
三、个人方面个人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
贫困群众要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只有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拥有更多实力,自我实现。
2.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
贫困群众可以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如在学习、交际、思维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并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进行资源匹配和资源整合。
四、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建议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些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建议:1.构建合适的激励机制。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奖励、补助、培训等,形成更好的激励机制。
2.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全面服务,例如医疗、养老、教育、劳动资本等,建立和完善贫困群众相关的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贫困问题也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困境。
单靠政府力量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难以长期地解决贫困问题,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自我脱贫,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一、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建设、教师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支持。
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来鼓励贫困家庭重视子女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女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来。
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就是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致力于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扶持农村旅游等形式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就业增长,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除了提供就业机会外,政府还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创业支持,比如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这样一来,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在当地就业创业,获得稳定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
三、加强社会扶持和帮扶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活动,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精准扶贫视角下激发贫困内生动力研究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精准扶贫视角下激发贫困内生动力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 陈政佳摘要: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时期,不仅需着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样需紧盯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以新发展理念、更加精准的举措以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基于此,本文就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激发一、引言贫困人口不仅是扶贫的对象,而且还是脱贫的主体。
“脱贫”的根本目标及内容就是在帮扶主体的支持下,更为关注扶贫对象“脱贫”的内生性,切实激发起脱贫内生动力,促进“被动扶贫”向“主动脱贫”成功转型。
内生动力指的是由于组织内部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自发动力,高度重视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二、当前脱贫内生动力激发面对的挑战首先,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第一,部分宣传工作并不详细、全面,大部分地区并未走好“最后一公里”——走进贫困户的家中。
第二,有些宣传工作并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贫困人口无法接受、理解。
第三,部分扶贫人员并未深入到基层中,没有及时传递有关的政策、文件以及精神等。
其次,脱贫项目参与性较低。
第一,人们对扶贫项目、产业不看好,没有经济收益保障,因此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做事。
第二,贫困人口对政府机构及扶贫干部无信任感,对相关政策持不放心的态度;并且,还认为扶贫只是走走过程的“面子工程”。
第三,无人领路、“提携”,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特点。
最后,奖惩激励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扶贫工作大多是按照上级政府机构明确的指标对贫困户加以辨别,并未考虑到奖惩激励体系,进而造成极少许贫困人口争做贫困户的问题,不思进取,坐等政府部门的帮助;更有甚至,还有些人不愿意脱贫。
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贫困人口脱贫的热情,对精准扶贫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一)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力度。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研究近年来,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贫困减少成就,大量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许多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仍然有一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不易,脱贫后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是指他们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动性。
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发展的愿望。
贫困群众对脱贫的愿望是他们推动自身脱贫的内在动力。
只有贫困群众自己有脱贫的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脱贫的途径和方法。
2. 自我增强的能力。
贫困群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3. 自我完善的意识。
贫困群众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为贫困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自我增强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增强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意识。
4. 加强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确保帮扶政策真正惠及贫困群众,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争取自身的发展权益。
三、案例分析以某贫困地区某村为例,通过上述途径激发了该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该村村民学龄儿童接受了良好的义务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增强能力。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贫困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许多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贫困问题。
在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一直在致力于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只有依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本文将就如何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行分析。
首先,提高贫困群体的教育水平是最基础的一步。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的认识,激发内部动力。
因此,应该鼓励贫困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为贫困群体提供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他们自我价值的认识,增强自信心。
其次,加强就业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脱贫。
在内生动力的角度来看,就业和创业能够激励人们更加成功地实现自我期望,进而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不断增强自我价值感,从而进一步增强脱贫的内在动力。
第三,构建社会安全网,保障贫困人口在困难时期的基本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着极端贫困、疾病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能力和意愿。
因此,建立现代化社会救助体系可以帮助贫困人群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保护他们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内在动力。
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公德心和创新力。
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激励人们的内生动力,提高脱贫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鼓励贫困人群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环保和慈善公益等活动,增强脱贫的内在动力。
最后,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保障劳动者和企业家的利益和权益,为贫困人群带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公正的机会。
从长远来看,确保社会公正、公平,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发挥创新能力,增强内在动力,获得脱贫和繁荣的最终目标。
总之,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助于塑造一个有信心、有希望和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脱贫人群,更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长足发展。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然有一部分贫困群众对脱贫并不积极,缺乏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当前脱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个人意识、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路径。
一、个人意识的转变个人意识的转变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首要条件。
贫困群众长期以来受到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和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消极的贫困心态。
要想激发内生动力,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贫困意识,树立脱贫信心。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还可以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二、政策保障的落实政策保障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至关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还要加强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贫困群众了解到政府的扶贫政策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那些有意愿脱贫的贫困群众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自主脱贫的愿望和动力。
政府还要不断改进扶贫政策,因地制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脱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社会支持的加强社会支持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
要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就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中。
各级政府部门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多方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对于有意愿脱贫的贫困群众,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增加收入来源,过上体面的生活。
社会还可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援助,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探究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探究摘要: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拜托贫困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内生动力是由两方面构成:精神动力和非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源于个人情感,非精神动力源于自身本能。
内生动力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与非精神动力相互配合。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深入理解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理论基础、内生动力内外因、特点以及运作机制等,结合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和实践困境,分析成因,探寻路径。
关键词: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个人、组织、地区以及其他层面的内生的动力构成了内生动力的内部系统主体,系统主体不同,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也会不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个人作为系统主体,政府、组织为外部辅助。
我国扶贫工作不断进行,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
但是,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严重阻碍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以及可持续发展无法进行。
一、内生动力的理解1.内外因理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具有多维性,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不同的学科。
唯物辩证思想认为,事物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内因是根本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生动力为内因,对贫困人口脱贫、降低贫困人口数量起决定性作用,外生动力为外因,对贫困人口脱贫起到推动作用。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使贫困人口做到真正的脱贫,而不是借助短暂的外因,进行短时间内的摆脱贫。
若内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便外因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也无法使贫困人口真正的跳出贫困的泥潭,做到真正的脱贫。
同时,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各具独特性,内生动力具有复杂性,外生动力源于物质和精神的支持鼓励。
因此,应当形成多种形式的外部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相互结合。
二、内生动力不足的成因1.个人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着自身思想和行为。
个人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来获得。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社会实践活动少,不具有开阔的视野,依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种地为本业的思想状态,目光短浅,无法对自身价值做出正确的定位。
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我国,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许多政策和项目被推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单纯的物质援助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扶贫过程中,并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脱贫。
本文将从扶贫先扶志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理解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内生动力是指个体或群体自身产生和驱动的积极行为力量。
在扶贫工作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可以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其次,内生动力可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能力。
最后,内生动力还可以增强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教育和培训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可以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扶贫产业的发展发展扶贫产业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同时,扶贫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可以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融入扶贫过程,实现自我发展。
四、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
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技术指导、创业资金等。
同时,社会支持体系还可以提供创业信息和市场准入条件,帮助贫困群众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事业。
五、激励机制的建立建立激励机制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予贫困群众一定的激励和奖励,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扶贫工作。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随着全球贫困问题的不断加剧,脱贫内生动力机制成为了学界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质性探究的方式,对脱贫内生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其本质特性、发展现状、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内涵、特点、现状、优缺点及其改进措施,以期为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引入以下关键词:脱贫、内生动力机制、贫困问题、政策实施效果、社会反响等。
内生动力机制是指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我发展、逐步实现脱贫目标的一种扶贫方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地位、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多元参与及协同发展等。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扶贫政策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二是社会参与对脱贫内生动力的作用;三是贫困地区人口自身能力提升与脱贫内生动力的关系。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对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内涵和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等。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多元参与和协同发展,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错配现象,导致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贫困人口参与度低,缺乏对其主体地位的认同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准确把握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内涵和特点,加强对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二是优化政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精准投放,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度,增强其主体地位意识。
四是鼓励多元参与和协同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脱贫攻坚事业。
本文通过对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本质特性、发展现状、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行,社会各界对精神扶贫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除了物质帮助外,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也正是精神扶贫所要关注的重点。
同时,精神扶贫也能带动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提升,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精神扶贫能够激发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和自我救助能力。
贫困人口常常处于沮丧、失落和绝望的心理状态,缺乏自我意识和信心。
而通过心理疏导、激励、支持等多种方式,他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并逐渐树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自我救助,还能促进贫困地区整体的自我发展。
其次,精神扶贫能够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
贫困地区的精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社会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这些都会影响到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精神扶贫不仅可以引导人们调整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性,提高对自身健康和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
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精神扶贫能够增强贫困地区的社会和谐与文化自信。
乡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社会资源稀缺,文化交流和交流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社会各方面存在许多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通过精神扶贫,人们可以了解到自身所犯的错误,感受到互相的关怀和支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互信与社会和谐。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自信,推广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人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够使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局,走上富裕的道路。
下面我们将针对不同层面的激发内生动力的措施进行具体讨论。
一、政策层面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贫困群众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积极面对生活,激发内生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支持贫困群众的发展。
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提升其内生动力。
二、教育层面在教育层面,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宣传,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教育。
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内生动力。
三、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方面,我们应该实施多种措施,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应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
应该加强产业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还应该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跟踪和指导,确保其效果,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文化宣传在文化宣传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应该开展精准扶贫宣传活动,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念,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
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其内生动力。
还应该加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为贫困地区增添文化活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略。
作为贫困的主要受益者,贫困群众的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然而,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脱贫工作的需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让他们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解放,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必修课。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提升的路径的过程。
首先,作为贫困群众的代表,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都需要得到大力改善。
政府部门应着眼于当前贫困群众的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金融支持等手段,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其次,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贫困群众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让他们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方式,贫困群众可以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脱贫。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的支持机制,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等手段,为贫困群众提供风险保障和创业支持。
创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资金和政策的限制,贫困群众往往难以成为创业企业家。
因此,建立健全的支持机制不仅可以刺激贫困群众创业的愿望,还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创业者。
最后,政府也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估,对各项扶持措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整理。
这不仅可以让政策措施更加科学和有效,还可以避免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等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需要贫困群众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改变和进步的意识。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双方的互动,才能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脱贫攻坚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脱贫攻坚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摘要:当前,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的建卡贫困户大多是“贫中之贫”的多维贫困者,“智”、“ 志”双贫是其未脱贫主因,但外在帮扶中出现的“运动化”、“输血化”、“福利化”等“三化”问题也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和制约。
号准帮扶层面问题之“脉”,辅以精准之“策”,将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有机统一于精准扶贫实践中,把扶贫功夫重点下在解决贫困群众思想问题上,探索“斩穷根”的可行性对策和现实路径,这也成为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和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贫困群众精准扶贫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普遍性问题,是其还未脱贫的主因,也成为扶贫攻坚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也对其持久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即使其在治标不治本的外力帮扶中暂时脱贫,也极易在外力帮扶力度减弱或缺失下再度返贫。
为此政府主导下的扶贫不仅要在物质上“扶上马”,更要在精神上“送一程”,在“志智双扶”中下足功夫,在“斩断穷根”上有所作为,使扶贫对象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精神立起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脱贫攻坚中帮扶层面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作为扶贫主力军的基层单位和帮扶干部,更多从“帮扶侧”的主观上去思考问题,出现了外在帮扶与帮扶对象需求错位的不“精准”现象。
(一)“运动化”扶贫形成的负面效应在层层压实的硬指标考核下,一些基层单位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缺乏正确理解,出现了“运动式”扶贫苗头,倾其力在资金、项目上予以集中倾斜,通过“垒大户”,甚至满足一些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进行扶贫,出现了“扶贫泡沫”。
这种主要依赖于外在帮扶力量全方位支撑下的被动脱贫不仅难以为继,也让“年年脱贫年年扶”成为必然现象。
同时一些选派的扶贫干部是为完成单位“人头”任务充数的,其业务工作和扶贫任务之间难以平衡,以及自身能力局限性等制约,导致其难以全身心投入,扶贫不够,就数字来凑,出现了“扶贫虚化”。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指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奋斗、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态。
探索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脱贫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
贫困家庭普遍缺乏教育资源,使得他们在找工作、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的产业扶贫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政府还可以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贷款担保等支持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通过与政府合作,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帮助,可以帮助贫困群众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发展自己的事业,增加收入。
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环节。
在脱贫过程中,贫困群众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思想观念转变、心理压力等。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加强脱贫攻坚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和意愿。
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群众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内在动力和抗压能力。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当注重教育培训、产业扶贫和就业创业扶持、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实现真正的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探讨
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生活,但是脱贫攻坚工作依然依然任重道远。
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内生脱贫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如何激发内生脱贫动力,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力求找出一些实际有效的途径。
一、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教育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首要任务。
教育能够打破贫困人口的思维局限,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扶贫工作中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努力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还应该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能够学会一技之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
二、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探讨:进行产业扶贫,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产业扶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关键。
通过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和乡村企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
在产业扶贫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和企业家前往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有通过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的经济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就业是摆脱贫困的关键,而要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首先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现在的社会,各种技术都有用武之地,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就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让他们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性岗位,将贫困人口就业的渠道拓宽,增加就业的机会,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通过这些措施,才能真正地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让他们实现自我脱贫,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途径有很多种,而且各种途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是指在贫困状态下,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条件的帮助,积极主动地改变贫困状况、拥有脱贫的愿望和动力。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
提供机会平等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基础。
贫困是由于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分配而产生的。
当贫困群众看到有机会得到资源和机会,就会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职业发展机会,让贫困群众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提供积极激励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贫困群众往往因为长期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自身脱贫能力的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情绪。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积极激励,让贫困群众产生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动力。
给予脱贫工作的补贴和奖励,对脱贫成功的个人和家庭进行表彰和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和成果,从而激发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提供必要的支持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保障。
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需要得到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扶持力度,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贷款支持等帮助,让贫困群众有能力和条件改变自己的生活。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他们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实际的帮助和精神的支持,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加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长效途径。
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贫困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给贫困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贫困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努力消除贫困群众心里的障碍和阻力,激发其自我改变的内生动力。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需要提供机会平等、提供积极激励、提供必要支持和加强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措施。
只有贯彻落实这些措施,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推动贫困群众实现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作者:雷艳廖颖聪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9期
摘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有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和外在表现,须从培养自主发展能力、优化政策兑现方式,发展产业和树立典型等方面着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关键词: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扶贫脫困进入攻坚阶段,单纯依靠外部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关键。
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实现脱贫的能力。
内生动力不足既体现在认识上不够,也体现在能力上不足。
一、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心理机制及行为表现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不仅影响脱贫目标的实现,也埋下了返贫乃至贫困代际传递的隐患。
脱贫攻坚不仅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援,还需要转变与重塑贫困人口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激发贫困群众内在的脱贫动力。
(一)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心理机制
内生动力是一种心理力量,驱动着人们采取主动的行为达成某一目标。
1.过度合理化效应降低贫困群众的内源性动机
过度合理化是指外部的奖励有时会削弱人类行为的内源性动机。
“我要脱贫”“我要追求美好生活”,这是贫困群众发展的内源性动机。
假如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受到不恰当的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其内源性动机,使得贫困户脱贫的努力变得消极被动,出现“等靠要”的现象,外界的帮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过度合理化效应给贫困人口造成“贫穷有理”的心理暗示。
2.习得性无助使贫困群众产生宿命论思想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由于长期无法摆脱困境,而产生负向的自我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无为状态,放弃战胜困境的努力。
贫困人口长期生存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以往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使他们产生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力感,从而产生宿命论思想。
3.认知和决策偏差使贫困群众畏惧改变
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贫困人口在做决策时,会权衡“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的后果。
“改变现状”可能存在风险,而“维持现状”却能避免损失。
因此,贫困群众为了规避损失和风险,更加倾向于维持确定性,安于现状,在经济决策中倾向于保守。
经济决策往往是复杂的,需要调动大量的认知资源。
贫困人口处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他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大量集中于匮乏的领域和日常生计,导致自身认知能力不足,进而在经济决策中失误甚至无法做出选择。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内在心理因素束缚着他们潜能的发挥,也钝化了他们获取环境中资源的能力。
此种内在心理因素与环境进行交互后,便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二)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行为表现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直接表现是有劳动能力而劳动意愿不足、劳动参与度不高,这是贫困人口在面对能力缺失和自我发展风险判断后的一种行为选择。
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福利依赖型
福利依赖型贫困人口懒惰消极,对资源提供形成稳定预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行为习惯。
“贫困户”这一身份使贫困人口享受到包括医疗、住房、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扶持。
他们将自主劳动与被动扶持的收益和付出进行比较,自主劳动投入回报周期长,而被动扶持投入较低,回报却是可预期的。
所以,一些贫困人口宁愿依靠福利救济、政策帮扶,而不愿采取主动的努力来摆脱困境。
这使得贫困人口逐渐偏离独立自强的价值观,而以“贫困户”身份和资格为荣,对扶贫政策及资源形成依赖。
2.宿命论型
贫困群众宿命论思想的产生与贫困代际传递有着密切的联系。
贫困父母将贫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传递给了子女,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不利因素,重复父母贫困的境遇。
能力缺乏与贫困状况相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
在失败经历和较低的自我评价影响下,宿命论型贫困人口认为自己没有致富的“命”,从而产生安于现状的消极思维。
针对宿命论型贫困人口,关键是唤醒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提升贫困人口的实践能力。
3.盲目从众型
自身能力的缺乏导致贫困人口盲目从众,缺乏主见,容易受到他人意见和示范的影响。
贫困人口的从众行为一是出于“群体融合”的需要。
特别是在同一区域内,贫困人口享受着同样的扶贫政策,如果成为自主发展的特立独行者,则可能受到群体的排斥和打击。
二是信息确定性的需要。
由于个人能力较弱,贫困人口往往缺乏选择和决策的能力,当他们无法进行判断和抉
择时,他人的行为就为他们提供了现实的参考。
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人口心理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
盲目的从众心理掩盖了贫困的羞耻感,扼杀了进取心和积极性,使贫困人口主体意识丧失,行为驱动力减弱。
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措施
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则是尊重人的权利与价值,激发人的发展潜能,注重人的能力建设。
在中国减贫发展历程中,贫困群众的自主发展与能力建设始终都是脱贫攻坚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一)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从扶贫效果的角度看,要使政府扶贫投入收到良好的回报,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立进取精神和自主发展意识,注重对贫困者的精神扶贫。
阿马蒂亚·森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他认为贫困是因为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这也是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的理论前提。
能力方法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贫困人群缺少什么,而是拥有什么资本,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能力。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加大教育资助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实施转移就业扶贫。
(二)优化扶贫政策兑现方式
1.强化正向政策激励。
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
改进财政资金补助方式,除低保兜底发放现金外,其他扶贫措施都要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原则上不直接发放钱物,更多采取以奖代补、事后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生产发展中来。
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
探索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补助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
建立脱贫荣誉制度,对积极脱贫、脱贫效果显著的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证,并与相关扶贫政策挂钩。
2.实施反向约束引导。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约束引导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把扶贫领域诚信纳入国家信用监管體系,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健全奖勤罚懒机制,对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却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屡教不改的群众,根据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依法依规取消相关政策待遇。
建立反面典型案例曝光平台,对不赡养老人、赌博迷信、大操大办、违约失信等不良行为予以警示,对不拖不赖、诚信守法行为进行激励,营造诚实守信良好氛围。
(三)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产业扶贫是激发内生动力的一大引擎,产业扶贫也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及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1.建立带贫惠贫机制。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联营共建、电商代销等有效做法,支持贫困群众融入当地产业发展大局,力争扶贫产业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需求的贫困群众实现全覆盖,所有有意愿、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加入专业合作社,至少参加一项长效扶贫产业。
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贫惠贫激励机制。
2.走“适应性农业+特色性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适应性农业方面,鼓励各村大胆创新,发展与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及人口资源相适应的种养业,发掘各类种养业间的合作链,实现功能互补、相互促进。
在特色产业方面,应发展有利于劳动力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各类特色产业,如简单加工业、手工业、农村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使各类贫困群众能找到就业和创业的空间。
(四)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及时总结和宣传扶贫开发过程中涌现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开展脱贫示范户创建活动,提高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同时,要教育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乡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培育和树立勤俭节约光荣、孝敬老人光荣、家庭和谐光荣、脱贫致富光荣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程玲,向德平.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3).
[2] 滕瀚.用好社会心理学知识,服务脱贫攻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8,0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2018年校院级课题,批准号:CQDX2018BZD—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