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了解古代乡村生活的特点,理解故事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愿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传递的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重点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难以理解的词语。

2. 难点分析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相关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桃花源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出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难以理解的词语。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般的美好愿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翻译课文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水平。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音、语调,感知课文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详细解读课文,分析桃花源的美好景象、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历以及最后离开桃花源的遗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桃花源在现实中存在吗?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我的桃花源”为主题的作文,不少于500字。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体现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桃花源记》。
2.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可贵,学会关爱他人,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4.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挑战,也拥有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特殊句式以及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阅读作业:
a.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b.搜索现实生活中类似桃花源的案例,分析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3.实践作业:
a.与同学合作,编排一段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短剧,通过表演展示对文本的理解。
b.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并整理成访谈记录。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3.教学意图: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a.抄写《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加强记忆。
b.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c.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不少于300字。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主探究文本,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学会从文中提炼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创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培养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3. 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其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进行逐段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3.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中重要句子和细节描写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

4.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创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课文中的知识点。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3)能够解读并赏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学会珍惜现实生活,积极面对挑战;(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章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分析;3. 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的解读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思想;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实践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5. 朗读默写:组织学生朗读和默写课文,提高语文素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检查: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朗读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评估语文素养的提升;4.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向往美好、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2)理解桃花源中所体现的和谐社会理念;(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2)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解读;(3)陶渊明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简介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层次结构;(2)探讨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理解桃花源的意义;(3)总结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知识点掌握:(1)测试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2)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和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关于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详细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层次,阐述寓意和象征手法;(3)解读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一)导语: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

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妙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二)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四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文章主题思想;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案内容请等待片刻,我将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讲解: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人物形象等。

5.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观点。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家园”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扩大阅读面。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用与本课有关的两首诗激情导入;在引导读文过程中,解决字词困惑,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结合生活体验,畅想“中国梦”达到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短语。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桃花源内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生活。

作者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1、初读课文(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个经典故事,了解道德与美好生活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3.学习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桃花源记》故事情节;2.分析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念;3.了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探讨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1.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听讲解和看图等方式全面理解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思考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教师讲述学生反馈,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导入,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故事的背景和大致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代表的意义及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1.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理念;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念;3.讲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不同价值观念展开讨论;2.鼓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

4. 班级分享1.挑选一两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2.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5. 总结1.教师对于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2.带领学生思考,将故事中的道德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和课上的讲解,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2.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学习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写作,谈谈自己对于《桃花源记》的感受;3.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散文,比较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桃花源记》的异同点。

六、教学媒体1.图片和视频,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2.教案、PPT或者白板,用于讲解和总结;3.论坛或社交媒体,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学设计一:《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一:《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一:《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和神秘。

3.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内容的理解。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美丽田园风光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世外桃源”的话题,导入课文。

2.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4.文言词汇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言词汇。

(2)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如“鲜美”“俨然”“阡陌”等。

5.课文内容理解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

6.思想感情体会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桃花源?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进行描述。

(2)介绍其他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如《乌托邦》等。

8.总结与作业
(1)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组初三学科语文执笔范国伟
课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
方面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

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

(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

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课文(散读)
二试背课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

(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

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

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

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集体朗读课文。

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古义:今义:
(2)绝境古义:今义:
(3)无论古义:今义:
(4)鲜美古义:今义:
(5)穷古义: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2)②,
2.(1)√,(2)×,(3)√,(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九课后作业:背诵并翻译全文。

板书
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第一段:发现桃花源
第二、三段:进访桃花源
第四、五段:寻找桃花源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课后反思
学生对桃花源的环境很感兴趣,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还有一定问题,在朗读反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