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特征分析_毛振华

合集下载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从之前的高速跑道上脱离下来,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阶段。

面对新常态,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力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将分析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取向1.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目标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2.货币政策取向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取向主要包括“稳健中性”的基本方针,即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量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同时,使货币政策的水平与宏观经济情况相适应,确保显著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取向主要包括“积极的市场化改革和稳健有序的财政政策”,即在稳定经济基本面、扩大消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宏观政策的协同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各领域建设,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完善税收体系,提高财政拨款精准度,推进国有资本流转,整合优化政府财政支出,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新常态下的产业政策取向主要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际大通关建设,打造贸易投资高地,优化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增加传统产业的内生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的转型升级。

1.扩大内需,发展消费以往的增长模式主要依赖外部需求,但新常态下,政府调控政策更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发展消费,以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为经济发展打造一种更加健康的基础。

2.协调稳健,周期控制新常态下,政府调控政策更注重协调稳健,通过掌握周期波动的规律,进行适时干预和维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稳步提升,提高经济运行的适应性和弹性。

最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精品

最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精品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正面临着双重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在就此进行重大实践。

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双重转型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9年我国增长率达到142,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

因此,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9年—2019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到2019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下降42。

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即出口这辆马车的拉动力在大幅缩减。

这时,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政策取向,就会约束国内的投资增长,再加上对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对买房的需求采取了控制措施,因此就可能导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持续下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三驾马车同时减速,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

所以,2019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一揽子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2019年相比,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最明显的是在2019年2019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6,外贸出口总额由2019年的约14300亿美元减少到12019亿美元,净减少2000多亿美元,按照2019年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5万亿左右的人民币出口订单损失。

稳增长与防风险: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稳增长与防风险: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可总结为“稳增长、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

基于引入债务因素的RCK 模型,从理论层面推导负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负债扩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资产回报率显著高于潜在经济增速,为宏观操作双底线思维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TVP-SV-VAR 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稳增长政策与去杠杆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2018年底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再次转向稳增长,但该轮杠杆率上升并未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速的提高,实证结论与理论推论基本一致。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节奏上或存在一定的“错位效应”。

因此,一方面,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较长时间段内仍然需要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应通过积极降低企业成本、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促进科创要素发挥作用等措施加快引导资产回报率上行,扩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

关键词:经济增长;债务风险;宏观调控;资产回报率;经济政策重心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517(2022)06-0003-13DOI :10.16620/ki.jrjy.2022.06.001稳增长与防风险: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换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毛振华,等(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00)收稿日期:2022-05-24基金项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重点课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探索”(zcxzdkt003)作者简介:毛振华,男,湖北石首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家,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金融市场等;张林,男,山东聊城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科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利率与债券市场;张堃,女,山东胶南人,博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地方债与城投行业等;袁海霞,女,河南许昌人,博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部政府债务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地方债与城投行业、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等。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知识文章】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十年内财政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2. 充分就业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一直把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

在过去十年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先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形势,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结构调整财政宏观调控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引导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实施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财政透明度另外,政府在财政宏观调控中始终强调财政透明度和法治化。

加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了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5.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精细化,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总结我国在过去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通过以上文章的撰写,我希望您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并且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 产业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兼谈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政策建议

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兼谈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政策建议

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兼谈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政策建议王雄飞【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把稳中求进作为总基调,将稳增长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加大了预调和微调力度,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运行初步显现了触底企稳的迹象.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制止经济衰退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兼顾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并加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继续将结构性减税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宏观经济;积极财政政策;结构调整【作者】王雄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1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及预测(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状态。

GDP增长率2011年为9.20%、2012年为7.80%、2013年为7.70%,纵观这三年GDP增长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由陡高向平稳过渡。

从2011年年末开始,三大产业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态势。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在近两年,其增长速度也明显呈回落态势。

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36.4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增速回落了3.2个百分点。

201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9.6%,增速较上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均呈下降趋势。

*参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2011、2012、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物价较快上涨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出现了下降。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增幅较小。

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转载毛振华)

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转载毛振华)

毛振华:各位尊敬的专家、同学、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刚才杨院长做了报告,我是经济学家兼企业家,其实我经济学家也不应该算,企业家也不应该算,都是兼职。

但是我们这个报告是很认真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论坛的分析安排,在中期和年底的报告是做全面的动态分析,一季度和三季度的报告是做专题分析,我负责的是中长期的题目,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是第12期,前面11期的报告里都有涉及,尽管如此,我们这次的报告还是准备得非常充分的,我们有6个分报告做支撑,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题目,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提出来,可能很很多的机构和专家的看法不太一致,但是我们还是把它抛出来,因为专家需要来考虑和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赵晓:中国GDP神奇的增长过程我们的报告分六个部分,中长期的题目比较多,我的时间很短,希望在短时间内把它说清楚。

我们看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中国遭遇到和美国金融危机诱发的全球性的调整,经过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性的支撑,我们经济上有一个反弹,我们叫做起稳回升,但还是有很多的看法,有进一步探底的说法,不管大家怎么看,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场危机终将过去,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我们面临的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的周期,这个周期我们将面临新的国家竞争环境,将面临新的经济增长的时期。

所以在这个时候,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在探讨,不仅仅探讨现在危机的对应策略,还探讨从短期的危机治理向长期的经济增长转变,这些问题都非常的深刻非常有水准的。

我分析了一下,我归了一下大概有哪些观点?第一大家还在探讨中国传统的高速增长的模式是不是终结了。

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前30年是9.8%,大大超过了邓小平预测的7.2%,这创造了历史,也成就了今天经济繁荣的景观。

中国是不是还会延续这个道路?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

由于这个题目引起的,过去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是什么?这些基础是不是还存在,有些改变了有些衰退了,有些强化了,我们是否要找到新的增长路径,还有我们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确是调整了,有些是衰竭了,我们怎么来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从他的对立面找吗?工业遇到了压力,是不是农业发展了?服务业发展了?城市遇到问题了,是不是到农村去找?从哪里找新的增长源泉,从什么思路来找?这些源泉能够保证新的经济增长能够获得一个高的增长速度吗?很多学者都探讨了自己的结论,但是我们要进一步看,这些途径这些源泉是有效的吗?是可行和可靠的吗?是理论上的还是可操作的呢?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考量?这是已经有的讨论。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新常态指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并以质量效益为核心。

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一、取向调整1.从规模导向转向结构导向:以前,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政府往往采取扩大规模的手段,比如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而在新常态下,政府的目标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更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是一个以资本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而在新常态下,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 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以前,政府在经济调控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干预市场来推动经济增长。

而在新常态下,政府将逐步转向市场化的经济调控方式,为市场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发挥决定性作用,释放市场活力。

二、特点分析1. 稳中求进: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之一是稳中求进。

即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的也注重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要通过调节政策,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防止过热和过冷的现象出现。

2. 精准调控: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准调控。

即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结构优化:在新常态下,政府更注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的核心是从规模导向转向结构导向,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特点包括稳中求进、精准调控、结构优化和发挥市场作用。

这样的调控政策有助于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主持人:杨瑞龙教授(09:12)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尊敬的来自金融界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年第一季度)现在开始。

我们衷心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记者朋友的光临。

本次报告是2006年开始以来第17期宏观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会的主要嘉宾,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刘树成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朱戎博士,到会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各位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全体成员。

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致辞。

(09:12)林岗: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从学经济学开始,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讲起,决定价格的两个因素,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

今天要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大概就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这两条线、影响两条线的主要因素说起。

(09:20)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前一个方面的因素是需求因素,后一个方面的因素是供给因素。

要把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搞清楚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如果问题出在需求方面,现在我们执行的货币政策肯定是有用的,因为货币发行就代表对商品的需求、决定对商品的需求,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但物价上涨是由于供给造成的,比如春天的蔬菜涨价,因为蔬菜供给很少,是淡季,蔬菜生产不出来,它就涨价,恐怕去控制货币发行也没有用。

又比如石油价格上涨,如果你去控制原材料的价格,仅仅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国外的卖油的人把价格提高了,即便国内的需求没有变化,价格也会上涨,所以要针对性地采取管理供给的政策。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临近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特点。

背景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调控通胀、稳定就业等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如下:1.发展与稳定并重传统宏观调控更注重稳定,而新时代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发展。

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2.多政策协同作用新时代宏观调控中,各种政策相互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

经济调控没有单一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的有机结合,提高调控效果。

3.精准施策新时代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通过差异化政策的实施,促进良性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

4.灵活适度新时代宏观调控注重灵活适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控政策。

通过及时的调整和反馈机制,实现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新时代宏观调控还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结论总之,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与稳定并重,多政策协同作用,精准施策,灵活适度,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

这些特点旨在应对新时代的经济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将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经济将进入次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经济将进入次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经济将进入次高速增长时期2009年10月09日07:42经济参考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1条本报讯(记者方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日前表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但在应对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将由未来三年的9%左右逐步回落,到2020年之后降为7.5%左右。

毛振华是在代表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时作出这一表示的。

他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撑点已经开始步入其边际递减或总量衰退的变异阶段———体制转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开始衰退;国际贸易的加速增长将被贸易平稳增长所替代;人口红利已过拐点,人口负担的反向效应开始出现;城市化虽然依旧会稳步提高,但其产生的增长冲击力量在加速回落;工业化虽将进一步发展,但第二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已远不如从前。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能将转向“消费率提升”“城市化加速”“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深化”以及“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五个方面。

计量表明,中国消费率每提高1%,带来的GDP增速的提高将达到1.5至2.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GDP将提升2.2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带来经济增长提高2个多百分点。

毛振华说,目前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但集中暴露了过去经济中的结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由此进入下行的调整区间,在应对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也会缓慢启动增长路径的变轨。

在增长轨迹转变与新增长源泉的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依然具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将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

未来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因素将下降,而技术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大幅度提升,劳动因素将在15年左右的平稳期后出现上扬的态势,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的特色。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和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与特点进行分析。

1. 由量到质的转变。

过去,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依靠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而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更多地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2. 由重实体经济到注重绿色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过去过分依赖金融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3. 由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

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开市场准入、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1. 灵活性。

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更加灵活。

政府将更加注重稳定经济运行的总体要求,但同时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时,可以采取适度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稳定。

2. 协调性。

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更加注重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

政府将以稳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协调各项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3. 预防性。

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的防风险能力。

政府将通过加强监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等手段,预判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4. 均衡性。

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更加注重经济的均衡发展。

政府将通过改善收入分配、保障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等措施,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是由量到质的转变,由重实体经济到注重绿色发展,由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其特点是灵活性、协调性、预防性和均衡性。

对我国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与探讨

对我国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与探讨

对我国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与探讨作者:盛国杰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8期摘要: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应将调总量向调结构过渡,向财政政策调控过渡。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相协调。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探讨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39-02笔者建议,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改变传统的调控总量,将调总量向调结构过渡,向财政政策调控过渡。

2004年,甚至是2003年6月到现在,这几年期间,主要就是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

因为货币政策的特点,只能调控总量,调不了结构,所以是一刀切,搞不好就要错杀。

股市里有错杀,宏观经济也有错杀的。

比如一些经营得比较好、比较有效益的企业也被错杀了。

另外,我们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所以调了这么长时间,调了几年,我们政策是越收越紧,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一些问题。

而现在国民经济运行主要的问题是结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的深层矛盾不断地外在化,不断地暴露出来,越来越明显。

所以在我们现在的经济生活中,到处都体现着两难的状态,到处都是互相矛盾的东西并存。

比如现在最大的结构问题,就是滞胀并存。

在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存在着生产停滞。

货币政策再收紧也调节不了滞胀并存。

还有很多的结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经济总量在不断地增长,投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可是与此同时,我们劳动力失业的绝对值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个用经济理论是没法解释的。

经济总量的扩大,投资项目的充分扩张,有利于就业。

可是我们现在失业的绝对值在增加。

失业的增长率也较高,但是基本还算比较平稳,失业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

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代表着经济发展的状况。

经济衰退,失业增长率必然就会提高;经济发展,失业率就会降低。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跟通货膨胀并列。

西方有一个菲利浦斯曲线,纵向坐标代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用失业率来代表,横向坐标是通胀率。

防范风险,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防范风险,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防范风险,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作者:张利娟来源:《中国报道》2022年第01期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因此会议要求,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如何面对当前的经济风险压力?2022年经济该怎么干?《中国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修复放缓和疫情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浙、上海、山东、河北等地经济都受到疫情冲击。

“2022年最大且不可回避的影响仍是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如是说。

疫情影响之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看来,这一压力具体表现在国内消费持续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明显以及预期走弱4个方面。

除了疫情和国内因素,谈及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风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第59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的发言中指出,一是需求下降风险。

国际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水平比较高,美联储应对通胀的情况下会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

二是产业链重组风险。

目前发达国家反复呼吁,要把原有产业链环节回迁到本国,避免产业空心化,因此未来一些订单会随着工厂的迁移而挪到其他国家去。

三是低碳风险。

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我国。

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和其他压力,想方设法要减碳,减碳成本不成比例地压在了新兴市场国家上。

李稻葵指出,必须要着力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是加快城镇化。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一些特点,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风险的防范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展望。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自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约9.5%。

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稳定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发展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另外,中国还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鼓励企业创新等举措,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供给质量。

在过剩产能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减少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推动产能优化配置,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税费负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压缩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范金融风险,并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

通过建立综合性监管框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非法资金流动和金融欺诈的打击,减少了金融风险的发生。

复盘过去十年,继续看多中国

复盘过去十年,继续看多中国

078FINANCE WISDOM。

品读复盘过去十年,继续看多中国本书作者通过对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再思考,创造性提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

整理/王祯祯2008年爆发于美国并逐渐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研究我国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水岭。

2008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外的复杂环境,我国如何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释放风险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毛振华博士通过对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再思考,创造性提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这是2008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中国经验”。

毛振华于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阶段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教授。

曾先后在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海南省政府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并于1992年创办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目前任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政府部门到市场创业,再转向学术研究,毛振华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2009年9品读O FINANCE WISDOM07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毛振华发表了题为《次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b后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次高速增长阶段”及之后的"新常态"判断高度吻合。

在2016年底的报告中,毛振华又首先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并将"防风险”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这一政策建议也与2017年中央经济政策高度吻合,引起很大反响。

《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和探索》—书是毛振华十年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集大成者。

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国经验”

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国经验”

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国经验”□管 飞《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和探索》,毛振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本书作者把研究的起点拉回到十年前,从中长期视角重新分析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审视在政策应对方面的得失,明确未来的政策走向。

作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分水岭,当时稳增长的政策虽然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积累了风险,这就是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因而当前中国的宏观政策可以高度浓缩为“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

作者特别强调,双底线思维的核心是这两个底线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谁处在优先位置、谁是前提,这才是研究双底线思维的最大价值。

在当前,就二者关系来说,防风险应是稳增长的前提,也就是宏观调控思维转向以防风险为核心。

即使在当下中美博弈加剧、中国经济运行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也不能随便放弃防风险的底线、重启经济刺激政策。

而作者对于中国债务风险防范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都切中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千古一东坡□王天孜《斑斓志》,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7月在中国的历史上,很难再找到一个能与苏东坡比肩的人。

他的一生,大开大阖,奇崛漫长,六十余年的生命,创立万卷诗篇,立三州功业,更有艺术领域的累累硕果。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策论恣意汪洋;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诗篇高阔豪放又不失婉约清丽;作为一个男子,他饱读诗书又顽皮多趣。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传记的写法应该有很多种。

作家张炜选择了最有趣、最新颖也是最深刻的写法,他尝试走入苏东坡的灵魂深处,倾听他的喃喃低语。

本作品在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起承转合的关键词,以七个主题词,一百二十余专题,串联起传主的生命历程,探讨主人公严肃的生命命题。

全书讲诗论人,擘肌分理,巧妙地谋篇布局,描摹出了苏东坡辽阔庄严的心灵版图。

全书在叙写苏东坡人生际遇的同时,还涉及一个时代和时代文化的多个侧面,内容精彩纷呈,引人回味。

毛振华:经济运行已进入“快高速增长”期

毛振华:经济运行已进入“快高速增长”期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北方经济
页码: 43-4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3期
主题词: 高速增长 经济运行 非公有制经济 国际信用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 资源市场化 决定性作用 经济研究所
摘要:“只有降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市场化的更优配置,同时这也是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唯有如此才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日前召开的“穆迪一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表示。

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讲演

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讲演

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讲演毛振华:姚总经济师的报告非常精彩,在哪里都得到满唐掌声,下面有请王国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他也是鼎鼎大名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王国刚王国刚:刚才听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报告,这个报告做得很全面很细致,我没有时间系统的评价他,同时也不需要大家评价,做宏观经济分析,我们也在做。

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所以和他们讨论的是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去思考。

因为在座的大部分是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可供你们进一步在研究中在学习中做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当我们在讨论很多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发现比较多的是当下式的讨论,讲GDP增长,不能叫较快、偏快、过热、较热,我们是用一个数字表示,现在是11.5%了,过去是11.4%等。

当我们系统的把这个东西和起来看,发现一头疼的事,无解。

从GDP 支出法来讲,各个构成要素,你发现增长率都比GDP高多了。

比如说,零售商城乡居民销售,总的10月份是18%了,总之比11.5%高多了。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0%几,也比11%高多了,进出口也是20%几,财政收入30%几。

这些数加在一起发现一个问题,11.5%哪里来的?不知道。

我们没有收入法,但是也可以大致估算,一到九月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0%点几,11%是怎么来的?现在比较多的询问这个事,最后给一个解释是,那是生产法,究竟怎么来的,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解释,这个比较困难。

第二随便举例,大家都在谈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流动货币增多,导致上涨。

你们如果把中间过程抽掉。

流动性过剩说明金融系统资金很多,我是资金需求者我过多了,凭什么提高利率?这不是违背最一般的资金的供求关系的援引吗?这边要一个一个的提高,提高的结果正好刺激了一系列的上涨,信贷增加、投资增加等,为什么不把它联起来呢?在分析这个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比较系统的把各种相关联的经济因素联系起来,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

经济是否过热当前如何调控——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综述

经济是否过热当前如何调控——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综述

2仪只 年是 我 国改 革 和 发展 十分 关 键 的一 年 。 宏 观
调控 到 了一个 重要关 口 。 我们要 密切关 注经济运行
的每一个 细微变 化 , 防微 杜渐 及 , 时采取 宏观调控措
施 , 实现 经济平稳 快速增 长 。
《经 济 学动 态》 2 (拜 年 第 7 期
刘 树成 总结 了 2 3 年 以 来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两
为总体已经过 热。
一 1 14 一
在 当前经 济 回 升过 程 中 , “ 有 冷有 热 ” 现 象说 明
结 构性矛盾 、 体制性 障碍逐 步激化 , 对全局产 生 了根
本性 影响 。 那 么 , 能 不 能采 用 “ 局 部过 热 ” 这 样的字
眼? 有 的 同 志认 为 “ 过 热” 或“ 不 过 热 ” 只有 总量 概
资 、 低水 平重复 建设的 势 头还 有 所加 剧 。 特别 是 房
地 产开发 、 钢铁 、 电力 、 城建 、 化 工等 5 个 行业 的 固 定 资产 投资增 长额 占到总 量 的 58 . 8 % ; 在 制造业 的 30
个行业 中 , 有 16 个 行 业投 资 增 长 超 过 1 倍 以 上 , 如
毛振 华认为 宏 观 经济 的 基本 面非 常好 , 支 撑 这 个基本 面 的主要 经 济动 力 来 自于 两个方 面 , 一 是 供 给创造 需求 的 能力 , 二 是 消 费信贷 。 从本 世 纪 初 开
始 出现 了 一 个 新 的 、 更 大 的有 效 需 求 , 就 是 消 费 信
贷 。 当人均 GD P 从 1〕 1〕 美 元到 5以叉〕 美金 时将 会 进
更 加重要 。 主 要 还 是 防 止 “ 大 起 大 落” 现 象再 次发

本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析

本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析

本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析
佚名
【期刊名称】《结构调整信息》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五个增长周期。

在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经济过热现象,经济增长率均超过了10%,其中,1978年为11.7%,1984年为15.2%,1987年为11.6%,1992年为14.2%,这四次经济过热的调整均以减缓经济增长率
【总页数】5页(P33-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6
【相关文献】
1.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市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措施建议
2.国家宏观调控对龙岩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行政区经济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分析
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电解铝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5.非洲猪瘟后的过旺投资对本轮生猪生产的影响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2 —
划与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结合起来 , 实现了宏 观 调控的 短 期 目 标 与 中 长 期 目 标 的 衔 接 。 这 种 规 划 、 财政 、 货币政策构成 “ 三位一体 ” 的中国 特 色的调控模式 , 即强调以 “ 国家发展战略和规模 为导向 , 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手段 , 并加 强 财政政 策 、 货 币 政 策 与 产 业 价 格 等 政 策 协 调 配 合 , 提高 相 机 抉 择 水 平 , 增 强 宏 观 调 控 的 前 瞻 。 性 、 针对性 、 协调性 ” 近十年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 , 中国的 宏 观 经济政策将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相结合 , 寓改革 于宏观调控之中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 政策连续性 不断增强 。 一 方 面 , 新 的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的 出 台 , 不仅注重巩固前期政策实施的效果 , 也紧密结合 国内 外 经 济 形 势 的 变 化 。 比 如 ,2 0 0 8 年 以 来, 快速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及其不透明和复 杂的状况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隐患 , 并成为 国内外关注中国主权风险的重点之一 。 为了避免 出现地 方 性 债 务 风 险 , 中 央 政 府 先 后 颁 布 了 、《 《 关 0 1 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 还 试 点 办 法 》 2 、新修 订 于加 强 地 方 政 府 性 债 务 管 理 的 意 见 》 《 预算法 》 和 《 地方 政 府 一 般 债 券 发 行 管 理 暂 行 。从 “ , 再到地 代发代还 ” 到 “ 办法 》 自发自还 ” 方债务置换以及限额管理 ,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 通过改革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方式和债务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 稳定物价和保持经 济平稳 发 展 等 ;2 0 0 8 年 以 后, 宏 观 调 控 的 目 标 ,使用扩张性 转变为 “ 防止经 济 增 速 过 快 下 滑 ” 的宏观调控工具 , 经济下滑的趋势得以控制 ; 在 物价水 平 出 现 持 续 上 涨 的 情 势 下 ,2 0 1 1 年, 宏 ;中共十 观调控目标转 变 为 “ 稳 定 物 价 总 水 平” 八届三中 全 会 以 来 , 也 就 是 2 0 1 3 年 以 来, 宏 观 调控的 目 标 围 绕 改 革 , 转 变 为 “ 稳 增 长、 调 结 。 构 、 促发展 ”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长换挡 期 、 结 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 期 “ 三 期 叠 加” 的 新常态 , 在潜在增长平台下移 、 结构性减速及 周 期性力量的作用下 ,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 中 高速增长 。 在这一时期 , 人口红利逐渐消 失 , 资 源环境约束加强 , 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日 益突出 。 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形势 , 我国的宏观 调 — 2 1 —
表1
逐步规范化和市场化 , 部分债务风险通过债务 延 期得以缓解 , 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债务发行和 管 理规范机制方面做出的探索 。 另一方面 , 宏观 政 策更注重长期与短期的衔接 , 短期政策调控效果 与长期改革推进相衔接 。 比如在价格领域 , 进 行 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更 加市场化 和 透 明 ; 在 金 融 领 域 , 继 2 0 1 2年调整 贷款利率区间后 , 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 率 上限 , 积极 推 进 利 率 市 场 化 ; 在 对 外 开 放 方 面 , 以自贸区为突破点 , 进一步推动金融等相关产 业 以及外向型经济升级 ; 等等 。 与此同时 , 政 策 实 施也更加重视政策的协调性 , 通过财政政策 、 货 币政策 、 产业政策 、 贸易政策等 “ 组合拳 ” 的 方 式来共同发力 。 例如 ,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尤 其是小微 企 业 发 展 , 通 过 加 大 结 构 性 减 税 力 度 、 出台差别化 信 贷 政 策 以 及 扩 大 资 产 证 券 化 试 点 、 盘活存量等 , 加强了信贷政策 、 税收政策与产 业 政策的协调配合 。 另外 , 政策的连续性也通过 规 划文本 内 容 体 现 出 来 , 从 中 共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 中央 关 于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 》 到十八届四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 法 ,再到 “ 十 三 五” 规 治国若干重大 问 题 的 决 定 》 划文本 , 都体现了全面改革推进的连续性 、 一 致 性 。 具体内容参见表 1。
在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 、 结构性与趋势性下行的
、《 、《 综合性能源计划 》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 0 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 美国先后通过了 《 0 0 9年 美 国 复 兴 和 再 投 资 法 案》 2 ① 2 , 并于 2 全法 》 和 《 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 》 高端制造伙伴 ” 计划 。 0 1 1 年开始实施 “
3] ; 弱 , 更加偏 重 于 结 构 性 和 功 能 性 政 策 的 选 择 [
二 、“ 三位一体 ” 调控模式更加强化 , 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结合 , 政策 连续性 、 协调性不断增强
宏观经济政策通常被理解为更多地关注短 期 波动 , 西方发达国家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 主 的宏观经济政策 , 也是以 “ 熨平短期波动 ” 为 主 要任务 。 而我国的宏观调控则是将中长期战略 规
双 防” 到 “ 四万 控政 策 也 随 之 进 行 调 整 , 从 “ 亿 ” 强刺激 , 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 , 从微刺激 再 到供给侧改革 ; 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 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改革 。 不 容否认 , 虽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较为有效地应 对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给中国 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 但从目前来看 , 仍难以 止 住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 ,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非常 关键的时期 。 因此 ,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状 况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认真总结过去十年我国 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所呈现出的特征 , 对于中国 经济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 。
[ 1] 济理论也遭 遇 危 机 。 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来
讲 ,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等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决定 了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与美国等西方发 达经济体的经济理论应该有不同的基本假设 , 从 而也决定了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和总 量调控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
[ 2] 性。 对于经 济 危 机 以 及 宏 观 调 控 的 反 思 , 更 加
经济新常态下 , 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 展 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 包括经济增长动力 结 构 、 城乡 二 元 结 构 、 产 业 结 构 、 分 配 结 构 等 等 ; 而发展转型与促进结构调整是当前阶段不可逾 越 的重要目标 , 结构性政策更能应对中国当前的 经 济常态 , 同时能更有效地促进结构调整 、 加快 转 型 。 事实上 , 任何一次经济危机和危机调整都 是 总量因素与结构性因素 、 趋势性因素和周期性 因 素叠加的产物 ,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 析 与预 测 课 题 组 对 于 目 前 潜 在 产 出 缺 口 的 测 算 , 0 1 2—2 0 1 4 年中 国 产 出 缺 口 并 非 像 很 多 学 者 所 2 言的 趋 近 于 0, 而 是 高 达 -1 . 8 个 百 分 点, 比 0 0 0—2 0 0 7 年回 落 了 2 . 4 个 百 分 点, 比 2 0 0 8— 2 2 0 1 1 年回落 了 1 个 百 分 点 。 中 国 宏 观 经 济 的 潜 在产出回落了 1 . 5 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 , 负向 产 出缺口进一步扩大了 。 这种测算可能决定了中 国 宏观经济的治理在用需求管理政策对冲产出缺 口 扩大的同时 , 更重要的是要采用结构性政策来 缓 解潜在产出水平下滑的冲击 。 例如 , 为了减轻 宏 观税负 , 激发企业活力 , 积极实行结构性减税 政 策 , 从扩大营改增试点改为全面实施营改增 ; 针 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 , 适时推出差别化信 贷 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等 , 多手段促进中小企业 发 展 ; 严格控制对 “ 两高一剩 ” 行业的贷款 , 支 持 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 , 促 进 产能过剩矛盾化解 ; 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机 制逆周期调节作用 , 通过调低宏观热度等参数 促 进贷款平稳增长 ;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 引导金 融 机构继续加大对铁路等重点项目 、 保障性安居工 、 小微 企 业 等 薄 弱 领 域 的 信 贷 支 持 程和 “ 三农 ” 力度 ; 等等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实现 了 经 济稳定与快速发展 , 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 初 步建 立 了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综 合 国 力 大 大 提 升 , D P 总量从 1 9 7 8年的3 4 5 . 2亿元增加到2 0 1 5 G 6 年的 6 7 6 7 0 8亿 元, 人 均 G D P 达到8 1 6 美 元。 0 在过去的十年里 , 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致了世 界经济形势的动荡 , 全球经济从 “ 大缓和 ” 转向 , 但中 国 经 济 仍 然 保 持 了 较 高 的 增 了 “ 大衰退 ” 长速度 , 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 市 场化与经济开放度显著提高 , 人均产出和收入持 续增长 。 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 继 续保持高速 、 稳定的增长 , 与随着宏观经济发 生 阶段性变化 , 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积极的 、 适 度 的调 整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从 政 策 目 标 来 看 , 在 0 0 8 年以 前 , 我 国 宏 观 调 控 的 目 标 主 要 围 绕 防 2
凸显了结构性调控的重要性 。 比如 , 曾经被视 为 扭曲市场机制行为 的 产 业 政 策 回 归 美 国 ① 等 发 达 经济体 , 并成为其走出危机的制胜法宝 。 而中 国 宏观调控 的 一 大 特 色 则 是 结 构 性 调 控 政 策 的 运 用 , 包括产业政策 、 贸易政策 、 汇率政策等 广 义 的结构性调控工具 。 综观近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 结构性 调 控 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 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 “ 取向 不变 ” 的前提下 , 运用总量性政策的效果明显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