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自1993年“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个春秋。

这十年以来,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教育技术学也正一步一步地误入歧途。

2002年,曾在北大BBS出现过并由多家教育技术站点转载的檄文《炮轰教育技术:我的一张大字报》,文中言辞激烈,猛烈抨击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中某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个人感***彩浓厚且不甚系统。

教育技术学步入怪圈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文意在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教育技术学十年以来出现的各种“怪状”罗列出来,在争论中促进教育技术的反思和发展。

估计本文公诸于众之后,会有许多人视之为“异端邪说”,不论有何种评论,也尽在笔者意料之中。

特别声明:本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但作者无意全盘否定教育技术学的成果,也无意否定专家的研究成果,只是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就事论事。

如果被认为是胡说八道,业界人士尽可一笑置之或无情批判。

一、学科定义:全盘西化在我国教育科学里,完全照搬它国定义而且如此字斟句酌而且争论不休的,恐怕只有教育技术学一家。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界,AECT的定义被视为“至尊”,尤其是AECT‟94定义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被视为“红宝书”,以至于AECT‟94定义成为研究的起点,论文中引用的不计其数。

然而,据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赵勇称,AECT的定义在美国教育界也鲜为人知,并对国内教育技术界如此热衷于AECT定义而且争论不休表示不理解。

当业界对AECT…94定义仍津津乐道的时候,传来AECT‟2004(或称2005)定义出现的消息。

这又引发了对AECT 2004定义研究的热潮,这里引用华南师大焦建利博士翻译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有人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叫好,有人为加入“符合伦理道德的”鼓掌,也有人迷惑,也有人批评。

教育现象“十大怪”

教育现象“十大怪”

教育现象“十大怪”教育话题03-01 17:46一:大手反需小手拽为了促进公民遵守交通意识的提高,某校曾开展过“大手牵小手”的活动,过马路的时候,让孩子走在前面牵着大人的手,防止家长闯红灯。

按常理,应该是大人教育孩子,而不是孩子教育大人。

一个民族,理应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但是,这样的一个强法总是让人心里酸酸的。

而且,在家长的绝对强势目前,孩子的这种“教育”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但愿,现在的小手们变成大手的时候,能走在前面牵着小手。

二:自误儿孙却因爱爱孩子的感情是相似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各的不同。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能像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样把孩子爱得一塌糊涂:因为爱孩子,家长们可以把他们牢牢锁进各种各样的补课班里,从而剥夺孩子生活的快乐;因为爱孩子,家长们让孩子坐自己的小车上小学,或自己用自行车驮着他们上下学,从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因为爱孩子,家长们一点家务都不让孩子去做,从而剥夺他们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满怀爱心地坑害孩子,这就是我们当今很多家长正在不遗余力去做的事情。

三:急功近利“短、平、快”教育跟种田相似,是需要过程和耐心的,揠苗助长或是利用现代科技人工催熟,那结果不是戕害生命就是收获低劣。

看看我们的教育吧,一些人好大喜功,大搞大跃进式的“教育”,生生造出了“短、平、快”的热闹景象:“短”者,目力短视也,只顾眼前政绩,只顾当前小名小利,违背教育规律,不管教育的真正需求和长远发展;“平”者,质量平庸也,只管完成任务、完成进度,至于质量如何,靠文字或气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快者,速战速决也,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呜呼!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是短命的教育。

四:校园兴起“做买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开始具有一种经营和交易的味道。

钱可以买文凭,钱可以买论文,钱可以买尊严……于是,一些文人变成了商人,为了学校,也为了自己。

有的老师也沾上商气,打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主意。

学校的上空本应飘荡着清雅的书香,可是,当我们路过某些校园的时候,依稀可以闻到,升腾而起的是透着腐味的铜臭。

我国高校近年来目睹之怪现状

我国高校近年来目睹之怪现状

论等 。 后来个别 比较受欢迎的校长, 如丁石 孙, 在离开北大之前 , 一直在上课 。 可是如
今, 不仅校长不上课 , 副校长基本上不上课 , 而且据说 , 经校长恩准 , 一批院长和系主 任也 可以不上课 , 甚至连听课也没有 。 总之 , 在课堂 里见 不到他们 的身影。 个别系主
任和 院长 , 还可以半年在 国外混 , 半年在 国内混。 一位在北 大当了十多年 的校 长, 不 是靠在课堂上和学术报告 中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尊敬 ,没有给人 留下他在学术上 的 印象 的痕迹 , 而是靠 唱流行歌 曲来和学生 “ 近”, 亲 据报道 , 这种 “ 亲近 ” 被说成是
现状 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 已经形成一种趋 势。
第一个怪现状 : 学校里不教书 的 “ 官员”愈来愈多。 我上大学和 刚当助教 的那
几年 , 北大 的校长和副校 长, 除马寅初年老、 隆基是党委书记不上课外 , 江 所有 的副
校长、 教务长、 系主任 , 包括总务长一律都在上课 。 即使 马寅初和江隆基不上课 , 他 们也常去听课 。 马寅初每当研究有心得 , 便不定期 给全校 开讲座 , 例如讲他 的人 口
18 《 1 科学文化评论》 第 6卷
第 3期 (0 9 18 O 2 0 ) 1—1 2
学术沙龙
我 国高校近 年 来 目睹之 怪现 状
武 际可
近年来 ,国家对科学 技术重视 的口号喊得愈来愈响 , 科教兴国”、 科学发展 “ “
观”、 创新型国家 ” “ 流大学” “ 、一 等等 , 不一而足。 可是作为一个平 头百姓 , 目睹 我 到的一些高等院校 中的怪 现状 同这些 口号所要求的大相庭径 ; 更为可怕的是 , 些 这
度上可 以说是一种权力崇拜在科学 、 教育管理上的反映。 其实 , 与愿违 , 事 把过多 的

教育之“怪”现象

教育之“怪”现象

教育之“怪”现象教育,是一个社会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它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中不乏一些“怪”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本质,也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那么,究竟有哪些“怪”现象存在于教育中呢?我们来看“应试教育”这个教育中的“怪”现象。

在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展开的,这主要体现在以考试为中心、追求分数和成绩的教育导向。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按照教育部门给出的标准教学大纲,将知识点快速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也因此只关注课本知识的灌输和获取,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更严重的是,由于学生和学校都被迫过度应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过度投入,而导致一些学生、学校、甚至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本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而丧失了公平的基本教育权利。

我们来看“功利化教育”这个教育中的“怪”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愈发强烈,他们希望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巨大的压力,应试教育、各种培训班、课外扩展等,在家长的心中权衡重要性时,略过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的自主性,从而让教育的本质发生偏差,使得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走向功利疲态的趋势。

这也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交易,家长通过投钱、投入来换取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我探索和认知,而变得被动,甚至是麻木。

我们来看“择校热”这个教育中的“怪”现象。

在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资源,常常孜孜不倦地在各个学校之间奔波,甚至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种择校热使得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一些好学校的招生就变得尤为困难,同时也使得一些中小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读后感之欧阳数创编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读后感之欧阳数创编

《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读后感厉群立在短短的寒假里,我读了茅卫东主编的《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深受感触,该书从“有了爱,就有了教育”、“不要迷信—可操作性”、“教死书”、“把课堂当秀场”、“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有一种迷失叫追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读出自己的思想来”、“这一辈子值不值”、“找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十大误区进行阐述,并引导一旦进入误区后如何尽快地出误区。

看了之后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走出自己的误区,或者不再进入误区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自己尽快的走出误区,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

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性格特点、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走入误区,在这本书书中阐述的十大误区中,我们可能会走入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误区,出现教学偏差时,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犯的错误,以最快的速度地走出自己的误区。

下面我就以书中的三个误区谈谈自己的想法:误区一:有了爱就有了教育“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不爱自己的学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或者说你的教学肯定要失败的。

教育中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溺爱,而是关系学生,多学生的学习认真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这使我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学生——宓冬晴。

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就发现她学习很有天赋,学习成绩也不错,我感觉她可以自己完成学习,所以对她的一些小缺点就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我发现她上课很爱做小动作。

这也许就是我对她放任的结果,因为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她,这时我才觉得这种爱是溺爱,反而会害了她,于是我找了她进行谈心,指出了她的缺点,之后她上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了。

误区二:死教书1、照搬书上内容。

上课方法没有创新,一直用自己的老一套。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上课只把课文分析一下,教师问,学生答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上课模式太陈旧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社会讽刺荒诞现实的鲜活写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社会讽刺荒诞现实的鲜活写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社会讽刺荒诞现实的鲜活写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社会讽刺荒诞现实的鲜活写照二十年来,我一直目睹着社会中的各种怪现状,这些状况讽刺荒诞,让我深感现实的荒谬。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凭借不同观察角度为你描绘这些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

1. 教育领域的怪现状教育是塑造社会未来的基石,然而,教育界的一些怪现状却让人大跌眼镜。

拼爹现象盛行,优先录取名校毕业生的偏见日益严重。

教育应该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而不是仅仅看重名牌大学的文凭。

此外,过于应试导向的教育体系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思考,使得教育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和重复。

2. 工作环境的怪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工作环境中讽刺荒诞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加班文化固化,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被打破。

许多人不得不为了工作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

另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至于不得不接受低薪或不合理的工作条件。

这种怪现象使得工作环境充满了焦虑、不安和不公平感。

3. 社会道德的怪现状社会道德的沦丧是当今社会最鲜明的怪现象之一。

虚伪的拜金主义泛滥,人情冷漠,道德观念的淡薄让人堪忧。

盗版盛行、售假泛滥成灾,无良商人肆意欺骗消费者。

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似乎正在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仇恨。

4. 媒体行业的怪现状媒体应该是传递真实信息和价值观的平台,然而现实却是这个行业中也存在着怪现状。

许多媒体过于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不择手段地制造和传播假新闻。

同时,大众娱乐化的倾向也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被听到。

媒体的荒谬行为不仅扭曲了社会观念,也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5. 环境问题的怪现状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也最荒谬的挑战之一。

无节制的开发和消费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

尽管科学界对此有着明确的警告,但政府和企业的无视和无为让环境问题越发严重。

人类应该意识到,对于环境的破坏是对自身生存的威胁,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怪现象。

这些怪现状构成了我们社会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应该深思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教育技术学之我见》读后感作文

《教育技术学之我见》读后感作文

《教育技术学之我见》读后感作文《教育技术学之我见》读后感作文今天有幸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杨开诚教授的一篇特稿《教育技术学之我见》,说句实话,在读的过程中,其实我是有很大的困惑的,杨教授在文中提到的很多思想我甚至还不是很理解,虽然是本专业的学生,但还是会觉得其中的一些专业论述晦涩难懂。

我们作为本专业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是否可以解释一下“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涵义,的确,越是简单的词语越是难以解释,这可能是专家级别的.教师蔡可以解决的问题了,那么对于教育技术的学生是否可以解释一下,我们教育技术专业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常常会以为教育技术就是研究教育中使用的媒体技术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去,可能到今天对此还是不能准确的理解,但至少,可以对自己的理解上作出一定的改进。

我常常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运用的技术,所以顺理成章地以为教育技术就是物质技术,但其实这些物质技术不需要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士去研究,它是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教育技术是一种知识技术,而非物质技术。

目前,教育技术主要有三项研究分支:教学设计技术,课程开发技术,教育工程技术。

其中,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问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接班人,我们是否真的注重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开发取向,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沿用了唯媒体论的一些观点,我们大多数只是把教学内容用媒体展示出来,而在教学设计上往往没有很高的技术,更不用说课程开发了。

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尤其是思考成分太少了,我们偶尔会去翻一下专业书本,但也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全收,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别人的观点,很难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门特殊的学问还有待我们这些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去研究。

当今中国教育之十大怪状

当今中国教育之十大怪状

当今中国教育之十大怪状———————————————怪状之一:“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天堂与地狱。

当你走进一些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极为先进、环境十分优雅的学校,你会感叹:“这简直是人间天堂!恐怕就是现今顶尖发达的美国也只不过如此吧!”我们完全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

然而当你踏进偏僻农村的危房的教室,看见破烂的桌椅,你仿佛走进了非洲的部落。

冒着生命危险读书的孩子们不就像生活在“地狱”里吗?在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同在一片蓝天下,居然如此大的反差,怪哉?!怪状之二:东躲西藏的打工子弟学校。

凡“打工者”,均属弱势群体,他们丢下土地,背井离乡,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则更是为了赚点钱,让自己的孩子能读得起日益提价的学。

因为他们懂得,要改变贫穷的命运,只有读书。

可现实残酷得很,他们的孩子在大城市或读不起正规的学校,或因户籍等的限制不能上公立学校,于是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打工子弟学校”,但管理部门既不能很好地解决打工子弟就学的问题,又会以种种理由取缔“打工子弟学校”,而打工子弟学校以东躲西藏的游击战术来对付管理者,受损害的当然就是打工者了。

其实怪矣,义务教育真正要保护的是老百姓,是弱势群体,可现实中又怎么存在这种现象呢?怪状之三: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

说来也真怪,不知从何时起,居然有了高考移民,成千上万的考生转移到教育相对落后的海南、贵州、新疆、甘肃等地,尽管当地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制止移民现象,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移民者依然比比皆是。

对此种现象,是应该谴责还是应该同情?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教育的公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怪状之四:扩大城乡差别的课程改革。

新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结果并非如此。

民族复兴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而真正迫切需要提高的是农村的孩子们,但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农村学生的素质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事实表明,课改接受了欧美的教育理念,确立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都建立在教育经费的高投入、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师水平的高要求、教育资源的高标准的基础之上,城市依此改革,教育如虎添翼,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全球性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农村学校即便没有这种改革的新要求,也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欧美化、城市化、理想化”的课程改革,不仅难以跟上改革步伐,就是传统的秩序与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观后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观后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观后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二十年目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观察和记录二十年间社会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一系列怪异的现象。

观后感会引我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纪录片中披露的怪现状令人震惊。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时代。

人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和社交媒体,与现实世界脱离。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追求虚拟社会的认同,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这种现象对社会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加上贸易全球化,大量廉价商品的流行,导致人们盲目消费,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纪录片展示了许多社会现象现状,引发了对人性的深思。

一方面,物欲横流,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无止境。

他们将自己的价值与财富挂钩,追求虚荣和名利。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贫困阶层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权益保障,而富有者则过度享乐和奢华消费。

这种社会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

再者,纪录片描述了恶性竞争的怪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投入到残酷的竞争中。

在职场中,混乱的人际关系和不健康的竞争文化充斥着。

让人遗憾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利益往往压倒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同时,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忽视了员工权益和义务。

这种竞争导致了无休止的工作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面对这些怪现状,我们需要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教育是改变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公民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批判当前社会问题。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社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确保财富的合理分配。

此外,我们也需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机会。

总结起来,纪录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观后感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我们深切关注社会问题,如手机沉迷、消费迷失、贫富分化和恶性竞争等。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

2· 1 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3· 2· 2 积极参与推动两项重点建设: 3· “三通两平台”和“精品课程 2· 3 走出“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 3· 进军
39
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以AECT'94 定义为依据 建立
1.
有中国特色 的理论体系
在总结本国 理论研究和 实践经验基 础上
40
宽带网络校校通
三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两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4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 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42
“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计划:
精品视频公开课 1000门 精品质量共享课 5000门 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年) “电化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高利明。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 及启示。电化教育研究,1995
13
“电化教育期刊和电化教育机构没有改名 为‘教育技术’,是半拉子革命”。
“电教期刊长期以来没有改名的原因,是 不敢为人先的习惯思维作怪”。
30
冯巩:“我就是与潘长江比身高, 与姚明比说相声, 与克林顿比说中国话, 比的就是综合实力。”
31
教育 技术学
信息化 教育学
3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可 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
33
关于改变“教育技术专业”名称问题的4点意见: (一)改名很有必要。 本学科专业,原名“电化教育学”,1998年改名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这个名称,自美 国引进,不适中国水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导 致了研究领域的泛化,培养目标的模糊,管理机 构的混乱,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很是不利,改名 很有必要。

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之反思

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之反思
实践场
AECT’04定义(草)的解读
研究范畴:聚焦于促进学习和改进绩效的技术性(technological) 过程和资源,不如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概念宽泛。
目的:(1)促进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2)改进绩效,一 是说明重视结果,二是说明技术不光可支持学习,也可支持工作。
方法:(1)将设计和开发合并为创建,是指为了产生各种学习环境 而涉及的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活动,带有不断创新的意蕴;(2) 将评价融合于创建、利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了形成性评价,更 体现了经常评价、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学理念;(3)强调技术的适 用性和实践的社会规范约束,体现出技术哲学的理性思维。
数学基础 计算机基础 电子基础 艺术基础
专业主干课 选修方向课 专业实践课
我不明白这样的专 业基础课如何体现教育
专业主干课
技术学科特点
教育技术导论
教学设计
媒体理论与实践
学与教的理论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博客论点,和者颇众
俞毅:目睹教育技术十年之十大怪状(见原文)
a2(Ⅱ类过程):教案, 课件资源,学习支架 等;
a3(Ⅲ类过程):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情 感价值等;
Ⅱ类 技术过程
专家
Ⅰ类 技术过程
a1
a2
Ⅲ类
a3
技术过程
教师
学生
反馈制品(Feedback artifact)
技术系统从下游过程获 取的反馈信息,用于评 估改善本系统行为 f1(对于Ⅰ类过程)
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之反思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之反思
教育技术学科的盛世危情 教育技术学科的再认识 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的新尝试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之建议

教育之“怪”现象

教育之“怪”现象

教育之“怪”现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为个体提供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怪”现象,即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和反常的现象。

这些“怪”现象既可能是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教育中的一些“怪”现象。

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怪”现象。

一方面,教育制度过于追求成绩与升学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加大学生的学科负担,强调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贫富差距的增加,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

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一些“怪”现象。

一方面,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校往往将所有学生都视为一种类型,采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一些“怪”现象。

一方面,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维和创造力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虚拟网络学习逐渐普及,但在线教育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学生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育方式过于功利化,过分追求高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和快乐,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下降。

教育中的一些“怪”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和家长等各方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教育中的“怪”现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讽刺艺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讽刺艺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讽刺艺术二十年来,社会怪现状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怪现状以其荒诞离奇之处,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讽刺和嘲笑。

本文将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题,探讨其中的讽刺艺术。

一、社交媒体:虚假炫耀的阶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崛起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社交媒体也催生了一种怪现状——虚假炫耀。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晒出高大上的生活、美味的食物、名贵的物品,旨在展示自己过得多么幸福与成功。

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虚与假。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难道只有在社交媒体上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人们放弃真实的自我,穿着虚假的外衣,流露出浓重的讽刺意味。

二、仪式化的教育:功利的温床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今的教育却有着严重的怪现状,表现为仪式化和功利化。

学校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注重升学率、分数和考试,让学生在繁重的功课中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教育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这种怪现状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空间,让人们对教育产生了深深的讽刺。

三、商业广告:奇葩营销的创造者商业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商业广告中的奇葩营销策略层出不穷。

广告中常常出现虚假夸张的宣传手法,让消费者陷入误解和困惑。

一些广告常使用明星代言,让人误以为购买了商品就能拥有与明星相似的生活。

这种虚幻的宣传不仅让人们望而生畏,也引起了人们对商业广告的讽刺。

四、政治演讲:虚伪的言辞游戏政治演讲是政治家向公众传达政策、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然而,由于政治词令的滥用,政治演讲往往变成了虚伪的言辞游戏,充斥着口号化和空洞的宣传。

政客们往往口口声声表达对人民的关怀和承诺,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他们为讨好选民,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让人民深感讽刺和失望。

这种现象令人不禁思考:政治演讲是否只是权力争夺的工具,而非为人民谋福祉的方式?综上所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讽刺艺术凭借挖掘社会怪现状的独到视角,展现出荒诞离奇的现实,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

AECT04定义

AECT04定义

AECT04定义利用? 资源评估? 过程/资源选择? 资源运用? 革新推广? 制度化?创建? 学习环境创设?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决策评估? 教学方案实施管理? 项目管理? 授递系统管理? 人员/信息管理? 项目评估? 领导力建设?技术性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2004年6月,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作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以下草案,修改后的定义表述初稿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05定义的新的内容框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下面是关于AECT教育技术04定义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来自:东行记jiahou’s blog)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引发的批判性思考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上海200234)【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关于AECT2005年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和讨论情况,以及学习和研究AECT2004年教育技术定义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技术、定义、AECT、2005一、AECT2004教育技术定义在国内的传播2004年暑假,“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在吉林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马里、贝宁、新加坡、香港七个国家和地区的11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280名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400余人济济一堂。

人们兴奋地讨论着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

我因另有会议,没有能够参加这次会议。

会后,会务组很快就把李克东教授在大会上作的总结报告发给了各位专家。

教育的技术学十年十大怪状之

教育的技术学十年十大怪状之


University Of Georgi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Instructional Systems
启示:

加强高级设计者和开发者的培养 打破教育与商业公司的壁垒 提高研究生的管理与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潘虹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初步研 究》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



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
刘永贵《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硕士课程对我国教育技 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示》

郑庆华,党亚娟,崔瑞锋《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39
41 54 74.5
45.3
59.4 50.9 83.2
47
28 52 15
54.7
40.6 49.1 16.8
吉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54
57 64.5 68
60
65.5 69.7 70.1
36
30 28 31
40
生在大学或高中做教学辅助人
员(协助其它课程教师制作相关 课件)都感到难以胜任(不是技 术问题,而是专业学科知识结
多数人
学校、电教中心教辅人员 或其他学科教师
构的问题)。
实行按方向培养

各个院校应根据本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多个 就业方向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必修 课程之后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进 行学习,即按方向培养。 目前多数院校已实行按方向培养,但由于师资力量

教育学生可别使怪招儿

教育学生可别使怪招儿

教育学生可别使怪招儿
钟民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3(000)032
【摘要】近日,《北京晨报》登一消息,言,北京171中学部分班级中“关系好”的男女生竟被老师有意安排坐在了一起,不是前后桌,就是左右相邻。

主张这种做法的北京171中学教师张琳说,班里看起来“关系好”的男女生基本上都属于兴
趣爱好相同,比较谈得
【总页数】1页(P1)
【作者】钟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1
【相关文献】
1.教育技术学"怪"在何处——评《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2.多怪自己少怪学生
3."我们的老师有点怪"——学生喜爱"怪老师"的原因透视
4.怪老师,还是怪
学生?5.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区别使动词和意动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怪”在何处——评《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摘要]《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一文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文中所列之十大“怪状”作了全面考察与深入剖析,并就其中有关教育技术学的诸多误读与曲解予以匡正,为中国的教育技术正本清源。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十大怪状;学科划界;专业设置一、引言继2002年北京大学BBS上《炮轰教育技术:我的一张大字报》一文对中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抨击之后,次年一位自称Observer的网友撰写了《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为论述方便,以O文指代)一文。

历数中国教育技术学近十年之十大“怪状”,: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笔者以“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为检索词用Google检索,结果显示约有147000项符合条件。

此文在国内教育技术学界可谓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也引起了南国农等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的重视。

鉴于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2005年该文被刊发在《中小学电教》上。

“余震”过后.我们似乎有必要对其所言教育技术学之十大“怪状,,进行深刻的反思,究竟它们是莫须有的捕风捉影,还是证据确凿的事实?文中虽难免偏激之辞,甚至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我们却可借此甄别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中是否真的出现了疏漏或偏离了应有的;发展方向。

南国农先生也“觉得文章中提出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

一言以蔽之,对于这十大“怪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十大“怪状”——与Observer商榷1.科学借鉴。

防止西化O文认为“学科定义,全盘西化”(详细观点请参阅原文)。

笔者对“借鉴”与“西化”从词义上进行了区分.前者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学人之长,为己所用。

后者则指“使……成为符合西方标准或西方文化的状态”,纯粹照搬、套用西方模式,脱离实际地向西方国家看齐。

显然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大凡国际学术交流一般须经过介绍引进、学习借鉴、发展创新和理论构建几个阶段,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

黄荣怀教授认为“从学术发展的整体来说……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无疑是比较成熟的,某种意义上引领着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

有他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

可见,借鉴美国的教育技术是中国教育技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认为“借鉴”只有照搬没有改造,只有西化,没有创新,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

就教育技术学定义而言,从表面上看.的确很受西方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不是“全盘西化”?在学科定义方面我们有没有创新性的本土化研究?这里有个标准的问题。

先进思想的大力倡导究竟算不算是一种“西化”?尤其是对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来说。

首先,如前所述,借鉴“就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无论AECT94定义还是05定义无不是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确立其影响的,既有赞成的声音.也有批判的呼声,这不正体现了一种批判吸收的科学态度吗?况且大凡引进的学术思想由于其人文差异,进行大范围的研讨、反思是本土化的前奏,也是繁荣学术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声音本身就表明我们也在积极地寻求教育技术的科学定义。

其次,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比如有学者认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南国农,1985);李克东教授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教育技术定义之特色。

可见,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大致经历了从提出到借鉴、从反思到创新这一基本过程,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

其三,AECT94定义的引进确实对教育技术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至少近十年来它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桑新民教授认为这种影响至少有以下三方面:(1)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的研究;(2)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3)从孤立地研究和发展技术,提供设备与技术的维修、服务,到重视技术与教育之内在结合……以上这三点变化,使教育技术从教育发展的外围深入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与前沿,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和制高点,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实践和理论中的地位发生实质性变化!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科学的借鉴是必须的,而不加区分地把“借鉴”与“西化”混为一谈,动不动就扣上“全盘西化”的帽子显然是不严肃的,也必然是有害的!当然,避免任何“西化”倾向也是我们借鉴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的12.研究对象.尚需界定O文认为“研究领域:严重泛化”。

理由是“如果问他(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什么不是教育技术‟.他恐怕难以回答”,并认为可以“按照…反证法‟的逻辑思维,来界定…教育技术‟自身”。

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但能因此断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严重泛化?值得商榷。

首先,一门学科应该研究什么,并不取决于所谓的“反证法”是否成立,“而是由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和任务规定的”。

若将这种“反证法”推及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乃至数理化等传统学科,问一位数学家“什么不是数学”时,无疑会被认为是痴言妄语。

其次,从逻辑学上讲,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通过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方法加以界定,但鲜见用负概念来对一个概念加以界定。

事实上没有正概念,何来负概念?况且用“什么不是教育技术”来界定教育技术显然会落入循环定义的窠臼。

其三,O文认为“…教育技术学是学科还是领域‟之争……导致教育技术学关注的领域过于宽泛。

”这一争论究竟是否存在呢?“美国教育技术界中,…教育技术‟是一种宽泛的概念”,但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从一开始就重视学科建制。

1993年,中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会议上确立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并定为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

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学界的基本共识。

因而在国内教育技术界也不存在所谓的“学科与领域之争”。

由此大发“研究领域:严重泛化”之感慨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笔者认为在讨论问题之前首先要确定其存在性.否则只能陷入莫须有问题的争论而一无所获.比如“学科与领域之争”。

对待任何一门学科,应该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看待,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否则必然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难以保持一种科学、深邃的历史眼光,因而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

“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前提。

对于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来说,却又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难题。

”可见,准确地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仍是教育技术学界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3.学科划界。

争鸣为先0文认为“学科体系:唯我独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几乎没有从教育学(一级学科,笔者注)中汲取任何营养”;其二,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产生了一定的“摩擦”如“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之争”、“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之争”:最后,认为教育技术学意欲“超越”教育学。

而且要在心理学界大展身手。

倘若如此,教育技术学确有“分庭抗礼、唯我独尊”之嫌。

首先,无论从教育技术定义还是学科理论基础来看,教育学或教育理论(含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是教育技术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譬如.对“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定义的表述:“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实践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主要的教育技术学专著比如何克抗主编的《教育技术学》、李克东的《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都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怎能说“几乎没有从教育学中汲取任何营养”?正是由于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才使教育技术学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次.对于“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之争”,我们应该了解其背后的深层缘起。

出现这种争论是由于二者在研究对象和层次上难以理清关系,并非教育技术学要与教学论一“争”高下。

此外,“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之争”也只是业内一些学者就教育学科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发表的一家之言,并未取得学界的共识,如果由此认为教育技术学妄自尊大的确有些牵强。

况且类似的学术“争论”在其他教育学科也并不鲜见,比如“非教学论”主张对教学论学科独立化的挑战,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认为教学论应该从属于课程论,我们因此能说课程论“唯我独尊”吗?可见,所谓的“某与某之争”并非教育技术学的“专利”,它也存在于其他学科当中.况且这种学术争鸣不仅有利于学科之间澄清彼此的关系。

还是学科不断发展、实现繁荣的必然要求。

其三,教育技术学试图“超越”教育学,甚至要在心理学界大展身手,依据何在?无非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之争”、“质疑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语觉论”等迹象。

表面上看,确有其事,但是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学术个体”与“学术共同体”这两个概念。

学术个体的言论无法代表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思想抑或是某种认识倾向,除非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普遍认同.否则充其量只能算是研究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使然。

对于上述几种“迹象”,显然只是某位教育技术学专家的一家之言,若由此推定教育技术学意图“超越”教育学,在心理学界“大展身手”显然有失公允。

倘若如此,难道因为罗伯特·加涅(Robert.M.Gagoe)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后来又涉足教育技术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能说心理学意图染指教育技术学吗?尽管心理学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来源。

将学术个体不加限制地等同于学术共同体的出发点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为了突出某一面.将其从所属关系中剥离出来加以研究或强调其的仅仅是强调而并非并列。

教育技术的产生根本……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正是在这一特有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才最终从依附在教学论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上升为与之并列的二级学科,由此产生对二者关系的一些争论是难免的,这也是教育技术学实现独立发展必须理清的诸多学科关系之一。

用“唯我独尊”的江湖习气来形容学科之间的学术争鸣与对话,是不恰当的。

4.研究队伍的多元化趋势O文认为“国内教育技术界脱胎于无线电等理工科背景,往往缺乏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教育史、心理学史基础……理论功底的缺失,全盘西化导致在研究上摆脱不了美国心理学偏重认知、偏重行为的窠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