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长宁区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

2 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

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

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

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边缘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

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

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

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

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 默写(1)空山新雨后,______.(王维《山居秋暝》)(2)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_____.(白朴《天净沙·秋》)(4)______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_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答案】(1). 天气晚来秋(2). 苔痕上阶绿(3). 白草红叶黄花(4). 敏而好学(5). 人约黄昏后【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苔、痕”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 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居士.3.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 “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 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 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答案】2. 东坡 3. C【解析】2.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3. 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A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水波流动,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B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而非“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D项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神来之笔,巧用比喻,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而不是说“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 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 “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C. “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 “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6. 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答案】4. B 5. (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 (1). 清澈(2). 灵动【解析】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4.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5.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 此题考查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笔法,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灵动活泼跃然纸上.鱼触动了作者情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7.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8. 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 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 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 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9. 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答案】7. (1). ⑴很(非常)(2). ⑵换(更换)8. A9. (1). 一笑不复言(2). 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解析】7. 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极:很(非常);易:换(更换).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9. 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10. 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 sì______11. 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B.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C. 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D. 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12. 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13.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14. 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答案】10. 酷似11. B12. ⑴古罗马时期的“跳石” ⑵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⑶保护行人安全⑷斑马线的作用13. 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14. 【答案示例1】认同.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答案示例2】不认同.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解析】10. 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酷似kù sì:极似,很像.点睛: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1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等知识,根据第④段“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可知A选项所说的“不应超过4米”是错误的.C项“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也是错误的.根据第④段“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可知D选项所说的“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是错误的.B项正确.13. 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既要根据数字所在的句子,又要联系前后文,才能较全面地做答,“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可以明显看出其作用是: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根据前文“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后文“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出第二个作用: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第二个作用相信很多考生答不出来,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分值,按分值做答,确保万无一失.14.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首先阅读题目中“你是否认同?”,出题人间接告诉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并说明理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认同的话,从原文中提取“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等有价值信息,加以简单概括组织答案;不认同的话,要反向做答.类似题目,最好是选择赞同,因为答案就在文中.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酸橙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⑨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⑩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⑪后来,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⑫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15.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16. 下列对⑨—⑫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专程来烧酸鱼汤.B. 母亲现在觉得酸橙有用,舍不得和邻居交换.C. 从医生的话可以看出,酸橙并不是多见之物.D. 父亲为给自己做床,不愿意高价卖掉酸橙树.17. 种上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_____到_____再到惊喜.18. 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目的是: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19. 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答案】15. (1). 比喻(2).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冠圆圆的形态,表达了“我”对橙子树的喜爱16. C17. (1). 期待(2). 绝望18. (1). ⑴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 (2). ⑵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19. 要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解析】15. 此题用填空的形式考查修辞手法及效果.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表达的效果,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点睛:比喻的作用:1、使语言生动形象2、引起(或激发、丰富)读者的联想和想象.3、突出(或烘托)……4、使说明事物(或事理)、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16. 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 项对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分析不准确,从原文“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可以看出,表哥并不知道“我”家有酸橙;B 项“舍不得和邻居交换”分析错误,是母亲慷慨大方,不收邻居的东西;D项“父亲为给自己做床”纯属无中生有.17.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阅读,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或者概括填空即可,从我接二连三地摘吃、父亲不死心、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能治打嗝、酸橙木打木床蚊子不入屋等处可以看出“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18. 此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要联系文章上下文情节,注意本段在塑造酸橙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从吃甜橙写起的另一目的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19.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我们全家”对橙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的情感变化过程,再结合结尾处“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来寻找酸橙的价值,从人对事物价值认识的角度着眼,进而捕捉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综合运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某学校艺术社团日前在校园宣传展板上,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同学们的关注.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是“奇妙”还是“奇怪”?交响乐演绎鲁迅作品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了交响乐《鲁迅》,以《社戏》为序曲,共有《闰土》《阿Q》《祥林嫂》等九个乐章,演绎鲁迅的文学作品.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在《朗读者》节目中,京剧名家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种新奇的朗诵形式,令人眼前一亮;不少年轻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大型杂技剧《神话》借助杂技特有的肢体语言,讲述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中华创世神话.该剧编导表示:“杂技为神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想象空间.”20. 由此同学们又想到了一些现象,其中属于艺术类“奇葩”组合的两项是、A. 昆曲《牡丹亭》融入电子音乐B. 维也纳交响乐团来到上海演出C. 路边的电话亭变身书刊阅览亭D. 苏州评弹弹唱《威尼斯商人》E. 中华武术和西洋拳击同场竞技F. 儒家经典《论语》翻译成英语21. 细心的同学发现材料中遗漏了一个小标题,请你拟一个供社团选用.22. 社团组织同学们讨论: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到底是“奇妙”还是“奇怪”?请说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答案】20. AD 21. 用杂技讲述中华创世神话22. 【答案示例1】奇妙.不同艺术方式的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杂技来演绎神话,其特有的肢体语言,能呈现远古时代引人遐想的神秘氛围,使人印象深刻.【答案示例2】奇怪.不同艺术方式的组合,看似新奇,实则怪异.京剧韵白本来就不为大众所熟知,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不伦不类,不能准确传达诗歌的韵味.【解析】20. 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交响乐演绎鲁迅作品、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可知“奇葩”组合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类的艺术组合,AD两项符合词义,而BF都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无所谓组合,CE非艺术,所以选AD.21. 考查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最后的材料中提取关键词“杂技”“讲述”和“中华创世神话”,进行有机组合,即为该材料的标题:用杂技讲述中华创世神话.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点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读者以启发.写作23. 题目:真的不容易要求: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⑵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⑶不得抄袭.【答案】参考例文真的不容易何称妙章,属斐然之章节,且令人思而无穷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概是挖人深醒的真谛吧,此时此刻叹:语文,说爱你不容易.曾经的我,从汉语拼音到学习汉字、词语、和成语,再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你一步一步的让我积累,是你把我从文盲带领到一个有修养且彬彬有礼的学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男子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语文一次一次的让我陶醉于你的怀抱,又一次一次的升华我的人生观.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不能自拔、学海无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你引导我人生的导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你弄清在迷路的我,才有今时的成就!其实,语文,说爱你不容易.。

上海市2018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2018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诗文(39分)(一)默写(15分)1.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2.竹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5.,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古诗理解(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字贯穿全文,统摄全词。

(2分)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夫”一句意在表现词人虽然已年迈体衰,但雄心犹在。

B.“千骑卷平冈”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C.“酒酣”一句承接上文,引出词人想抗敌戍边的豪情壮志。

D.“何日遣冯唐”写出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疆场。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0题(8分)(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1页8.甲乙两文的作者同属于(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背景有关。

(2分)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上海市各区2018届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议论文阅读类题】汇集及答案

上海市各区2018届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议论文阅读类题】汇集及答案

上海市各区2018届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议论文阅读类题】汇集崇明县(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人生难得有静气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

他认为,古今圣贤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②《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

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答云:‘小儿辈()已破贼。

’”③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

一个“小儿辈()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静气是一种修养。

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⑤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

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⑥静气更是一种境界。

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

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

⑦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

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

朱元璋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

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

2018年上海各区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闵行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悲伤的裁缝①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②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

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③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

④她很悲伤。

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

一个人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件的大小。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

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

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

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

⑦再来说手艺。

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

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

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

⑧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

2018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K12教育文档)

2018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K12教育文档)

2018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㈠默写(15分)1.空山新雨后, 。

(王维《山居秋暝》)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

(白朴《天净沙·秋》)4。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居士.(2分)7。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小石潭记(节选)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说明文篇含答案

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说明文篇含答案

2016 上海中考一模语文题型分类汇编(16 区全)说明文篇【松江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 题。

(20 分)上海田子坊①“上海新地标” 田子坊建成开坊已逾十年。

如今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都市坐标之一。

从上世纪30 年代初的“小里弄街坊”志成坊,到本世纪伊始的“国际文艺范”田子坊,这一华丽转身,不仅折射着时代的嬗变、商家的创意,更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彰显着海派风情的人文底蕴。

②成就田子坊文化艺术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③田子坊地处原来的法国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由于这一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得田子坊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

建筑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构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等等。

田子坊由此也成为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不仅如此,田子坊内还有大片的石库门建筑,而且还有上海少见的“面对面”石库门。

④更难能可贵的是,至今田子坊依然居住着一些原有居民,他们弄堂里的生活形态,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旧上海生活方式,为田子坊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⑤原来的居民将住宅租借给创意产业,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内部进行装修,砖墙、黒木门、条石门框、天井、厢房等建筑外观没有改变。

而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厂房建 筑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这些厂房外观高大宽敞、 布局疏密有致、 红灰外色体现着独 特的时代印迹, 颇受具有先锋观念创意人士的青睐。

内部则空间庞大, 适宜改造以适合艺术 家们的工作需求。

而且, 这些旧厂房租金低廉,适合那些对租金敏感的艺术家们。

厂房改成 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 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 陈逸飞的工作室展现了古朴、 凝重的 建筑特点; 尔冬强的工作室则具有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 两台吊车不只是摆设, 它照常 能启动, 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 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 而版画的手 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

2018年一模说明文汇总

2018年一模说明文汇总

2018年一模说明文汇总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8分)闲话咖啡①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

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

之后,阿拉伯人将咖啡的豆晒干、烘焙、研磨、水煮,于是质纯味醇、香气独特的咖啡从此(dàn shēng)了。

②15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

并逐步传播开来。

16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里快速流行起来。

到1566年,伊斯坦布尔已有600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

人们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

③17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

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

1683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的战役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

维也纳人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咖啡,并很快适应且爱上了咖啡的味道。

④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醒的头脑。

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

⑤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1688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出现了咖啡馆。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办的。

⑥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

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

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认识了咖啡。

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

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事。

上海市各区2018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宝山区】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8分)闲话咖啡①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比,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之后阿拉伯人将咖啡的豆晒干、烘培、研磨、水煮,于是质纯味淳,香气独特的咖啡从此(dān shēng)了。

②15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并逐步传播开来。

16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里快速流行起来。

到1566年,伊斯坦布尔已有600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人们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

③17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

1683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的战役中失败。

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

维也纳人们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咖啡,并很快适应期爱上了咖啡的味道。

④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醒的头脑。

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

⑤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1688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出现了咖啡馆。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办的。

⑥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认识了咖啡。

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事。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2018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2018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s 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

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

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

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各区2018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综合运用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综合运用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综合运用专题宝山区三、综合运用(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5——26题【材料一】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

相传古代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以压邪驱鬼。

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变为祛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

对联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构成。

一般要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对联以凝练著称,被誉为“浓缩的诗”。

——摘自《〈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第一学期P140页》【材料二】临近春节,佳慧同学书写了四副对联:A.户纳春风人气高,门迎红日财源广。

B.比肩齐迈求知路,同窗共研修身经。

C.国泰民安人增寿,风调雨顺福临门。

D.教学相长育新秀,德才兼备泽后昆。

25.【材料一】依次介绍了对联的起源、、发展和。

(4分)26.(1)【材料二】所列四副对联中,适合送给家中老一辈人和同学的对联分别依次是、(2分)(2)没有送出的两副对联中,需要调整上下联位置的一副对联是,理由是,应改为(4分)三.综合运用(10分)25.(4分,每空2分)作用(用途)结构要求(特点)26.(1)(2分)C B(2)(4分)A 上联尾字应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下联尾字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不符合“仄起平落”的要求,所以上下联应该对调门迎红日财源广,户纳春风人气高崇明县三、综合运用(11分)大型文化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三套首播,该节目一经播出即获好评无数。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25-27题(11分)(1)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旨在展示国宝的背景故事,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到室内综艺节目、纪录片和戏剧中。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说明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驜。

【中考解析】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中考解析】201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 默写(1)空山新雨后,______.(王维《山居秋暝》)(2)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_____.(白朴《天净沙·秋》)(4)______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_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答案】 (1). 天气晚来秋 (2). 苔痕上阶绿 (3). 白草红叶黄花 (4). 敏而好学 (5). 人约黄昏后【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苔、痕”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 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居士.3.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 “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C. 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 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答案】2. 东坡 3. C【解析】2.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3. 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A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水波流动,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B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而非“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D项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神来之笔,巧用比喻,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而不是说“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 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 “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C. “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 “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6. 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答案】4. B 5. (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 (1). 清澈 (2). 灵动【解析】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4.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5.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6. 此题考查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笔法,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灵动活泼跃然纸上.鱼触动了作者情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7.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⑪而极爱才(______)⑫嘱易新帽过年(______)8. 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B. 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C. 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D. 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9. 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答案】7. (1). ⑪很(非常) (2). ⑫换(更换) 8. A9. (1). 一笑不复言 (2). 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解析】7. 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极:很(非常);易:换(更换).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9. 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10. 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 sì______11. 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B.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C. 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D. 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12. 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13.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14. 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答案】10. 酷似 11. B12. ⑪古罗马时期的“跳石” ⑫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⑬保护行人安全⑭斑马线的作用13. 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14. 【答案示例1】认同.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答案示例2】不认同.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解析】10. 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酷似kù sì:极似,很像.点睛: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1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等知识,根据第④段“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可知A选项所说的“不应超过4米”是错误的.C项“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也是错误的.根据第④段“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可知D选项所说的“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是错误的.B项正确.13. 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既要根据数字所在的句子,又要联系前后文,才能较全面地做答,“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可以明显看出其作用是: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根据前文“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后文“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出第二个作用: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第二个作用相信很多考生答不出来,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分值,按分值做答,确保万无一失.14.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首先阅读题目中“你是否认同?”,出题人间接告诉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并说明理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认同的话,从原文中提取“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等有价值信息,加以简单概括组织答案;不认同的话,要反向做答.类似题目,最好是选择赞同,因为答案就在文中.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酸橙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是没用的.做人也一样,肚子里要有货.”⑨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⑩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⑪后来,我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怎么也控制不住.一次,有客人来,见我父亲不停打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客人是个医生,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客人说,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我父亲把他拉到后院,客人满脸惊喜:“这就是酸橙,熟后不落蒂,四季有鲜果.”⑫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入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15.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16. 下列对⑨—⑫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专程来烧酸鱼汤.B. 母亲现在觉得酸橙有用,舍不得和邻居交换.C. 从医生的话可以看出,酸橙并不是多见之物.D. 父亲为给自己做床,不愿意高价卖掉酸橙树.17. 种上橙苗后,“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_____到_____再到惊喜.18. 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目的是:⑪____________;⑫____________.19. 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答案】15. (1). 比喻 (2).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冠圆圆的形态,表达了“我”对橙子树的喜爱 16. C17. (1). 期待 (2). 绝望18. (1). ⑪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 (2). ⑫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19. 要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解析】15. 此题用填空的形式考查修辞手法及效果.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表达的效果,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点睛:比喻的作用: 1、使语言生动形象2、引起(或激发、丰富)读者的联想和想象.3、突出(或烘托)……4、使说明事物(或事理)、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16. 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 项对表哥知道“我”家有酸橙分析不准确,从原文“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可以看出,表哥并不知道“我”家有酸橙;B 项“舍不得和邻居交换”分析错误,是母亲慷慨大方,不收邻居的东西;D项“父亲为给自己做床”纯属无中生有.17.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阅读,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或者概括填空即可,从我接二连三地摘吃、父亲不死心、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能治打嗝、酸橙木打木床蚊子不入屋等处可以看出“我们全家”对橙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18. 此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要联系文章上下文情节,注意本段在塑造酸橙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写出了橙子的甜,与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强烈的反差.从吃甜橙写起的另一目的引出下文种橙苗的内容,交代了酸橙的来由.19.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我们全家”对橙从期待到绝望再到惊喜的情感变化过程,再结合结尾处“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来寻找酸橙的价值,从人对事物价值认识的角度着眼,进而捕捉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综合运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某学校艺术社团日前在校园宣传展板上,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同学们的关注.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是“奇妙”还是“奇怪”?交响乐演绎鲁迅作品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了交响乐《鲁迅》,以《社戏》为序曲,共有《闰土》《阿Q》《祥林嫂》等九个乐章,演绎鲁迅的文学作品.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在《朗读者》节目中,京剧名家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种新奇的朗诵形式,令人眼前一亮;不少年轻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大型杂技剧《神话》借助杂技特有的肢体语言,讲述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中华创世神话.该剧编导表示:“杂技为神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想象空间.”20. 由此同学们又想到了一些现象,其中属于艺术类“奇葩”组合的两项是、A. 昆曲《牡丹亭》融入电子音乐B. 维也纳交响乐团来到上海演出C. 路边的电话亭变身书刊阅览亭D. 苏州评弹弹唱《威尼斯商人》E. 中华武术和西洋拳击同场竞技F. 儒家经典《论语》翻译成英语21. 细心的同学发现材料中遗漏了一个小标题,请你拟一个供社团选用.22. 社团组织同学们讨论: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奇葩”方式组合,到底是“奇妙”还是“奇怪”?请说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答案】20. AD 21. 用杂技讲述中华创世神话22. 【答案示例1】奇妙.不同艺术方式的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杂技来演绎神话,其特有的肢体语言,能呈现远古时代引人遐想的神秘氛围,使人印象深刻.【答案示例2】奇怪.不同艺术方式的组合,看似新奇,实则怪异.京剧韵白本来就不为大众所熟知,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不伦不类,不能准确传达诗歌的韵味.【解析】20. 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交响乐演绎鲁迅作品、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可知“奇葩”组合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类的艺术组合,AD两项符合词义,而BF都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无所谓组合,CE非艺术,所以选AD.21. 考查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最后的材料中提取关键词“杂技”“讲述”和“中华创世神话”,进行有机组合,即为该材料的标题:用杂技讲述中华创世神话.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点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读者以启发.写作23. 题目:真的不容易要求:⑪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⑫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⑬不得抄袭.【答案】参考例文真的不容易何称妙章,属斐然之章节,且令人思而无穷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概是挖人深醒的真谛吧,此时此刻叹:语文,说爱你不容易.曾经的我,从汉语拼音到学习汉字、词语、和成语,再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你一步一。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

2018年上海各区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闵行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悲伤的裁缝①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②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

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③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

④她很悲伤。

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

一个人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件的大小。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

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

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

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

⑦再来说手艺。

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

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

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

⑧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

2018年上海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闵行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悲伤的裁缝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裁缝在XXX看到全息测量技术后感到的悲伤。

这种技术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在几秒钟内给出最佳着装方案,甚至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制作出服装。

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而人工智能机器已经在许多领域超越了人类。

这位裁缝的业务流程是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复制服装卖给客户。

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然而,她觉得她的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

这种全息测量技术让裁缝感到悲伤。

她拥有的经验和手艺在机器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机器只需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就可以具备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

此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在离作者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可以精确无误地超车、变道、避让等。

美国作家XXX认为,大多数人对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

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的时间,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时代1.0机器到现在,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在驾驶领域的发展,凭借着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已经让技术娴熟的司机无法保持优势。

然而,人工驾驶需要经验和手艺,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在判断力和实际操作精准方面具有优越性,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来突出说明。

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是木桥,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虽然形态各异,但追根溯源,都可以归于几大类型,如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

2018届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记叙文类阅读】汇集解析卷

2018届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记叙文类阅读】汇集解析卷

【记叙文类阅读】汇集解析卷奉贤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十一岁的硬汉葛闪①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

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

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②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

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

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

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

巧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③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

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

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落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

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④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叹,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

当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

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⑤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我们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

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

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⑥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

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

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

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

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在就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2018上海初三一模说明文

2018上海初三一模说明文

2018年一模考说明文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桥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

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

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各区中考一模卷说明文汇编(附答案)【闵行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悲伤的裁缝①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②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

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③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

④她很悲伤。

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

一个人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件的大小。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

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

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

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

⑦再来说手艺。

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

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

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

⑧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

他提出了一个奇点理论:大多数人对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

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等同于过去2000年发展所得到的成就。

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的时间,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时代1.0机器制造时代到2.0电气时代,再到3.0自动化时代只用了200年。

他认为人类文明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它会在某一个“奇点”出现后出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

如果我们固执地认为人工智能会像以前的新技术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预测,在21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人类智能本身。

⑨曾经担任过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顾问的沃伦·本尼斯说,未来工厂只有两名员工:一个人和一条狗。

人的职责是喂狗,而狗的任务是让人不要碰机器。

因为机器可以胜任一切,不再需要人来打扰。

⑩几十年前,觉得这是一个笑话。

而现在,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吗?14.请为第⑤段空白处选择适当的关联词()(2分)A.只要就B.只有才C.即使也D.因为所以15.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

(4分)16.文章①-④段写“悲伤的裁缝”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17.阅读第⑦段和第⑧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B.终有一天无人驾驶会超过人工驾驶。

C.人们都低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力量。

D.人工智能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

18.以下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比较恰当?请阐述理由。

(5分)一位技术娴熟的司机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在驾驶时还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度和判断力,但人工智能不需要。

控制汽车行驶的是性能强大的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人类驾车最多可以判断100米内的情况,但智能驾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感应技术等判断几公里范围内的各种情况,并做出最合理的精准驾驶动作。

【答案】14. A15. 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作比较”、“列数字”共1分,“准确突出”1分,说明内容2分)16.通过写未来新技术将取代传统裁缝技术,使女裁缝很悲伤,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测量”技术(1分);举女裁缝悲伤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1分);照应了题目(1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7. B18. 放在第⑦段和第⑧段之间(1分)。

这一段写了人工智能凭借性能强大的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让“技术娴熟的司机”也无优势,(2分)写出了人工驾驶需要“经验”和“手艺”,承接了⑥⑦两段的内容。

(1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人工智能还具有判断力强、实际操作精准的优越性(1分)。

【奉贤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桥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

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

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⑦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14. 第②段画线词语“悬涯峭壁”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15. 以下信息中,与第⑤段画线句不相关的选项是(3分)A、古人送别友人B、司马相如立誓出川C、唐代诗人张继D、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16.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17. 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4分)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

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

18. 文章第③、④、⑤段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6分)【答案】14.涯崖(各1分)15.B(3分)16.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2分)17.D(4分)18.不能(1分),第3段说明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1分),第4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体(1分),第5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1分),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2分)(且第3段的介绍紧承第2段的内容。

1分)【杨浦区】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8分)什么决定了你的口味?①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②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在喜欢香菜的人看来,香菜清爽可口,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香菜和肥皂就是一个味道。

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大约源于6种物质,其中大多数是名叫“醛”的脂肪分子。

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臭虫体内也有类似的分子。

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他们察觉不到香菜叶中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而只察觉到香菜与肥皂相似的那一面。

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因为基因差异。

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

⑤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出门在外,饮食是否可口,直接关系到心情的好坏、身体的健康,甚至工作的效率,还有一句更准确的描述——“吃饱了不想家”。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能力的,饮食习惯将在6岁前养成,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

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

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真正能够适应西餐口味的,仍然是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海外华人对于中餐的记忆,比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