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地方地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景观。

3. 地方民俗: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地方经济: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

5. 地方环境: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实例讲解地方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方历史教学,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2.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教学,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

3. 第三课时:地方民俗教学,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4. 第四课时:地方经济教学,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5. 第五课时:地方环境教学,掌握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

3. 学生实地考察家乡时的观察和感悟。

4. 学生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研究》六年级下册2. 辅助材料:家乡历史图片、地图、视频、实地考察资料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文化论坛、新闻报道等4. 实物资源:家乡特色手工艺品、传统食品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辅助材料,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4. 案例分析:以家乡的典型实例为例,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第二课: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农业、工业、特色产品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4. 第四课: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风俗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5. 第五课: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内容:讨论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策略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地貌:山脉、河流、平原等。

2. 家乡的气候特点:温度、湿度、降水等。

3. 家乡的水资源: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家乡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能提出一些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古代、近现代重要事件。

2. 家乡的文化: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等。

三、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述家乡的历史沿革。

2. 学生能列举一些家乡的文化特色。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农作物、养殖业等。

2. 家乡的工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

3. 家乡的旅游业:旅游景点、特色服务等。

三、教学活动1. 数据展示:展示家乡的经济发展数据,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现状。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事业单位,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3. 小组讨论:讨论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特点,以及人口、民族、文化等社会特点。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探究家乡主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家乡的变迁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企业等。

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课时)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课时)3.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产业(1课时)4.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1课时)5.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们与生活(1课时)6. 第六课时:家乡的风景名胜(1课时)7. 第七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课时)8. 第八课时:家乡的历史遗迹(1课时)9. 第九课时:家乡的产业发展(1课时)10. 第十课时:家乡的未来规划(1课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六年级下册地方教案完整通过版

六年级下册地方教案完整通过版

六年级下册地方教案完整通过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2. 第二课时:探讨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

3. 第三课时: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

4. 第四课时: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程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特色美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进行汇报。

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拓展学习,如介绍其他地方的特色和优势。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其他地方的特色和优势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和资料。

2. 网络资源,如旅游网站、地方志等。

3.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

3. 在成果展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当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家乡和其他地方的特色。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收集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等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程主体:a. 自然地理: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家乡,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2. 家乡的历史文化概述。

3.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特点介绍。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

3. 家乡的植被特点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

3.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产业发展介绍。

2.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3. 家乡的民生改善情况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或项目,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情况。

3. 邀请家乡的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校介绍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第四章: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活动介绍。

2. 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

3. 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3. 鼓励学生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如组织一场文化交流展览或演出。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地方校本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1.2 教学内容:地方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地方校本课程的优势和特点。

1.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地方校本课程的了解程度。

讲解地方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分享地方校本课程的优势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校本课程对他们自己的意义。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地方文化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地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地方文化的探索方法和途径。

2.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讲解地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地方文化的探索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探索活动。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地方历史学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的历史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3.2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地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3.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地方历史的了解程度。

讲解地方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分享地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地方资源利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资源的种类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

4.2 教学内容:地方资源的定义和种类。

地方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法。

4.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了解程度。

讲解地方资源的定义和种类。

分享地方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五章:地方环境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欣赏不同地方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美丽的地方1. 课文《黄山奇松》2. 课文《桂林山水》3. 课文《九寨沟》第二单元:多彩的民俗1. 课文《节日习俗》2. 课文《民间艺术》3. 课文《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地方文化的态度,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地方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不同地方文化的尊重态度。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美丽的地方第1周:学习课文《黄山奇松》第2周:学习课文《桂林山水》第3周:学习课文《九寨沟》2.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俗第4周:学习课文《节日习俗》第5周:学习课文《民间艺术》第6周:学习课文《传统美食》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调查:让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2. 课堂讨论:针对每个地方的特点,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文化。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各地的地方特色资料。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学会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2. 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3. 动植物多样性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2. 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3. 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2. 工业与科技创新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

3. 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4. 学生地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学时间为2课时,总共6课时。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家乡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经济发展数据、自然环境图片等3. 视频资源:家乡的风光宣传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农村等地,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七、教学步骤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2. 学习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分析家乡的自然优势和劣势3. 探讨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了解家乡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4. 探究动植物多样性,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2. 学习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精神3. 探讨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体验家乡的民俗文化活动4. 分析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2. 学习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了解家乡的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 探讨工业与科技创新,认识家乡的产业优势和转型发展4. 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校课程教案5篇范文

六年级地校课程教案5篇范文

六年级地校课程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六年级地校课程教案六年级地校课程教案1、生命——美丽的旅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关注生命价值,感受生命之美。

2、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家认真听个有关溺水事件的报道。

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里都不会感到轻松。

你是否感叹,是否惋惜,一个生命就这样在世界上转瞬消失?此刻,你在想什么?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人,应该珍爱生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命——美丽的旅程。

二、怎样珍惜每一天?引导: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命吧。

珍爱生命就是珍惜每一天。

请同学说说-------怎样珍惜每一天?感悟生命:听故事,感悟生命的脆弱。

听专家说法,以达到人格上全面发展。

老师的提醒,测查生活。

3 我的想法。

三、讨论,总结:同学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无穷的探索里,你会看到光辉、灿烂的前景。

让我们珍爱生命。

祝愿大家今天好,明天会更好!2、我是怎么来的教学目标:1、在探询生命的独特性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2、认识生命的独特和可贵,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以极小的概率,幸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1、生命的疑问:妈妈,我是从儿来的?2、生命的由来: 我们的生命,一半来源于妈妈,一半来源于爸爸……3、亲情询问:向妈妈了解一下孕育自己的过程二、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以极小的概率,幸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欣赏一篇散文: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 家乡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3. 家乡的地形地貌及其特色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提出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家乡优秀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特色3. 家乡的著名人物三、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家乡的著名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3. 主题演讲:让学生围绕家乡文化主题进行演讲,展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现状,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发展2. 家乡的工业特点3. 家乡的旅游业潜力三、教学活动1. 数据统计:让学生收集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农业、工业和旅游区,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小组讨论:让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和创意。

第四章:家乡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生活状况,关注家乡人民的生活变迁。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地方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地方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地方特色:介绍家乡的特色产业、美食、资源等。

5. 环保教育:介绍家乡的环境保护现状、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5. 运用讨论交流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家乡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方特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家乡的特色资料。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考察成果,分享地方特色知识。

6. 讨论交流:全班同学就地方文化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学生满意度:课后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知识教材、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书籍。

2. 图片:家乡风景、历史事件、民俗活动等图片。

3. 视频:家乡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建筑等,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家乡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精选家乡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提高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户外考察、调查、制作展示材料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学果展示:评价学生制作的展示作品,如小论文、PPT、视频等,考察学生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如新闻、视频等。

3. 人力资源:邀请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指导。

4. 物力资源:准备户外考察所需的器材,如地图、指南针、望远镜等。

六、教学安排第1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概述第2周:家乡的历史遗迹探究第3周:家乡的文化活动体验第4周:家乡的地理特征考察第5周:家乡的生态环境调查第6周:家乡的环境保护讨论第7周:家乡的特色资源利用第8周:家乡的特色产业发展第9周:家乡的未来规划设想第10周:家乡的未来发展展望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当地特色。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历史与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沿革2. 地方文化特色3. 地方杰出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色。

2. 难点:地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方文化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杰出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方文化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地方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2. 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3. 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难点: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传承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欣赏法: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传统艺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3. 欣赏: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进行传统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地方特色产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特色产业。

2. 培养学生对特色产业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农药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除草剂杀死稻苗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二.农药使用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三.农药的危害#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四.解决办法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组织学生讨论,调查。

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具体办法是)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

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使用了农药的蔬菜瓜果,我们在进食时英怎样正确操作,以减少农药对我们的伤害五、活动延伸:1.继续收集向光知识,并以实际行动来做好环保小卫士。

2.调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

·第2 课化肥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辩证地理解施用化肥的利弊,并能自觉进行宣传,从而影响他人。

2.了解化肥在农业身缠中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施用化肥的价值,知道合理施用化肥的意义与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3.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有关施用化肥影响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正确理解施用化肥的两面性,提出避免过量施用化肥污染环境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化肥的资料:包括化肥施用价值和意义,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环境破坏、当地化肥施用种类、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等资料。

教学过程:/1.交流施用化肥的价值。

(1)提出问题:施用化肥对农作物生长与土壤结构有什么价值(2)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交流。

教师参与。

(4)小组带白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补偿更低不足,增加有机肥量,发展绿色资源等。

(5)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交流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1)教师:施用化肥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是你知道过量施用化肥带来了那些危害吗](2)小组内整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本组搜集的典型图片资料。

例如:危害之一:削弱庄家生产能力。

一是使庄家容易倒伏,二是使庄稼容易发生病虫害。

危害之二:加剧环境污染。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元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

过量是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硝酸盐含量增加。

危害之三:蓝非大量紧缺资源。

(4)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中过量施用化肥危害的图片资料。

(5)小结过量施用化肥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3.环保在行动、(1).调查当地的化肥施用情况。

(2).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

第3课湿地的“呼唤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过程: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湿地的“呼唤”》湿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结合“我国湿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湿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2.我国以哪种湿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湿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湿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来概括一下,我国的湿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小结。

1.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小结:湿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湿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第4课吸烟的危害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吸烟对人体有那些危害。

2、引导学生不吸烟,并能主动劝说身边吸烟者自觉戒烟。

~教学重难点:怎样做到自觉不吸烟,宣传吸烟对人体危害性。

教学准备:教师:出示一组吸烟带来的危害图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烟所带来的危害事例。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吸烟危害健康已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部分,都比较娇嫩,尤其不能吸烟。

…2、板书课题:吸烟的危害二、讲解新课1、出示挂图:我们先来看看身边豆油有哪些吸烟的危害。

2、读课文2、3、4自然段并指名回答,吸烟的危害主要有哪些(1)引起尼古丁慢性中毒:(2)引起肺癌:(3)浪费金钱,牙黄口臭:《学生讨论回答3、再读课文第四段,重点了解世界为宣传戒烟工作所做的努力。

(学生总结)4、学生自主讨论内化。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三、总结课文四、作业练习:1、吸烟对人体造成那些危害*2、你准备怎样劝他人戒烟第5课不和谐的声音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2、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有些悦耳动听,称之为乐音;有些嘈杂刺耳,称之为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都是声源振动产生的。

不同的是:乐音是由周期性振动的声源产生的;而噪声是由作无规则的和非周期性振动的声源发出来的。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所谓噪声,就不只看声音的物理性质,还必须考虑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因此,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声音,人们把它称为噪声。

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

一、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突飞猛进,人类活动急剧增加,人类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

当前,主要污染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和噪声污染。

它们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威胁正常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公害。

放一段录像:画面1:(水的污染实况)工厂排放的废油、废水,下水道流出的浊水污染…….把江河污染得又脏又黑,面目全非,江河两边的树叶草枝,已枯黄,死去的鱼飘浮在水面上;画面2:(大气污染实况)工厂烟囱喷出滚滚浓烟,交通车辆排放的团团黑气,已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开始下酸雨了。

…画面3:(固体废物污染实况)街道上的垃圾桶内外,都堆满了垃圾,垃圾场里的垃圾堆积如出,金属屑、废塑料、料石棉、废电池等等,正在污染土质、水源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画面4:(噪声的污染实况)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天撼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刺耳揪心……严重地妨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已体会到污染的严重危害。

至于噪声,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下面就着讨论这个问题。

二、噪声的计量和危害声音有强有弱,用声级计的仪器来测量声音的强弱,测量单位为分贝。

声级计中有A、B、C、D四档。

在噪声中常用A档,称A 声级。

噪声的强弱就用A声级的分贝来计量的。

分贝数越大,噪声就越强。

三、噪声的来源与控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算作噪声。

请同学们想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源(请同学发表意见:上课时,有些同学无视纪律,与邻坐同学讲话;同学开关课桌、移动椅子时动作太快而产生的碰撞声;有人放收音机,总喜欢把音量开到最大;有些家长通夜打麻将;拖拉机、摩托车产生的声音……..教师总结,因此,为了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就要加强对噪声的控制。

保护听力和健康,声强不得超过90分贝;保证学习和工作,声强不得超过7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声强不得超过50分贝。

我国政府已于颁布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表2列出了我国城市各类区域中允许的噪声声强标准。

四、巩固教师引导:请学习给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个小结。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调查统计,发达国家城市青年的听力还不如非洲农村老年人的听力,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工业发达,噪声污染严重,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听力必然减弱。

非洲工业落后,噪声污染小,农村污染更小,所以非洲农村老年人的听力较好。

五、课外作业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路边、农村、山区等地方,了解噪声的污染情况,进行亲身体验。

{第6课保护臭氧层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状况,主要属哪种类型,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