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汽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购车者关注的重要因素,在车辆质量控制上,整车管路布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究整车管路布置对汽车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质量探究。
一、整车管路布置的重要性整车管路布置是指在汽车结构中进行动力传输、液压传动、冷却、加热、空气调节、排放和制动等各方面的管道。
整车管路的布置顺序和布置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和安全,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车辆动力性布置合理的整车管路能够缩短液体和气体的流动距离,减少流体的压力损失,使得整车的动力性能更好。
例如在发动机的进气和排放系统中,合适的管道选材和布局能够让气体顺畅流通,降低空气阻力和排放阻力,从而提高汽车的加速度、最高车速和功率输出等性能指标。
2. 车辆稳定性整车管路布置还能影响到汽车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制动系统中。
合理的制动管路布置能够使制动反应更加迅速,并防止制动时车轮盆变形,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行驶。
3. 车辆安全性整车管路的安全性是制约汽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可靠的安全管路设计能够确定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方向,防止泄漏、油渗和连锁故障,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二、整车管路布置的质量探究为了保证整车管路布置对于汽车质量有益,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探究。
在质量探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 管路材料的选用不同的管路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如强度、耐高温和抗振动等。
在管路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使用条件合理地选用材料,比如使用高耐温的不锈钢材料来做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管路,使用柔韧的橡胶管来做液压管路等。
2. 管道配径和布置管道的配径和布置对于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各个系统的管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管径,避免管径过大或过小引起系统阻力或管道打滑等问题。
此外,管道的布置也需考虑到车辆的整体结构,避免受到影响的相邻管路接口之间发生交叉和干扰。
3. 管道加工和安装整车管路的加工和安装质量也是整体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
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随着现代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用电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大量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如何更有效合理布置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汽车线束布置为中心,对汽车线束布置注意事项作概要介绍。
一、线束固定点布置合理,固定可靠(1)根据线束在整车上的实际安装位置,为了避免线束的低垂、移位,考虑线束的重量、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的方便性,线束必须有足够、合理的固定点和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2)据线束的走向、车身的具体形状设置固定点,在没有支点的直线距离上两固定点间距一般不大于300mm;在钝角拐点位置可布置一个固定点;在直角拐点需布置两个固定点;锐角拐点在线束中避免出现。
(3)据线束的形状、外径大小选择固定卡扣的类型和大小,并满足承受线束重量的需要。
(4)在和其它线束、电器件连接的插接件位置,在插接件前不大于120mm的合适位置,考虑设置固定点。
(5)考虑在支点位置的干线上设置固定点,固定点距离支点不大于100mm。
(6)在固定卡扣的安装方向上,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卡扣的安装、拆卸。
二、外观整齐、成束配置(1)线束布置应沿边、沿槽(车身上设计的走线槽),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
驾驶室内不得有线束外露;在可以观察到线束的位置,如:机舱部位,设置醒目的吸引点或醒目的颜色,在此安装的线束不突出、不显眼。
(2)排列方式在投影方向上,按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排列,避免斜线布置。
(3)与管路的间隙均匀,与周围零部件的间隙合理。
三、线束避免与周围部件干涉(1)不直接和车身锐边接触,一要留有间隙,二要增加保护避免车身锐边损坏线束外部绝缘层,导致短路事故;(2)安装在振动或运动部件上时,应视实际情况预留长度。
此预留长度根据部件振动幅度、运动件的最大运动行程确定。
保证预留长度能够不使振动在线束上转递、不使线束承受拉力。
线束长时间承受振动传递或拉力则可能导致线束内部接点/插接件端子间出现虚接现象。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前言为提供整车线束布置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管理。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整车线束布置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整车线束的布置原则以及降噪处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M1类汽车整车线束布置。
2、整车线束布置环境划分2.1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干湿区划分,可分为:干区、湿区。
2.2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温度区划分,可分为:高温区、低温区。
2.3一般整车线束布置区域呈复合特征,整车布置区域一般可分为:高温湿区、低温干区、低温湿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
图13、整车线束基本构成3.1、车用线束组成车用线束由接插件、电线、胶带、固定卡、线束保护套(如:护线盒、橡胶波纹管等)等部件组成,线束包含一条主线束和多条分支线束,成枝状分布,如图1所示。
43521图21—接插件2—固定卡3—橡胶波纹管及堵盖4—护线盒5—电线3.2、整车线束基本组成图3整车主线束一般按照线束所处的位置,如发动机舱、驾驶舱、底盘、顶蓬、车门、行李箱等位置将线束大致划分为:4、整车线束布置要求4.1、整车线束布置外观要求4.1.1、机舱线束要尽量布置到看不到的地方,线束颜色尽量采用不显眼的颜色并与周围环境颜色融合。
4.1.2、机舱线束尽量成束布置(集合配线),在不能成束布置时,多线束走线时尽量平行走线,线束间的间隙应均匀,尽量不走斜线,避免空中飞线。
4.1.3、车内线束必须有效隐藏,不能有任何可见线束。
4.2、整车线束布置总体要求4.2.1、线束布置对本体特征要求4.2.2、线束布置一般要求4.2.2.1、尽量避免线束通过法兰边、翻边、金属过孔或者尖锐物旁边,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4.2.2.2、尽量避免线束与运动部件捆扎在一起布置,如无法避免时必须保留运动余量,余量长度为:部件运动行程+20mm。
整车线束布置方法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整车线束布置方法:
1. 前期策划:在设计初期,需要对整车的电子元件、电源、控制单元等进行详细的规划,确定线束的走向、类型和数量。
2. 原理设计:根据电气原理图,设计线束的原理布局,包括各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信号流向。
3. 三维模型布局: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如CATIA、AutoCAD等,进行线束的三维布置。
这有助于直观地展示线束在整车中的走向,并检查与车体结构的干涉情况。
4. 考虑边界条件:在布置线束时,要考虑车辆的动态特性(如振动、冲击)、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因素,确保线束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性。
5. 固定与保护:合理选择线束的固定方式,如线夹固定、卡扣固定等,以防止线束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移位或受到损伤。
同时,要为线束提供足够的保护,如穿管保护、屏蔽保护等。
6. 线束的分类与标识: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区域,将线束分类并做好标识,以便于安装和维护。
7. 模拟与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测试,验证线束的布置是否合理,确保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线束的完整性。
8. 优化与调整:根据模拟和测试的结果,对线束的布置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满足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9. 试制与验证:在样车试制过程中,对线束的布置进行验证,确保实际效果与设计相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10. 批量生产:在验证合格后,进行线束的批量生产,保证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指南汽车线束布置设计是指在汽车的整车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安装车辆线束,将电气线路连接起来,保证汽车各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个良好的线束布置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电线的损坏和短路等问题。
下面是汽车线束布置设计的一些指南和注意事项。
1.确定线束安装位置: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线束的安装位置。
为了提高线束的可靠性和易于维修,应将线束尽可能远离热源、震动源和其他潜在的干扰源。
同时,还要确保线束与其他零部件之间有足够的间隙,以免相互摩擦和损坏。
2.细分线束布局:根据车辆的功能系统和电气设备的布置,可以将整个线束细分为若干个子线束。
每个子线束负责特定的功能或设备,这样可以方便维修和故障排除。
同时,还要合理分配线束的长度,避免过长或过短,以免增加线束的阻抗和损耗。
3.路线选择和固定:为了保证线束的安全和可靠,要选择合适的线路路径,并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将线束固定在车身上。
这样可以避免线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晃动和振动,减少对线束的损坏和磨损。
4.弯曲半径和保护措施: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时,要注意线束的弯曲半径和保护措施。
线束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制造商的要求,以避免线束断裂和导线磨损。
同时,还要使用合适的保护措施,如软管、橡胶套和护套等,保护线束免受外部环境和其他零部件的损害。
5.电磁干扰和屏蔽:在现代汽车中,由于电子设备的增加和功能的复杂化,电磁干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应采取适当的屏蔽措施,如金属屏蔽带、屏蔽罩等。
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线束的布置位置,避免线束与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
6.安全防护和易检修: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易于维修,在线束布置设计中要注意安全防护和易检修。
对于一些潜在的故障点,可以设置保护装置,如保险丝和断路器等。
同时,还要确保线束的易于检修,如标识和编号,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和维护。
7.综合考虑:在进行线束布置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车辆的整体布局和功能需求,以及线束的重量、长度、导线规格等因素。
整车线束布置手册
1 、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1)、三维线束中每一块线束的分块要合理,走线合理。
三维布线应满足“三维布线执行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2)、线束过孔时要加护套保护。
线束如跨越较长距离,要在线束每隔一段距离加上一个卡子固定,避免线束下垂。
要避免锐角过线,免得电线折断。
⏹(3)、三维布线要与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和整车电气原理图相吻合。
⏹(4)、三维布线的分块和走向分支要合理,要符合整车线束流水线装配的工艺要求。
⏹(5)、线束在钣金过孔处需设计胶套保护,并保证该处的密封良好。
⏹(6)、在布线位置处若钣金有尖锐棱角,需钣金作翻边处理,避免钣金切割线束。
⏹(7)、线束的固定方式要选用恰当,线束卡口或扎带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m,在特殊环境、结构的地方,应考虑采用线束压板或线束护板进行固定和保护。
⏹(8)、三维布线时需要设定线束所处环境下的包扎方式,设定考虑温度、湿度、穿线空间、振动摩擦等环境因素。
2、三维线束设计要点⏹(1)、设计时要经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与车身的联系,减少改动量。
便于及时调整三维线束,保证三维线束数据与车身、底盘的各个总成数据一致。
⏹(2)、设计过程中,需要设定线束扎带、固定卡扣和线束固定压板的安装孔位形式,提交相关部门,要求作开孔等方面的结构设计;若卡扣或压板的开孔位置或开孔类型变动,应及时协调通知相关部门作相应的修改调整。
⏹(3)、线束在车上布置应以最小距离为原则,并且,不得在车身内外露。
⏹(4)、线束外径的模拟要以整车原理(导线外径、导线数量)、包扎方式为依据。
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空隙,避免实际生产出的线束外径粗于模拟线束,出现无法穿线的现象。
⏹(5)、布置线束时,尽量按钣金件的形状去顺流走线。
在直径较粗处线束的模拟打弯半径要与线束实际装车时的半径基本保持一致,避免线束模拟长度过长或过短现象发生。
⏹(6)、布置线束时,线束要尽量被车身内饰件和附件遮掩,避免线束影响整车美观性、又利于保护线束。
管线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管线布置的原则和要求管线布置是指在工业设施或建筑物中,根据工艺要求和工程设计,合理安排和布置管道系统的过程。
合理的管线布置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能保障人员的安全和设施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从设计的角度,介绍管线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一、布置原则1. 管线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进行。
在进行管线布置时,需要充分了解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按照工艺流程的顺序,合理布置管道。
这样可以确保管道的连续性和流程的顺畅,避免因布置不当而导致的工艺异常或设备故障。
2. 管线布置应考虑安全因素。
安全是管线布置的首要考虑因素,应尽量避免管道与高温、高压设备或易燃易爆物质接触,并设置防火、防爆措施。
同时,还要确保管道的通风和疏水,并设置安全阀和泄压装置,以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管线布置应考虑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
在进行管线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保养和检修需求,合理设置检修口和维护通道,以便于设备的维修和更换。
此外,还应设置监测装置,及时掌握管道的运行状态,以便进行维护和修理。
4. 管线布置应尽量缩短管道长度。
管道长度的增加会增加阻力和能源消耗,因此在进行管线布置时,应尽量减少管道的长度。
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管道的走向和布置方式,使管道的长度最小化,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和运行成本。
二、布置要求1. 管线布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在进行管线布置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管道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要考虑到工艺的特殊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2. 管线布置应合理安排管道间距和管道高度。
管道间距的设置要考虑到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空间,以及人员的通行需求。
管道高度的设置要考虑到设备的高度和操作的便利性,避免出现高度过低或过高的情况。
3. 管线布置应根据流体的性质进行。
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因此在进行管线布置时,需要根据流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和管道直径,并设置相应的阀门和附件,以确保流体的正常运行和控制。
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
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是指在商用车生产过程中,将各个电器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线以及控制线进行布置,组成一整套线束系统,使商用车内各个电器元器件之间能够正常通信,以保证整车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
整车线束布置的质量和效率对商用车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整车线束布置时应该仔细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方法,以达到最佳布置效果。
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应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一、电线的长度和数量商用车整车的线束布置应该考虑电线的长度和数量因素,这是确保整车线束能够正常通信的重要因素。
线束总长度以及细分区域的长度一定要保证充足且合理,仔细管理线束数量,避免过度的线束在车身内部引起的问题。
二、布置的位置整车线束在布置的位置上应该充分考虑线束所涉及的电器元器件的布置位置,以及车身结构的特征。
要优化地整理和分配线路,防止簇拥和交叉。
对于重要电器元器件和电路应尽量分开,在意外情况下,可以单独处理,以确保安全功能。
三、防护设备整车线束在布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电线的数量和长度,还应该考虑线束的防护,防止线束被机械剥离或者人为破坏,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确保整车的安全和耐久性。
四、线束的可分离性整车线束应根据需要分离,以便诊断和维修。
在布置线束时,应该考虑到整车的诊断需求,而充分利用接插件设计,将线束分离成适当的尺寸,方便检测和替换。
五、连接方式的统一性降低材料以及增加线束连接器的批量采购和兼容性应该优先考虑。
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连接器,以确保线束的兼容性,以减少维修时间和成本。
总之,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细节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进行布置时,要注意考虑车辆整体的结构、功能、安全、环保等问题,同时也要考虑标准化和可重复的管理。
优化布置后的线束,不仅可以保证整车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可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车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线束长度的标准化设计在进行线束长度的设计时,应该进行标准化设计,严格按照设计长度进行布置,以确保所有线束的长度相同状态,从而达到同样的感应阻抗和电流分布状态。
工程施工管线分离
工程施工管线分离一、背景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各种管线(如自来水管线、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等)在地下交错纵横,给工程施工和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果这些管线不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分离,对日后的维护和管理都会造成极大的困扰。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类管线进行分离和管理,是当前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实施目的1、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管线的交叉纵横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若不对管线进行分离管理,则很容易出现管线被挖断、破坏等情况,不仅会给施工造成延误,更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2、保障日后的维护管理对各类管线进行分离管理,有助于明确管线的位置和属性,方便日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如果各类管线混杂在一起,不仅会增加维护管理的难度,也会影响管线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对各类管线进行分离管理,可以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使城市更加美观整洁,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分离管理措施1、明确管线属性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对工程区域内的各类管线进行调查、勘测和标记,明确各类管线的属性、位置和走向。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避免管线被挖断、破坏等情况的发生。
2、合理规划管线布局在进行管线分离管理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布局原则,将各类管线分开并合理布置。
尽量避免不同属性的管线交叉并行,以减少管线被挖断、破坏等风险。
3、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线分离在管线分离管理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管线进行管理和分析。
通过GIS技术可以将城市中的各类管线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得管理更加精准和便捷。
4、加强协调与沟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调和沟通,共同制定管线分离的方案和计划。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管线的分离管理对于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管线路布置设计规范
图51 管线集中固定,且合理分层图向图示-错误
图50 中后桥处布置图示-错误
四、整车管线路布置规范
6.1.7 燃油管路布置要求
➢ 燃油管路排列和走向应整齐一致,层次分明、便于安装。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布管,平行或交插的管系之间,应走向一致,间隙均匀。见图12。
图12 燃油管路布置图示
图13/14 水管固定及成型布置图示
四、整车管线路布置规范
6.1.9 管线支架及管夹布置要求 ➢ 管夹布置时要综合考虑整车管线走向,尽量同一部位共用支架、集中固定。 ➢ 在发动机悬置、变速箱托架等管线易干涉部位必须增加专用支架进行管线防护;防止管线路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被周围边界零部件磨碰。
➢ 门本身是运动机构,车门线束铰链部位在布置时需考虑最大/小运动极限,做好线束的防护固定,防止车门线束的疲劳断裂;同时车门线束铰链 部位是暴露的,需考虑橡胶件的密封和孔的相对位置,门的过孔一般低于车身的过孔,见图10。
➢ 转向轮气室、制动传感器处的相对运动由管路保证,此处线束随管路一起固定,线束尽可能在管路下面不暴露,不允许线束和管路相互缠绕交叉。
指外露的经过金属冲裁或切削形成的锐边,以及普通铸造、锻造形成的金属表面。如:螺栓的螺纹、车架纵梁与横梁翼缘、车架上各种 孔边缘以及冲压件的锐边。 2.6 固定点:
指管线路通过管夹、支架、卡扣、扎带等实现安装固定的点位。
二、整车管线路布置原则
5. 整车管线布置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 基本功能: 管线应满足管线路制造工艺要求和管线路的基本功能要求;
•支架设计遵循如下原则: •支架形状要能尽可能引导管线走向 •支架设计要根据管线特点起到必要的防 护作用 •支架设计时,若用在管线较多部位尽可 能设计成复合型支架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汽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
但是,大家对于汽车质量的关注程度却是不断提高的。
汽车在工厂生产的时候,他的质量控制已经非常的严谨,诸多的检测和验收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整车管路布置。
本文将会从整车管路布置以及质量探究两个方面,来探究汽车质量这一重要问题。
首先,让我们谈一下整车管路布置。
整车管路是汽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汽车才能进入到发动机室,从发动机室把废气导出,从油箱给发动机供油等等。
这些管路的布置是否合理,不仅关乎汽车性能的好坏,更关系到整个汽车的安全性。
实际上,在整车规划和设计阶段,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车辆设计要求、客户诉求和法规安全标准,对管路的布置进行设计和验证。
这样汽车才能够被合理的布置管路,以此来保证整车安全和性能的良好。
在整车管路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管路长度的最小化,因为太长的管路会增加冷却水和润滑油的阻力,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此外,还应该在换向阀和泵之间设置合适的防回流装置,以避免后继不当。
管路的布置应该使汽车更稳定,通过一些特殊、压缩和牵引力等技术,在布置方面调节管路布局,使之满足操作需求,达到安全、有效、节能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汽车生产加工时,整车管路布置的设计和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既要满足车主的需求,又要保障车辆的整体性能,更需加强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质量文档质量探究。
汽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汽车生产前,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设备保养、员工培训、工艺标准、生产线检测、成品检验,都要做到严格的把关,以保证汽车的品质符合国家的标准。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而我国的国家标准GB7258以及行业标准JB/T 5346-2008都已经规定了汽车的安全性方面的标准。
在汽车质量控制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整车的检测。
整车的检测包括不同种类的试验,例如行驶功耗、行动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同时汽车通常还会进行对称性分析、结构应力计算、全车耐久性试验、解析测试和数据模拟等试验,以保障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车辆基地室外管线改造方案
车辆基地室外管线改造方案1. 现状分析某车辆基地现有室外管线贯穿整个场地,但管线老化、不规范,存在多个安全隐患和运行问题:1.多个管道已到规定使用寿命,存在漏气、漏油等情况;2.管线敷设混乱,部分管道与地面无遮盖,易造成工作人员走动不便和交通事故;3.部分管道下垂,影响了车辆正常运行和载重,亟待整改。
2. 设计目标为保证车辆基地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及达到节能和环保目的,本次改造旨在:1.修复老化管道,淘汰并更新到寿命的管道;2.优化管线敷设,规范化管道布局,统一管路材质,避免管道交叉;3.调整管道高度,杜绝管道下垂现象,防止架空管道与行车道高度重叠,保证道路畅通;4.引入先进的管道监测系统,随时监控管道运行情况,提升维护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建设方案3.1 管道选材优选耐腐蚀、耐高温的含玻纤增强的无缝钢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道规格,并结合现场环境、管道敷设深度等进行设计。
3.2 管道敷设1.优化管道路线,确保管道不交叉穿插,并按照不同品名、规格的管道进行分类、分批施工;2.对地面管道进行地槽敷设,加强防护措施,确保安全,便于日后检修和维护;3.将管道敷设到足够的深度,保证管道安全承载能力和与地球的稳固连接。
3.3 管道固定1.采用特制支吊架,保持管道与设备之间适当的距离,保护管道和设备不受外力破坏;2.根据管道材料特性和重量,选择合适的支架设计;3.4 管道连接1.选用埋弧焊和手工焊接工艺,焊接口良好且不易锈蚀;2.对管道连接处进行气密和水密测试,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3.5 管道检测引入管道智能监测系统,包括单位管道监测、整体巡检和故障自诊断等功能,可随时监测管道运行情况和运行参数,大大提高管道检修效率。
4. 操作流程4.1 施工准备1.确定施工计划,制定施工方案;2.准备相关材料和设备,包括钢管、支架、焊接器材等;3.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4.确定施工区域(管道敷设路线),对场地进行清理。
管线分离实施方案模板范文
管线分离实施方案模板范文一、前言。
管线分离是指将同一地域内的不同功能性质的管线(如给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热力等)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分离布置,以达到安全、便捷、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
管线分离实施方案的编制是管线分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管线分离工程的实施效果和实施质量。
为了确保管线分离工程的实施顺利进行,特编制此管线分离实施方案模板范文,以供参考。
二、管线分离实施方案。
1. 总体要求。
(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管线分离工程的合法合规实施。
(2)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需求,合理布置各类管线,确保各类管线的安全、稳定运行。
(3)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管线分离工程对周边环境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最小化。
2. 实施步骤。
(1)方案设计,根据管线分离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线分离方案,并进行设计评审。
(2)施工准备,组织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设备准备、材料采购等。
(3)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作业,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4)验收交付,完成管线分离工程后,进行验收并交付使用。
3. 实施措施。
(1)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管线分离技术,确保分离后的管线布局合理、结构稳定。
(2)安全措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
(3)环保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处理废弃物,保护周边环境。
4. 实施效果。
(1)管线分离后,各类管线布局合理,互不干扰,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2)管线分离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3)管线分离实施方案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三、结语。
管线分离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
只有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才能确保管线分离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希望此管线分离实施方案模板范文能够为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汽车导管线路的整理方法
汽车导管线路的整理方法汽车导管线路的整理方法是汽车电气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合理的线路整理能够提高电气系统的性能,减少故障率,确保汽车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导管线路整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将导管线路分区整理。
将汽车电气系统中的导管线路按照不同的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
比如将起动电路、照明电路、仪表电路等按照各自的功能独立布置。
这样可以方便维修和检修,当某个区域出现故障时,只需要检修该区域的线路,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
第二种方法是将导管线路进行标号整理。
在布置线路的过程中,给每根导管线路都标上编号或者颜色标记。
可以使用电线标签或者电线管来进行标记。
这样可以方便维修和排查故障,能够快速地找到具体的线路,减少维修时间。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导管线路束。
导管线路束是将若干根线束合并成一组,通过束带或者束扣进行固定。
这样可以减少杂乱的线路,提高整体美观性,同时还能够避免线之间的干扰,提高线路的可靠性。
第四种方法是合理进行导管线路的走位。
在布置导管线路时,应尽量避免导管线路交叉或者交叉放置在高温、高压或者振动的区域。
可以利用汽车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导管线路的走位,减少线路之间的干扰,提高线路的可靠性。
第五种方法是保持导管线路的整洁。
在布置导管线路时,应注意导管线路的整洁度。
可以利用束扣、束带或者导管固定连接件进行固定。
避免线路的松弛和纠结,保持线路的整洁有序。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美观性,还能够方便维修和排查故障。
第六种方法是进行导管线路的保护。
汽车导管线路一般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部的挤压、拉扯、高温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布置导管线路时,应尽量避免导管线路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可以使用导管套、绝缘管等进行线路的保护。
同时,在连接器处可以使用导管保护套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汽车导管线路的整理方法包括分区整理、标号整理、使用导管线路束、合理走位、保持整洁和进行线路保护等。
以上方法可以提高汽车电气系统的性能,减少故障率,确保汽车的正常运行。
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
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是车辆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正确的布置可以确保车辆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电气系统的稳定性。
以下是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
1. 合理布局: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需要符合合理布局的原则。
合理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布局时应根据车辆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将设备和管线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使其能够满足车辆的需求。
2. 简洁明了: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应简洁明了。
布置时应避免过度的绕线和交叉,尽量减少电气管线的长度和数量。
这样可以降低电气管线的损耗和故障的发生,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安全可靠: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必须考虑到安全可靠性。
布置时应避免机电设备和电气管线与其他部件的干扰和冲突,以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同时,还应采取防火、防爆和防水等措施,确保设备和管线在恶劣环境下的正常工作。
4. 维修方便: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应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
布置时应保证设备和管线的可维修性,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和维护。
可以采用标识、隔离和分组等方式,方便维修人员快速定位和处理故障。
5. 考虑空间利用: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利用。
布置时应尽量利用车辆内部的空间,避免设备和管线的堆积和拥挤,以充分发挥车辆的使用功能和乘员的舒适性。
6. 热量排放: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还需要考虑到热量的排放。
布置时应将产生热量的设备和管线放置在通风良好的位置,以防止热量的积聚和设备的过热。
同时,还应采取散热措施,如散热片、风扇等,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
总之,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是合理布局、简洁明了、安全可靠、维修方便、考虑空间利用和热量排放。
合理的布置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确保布置符合车辆的使用要求和技术标准。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
汽车质量论文:整车管路布置及质量探究本文管路基本工艺特性汽车管路种类繁多,材料特性各异,形状也随布置和功能要求不同而各异,虚拟布置时需要考虑管路的基本特性要求和工艺要求,并根据管路类型选择准确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按照工艺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非成型管,如非成型胶管、拉索和线束。
其长度一定,安装后具有一定形状,而材料特性各异,在数模布置时很难反映实际安装状态,容易引起管路干涉、磨损等问题,但非成型管具备工艺简单,加工方便等优点;另一类为成型管,如成型胶管、塑料管或尼龙管。
成型管是通过模具成型,在管路布置中,成型管布置容易,但由于模具和工艺复杂,开发生产成本有一定增加。
按照汽车系统功能可以分为线束、冷却水管、空调管(软管和硬管)、燃油管(软管和硬管)、转向管(硬管、低压软管和高压软管)、制动管(软管和硬管)、拉索(离合器拉索、油门拉索、变速器选换挡拉索、驻车制动拉索)等。
管路布置方法发动机舱和底盘运动非常复杂,存在完全相对运动和不完全相对运动,见图3,并且运动特性和运动量各不一致,同时发动机在工作时产生巨大热量,极限情况下排气歧管温度可达700~800°C,有些管路过长,为约束管路的位置需要考虑增加固定点,管路长度对空间走向起着决定影响。
动、静态间隙确保各种管路在运动和振动中不发生干涉和磨损,必须保证管路设计间隙满足管路各种极限工况下的运动量以及尺寸极限偏差。
结合具体案例对动、静态间隙作深入分析。
如图4所示,A段在静止情况下与空滤的间隙为静态间隙,此处用CS表示;A段随着动力总成一起运动,当运动到各种工况下的极限情况时,A段与空滤的间隙为动态间隙,此处用CD表示。
A段的运动量用AD表示,其中AD=CS-CD。
管路的制造公差和偏差相对于其他零件会更大,此处用CT表示尺寸极限偏差。
通过工况和尺寸分析可以得知,只有静态间隙大于运动量(AD)和尺寸极限偏差(CT)之和,即静态间隙CS>AD+CT,在各种工况下管路才可以确保安全。
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
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是车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布置能够保证车辆在运行中的安全和稳定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原则。
一、布置原则1. 安全性原则: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首要原则是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布置时,应考虑设备和管线之间的最佳位置,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
2. 效率原则:布置时应考虑设备和管线的布局,确保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和管线的使用效率。
还要考虑设备维修和维护的方便性。
3. 通风散热原则:车辆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布置时要考虑到通风散热的问题,避免设备过热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
4. 防护原则:在布置电气管线时,要考虑设备和管线的防护措施,避免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防火和防爆的问题。
5. 维护保养原则: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在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布置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保证维护保养的便利性。
6. 美观性原则: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则,但车辆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时也需要考虑到美观性,符合人们审美的要求。
二、布置设计1. 设备布置:在车辆机电设备的布置上,要考虑到设备的重量、体积、功率等因素,合理布置避免设备之间的空间浪费和相互干扰。
还要考虑到设备的通风散热和维护保养的便利性。
2. 电气管线布置:电气管线布置时要考虑到电气设备的供电需求、线路的走向和长度、线路保护措施等因素。
还要考虑到管线的布局是否合理,便于维修和维护。
三、实际应用1. 高铁车辆的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高铁车辆因为运行速度高、运行环境复杂,对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的布置要求特别严格。
在高铁车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运行安全、通风散热、维修保养等方面的问题。
2. 地铁车辆的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地铁车辆通常运行在封闭的地下隧道内,所以对于通风散热和防护的要求更高。
机电设备及电气管线布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铁运行环境的特殊性。
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2.整车管线分别部署要求底盘管线路分别部署要求底盘线束和管路分开独自进行部署,自制底盘管路部署时,要预留线束的过线通道,当线束和管路都要经过同一地点时,线束管路应上下分层部署或并排进行部署,管路部署在底盘下方,线束部署在底盘管路上方(如槽钢大梁构造,管路部署在槽钢内侧,线束部署在槽钢上侧);当因底盘骨架构造致使线束不可以部署在管路上方时,线束防止部署在全部油管路接头下方(如中客及大客变速箱处的助力油管路);当管线束不可以防止交织时,交织点应选择在避开油管接头处进行交织,线束禁止在管路接头处的下方进行交织。
底盘线束不要依赖燃油管路、助力油管路、离合油管路、档线等进行绑扎,底盘线束、暖风管路的固定地点应不影响其余零件的安装、拆卸及检修,选择独自的过线通道进行部署。
当线束为油管的一部分或油管在同一地点受限时,用双头扎带进行紧固,如燃油加热器线束、 ABS轮速传感器、蹄片磨损线束、气压传感器线束等。
发动机周圈的管、线束进行部署时,一定用适合的线束固定钢卡进行固定,扎带只进行协助绑扎,全部钢卡、扎带绑扎到位,禁止出现线束与钢卡及扎带之间互相摩擦现象。
绑扎间距不大于 300,线束悬空距离不大于 350。
底盘线束部署时要距离打气泵管路、涡轮增压管、中冷器进气管等热源点距离在100 以上,线束距传动轴、飞轮、皮带等运动件近来距离在20 以上;当因车辆构造要素而没法保证时,线束用阻燃隔热资料管、陶瓷纤维带或隔热垫等隔热资料进行靠谱防备后,最小距离控制在 50 以上。
底盘管路、线束应部署平顺,禁止出现管线之间交织环绕,管、线路应体现横平竖直的走向,拐角处过渡要平顺,当有多种线束或管路在同一处进行绑扎时,整理平顺绑扎成束后再依赖物体进行绑扎。
管、线路应防止过棱角地点,如不可以防止,一定加龙骨胶条、过线胶圈或密封胶进行防备。
当管、线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长进行部署时,管、线路应在振动频次不同样的物体之间进行靠谱的固定,并留有适合的长度余量。
整车管线布置方法(27页)
线束布置一般要求
1、尽量避免线束通过法兰边、翻边、金属过孔或者尖锐物旁边,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必须采 取保护措施; 2、尽量避免线束与运动部件捆扎在一起布置,如无法避免时必须保留运动余量,余量长度为: 部件运动行程+20mm; 3、线束在弯角处避免拉得过紧,应留有弯曲余量; 4、线束尽量避免裸露在车外,如无法避免必须采用物理保护;
线束布置接地要求
1、接地点远离污染源、腐蚀源、高温区、易潮湿区; 2、接地点应尽量选择在车身大件上,要求车身接地件本身接地性良好,禁止在车身支架 和运动结构上接地 ; 3、没有特殊要求的电器部件选择就近搭铁; 4、避免接地位置靠近汽车的油箱或供油线路; 5、尽量避免传感器与控制器共地线; 6、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须选用电池负极接地; 7、执行器感性负载单独接地; 8、电子模块和它们的电线(与点火无关)搭铁不应该布置或铺设在点火模块、线圈塔和 次级点火电线的100mm之内; 10、接地位置必须便于安装、维护和检查;
转向器
图中蓝色方块示意转向油壶可 能的布置区域,制动油管在机 舱的布置与转向油壶、转向油
泵和转向器直接相关。
布置示例
转向抽油管
转向压力油管 转向回油管
第二部分 线路布置
目录
线束布置环境划分 整车线束组成 整车线束布置原则 基于电池兼容的基本布置要求
线束布置环境划分
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干湿区划分,可分为:干区、湿区; 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温度区划分,可分为:高温区、低温区; 一般车电线束布置区域呈复合特征,我们在设计线束时要综合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因素, 整车布置区域我们一般可分为:高温湿区、低温干区、低温湿区等区域,如下图:
制动油管布置
制动油管组成
1-制动真空管;2-制动油管(总泵一腔—HECU);3-制动 油管(总泵二腔—HECU);4-制动油管(HECU—左前 软管);5-左前制动软管;6-制动油管(HECU—左后软 管,中段);7-制动油管(HECU—右后软管,前段); 8-制动油管(HECU—左后软管,前段);9-制动油管 (HECU—右前软管);10-后二号制动软管;11-制动油 管(HECU—左后软管,后段);12-后一号制动软管; 13-制动油管(HECU—左后软管,中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底盘管线路分离布置要求
底盘线束和管路分开单独进行布置,自制底盘管路布置时,要预留线束的过线通道,当线束和管路都要经过同一位置时,线束管路应上下分层布置或并排进行布置,管路布置在底盘下方,线束布置在底盘管路上方(如槽钢大梁结构,管路布置在槽钢内侧,线束布置在槽钢上侧);当因底盘骨架结构导致线束不能布置在管路上方时,线束避免布置在所有油管路接头下方(如中客及大客变速箱处的助力油管路);当管线束不能避免交叉时,交叉点应选择在避开油管接头处进行交叉,线束严禁在管路接头处的下方进行交叉。
底盘线束不要依附燃油管路、助力油管路、离合油管路、档线等进行绑扎,底盘线束、暖风管路的固定位置应不影响其它部件的安装、拆卸及检修,选择单独的过线通道进行布置。
当线束为油管的一部分或油管在同一位置受限时,用双头扎带进行紧固,如燃油加热器线束、ABS轮速传感器、蹄片磨损线束、气压传感器线束等。
发动机周圈的管、线束进行布置时,必须用合适的线束固定钢卡进行固定,扎带只进行辅助绑扎,所有钢卡、扎带绑扎到位,严禁出现线束与钢卡及扎带之间相互摩擦现象。
绑扎间距不大于300,线束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底盘线束布置时要距离打气泵管路、涡轮增压管、中冷器进气管等热源点距离在100以上,线束距传动轴、飞轮、皮带等运动件最近距离在20以上;当因车辆结构因素而无法保证时,线束用阻燃隔热材料管、陶瓷纤维带或隔热垫等隔热材料进行可靠防护后,最小距离控制在50以上。
底盘管路、线束应布置平顺,严禁出现管线之间交错缠绕,管、线路应呈现横平竖直的走向,拐角处过渡要平顺,当有多种线束或管路在同一处进行绑扎时,整理平顺绑扎成束后再依附物体进行绑扎。
管、线路应避免过棱角位置,如不能避免,必须加龙骨胶条、过线胶圈或密封胶进行防护。
当管、线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上进行布置时,管、线路应在振动频率不一样的物体之间进行可靠的固定,并留有适当的长度余量。
管、线束从发动机、变速箱至车身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起动机线束、发动机ECU线束、离合分泵管路、电喷系统的燃油管路等
线束从第二发电机到车身上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发动机电源线、励磁线、负极线等。
缓速器线束布置时,当车辆悬架为气囊结构时,线束在气囊上下高度的极限位置上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当车辆悬架为板簧结构时,线束留有100-120的运动余量。
轮速传感器线束和蹄片磨损传感器线束沿制动分泵管路用双头扎带进行固定,固定间距不大于300。
管、线束在两物体之间不可避免的悬空时,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如压缩机部位的线束。
管、线束绑扎后,应将多余的扎带平齐剪掉,剪后长度在3-5mm,扎带剪口方向背向观看者。
仓内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发动机仓内线束布置时,遵循隐藏原则,后仓板上的线束严禁沿空调高压管路,涡轮增压器出气管等高温元件进行布置。
当线束和空调管路平行布置时,线束应单独固定在高压管路的内侧,避免正视观看者。
左右组合灯下管处管线布置时,当空调带有第二发电机时,第二发电机侧线束借助后围立柱焊接螺栓用钢卡固定在前侧(相对车身方向),滴水管路固定在后围立柱的后侧,另外一侧滴水管路布置在后围立柱的前侧,线束布置在后围立柱的后侧;当无第二发电机时,后围左右两侧均为滴水管路布置在前侧,线束固定后围立柱的后侧。
发电机、起动机等处的电源线应锁止可靠,线束和车身接触点无相对摩擦,如线束、小水管需借助发动机部件进行绑扎,应用双头扎带进行固定,第二发电机的固定线束应距离压缩机底
板在20以上,线束留有合适的运动余量。
电瓶仓内线束应尽量避免和暖风管路绑扎在一起,多余线束尽量布置在底盘处,以免电瓶仓内线束过多。
暖风管路悬空距离不大于350,接头锁止可靠,无漏水现象,暖风管路与弯头、除霜接头、散热器接头的衔接量不小于30,卡箍在各接头起鼓处内侧5-10的范围内紧固,紧固力矩·m。
车厢内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车厢内线束布置应考虑后道工序的施工,线束应避免与顶内饰及其他装置的固定点重叠,
以防安装顶内饰及其它装置时造成线束划伤、损坏;各功能线束应当预留在对应电气件的安装位置。
车内的空调高压管路布置时,高、低压管路禁止相互交错,应平行走至后尾部;空调溢水管路应沿同一管路走至后侧,线束要平顺,不允许和管路相互交叉,当多种线束固定时要先绑扎成束,再将线束尽量绑扎在空调低压管路上。
线束固定时,各支线及主线的固定位置应尽量横平竖直的将线束进行绑扎,
并将线束插排预留在安装的电气件位置。
管路固定时,避免折弯现象。
顶子上的管、线束布置时,距离门泵气缸连杆等运动件在20以上。
当管、线束需要穿过线孔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线束外保护层划伤、损坏,过线孔两端要先安装防护胶圈,再涂抹密封胶进行固定。
顶子管、线束在风道内布置时,使用规格相当的扎带把线束紧固在线束固定件上,两个固定点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线束在前后顶的转弯处,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当管、线需要从车顶穿出时,如顶置天然气车辆,线束在过过线孔时,应先将线束穿过后,将过线孔附近的波纹管去除,并用密封胶将线束和密封孔进行密封,以免水从波纹管内流入车厢,管路应距离顶蒙皮在50以上进行折弯,方便车间对过管孔进行密封。
当门泵管路不能避免和线束绑扎在一起时,管路不能和线束交叉绑扎一起,应先将线束绑扎固定完毕后,再将门泵管路绑扎在线束的外侧,保证气管固定扎带拆卸时,不影响线束的固定。
仪表线束布线时,严格按照设计的红色标记位置进行布线,所有的功能线束应预留到位,如是WABCO阀类线束,应将多余的线束剪掉后再压接插接件。
除霜器管路应和线束分开,要求管路拆卸不影响线束的固定。
仪表台内的除霜器管路和门泵管路要平缓过度,严禁出现管线路交叉折死弯现象,门泵管路要留有合适的余量,距雨刮连杆机构、离合踏板等运动部件的最小距离在20以上,距离仪表热敏电阻等热源点在100以上。
3.管线布置通用标准
整车气管、暖风管、燃油管等尼龙橡胶管路固定间距不大于400,助力油
管、离合油管等金属管路固定间距不大于600,整车线束固定间距不大于300。
整车管路距离热源点在50以上,线束距离热源点在100以上,整车管线路
距离运动点在20以上。
整车线束、橡胶管路悬空距离不大于350,尼龙管路悬空距离不大于500。
所有扎带头应平齐剪掉,扎带头留3-5mm,背向观看者。
板簧车悬架与车架之间管线按100-120的运动余量进行预留,空悬车悬架与车架之间的管线按40-60的运动余量进行预留;发动机、变速箱的管线按40-60的运动余量进行预留。
插接器根部50以内不允许绑扎扎带,当线束过长时,可在插接器中间绑扎
一根扎带。
当管线束直径小于φ20时,用4x200的扎带进行绑扎;当管线束直径在φ20-φ80时,用7x300的扎带进行绑扎;当管线束直径大于φ80时,用8x400扎带进行绑扎;当管线束直径大于φ100时,用8x500的扎带进行绑扎;当油管、水管、气管与线束在同一相同的位置布置或线束是其本身的一部分时,必须用双头扎带分开布置(如燃油加热器线束和油管一体式结构的、暖风散热器线束与管路,气压传感器线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