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底盘管线路分离布置要求
底盘线束和管路分开单独进行布置,自制底盘管路布置时,要预留线束的过线通道,当线束和管路都要经过同一位置时,线束管路应上下分层布置或并排进行布置,管路布置在底盘下方,线束布置在底盘管路上方(如槽钢大梁结构,管路布置在槽钢内侧,线束布置在槽钢上侧);当因底盘骨架结构导致线束不能布置在管路上方时,线束避免布置在所有油管路接头下方(如中客及大客变速箱处的助力油管路);当管线束不能避免交叉时,交叉点应选择在避开油管接头处进行交叉,线束严禁在管路接头处的下方进行交叉。
底盘线束不要依附燃油管路、助力油管路、离合油管路、档线等进行绑扎,底盘线束、暖风管路的固定位置应不影响其它部件的安装、拆卸及检修,选择单独的过线通道进行布置。当线束为油管的一部分或油管在同一位置受限时,用双头扎带进行紧固,如燃油加热器线束、ABS轮速传感器、蹄片磨损线束、气压传感器线束等。
发动机周圈的管、线束进行布置时,必须用合适的线束固定钢卡进行固定,扎带只进行辅助绑扎,所有钢卡、扎带绑扎到位,严禁出现线束与钢卡及扎带之间相互摩擦现象。绑扎间距不大于300,线束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底盘线束布置时要距离打气泵管路、涡轮增压管、中冷器进气管等热源点距离在100以上,线束距传动轴、飞轮、皮带等运动件最近距离在20以上;当因车辆结构因素而无法保证时,线束用阻燃隔热材料管、陶瓷纤维带或隔热垫等隔热材料进行可靠防护后,最小距离控制在50以上。
底盘管路、线束应布置平顺,严禁出现管线之间交错缠绕,管、线路应呈现横平竖直的走向,拐角处过渡要平顺,当有多种线束或管路在同一处进行绑扎时,整理平顺绑扎成束后再依附物体进行绑扎。
管、线路应避免过棱角位置,如不能避免,必须加龙骨胶条、过线胶圈或密封胶进行防护。
当管、线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上进行布置时,管、线路应在振动频率不一样的物体之间进行可靠的固定,并留有适当的长度余量。
管、线束从发动机、变速箱至车身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起动机线束、发动机ECU线束、离合分泵管路、电喷系统的燃油管路等
线束从第二发电机到车身上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发动机电源线、励磁线、负极线等。
缓速器线束布置时,当车辆悬架为气囊结构时,线束在气囊上下高度的极限位置上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当车辆悬架为板簧结构时,线束留有100-120的运动余量。
轮速传感器线束和蹄片磨损传感器线束沿制动分泵管路用双头扎带进行固定,固定间距不大于300。
管、线束在两物体之间不可避免的悬空时,悬空距离不大于350。如压缩机部位的线束。
管、线束绑扎后,应将多余的扎带平齐剪掉,剪后长度在3-5mm,扎带剪口方向背向观看者。
仓内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发动机仓内线束布置时,遵循隐藏原则,后仓板上的线束严禁沿空调高压管路,涡轮增压器出气管等高温元件进行布置。当线束和空调管路平行布置时,线束应单独固定在高压管路的内侧,避免正视观看者。
左右组合灯下管处管线布置时,当空调带有第二发电机时,第二发电机侧线束借助后围立柱焊接螺栓用钢卡固定在前侧(相对车身方向),滴水管路固定在后围立柱的后侧,另外一侧滴水管路布置在后围立柱的前侧,线束布置在后围立柱的后侧;当无第二发电机时,后围左右两侧均为滴水管路布置在前侧,线束固定后围立柱的后侧。
发电机、起动机等处的电源线应锁止可靠,线束和车身接触点无相对摩擦,如线束、小水管需借助发动机部件进行绑扎,应用双头扎带进行固定,第二发电机的固定线束应距离压缩机底
板在20以上,线束留有合适的运动余量。
电瓶仓内线束应尽量避免和暖风管路绑扎在一起,多余线束尽量布置在底盘处,以免电瓶仓内线束过多。。
暖风管路悬空距离不大于350,接头锁止可靠,无漏水现象,暖风管路与弯头、除霜接头、散热器接头的衔接量不小于30,卡箍在各接头起鼓处内侧5-10的范围内紧固,紧固力矩·m。
车厢内管线分离布置要求
车厢内线束布置应考虑后道工序的施工,线束应避免与顶内饰及其他装置的固定点重叠,
以防安装顶内饰及其它装置时造成线束划伤、损坏;各功能线束应当预留在对应电气件的安装位置。
车内的空调高压管路布置时,高、低压管路禁止相互交错,应平行走至后尾部;空调溢水管路应沿同一管路走至后侧,线束要平顺,不允许和管路相互交叉,当多种线束固定时要先绑扎成束,再将线束尽量绑扎在空调低压管路上。
线束固定时,各支线及主线的固定位置应尽量横平竖直的将线束进行绑扎,
并将线束插排预留在安装的电气件位置。管路固定时,避免折弯现象。
顶子上的管、线束布置时,距离门泵气缸连杆等运动件在20以上。
当管、线束需要穿过线孔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线束外保护层划伤、损坏,过线孔两端要先安装防护胶圈,再涂抹密封胶进行固定。
顶子管、线束在风道内布置时,使用规格相当的扎带把线束紧固在线束固定件上,两个固定点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线束在前后顶的转弯处,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当管、线需要从车顶穿出时,如顶置天然气车辆,线束在过过线孔时,应先将线束穿过后,将过线孔附近的波纹管去除,并用密封胶将线束和密封孔进行密封,以免水从波纹管内流入车厢,管路应距离顶蒙皮在50以上进行折弯,方便车间对过管孔进行密封。
当门泵管路不能避免和线束绑扎在一起时,管路不能和线束交叉绑扎一起,应先将线束绑扎固定完毕后,再将门泵管路绑扎在线束的外侧,保证气管固定扎带拆卸时,不影响线束的固定。
仪表线束布线时,严格按照设计的红色标记位置进行布线,所有的功能线束应预留到位,如是WABCO阀类线束,应将多余的线束剪掉后再压接插接件。除霜器管路应和线束分开,要求管路拆卸不影响线束的固定。
仪表台内的除霜器管路和门泵管路要平缓过度,严禁出现管线路交叉折死弯现象,门泵管路要留有合适的余量,距雨刮连杆机构、离合踏板等运动部件的最小距离在20以上,距离仪表热敏电阻等热源点在100以上。
3.管线布置通用标准
整车气管、暖风管、燃油管等尼龙橡胶管路固定间距不大于400,助力油
管、离合油管等金属管路固定间距不大于600,整车线束固定间距不大于300。
整车管路距离热源点在50以上,线束距离热源点在100以上,整车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