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_心即理_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了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 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 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 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 “心即理 ” 回归。特别是陆九渊 命题的提出, 不仅揭示了 “心即理 ” “主观意志的法 ” 道德形态是作为 的道德自由, 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 “心即理 ” 此, 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 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 履的自主性、 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心即理 ” 一、 的道德形态—— — “主观意志的法 ” “ 道德的观点, 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 从它的形态上 看, 就是主观意志的法”
! " # $ %+(, *
理作为普遍的规范,具有客观必然性,总是超越个 体存在。陆九渊所说的理, 更多的是指社会伦理规范, 相 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规范首先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要求。 “心即理 ” 陆九渊 命题的提出, 使得主观意志获得了客观 性的规定, 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说: “四端 ” 者, 即此心也; 天之所以与我者, 即此心 也。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 ! " # $ %-&0 * 盖心, 一心也; 理, 一理也。至当归一, 精义无 “吾道一以贯 二, 此心此理, 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
& ! ( ) *’ , “存心 ” “保心之 不能移, 邪说不能惑。 ” 的目的就是
遍就是所谓实体, 实体即人的公共本质, 即共体或普遍物。 “伦理性的东西不像善那样是抽象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 而是强烈的现实的。 精神具有现实性, 现实性的偶性是个 人”
& % ( ) *%-. ,
, 只有从实体性出发才能扬弃其抽象性, 复归于
! " # $ %&’( ) &’’ * ! " # $ %.&/ * “宇 难, 天覆地载, 春生夏长, 秋敛冬肃, 俱此理。 ”
宙之间, 典常之昭然, 伦类之灿然, 果何适而无其理也。
! " # $ %+(’ * 学者之为学, 固所以明是理也。” 正因为如此, 人莫
“此理 ” “此理充塞宇宙, 能逃脱 即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谁
! " # $ %&"& * ” 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在陆九渊看来, 世间万事万
入客观的内容,把内在于主体的个体意识与外在的客观 之理同一起来,社会的普遍要求才能化为个体的具体行 为。尽管陆九渊确立了心本体,但是心绝不能隔绝于理 “四端 ” “心即理 ” 之外。陆九渊在孟子 说基础上提出 的道 德哲学命题, 是对心与理关系的总体概括。 与心相对的理,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陆九渊所 “超出个人主观精神的范围, 说的理, 具有某种客观精神 的色彩 ”
。整个宇宙都充满理, 它的存在不依人是
“此 否认识它而转移, 更非人可以主观随意地杜撰出来。
! " # $ %&,- * 理塞宇宙, 如何由人杜撰得?” 可见, 陆九渊对理的
界定, 首先是承认理的客观性。至于理的内容, 在陆九渊 “人为学甚 看来, 理既是自然法则, 又是社会伦理原则。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 “但是精神不是 且它只有作为精神本质才是伦理的。 & % ( ) *%-. , ” 单一的东西, 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 这种普
九渊所说的良心实际上就是人之本心,在生活中往往会 蔽于外物而导致良心的泯灭。因此,必须有一个使个体 回归自己伦理性实体的内在精神力量的参与,才能使个 体成为伦理性存在的现实性。陆九渊因此提出了“自存 “简易工夫 ” “敬此心之存, 本心 ” 的反省内求的 。 则此理 ” “只 ‘存 ’ 自明。 一字, 自可使人明得此理。 此理本天所以 与我, 非由外铄。 明得此理, 即是主宰。 真能为主, 则外物
! - # $ %--- ) --" * 中解放出来 ” 。因此, 陆九渊的主观之心必须注
为人的精神在追求外在事物时, 到死也会劳攘纷乱, 只有 收拾精神在内, 将外事物理内化于心, 自作主宰, 才能真 “万物皆备于我 ” 正体会 的精神自足与完满。 其二, 心通过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外化而显现理的过程。 满心而发,
!"
!"#$%"
来自百度文库
“心即理 ” 陆九渊 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杨简为他断了是非,然后又向陆九渊请教。陆九渊以该 “闻适来断扇讼, 事为例, 说: 是者知其为是, 非者知其为 “简发本心之问, 非, 此即敬仲本心。 ” 杨简恍然大悟: 先 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 之无所不通。 ”
! " # $ %".( * 能逃之。顺之则吉, 违之则凶。 ”
“四端 ” 陆九渊认为仁义礼智 就
是本心,是人生而具有的道德之心。当道德心在作某种 价值判断时,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完全是自我作 “忽省此心之无始末 ” “忽省此心之无 主。杨简由此而 与 “忽省此心 所不通 ” ,实则把心当做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之无始末 ” ,是指此心在时间上的无恒性;而“忽省此心 之无所不通 ” , 则是指此心在空间上的无限性, 心有了超 验的品格。 陆九渊把心界定为个体之心,此心已不仅仅是思维 的器官, 更重要的是指道德实体。举凡人的道德原则、 规 “仁义者, 范、 标准无不囊括于人心之中。 人之本心也。 孟 ‘存乎人者, ‘我固有之, 子曰: 岂无仁义之心哉。 ’ 又曰: ” “仁即此心也, 非由外铄我也 ’ 。 此理也。 求则得之, 得此 理也。” 陆九渊不是在外在的客体中, 而是在内在的主体 中找到了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既然存在于人之本心之 “义理之在人心, 中, 因此, 世间一切力量都无法改变。 实 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 ”
! " # $ %& ) . * 之。 ”
心与理不容有二,是说不存在心之外独立存在的 “我固有之, ‘万物皆 理, 此心此理, 非由外铄我也。故曰:
! " # $ %. * 。 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此吾之本心也 ”
体现普遍性的道德法则的理莫过于心的主观意志的自 然流落, 二者的直接同一, 使普遍之理向个体之心内化, 从而转化为主体意识的内在要素,个体之心开始获得客 观性的品格,心与理的直接合一在主体意识中具体化为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 心即理 ” 命题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含义, 其一是理 “ 收得精神 向心的内化, 即主观意识的自我同一或内化。
!""#$ %! 与客观的统一。真实的良心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主观独 “良心 ” 自的良心, 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陆九渊所说的 “将以 已扬弃了形式的主观性, 而进入真实的良心视阈。 保吾心之良, 必有以去吾心之害。 何者? 吾心之良吾所固 有也。 吾所固有而不能以自保者, 以其有以害之也。 有以
& ! ( ) *.+" , 害之, 而不知所以去其害, 则良心何自而存哉?” 陆
。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 道
“主观意志的法” “意志承认某种东西, 德的形态就是 , 并且 是某种东西, 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 而且意
& % ’ 0 4%%% 2 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 ” 。 也
就是说, 意志是主观性的, 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 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 而与普遍的客观
江西社会科学 !""#$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心即理” 陆九渊 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吴凡明
“心即理 ” 陆九渊以 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 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 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 “心即理 ” “主观意志的法 ” 而社会伦理。 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 的道德自由, 而且 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 “心即理 ” 此, 陆九渊 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 不是制裁而是自愿, 它是推动人们 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 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心即理 ” & 关键词 ’ 陆九渊; ; 道德哲学 &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3)3""# ) (江西吉安 吴凡明 0 %#/1 — 2 , 男,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 " # $ %&.& * ” 在内时, 当恻隐即恻隐, 当羞恶即羞恶。 陆九渊认
“仅 但是, 如果道德之心仅仅停留在主观意志层面, 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
! - # $ %-&+ * “意志的主观性这一整个规定是 上的东西 ” 。因此,
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作为主观性也必须具有客观性。… …我们叫做主观性的这种意志的定在,与自在自为地存 在的意志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意志为了成为自在自 为地存在的意志,必须把自己从纯粹主观性这一片面性
! + # $ %-,. *
物, 无不由心而发, 依心而存在。 由心所发之理, 完全是心 的外化所显现及展示之理, 这一过程实道德践履的过程。 综上所述,陆九渊通过对道德本心的个体化意义的 赋予,揭示了个体之心的自我规定,彰显了道德意志的 主观性。也就是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意志,而理则是超 “法 ” “心 越个体的客观性存在, 具有普遍必然的 的意味。 即理 ”是以理向心的内化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使心获 得客观性的内容,由纯粹的主观性的片面性中解放出 来。而内化于心的理又通过心的外化而显现与展示,道 德意识在道德实践中获取一般规范的客观的形式。理融 !"#$%"
& ! ’ 0 4))) 2 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 意志不仅是一种自我规定,
而且是一种特殊规定。从意志的特殊规定出发,陆九渊 “尽我之心 ” “我 ” 要求 , 心完全听命于 的主观意志。这种 “尽我之心 ” 似乎抽去了客观普遍的理的规定性, 而完全 呈现为个体的主观性。正是由于道德意志是主观性的自 我规定, 因此, 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过问的。 于是,道德意志是完全自主与自由的,特别是在进 《年谱 》 行道德判断时, 完全是自我做主。 记载, 乾道八年 (%%1! ) “如何是 , 陆九渊路过富阳县, 学生杨简向他请教 “恻隐, 本心 ” , 陆九渊说: 仁之端也; 羞恶, 义之端也; 辞 让, 礼之端也; 是非, 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 陆九渊再 三解释, 杨简还是不明白。这时, 有卖扇子的人来投诉,
(主观意志 ) (客观的普遍规范 ) 合于心 , 心外显为理 , 心 与理相即而不相离。 “心即理” 二、 的伦理本性—— —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 心即理 ” 探讨陆九渊 的道德哲学意义, 首先要解决 的理论问题是如何把握伦理的本性。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已 “伦理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 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而
“偶性 ” 现实性。 所谓抽象性, 其表现就是伦理实体中作为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 的个人, 也就是个人的主观性。 作为 一” 的精神使得个体与伦理实体达到统一, 从而克服了作 为偶性的个人的抽象性, 伦理实体也就有了现实性。 伦理本性上是一种普遍性精神本质,是单一物与普 “心即理 ” 遍物的统一。陆九渊 的伦理根源与本质力量, “偶性 ” 是作为 的个人对自己普遍本质的认同与归依。陆 “心即理 ” “尽 九渊的 将心一再地界定为个体之心, 要求 “尽我之心 ” 我之心 ” 。这里, 所强调的是个体之心的特殊 “偶性 ” 性, 若如此, 展现的只是作为 的个体的主观意识, 没有达到与伦理实体, 即公共本质的统一。因此, 道德之 心所呈现的个体的道德意志自主与自由,还只是作为 “偶性 ”的个人的道德意志,必须兼有普遍性意义,才能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 达到与伦理实体的统一。 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南海 北海有圣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
&% ’ 0 4%%% 2
“心即理 ” 的东西相关联。 从道德的形态来看, 陆九渊 命题 就是把主观意志的心与普遍的客观之理看做直接合一 “心即理 ” “主观意志的法 ” 的, 的道德形态就是 , 即主观性 与客观性的统一。 “心只 从陆九渊对心的规定来看, 心是指个体之心。 是一个心, 某之心, 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 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 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 若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