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于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并且指导现代移民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湖广填四川移民是指明清两代,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迁徙的大规模移民现象。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因素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很多湖广地区的农民为了生计,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四川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相对丰富,对于重金属、冶炼等行业来说,四川地区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政治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战乱频繁,许多湖广地区的人民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许多明朝官员、知识分子为了避难,也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自然灾害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之一。
在明清两代,湖广地区经常发生水患、旱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流失,而四川地区则相对来说自然灾害较少,因此很多湖广地区的人民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过程可以分为组织、迁移、安置三个阶段。
组织阶段。
在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有一定组织和规模的。
一方面,地方官员和地主豪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经常组织移民到四川地区,乡绅、经商者等也常常组织移民到四川地区以谋求利益。
一些宗教组织、文人等也经常发起移民活动。
迁移阶段。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迁移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江河谷直接南下;另一条是由湖南向西经贵州进入四川。
在迁移过程中,移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地理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移民都是步行、乘船等方式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防备盗匪、土匪等的袭击。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到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出现了大陆向台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1662年郑成功为收复台湾, 所带领去台湾的军队人数即达3. 7万人, 后来还有陆续到来的士兵和自由移入的劳动人民, 总人数达12万余人。
在荷兰殖民者投降后, 郑成功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 从事垦荒, 以备军粮。
同时还派务田能手杨英到台湾原住居民村社中传授生产技术, 加速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开发和吸引了大批由大陆而来的移民。
清朝统治初年, 又在沿海一带实行“迁界令”, 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民郑成功却“驰令各处”, 尽力收容, 全移台湾。
从清康熙元年( 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的郑氏时代, 移入台湾的汉族居民约在25万左右。
而人数最多、对台湾人口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移民高潮。
虽然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 将郑氏官兵及眷属遣送回大陆, 而对过去移居台湾的各省移民可听任自愿, 但自动返回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台湾开发的局面早已打开, 人们对到“人口稀少, 地利有余, 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开荒垦植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居住在人多地少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 则更具强大吸引力。
虽然清王朝一再严刑苛法, 禁止偷渡, 但为求谋生的大陆民众却蜂拥而至。
据清史所记,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时台湾的汉族居民为: 666040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为: 845770人; 乾隆重四十七年( 1782年) 为: 912920人, 到嘉庆十六年( 1811年) 时, 台湾汉族人口已达2003861人。
这些汉族人口数量的增加, 既有自然的增殖, 亦有移民的增加, 但主要是移民的增加。
在这些众多的汉族移民中, 据《台湾府志》所记, 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 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 1%, 其中泉州为44. 8% , 漳州为35. 1% , 汀州、福州、龙岩等地为3. 2% ; 粤籍移民次之; 来自嘉应、惠州、潮州的约占汉族人口的15. 6%; 来自大陆其它省份的约占1. 3% 。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自古以来,人类迁徙就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例外,湖广填四川移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一现象始于明朝,一直持续到清朝。
本文将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背景。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湖广人迁徙到四川?明朝时期,四川一直是一个较为贫瘠的地区。
加上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四川的人口大量减少。
这也导致了四川的土地空闲、资源丰富。
同时,湖广地区则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经济发展较慢,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很多湖广人开始向四川迁徙,以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同时也可以开发四川的资源。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湖广移民们需要组成一个队伍,由队伍中的领袖负责执行整个迁徙过程。
其次,他们需要征集到足够的资金和物资,以便在途中生存。
在启程之前,湖广移民们通常会在道路旁边搭建帐篷或简陋的房子,休息和准备途中所需的物资和资金。
他们还会招募更多的移民,以便解决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行程中,湖广移民们需要通过山路、河流、沼泽等各种地形,寻找适合过去的路线。
尽管这条路线通常被视为危险和困苦,但湖广移民们仍然决心前行。
湖广填四川移民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意义?首先,它扩大了四川的人口数量,使得这个人口稀少的地区变得更加繁荣。
其次,它带来了湖广地区的人才和技术,促进了四川的发展。
最后,湖广移民们的开拓和耕种,大大提高了四川的土地利用率。
总之,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带来了财富、资源和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奋发进取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人大规模迁徙到四川地区的历史事件。
这一迁徙现象不仅在四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迁徙原因、迁徙规模、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尤其是湖广一地,积极参与了抵抗清军入侵的抗清斗争。
清朝建立后对湖北、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造成了湖广一带社会经济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口的减少。
由于清朝实行了“分省经济”,四川作为国库重地,成为了清廷收取财政的重要地区。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南、湖北民众大量迁移到四川寻找生计。
二、迁徙原因1.战乱逼迁:湖北、湖南地区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重重的战争压力下,为了逃避战乱,他们选择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
2.经济因素:四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对于湖广人来说,迁移到四川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3.政治因素:清朝在湖北、湖南一带镇压严重,湖广人民为了躲避清军的迫害,选择迁移到四川等地避难。
三、迁徙规模湖广填四川的迁徙规模庞大,据史料记载,只在明末清初10年间,湖南流亡四川就达到了100万人之多。
据称这些湖广移民深入四川,有的甚至迁移到了西部边疆地区。
湖北人也有大量移民到四川地区。
这一批移民大都来自农村,在西南地区开垦土地,经营农田,在四川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广移民聚居点。
四、影响1.农业发展: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四川地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湖广移民深耕细作,大规模开垦土地,推动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经济繁荣: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技术,为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广移民大举经商,使得四川地区的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3.文化交流: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湖南、湖北文化与巴蜀文化得以交融。
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与川渝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历史中的难民与移民问题
中国历史中的难民与移民问题难民与移民是当今现实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背景。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民因为各种种种原因离开了家园,不断迁徙、寻找新的安身之所。
这些难民与移民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演进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起源于秦朝的戍边制度使得我国历史上的流亡与迁徙开始多起来。
边疆将军及边关官员让大量百姓远离火器, 根据《农业训诂》记载"仓皇迁徙者…百姓震怖…或夜间逃匿未归。
"这些迁徙还是保持着边疆的稳定和不断的补充人口,但最终导致了军阀割据,以及各地文化的分裂和变异。
同时在随后的漫长历史中,战争的频繁和灾难的不断发生都导致了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
封建初期,游民富裕起来,引起了封建贵族和朝廷的警觉,于是“徭役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不仅如此,边界地区的土地频繁易主和多元文化交流,也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迁来迁去。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由于较为稳定的时代,不再有惊天动地的扭曲事件发生,人口流动的原因转变为了政治原因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有大批人民由于政治动荡和军阀纷争而迁居他处。
唐朝时期,唐太宗平定内战之后,开始提倡外交,引进新的文化和技术,并开始推行变法,以改善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
这使得许多外国商人和外籍知识分子来到唐朝,为唐朝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到了元代,从内蒙开始的游牧民族社会逐渐向中原迁徙。
由于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社会的文化差异,也使得许多少数民族从西南向中原迁移。
特别是在元代,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渐渐紧张,甚至爆发了许多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人的大规模迁徙,此时蒙古自治区已经覆盖了四分之一的中国国土,并对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正是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了流民最多的时期。
明朝时期引入了仁政中兴,对于贫苦百姓也是有所照顾的,但是明朝时期的法度却非常严苛,对于社会上的人口流动有很多限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移民的原因、移民潮的过程以及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社会经济;影响一、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灾害因素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的推动。
灾害因素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等。
这些灾害导致了当地农民生计困难,生活贫苦。
与此四川地区常年以水旱灾害著称,但其灾害频率相对较低。
湖南、广东地区农民面临灾害后,选择离开家园来到四川地区,希望能够在那里寻找到更好的生计机会。
政治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南明政权的建立与清朝的灭亡,使得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相对来讲,四川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民生相对有保障。
一些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选择离开家园,来到相对较为安定的四川地区。
三、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过程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分别是明末湖商入川阶段、中期广商入川阶段和清初大规模湖广入川阶段。
在明末期,湖南商人开始向四川地区扩张。
这些湖南商人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丝绸、竹木、药材等贸易活动,带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在明末清初期,广东商人开始涌入四川地区。
广东商人擅长刺绣、织锦等手工艺,带来了四川地区的手工业繁荣。
广东商人还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丰富了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涌入四川地区。
这一移民潮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两类。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者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一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于两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以深入挖掘移民历史的背后故事,揭示移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背景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主要发生在清朝晚期至民国初年,当时湖北、湖南、广东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不足,社会经济压力较大。
与此四川地处西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成为吸引外地移民的重要地区。
大量湖广移民纷纷涌入四川,成为了当地的新移民群体。
二、湖广移民的途径和方式为了躲避战乱、逃避生活压力,湖广移民选择了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入四川地区。
其中包括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
水路是指通过长江水系,利用船只运输的方式来到四川,而陆路则是指通过陆上贩易、聘请长途运输队伍等方式来到四川。
在四川,他们多选择集结成村,寻找适合的土地或者做小生意,期望能够在这里获得新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三、移民对四川社会的影响湖广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四川带来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加强了当地的人口基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移民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丰富和改变了四川的社会风貌。
移民也为四川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做出了贡献,带来了新的衣食住行方式和生活理念。
四、移民对湖广地区的影响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对湖广地区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移民的出走减轻了当地社会的压力,缓解了湖广地区的人口过剩问题。
湖广移民的流出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加速了湖广地区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移民也将湖广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新的地方,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五、移民的故事和价值每一个移民背后,都有着一段深刻的故事。
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土地,展开了艰苦的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坚毅与顽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人口迁徙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文化的传承史。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冬季联赛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代人口迁移史实秦朝“徙天下富豪于咸阳”,移民十万戍五原、云中和五岭地区。
西汉移民充实关中,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及新疆中部屯垦移民。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人民向南迁至长江流域或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
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充实劳动力。
两晋南北朝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被迫大规模迁移至江淮流域。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人口南迁大潮继续,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等同北方。
两宋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
元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明朝徙江南百姓于凤阳,迁山东民众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
清朝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设“招垦局”,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
同时,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等方面的需要,统治者的移民政策也主要是将人口往政治中心或北方边疆地区迁移。
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使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量迁徙。
元朝时期,长江流域的战乱再度迫使人口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南方的开放,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南北放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解析】从表格中各个朝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移民与难民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移民与难民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战时移民和难民成了当时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在战乱中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流离失所。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来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移民与难民问题,展示他们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激烈对抗的战争。
然而,战争的蔓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日本侵略者的火力压制下,无数的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战时移民和难民。
中国战时移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迫因战争而迁徙的群体,另一类是被日本侵略者驱逐或压迫的人。
无论是哪一类,战时移民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丧失了正常的生活条件。
战时难民则主要是那些逃离战区的人群。
许多城市和乡村成为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
难民们被迫背井离乡,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然而,连续的战争使得难民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饥饿、疾病和不安全的环境成为他们的日常。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充斥着流离失所的难民,社会秩序被彻底打乱。
因为战争的原因,大部分移民和难民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找庇护所。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他们只能在城市的角落或是野外建立临时的避难所。
这些避难所充满了人们的哀叹和苦难,成为了一个个痛苦的见证。
生存的困境和心理的煎熬让无数人饱受折磨,许多人因此丧命。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一些战时移民和难民不得不以参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参军抵抗日本侵略者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战时移民和难民们利用自己拥有的力量和知识,为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战场上像勇士一样抵抗侵略者,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工厂后方,他们都在为保卫家园而努力。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移民和难民是整个国家的一道风景线。
虽然他们经历了痛苦和艰辛,但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不可忽视。
他们的生存和抗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和铭记。
本文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移民与难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加重。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移民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移民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移民问题的起因中国的移民问题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鸦片战争。
当时,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放了许多海港城市和内陆地区,这导致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他们开始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的人民作为奴隶和劳动力。
这不仅使得外国的移民进入中国,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境内的移民浪潮。
然而,移民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它也与文化以及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的社会环境给移民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移民问题的发展中国民众的大量移民活动开始在19世纪末期时期恶化。
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极端的、重要的和有组织的移民事件,大规模的移民群体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灾难、战乱和农业危机,使得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已选择离开原来的家园。
此外,移民问题还是中国内部矛盾的反映。
以国家行政区划为例,中国的多个省份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诸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移民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还经历过大量的战争、动乱、天灾等,大规模的流离失所也使得移民问题突出。
例如,1931年至1936年期间,长江流域巨大的洪水和旱涝灾害,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移民潮流,移民总数超过2000万。
这些移民通常是以中国南方的贫困农村的居民为主体,流向内地的更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和南京。
三、移民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移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文化和教育等。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人口流动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人口流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历史上的移民与人口流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古代的战争征服和迁徙,到现代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人口流动既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人口流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移民与人口流动在古代中国,移民与人口流动主要是由战争、灾害和经济因素引起的。
战争征服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大量的人口被迫迁徙到战乱较少的地区,从而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除此之外,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也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
受到灾害影响的地区的人口往往会选择迁移到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流动。
古代的中国农耕文明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若是不育或者生产力低下,人口就会迁徙到其他土地丰富的地方。
二、近代移民与人口流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在国内战乱和外国侵略的背景下,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与人口流动。
清末民初的中国,经济和政治形势动荡,战争和外国势力的侵略使得大量的中国人选择离开祖国。
其中,华侨移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华侨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等地,他们通过劳动和经商,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且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也推动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将成为吸纳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种农民工潮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但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移民与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移民与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移民和人口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中国古代移民述论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是指对中国古代移民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移民是指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搬迁到新的地方居住的过程。
原因可能包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寻找新的谋生机会、逃离战乱或灾害、完成国家调动任务等。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移民和人口迁徙。
在中国古代,民族移民是指各民族之间的迁徙,这主要发生在那些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族交流的地区。
例如,在中国古代,西域地区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民族交流史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迁徙频繁发生。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主要发生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是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迁徙。
人口迁徙可能会对迁徙地区和迁出地区造成影响,例如,人口迁徙可能会导致迁徙地区人口的增加,同时也可能导致迁出地区人口的减少。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还研究了中国古代移民的社会经济影响。
例如,移民可能会带来新的劳动力和资本,促进迁徙地区的发展;同时,移民也可能带来新的文化和技术,丰富迁徙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但是,移民也可能带来社会冲突和文化冲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还研究了中国古代政府对移民的政策和管理。
例如,中国古代政府常常会通过调动劳动力、安置流浪人口、规范移民流动等措施来管理移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移民述论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民族移民、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影响、政策和管理等方面。
这个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的规律。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有四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潮。
这些大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原因两方面探讨这四次大潮。
第一次大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那时中国正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经济和自由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
这些移民人士寻求更好的生活,包括在橡胶种植园、矿山和港口工作。
虽然许多中国移民在东南亚找到了工作和经济机会,但他们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歧视。
第二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革命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这些战乱和政治动荡的中国人寻找安定的生活和商机,纷纷选择了东南亚作为新的家园。
许多中国移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还在当地社会中保持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吸收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华裔文化群体。
第三次大潮发生在二战之后。
中国战后的经济困难和内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中国内地的人们纷纷逃离贫困和战争,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此时再次选择了东南亚作为移民目的地。
这一次的移民大多从事劳务和小商业,为东南亚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次大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人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投资和创业,寻求更多商机,并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这一次的移民潮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从移民的原因来看,经济上的追求、安全和战争的逃离是主要因素。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随着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是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
由于中国经历了一些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如颁布土地法和长期的战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
一、明清时期的移民现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长期政治不安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
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战乱和灾难导致了日益增长的贫困和饥饿,人口不得不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是明朝南迁和清朝平定中国之后的著名“移民制度”,这是两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二、明清时期南迁现象明朝的南迁是由纵横家王阳明所提倡的一种思想,即将人的思想和生活扩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以此达到理想乡的境界。
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严重缺乏土地和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物质文化问题。
以明中期和晚明时期为例,大批农民南下寻找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带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不仅丰富了南方民间文化,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清朝的移民制度在清朝,移民是被政府大力推动的。
通过皇家布告,官民居住于新开发的土地上,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移民官员的挑选和建立新的行政机构,清朝能够更好地管理新领土和促进经济。
四、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影响大规模移民现象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在经济领域,移民为新开发的区域带来了新的资源和技能。
他们开发了新的土地和资源,使当地的经济逐渐繁荣。
在文化领域,移民把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其他地区,这导致了国家文化的逐步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移民现象之一。
这个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更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移民现象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但它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品质。
浅谈中国新移民
对中国新移民的原因的研究提要: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拨移民高潮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已成愈发汹涌之势。
本文通过对中国移民的历史追溯,以及对新移民概念、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新移民的原因。
关键词:引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
中国的移民古已有之,根据史料,中国的移民始于商朝,以后各朝代都有不多或者不少的华人由于经商、逃难、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
明代永乐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吸氧后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游大量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七十年代末,中国发生了一次以偷渡的方式和下层劳工为主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到了十九年代初,中国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以洋插队和留学生为主。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以下简称PR)或国籍。
正文:(一)概念《辞海》对移民一词的解释是:(1)迁往国外某个地区永久居住的人:(2)较大的极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实际上,在汉语中,“移民”一词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在本文中,移民取名词之用法。
对于移民的类别,目前存在许多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分法。
按照迁移的医院,可分为自愿移民和被迫移民:按照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一面呢:按照迁移的性质分,可分为劳动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
新移民现象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以合法的方式和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以富人或明星等非富即贵群体为主题,前部分带走的是其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后部分人带走的是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然后取得外国国籍并定居的这样一种现象。
其中前者我们称其为技术移民(靠申请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语言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申请移民),后者我们称其为投资移民(具有一定资产,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工商业经营或管理经验的人士,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住权)。
中国历史移民事件
中国历史移民事件
哎,说起咱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移民大事儿,那可真是波澜壮阔,跟看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晃悠。
想当年,秦始皇修长城,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地往那荒凉地界儿走啊。
那时候的人们,心里头那个滋味儿,估摸着跟喝黄连水似的,苦啊!但为了国家,为了子孙后代,他们还是咬咬牙,踏上了那条不归路。
这,就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和担当。
再往后说,到了清朝那会儿,有个叫“湖广填四川”的大事儿。
那时候的四川啊,因为战乱和天灾,人丁稀少,田地荒芜。
朝廷一看,这可不成啊,得想办法让四川热闹起来。
于是,就下令让湖广一带的百姓迁移到四川去。
这一路上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知道有多少辛酸泪。
但到了四川一看,嘿,这地儿还真不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
于是,大伙儿就在这儿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慢慢地,四川就又热闹起来了。
还有啊,近代史上的“闯关东”也是一段传奇。
那时候的山东人,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纷纷踏上了前往东北的路。
他们带着一家老小,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就这么一路往北走。
路上啊,有哭有笑,有苦有甜。
但到了东北一看,嘿,这地儿真是个宝地啊,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于是,大伙儿就在这儿开荒种地,建房子,慢慢地,东北就成了山东人的第二故乡了。
这些移民大事儿啊,虽然过程艰辛,但结果都是好的。
它们不仅让咱们中国的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了,还让各地的文化、习俗、技术都得到了交流和融合。
所以说啊,咱们中国人啊,就是有这么一股子劲儿,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挺过去,还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
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也十分漫长丰富。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不同国度。
而到了近现代,海外华人更是在各个国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本文将探究中华民族移民与海外华人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进行全方位的描绘。
一、古代中国移民在古代,中国曾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尽管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但整体上并不具有很强的移民意识。
不过,古代中国的一些边疆地区和海洋贸易区域,仍有大量人口的迁徙和移民。
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向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行移民。
其中以与罗马帝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上的移民最为突出。
随着唐、宋等朝代的兴起,中国的移民潮更加强劲,此时的中国人已经在鸦片战争后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和各地方的华人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航道等更是开拓了更广泛的跨境移民机遇。
二、移民热潮的初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饱受列强摧残的中国政府外因力量弱化,却内部存在强烈的地域不平衡和阶层矛盾,尤其是前期的百家争鸣思潮和现代化的传入,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也加速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浪潮也带动了大量的中华民族走出国门,寻求生计和发展的机会。
最早的一批移民往往是受聘于西洋企业的翻译和劳工。
当时的一个瞩目问题就是,由于中华语言的特殊性,对于翻译的要求十分苛刻,这才在西洋社会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华人社会。
这个社会由于聚集在一起,很快建立了华人协会等组织,逐渐形成了华人的社交网络,后来成为华人社团的代表性组织。
在中国,移民的留学生和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也成为了发展海外移民大势的关键力量。
这些人在国内寻找不到发展机会,于是纷纷前往外国留学,或创立自己的企业,在各国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上有所表现。
可是,由于移民热潮的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首次到海外开展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走在完全不同的路,遇到了很多阻碍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姓名:申国营班级:美术学五班学号:101014165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
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
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
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
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
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
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
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
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
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
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
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
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
(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
(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
从商、周都城以及绝大部分诸侯国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为又一突出特点。
那么,在人口分布比黄河中下游稀疏得多的其他地区内所发生的移民运动,因人口规模小,空旷地更多而谋生容易,其迁移规模、迁移距离理应比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要小要短,而且更为繁杂无序。
2、秦统一到宋朝由北向南的移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加强了对人口这种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的管理。
于是,有关人口运动的记载,秦及以后各朝日益丰富、详细,移民运动也随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移民运动频繁而复杂。
在西汉,关中地区有关东迁入关中和关中向外迁移的移民,西北地区有汉民族的徙边屯戍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徙,东南、西南、东北也都有移民运动发生。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原民众纷纷外逃,大致有七个迁移方向:益州、荆州、江东、幽州、辽东、鲜卑、交州。
而河陇一带的羌族则内徙关中等地,参与逐鹿中原。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为了巩固其政权,相互掠夺交界地带的汉族和羌、氐等族民众,强制向冀州、江东、益州迁移。
西晋统一时期,中原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慕化”降附,请迁内地,与部分从南方返迁的汉族民众一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魏晋时期,东北的鲜卑族一批又一批迁到了西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推动了北方人大批涌向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
南移潮一直持续到刘宋。
在北魏与齐、梁、陈南北对峙之世,江、淮一带民众又多被掠北迁,孝文帝的改革也促使一些避难江东的中原士族相率慕化北归。
北方和东北边外的匈奴、鲜卑、高车、柔然,西北的氐、羌等族一批又一批迁入中原。
而已居内地多年的各族民众又由于种种原因,在内地来回迁徙,或返迁边疆。
唐朝前期,因隋末动乱而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
“安史之乱”使中原大地再次成为主战场,人口大量迁出。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一次又一次促成北方民众南迁。
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
从上述列举中,已经可见这个时期移民次数之多。
那么,哪些移民是主流移民,代表了时代的特征呢?谭其骧先生在总结“永嘉之乱”以后的人口迁移特点时明确指出:“南渡乃是正流”。
其实,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人南迁为主流移民,被虏北迁和慕化北归的移民难以与之相比,就是秦汉和隋唐两宋的所有移民中,北人南迁也是“正流”,其他移民都只是支流。
此为学术界之共识。
由北向南的迁移,是从西汉末年开始的,基本结束于南宋,持续了一千多年。
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南迁,两宋之际的南徙,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三次。
每次又可分为若干阶段,高朝起伏。
移民规模之大,可从西晋永嘉之后九十万人南迁、南方六人中有一个为北方移民,以及靖康之乱造成五百万人南下窥见一班。
移民迁出地几乎包括今北方各省,又以黄河中下游之河南、山东、陕西为多。
这些移民在一千多年里沿着相同的迁移路线,迁入了上至四川盆地,下至江东的长江流域,下游的江东又为主要迁入区。
还有一些北方移民一直南迁到了岭南。
3、元明清时期由东向西的移民较之此前和以后的移民运动,有关这个时期的研究比较薄弱。
尤其是一些着名的移民运动(如两湖移民)因官方文献的严重缺载,研究进展缓慢,已有的成果与其实际地位很不相称。
因此,这里不得不较多地引述文献来考察主流移民的特征。
(1)《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记载了明朝十几次移民的情况。
洪武三年(1370)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
”〔洪武四年(1371)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徙泽、潞民无产业者垦河南、北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
”洪武年间,还曾“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
”“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
”“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以实京师。
”永乐元年(1403)八月,“徙直隶江苏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实北京。
”永乐二年(1404)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
”永乐年间还“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
”从这些记载看,明代移民集中在洪武、永乐年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向南北二京和朱元璋故乡凤阳迁移的内聚型移民,一类是自狭乡到宽乡的开发型移民,一类是戍边卫所移民。
其规模在数万和数十万之间。
其中,“洪洞移民”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
它实际始于金朝天辅年间。
金太祖定山西后就曾徙其实上京。
而明初洪武、永乐年间为其高潮所在。
前述洪武九年、二十一年、永乐二年、三年、十四年之山西移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山西移民多出自晋中与晋南的太原、平阳、泽州、潞州、辽州、汾州、沁州等府,主要迁往北京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
由于政府的移民机构设在平阳府洪洞县,移民在此办理迁移手续,出发前往各地,于是相沿成语,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目中故乡的商标。
永乐以后,“洪洞移民”便基本结束了。
从其高潮看,持续了近五十年。
向云南的移民也较突出,主要形成于洪武年间,以卫所军人及其眷属的身份出现,移民数量近百万。
(2)当明朝政府有组织地进行上述移民时,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也在展开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
民间广为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谚就是对它的称誉。
一个“填”字突出了它的地位。
由于这场移民运动的主体为社会下层民众,迁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边陲,故《明史》、《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对其严重阙载。
族谱和地方志成了我们认识这场移民运动基本情况的主要依据。
笔者据此进行的专题研究获得如下认识。
这场移民运动分迁入两湖和迁出两湖两个部分。
迁入的过程发端于唐代,真正形成声势则是在元末,结束于清中期。
其间高潮迭起,元末明初的移民最为壮观。
民国二年《胡氏族谱》卷一五分合修谱总序有这样一段描述:洎乎元明革命,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遑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雄案:西陵峡〕,其奔流放肆大〔雄案:原文如此〕,南合湘、沅,北会汉、沔,其势益涨。
而其源则固同发于岷山也。
永乐到明末农民起义之前的两百多年迁移比较平缓,持续不断。
明末农民起义后,再次把迁入两湖推向高潮。
魏源在其《湖广水利论》中言: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
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
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迁出两湖的过程比魏源的了解要早得多,两湖在元代就有了向四川的移民。
魏源了解的只是迁出过程的最大高潮期。
另据民国十九年《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九功亮公传记载:四川经明季流贼之乱,杀戮惨酷,居人死亡殆尽。
川东各属尤空旷,草蓬然然植立,弥山满谷,往往横亘百数十里无人烟。
康熙中,地方既敉平,大吏乃招两湖商农实之。
荆楚间人前往懋迁及占籍者,所在多有。
同书卷首序又称:清雍、乾间,湖南北人率溯江西上,徙家受田,不数传蔚为大姓巨室者,所在皆者。
到道光、咸丰年间,迁出也进入了尾声。
从迁入和迁出最大移民高潮的时间看,两个过程存在明显的相继性。
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非常鲜明。
迁入今湖南、湖北的移民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贵州、山东、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山西、福建、广东等十四个省区。
黄河流域和岭南的移民约占移民总数的10%,长江流域占90%。
而上游四川、贵州移入者也不多,绝大部分长江流域移民来自中下游的江西几省。
其中,江西又占长江流域移民总数的90%。
这些江西移民集中迁自开发程度高的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区。
两湖向外移民其迁入地有四川、陕西(陕南汉中、安康地区)、贵州、云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等八省。
向长江下游三省的移民只是一种回流,规模很小。
上游的四川、陕南、贵州、云南才是主要迁移方向,四川迁入的移民又最多。
因此,两湖移民运动在地理上主要表现为长江流域内的由东向西迁移。
如果再考虑到两湖向四川等省移民的同时,江西、安徽等省移民也向西延长了迁移路线,而且在迁入四川的十几个省移民中,以两湖为主体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些背景因素,完全可以说,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反映了长江流域内的迁移大趋势。
(3)在清朝不仅长江流域移民频繁,关东、口外、台湾等边疆地区也开始成为移民的热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