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的向量法(四)——求点到面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 3
五、 利用向量的投影 :
根据三垂线定理易证 A 1 C ⊥平面 A B 1 D1 , 将
CA 1 、 B 1 A 1 看作两个向量 , 不难得到向量 B 1 A 1 在
三、 利用棱锥的体积相等 :
解法三 : 根据题意 , 有 V A - AB D = V A - A B
1 1 1 1
向量 CA 1 上的投影就是点 A 1 到平面 A B 1 D1 的距 离.
A D1 = ( - 1 , 0 , 1)
设平面 A B 1 D1 的一个法向量 n = ( 1 , y , z ) , n ⊥A B 1 n ・A B 1 = 0 y+ z =0 则由 ] ] - 1+ z=0 n ⊥A D1 n ・A D1 = 0 ]
y= - 1 ∴ n = ( 1 , - 1 , 1) z=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解 法 探 微
即点 A 1 到平面 A B 1 D1 的距离为
3 . 3
37
3 . 3
一、 用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
由于要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要求点与该 点在平面内射影间的线段的长度 . 因此 , 只要找 到该点在平面中射影 ,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 解法 一 : 连 结 A 1 C1 交 B 1 D1 于 O , 连 结 方法四 证明 : 如图 ( 7) 连结 PD
而 A A1 = 1 , A1 O = ∴ A1 E =
∵正方形 A B CD ∴ ∠B CA = ∠A CD = 45° ∵ CG = CQ , PC = PC ∴ △PGC ≌△PQC ∴ PG = PQ 又 ∵ ∠PB G + ∠PQC = ∠PGC + ∠PGB = 180° ∴ ∠PB G = ∠PGB ∴ PB = PG ∴ PB = PQ 图 ( 10) 证法同 ( 9)
空间向量解决空间距离问题
P
一般方法:
利用定义先作出过
d
这个点到平面的垂
线段,再计算这个
垂线段的长度。
O
还可以用等积法求距离.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d
sin
AP
d | AP | sin
P
n
| AP n |
sin
d
AP n
d | AP n | n
O
A
其中 AP 为斜向量,n 为法向量。
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4) 求异面直线D1B与A1E的距离.
z
D1
A1
D
A
x
E
C1
B1
Cy
B
练习1: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是B1C1和C1D1 的中点,求点A1到平 面DBEF的距离。
z
D1 F
C1
A1
E B1
D A
x
C y
B
练习2: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 求平面DA1C1和平面AB1C间的距离。
l
d | AP n | n
P
n
d
O A
其中 AP 为斜向量,n 为法向量。
三、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d | AP n |
n
A
n
P
d O
四、异面直线的距离
d | AP n | a n
AP ?
b
n?
A
n 是与 a, b 都垂直的向量
n
P
四种距离的统一向量形式:
点到平面的距离: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z
D1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1:求空间角、距离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求空间角、距离1.空间向量与空间角的关系(1)设异面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 1,m 2,则l 1与l 2所成的角θ满足cos θ=|cos 〈m 1,m 2〉|.(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α的法向量分别为m ,n ,则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角θ满足sin θ=|cos 〈m ,n 〉|. (3)求平面间夹角的大小如图所示,平面π1与π2相交于直线l ,点R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过点R ,在平面π1上作直线l 1⊥l ,在平面π2上作直线l 2⊥l ,则l 1∩l 2=R .我们把直线l 1和l 2的夹角叫作平面π1与π2的夹角.已知平面π1和π2的法向量分别为n 1和n 2.当0≤〈n 1,n 2〉≤π2时,平面π1与π2的夹角等于〈n 1,n 2〉;当π2<〈n 1,n 2〉≤π时,平面π1与π2的夹角等于π-〈n 1,n 2〉. 2.点面距的求法如图,设AB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B 到平面α的距离d =|AB →·n ||n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1.向量法通过空间坐标系把空间图形的性质代数化,避免了寻找平面角和垂线段等诸多麻烦,使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计算程序化、简单化.主要是建系、设点、计算向量的坐标、利用数量积的夹角公式计算.2.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当求出两半平面α、β的向量n 1,n 2时,要根据向量坐标在图形中观察法向量的方向,从而确定二面角与向量n 1,n 2的夹角是相等,还是互补.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①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垂线,其中过已知点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②等体积法,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③等价转移法;④法向量法.1.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n =(4,1,1),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a =(-2,-3,3),则l 与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答案 41133解析 ∵n·a =-8-3+3=-8,|n |=16+1+1=32, |a |=4+9+9=22,∴cos 〈n ,a 〉=n·a|n|·|a |=-832×22=-41133.又l 与α所成角记为θ,即sin θ=|cos 〈n ,a 〉|=41133. 2.若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与平面α的法向量的夹角等于120°,则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答案 30°解析 由题意得直线l 与平面α的法向量所在直线的夹角为60°,∴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90°-60°=30°.3.从空间一点P 向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α,β分别作垂线PE ,PF ,垂足分别为E ,F ,若二面角α—l —β的大小为60°,则∠EPF 的大小为__________. 答案 60°或120°4. 如图所示,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O —A ′B ′C ′D ′,A ′C 的中点E 与AB 的中点F 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22a 解析 由图易知A (a,0,0),B (a ,a,0),C (0,a,0),A ′(a,0,a ).∴F ⎝⎛⎭⎫a ,a 2,0,E ⎝⎛⎭⎫a 2,a 2,a 2. ∴EF =⎝⎛⎭⎫a -a 22+⎝⎛⎭⎫a 2-a 22+⎝⎛⎭⎫0-a 22 =a 24+a 24=22a .5.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是底面ABCD 的中点,E ,F 分别是CC 1,AD 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 和FD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答案 155解析 以D 为原点,分别以DA 、DC 、DD1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F (1,0,0),D 1(0,0,2),O (1,1,0),E (0,2,1),∴FD 1→=(-1,0,2), OE →=(-1,1,1),∴cos 〈FD 1→,OE →〉=1+25·3=155.题型一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1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E 是正方形BCC 1B 1的中心,点F 、G 分别是棱C 1D 1、AA 1的中点,设点E 1、G 1分别是点E 、G 在平面DCC 1D 1内的正投影.(1)证明:直线FG 1⊥平面FEE 1;(2)求异面直线E 1G 1与EA 所成角的正弦值.思维启迪:本题可方便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点的坐标得到向量坐标,然后求解. (1)证明 以D 为原点,DD 1→、DC →、DA →分别为z 轴、y 轴、x 轴的正向,12|DD 1→|为1个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设知点E 、F 、G 1、E 1的坐标分别为(1,2,1),(0,1,2),(0,0,1),(0,2,1), ∴FE 1→=(0,1,-1),FG 1→=(0,-1,-1),EE 1→=(-1,0,0), ∴FG 1→·EE 1→=0,FG 1→·FE 1→=0⇒FG 1→⊥EE 1→,FG 1→⊥FE 1→, 又∵EE 1∩FE 1=E 1.∴FG 1⊥平面FEE 1.(2)解 由题意知点A 的坐标为(2,0,0),又由(1)可知EA →=(1,-2,-1),E 1G 1→=(0,-2,0),∴cos 〈EA →,E 1G 1→〉=EA →·E 1G 1→|EA →|·|E 1G 1→|=63,∴sin 〈EA →,E 1G 1→〉=1-cos 2〈EA →,E 1G 1→〉=33.探究提高 用向量方法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通过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来求解,而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θ∈⎝⎛⎦⎤0,π2,两向量的夹角α的范围是[0,π],所以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应有cos θ=|cos α|.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 =4,AD =3,AA 1=2.E 、F 分别是线段AB 、BC 上的点,且EB =BF =1.求直线EC 1与FD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解 以A 为原点,AB →、AD →、AA 1→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有D 1(0,3,2),E (3,0,0),F (4,1,0),C 1(4,3,2),于是EC 1→=(1,3,2),FD 1→=(-4,2,2),设EC 1与FD 1所成的角为β,则:cos β=|EC 1→·FD 1→||EC 1→|·|FD 1→|=1×(-4)+3×2+2×212+32+22×(-4)2+22+22=2114,∴直线EC 1与FD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2114.题型二 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例2 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 ∥CD ,AC ⊥BD ,垂足为H ,PH是四棱锥的高,E 为AD 的中点.(1)证明:PE ⊥BC ;(2)若∠APB =∠ADB =60°,求直线P A 与平面PEH 夹角的正弦值.思维启迪:平面的法向量是利用向量方法解决位置关系或夹角的关键,本题可通过建立坐标系,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平面PEH 的法向量.(1)证明 以H 为原点,HA ,HB ,H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线段HA 的长为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 (1,0,0),B (0,1,0).设C (m,0,0),P (0,0,n ) (m <0,n >0),则D (0,m,0),E ⎝⎛⎭⎫12,m 2,0.可得PE →=⎝⎛⎭⎫12,m 2,-n ,BC →=(m ,-1,0). 因为PE →·BC →=m 2-m2+0=0,所以PE ⊥BC .(2)解 由已知条件可得m =-33,n =1,故C ⎝⎛⎭⎫-33,0,0,D ⎝⎛⎭⎫0,-33,0,E ⎝⎛⎭⎫12,-36,0,P (0,0,1).设n =(x ,y ,z )为平面PEH 的法向量,则⎩⎪⎨⎪⎧ n ·HE →=0,n ·HP →=0,即⎩⎪⎨⎪⎧12x -36y =0,z =0.因此可以取n =(1,3,0).又P A →=(1,0,-1),所以|cos 〈P A →,n 〉|=24.所以直线P A 与平面PEH 夹角的正弦值为24.探究提高 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方法:(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投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的夹角.已知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AB ⊥AC ,P A =AC =12AB ,N 为AB 上一点,且AB =4AN ,M ,S 分别为PB ,BC 的中点.(1)证明:CM ⊥SN ;(2)求SN 与平面CMN 夹角的大小.(1)证明 设P A =1,以A 为原点,AB ,AC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P (0,0,1),C (0,1,0),B (2,0,0),M (1,0,12),N (12,0,0),S (1,12,0).所以CM →=(1,-1,12),SN →=(-12,-12,0).因为CM →·SN →=-12+12+0=0,所以CM ⊥SN .(2)解 设平面CMN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CM →=x -y +12z =0n ·CN →=(x ,y ,z )·⎝⎛⎭⎫12,-1,0=12x -y =0.∴y =12x ,z =-x ,取x =2,则n =(2,1,-2)为平面CMN 的一个法向量.∴cos 〈n ·SN →〉=n ·SN →|n |·|SN →|=(2,1,-2)·⎝⎛⎭⎫-12,-12,022+1+(-2)2·⎝⎛⎭⎫-122+⎝⎛⎭⎫-122+02=-22.∴〈n ·SN →〉=135°, 故SN 与平面CMN 夹角的大小为45°. 题型三 求平面间的夹角例3 (2012·广东)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 A ⊥平面ABCD ,点E 在线段PC 上,PC ⊥平面BDE .(1)证明:BD ⊥平面P AC ;(2)若P A =1,AD =2,求平面BPC 与平面PCA 夹角的正切值.思维启迪:利用图中的P A ⊥平面ABCD 、ABCD 为矩形的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向量问题.(1)证明 ∵P 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P A ⊥BD .同理由PC ⊥平面BDE 可证得PC ⊥BD . 又P A ∩PC =P ,∴BD ⊥平面P AC . (2)解 如图,分别以射线AB ,AD ,AP 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1)知BD ⊥平面P AC , 又AC 平面P AC , ∴BD ⊥AC .故矩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AD =2. ∴A (0,0,0),B (2,0,0),C (2,2,0),D (0,2,0),P (0,0,1). ∴PB →=(2,0,-1),BC →=(0,2,0),BD →=(-2,2,0). 设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PB →=0,n ·BC →=0, 即⎩⎪⎨⎪⎧2·x +0·y -z =0,0·x +2·y +0·z =0, ∴⎩⎪⎨⎪⎧z =2x ,y =0,取x =1得n =(1,0,2). ∵BD ⊥平面P AC ,∴BD →=(-2,2,0)为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cos 〈n ,BD →〉=n ·BD →|n |·|BD →|=-1010.设平面BPC 与平面PCA 夹角为α, ∴cos α=1010,sin α=1-cos 2α=31010.∴tan α=sin αcos α=3,即平面BPC 与平面PCA 夹角的正切值为3.探究提高 求平面间的夹角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别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所求角的大小,但要注意平面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π2.(2011·辽宁)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PD ⊥平面ABCD ,PD ∥QA ,QA =AB =12PD .(1)证明:平面PQC ⊥平面DCQ ;(2)求平面QBP 与平面BPC 的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线段DA 的长为单位长,以DA 、DP 、DC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有Q (1,1,0),C (0,0,1),P (0,2,0),则DQ →=(1,1,0),DC →=(0,0,1), PQ →=(1,-1,0).所以PQ →·DQ →=0,PQ →·DC →=0, 即PQ ⊥DQ ,PQ ⊥DC .又DQ ∩DC =D ,所以PQ ⊥平面DCQ .又PQ 平面PQC ,所以平面PQC ⊥平面DCQ .(2)解 依题意有B (1,0,1),CB →=(1,0,0),BP →=(-1,2,-1). 设n =(x ,y ,z )是平面PBC 的法向量,则⎩⎪⎨⎪⎧n ·CB →=0,n ·BP →=0, 即⎩⎪⎨⎪⎧x =0,-x +2y -z =0.因此可取n =(0,-1,-2).同理,设m 是平面PBQ 的法向量,则⎩⎪⎨⎪⎧m ·BP →=0,m ·PQ →=0,可取m =(1,1,1).所以cos 〈m ,n 〉=-155. 故平面QBP 与平面BCP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155. 题型四 求空间距离例4 在三棱锥S —ABC 中,△ABC 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 ⊥平面ABC ,SA =SC =23,M 、N 分别为AB 、SB 的中点,如图所示. 求点B 到平面CMN 的距离.思维启迪:由平面SAC ⊥平面ABC ,SA =SC ,BA =BC ,可知本题可以取AC 中点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A ,OB ,OS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解.解 取AC 的中点O ,连接OS 、OB .∵SA =SC ,AB =BC , ∴AC ⊥SO ,AC ⊥BO .∵平面SAC ⊥平面ABC , 平面SAC ∩平面ABC =AC , ∴SO ⊥平面ABC ,又∵BO 平面ABC ,∴SO ⊥BO .如图所示,分别以OA ,OB ,OS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B (0,23,0),C (-2,0,0),S (0,0,22),M (1,3,0),N (0,3,2). ∴CM →=(3,3,0),MN →=(-1,0,2),MB →=(-1,3,0). 设n =(x ,y ,z )为平面CMN 的一个法向量,则⎩⎪⎨⎪⎧CM →·n =3x +3y =0MN →·n =-x +2z =0,取z =1,则x =2,y =-6,∴n =(2,-6,1).∴点B 到平面CMN 的距离d =|n ·MB →||n |=423.探究提高 点到平面的距离,利用向量法求解比较简单,它的理论基础仍出于几何法.如本题,事实上,作BH ⊥平面CMN 于H .由BH →=BM →+MH →及BH →·n =n ·BM →, ∴|BH →·n |=|n ·BM →|=|BH →|·|n |,∴|BH →|=|n ·BM →||n |,即d =|n ·BM →||n |.(2012·大纲全国)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B =2,CC 1=22,E为CC 1的中点,则直线AC 1与平面BED 的距离为( )A .2B. 3C. 2D .1答案 D解析 以D 为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D (0,0,0),A (2,0,0),B (2,2,0),C (0,2,0),C 1(0,2,22),E (0,2,2),易知AC 1∥平面BDE .设n =(x ,y ,z )是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n ·BD →=2x +2y =0n ·DE →=2y +2z =0.取y =1,则n =(-1,1,-2)为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 又DA →=(2,0,0),∴点A 到平面BDE 的距离是d =|n ·DA →||n |=|-1×2+0+0|(-1)2+12+(-2)2=1. 故直线AC 1到平面BED 的距离为1.典例:(12分)如图,已知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2,AA 1=1,直线BD 与平面AA 1B 1B 所成的角为30°,AE 垂直BD 于点E ,F 为A 1B 1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E 与BF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BDF 与平面AA 1B 夹角的余弦值.审题视角 (1)研究的几何体为长方体,AB =2,AA 1=1. (2)所求的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平面间的夹角. (3)可考虑用空间向量法求解. 规范解答解 (1)以A 为坐标原点,以AB ,AD ,AA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2分]由于AB =2,BD 与平面AA 1B 1B 的夹角为30°,即∠ABD =30°,∴AD =233,[3分]∴A (0,0,0),B (2,0,0),D ⎝⎛⎭⎫0,233,0,F (1,0,1).又AE ⊥BD ,故由平面几何知识得AE =1,从而E ⎝⎛⎭⎫12,32,0,[4分]因为AE →=⎝⎛⎭⎫12,32,0,BF →=(-1,0,1),∴AE →·BF →=⎝⎛⎭⎫12,32,0·(-1,0,1)=-12,|AE →|=1,|BF →|=2,[6分]设AE 与BF 所成角为θ1,则cos θ1=|AE →·BF →||AE →||BF →|=⎪⎪⎪⎪-121×2=24.[8分]故异面直线AE 与B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4. (2)设平面BD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 n ·BF →=0n ·BD →=0,得⎩⎪⎨⎪⎧-x +z =0-2x +233y =0,∴z =x ,y =3x ,取x =1,得n =(1,3,1).[10分] 求得平面AA 1B 的一个法向量为m =AD →=⎝⎛⎭⎫0,233,0.设平面BDF 与平面AA 1B 的夹角的大小为θ2.则cos θ2=|cos 〈m ,n 〉|=|m·n||m||n |=|0+2+0|233×5=155.[12分]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 向量)坐标.第四步:计算向量的夹角(或函数值). 第五步:将向量夹角转化为所求的空间角.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 答题规范.温馨提醒 (1)利用向量求角是高考的热点,几乎每年必考,主要是突出向量的工具性 作用.(2)本题易错点是在建立坐标系时不能明确指出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导致建系不规范. (3)将向量的夹角转化成空间角时,要注意根据角的概念和图形特征进行转化,否则易错.方法与技巧1.若利用向量求角,各类角都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夹角来运算.(1)求两异面直线a 、b 的夹角θ,须求出它们的方向向量a ,b 的夹角,则cos θ= |cos 〈a ,b 〉|.(2)求直线l 与平面α的夹角θ可先求出平面α的法向量n 与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的夹角.则sin θ=|cos 〈n ,a 〉|. (3)求平面间夹角θ,可先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 1,n 2所成的角,则θ=〈n 1,n 2〉或π-〈n 1,n 2〉.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若用向量知识,则离不开以该点为端点的平面的斜线段. 失误与防范1.利用向量求角,一定要注意将向量夹角转化为各空间角.因为向量夹角与各空间角的定义、范围不同.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有时利用等积法求解可能更方便.A 组 专项基础训练 (时间:35分钟,满分:57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如图所示,则直线B 1D 和CD 1所成的角为( )A .60°B .45°C .30°D .90°答案 D解析 以A 为原点,AB 、AD 、AA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边长为1,则射线CD 1、B 1D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CD 1→=(-1,0,1),B 1D →=(-1,1,-1),cos 〈CD 1→,B 1D →〉=1+0-12×3=0,∴两直线所成的角为90°.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平面O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已知点P (-1,3,2),则点P 到平面OAB 的距离d 等于( )A .4B .2C .3D .1答案 B解析 P 点到平面OAB 的距离为d =|OP →·n||n |=|-2-6+2|9=2,故选B.3 . 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E 、F 分别是正方形A 1B 1C 1D 1和ADD 1A 1的中心,则EF 和CD 所成的角是( )A .60°B .45°C .30°D .90°答案 B解析 以D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DA 、DC 、DD 1为x 轴、y 轴、z 轴的非负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D (0,0,0),C (0,1,0),E ⎝⎛⎭⎫12,12,1, F ⎝⎛⎭⎫12,0,12, EF →=⎝⎛⎭⎫0,-12,-12,DC →=(0,1,0), ∴cos 〈EF →,DC →〉=EF →·DC →|EF →||DC →|=-22,∴〈EF →,DC →〉=135°,∴异面直线EF 和CD 所成的角是45°.提醒 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4.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为BB 1的中点,则平面A 1ED 与平面ABCD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A.12 B.23C.33D.22答案 B解析 以A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棱长为1,则A 1(0,0,1),E ⎝⎛⎭⎫1,0,12,D (0,1,0), ∴A 1D →=(0,1,-1),A 1E →=⎝⎛⎭⎫1,0,-12, 设平面A 1E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y ,z ),则⎩⎪⎨⎪⎧y -z =0,1-12z =0,∴⎩⎪⎨⎪⎧y =2,z =2. ∴n 1=(1,2,2).∵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0,0,1),∴cos 〈n 1,n 2〉=23×1=23. 即所求的角的余弦值为23.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5 .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底面ABC ,AB =BC =AA 1,∠ABC =90°,点E 、F 分别是棱AB 、BB 1的中点,则直线EF 和BC 1所成的角是________.答案 60°解析 以BC 为x 轴,BA 为y 轴,BB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BC =AA 1=2,则C 1(2,0,2),E (0,1,0),F (0,0,1), 则EF →=(0,-1,1),BC 1→=(2,0,2), ∴EF →·BC 1→=2,∴cos 〈EF →,BC 1→〉=22×22=12,∴EF 和BC 1所成的角为60°.6.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A 1=2,AD =1,E 为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C 1与A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 3010解析 建立坐标系如图,则A (1,0,0),E (0,2,1),B (1,2,0),C 1(0,2,2), ∴BC 1→=(-1,0,2),AE →=(-1,2,1),∴cos 〈BC 1→,AE →〉=BC 1→·AE →|BC 1→||AE →|=3010. 7.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则点D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是________.答案 233解析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1(0,0,2),A 1(2,0,2), D (0,0,0),B (2,2,0), ∴D 1A 1→=(2,0,0), DA 1→=(2,0,2),DB →=(2,2,0),设平面A 1BD 的一个法向量n =(x ,y ,z ),则⎩⎪⎨⎪⎧n ·DA 1→=2x +2z =0n ·DB →=2x +2y =0.令x =1,则n =(1,-1,-1),∴点D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d =|D 1A 1→·n ||n |=23=233.三、解答题(共22分)8.(10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P A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为60°,在四边形ABCD 中,∠ADC =∠DAB =90°,AB =4,CD =1,AD =2.(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点B ,P 的坐标; (2)求异面直线P A 与B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 (1)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ADC =∠DAB =90°,AB =4,CD =1,AD =2, ∴A (2,0,0),C (0,1,0),B (2,4,0).由PD ⊥平面ABCD ,得∠P AD 为P 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P AD =60°.在Rt △P AD 中,由AD =2,得PD =23,∴P (0,0,23).(2)∵P A →=(2,0,-23),BC →=(-2,-3,0),∴cos 〈P A →,BC →〉=2×(-2)+0×(-3)+(-23)×0413=-1313,∴P A 与B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1313. 9.(12分)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D ∥BC ,∠ABC =90°,P A ⊥平面ABCD ,P A =3,AD =2,AB =23,BC =6.(1)求证:BD ⊥平面P AC ;(2)求平面PBD 与平面ABD 的夹角的大小. (1)证明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23,0,0),C (23,6,0),D (0,2,0),P (0,0,3), ∴AP →=(0,0,3),AC →=(23,6,0),BD →=(-23,2,0). ∴BD →·AP →=0,BD →·AC →=0.∴BD ⊥AP ,BD ⊥AC . 又∵P A ∩AC =A ,∴BD ⊥面P AC .(2)解 设平面ABD 的法向量为m =(0,0,1), 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BD →=0,n ·BP →=0.∵BP →=(-23,0,3), ∴⎩⎨⎧-23x +2y =0,-23x +3z =0解得⎩⎪⎨⎪⎧y =3x ,z =233x . 令x =3,则n =(3,3,2),∴cos 〈m ,n 〉=m·n |m||n |=12.∴平面PBD 与平面BDA 夹角的大小为60°.B 组 专项能力提升 (时间:25分钟,满分:43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为棱AA 1和BB 1的中点,则sin 〈CM →,D 1N →〉的值为( )A.19 B.495 C.295 D.23答案 B解析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D 为坐标原点,DA 为x 轴,DC 为y轴,DD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CM →=(2,-2,1),D 1N →=(2,2,-1),cos 〈CM →,D 1N →〉=-19,sin 〈CM →,D 1N →〉=459.2.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A 1,则AC 1与平面BB 1C 1C 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A.22B.155C.64D.63答案 C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2,则C 1(3,1,0)、A (0,0,2),AC 1→=(3,1,-2),平面BB 1C 1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0,0),所以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AC 1→·n ||AC 1→||n |=38=64.故选C.3.如图,设动点P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对角线BD 1上,记D 1PD 1B=λ.当∠APC为钝角时,则λ的取值范围是 ( )A.⎝⎛⎭⎫0,13B.⎝⎛⎭⎫0,12C.⎝⎛⎭⎫12,1D.⎝⎛⎭⎫13,1 答案 D解析 由题设可知,以DA →、DC →、DD 1→为单位正交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有A (1,0,0),B (1,1,0),C (0,1,0),D 1(0,0,1). 由D 1B →=(1,1,-1)得D 1P →=λD 1B →=(λ,λ,-λ),所以P A →=PD 1→+D 1A →=(-λ,-λ,λ)+(1,0,-1)=(1-λ,-λ,λ-1), PC →=PD 1→+D 1C →=(-λ,-λ,λ)+(0,1,-1) =(-λ,1-λ,λ-1).显然∠APC 不是平角,所以∠APC 为钝角等价于cos ∠APC =cos 〈P A →,PC →〉=P A →·PC →|P A →||PC →|<0,这等价于P A →·PC →<0, 即(1-λ)(-λ)+(-λ)(1-λ)+(λ-1)2=(λ-1)(3λ-1)<0,得13<λ<1.因此,λ的取值范围为⎝⎛⎭⎫13,1.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2012·陕西)如图所示,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CA =CC 1=2CB ,则直线BC 1与直线AB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55解析 不妨令CB =1,则CA =CC 1=2.可得O (0,0,0),B (0,0,1),C 1(0,2,0),A (2,0,0),B 1(0,2,1), ∴BC →1=(0,2,-1),AB →1=(-2,2,1),∴cos 〈BC →1,AB →1〉=BC →1·AB →1|BC →1||AB →1|=4-15×9=15=55>0.∴BC →1与AB →1的夹角即为直线BC 1与直线AB 1的夹角,∴直线BC 1与直线AB 1夹角的余弦值为55.5.(2012·大纲全国)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底面边长和侧棱长都相等,∠BAA 1=∠CAA 1=60°,则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 66解析 连接A 1B 交AB 1于点O ,取A 1C 1的中点D ,连接B 1D 、DO .∵O 、D 分别为A 1B 、A 1C 1的中点,∴OD ∥BC 1,∴∠DOB 1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的角.设各棱长为a ,则DB 1=32a .∵∠A 1AB =60°,∴OB 1=AO =32a .又∵BC 1→=BB 1→+BC →=AA 1→+AC →-AB →, ∴BC 1→2=(AA 1→+AC →-AB →)2 =AA 1→2+2AA 1→·AC →+AC →2-2AA 1→·AB →-2AC →·AB →+AB →2 =a 2+2a 2cos 60°+a 2-2a 2cos 60°-2a 2cos 60°+a 2 =2a 2,∴|BC 1→|=2a .∴OD =12BC 1=22a .在△DOB 1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DOB 1=⎝⎛⎭⎫32a 2+⎝⎛⎭⎫22a 2-⎝⎛⎭⎫32a 22·32a ·22a =66,∴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6.6.在四面体P -ABC 中,P A ,PB ,PC 两两垂直,设P A =PB =PC =a ,则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33a解析 根据题意,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Pxyz ,则P (0,0,0),A (a,0,0),B (0,a,0),C (0,0,a ).过点P 作PH ⊥平面ABC ,交平面ABC 于点H ,则PH 的长即为点P 到平面ABC 的 距离.∵P A =PB =PC ,∴H 为△ABC 的外心. 又∵△ABC 为正三角形,∴H 为△ABC 的重心,可得H 点的坐标为⎝⎛⎭⎫a 3,a 3,a 3. ∴PH =⎝⎛⎭⎫a 3-02+⎝⎛⎭⎫a 3-02+⎝⎛⎭⎫a 3-02=33a .∴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33a . 三、解答题7.(13分)(2012·北京)如图(1),在Rt △ABC 中,∠C =90°,BC =3,AC =6.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且DE ∥BC ,DE =2,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C ⊥CD ,如图(2).(1)求证:A 1C ⊥平面BCDE ;(2)若M 是A 1D 的中点,求CM 与平面A 1BE 所成角的大小;(3)线段BC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说明理由. (1)证明 ∵AC ⊥BC ,DE ∥BC ,∴DE ⊥AC . ∴DE ⊥A 1D ,DE ⊥CD ,∴DE ⊥平面A 1DC , 又A 1C 平面A 1DC ,∴DE ⊥A 1C . 又∵A 1C ⊥CD ,∴A 1C ⊥平面BCDE .(2)解 如图所示,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则A 1(0,0,23),D (0,2,0),M (0,1,3),B (3,0,0),E (2,2,0).设平面A 1B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A 1B →=0, n ·BE →=0. 又A 1B →=(3,0,-23),BE →=(-1,2,0),∴⎩⎨⎧3x -23z =0,-x +2y =0.令y =1,则x =2,z =3,∴n =(2,1,3). 设CM 与平面A 1BE 所成的角为θ. ∵CM →=(0,1,3),∴sin θ=|cos 〈n ,CM →〉|=⎪⎪⎪⎪⎪⎪n ·CM →|n |·|CM →|=48×4=22. ∴CM 与平面A 1BE 所成角的大小为π4.(3)解 线段BC 上不存在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理由如下: 假设这样的点P 存在,设其坐标为(p,0,0),其中p ∈[0,3]. 设平面A 1DP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A 1D →=0,m ·DP →=0. 又A 1D →=(0,2,-23),DP →=(p ,-2,0),∴⎩⎨⎧2y ′-23z ′=0,px ′-2y ′=0.令x ′=2,则y ′=p ,z ′=p 3,∴m =⎝⎛⎭⎫2,p ,p 3. 平面A 1DP ⊥平面A 1BE ,当且仅当m ·n =0, 即4+p +p =0.解得p =-2,与p ∈[0,3]矛盾.∴线段BC 上不存在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点到平面的距离若干求解方法素材1
点到平面的距离若干求法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
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
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例如图4所示,所示的正方体ABCD A B C D''''-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 D''的距离。
(注: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图4解法一(定义法):如图5所示,连结交B D ''于点E ,再连结AE ,过点A '作A H '垂直于AE ,垂足为H ,下面证明A H '⊥平面AB D ''。
图5AA '⊥平面A B C D ''''∴B D ''⊥AA ' 又在正方形A B C D ''''中,对角线B D A C ''''⊥,且AA A C A ''''=AA '⊂平面AA E ', A C ''⊂平面AA 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B D ''⊥平面AA E 'A H '⊂平面AA E '∴A H '⊥B D ''又由A H '的作法知道A H '⊥AE ,且有B D ''AE E =,B D ''⊂平面AB D '',AE ⊂平面AB D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 H '⊥平面AB D ''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 H '的长度即为点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下面求A H '的长度。
立体几何中的法向量
立体几何中的法向量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第二册(下B)第九章提到了法向量的定义:如果向量⊥平面α,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但是对于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却没有详细介绍,其实灵活运用法向量去求解某些常见的立几问题如“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求二面角的大小”、“证明两平面平行或垂直”等是比较简便的,现介绍如下: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设A是平面α外一点,AB是α的一条斜线,交平面α于点B,而n是平面α的法向量,那么向量BA在n方向上的正射影长就是点A到平面α的距离h,所以h==(1)例1: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1C1和C1D1的中点,求点A1到平面DBEF的距离。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1,1,0),=(0,21,1),1DA=(1,0,1)设平面DBEF的法向量为n=(x,y,z),则有:n0=⋅DB即x+y=0=⋅21y+z=0令x=1, y=-1, z=21, 取n=(1,-1,21),则A1到平面DBEF的距离1==h注:此题A1在平面DBEF的射影难以确定,给求解增加难度,若利用(1)式求解,关键是求出平面DBEF的法向量。
法向量的求解有多种,可直接利用向量积,在平面内找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例如DB和DF,那么n=DB×DF。
但高中教材未曾涉及向量积,这里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设=(x,y,z),通过建立方程组求出一组特解。
二、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假设异面直线a、b,平移直线a至a*且交b于点A,那么直线a*和b确定平面α,且直线a∥α,设是平面α的法向量,那么⊥,⊥。
所以异面直线a和b的距离可以转化为求直线a 上任一点到平面α的距离,方法同例1。
例2: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C =(-1,1,0),1DA =(1,0,1) 连接A 1C 1,则A 1C 1∥AC,设平面A 1C 1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0=⋅由 可解得=(1,1,-1),又1AA =(0,0,1)01=⋅DA所以点A 到平面A 1C 1D 的距离为33==h ,即直线DA 1和AC 间的距离为33。
用点到面的距离公式求距离
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河南省延津县一中 解永红 453200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立体几何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点。
常用的方法有等体积法,向量法;||n d = (其中A 是平面α外的一点,P 是α内的一点,是α的一个法向量,d 是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下面类比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介绍一下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希望能对大家的解题有所帮助。
二元一次方程0=++Cz By Ax 在平面上表示一条直线,点),(00y x P 到直线0=++Cz By Ax 的距离2200||B A C By Ax d +++=三元一次方程0=+++D Cz By Ax 在空间中表示一个平面,记作α,点),,(000z y x P 到平面α:0=+++D Cz By Ax 距离222000||C B A D Cz By Ax d +++++=,因此我们只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找平面α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333222111z y x F z y x E z y x G ,将其坐标分别代入0=+++D Cz By Ax 中得: 000333222111=+++=+++=+++D Cz By Ax D Cz By Ax D Cz By Ax(i)若平面过原点,则0=D ,则上述方程能够求出C B A ,,的值,从而得到平面α的方程(ii)若平面不经过原点,则0≠D ,则上述方程能够用D 表示C B A ,,,然后将C B A ,,代入0=+++D Cz By Ax 中,约去D 得到平面α的方程。
最后用距离公式222000||C B A D Cz By Ax d +++++=求出),,(000z y x P 到平面α的距离。
例1. (2010年江西高考20题)(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BCD 与△MCD 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平面MCD 平面BCD ,AB 平面BCD ,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人教版高中数学
知识图谱-利用向量方法求线线角与线面角-利用向量方法求二面角-利用向量方法求距离直线与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向量法求二面角含有参数的二面角求法点到点线面的距离线与线面的距离第03讲_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错题回顾利用向量方法求线线角与线面角知识精讲一.用向量方法求线线角与线面角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设是两条异面直线,过空间任一点作直线,则与所夹的锐角或直角叫做所成的角;(2)范围: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3)向量求法:设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其夹角为,则有.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指直线与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2)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斜线和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所称角中最小的角;(3)范围: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4)向量求法:设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与的夹角为,则有或,此外还可以根据定义得到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如下图:.三点剖析一.方法点拨1.在用向量法求两条直线的夹角时,如果两条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是负数时,则取绝对值,要正数,因为两条直线的夹角范围是.2.在用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时,如果算出的是负值时,则线面角的正弦值也需要取正值.题模精讲题模一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例1.1、已知是异面直线,,且,则所成的角是( )B、A、C、D、例1.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 B=,BC=1,PA=2,E为PD的中点.(Ⅰ)求直线AC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Ⅱ)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例1.3、如图所示,正四面体的高的中点为的中点为.(1)求证:两两垂直;(2)求.题模二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例2.1、若斜线段的长度是它在平面内的射影长的倍,则与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__.例2.2、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侧棱,分别是的中点,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是.求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正弦值表示).例2.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PA=AC=AB,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Ⅰ)证明:CM⊥SN;(Ⅱ)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例2.4、如图,在三棱锥中,底面,,为的中点,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与平面成角的正弦值;(3)设点在线段上,且,平面,求实数的值.随堂练习随练1.1、若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是,则异面直线与的夹角的余弦值等于( )A、B、C、D、随练1.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分别是的中点,在棱上,且,的中点,应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下列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距离
P
n
则 d=| PO |= | PA | cos APO.
∵ PO ⊥ , n , ∴ PO ∥ n . ∴cos∠APO=|cos PA, n |.
∴d=| PA ||cos PA, n |=
| n|
A
=
O
| PA | | n | | cos PA, n |
离.
[解析]
以 C 为原点,直线 CD、CB、CG 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 B(0,4,0), → =(2,4,-2),GF →= E(2,4,0),F(4,2,0),G(0,0,2),所以GE (4,2,-2).设 n=(x,y,z)是平面 EFG 的一个法向量, → =2x+4y-2z=0,n· → =4x+2y-2z=0.令 x=1, 则 n· GE GF → =(-2,0,0), 得 y=1,z=3,所以 n=(1,1,3),而EB
2、a,b是异面的方向向量, 则a,b间距离为 d | n EF | |n|
【课后作业】 (1)课本P112页 A组5、9; (1)精讲精炼
由条件知|a|=|b|=|c|=1, 1 1 1 a· c=1×1×cos60° = ,a· b= ,b· c= , 2 2 2 1 1 → → → → EF=EA+AD+DF=- a+c+ (b-c) 2 2 1 =2(-a+b+c), 1 → → AB· EF=a· 2(-a+b+c)
1 2 1 1 =-2a +2a· b+2a· c=0, → ⊥EF → ,∴AB⊥EF, ∴AB 1 → → DC· EF=(b-c)· 2(-a+b+c) 1 1 1 2 =-2a· b+2a· c+2(b -c2)=0, → ⊥EF → ,∴DC⊥EF, ∴DC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求法总结
讲义: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求法总结一、几种角的范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面角平面角的范围: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角的范围: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倾斜角范围:4、异面直线夹角范围:_______________5、向量夹角范围:_________________二、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1.三个重要向量(1)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重合)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 ______ .(2)平面的法向量:直线I丄平面a取直线I的方向向量,则这个向量叫做平面a的法向量.显然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 ____ ,它们是共线向量.(3)直线的正法向量:直线L:Ax+By+C=O的正法向量为n=(A,B).2.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在确定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的应用(1)直线l i的方向向量为u 1= (a i, b i, c i),直线l2的方向向量为比=(a2, b2, C2).女口果丨1 //丨2,那么U1 // U2? 5=右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口果丨1丄l2, 那么U1丄U2? U1 U2= 0? ________________⑵直线I的方向向量为u= (a1, b1, C1),平面a的法向量为n= (a2, b2, C2).若I // a 贝U u 丄n? u n = 0? _________________若I 丄a 贝U u // n? u = k n? _____________________(3)平面a的法向量为U1 = (a1, b1, C1),平面B的法向量为u2= (a2, b2, C2).若all B U1 / U2? U1 = k u2? (a1, b1, G)=_________ ;若a丄B 贝y U1 丄U2? U1 U2= 0? 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a, 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I1, I2的方向向量,则(2)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设直线I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a 的法向量为n ,直线I 与平面a 所成的角为 0,则 si nA |cos 〈 a , n > |=(3) 求二面角的大小:(I )若 AB , CD 分别是二面角a — I — B 的两个半平面内与棱I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 小就是向量AB , CD 的夹角(如图①所示).(H )设n i , n 2分别是二面角a — I — B 的两个半平面a, B 的法向量,贝U 向量n i 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如图②③).4. 求点面距:平面a 外一点P 到平面a 的距离为:其中n 为平面a 的法向量,PQ 为平面a 的斜线,Q 为斜足 5. 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设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 = (x , y , z),利用其与该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垂直,即数量积为 0, 列出方程组,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此时给其中一个变量恰当赋值,求出该方程组的一个非零 解,即得到这个法向量的坐标.注意,赋值不同得到法向量的坐标也不同, 法向量的坐标不唯一. 6. 射影面积公式: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a ,则cos a=7. 利用空间向量求角要注意的问题(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可以转化成空间向量的夹角来求.⑵空间向量的夹角与所求角的范围不一定相同,如两向量的夹角范围是[0, n,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o , n . (3)用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时,二面角的大小与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有相等和互补两种情况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求法1、定义法: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d=② 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利用向量内积计算立体几何中的“距离”和“夹角”
不难 求 出 相关 点 及 相关 向量 的坐 标 : D( 0 , 0 , 0 ) , A , O ) , c ( o , 2 , 0 ) , P ( 0 , 2 , X / T) , E (X / Y #3 -0
_
一
1
,
,
,
O ) , 商
置 时 ,利 用 公 式 d =
二( 1 ) ( 是 平 面 法 向量 , P 是 平 面外 的
( , 一 要 , o ) , = ( 0 , 0 , x / T ) , 设 0 【 的 法 向 量 : ( x , y , z ) ,
, 0 ) , xo - - - d : ( 0 , 2 ,
j
由 . 矗: 0 , n . : o 易求得一个 : ( 1 ,
MC D上平 面 B C D, A B上平 面B C D, A B = 2 、 v / 3 ,求 点 A到 平 面
-
:
( 、 / , 一 1 , 1 ) , 代人公式 ( 1 ) 得所求距离d :
3 : — 2 X /
—
、 /5
2
一
距 离 和夹 角 ( 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 点 到 平 面 的 距 离 和异面直线所成 的角 、 直线 与 平 面 所 成 的 角 、 二面角 等 ) 是 立 体 几何 中 的 计 算 难 点 。 也是 考试热点. 用 传 统 知 识 和 方 法 解 决 这 些 问题 . 往往要对图形做过多的分析 . 需 要 作 辅 助 线 和 一 些 烦琐 的拼凑技巧 . 对学生 而言不易掌握. 利 用 向量 内积 知识 一 般 可将 上 述 的问 题 转 化 为 代 数 问题 来 解 决 .可避 免许 多 繁 难 的图形分析 , 将 问 题 的解 决 程 序 化 和 公 式 化 , 易于操作 , 学 生 也 容易掌握 , 可大大降低思 维难度 , 提 高 学 生 的解 题 能 力 . 正 如 张 奠 宙教 授 说 的 .利 用 向量 许 多 几何 命 题 迎 刃 而 解 … … 比 起 综合方法需要 “ 个别处理 ” 的技 巧 , 它是一个 “ 一揽 子” 解 决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探究 已知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为u, A是直线l上的定点,P是直线l外一点. 如何利
用这些条件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如图示,向量AP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为 AQ ,则△APQ是直角
u
P
三角形,因为A,P都是定点,所以|AP|,AP 与 u 的夹角∠PAQ都
dn
是确定的. 于 是可求 |AQ|. 再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点P到直线l
点C1到平面AB1 E
的距离为 |
C1B1 |n|
n
|
1 3
.
D
A x
F
C
y
B
即直线FC1到平面AB1
E的距离为
1 3
.
3.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平面A1DB与平面D1CB1的距离.
解 : 平面A1DB//平面D1CB1,平面A1DB与平面D1CB1的距离 z
MN AN AM
1 ( AB AF ) 1 ( AB AD)
2
2
1 (c b) 2
∴|MN|2 1 (c b )2 1 ,
4
2
∴|MN| 2 ,即MN 2 .
2
2
【巩固训练4】如图,两条异面直线a, b所成的角为θ,在直线a, b上分别取点A′, E和
点A, F,使AA′⊥a,且AA′⊥b (AA′称为异面直线a, b的公垂线). 已知A′E=m, AF=n,
易得C1 (0, 1, 1),
A(1,
0, 0),
E(0,
0,
1 ). 2
E
∴C1 A
(1,
1, 1),
AE
(1, 0,
1 ). 2
D
F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距离、角度)专题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类型一 用空间向量求距离 【典例】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边AB,AD的中 点,CG垂直于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且CG=2,求: (1)点B到直线FG的距离; (2)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05 平面与平面所成角
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是这两个平面的夹角吗?
, 的夹角为,cos | u v|
| u || v |
例题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CB=2,AA1=3, ∠ACB=90°,P为BC中点,点Q,R分别在棱AA1,BB1上,A1Q=2AQ, BR=2RB1,求平面PQR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 z
D1 F
C1
N
A1
E
M B1
D
Cy
A
B
x
AB n
d
n
1.4.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角度问题
03 异面直线所成角
l
l
m
m
l, m的夹角为,cos | a b|
| a || b |
(0, ]
2
类型二 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数学运算,直观想象) 【典例】如图,在直三棱柱 A1B1C1-ABC 中,AB⊥AC,AB=AC=2,A1A=4, 点 D 是 BC 的中点.求异面直线 A1B 与 C1D 所成角的余弦值.
(1)证明:DC1⊥BC.
(2)求平面A1B1BD与平面C1BD的夹角的大小.
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求空间距离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距离问题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一般)传统方法:利用定义先作出过这个点到平面的垂线段, 再计算这个垂线段的长度; 2.还可以用等积法求距离; 3.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在PAO Rt ∆中,θθsin ||||sin AP d AP =⇒=又|||||sin n AP n AP =θ||n d =∴(其中AP 为斜向量,n 为法向量)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n d =(其中AP 为斜向量,n 为法向量)三、平面到平面的距离也是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n d =AP 为斜向量,n 为法向量)四、异面直线的距离如图,异面直线也是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n d =(其中AP 为两条异面直线上各取一点组成的向量,n 是与b a ,都垂直的向量) 例1.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长为1,E 为11D C 的中点,求下列问题: (1) 求1B 到面BE A 1的距离;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xyz D -,则•αOP),1,1,0(),0,21,1(11-=-=∴B A E A ,设),,(z y x n =为面BE A 1的法向量则⎪⎩⎪⎨⎧=-=+-⇒⎪⎩⎪⎨⎧=⋅=⋅0210011z y y x B A n E A n 取1=x ,得2,2==z y ,)2,2,1(=∴n选点1B 到面BE A 1的斜向量为)0,1,0(11=B A 得点1B 到面BE A 1的距离为32||11==n d (2)求C D 1到面BE A 1的距离;)2,2,1()1(:1=n BE A 的法向量知平面由解)0,0,1(11=A D 斜向量 311111==∴nn A D d BE A D 的距离为到面点 (3) 求面DB A 1与面11CB D 的距离;)1,1,1(:11-==AC n BD A 的法向量为由图知平面解)0,0,1(11=A D 又斜向量 311111==∴nn A D d BD A D 的距离为到面点 33111的距离为与即面CB D BD A (4) 求异面直线B D 1与E A 1的距离.xyz D -系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解:)1,1,1(),0,21,1(11-=-=∴B D E Axxxx111(0,0,1),(1,1,0),(1,0,1),(0,,1)2D B AE 则B D E A z y x n 11,),,(是与设=都垂直的向量,则⎩⎨⎧==⇒⎪⎩⎪⎨⎧=⋅=⋅x z x y B D n E A n 320011,取1=x ,得一个法向量为)3,2,1(=n 选11BD E A 与的两点向量)0,0,1(11=A D得11BD E A 与的距离为1414||11==n n A D d 练习1:1.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1==BC AC ,∠ACB 面BC A 1的距离.2.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求平面11C DA 和平面C AB 1间的距离3.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求直线1DA 和AC 间的距离。
027:选修2-1 3.2.3 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问题和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选修2-1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2.3 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班级 姓名一、目标导引1.会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 2.会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二、教学过程题型一 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 【知识准备】如图,已知PA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过P 作平面α的垂线PO ,连结OA 则PAO ∠为斜线P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记为θ,则有 ,OP AP θ+<>= ,由此,在Rt AOP ∆中,sin |sin(,)|2OP AP πθ=-<>= = .【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θ∈例1 如图所示,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CA =CB ,AB =AA 1,∠BAA 1=60°. (1)证明:AB ⊥A 1C ;(2)若平面ABC ⊥平面AA 1B 1B ,AB =CB ,求直线A 1C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11【变式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已知AB =1,D 在棱BB 1上,且BD =1,求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C1题型二 利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知识准备】设P 是平面α外一点,P A 是α的一条斜线,交平面α于点A , 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那么向量PA 在n 方向上的正射影长OP 就是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h ,在Rt AOP ∆中,OP = = .例2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G 分别是C 1C ,D 1A 1,AB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A1【课时作业027】班级 姓名 作业等级A 级 学业水平达标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直线BC 1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答案:63】12.正三角形ABC 与正三角形BCD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求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答案:155】3.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C ,A 1D 1的中点.(1)求直线A 1C 与DE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515】(2)求直线AD 与平面B 1EDF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33】(3)求平面B 1EDF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答案:66】B 级 应试能力达标4.如图,在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侧棱AA 1⊥底面ABCD ,AB ∥DC ,AA 1=1,AB =3k ,AD =4k ,BC =5k ,DC =6k (k >0).(1)求证:CD ⊥平面ADD 1A 1; (2)若直线AA 1与平面AB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7,求k 的值.(答案k=1)5.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B ∥CD ,AD =CD =1,∠BAD =120°,∠ACB =90°.(1)求证:BC ⊥平面P AC ;(2)若二面角D -PC -A 的余弦值为55,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答案32)1选修2-1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2.3 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一、目标导引1.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二、教学过程题型一 利用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 【知识准备】如图,已知PA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过P 作平面α的垂线PO ,连结OA 则PAO ∠为斜线P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记为θ,则有 ,OP AP θ+<>= ,由此,在Rt AOP ∆中,sin |sin(,)|2OP AP πθ=-<>= =【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θ∈例1 如图所示,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CA =CB ,AB =AA 1,∠BAA 1=60°. ①证明:AB ⊥A 1C ;②若平面ABC ⊥平面AA 1B 1B ,AB =CB ,求直线A 1C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 ①证明 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A 1,A 1B . ∵CA =CB ,∴OC ⊥AB . 由于AB =AA 1,∠BAA 1=60°, 故△AA 1B 为等边三角形,∴OA 1⊥AB .∵OC ∩OA 1=O , ∴AB ⊥平面OA 1C .又A 1C ⊂平面OA 1C ,故AB ⊥A 1C .②解 由①知OC ⊥AB ,OA 1⊥AB .又平面ABC ⊥平面AA 1B 1B ,交线为AB ,OC ⊂平面ABC , 所以OC ⊥平面AA 1B 1B ,故OA ,OA 1,OC 两两垂直.以O 为坐标原点,OA ,OA 1,OC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设AB =2,则A (1,0,0),A 1(0,3,0), C (0,0,3),B (-1,0,0),则BC →=(1,0,3),BB 1→=AA 1→=(-1,3,0), A 1C -→=(0,-3,3). 设n =(x ,y ,z )是平面BB 1C 1C 的法向量,则⎩⎪⎨⎪⎧n ·BC →=0,n ·BB 1→=0,即⎩⎨⎧x +3z =0,-x +3y =0,可取n =(3,1,-1).故cos 〈n ,A 1C -→〉=n ·A 1C -→|n ||A 1C -→|=-105,∴A 1C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5.【变式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已知AB =1,D 在棱BB 1上,且BD =1,求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 取AC 的中点E ,连接BE ,则BE ⊥AC ,以B 为坐标原点,BE ,BB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 ,则A ⎝⎛⎭⎫32,12,0,D (0,0,1),B (0,0,0),E ⎝⎛⎭⎫32,0,0,则AD →=⎝⎛⎭⎫-32,-12,1,BE →=⎝⎛⎭⎫32,0,0. ∵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AC ,BE ⊥AC ,BE ⊂平面ABC , ∴BE ⊥平面AA 1C 1C ,∴BE →=⎝⎛⎭⎫32,0,0为平面AA 1C 1C 的一个法向量.设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角为α,∵cos 〈AD →,BE →〉=-64,∴sin α=|cos 〈AD →,BE →〉|=64.题型二 利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知识准备】设P 是平面α外一点,P A 是α的一条斜线,交平面α于点A ,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那么向量PA 在n 方向上的正射影长OP 就是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h ,在Rt AOP ∆中,OP = =例2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G 分别是C 1C ,D 1A 1,AB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解 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 则A (2,0,0),E (0,2,1),F (1,0,2),G (2,1,0).所以AG →=(0,1,0),GE →=(-2,1,1),GF →=(-1,-1,2).设n =(x ,y ,z )是平面EFG 的法向量,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d , 则⎩⎪⎨⎪⎧n ·GE →=0,n ·GF →=0,所以⎩⎪⎨⎪⎧ -2x +y +z =0,-x -y +2z =0,所以⎩⎪⎨⎪⎧x =z ,y =z .令z =1,此时n =(1,1,1),所以d =|AG →·n ||n |=13=33,即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33.A 级 学业水平达标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直线BC 1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答案:63】解析 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D (0,0,0),A 1(1,0,1),B (1,1,0),C 1(0,1,1),A (1,0,0),∴BC 1→=(-1,0,1),AC 1→=(-1,1,1),A 1B -→=(0,1,-1), A 1D -→=(-1,0,-1).∴AC 1→·A 1B -→=1-1=0,AC 1→·A 1D -→=1-1=0.∴AC 1⊥A 1B ,AC 1⊥A 1D .又A 1B ∩A 1D =A 1,且A 1B ,A 1D ⊂平面A 1BD ,∴AC 1⊥平面A 1BD . ∴AC 1→是平面A 1BD 的一个法向量.∴cos 〈BC 1→,AC 1→〉=BC 1→·AC 1→|BC 1→||AC 1→|=1+12×3=63.2.正三角形ABC 与正三角形BCD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求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取BC 的中点O ,连接AO ,DO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设BC =1,A ⎝⎛⎭⎫0,0,32,B ⎝⎛⎭⎫0,-12,0,C ⎝⎛⎭⎫0,12,0,D ⎝⎛⎭⎫32,0,0,所以BA ―→=⎝⎛⎭⎫0,12,32, BD ―→=⎝⎛⎭⎫32,12,0,CD ―→=⎝⎛⎭⎫32,-12,0. 设平面A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BA ―→=0,n ·BD ―→=0,所以⎩⎨⎧12y +32z =0,32x +12y =0,取x =1,则y=-3,z =1,所以n =(1,-3,1),所以cos 〈n ,CD ―→=32+325×1=155,因此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5.3.如图所示,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C ,A 1D 1的中点.(1)求直线A 1C 与DE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515】(2)求直线AD 与平面B 1EDF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33】(3)求平面B 1EDF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答案:66】解 以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 ,AD ,AA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 则A 1(0,0,a ),C (a ,a,0),D (0,a,0),E ⎝⎛⎭⎫a ,a2,0, (1) A 1C -→=(a ,a ,-a ),DE →=⎝⎛⎭⎫a ,-a 2,0,∴cos 〈A 1C -→,DE →〉=A 1C -→·DE →|A 1C -→||DE →|=1515,故A 1C 与D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515.(2)连接DB 1,∵∠ADE =∠ADF ,∴AD 在平面B 1EDF 内的射影在∠EDF 的平分线上.又B 1EDF 为菱形,∴DB 1为∠EDF 的平分线,故直线AD 与平面B 1EDF 所成的角为∠ADB 1.由DA →=(0,-a,0),DB 1→=(a ,-a ,a ),∴cos 〈DA →,DB 1→〉=DA →·DB 1→|DA →||DB 1→|=33,又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π2, (3)由已知得ED →=⎝⎛⎭⎫-a ,a 2,0, EB 1→=⎝⎛⎭⎫0,-a 2,a ,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AA 1→=(0,0,a ).设平面B 1EDF的一个法向量为n =(1,y ,z ),由⎩⎪⎨⎪⎧n ·ED →=0,n ·EB 1→=0,得⎩⎪⎨⎪⎧y =2,z =1,∴n =(1,2,1),∴cos 〈n ,m 〉=m ·n |m ||n |=66,∴平面B 1EDF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6. B 级 应试能力达标4.如图,在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侧棱AA 1⊥底面ABCD ,AB ∥DC ,AA 1=1,AB =3k ,AD =4k ,BC =5k ,DC=6k (k >0).(1)求证:CD ⊥平面ADD 1A 1; (2)若直线AA 1与平面AB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7,求k 的值.[解] (1)证明:取CD 的中点E ,连接BE .∵AB ∥DE ,AB =DE =3k , ∴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BE ∥AD 且BE =AD =4k . 在△BCE 中,∵BE =4k ,CE =3k ,BC =5k , ∴BE 2+CE 2=BC 2,∴∠BEC =90°,即BE ⊥CD .又BE ∥AD ,∴CD ⊥AD . ∵AA 1⊥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AA 1⊥CD .又AA 1∩AD =A ,∴CD ⊥平面ADD 1A 1.(2)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4k,0,0),C (0,6k,0),B 1(4k,3k,1),A 1(4k,0,1),∴AC ―→=(-4k,6k,0),AB 1―→=(0,3k,1),AA 1―→=(0,0,1).设平面AB 1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AC ―→·n =0,AB 1―→·n =0,即⎩⎪⎨⎪⎧-4kx +6ky =0,3ky +z =0.取y =2,可得平面AB 1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2,-6k ).设AA 1与平面AB 1C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AA 1―→,n 〉|=|AA 1―→·n ||AA 1―→|·|n |=|-6k |36k 2+13=67,解得k =1.故k 的值为1. 5.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B ∥CD ,AD =CD =1,∠BAD =120°,∠ACB =90°.(1)求证:BC ⊥平面P AC ;(2)若二面角D -PC -A 的余弦值为55,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1)证明:∵P A ⊥底面ABCD ,BC ⊂平面ABCD ,∴P A ⊥BC ,∵∠ACB =90°,∴BC ⊥AC ,又P A ∩AC =A , ∴BC ⊥平面P AC .(2)设AP =h ,取CD 的中点E ,则AE ⊥CD ,∴AE ⊥AB .又P A ⊥底面ABCD ,∴P A ⊥AE ,P A ⊥AB ,故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P (0,0,h ),C ⎝⎛⎭⎫32,12,0,D ⎝⎛⎭⎫32,-12,0,B (0,2,0),PC ―→=⎝⎛⎭⎫32,12,-h ,DC ―→=(0,1,0),设平面PDC 的法向量n 1=(x 1,y 1,z 1),则⎩⎪⎨⎪⎧ n 1·PC ―→=0,n 1·DC ―→=0,即⎩⎪⎨⎪⎧32x 1+12y 1-hz 1=0,y 1=0,取x 1=h ,∴n 1=⎝⎛⎭⎫h ,0,32.由(1)知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为BC ―→=⎝⎛⎭⎫32,-32,0,∴|cos 〈n 1,BC ―→〉|=32h h 2+34×3=55,解得h =3, 同理可求得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n 2=(3,3,2),所以,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 d =|AP ―→·n 2||n 2|=234=32.。
立体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导学案
全国名校高中数学优质学案专题汇编(经典问题附详解)选修2-1导学案立体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 班级: 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的 概念.(2) 掌握各种距离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点到直线、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把空间距离转化为向量知识求解. 【学法指导】空间距离包括: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线到线、线 到面、面到面之间的距离.其中以点到面的距离最为重要, 设I 是过点P 平行于向量s 的直线,A 是直线I 外定点.作AA '丄I ,垂足为A ',则点A 到直线I 的距离彳占d 等于线段AA '的长度,而向量PA 在 s 上的投 /1P影的大小|PA S o l 等于线段RA 的长度,所以根 据勾股定理有点A 到直线I 的距离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设n 是过点P 垂直于向量n 的平面,A 是平面n 外一定 点.作AA'丄n 垂足为A ;则点A 到平面n /A 的距离d 等于线段AA 的长度,而向量PA 在. ;n 上的投影的大小|PA n o |等于线段AA 的长 ’ ——- 度,所以点A 到平面n 的距离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距离,如线到面、面到面的距离均可转化为点到面的距 离,用向量法来求解。
【预习感知】1. 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设 a = (a i , a 2, a 3),则|a |= _____________ ,若 A(x i , y i , 乙),B (X 2 , y 2, Z 2),贝S d AB= |AB| = ______________ .选修2-1导学案全国名校高中数学优质学案专题汇编(经典问题附详解)2. 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预习检测】1.已知直线I过定点A(2,3,1),且方向向量为n = (0,1,1),则点P(4,3,2)到I的距离为()全国名校高中数学优质学案专题汇编(经典问题附详解)选修2-i 导学案第3页A.2;'3 2.如图所示,正方体 ABCD — A i B i C i D i 的棱长为1, O是底面A i B i C i D i 的中心,则0到平面ABC i D i 的距离是() C.22变式训练 已知直线I 过定点A(2,3,i),且方向向量为n =(0,i,i),则点P(4,3,2)到I 的距离为(3. 已知长方体 ABCD — A i B i C i D i 中,AB = 6, BC = 4, BB i = 3,则点B i 到平面A i BC i 的距离为 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 ABCD — A'B'C'D ; AB =★点面距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 E 、F 分别是AB 、AD 的 中点,GC 丄平面ABCD ,且|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全国名校高中数学优质学案专题汇编(经典问题附详解)选修2-i导学案第4页【课堂检测】(见课堂多媒体,随堂检测)【课后训练】i0.已知三棱柱ABC—A i B i C i的各条棱长均为a,侧棱变式训练如图,正方体ABCD —A i B i C i D i的棱长为1, O是底面A i B i C i D i的中心,则点0的平面ABC i D i的距离为B. 42C. 22D- 23A.A H 垂直于底面, 为何值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立体几何的向量法(四)——求点到面的距离新课课时:二
【学习目标】
1、能理解点到面距离的向量公式
2、能在不同图形中用向量法求点到面的距离
【学习过程】
一、自学理解
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即d=
二、问题探究
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 4, AD =3, AA1= 2. E是线段AB上的点,且EB=1,求点C到面 的距离.
2:在三棱锥D—ABC中,DA 平面ABC,且AB=BC=AD=1, ABC=90 ,
求点A到面BCD的距离。
课后练习:
1.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为直角梯形, ,
, , , 底面 , 为 的中点.
⑴求证:平面 平面 ;
⑵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⑶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
2、如图,正三棱柱 的所有棱长都为 , 为 中点.
⑴求证: 平面 ;
⑵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
⑶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提示:
提示:
此题能否用两种方法求解
因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的距离一般都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所以我们重点研究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1.定义: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的线段;抓住线段(所求距离)所在三角形解之.
②等体积法。
(2)向量法:
已知平面 外一点P,平面 。先求出平面 的法向量 ,在平面内任取一定点A,则点P到平面 的距离d等于 在 上的射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