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单元(生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__一__单元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分类与整理”后,正式开始接触统计,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部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
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建立正式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教科书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如订做校服、投票选人参加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引导学生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二是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这两个层次的内容都非常注重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而且能较好地体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与统计相关的内容,学习了比较、分类与整理,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与呈现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
所以本单元的入手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好找,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
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1、学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表。
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建议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2023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3页)
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情况1.降低了难度。
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重点: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并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同时,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进行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简单的估算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简洁性,同时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在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
教师还应该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使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形成数感。
通过这些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
2.比较大小,哪个数更大?100、500、1000、2000.3.估算一下,你家楼下有多少个行人经过?约是几百人?还是几千人?4.做练册上的练题。
本单元共计12课时,包括1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内数的认识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1000,感知1000是一个大数,了解1000大约有多少,并掌握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介绍了新建的一处体育馆,让学生猜猜它能坐多少人。
随后,老师引入计数单位“千”,通过小正方体和黄豆粒的数量来感知1000,让学生掌握十进制关系,能正确地数数,并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数感。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老师通过生数师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快速数出1000个小正方体。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并掌握中间、末尾有的数的读写法。
在反馈应用环节中,老师通过口算、比较大小和估算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做练册上的练题。
教学内容:数数活动,读写1000以内的数,数的组成,数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生本教案第1-3单元
教学内容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独
立
前
置
1、预先完成书上练习一的第5题
2、预先完成书上练习一的第6题
3、预先完成书上练习一的第7题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整理: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整理: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小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独立
前置
1、预习书上第3页内容。
2、调查一下统计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比较一下哪种最好?请说明理由。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认识数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认识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启蒙教育应该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让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对于数学有一定的热爱和兴趣。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认识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打好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
下面是本教学计划的详细内容: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数学,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了解数的数量、结构、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数的比较方法;3、熟悉阿拉伯数的书写,并能正确书写1—100内的数字。
二、教学方法1、知识点讲解法;2、锻炼与应用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所学知识点。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那些需要用到数学的部分,如量体温、量长度、买菜等等,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很重要,认识数学是每个人责任。
2、简单的数学题目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如:有5个苹果和3个香蕉,一共有几个水果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数的比较方法。
3、数的书写 (20分钟)教师出示阿拉伯数字的写法,并带领学生书写1—100内的数字,锻炼学生的手写能力,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4、数的大小比较 (3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实物,激发学生的数数量感,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用手中的实物进行数量比较,并用数字反映实物数量的大小比较。
5、练习(20分钟)用一些练习题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教学内容。
四、教学体会本次教学计划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通过手中实物的练习,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此基础上,以后的数学教学也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生本教案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教学随记
小组交流
根据上面的情况,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 算式。
小组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1.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练习十七第5题 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本教案
主备人 课题
审核人 整百、整千加减法
课时
执教者 8 上课时间
年月日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
教学目标
减的方法, 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独立前置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
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
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复习克和千克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电子教案标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位数的认读与写作,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计算二位数的数值;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二位数的认读与写作,加法和减法的运算;2.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2. 素材准备:具有图像、数字和计算题的电子教学资源;3. 课前准备:制定电子教案,备好电子教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 利用电子白板上的数图或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二位数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数图,读出不同的二位数。
3. 让学生观察数图中的数字规律,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的组成。
第二部分:讲授与拓展(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演示或电子教材,介绍二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规则。
3.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
第三部分: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结合电子教材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二位数的写作和读法的掌握情况。
2. 利用电子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加法和减法的情景问题。
3. 随堂反馈,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复习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二位数认读和运算规则的记忆。
2. 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电子教材完成相关题目。
五、教学延伸:1. 结合家庭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提供在线辅助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二位数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3. 组织数学游戏或竞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反思:教案编写者应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点,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和建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数数并用数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使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实物物品展示,引导学生数出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数数的概念。
2. 学习数的读法和认识数的顺序
•利用数棍或数字卡片,呈现1-20的数字,并让学生按顺序读出各数字,加深学生对数字排列的认识。
3. 认识个位数
•通过实物物品提问,引导学生认识个位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操练。
4. 进行实际问题练习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利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巩固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检验学生对数数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强化印象。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
•做家长布置的附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留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数学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6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6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进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进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
〔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
小明共玩了几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展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忆整理,建构网络〔一〕自主整理,施行创造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展整理与复习,如今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3:……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1〕要认真看题,搜集信息。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说出运算顺序)30+8×4 5×2+3 80—64÷8 29+24÷4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本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本教案
课题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课时
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要背会乘法口诀。
2.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运用7.8.9的口诀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1、口算练习:7×5 6 × 8 8 × 9 9 × 4 7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八六十四四()三十六六()
五十四六()四十二二()一十八()七三十五
3、计算下面各题:42÷6 56÷7
小组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对答案,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巡视,对较薄弱的小组进行指导。
3.学生独立解决主题图: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
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组展示
(1)指名小组上台说说本组的方法。
(也可让班上的学生来协助演一演。
)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青岛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青岛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第九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乘法、乘法的性质、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情景: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小明和他的2个朋友,一共可以分几个苹果?2. 自主探究: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明的妈妈买了4个橙子,每个橙子分给小明和他的3个朋友,一共可以分几个橙子?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讲解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香蕉,每个香蕉分给小明和他的4个朋友,一共可以分几个香蕉?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板书设计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请用乘法计算一下,如果你有6个糖果,每个糖果分给你的3个朋友,一共可以分几个糖果?答案:18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乘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起点,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说出1-99的数词。
2.能够认识0-99的数字符号,能准确书写0-99的阿拉伯数字。
3.能够通过数轴的练习,掌握1-100的相邻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1-99的数词。
2.书写0-99的阿拉伯数字。
3.掌握1-100的相邻关系。
教学准备1.数轴图、卡片等教具。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标记笔。
3.教师备好教案和讲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根据提供的数词,在数轴上找出对应的位置,加深数字记忆。
2.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下一个数。
引出相邻关系。
二、讲解1.帮助学生认识1-99的数词,展示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形式。
2.通过数轴图,让学生理解相邻关系,比较数字的大小。
三、练习1.让学生用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排序,练习书写数字和比较大小。
2.布置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四、小结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相邻关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勤加练习,熟能生巧。
课堂延伸1.小组比赛:猜数字游戏,加强数字记忆和快速反应能力。
2.带学生进行户外找数字活动,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反思1.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对1-100数字的认知能力和相邻关系的理解。
2.学生活动安排要多样化,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爱和主动学习意识。
以上为本单元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1-100数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
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本单元的研究内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研究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生能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在学情分析中,强调了学生已经研究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同时,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课时安排为3课时,其中2课时用于数据收集整理,1课时用于练。
这样的课时安排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有时间去练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研究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研究表内除法(二)以及研究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口算基础上,开始研究除法。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但是小学生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通过教材设计和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单元主题图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平均分,并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积极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除法第一课时:除法(一)认识竖式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5页“分苹果”“分橘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2页~第5页“分苹果”“分橘子”,探究除法竖式。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探究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没有余数:例子-有余数的除法:例子-3.试一试:完成课本第3,第4页的习题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计算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对除法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有余数的除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除法竖式的写法,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2.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3.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反思:第二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教学内容:P6 ~ 8 “分草莓”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6页~第8页“分草莓”,探究试商方法。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 探究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的方法没有余数:例子-有余数的除法:例子-3.试一试:34÷6= 24÷5= 57÷6=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3.交流计算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对除法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试商的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反思:第三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9~ 11 “租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9页~第11页“租船”,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我的发现:2.试一试:课本第10-11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计算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对除法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分配的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
2. 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五、反思:第四课时:派车(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12 ~ 15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12页~第15页“派车”,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我的发现:2.试一试:课本第13-15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用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 书写格式五、反思:二.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乘加、乘减教学内容:P16 ~ 17“小熊购物”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16页~第17页“小熊购物”,探究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17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 书写格式五、反思:第二课时:除加、除减教学内容:P18 ~ 20“花店买花”教学目标: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18页~第20页“花店买花”,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19和20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计算。
2. 书写格式五、反思:第三课时:练习二教学内容:P21 ~ 23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21页~第23页“练习课”。
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21-23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交流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汇报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混合运算顺序。
2. 书写格式。
五、反思: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P23 “过河”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24页“过河”,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24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带有小括号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第24页的习题)四、教师点拨1.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方法。
2. 书写格式五、反思:第五课时:练习三教学内容:P25 ~ 27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25页~第27页“练习课”。
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25-27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交流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汇报计算方法(巩固练习题)四、教师点拨1. 混合运算顺序的步骤。
2. 书写格式。
五、反思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课时:辨认方向教学内容:P28 ~ 30“辨认方向”教学目标: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28页~第30页“辨认方向”,探索物体所在的位置。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28-30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课本第28-30页的习题。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例子、发现过程。
2.交流(第28-30页的习题)四、教师点拨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五、反思第二课时:认识路线教学内容:P31 ~ 33“认识路线”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看课文第31页~第33页“认识路线”,探索物体所在的位置。
我的例子:我的发现: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31-33页的习题。
二、小组交流1.组内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
3.交流课本第31-33页的习题。
三、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例子、发现过程。
2.交流课本第31-33页的习题。
四、教师点拨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五、反思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P34--36练习四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