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的根本见地 憨山大师

合集下载

憨山:金刚不坏的肉身

憨山:金刚不坏的肉身

憨山:金刚不坏的肉身憨山大师(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为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

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徽)人。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蔡彦高的妻子洪氏已经怀孕十月,马上就要临盆生产了。

这天晚上,她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携带着一个小男孩,莲步款款地来到自己家里,蔡洪氏一见,情不自禁地迎上前去,顺手就将大士手中牵着的这位面容温润、骨格清峻的小男孩一把搂入怀中,眉宇之间,备示怜爱……正当她欢欢喜喜地打量、抚摸怀中小儿时,蔡洪氏骤然惊醒过来——随着一声小儿男清脆而宏亮的啼哭传出内室,蔡府上下欢欣。

夫人顺利地生产了,而且还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公子!蔡洪氏生产的这位公子可不是一般人。

他生性聪颖,出类拔萃。

就在他年仅七岁的时候,他的叔父一命西归而去,尸体陈列在灵床之上祭奠。

蔡公子见了,就大惑不解地问父母:“‘死'是从哪里离开的呢?”不久,他看见有人家生产了小孩子,又问父母:“‘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好像他在这样小小的年岁便已经在思考生、死这些人生大哲理似的。

等到他年才舞勺(未成年,一说十三岁)的时候,终于是辞别了对他抱有厚望、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家人,来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报恩寺,依从西林和尚剃染出家,做起了和尚。

内江(今四川内江县)人赵文肃公一次看见了他,就用手轻轻地抚摹着他的头顶说:“这孩子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代大师!”赵文肃的预言果然不是虚妄之辞。

我们的主人公后来终于成为明代的得道高僧,与莲池、紫柏、藕益三位大师齐名, 并称“明朝四大高僧”!他,便是鼎鼎大名的憨山大师!憨山大师名德清,字澄印。

明神宗万宗元年(公元1573年),他游历四方,来到佛门圣地五台山,不期而遇秀丽、幽雅的憨山,不尽耽醉其中,乐而忘返,就干脆以憨山自号。

神话居士讲故事憨山自叙年谱26

神话居士讲故事憨山自叙年谱26

神话居士讲故事憨山自叙年谱26大家好,我是神话之道,我们继续介绍憨山大师《年谱》的故事。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憨山十岁了。

这一年,憨山母子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很有趣的“辩论”。

因为母亲洪氏督促大美的功课一直很严格,而大美的“志向”却不在于求取功名。

虽然仅仅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年谱》原文是这样写的: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

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

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耐可至宰相。

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母曰:罢。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憨山问他的母亲洪氏:母亲,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洪氏回答道: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科举,为了将来能够做官来光宗耀祖。

大美又问道:是做什么样的官呢?母亲回答:可以从小官做起,如果你有能耐和运气的话,最高还可以做到宰相之位。

“宰相”一职在古代来说,就算是最大的官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富贵至极。

大美读了几年书,这些大道理他当然也明白。

但是他却问出了一招“撒手锏”,说道:母亲,就算是能够做到宰相之位,结局又能怎样呢?洪氏一听,低头沉吟想了一下,只好感叹地说道:为人臣子来说,能够做到宰相,也基本就算到头了,结局只能是被皇帝革职罢官或者自己主动隐退了。

因为在古代来说,宰相的官职就算再大,也大不过皇帝。

除非你去造反,就像隋朝的宇文化及一样,最后落一个千古骂名。

那是儒家思想所严厉批判的对象。

还有汉朝末年的曹操,也不敢贸然称帝,只是赐九锡而已。

憨山一听母亲的回答,就趁机说道:可惜呀!一个人做官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最后难免会落得一个革职罢官,好一点的可以自己引退。

既不安全也不自在,那我还做它干什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言外之意就是:当官不自在,自在不当官。

伴君如伴虎,龙眼无恩,说不定因为一件什么事情,就会大祸临头。

历史上忠臣良将被害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于谦、岳飞等等。

洪氏听完儿子的这句话,不由得大为诧异,问道:大美,那你将来长大了到底想干什么?憨山说道:母亲,我想做一个永远不被罢免的,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洪氏一听,嘴里叹息一声,笑着说道:我的傻大美啊!你真是一个没出息的孩子,如果读书却不想着做官,那你就去做一个“挂褡僧”好了!这个倒是符合你的想法。

径山问禅(下)

径山问禅(下)

理宗绍定五年(1232),无准禅师奉诏成为径山万寿禅寺的住持。

在他主持径山的次年,径山发生了火灾。

面对已成一片废墟的万寿寺与露栖于瓦砾之地的僧人,无准禅师缓缓吟出一首偈子:“劫灰飞尽见灵踪,突兀凌霄对五峰。

意在目前谁共委,相同扶起旧家风。

”此后,无准禅师与众僧多方设法,筹备资粮,借助朝廷的支持与民间的捐赠,于宋端平二年(1235)重建了寺院,其规模更是超越先前格局。

也就是在这一年,日本僧人圆尔辨圆入宋求法,径山是他的首选之地。

圆尔之所以来径山求法,是因为退耕德宁向圆尔推荐道:“而今径山虽婴祝融之祸,而范无准坐瓦砾场,转大法轮,天下指为甘露门”。

无准在径山火灾之后,岿然不动,于瓦砾之中重建径山,使其德声愈隆。

无准师范主径山十八年,道声远布法门内外,人称“天下第一宗师”,其所住持的径山则被称为“道之所在”。

无准作为径山寺第三十四代住持,是南宋中日佛教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他住持径山期间(1232—1248),已知有19名日僧入宋,其中10名僧人曾明确在无准门下参禅求法。

而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向无准求法的日僧,便是上文述及的圆尔辨圆。

圆尔在退耕德宁的建议下,遂赴径山拜访无准,无准一见即获器许,随侍左右。

《圣一国师年谱》中说:“尝在径山主掌衣钵,佛鉴不呼侍者,但称尔老。

”ASSORTMENT荟萃径山问禅(下)文 叶康乐让径山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是无准师范禅师。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

522018.4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在径山的前三年,圆尔虽则孜孜用功不倦,然而一直没有开悟。

一日,为了启发圆尔悟明心性,无准向圆尔提出了“首山竹篦”这则公案,此公案曾是首山省念禅师(926—993)在某日向修行僧提出的问题,内容是首山禅师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做什么?”但圆尔对此公案,虽日夜苦参,却怎么也参透不过去。

坐对清风起,笑看云烟空

坐对清风起,笑看云烟空

坐对清风起,笑看云烟空庐山的初秋,是一年最美的时候。

郁郁苍苍的古松下,两个出尘绝世的身影并肩而立,着灰色长衫的是文采雅瞻的东坡居士,着褐色僧衣的则是博学意真的佛印禅师。

一旁的巨石上放着棋盘,虽然胜负未定,但胸臆已抒。

兔毫盏里茶迹点点,铜炉里的檀香燃尽。

山脚下的小城隐在缭绕云雾里,身后空茫无人烟,仿佛大千世界只有他们彼此为伴,与凡俗尘世再无半点牵连。

有些刻骨铭心的感动无法言表,看着身边的人,只对望一眼,便心下了然。

这个人仿佛是天光朗日下的另一个自己:一个深爱红尘,琴棋书画,诗意风流;一个佛前打坐,勤修来世,安度今生。

此时一日将近,他们携手下山去,好像此间情谊也要被人间烟火熏染,流传到街巷,方不失苏东坡的风流和佛印的禅机。

苏东坡四十三岁时遭遇乌台诗案,此案险些成了跨不过的劫难,他的精神和志气也都衰弱了。

走出牢狱的那天,黄州刚刚入冬,他带着满身寒气,所见之处皆是凋零。

曾经的喧哗都已远去,就连自家宅门也颓败了许多。

这凄凉的氛围让他想要逃离,于是在欲雪的天气里,他整理好仪容,端稳地迈进了归宗寺。

他没有动过剃度出家的心思,再多挫折和坎坷只当人间游历。

他来归宗寺,就是想拜访名僧佛印。

这时的佛印,正在后院的暖室里煮着松针滤过的泉水,看见苏东坡走进来,淡淡地道了一句,你来了,水刚刚好。

北宋的话本子里曾杜撰了他们初识的故事。

苏东坡听说瓜州金山寺的佛印名气甚高,于是很不服气,找了个时间就去会会。

一见面,苏东坡就从开天辟地讲到人文百态,从天地风云讲到救世治国,直说得热血澎湃,口干舌燥。

佛印却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里还有轻轻的笑意。

苏东坡顿时有些恼怒,棋逢对手的比试才是痛快的,可人家连招都不接,分明是看不起人啊。

没等他发作,佛印淡淡地问:“先生覺得老衲如何?”苏东坡毫不客气,“故作深沉,故弄玄虚,一分才学,九分靠吹,骗人骗己骗神佛。

”说完不等佛印辩驳,“你觉得苏大学士如何?”佛印诚恳地说,“先生学问深厚,修养不俗,老衲自愧不如。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文章来源:凤凰网作者:凤凰网编者按:憨山德清大师(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

十九出家,受具足戒。

万历元年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为号。

先后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双修。

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有八,世称憨山大师,与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学通内外、著述等身,圆寂之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

今天这篇故事,介绍憨山大师参禅悟道传奇经历。

憨山大师,明代著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

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

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

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

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

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

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

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

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

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1如何修悟若论此须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成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2修悟下手处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博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山夫,先要拶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水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卢。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前言憨山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他在禅宗的修行中颇具成就,对于开悟的理解颇具深度。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是他集结多年修行的经验和教诲,以短小的语言表达出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整理,共收录了数百条偈语。

每一条偈语都简洁明了,字字珠玑,归纳了禅宗的教诲和修行要旨。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开悟偈语:1. 虚宗颇多说,慧宗最为难。

这句偈语强调了禅宗修行中慧和虚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空观的精髓,意味着放下执著、义无反顾地投入修行。

而慧则强调的是智慧的培养,通过对自性的观察和领悟,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这句偈语提醒修行者,禅修的道路上需要虚心谦和,勇于面对自己的执著与贪著,同时也需要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

2. 眼看山山好,落足水水清。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禅修的过程就是一场觉醒的旅程。

开始修行时,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受到自己的执著和偏见影响,就像是迷失在山林之中。

然而,通过持续的修行和觉察,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著和偏见的根源,从而看清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领悟到自心的本质,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时,心灵就会变得清澈透明,状态如水般宁静。

3. 欲求终无有,欲思亦自由。

这句偈语点明了求与欲的考验,表明禅修的真谛在于不追求、不执著。

欲求终于是没有结果的,欲思亦不必受拘束。

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任何外在的利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自在的思维,超越欲望的束缚。

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平静。

4. 无缘正直人,还向庐山东。

这句偈语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告诫修行者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场所。

禅宗修行注重静心与觉醒,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

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修行,那么我们应该主动寻找适合的修行场所,去追寻真理和智慧。

庐山东的寓意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也代表了一个理想的禅修场所。

高僧传奇故事

高僧传奇故事

高僧传奇故事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各地高僧传奇故事也是五花八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僧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高僧传奇故事篇一孙东柏居士一九七八年来美游学,在年底十二月二十二日找到了金山寺。

当时,金山寺还在十五街,比起台湾的寺院,金山寺显得非常简陋,他一时找不到进寺的大门,站在似门又似窗的寺前正犹疑不前,突然一阵阵的暖流注入前胸,透散全身,顿时感到精神奕奕,神清气爽。

这时,有人从里面向他招手,踏入右侧小门,一个白人和尚跟他说了一些简单的中国话,说自己是宣化老和尚的美国弟子。

孙东柏居士表明要参加万佛圣城为期三周的冬季禅七,法师微笑着带他进去,和几个中国人及一个刚从伦敦来打七的年轻英国人共五个人,一起搭便车前往万佛城,一路上说起万佛城打七的情景,念了十五年的佛、从没参加过禅七的孙东柏居士心头忐忑不安:到底什么是禅七呢?在车上,孙东柏居士闻到一股又沉又浓的檀香味,久久不散。

当时的万佛城也是很简陋,禅七期间,每个晚上,上人都会讲一小段《华严经》及开示。

在第二个礼拜天晚上,上人说明天他必须往洛杉矶一趟,嘱咐大家参禅不要害怕,不可懒惰,大众之间一定有人会得二十五圆通的法门,并特别为大众说了四句偈:一九七八打禅七,不紧不慢不焦急;绵绵密密勤精进,不久当至诸佛地。

就在开示后,礼佛时,孙东柏居士抬头一看,在上人坐的讲台上方水平线上,约有五尊一丈高的圆锥形紫金身佛,在上人等扃高处悬空而坐,紫金身光,衬托着老和尚的大红祖衣,互相辉映。

礼佛毕,上人故意问道:“ 你们有谁看到或有什么感应的吗?讲出来让大家知道。

”当时,孙东柏居士觉得上人这个问题有点古怪,并约略记得上人说过:“修持有感应时,不要说出去,除非师父同意或鼓励同参,方可点到为止。

” 上人似乎知道孙东柏居士在疑惑中,又连问了二次,他还是犹豫不定。

最后,上人说:“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参禅功德绝不唐捐。

” 孙东柏居士才终于鼓起勇气说出刚才所见所闻,当时他离讲台约有百尺处。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

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 信心犹如种子,它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如果不具备信心,那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

如经中说:“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此外,信心也是居于七圣财(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愧财,智慧财)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

” 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当中首屈一指的。

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信心就像双足,能够踏上解脱胜道;信心又像双手,能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

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

”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还要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

如果自己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如若自己没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摄受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就像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等一样。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憨山大师年谱

憨山大师年谱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明公元1546年11月15日生)。

予姓蔡氏。

父彦高。

母洪氏。

生平爱奉观音大士。

初梦大士。

携童子入门。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诞。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岁。

风疾作几死。

母祷大士。

遂许舍出家。

寄名於邑之长寿寺。

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岁常独坐。

不喜与儿戏。

祖父常谓曰。

此儿如木桩。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明公元1550年)。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岁。

叔父钟爱之。

父母送予入社学。

一日叔父死。

停于床。

予归。

母绐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数声。

婶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里去也。

予愕然疑之。

问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处耶。

母曰。

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么处去。

遂切疑之。

未几。

次婶母举一子。

母往视。

予随之。

见婴儿如许大。

乃问母曰。

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痴子。

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

不能解于怀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岁读书。

寄食于隔河之亲家。

母诫不许回。

但经月。

归一次。

一日回。

恋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赶于河边。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顶髻抛于河中。

不顾而回。

于时祖母见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儿。

不渰杀留之何为。

又打逐。

略无留念。

予是时。

私谓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泪。

祖母骂之。

母曰。

固当绝其爱。

乃能读书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岁。

读书于寺中。

闻僧念观音经。

能救世间苦。

心大喜。

因问僧求其本。

潜读之。

即能诵。

母奉观音大士。

每烧香礼拜。

予必随之。

一日谓母曰。

观音菩萨。

有经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为母诵一过。

母大喜曰。

汝何从得此耶。

诵经声。

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岁。

母督课甚严。

苦之。

因问母曰。

读书何为。

母曰。

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从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却何如。

母曰。

罢。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

到头罢了。

做他何用。

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只可做个挂搭僧耳。

予曰。

何为挂搭僧。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做得 很差 ,如 东晋 高僧法 显 由印度取 经归来 ,即在崂 山 登岸 , 最先 遇到 的 山民 , 自 便
“ 即东蹈海上 ,藏修 于牢 余
山深 处 ,人 迹 所 不 能 至 , 神
鬼之乡也 。 余因人那罗延窟 而居之 , 披他能实证圣果也
是必 然 的 , 后人 自应 尊 重 这 些最 优 秀的人 类代 表 。几 年 后 , 皇族 的荆 榛 , 在 卧草 莽 , 犯风涛 , 险阻, 涉 艰难 辛 苦 , 不可 殚述 。” 以说 , 所 苦行 是



大师《 清凉疏》 所说 的崂山圣地 , 格外推崇 。 便 他后来还将在崂 山建成 的寺庙命名为海印寺 。
肯 定 地说 ,他 是 为 报 清凉 大 师 的加 持 之恩 , 才
研 究
意 莹
实 ,但是我们应看到在 中国佛教文化 的传承
中, 齐地是相对独立 的一个 系统 , 中原等地 与 的佛教传承并未融 汇一体 , 所以这一带的高僧
称佛弟子 , 当地人多信佛 , 而 当时青州太守李嶷 “ 敬信佛 法”亦热烈迎请法显到青州 ,
居 留一 冬一 夏 。是不是 可 以 这样说 ,憨 山大师或 限于一 时一地 接人 有 限 ,故得 出齐 地 未有 佛法 普及 的结论 。 憨 山大 师欲 在 即墨一带 弘扬佛 法却 非易 事 , 东人 因“
别是他 对 实证 悟道 心 身感 受的描 述 , 弥足珍 贵 。悟道 者在 寂 照 身心光 明流 布全 宇 宙的 同时 , 亲证 其 心脏部 位之 心 性光 明显 发 , 即所谓 脉 解心 开 , 一 个佛教 成就 者 必须 具备 的基 础 。 是 关 键词 : 山德 清 ; 山那 罗延窟 ; 憨 崂 修证 ; 大光 明藏 中图分 类号 :9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0 — 162 1 )3 0 5— 4 B4. 9 A 10 0 6 7 (0 0— 0 0 1 1

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

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

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作者:曾凡朝何靖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大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绎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使其成为儒家重要文献。

之后,伴随着宋明时期儒释之间交流互鉴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一批儒释会通的学者,明末的蕅益智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著有《四书蕅益解》,擅长借用佛教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

其所著的《大学直指》就是以“助显(佛教)第一义谛”作为诠释动机,将儒家《大学》的义理与佛教心性之学联系起来加以创造性解读与诠释。

他在《大学直指》中释“大学”之“大”为“吾人现前一念之心”,释“大学”之“学”为“觉”,“明德”“亲民”“至善”即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境三谛”的状态。

智旭的解读有其佛教化的理论独特性,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借助儒释融通来弘扬佛教的旨归。

[关键词]智旭;大学;《大学直指》;诠释;佛教[作者简介]曾凡朝(1968-),男,哲学博士,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济南250100);何靖(1995-),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

《大学》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原是汇集孔子及其后学传礼制、论礼义而阐释《礼经》经义的“传书”,隋唐之际,《礼记》由传升经,上升为儒家经典。

《大学》作为《礼记》的组成部分,地位也随之提升,但汉唐之前没有别行本见世。

宋之前,《大学》的注解一般见于《礼记》之中。

北宋之初,《大学》已被作为独立的经书对待,并成为皇帝经筵进讲的专经。

但是经学从总体上仍然沿袭着汉唐的训诂之学,谨守唐人的“正义”之法。

程颢、程颐开始把《大学》《中庸》作为独立的专经加以表彰,与《论语》《孟子》并提,如《宋史·道学传序》所言:“(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

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

《法华经通义》、《憨山梦游集》、、《憨山语录》、《大乘起信论直解》《楞严经通议》《楞严经悬镜》《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净宗法要》《金刚决疑》。

还有很多诗,例如《醒世歌》;如那首忘了名字的:一片寒心雪夜,数声破梦残钟,炉内香销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还有一部很短的论《初心修悟法要》,我认为很经典,全文录下:一、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砚田书苑2017-08-23 09:44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

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早年事迹憨山德清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父亲蔡彦高,金陵府全椒县居民。

母亲洪氏,虔诚的佛教徒,奉观音大士,一夜因梦见观世音菩萨抱送童子而有孕。

七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德清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

德清九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

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德清十二岁,辞亲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

不久,即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行书六言偈语条幅》(两旁为梁启超鉴赏款)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求法因缘十九岁,德清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

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而恳切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法师的为人,自字"澄印"。

自号憨山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

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

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

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与憨山叙谈五日,使其深受禅净兼修思想的影响。

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赴东海牢山(山东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

中庸直指 -- 憨山大师

中庸直指 -- 憨山大师

中庸直指 -- 憨山大师中庸直指憨山大师中者。

人人本性之全体也。

此性天地以之建立。

万物以之化理。

圣凡同禀。

广大精微。

独一无二。

所谓惟精惟一。

大中至正。

无一物出此性外者。

故云中也。

庸者。

平常也。

乃性德之用也。

谓此广大之性。

全体化作万物之灵。

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间。

无一事一法不从性中流出者。

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间。

皆是性之全体大用显明昭著处。

以全中在庸。

即庸全中。

非离庸外别有中也。

子思得孔子之心传。

故述其所传者如此。

命其名曰中庸。

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者。

言吾人之性。

天然属我。

不假外求。

而我得之而为命。

所谓天然之性。

而为天然之命者也。

盖天然之性。

赋在形壳之中。

是故人之有生。

与形为主者命。

与命为主者性。

性命不二。

故但言天命。

即是天性也。

故曰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者。

谓吾人既禀天然之性而为命。

故有生于天地之间而为人。

既以此性为形命之主。

是则自有厥生以来。

凡有食息起居。

折旋俯仰。

动作云为。

乃至拈匙举箸。

咳唾掉臂。

无一事不是性之作用。

何况君臣父子夫妇朋友。

乃人伦之大事。

岂又离此性外耶。

盖此性本来光光明明。

故谓之明。

干干净净无有丝毫杂染。

故谓之精。

不与万物为侣。

故谓之一。

本来无第二妄念。

故谓之至诚。

率。

顺也。

谓顺此光明精一至诚之性。

以之事君。

则性忠。

以之事亲。

则性孝。

以之处夫妇。

则性和。

以之待朋友。

则性信。

以之爱物。

则同体。

谓之性仁。

以之处事。

则一毫不差。

各得其宜。

谓之性义。

以之处上下之分。

截然不乱。

谓之性礼。

以之明鉴事物。

一毫不谬。

谓之性智。

是则人生天地。

处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

以至忠孝和信仁义礼智。

皆从性中流出。

发现于日用当行之间。

故谓之道。

非离此性外别有道。

故曰率性之谓道。

只这率性处便是大道。

修道之谓教。

修道之谓教者。

乃圣人之言教。

即礼乐刑政。

忠孝廉节。

仁义礼智。

以至致知格物。

诚意正心等。

一切规模法范。

通谓之教。

然而吾人各禀此全性而为人。

自有性德。

不待教而能者。

又何用教。

盖上古之人。

性醇德全。

无有一毫外慕。

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2)

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2)

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2)——文化的魂中国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勤劳、勇敢、善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风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

儒家注重养德,道家注重养生。

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用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以“仁爱”为中心,并推演出温、良、恭、俭、让、礼、智、信。

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根基。

道家主张以谦下不争、清净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锢蔽,以豁达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

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1、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修身养德。

做人讲人品,为官讲官德。

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强调“为政以德”阅读经典,等于与古代先贤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这启示我们:只有对私欲进行必要的节制,才能不被其所困、所累、所苦、所害。

2、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慎独拒腐。

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今天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每天要三次反省自己,其实就是要做到慎独。

领导干部只有慎独才能慎权,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

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坚持做到慎独,有利于抵御诱惑、防止腐败。

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成就事业。

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民本、尚公、仁爱、贵和、诚信等优秀品质,能够激励领导干部奋发有为、敬业奉献。

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这启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利于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今世所必需”。

虚云大师---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大师---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大师)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

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

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只为你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

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

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语,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

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磐,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

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

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皆途中风景,非本有故乡】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若错认消息,认假为真,以离念灵知为佛性,即无明心见性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

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

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这种影响的自觉程度及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这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情况。

不过,如果对儒道佛的认识和评价出现太大的差异,乃至截然的对立,则多少有点不正常了。

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确实存在着。

这意味着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起码的共识。

这种现象值得深入反思。

同时也表明,从不同角度对儒道佛加以探讨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通过这种探讨,或许可以而形成某种基本的共识。

基于此,本文尝试阐述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权作抛砖引玉而已。

(一)儒教、天祖教与传统宗法性宗教探讨儒道佛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儒学或儒教的性质问题,究竟是人文学说还是一种宗教学说?由此涉及第二个问题,即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之外,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教?学界提出“儒教、天祖教与传统宗法性宗教”这三个名词,旨在说明这两个问题。

按学界以往的主流看法,儒学不是宗教,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所谓“国教”的现象。

但目前学界看法有了变化,他们分别用不同名称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国教的存在,或用“儒教”[①],或用“天祖教”[②],或用“传统宗法性宗教”(或宗法性传统宗教)[③]。

其中,儒教问题是近期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学界大致存在如下几种观点:1、儒学就是儒教,儒教就是宗教;2、儒学不是儒教,但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一种宗教性质的儒教;3、历史上所谓“儒教”,指的是教化之义,而不是宗教含义。

因此,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人文学说;4、儒学虽然是一种人文学说,但具有深刻的宗教性;5、儒学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

对于学界存在的这些争议,张岱年先生总结得好,他说:“对于宗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的根本见地
宗禅人年少时经常听课,天性喜欢义理,时间久了,因为不见自性而起了探究之心,探究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进展。

正好遇到我在双径,他拈香来向我请教。

我对此开示说:古人说“重要的不是你的行履,重要的只是你的见地。

”所说的行履,是说向上进步的方法;见地,是知道自心是行为的根本。

行为的根本如果不清楚的话,则向上进步的方法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参学的人要以见地为先。

这里说的见地,是真正相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非但凡情没有,圣也没有。

只是因为无始以来,无明遮蔽了妙明,因此起了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

这就好像是人醒的时候没什么事,忽然之间在睡觉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梦,梦里苦乐等事宛如真实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等到醒过来,发现这些事情根本没有,这叫无中生有,哪里是什么真实的事情呢?!只是愚痴的人颠倒妄想,把这些认为是真实的,这是见地不透彻。

等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上,说各种佛法,是破除梦的工具而已,也是没有实在根本的,而学佛的人把佛法又认作自己实有的方法,这是梦中增加新的梦罢了。

现如今参禅的方法,没有别的巧妙的地方,只是打破妄想颠倒,如果了知(世间万物)本来就空无,真信自己的心清净无物,则明了妄想不是真有,知道妄想的虚幻,则知道佛说的法只是破除妄想的工具,其实根本上讲也是虚幻的。

佛法象是药,妄想是病,药跟病都没有了,则心的本体就(健康)安然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药跟病都是不需要的(病)。

如今参禅所提的古人的无字公案,是用来攻破药和病的药,是用毒来去毒,如果知道本来无一物的道理,那么去参究无这个字,又是下了一个毒,岂可将这个当玄妙的东西去理解(执着)呢?如果不相信自心本无的道理,即使参禅也是误服毒药了!参禅的人能相信这个自心本无的道理么:应该在一法不立处参啊!!!
原文: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

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

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

所言见地者,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

譬如醒人无事而忽于睡中作种种梦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

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

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无本也。

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己实有之法。

此乃梦中增梦耳。

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

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

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糸-八]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