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2014地理选择题百题精练: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第01期)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下图是我国东南局部地区春雨开始期(实线)和终止线(虚线),图中“3下”表示3月下旬,“4上”表示4月上旬,其余类推。
据此完成5-6题。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第一句所描述的特点与下列地区最吻合的是A.巫山地区 B.南岭地区 C.广西桂林 D.杭州西湖6.春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昆明准静止峰东移 B.多热带气旋活动C.华南准静止峰影响 D.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重庆市六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图5表示某地某天树影变化,F2表示当地日落时的树影, F1表示当地7时的树影,F2与F1等长。
据图回答10~11题。
10.当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此日的昼长是10小时B.F1、F2与ON之间的夹角相同C.当树影朝向S时,当地地方时是12点D.该地此日的日出方向是东南11.该地此时,对全球范围而言可能正确的是此日的日出方向是东南;而当树影朝向N时,当地地方时是12点。
故选C。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4届高三2月考试)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3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4日14时~5日8时,①地A.气压升高 B.气压降低 C.阴转多云 D.大风骤起6、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A.② B.③ C.④ D.⑤(福建省安溪八中2014届高中毕业班3月份质量检测)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读浙江省冬季雾霾日数统计图(下图),回答第1~2题。
1.冬季浙江雾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A.持续上升;降水B.波动上升;植被破坏C.逐渐上升;地形D.波动上升;人类活动2.冬季是浙江一年中雾霾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主要原因是A.燃煤取暖排放污染物多B.气温低,水汽易发生凝结C.工业开工率高排污量大D.降水少,大气形势相对稳定(甘肃省天水一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
【高考地理】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大气的水平运动docx

十年(2014-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大气的水平运动(2023·浙江卷)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
“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
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A.B.C.D.2.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①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①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①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D 2.A【解析】1.1000米之下有两个热泡,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①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A图中的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应形成偏东风,既不是西北风也不是偏西风,A错误;B图中甲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偏东风,B错误;C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而在热泡1时风向需要是西北风,C错误;D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2.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①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①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①错误。
①①正确,故选A。
(2022·浙江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2014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解析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选题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5~6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错误!未指定书签。
.该日 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大气中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2013高考题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第1题。
高度第1题图气温 气温④③②气温 ①错误!未指定书签。
.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013高考题浙江卷)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7~8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错误!未指定书签。
.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
下列做法合理的有图3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③④⑤ 错误!未指定书签。
.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六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球上的大气

六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014·安徽高考)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33题。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B.Q3、Q4、Q2、Q1C.Q3、Q1、Q2、Q4D.Q2、Q3、Q1、Q4答案C解析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D两项。
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收支差额。
(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1题。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A解析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故A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图中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膜内的大气具有保温作用,膜内温度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则曲线①②代表膜内温度日变化,曲线③④代表实际温度日变化。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昼夜温差小。
曲线①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C解析此图反映的是寒冷期平均温度变化,读图可知,寒冷期平均温度最低为-15℃,说明最低气温应低于-16℃,A项错误;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小,B项错误;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D项错误。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上的大气》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上的大气》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湖北卷]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
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
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
据此完成1~3题。
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答案:D解析:结合图例可知,沙粒分选系数反映了沙粒的粒径差异程度,分选系数数值越小,沙粒粒径差异越小,分选性越好。
图中采样点1到9沙粒分选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沙粒的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A、C错误;从沙漠到绿洲,主导风风力逐渐减弱,风速逐渐减小,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的沙粒先沉积,小颗粒的沙粒后沉积,因此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整体上由粗到细,B错误,D正确。
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白天沙漠温度低于绿洲,绿洲温度较高,不会出现“冷岛效应”,A错误;绿洲温度高于沙漠,绿洲“热岛效应”显著,B正确;引起沙漠和绿洲小区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沙漠温度高和绿洲温度低,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说明夜晚沙漠和绿洲的温度差异较小,绿洲“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均不显著,C、D错误。
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答案:C解析: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
绿洲风与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无关,A错误;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不会给绿洲带来丰富的降水,B错误;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且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绿洲风可挟带绿洲区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有利于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主要影响物质迁移,与阳光照射强度无关,D错误。
2014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03_地球上的大气

B 0 1000千米 1007.5 1020 甲C 1015 1017.5乙 1015 1017.5 1012.5 1010 1020 1022.5 1025 50 A2014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2-宇宙中的地球(北京市三十一中学2012届高三10月月考)24. 图10是某地12个月的气候资料,关于该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B .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 .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 .适宜发展橡胶种植(吉林油田高中2012届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26.下列是我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⑴图中用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 。
原因是 (2分)⑵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风;与乙地比较其风力较_(大或小),原因是_(3分)⑶ 在图中有两个锋面系统形成,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画出锋面符号及雨区。
(4分)⑷如果图中的天气系统大致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移动,则未来48小时图中C地的天气将怎样变化?(3分)26(12分)(1)A ,位于低压系统中,多云雨天气(2分)1月 8月12月 月降水量mm月均温℃图10(2)偏北风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3分)(3)略(4分)(4)目前C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翌日,该地云层加厚,降温、大风,可能有降雨;之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3分)(致远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B.“温暖湿润的气流”——气流方向错误C.“我国主要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应在副高北侧D.“副高控制下高温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26.图中副高所处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A.五月B.六月 C.七月D.八月(诸城一中2012届高三阶段测试)34、青岛旅行团2011年7月到图示区域旅游,请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他们解释下面的问题和现象。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2015-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2019◆【2019•新课标Ⅱ卷】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2018◆【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图4)及产生的影响。
5.对图4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5.D 6.D【解析】精准分析:【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 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思路点拨: 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
◆【2018·北京卷】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6.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7.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 D.立秋【答案】6.B 7.A【解析】【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气压中心的形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寒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A.a-风向B.b-摩擦力C.c-地转偏向力D.d-水平气压梯度力6.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7.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8.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2014·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27-28题。
27.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2014·北京卷)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
图2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甲、乙、丙分别是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2014·安徽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图Ⅱ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维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33题。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2014·福建卷)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2014·北京卷)图3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4、5题。
4、气旋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5、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
D、北赤道暖流
(2014·江苏卷)图3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 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2014·山东卷)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8-10题。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9、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0、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2014·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2.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A.冷锋过境时 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 D.高压控制下
(2014·天津卷)读图2,回答第3-4题。
3、在图2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4、在图2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水资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 C、植被稀少,涵养的水源少
【答案】3、D 4、B
【解析】
试题分析:
3、对比两时段的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台北的风向由西北风变为东北风;上海和首尔的风向基本不变,仍为东南风;而北京的风向由东南风变为东北风。
故选D。
4、图示季节为春季,华北地区此季节降水少,地表径流少,导致水资源短缺,而农作生长需水量大,形成旱灾;而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只是加重旱灾,不是主要原因;降水量较少和植被稀少只是干旱的原因。
故选B。
考点:等值线、天气系统、气象旱灾。
(2014·浙江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湿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第9、10题。
9.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气温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