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23页PPT
巴蜀文化(2)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 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 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 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 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 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 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 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 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 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 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 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 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川菜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 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美不胜收的农产品为成都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 源;来自各省移民的不同饮食习尚互相融合,造就了成都这个美食之都源远 流长的饮食文化、高超绝伦的烹饪技艺。目前,成都有中华老字号名店24家、 市政府授牌的餐饮名店35家。 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 品种三千,名菜数百,以味取胜,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 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传统名菜如“麻婆豆腐”、 “回锅肉”、“开水白菜”已经风行全球很多地方。“小吃”以小而精的特 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代表性品种有 “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叶儿粑”、“韩包子”、“夫妻 肺片”、“糖油果子”、“三大炮”等。近年来,“火锅”发展速度惊人, 尤以名牌火锅红遍全国,正从一定程度改变着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 成都的饮食街主要集中在盐市口、锦里、羊市街西延线、科华北路、领事馆 路、望平街、一品天下,宽窄巷子、琴台路、玉林小区、双楠小区等。
第一章古代巴蜀文明--精品PPT课件
• 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 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 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 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 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 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 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 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在坑中出土了5000 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 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 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 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 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 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
牙”的
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 已经
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
•
• 三、三星堆的千古之谜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是蜀 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 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 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三 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 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青铜器群 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 是如何产生的?三星堆古蜀国何 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 消亡?
•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 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 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 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 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 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 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 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 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 心。
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 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 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 裂尚未复原的顶部,推测还应有 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 同时出土的人首鸟身像或者立在 花蕾上的铜鸟也许就是吧?
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
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巴蜀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
不过,在古代,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要宽泛得多,还包括汉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
就巴蜀文化区的中心区域而言,它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地处东经97°21′至110°12’,北纬26°03’至34°19’之间,属于长江上游流域的内陆腹心地区,只有极西北的若尔盖草地一小部分属于黄河上源。
它的西北与青海相接,北部与甘肃、陕西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南临贵州、云南,西倚西藏,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巴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直至永远。
盆地东部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易侵入,夏季薰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
雅安一带是全省雨量最多的区域,有“雨城”之称,“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雨的特征。
重庆市则因云雾多而被称为“雾都”。
成都平原,古称“都广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鸾鸟自歌,凤鸟自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
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此草也,冬夏不死。
”近年来在成都市区西北的金沙遗址发掘出殷周时期的象牙上千个,重达一吨,这说明当时的成都平原适宜于象群生长,属于亚热带气候。
这里自古即是山清水秀,葱茏绿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生物和谐相处的美丽富饶之地,故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中心位于达州和巴中地区。
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贵州北部开展活动。
八卦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族文化是由三个以德阳和成都地区为中心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的。
蜀文化的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三星堆遗址(德阳县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庆阳区)。
蜀国后来在西周成为封闭国家,包括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巴基斯坦和蜀国的交融是在战国以后。
从商代到西周,黄河流域的蜀人与各族之间进行着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出土的陶器,如深腹豆形的器皿,高柄的豆子,小平底碗等,尽管具有地方特色,但在铜轭,铜锗和铜矛中普遍存在。
黄河流域。
西周至春秋时期出土的玉器与中原相同。
国四围攻巴蜀盆地的地势是“四个轿车之乡”,古代交通十分困难。
因此,李白叹了口气:“通往蜀之路的艰辛难爬”。
这种封闭的地形必将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封闭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反过来激发了巴蜀祖先开放并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结果,环境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巴蜀祖先的历史个性,这些祖先是封闭的,封闭的是开放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放性和兼容性最终成为巴蜀文化的最大特征。
巴蜀文化与秦龙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是北部的秦岭。
然而,巴蜀族的祖先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一流的木板路技术,打破了盆地的封锁,克服了狭窄的封闭道路。
蜀王派出五位伟人,为迎接秦惠文国王送来的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扫清了道路,这是古代山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木板路是巴蜀人的伟大发明。
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围之国”的封闭是通过“千里万里的木板路”实现开放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学家的愿景。
必须在每座山上清理道路,遇到水时必须建造桥梁。
为了突破封闭之路,古代蜀族祖先发明了栈道并出版了《若桥》。
若桥是一座索桥。
有很多类型。
仍然可以看到藏族地区的高架藤桥和网状藤桥,Min山的竹绳桥,云南西北部的网状条纹桥和都江堰的早期朱浦桥。
巴蜀文化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巴”、“蜀”释义 巴蜀疆域沿革 巴蜀文化的特质
思考题
•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界定
•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 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 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 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 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 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是限制人类作进 一步活动的因素。”
蠶與蜀相類,而愛憎異也
•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 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 皆为贲(孟贲bēn)、诸(专诸)。 • ——《韩非子· 说林下》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康熙字典》释“蜀”
• 《說文》葵中蠶也。《淮南子· 說林訓》蠶與蜀狀相似, 而愛憎異也。《詩· 豳風》蜎蜎者蠋。本作蜀。 • 又獸名。《山海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其文 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孫。 • 又《韻會》雞大者謂之蜀雞。 • 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卽益州地。 • 又《爾雅· 釋山》獨者,蜀。《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又《字彙補》祠器也。《管子· 形勢篇》抱蜀不言而廟堂 旣脩。 • 又同睽,見《歸藏易》。《楊愼曰》蠲字從蜀爲聲,音 圭,則蜀固有圭音矣。 • 考證:〔《爾雅· 釋山》獨山,蜀。〕 謹照原文獨山改 獨者。
第三节 巴蜀疆域沿革
古巴蜀地形
• 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 南极黔、涪。 • 蜀: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 西奄峨嶓。
战国时期
巴蜀文化(课堂PPT)
• 1、巴为蛇称说 巴字在古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山海经》,而且是以地名与国名出现
的,“西南有巴国……后照是始为巴人” “巴蛇食象”出自《山海经 海内南经》。其原文为:巴蛇食象,三岁
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 在犀牛西。
其译文为:有一种蛇名叫巴蛇,可以吃象。每吃完一头象,要过三年 才能将象骨吐出来。有大德的人若有幸吃到巴蛇肉,便可终生不生心 腹部疾病。巴蛇的皮为青、黄、赤、黑各色交杂,五彩斑斓。也有说 巴蛇身是黑色的,脑袋是青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的西边。
• 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 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凡四千岁。
• 蚕丛氏:主要活动在岷山山地,今天的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境 • 鱼凫: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既有可能就是当时的都城 • 蒲泽:杜宇氏,今郫县北边的杜鹃城 • 开明氏:开明九世从樊乡(今彭州、新繁境内)徙都到成都,时间大
• “巴蜀文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来的, 1940年3月,徐中舒老师在成都出版的《史学季刊》创刊 号上,发表了《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这是我国近代学 者第一次从文化的视角对四川的古代作出粗略的描述。随 着一系列重要考古的刺激下,学术空气的推动下,巴蜀文 化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继而出现了巴蜀史研究会 (1979),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也陆续出版 了相关著作。
巴 蜀 文 化
1
巴蜀文化的自然环境
封闭的盆地
巴蜀自然环境的 特点之一,就是四 周大山的怀抱。北 面是秦岭山脉和巴 山脉,东面是巫山 山脉,南面有大类 山,西面是横断山 脉,形成了一个封 闭的盆地区域。
2
3
4
百川汇流的沃野
• 巴蜀地区河流纵横,水力 资源极为丰富。
巴蜀文化
第一节:巴蜀艺术与审美艺术(一)1、巴蜀文化的特点2、什么是巴蜀文化3、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什么是巴蜀文化?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的说法:认为巴蜀文化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的先民所留下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临近地区,时间上讲想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近千年。
这是从考古学角度上来讲的。
广义: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二、巴蜀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巴蜀文化区域和行政区划不等同。
古代巴蜀文化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以及民族民风与巴蜀基本相同的汉中盆地、黔涪高原、湖北的西南、湘西等区域。
(陕西、汉中、南郑与四川相似)巴蜀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地域文化,大文化系统中的小系统。
要看到巴蜀文化的个性、还要看出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三、巴蜀文化的特点a、谭先生、刘先生: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
b、谭先生: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秒的心灵世界。
c、罗志田:包容性:具体体现易学、道学、易经之学发达、文风很盛。
d、袁廷栋:由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的兼容性。
e、无具体提出者: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
四、总体上巴蜀文化的特征:1、文化生态特征:指巴蜀文化生成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文化。
神奇、多样性(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向心(围绕长江水系,十字的地位,交织的文化)。
2、巴蜀文化载体上的特征:易学、道学、宗教、史学、文学,雕塑、绘画、音乐也很突出。
3、巴蜀文化精神:双重性、混合型,善变(创新、“川剧变脸”)、守旧,进取和闲适的混合,聪敏与固执,重虚与务实。
三、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怎样的影响?1、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蜀文化
[蜀文化渊源]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
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成都平原一马平川,“天府之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
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古蜀文化孕育了天府之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道法自然陶冶了锦官城里的休闲与优雅。
诗意的栖居造就了成都特有的桃花生活方式。
一座山,一条江,一座庙,一个观,一个沸腾的火锅,一盅盖碗茶,一段龙门阵……使得四川人最知道安逸享受,最懂得张驰有度,让整夜弥漫的满街的香气令人迷恋!在此引唐人李山甫的一首《蜀中寓怀》作为川蜀之行的结语:千里烟霞锦水头,五丁开得也风流。
春装宝阙重重树,日照仙州万万楼。
蛙似公孙虽不守,龙如诸葛亦须休。
此中无限英雄鬼,应对江山各自羞。
巴蜀文化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巴蜀文化地域文化
第七编巴渝文化的反思与展望(249——275)四、综合练习题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溶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 200 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癛君。
11. 后世多以的板楯蛮、槃瓠、癝君后裔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独特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 470 公里,南北长约 450 公里,总面积达 8.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5. 1937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用1第七讲巴蜀文化 - 世界大学城
长江三峡:翟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 称,其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 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约193公里。其 中瞿塘峡又称夔kuí峡,自白帝城至大溪 镇,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以雄伟险 峻著称。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 东至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以秀丽幽深 著称。西陵峡从姊归县的香溪河口起到 宜昌的南津关止,以滩多水急闻名。当 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于西陵峡三 斗坪的中堡岛。
三 峡
瞿塘峡
巫峡
巫山神女峰
红圈中小山峰传说为神女瑶姬变化而成
西陵峡
巫 山 小 三 峡
巫 山 小 三 峡
大宁河小三峡:是大宁河中龙门峡、巴 雾峡、滴翠峡的总称。龙门峡有龙门桥、 古栈道遗址、悬棺等景点以奇见长;滴 翠峡最长最幽深,有天泉飞雨、牛掉尾、 登天峰等胜景。
棺悬峡三
三 峡
悬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mín江 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 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 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青 城 山
四川青城山
四川青城山
四大道教名山
崂
齐
山
云
青
城
武
当
四川省都江堰全景图
剑阁峥 嵘而崔 嵬wéi ,
一夫当 关,万 夫莫 开”。 (李白: 蜀道难 )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蹦山 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栈 道
索桥
北川小寨子沟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 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 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森 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总面积为44391.2 公顷,全为国有林,是岷山大熊猫A种群 分布边缘区。整个地区形成了“春看杜鹃, 夏看水,秋看红叶,冬看雪”景观特点。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以达州、巴中地区为中心。
活动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
巴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文化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
蜀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德阳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市青羊区)。
蜀国后成为西周封国,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
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巴蜀古栈道: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
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
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
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
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巴蜀文化
心胸狭碍不无关系。他们只看重自己的码头,看不见别人所长,看见 了也死不承认,总爱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往往一叶障目, 不知天外有天。有这种意识,怎么能虚怀若谷,“走出去,请进来”, 从善如流呢?
比较:从方言可以看出做事的准则,重庆人雷厉风行, 成都人拖沓冗长!因为成都气候明显优于(低于)重庆,造 成了重庆人的聒噪—重庆江湖文化的前世今生
2010-02-05 01:20:00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长春)
•
袍哥是明末清初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
•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虽 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 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 都自成一体。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直白易懂, 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
在语音方面没有翘舌zh ch sh 和z c s的区别,
也没有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别,而且f 和h发音混乱。
地理环境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央,四周一马平川。府南河象一 条腰带,穿城而过。成都的道路是中规中距的,横直竖方。 街道整洁干净,整齐的树木映衬着城市的整洁和谐。新修 的高速公路,显示着西南最大城市的蓬勃发展。
重庆是山城,雾都。四周多山,嘉陵江和长江在朝天门 会合。城市依山而建,就地取势。房子或高或低,给人以 零乱的感觉。街道也是顺势而修建,狭窄且多弯道,上下 坡。这里自行车几乎看不到,脚夫(棒棒)是城市的独特 风景线。
• 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消 费极核
• 重庆的优势: • 汽车摩托车产业 • 装备制造业 • 能源 • 物流
• 以工业为中心的制造 极核
产业互补性强
巴蜀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巴蜀文化及其文化特征#走向世界的巴蜀文化#原创牛汝辰四川盆地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上虽不免有偏居西南之憾,然其山川形胜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故历代王朝无不视其为险要之地。
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虽无高屋建瓴之势,但却无异于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况其地幅员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因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
它不仅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采的巴蜀文化,而且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依托于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屏蔽北境;云贵、青藏大高原耸峙南、西边境;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
因境内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俱汇长江而东流入海,故在行政区域上称为“四川”。
又因3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首府,古名叫“巴”;2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我们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
(二)巴蜀文化源流巴与蜀,是今四川重庆地区古老的称呼。
它们既是地域名,又是部族名,还是古国名。
从地域上讲,巴蜀以今四川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及云贵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巴与蜀,都不只是指一个部族或一个古国名,而是两个比较广大的地区或两大部族集团。
川东一带的部族以巴为盟主,川西一带以蜀为盟主。
中原地区对它们统称之为巴蜀。
作为古国,巴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的“方国”。
后来,巴人又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华阳国志·巴志》)巴与中原周王朝的联系,从此更加密切。
至于蜀,也曾臣服于商。
“武王伐纣,蜀与焉。
”(《华阳国志·南中志》)修建了都江堰之前期水利工程,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巴蜀作为部族国家的历史,到战国晚期结束。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兵先后征蜀伐巴,未出三个月将其灭之。
从此,巴蜀地区统一到秦国版图之内,按郡县制分设巴郡和蜀郡,其治所分别在江州(今重庆)和成都。
巴蜀文化PPT课件
1
巴蜀文化的自然环境
封闭的盆地
巴蜀自然环境 的特点之一,就是 四周大山的怀抱。 北面是秦岭山脉和 巴山脉,东面是巫 山山脉,南面有大 类山,西面是横断 山脉,形成了一个 封闭的盆地区域。
2
3
4
百川汇流的沃野
• 巴蜀地区河流纵横,水力 资源极为丰富。
• 百川汇流 • 天府之国 • 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 促进着农业、手工业生产、
12
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地域内(包 括重庆),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 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 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 汇。
——谭洛飞《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5期 《关于开展巴蜀文化研究的建议》
13
巴蜀文化特征
• 与中原文化的相似性
民俗
语言
日常生活习惯
14
• 消费文化
享 乐 性
三国蜀汉谯周认为,巴的含义是指一种草,即是所谓苴。《史 记·张仪列传》记载:“苴、蜀相攻击”,苴应是荆棘楚木一类植物, 大概在古代巴地普遍生长着苴这种植物,所以把这个地区称之为苴, 也就是所谓巴。 • 3、因水为名说
因水为名说认为巴的得名来源于河流走向,谯周、李吉甫等持 此看法。尽管巴地各族对巴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说和传说,但巴作为一 个地区名称却是众所公认的,是分歧中的一致。
约距今2500年以前。 • 开明氏晚期,北边的秦国已经开始迈开了统一的步伐。公元前316年,
秦军南下,本年之中,先灭成都之蜀,再攻江州(今重庆)之巴,巴 国与蜀国不复存在。在其旧地建立了巴郡与蜀郡。
10
2019/10/24
11
巴蜀
• 巴和蜀,其概念的内涵都经历了发展,现在主要指地域名, 今天主要用作四川地区(重庆)的代称。大致上,川东称 巴,川西称蜀,巴与蜀之间,大致以涪江为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郡的设 置,从秦代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以后,川西乃至整个四 川长期以蜀或者蜀中作为代称。清末时期,清王朝在四川 的统治被推翻后,重庆所成立的新政权仍叫“蜀军政府”。
巴蜀文化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
这种地理位置使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 这种地理位置使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 都在其中交汇, 都在其中交汇,青藏文化高原的游牧文化和东南文化的鱼耕文 化互为贯通。北方中原文化质朴和现实主义, 化互为贯通。北方中原文化质朴和现实主义,南方文化的浪漫 热情,西部游牧文化的粗犷豪气,都在巴蜀大地上运行化合, 热情,西部游牧文化的粗犷豪气,都在巴蜀大地上运行化合, 逐渐积淀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逐渐积淀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四周阻隔的“蜀道难”天险,境内平原、浅丘、岭谷、 四周阻隔的“蜀道难”天险,境内平原、浅丘、岭谷、 高原等“第一自然” 高原等“第一自然”的多姿多彩相当于两个法国面积的辽阔疆 域,几大水系纵横交错的良好灌溉状况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湿 宜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的优裕自然生存条件,被称“天府之 宜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的优裕自然生存条件,被称“ 为巴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 国”,为巴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益州险隘,沃野千里,天府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 益州险隘,沃野千里, 险隘 之上” 之上”)
盆地四周高山形成天然屏障 ,各种形态文化就在盆地中自成 体系地运行、发展,外界的影响难以进入而表现出自己的独特 体系地运行、发展, 巴蜀文化生长和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 性---巴蜀文化生长和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 巴蜀文化生长和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 四季分明,自然景观的多姿多彩都直接陶冶和熏陶着巴蜀 四季分明,自然景观的多姿多彩都直接陶冶和熏陶着巴蜀 人对“ 的敏感心理机制。(艺术家、文学家) 。(艺术家 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艺术家、文学家) (巴蜀区文化)概括:地理位置(中国腹地、黄河与长江之间) 巴蜀区文化)概括:地理位置(中国腹地、黄河与长江之间) 气侯(亚热带季风)、山水(巴山蜀水)、 地形(盆地) )、山水 气侯(亚热带季风)、山水(巴山蜀水)、 地形(盆地) -----为巴蜀文化提供客观自然条件(第一自然) 为巴蜀文化提供客观自然条件( 为巴蜀文化提供客观自然条件 第一自然)
走进四川巴蜀文化
人文性格 人,是具体存在的产物。在人文文化范畴中, 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类创造活动其重要作用的因素。 巴蜀地域的人文性格:骄狂、张扬个性、大胆叛逆、务实--“边缘”状态、盆地内自给自足、物产丰富。 不安本分、敢于创新、冒险----“蜀道难”和“蜀道通” 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而来四万八 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 相钩连” ---开辟通道
七:张扬个性 体现:唐代诗人李白擅行书,字飘逸人们常说:“古有苏 东坡,今有郭沫若。”在书法上,郭沫若师法苏轼,都 有笔走龙蛇,汪洋恣肆的特征。苏轼作书突破“唐人尚 法”的藩篱,而开“宋人尚意” 的新风. 八:人文荟萃 体现:古代(司马相如、扬雄、左思、李白) 近代(巴金、郭沫若) 不胜枚举
李冰 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 家。秦昭王时任蜀守, 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 水。上任不久即领导和 组织人民在古蜀国水利 建设基础上,大兴水利。 首先是修建位于灌县境 内岷江上游的都江堰。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积淀 ---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巴蜀远古先民在大盆地所提供的客观自然条件(第 一自然)下开始了自己的生存创造活动。其带着浓郁地域印记 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创造逐渐地被传神、固化和积淀下来。 成为本地域后来者生存和文化创造的又一个前提。
从物质层面认识 宝墩文化——三星墩文化——十二桥文化、金沙文化 世界之“最早”:天然气开采地、世界雕版印刷术、世界纸币、 世界茶文化(起源地) 四季分明,自然景观的多姿多彩都直接陶冶和熏陶着巴蜀 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艺术家、文学家)
走进四川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之一, 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基本上位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之间,但巴蜀地区地区主要属于 长江流域。
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形成与发展内容摘要:所谓巴蜀文化,即巴文化与蜀文化,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本文由巴文化与蜀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展开,从而探讨她们的特点以及她们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巴蜀文化特点四川重庆联系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古称巴蜀,所谓“巴”,即大致指今盆地东部(即川东地区);所谓“蜀”,即大致指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一级整个盆地连同周边地区。
巴蜀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响深远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的洗练和变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并在历史的浪涛中,将会变得更加意蕴深厚。
一、巴蜀文化的特点1、巴蜀文化的地域特点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巴蜀,即巴和蜀。
“蜀”,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巴”,即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
由于涵盖范围甚广,巴蜀地形复杂多样,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诸多类型,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盆地四面环山,而西面则是高原,地形复杂,海拔悬殊。
2、巴蜀文化区的气候特点巴蜀文化区因地形的多样,自然也拥有了比较多变的气候。
成都平原,古称“广都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这里自古即是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的美丽富饶之地。
巴蜀地区的东部盆地,由于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宜入侵,夏季焚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
而巴蜀地区的西部高原,由于海拔悬殊,因而气候变化比较很大,有多种类型,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的特点。
3、巴蜀文化区的自然资源巴蜀文化区正是由于地形的复杂导致了气候的多变,而气候的多变则导致了地理资源的丰富和生物圈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