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美通胀

合集下载

中国及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及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及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ZT)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 109.08和134.900。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

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通货膨胀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博主按:1992年前是蛮荒年代?)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关于80年代中日通货膨胀的研究

关于80年代中日通货膨胀的研究

关于80年代中日通货膨胀的研究1. 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1.1 社会总需求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失衡。

总需求就算折股,也会超过总供给,需求引起的价格上涨就是主要原因。

当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另外也存在着结构方面的原因。

第一,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对称,库存与不足并存。

总供给量的增加,或者是总需求量的抑制,可以缓和需求矛盾关系,库存与不足更加深刻的反映了。

第二,由于供给结构内部的不均衡,形成了瓶颈及结构上的矛盾。

例如,原材料、能源和加工工业的矛盾,加工工业无法发挥出100%的生产能力,最终产品的增产也是有限的。

供给结构内部的结构矛盾是以市场是需求平衡失调的这种形式表现的,上游部门一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会成为处于下游部门的加工工业对产品价格的成本推进的压力。

结构成因物价上涨影响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距相比起来还是次要的。

结构因素只是在需求扩张时使供需关系的矛盾显在化。

这里还存在着临界点的问题,供给、生产能力的资产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需求规模比这个临界点低,结构因素引起物价上升的相对能力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临界点并不低,总量(包含资产与流通量)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比结构因素要大,成为主要因素。

社会总需求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由投资产生的需求,另一部分是由消费产生的需求。

理论上讲,两者可以分开考虑,但实际经济上,严格的区别两者是很困难的。

迄今为止中国的经验而言投资资金约40%以薪水和奖金的形式转化为消费基金。

另外,两者之间的商品结构看上去一定有重复。

对社会总需求的两部分进行统计,反映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社会零售总额。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稍稍有点不同动作的呈现。

85年以后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的贡献率除86年,基本上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7年以后更加上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四部分。

即全民所有制单位、集团所有制单位、个人投资及外资企业投资的外资部分。

中美之间的经济战

中美之间的经济战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 兑换人民币的行为与拖垮中国经济有什么 关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在没有大量 美国财团恶意涌入中国用大量美元换取人 民币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实际上,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数量 远没有我国人民积累的财富数量那么多, 因为,任何一种货币,只要能保证本国正 常的经济活动就行了,为印刷货币的成本 是很高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 取美元,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那样, 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不再储备和 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的人民币,使中国的外贸 活动受挫,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外 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就向40年代的 通货膨胀那样一盒火柴要卖几百块。如果我国政 府在这次的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决策错误,那么 到时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就 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美国停手了吗?没有,因为我国综合势力的增长 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 一”的权威,近来“中国公开支持因儿子丑闻陷 入困境的安南,指责美国故意借题发挥进行人生 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美国心里就不痛 快了,就要整人了,现在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消 弱中国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吗?知道为什么中 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压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那么惨了吗?央行行长周小 川在3月还是4月曾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个40亿 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已经退出中国了这 样的外资,不要也罢!”明白了吗?中国股市是 一个弱势股市,很容易被美国财团利用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 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 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 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 美国去了。 下面我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时候,仍面临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现实。

因此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

从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

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扩大议价收购范围。

但是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没有相应调整其销售价格,致使与农产品相关的副食生产销售严重亏损。

继而在1979年11月,国家又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并相应给予城镇居民5元/人、月的价格补贴。

同年4月,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和有色金属、水泥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其中,原煤提价30.5%,生铁提价30%,钢材提价20%。

而燃料、原料价格的提高,致使与此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卷烟、酿酒业等成本上升,利润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

在此情况下,于1981年11月,适当提高了烟、酒、竹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和皮革制品的价格。

此外,针对第三产业服务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水运客运价格。

其中,铁路运价提高幅度达21.6%。

同期,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推进,包括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开放集市贸易等。

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还从农村向城市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以上多种措施的影响下,1984-1986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归结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治理
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 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 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 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 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 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
通货膨胀的益处
•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 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 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 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 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 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
行政法律政策 1985年,国务院对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实行限价政策; 1988年底,宏观调控实行“硬着陆”“急刹车”,国家 对少数重要商品实行专营。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 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除了全体消费者之外,1989年前 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 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5、结构失衡是通胀发生的基本原因
首先,结构失衡导致总需求的虚假扩张;其次,结构失 调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再次,居民支出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 对称导致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
6、国际经济关系的非均衡性
首先受外债的影响,中国90年代初进入还债高峰期,每年偿 还外债本息将达70---100亿美元。为了取得足够的美元,要增 加出口,必然会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拉动国内物价上涨。其次, 本币的贬值。为了刺激出口,减轻外债负担,提高补偿能力, 政府不得不一次次调整汇率,将本币贬值。1980至1989是中国 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几乎年年在调整,九年中人民贬值了 31.7%,据此粗略计算,1980—1989年影响物价总指数约八个 百分点,助长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再次,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1981—1988年美元每年平 均贬值1%,影响人民币国际购买力3%--5%,由此而传导到物 价总指数上,约累计影响5个百分点左右。

1980’s美国供给侧治理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1980’s美国供给侧治理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1980’s美国供给侧治理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作者:韩春刘杏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36期摘要:1980’s年代美国外部面临美苏争霸、深陷越南战争、西欧日本崛起等问题,内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人口增速下降与政府债务高企等重大挑战。

经过里根政府的供给侧改革等努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催生了“新经济”的崛起,一批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苹果思科等就此诞生,资本市场也走出一波大牛市。

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当时的美国经济形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面对的同样是结构性经济问题而不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

通过对当时美国经济背景、理论基础和措施的探究,以期能为我国当前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里根经济学;供给侧改革;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58-03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郑重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一重大的政治主张是该报告的重点,并贯穿整个报告。

我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这也是制约全球经济增长动力释放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在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中把握新特点的变化,抓稳“以人为本”这个方向盘,看准深化供给侧改革这个主要方面,加快现代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里根经济学”,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典型供给侧改革案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严重的滞胀,在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1981年里根政府采用了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策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本文将从数据和事例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根据统计,198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8.5%,而1989年上升到了20.7%。

这意味着在这两年间,物价上涨了相当大的幅度。

特别是1989年,通货膨胀的速度明显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事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供应跟不上需求,物价开始上涨。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在8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上。

例如,粮食、油脂、肉类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些日用品如煤油、电力等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

除了生活必需品的上涨,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人们纷纷投资购买房产。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房价也开始飞涨。

这给人们的购房计划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人发现自己无法负担得起房价的上涨。

80年代的通货膨胀还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物价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收窄。

这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一些小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还导致了货币贬值,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

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物价上涨的速度明显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具体的事例也显示,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和房地产市场上,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中美博弈的深度分析(二)

中美博弈的深度分析(二)

125飞鸿98无人运输机试点运行航线首飞圆满成功8月2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辖属单位研制的飞鸿98无人运输机系统圆满完成国家民航局批复的试点运行航线首飞任务,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试点运行航线飞行的大型无人运输机系统。

本次飞行,飞鸿98无人运输机按预定航线单日完成“宁夏-内蒙古”两次跨省飞行任务,并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实现平稳降落,展示了系统成熟的异地起降控制技术和规范的转场飞行管控流程,为加速推动系统商业化运行奠定了扎实基础。

傍晚,伴随着阴雨大风天气,无人运输机顺利返回降落本场。

这是该机型继取得公开演示飞行、空中投送物资演练、大载重异地转场飞行试验成功后,在又一关键节点上取得圆满成功,全面验证了飞鸿98无人机系统对支线物流场景的适用性,同时也初步验证了飞鸿98无人机系统对部分适航标准的符合性。

飞鸿98大型商业无人机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推动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开发系统级产品的成功典范。

它充分利用航天成熟的飞控技术、测控技术以及感知传输技术,对我国运5B 运输机进行改造。

最大起飞重量5.25吨,最大载重1.5吨,最大容积量15立方米,飞行高度4500米,巡航速度18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200公里,起飞与着陆距离最短仅有150米,可用于复杂地形情况下的多用途物流运输,具备起降简易、操作简便、技术先进、飞行可靠、成本低廉等特点,商业运载能力居全球前列。

该型机投入商业运行后,可以轻松辐射区域枢纽至周边城市,打通国内干线与支线的航空物流新通道,为生鲜冷链产品、农牧业深加工产品、名贵中草药及医疗用品等高附加值货品提供高效快捷的运输手段,对提高支线运输效率、降低航空物流成本、解决飞行员短缺及人体疲劳极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通航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为助农扶贫贡献航天力量。

Z(信息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天问一号探测器累计飞行1亿千米截至8月28日10时08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路程达到1亿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多个载荷完成自检,确认设备状态正常,相关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中国经历的几次通胀低收入民众承受的压力最大

中国经历的几次通胀低收入民众承受的压力最大

中国经历的几次通胀低收入民众承受的压力最大文汪亚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过四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分别出现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和这次我们正在经历的通货膨胀。

这几次通胀对民生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低收入民众承受的压力最大。

1980年出现通货膨胀,原因是中国刚刚经历了文*革,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

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1986年,中国开始推行工资改革,并放开了部分商品的价格管制,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潜在的经济危机以通货膨胀的形式再度爆发。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

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的涨幅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 3亿元。

为了这次通货膨胀,中国将第二年的工作重心放到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治理后,物价上涨的势头逐渐得到控制,通货膨胀阴云消散。

但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供需矛盾再次显现出来。

1992年-1993年,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80年代的美国经济

80年代的美国经济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转帖)(2009-06-05 23:59:10)分类:经济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美联储大规模的注资计划,失业率向双位数的进军,黄金,石油价格的上涨,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将进入滞涨的时代了?先不去讨论会不会,先看看我们的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滞涨的历史吧。

本文就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 2)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影响
–实物资产:名义价格随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实 际价值不变。 –货币资产: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 胀降低。 –负资产(负债):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 通货膨胀降低。
• (二)四次通货膨胀高峰以及原因
–(1)1980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 –(2)1985年的通货膨胀高峰(8.8%) –(3)1988年的通货膨胀高峰(18.5%) –(4)1994年的通货膨胀高峰(21.7%)
中国通货膨胀:1980
• 1980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 • 第一,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包括国债在内 的财政赤字1979年为170.6亿元, 1980年 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 第二,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额投放。 货币流通增长率1979年为20.8%,1980年为 22.6%。
O Y
Y 0 Y '1 1 Y * Y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 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 续和显著上涨。 • 根据生产成本的构成,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原料推进和利润 推进三种不同类型。 • 1)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 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 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 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 需求拉上的通胀促进产出提高。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 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 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 少失业。 • 成本推进的通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 在闲置资源。 • 极度通胀导致经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 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 机盛行。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继续“滞胀”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继续“滞胀”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继续“滞胀”
储玉坤
【期刊名称】《世界经济研究》
【年(卷),期】1984()2
【摘要】最近这次美国经济危机于1982年11月发展到谷底以后,开始逐渐进入经济复苏阶段。

在1983年一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6%(四个季度分别为2.6%、9.7%、7.6%和4.5%),通货膨胀率也被控制在5%以下,同时失业率也从1982年12月的10.7%降到1983年12月的8.2%。

回升势头之猛,出于人们的意料。

因此,美国政府中人,特别是财政部长里甘,沾沾自喜,公开宣称:美国经济已实现了“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但里甘之言,符合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吗?【总页数】7页(P3-9)
【关键词】美国经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危机期;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实际增长率;凯恩斯主义
【作者】储玉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
【相关文献】
1.从撒切尔夫人"回春术"到"里根经济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解决以滞胀为中心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启示 [J], 侯淑梅;杨淑英
2.反方:通胀而非滞胀滞胀?继续通张? [J],
3.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滞胀”的转变 [J], 钱荣堃
4.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探析美国经济的"类滞胀"现象 [J], 呈祥
5.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美国经济摆脱不了“滞胀” [J], 陈德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中美通胀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的通胀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

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

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美国通胀
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石油价格成倍上涨,美国农作物歉收也使食品价格上升,通胀阴影笼罩着美国,1979年的通胀率达到11.3%,控制通胀成了美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政府官员普遍认为,要想控制通胀必须先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但对于如何抑制信贷,各方意见不一。

国会议员建议卡特总统实施信贷管制,即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控制信贷额度的投放。

1979年10月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则不赞成此种做法,而是倾向于采用控制利率的方式间接影响信贷投放。

1979年年底,沃尔克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8%并上调贴现率至12%,从而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2%上升到17%。

卡特总统对要否实施信贷管制一直举棋不定,高通胀的压力终于迫使卡特总统1980年3月14日宣布实施信贷管制,挥动了砍向通胀的“第一板斧”,主要措施包括要求各商业银行、金融公司“自愿”压缩消费者贷款和工商业贷款,争取使年度信贷总量的增长率控制在6%-9%,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0%,将特定的消费信贷准备金率提高到15%,等等。

为了顺利实施管制政策,美联储配合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

信贷的突然紧缩增加了人们对消费资金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忧,严重打击了消费信心。

不久,消费信贷需求就急剧下降,由此也导致优惠利率开始下滑,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

1980年的信贷管制实施时间4个月都不到,但该年的实际GDP却比1979年下降了0.2%,通胀率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值——13.5%。

卡特总统的信贷管制政策导致了1980年3-7月经济严重衰退,经济政策的不成功导致卡特总统1981年1月黯然下台。

抡空的信贷管制“板斧”不但未能控制通胀反而伤及了经济,继任的里根总统祭出了另两招通胀治理的“板斧”,即所谓的“里根经济学”。

第一招“板斧”是控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

1980年11月通胀反弹后,在里根总统的支持下,美联储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压抑总需求,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4%到20%之间,远超过通胀率,加上沃尔克治理通胀的作风强硬,降低了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之后通胀率开始明显下降,1982年年底已经降到3.8%。

在美联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里根总统又使出了另一招“板斧”,即1981年8月签署的《经济复兴法案》。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削减个人及公司的所得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鼓励个人储蓄、同意企业加速折旧、为企业研发提供多种税收优惠,意在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里根总统从两方面来治理通胀,一方面大力支持美联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总需求,遏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经济复兴法案》,调动企业与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出,减缓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

从1983年年初开始,美国经济峰回路转,通胀率下降,经济连续6年高速增长,孕育在低税率环境中的高科技产业日后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

里根总统由于成功的经济政策成功连任。

纵观美国1980年—1982年的通胀治理政策,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信贷管制是一剂猛药,信贷管制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信贷管制对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很容易导致经济急剧衰退,不利于减弱公众的通胀预期;二是信贷规模控制的硬约束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

目前我国信贷管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信贷管制的重点是企业信贷,由于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受到政府的控制,政府对企业信贷的管制是强有力的,管制的后果是稀缺的信贷额度向大型国有企业集中。

出于对未来资金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心,不少中小企业开始缩减生产规模,实际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开始明显放缓,而且信贷规模控制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供给,不利于通胀的治理。

第二、侧重于利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

高利率可以抑制总需求进而降低通胀,但同时会导致经济衰退,这是治理通胀必须付出的代价。

辩证地看,这种衰退有积极的一面,高利率可以消除一些不健康的经济因素,淘汰经济效益低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为下一轮经济复苏扫除障碍。

第三、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减税等政策缓解供给面的紧张情况,能减轻经济的衰退,有利于通胀的治理,特别是当通胀的成因是成本冲击时。

借鉴美国80年代治理通胀的经验教训,我国可通过放松信贷管制将符合经济发展的企业从信贷管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提高利率,利用利率手段淘汰经济中的劣质产能,使用减税补贴等手段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维持供给面的稳定,在尽量减轻经济衰退的同时达到稳步控制通胀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