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

合集下载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思想学派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老庄学派、黄老学派等等。

这里“老”指的是老子,“庄”为庄子。

目录1 人物简介2 教育理念3 原则和方法人物简介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

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

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

世传《老子》五千言,成于春秋末战国早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教育理念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老子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

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

在老子看来, “道, 玄之又玄,它不可道, 不可观, 不可识, 更不可分”, 只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去感受, 去体悟。

因为他又谈到: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为, 无事, 无欲。

”老子心目中追求“道”的人就是“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即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是原始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

这样“道”之人敦厚无私, 纯朴无瑕。

而这一教育理念,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又具有“尊重规律,以身施教和以生为本”的丰富教育意义。

( 一)“知常”和遵循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活动,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发展态势。

教育活动务必遵循这些规律顺应教育发展态势, 这叫做“知常”。

反之, 如果我们凭一己之好恶或某种先入之见而主观妄为甚至胡作非为, 就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

故老子曰: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教育的作用决不是去主观创造什么规律, 在道家眼中, 教育者无须设计什么, 无须探索和创设什么抽象的教育法则, 教育规律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而是内在的自然法则。

遵循学生主体的生命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不受外界政治, 经济等活动影响, 以启迪人之心智, 使人开化。

( 二) “善行”和以身施教。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老子的德育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他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更是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探讨老子德育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思想,并根据这两大思想提出几点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自然无为与柔弱不争思想1、自然无为思想老子讲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就是道。

纯任自然,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地生长,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老子又讲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道永远是顺其自然不妄自作为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做的。

无为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人为的破坏与干扰。

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更不是天命论那一套消极悲观的思想,而是反对妄为、逆道而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5章)老子认为,在天地之间就像有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说明有时多言、多做未必是一件好事,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子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38章)。

老子认为,礼是忠信的不足,是国家祸乱的开始。

老子提倡自然之上的无为思想,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反对礼这样的社会属性,并认为礼是强加给人的绳索。

这一观点也充分体现了老子重内在实质轻表面形式的深刻认识,他强调追求道的人要追求内在的朴实无华,摒弃外在形式的虚华。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57章)老子主张,用清静无欲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谲诡诈的方法指导用兵,用自然无为的原则统率天下。

这不仅体现了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还揭示了不同质的矛盾应由不同质的手段或方法来解决这个普遍而深刻的哲学原理。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63章)老子主张,把无所作为当作最大的有为,做事要善于从小事着手,要用恩德去报答自己怨恨的人和事。

课堂上教师“无为”胜“有为”论文

课堂上教师“无为”胜“有为”论文

课堂上教师的“无为”胜“有为”【摘要】如何从“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使课堂富有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气息?教师要有“无为”的教学智慧。

“无为”不是“不为”,恰恰应是教师不露痕迹的“有心而为”,促使学生心灵触动,思维开放。

【关键词】有为无为生成盲动一、别让教师的“有为”浪费了精彩的生成1.教师的“有为”让学生不情愿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多种资源(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同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如:本人在试教简单的推理这一课时,让学生猜书本,一名学生上台和我表演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

师:你能一次猜对我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生1:能一次猜对,因为老师的腰细,我侧着看到老师拿着是语文,某某同学拿着是数学书。

(顿时,我傻眼了,他怎么偷看,被他看到了,还怎么猜,还说我腰细这么离谱,那提示就显示不出了,我当时真的很尴尬,听课教师也笑成了一片)为了得到我心中的想要答案,我没理睬生1,叫了生2。

生2:老师人大一点应该拿重一点的语文书,某某同学人小一点,就拿轻一点的数学书。

我当时咯噔一下(这个班学生怎么这样,老是答非所问。

我当时就不满地说:语文书不是很重,这个同学也拿的动啊,。

草草结束他的话,其实从他眼神中我知道他对我的解释也存在着不满和困惑。

我叫了生3。

生3:老师可能拿语文书,某某同学拿数学书,老师可能拿数学书,某某同学拿语文书。

终于找到救星了,我当时甭提有多开心了。

师:这个同学说的好吗?生:好。

尽管学生说的有多不情愿。

如果我们把上课仅当作执行教案的过程,把教学进程想成是完成预定的步骤而无一“节外生枝”,把学生的回答看作是回音壁里的余音,不可有弦外之音的小插曲,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

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

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救世,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

儒家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刚和浩然正气之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都表达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见,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但他的无为论不是最彻底的。

他也承认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

但总的来说,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

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

他主张人只能晏然顺从于天,不能有所作为,也不必有所作为。

这就是荀子批评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有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

我们在思考这一矛盾时,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采取有为的态度,又要采取某种无为的态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保持二者的平衡。

一方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

这是“有为”。

另一方面,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老老实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拗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

道德经心得200字(精品8篇)

道德经心得200字(精品8篇)

道德经心得200字(精品8篇)道德经心得200字篇1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

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

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

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

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

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

“有为”鼓励质疑,“无为”放飞想象岳西县店前中学王焰明“无为”是中国先秦老庄的政治思想,后世帝王治国之道,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之为创新教育之术。

“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有所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先“有为”,旨在达到“无为”,教师既已“无为”,学生则可“有为”。

通俗而言,教为了不教,不可为教而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是为了学。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抑精神的双重力量”。

目下中国教育之最大问题,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由上而下的行政干预过多、干预过度,致使教育者难有所为;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创新教育无从谈起。

在此背景影响之下,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恰恰只是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有为”传授,忽视学生的“有为”创造,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一味依赖教师及教材,缺乏任何独立意识,结果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呆板,其创新精神被压抑与窒息,创造能力很差。

因此,现在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发展要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我们教师必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我想,我们历史教师应以创新为灵魂,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善于“无为”——“有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为”放飞学生尽情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正如力气是教不出来的,创造力亦非能够教得出来,而是靠培养与锻炼出来的。

历史教师要想实现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积极“有为”,精心设计创造性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竭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方案大全、总结报告、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句子说说、祝福语、文案语录、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comprehensive plans, summary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mprehensive compositions, sentence explanations, blessings, copywriting quot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道德经心得道德经心得(通用9篇)道德经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心得(通用9篇)】,供你选择借鉴。

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借鉴意义。

首先介绍了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核心概念。

其次分析了老子对待孩子的态度,强调了尊重、包容和引导的重要性。

然后阐述了老子关于教育的观点,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总结了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培养孩子的自信等方面。

最后提出了幼儿教育在现实中的意义,呼吁更深入思考和引领幼儿教育进入更加人性化的时代。

老子思想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教育理念从“治”转向“养”,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老子思想、幼儿教育、启示、借鉴意义、基本理念、态度、观点、现实意义、新思路、人性化、深入思考。

1. 引言1.1 探究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借鉴意义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老子是一位响当当的名字。

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的代表,深受后世学者的尊崇和研究。

而老子的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借鉴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幼儿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借鉴老子的思想,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这与现代幼儿教育中注重引导而非强迫的理念相契合。

老子认为,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过多干涉,顺其自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许意味着不要对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束缚,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发展和表达的空间,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老子还强调“柔弱胜刚强”,这也可以被应用到幼儿教育中。

幼儿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呵护的群体,不宜过于严厉和刚硬。

教育者应该以柔和的态度对待幼儿,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借鉴老子的思想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老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更好地引领幼儿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道、无为、自然。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学而有为“教似无为学而有为”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无为而治的,即尽量不要干预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成长。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然天性,这个天性可以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得到发挥。

而“无为”就是尽量适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分和功利。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学习和成长中取得积极的结果。

并不是说教育就不用做什么了。

孔子强调,“学而有为”是教育的目的。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所以,教育要在无为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学而有为”。

那么,如何教育才能做到“教似无为学而有为”呢?教育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优势和潜能。

教育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者可以建立起与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投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的理解

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的理解

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哲学观念。

这种理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它反映了对自然、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性思考和指导原则。

在我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对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的思考与表达。

柔软胜过坚硬的理解可以追溯到《道德经》中的思想。

其中有着“柔弱胜刚强”“常因其无欲以百王之门”等哲理。

这种思想所反映的是一种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自然界中,柔软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在人际关系中,柔和的态度可以化解冲突,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这种柔软的态度所表达的是一种谦卑、包容、善待他人的品质,是人们对待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无为胜过有为的理解也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对应的阐释。

其中有着“无为而无不为”“为之于无为”,这种理念强调从容不迫、不刻意追求功利,而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追求结果,不断地忙碌着,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美好。

而“无为”则是一种超然、淡定的心态,是一种不拘泥于结果,顺其自然的智慧之举。

针对柔软胜过坚硬和无为胜过有为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1. 自然界的例证。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的案例,比如水的柔软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风的无为可以吹散一切阻碍。

2. 人际关系的反思。

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探讨柔软和无为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家庭中,我们应该怎样以柔软的态度应对他人、以无为的心态看待种种人际环境。

3. 情感与心境的探索。

从情感和心境的角度剖析柔软和无为对个人心灵的影响。

探讨柔软的态度如何让人心情宁静、心态平和;无为的心境是如何让人轻装上阵、坦然面对挑战。

4. 社会和文化的解读。

从大环境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柔软和无为在社会及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探讨为什么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柔软和无为,并分析这种态度对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却有着辩证的关系。

孔子强调有为,而老子则主张无为。

这两种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作为,要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先立足于本质,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

有时候过于努力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时候,老子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的干预和操控。

他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们不应该过于强求。

相反,我们应该顺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顺其自然地去做事。

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放任自己不管。

老子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顺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变得非常顺利。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而存在的。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第一篇: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心灵很是触动,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

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

扬“无为”精神 办“有为”教育

扬“无为”精神 办“有为”教育

扬“无为”精神办“有为”教育“无为”是“无为而治”,“崇文守正,无为有为”是“无为精神”。

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无为中学一直秉承“扬无为精神办有为教育”的宗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有为”发展创造一切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有为”教育奠基。

标签:“无为”“有为”教育无为中学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无为自隋朝始建,市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違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

这就是“崇文守正,无为有为”的“无为”精神。

就教育而言,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一、无为中学的办学历史及简介1925年,热心桑梓教育的早期共产党人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所中学,即“无为县初级中学”。

1951年,升为地区重点中学,1955年又上升为省管中学。

1978年以后,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逐步走出一条高质量、有特色、有良好校风的办学之路。

2001年,学校晋升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专任教师231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83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骨干教师17人。

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参与编写各种教学专著30多本,承担省级教研课题7项,国家级教研课题1项。

二、明晰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关注师生的发展,确定学校办学品位(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本质。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不仅促进了人手和语言的形成,而且还发展了人的意识和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无为"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道的本质是无为的,但在其作用下却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事物。

这是从道的角度阐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相对的,“有为”则是人类通过努力和干预来实现目标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有为"被理解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而在道家中,"有为"有时也被认为是过分干预或强行改变事物的行为,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违背,因为他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强加于人。

在实际应用中,"无为"并不等同于完全的不作为,而是要在有所为的同时,不过分干预和控制,给予事物足够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而"有为"也不应理解为盲目的行动,而是在理解和应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总结来说,"无为"是一种哲学态度,主张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控制和强制;而"有为"则是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努力和指导去达到目标的方法。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却有着辩证的关系。

孔子思想的有为和老子思想的无为,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孔子的思想强调“有为”,也就是说要有行动,要有作为。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且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老子的思想则强调“无为”,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它们。

而且他还提倡“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就像烹饪美食一样,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或不足。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有行动和作为,而老子的思想则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只注重有为而忽略了无为,那么我们可能会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导致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只注重无为而忽略了有为,那么我们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结合起来,既要有行动和作为,又要顺应自然规律。

总之呢!在生活中呢我们需要既有“有为”的精神又有“无为”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哦!。

无为与有为作文

无为与有为作文

“无为”和“有为”
“无为”和“有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们源自于道家学说,在儒家学说中也有所体现。

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对应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让自然畅行。

这种思想源自于道家学说中的“天道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应该让这些规律自然发挥作用。

在儒家学说中,“无为”也有着类似的含义,即让本质良善的人性自然发挥作用。

“有为”是指主动干预,通过人为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这种思想源自于儒家学说中的“人为贵天”。

儒家认为,人类有着自己的理智和创造能力,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

对于“无为”和“有为”,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无为”是一种懒散的态度,不利于人类的发展。

有的则认为“有为”是一种过度干涉的行为,可能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我个人认为,“无为”和“有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

在一些情况下,“无为”的态度是理想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自然界,并且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自然、纯净。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有为”的态度也是必要的。

人类有着自己的理智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环境,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我认为,“无为”和“有为”都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着不同的价值。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无为”和“有为”之间进行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然界中得到平衡,并且发挥
人类的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看似极其复杂、难以解决。

我们为教育做的不可谓不多,然而,别说人们质疑诺大一个中国居然出不了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一个“高分低能”就让中国教育十分尴尬。

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老子有句名言:“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无为”主张,一直都没有得到中 __重视,这和中国人其实没有领悟“无为”的实质、精髓有关系,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事实上被抛弃。

真是可惜,我试用“无为”主张来浅读一下中国的教育。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万能的,其实教育真不是万能的。

人的很多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比如我们常说“社会教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历,你让学生走进社会,去经历,去历练,就能形成一些能力。

我们更错误地以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教育。

事实上人的很多能力,是不必由学校来传授的,家庭、社会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而且会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好。

可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妨碍甚至剥夺学生获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又不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地“自我教育”。

单一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都极端片面、狭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 __炼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老子的教导,懂得“无为”,至少我们也应
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据报道,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左右,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
岁初三女生莹莹(化名)从家中五楼跳下,14日早上7时许,因经抢
救无效,莹莹永远离开了人间。

莹莹父母称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学生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胜利油田第一中学甄校长表示留短发是校园文化,发生这样的事儿学校不承担责任……
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问题只在于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它站在
学校德育万能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养成教育,用一种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追求。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并不主张完全无所作为,学校德育可以做很多工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除此之外,可以无为矣。

如果学校不采取管制措施,不强迫女学生剪短发,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我们再看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悲剧。

据报道,4月8日19点20
分左右,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晚自习期间,高一(10)班学习委员廖某因维持课堂纪律与同班男生李某发生口角,李某用水果刀往廖某身上捅一刀,随后逃离现场。

20分钟后,廖某抢救无效死亡。

还原事件经过,可能李某属于那种不能专注于学习的同学,影响了班上的纪律,廖某出于班干的职责进行了干涉。

这种现象,每天在全国的中小学校频繁地发生着,所幸这种悲剧还只是个别。

如果学校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没有统一的晚自习,没有双休日的所谓的补课,那些在学习上没有优势的同学,不至于被捆绑在学校,不至于那么无聊,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休息理所当然,所以,休息的时间就不应该用来学习。

而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全部被学校占领。

无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

我们常常担心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自由时间,但你以为学生只会把时间用来做坏事吗?你以为学生都不会妥善安排好这些时间吗?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会不会全部学生都恰当地利用好时间,这倒不一定。

但喜欢读书的同学,一定会用来多读书,有其他爱好或者理想的同学,也一定会利用好这个时间来圆自己的梦。

那些所谓没有理想的同学,把他赶到学校来不但对其学习没有益处,反而对其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想想看,我们的教育做了多少不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无为”呢?
(:江西临川二中)
邹韵文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