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训练金卷 (一)(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
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
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
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
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1单元 单元测评(素养评价)及解析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单元测评(素养评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
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 。
史,便是史书。
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
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 、鲜活有力。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
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
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
《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
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
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
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
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
《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
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
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
《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
《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关于《家》和《巴黎圣母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巴金的代表作是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晚期《寒夜》和晚年反思文革的散文集《随想录》。
B. 《巴黎圣母院》大量使用“美丑对照”原则,如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题,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
C.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D. 觉慧,觉新、觉民的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的主要线索,其中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
【答案】D【解析】D项,“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错,“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是觉慧。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2.(1)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2.(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2.(5)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2.(6)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2.(7)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
2.(8)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2.(10)_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
【答案】(1)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1)注意“暖”的书写。
【答案】(2)空闻虎旅传宵柝【解析】(2)注意“柝”的书写。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A.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C. 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 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和②中的“一”均为数词。
B.①中的“一”为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②中的“一”作数词。
C.①中的“一”是形容词,一样的;②中的“一”作数词。
D.①中的“一”与“何“连用,整体表示“多么”;②中的“一”作数词。
故选A。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2.(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收躁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
【解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答题】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高校学生宿舍是陪伴大学生们度过花样年华的栖所,与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休戚相关。
②梁文道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目前中国大部分文化节目都老态龙钟,使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失去了年轻人这一广大的受众群体。
③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对事业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我们如果总是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必然会成为时代的淘汰者。
④长袖善舞的微小动作能合乎作品表达的需要,来源于演员对剧本准确细微的理解,来源于所有演员在舞台上的认真表现。
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共聚长春万达国际影城,一同观看电影《英雄儿女》,缅怀那段蹉跎岁月。
⑥这个城市很是繁盛,百业齐全,但米珠薪桂,幸好云飞收入稳定,不致衣食无着。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
【解答】①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乐互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使用正确。
②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使用对象不当。
③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使用正确。
④长袖善舞: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正确。
⑤蹉跎岁月:形容虚度光阴。
此处形容不平凡的岁月,应为“峥嵘岁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下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一单元测试答案一、1.【答案】D【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
本小题逆推错误。
2.【答案】C【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3.【答案】B【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二、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时,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成分,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
本题中,“若曹”指侏儒们,其后断开则句意不完整,排除A项。
通读语句,“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句式结构相同,排除B、D两项,故选C。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易》,相传为老子所著”错。
《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如《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出出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
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答案】B【解析】(1)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奋勇争先。
【答案】(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2)回答本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 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第一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能力提升)高一语文单元测试(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
第一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
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
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
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
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
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
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
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
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B. 体无咎言体:整体C. 既替余以蕙纕兮替:废弃D. 老使我怨怨:怨恨【答案】B【解析】B项,句意: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体:卜筮的卦象。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赤壁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A.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B.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C.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D.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答案】B【解析】(1)“粮食”作“平分”的宾语,其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D两项;“最比其羸弱者”意为“(他)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进行特别照顾”,句意结构完整,应在“者”后断开,可排除A项。
故选B。
【答案】C【解析】(2)C项,“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错误,车右为警卫。
【答案】A【解析】(3)A项,根据文中“晏婴乃荐田穰苴曰”可知,穰苴是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的,而不是“请缨抗敌”。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评卷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
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
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
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
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
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
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1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
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
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单元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单元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训练金卷 (一)
2019-2020学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训练金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郑劭荣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
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
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
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
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
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
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
《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
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
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带答案真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带答案真题选择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则日:“不吾知也!”B.未之有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小相”中的“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B.晋侯、秦伯,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王五等爵位。
C.执事,办事的官员,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B.素善.留侯张良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杀人如不能举.6、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军汜南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取代④替B.①驻扎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扎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取代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郤批:击C.如土委.地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课文中指揩拭。
8、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不吾知也②技经肯綮之未尝③风乎舞雩④加之以师旅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⑥为国以礼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⑧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课内阅读9、请从以下句中体会孟子谈话的技巧:“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