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熙《释名·释船》看汉代之“广船”
水上交通工具
1、独木舟与木筏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
《淮南子·说山训》中记载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会漂浮,又发现,树叶能负荷的重量很小,树干能负荷的重量就大,树干越粗大,其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
落叶启发了人们发明木筏,树干启发人们发明了独木舟。
人们发现,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它会翻滚,人在上面坐立不稳,人们根本无法在这种圆柱形树干上面活动。
人们就用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
后来,发现用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
人们将树干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
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
独木舟就是这样制造成功的。
木筏,用长木材捆扎成木排,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
考古证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木筏和独木舟。
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
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
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
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最早的竹筏是由多根竹竿捆扎而成的竹排,沿江河顺流而下,也可以用桨、橹、篙来推进。
(由于文字记载限制,木筏发明的时间很早,但不确切。
)2、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21 世纪建立的夏朝。
据传说,黄帝的大臣共鼓和货狄发明了舟,颛顼发明了桨、篙,帝喾[kù]发明了舵和橹,尧发明了纤绳等等。
我们的祖先在实践过程中对独木舟和筏不断加以改进,开始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原来的独木舟就变成船底了。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圆底独木舟逐步变成了船底的中间部分,通连首尾的主要纵向的木材就变成“龙骨”了。
这样就变成尖底或圆底的木板船,而原来平底的独木舟也就逐渐演变成平底木板船底中心线上的一块板了。
船舶文化(第二讲).
汉代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1、船舶设有甲板和上层建筑 2、船舶在两舷设瞰板即舷伸甲板 3、前出艄和后出艄 4、船舶舱壁出现 5、铁钉的出现
3 船 文 化
第二讲
二、汉代的楼船
(一)汉代楼船的文献记载
• “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史记· 卷三十· 平准书 • “又造十层赤楼帛栏船” --后汉书 • “其上板曰覆,言所覆虑也;其上层曰庐,像庐舍也 ;其上重屋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爵 (雀)室,于中望之,如鸟爵(雀)之警视也” --汉· 刘熙.释名· 释船
•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 • “耐取艨艟斗舰十艘,载燥荻、枯草,灌油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 书遣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 ,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 ,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 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
电影 赤壁(节选)
7
第二讲
四、三国赤壁水战的斗舰
• 《三国志》(晋· 陈寿)
• “刘表治水军,艨艟斗舰,乃以千数” --周瑜传 • “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 船雕刻丹镂,… ,艨艟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贺齐传
船 文 化
8
第二讲
四、三国赤壁水战的斗舰
• 《资治通鉴》(宋· 司马光)
9 船 文 化
第二讲
四、三国赤壁水战的斗舰
《太白阴经》记载:斗舰,船舷上装设 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内五尺, 又建棚与女墙齐,重列战格,上无腹背 ,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 船也 。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三、船尾舵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三、船尾舵船尾舵是设在船尾正中改变和稳定船舶航向的装置,古人称舵为“凌波至宝”。
舵是由船尾操纵桨演变而来的。
桨不仅可以用来推船前进,还可以用来控制船的航向。
设置在船尾用来控航向的桨称为船尾操纵桨或船尾舵桨。
将船尾操纵桨的桨柄增长就成了艄;进一步增加桨叶的面积、改变其在船上的安装方式以提高操纵效率,便产生了舵。
在殷商时代至迟在春秋末年,我国船只已经使用船尾舵桨。
甲骨文中的“般”字,有手持木桨划船并操纵方向的形象和含义。
《说文》解释说:“般,辟也,象舟之旋。
”甲骨文中的“般”有“盘旋”之意春秋末年,伍子胥所说的大翼战船,有战卒,有划桨手,还有“舳舻三人”。
汉代扬雄解释:“后曰舳。
今江东呼拖为舳,舳制水也。
”表明大翼战船已经在船尾设置专人操纵的舵桨了。
伍子胥大翼战船,船尾设舵桨1973年在湖北西汉墓中出土过一个木船模型。
从这个木船模型可以看出,船上有五支长桨,四支在船前部,做划桨用,另一支在船尾一侧,做舵桨用。
这是公元前1世纪中国有舵桨的文物证据。
197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木船模型,船尾设舵桨我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舵大约在公元2世纪。
1955年于广州东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只陶质船模,首有碇,尾有舵。
这个舵虽然不是沿着竖直的舵杆轴线转动的,仍残留着以桨代舵的痕迹,但它因叶面积的宽展已经不是桨,而是专用于操纵航向的舵。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中有关于舵及其作用和操作部位的论述。
在《释名》中舵被称为柂,南北朝梁代顾野王著《玉篇》中称称舵为柁,均同音。
广州东汉墓出土的灰陶船模船尾舵首有碇尾有舵的广州东汉灰陶墓葬船模型图片具有垂直轴线的舵何时出现尚无确切考证,但唐开元年间郑虔所画的山水画中出现了具有垂直轴系的舵,证明至少在唐代或以前,舵的轴线垂直化。
唐代船舶中有垂直轴系的舵宋代船舶大多使用长方形门舵。
为了转舵省力,宋代造船工匠在舵面上打了许多孔,叫开孔舵。
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舵面开孔不影响性能,却可以减小水的阻力。
舟船
舟的演变七
明代达到中国古代船舶发展
的巅峰。作为代表的郑和航海宝
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 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 帆船。 其后,由于明朝以及清朝的
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的造船技术
停滞不前,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
中国古船典型类型
福船:船体高大,首部尖,
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 昂,船首两侧有一对船眼。
有舱的木板船(右图)。
下图为春秋时期大翼战船。
舟的演变四
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
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等。
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 的是“楼船”。楼船分四层,高 十余丈,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 有专名。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
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
上层称为雀室,是Biblioteka 上的 望台。舟的演变五隋代大龙舟,高45尺,
意思是:古代的共鼓、货狄二人,剖凿木头用以做舟,把木头削 成划船用的楫,从此江河不再阻碍人们的交往。
舟的演变一
筏:用竹、木等平摆着编 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舟的演变二
独木舟:是一种用单根树干
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
动。
舟的演变三
木板船:从独木舟演化而 来,船体还保持着整木的 基本造型。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
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
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
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 饰。
舟的演变六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 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车船得到了高速发展。同 时,广泛采用了罗盘针、隔水舱等设 施,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 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 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广船:头尖体长,上宽下窄,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分层作业(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一、阅读《园林说趣》一文,完成1~4题。
园林说趣陈从周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②因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因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
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因体验:③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
独坐南轩,只见统堤皆美暮,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
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林而北,机傍横冈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港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
(《瓯香馆集》卷十二)④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
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
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
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
因地制宜就是“法”。
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
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
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
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
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别具特色的中国船帆
别具特色的中国船帆何国卫【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100-103)【作者】何国卫【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利用风力推动船舶航行是人类利用风能最实用最有效和最有深远影响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为船舶的大型化发展、长距离航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
风帆是利用自然风力的船舶推进有效工具。
中国船帆不同于西洋船帆,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帆船依靠这种别具特色的船帆乘风破浪无往不前。
林林总总的中国船帆木帆船外观最显眼的是竖立于船上的船桅和挂在船桅上的风帆。
船帆的布置和外形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桅主要是用来挂帆的,中国帆船很早就采用多桅多帆,根据船的大小不同设置不同数量的船桅,小船用单桅就够了,现代木帆船一般从单桅到三桅,三桅船的船桅分主桅(又称大桅)、头桅(又称首桅)和尾帆,主桅一般置于在船长从后至前的十分之六处的纵中线上,头桅、尾桅分别设在船的首、尾附近。
中国船桅有多达7桅的,例如,太湖七扇子船就是七桅七帆(图1)。
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大型宝船是9桅12帆(图2),创世界之最。
图1 太湖七扇子船中国船桅一般用顺直的圆杉木制成,因为杉木轻而富有弹性抗折强度甚佳,耐腐蚀也比校好。
桅通常是整根木材独竖,桅上挂一幅纵帆。
西洋帆船则多桅多帆,杆桅通常用三节连接而成,每一节桅上挂着横向布帆(图3)。
中国帆船的风帆(又称蓬),形状大致分矩形、扇形和上部扇形下部矩形的混合形等三类,以后者居多。
太湖七扇子船是沙船型,它的船帆是矩形帆,广船的帆形如张开的折扇,故称作扇形帆,扇形帆的外形很美,当三帆向左右同时展开,好像蝴蝶在海面飞舞,美其名为蝴蝶帆(图4),与其他船型相比最具特点。
图2 郑和宝船不论哪类形式的风帆,其风帆面的高度大于帆的宽度,被称作纵帆。
西洋帆船的风帆是单幅风帆,帆面的高度一般小于帆宽,所以被称作横帆。
中国船帆也有布质的软帆、三角帆,一般都用于内河船和小船上。
释名 汉 刘熙著
简介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暑 煮 也 熱 如 煮 物 也
熱 爇 也 如 火 所 燒 爇 也
雨 羽 也 如 鳥 羽 動 則 散 也
春 蠢 也 動 而 生 也
夏 假 也 寬 假 萬 物 使 生 長 也
秋 緧 也 緧 迫 品 物 使 時 成 也
冬 終 也 物 終 成 也
四 時 四 方 各 一 時 時 期 也 物 之 生 死 各 應 節 期 而 止 也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2002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uary ,2002 第38卷 第1期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V o l.38 N o .1[收稿日期]2000205210[作者简介]刘兴均(1956-),男,四川宣汉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 《释名》正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括号中的数字为篇目标号,下同。
② 《释地》篇对土的训释亦同。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刘 兴 均(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
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
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文性。
[关键词]《释名》;声训;汉代;思维特征;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H 1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2)0120030205 语言是人类思维成果的载体,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时代人们思维成果的载体,其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意蕴。
列宁在给黑格尔《逻辑学》再版序言作批注时提出了“思想史=语言史?”[1](p 85)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东汉刘熙著《释名》以求事物得名之由,就基于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
反过来,我们通过他的训释也可以窥见到汉代人们的思维特征及思维方式,有些训释今天看来不可理解,不合情理,但只要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去,就能得到合理性的解释。
一、《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同时也有阴阳五行的认知模式《释名》以具体可感的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名词,反映出汉代人的思维有具象特征。
是,嗜也,人嗜乐之也。
《船之别名一》
《船之别名一》《别名辞海》之《船之别名一》白帆指帆船。
王西彦《病人》:“还有飘动在河流上面的点点滴滴的白帆。
”榜枻船桨。
引申为使船。
汉刘向《说苑·善说》:“会钟皷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
”宝舟船的别名。
《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七:“及宝舟入岛中,适北风劲,舟不进。
有顷反风,金人舣舟于岸,操舟者望见宝舟,谬云此金国兵也。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道:'这里不是说话处,宝舟在那边?’蘧公孙道:'就在岸边。
’”舭船。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六十二》:“全归,语其徒曰:江南佳丽无比,须与若等一到。
始造舭达舟,谋争舟楫之利。
”便楫轻便的船。
楫,船桨,借指船。
《韩非子·奸劫弑臣》:“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柏舟柏木所做的船。
《诗经·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汉张衡《思玄赋》:“天不可阶仙夫稀,柏舟悄悄吝不飞。
”汉嵇康《四言诗》:“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宋朱熹《赋水仙花》:“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驳船转载人或货物的小船。
一般指非自航的货船,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
《元史·志·卷十八》:“省臣奏准:诸色户内顾募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锭,于运司盐课及减驳船钱内支用。
”清林则徐《会谕义律饬交凶夷并遵式具结》:“既验之后,驳船装载入口,一般至少亦须两人押送,一大船分为驳船五六十只,则押送约须百人。
”《恨海》第七回:“伯和解下两片金叶,代了船价,叫了驳船,载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栈。
”剥船运输货物的小船。
《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剥船:装载减货之小船也。
”《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走进看时,只见屋后河边泊着两只剥船,船上许多箱笼、桌、凳、家伙,四五个人尽搬入空屋里来。
’”布帆布制的帆。
喻小舟。
《释名》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释名》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释名》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别称《逸雅》。
“舟行共使风”:谈谈我国古代“帆”的起源及演进
“舟行共使风”:谈谈我国古代“帆”的起源及演进人们在水上行船,常常要跟风打交道。
风大浪急,可能会翻船,从船尾方向刮来的风,会使划行省力,并且加快航行的速度。
可是顶风行船,不但费力,而且速度也慢。
风对行船有弊也有利,能否利用风的有利方面,减少弊害,甚至变弊为利呢?一、帆的起源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界的观察中,人们发现,物体所接受到的风力大小是眼物体的受风面积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物体受风面积越大,所接受到的风力也越大。
因此,要有效地利用风力来推动船只前进,就必须想办法增加船只的受风面积,来加大风对船只的作用力。
经过人们长时间的摸素索,终于发明了帆。
正象李白在《行路难》诗中说的“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帆成为人们在水上乘风破浪航行的得力工具。
帆又写作“颿”,有时“篷”字也用来表示船帆。
我国发明帆的时间,现在已无法知道了,但是我国使用帆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干多年了。
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就经常能够发现帆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形状,好像张开的帆。
从甲骨文关于帆字的字样,我们可以推测早期的帆是属于固定装置的方形帆。
固定装置的方形帆制作简单,但是它只能有效地利用从船尾方向吹来的风,就是顺风,对于来自两舷前方或两舷横向的风力,却无法利用,而且因为增大了侧向受力,航行困难,甚至会翻船,反而有弊;对于逆风更是有弊无利,只好收帆了事。
这时,人们还只能利用顺风,也昐望着顺风,久而久之,“一路顺风”、“一帆风顺”就成了对出外旅行者的良好祝愿,人们至今仍在使用。
二、帆的演进早期的帆尽管还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它毕竟标志着人类对一种自然力—风力的成功利用。
正如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所说: “随风张极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帆的利用,大大地减轻了航行中繁重的体力劳动。
因此,帆的出现在水上航行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从此,人们在利用风力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帆的结构和性能也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上面提到,最早的帆可能是方形的,而且是正装式样,固定在船桅上,因此只能利用顺风,要求一帆风顺。
消逝的东方巨舰:中国楼船
消逝的东方巨舰:中国楼船楼船,我国古代一种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
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所以楼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担任了水战主力舰只。
但由于船只过高,重心不稳,故多在内河水战中担任主力。
附图:楼船复原图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
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
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
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
工艺特色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就造船而言,汉代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
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
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我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
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
汉以前是否有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汉刘熙《释名》书中“释船”部分已有船帆的解释:“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显然,发展到汉初时,我国船舶使帆技术已经出现了。
与帆同时出现的是造船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船尾舵的发明。
它设在船尾部,有使舵拔正航向不偏航的功能。
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一只汉代陶船模,其上就有船尾舵的设置。
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印证,证明汉代船尾舵确实存在。
而迟至1242年西方造船史上才出现舵。
帆、舵的发明与使用,使得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楼船的出现与建造可以说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历史传承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
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
有的作为指挥舰。
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
——《史记·大宛列传》
(二)张骞出使西域
❖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 第一次是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6年,历时13年的时间,了
解了有关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情况。 ❖ 第二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回国。 ❖ 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了开
二、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
❖ (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 (二)中西航线的逐渐开辟
(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 1、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 2、汉代的天文导航 ❖ 3、动力技术的应用 ❖ 4、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
1、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 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的新石 器时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 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这就是 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朝时期。
3、动力技术的应用
❖ 船舶在海洋中航行,其动力来源不外乎人力、自然 力和机械力三种。依靠人力不能持久,机械力的使 用在近代以后才出现,古代航海的主要动力就是自 然力,实则风力和洋流,并以风力为主。充分利用 风力,一则需要掌握季风规律,二则需要使用风帆。
❖ 东亚的海陆位置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带, 冬季主要是偏北风,利于使用风帆向南航行;夏季 主要是偏南风,便于海船向北航行。
❖ 西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但基本 上指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一线 及附近海域。
❖ “南海”之名历史悠久,通常泛称中国南方 及其附近海面,有时兼指今天之东海。到唐 代,南海除了指中国大陆以南的海域,也指 东南亚和东印度洋诸地。
(二)中西航线的不断开辟
❖ 1、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开辟 ❖ 2、罗马与中国间的直航 ❖ 3、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海洋文化
东汉人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有“释船” LOGO 一节 ,说明汉代的船型已很多,那时人们已经知 道船造的狭而长走得快,短而宽则稳定性好 。书中对橹、纤、缉、帆等都有叙述。 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已有航行南洋的大船。 在万震《南州异物志》中有这方面的描写。 三国时代有关刻舟称象的故事,也说明当时 的驾船人有了根据船的吃谁来决定载重量的 知识。公元5世纪初晋代著名僧人法显曾到今 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留学。
LOGO 那时的航海以用天文观测来导航,所走航线 已不是汉代的沿岸航线,而是远洋航线了。 晋朝的船有船民出身的卢循首创的“八槽舰” 。这种船的舱面设四层楼,高达百余尺。这 种结构很符合现今船上设置水密舱壁的设计 思想。南北朝时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 对数学、天文学和机械制造都有很大的贡献 。有人分析说,车轮来推动船舶前进的新式 也是他首创的。
LOGO 船的航程加长。长距离航行,仅仅依靠人的 体力劳动是有困难的,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 特别是天文学和数学有了较大的成就,这又 为长途的海洋航行提供了条件。汉武帝时期 ,为了征服南方各族,则建造了高大的兵楼 ,大练海军。汉代的的楼船已有相当的发展 。汉代的航海已远航到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 卡。据史料记载,这时的航行显然是以延岸 航行为主。
LOGO 4、木帆船 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发现风力能推进船。现 在英国的博物馆里还保存有世界最古老的帆 船。在古埃及某王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花 瓶,上面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帆船,其年代 可推朔到公元前3000年。 5、钢铁船 铁船是在钢船出现以前,以铁作为材料建造 的船。欧洲冶铁工业发展,制成各种铁板和 型材开始用来制作内河铁船。
LOGO 西周后期一孕育和逐步产生的生产关系。由 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贸 易扩大,因此对航运有了更多的要求,船的 用途也在扩大,据历史记载那是已用船来搭 建浮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炼逐渐发展 ,这时造船可能开始用铁钉来连接模板。当 时各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使用船作为进攻敌 人的工具。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冶炼、瓷 、器都有新的成就,生产发展、贸易
考古证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考古证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考古实物证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领先世界作者:齐吉祥(中国国家博物馆)【按】流行说法认为,中国是内陆农业国家,自古海洋航运和造船技术落后。
这是不了解历史的谬见。
大量考古实物证明,中国古代造船及航海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三项是指南针、尾舵和水密舱这三大发明。
舵在典籍中,又写作柁、施、袍等,其名称始于东汉。
刘熙《释名· 释船》说:“ 其尾曰柁。
柁,拖也,在后见拖曳也。
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
” 这说明了当时船的尾部已经有舵,能使船纠正航向,不偏离航线。
通过考古发现的汉代木船模型和青铜器上的汉代船舶图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舵是由桨演化而成。
如1974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做为冥器下葬的西汉木船模型,船上五俑五桨,其中,一个俑在船尾一侧,用桨“ 弼正” 船的航向,另四人则是划船手,虽然都是桨,作用却不同。
桨演化成舵,有三点关键变化。
一是桨的形状:为便于操持,桨柄加长,为增大水流的作用力,扩大了桨片的面积。
二是操作位置:由船的一侧移到船的尾部,而且最终放在船尾正中的位置。
三是操作方式:由手持操作改为固定在支撑点上,既可以根据水的深浅,或升或降,也可以根据航向,灵活转动。
1955年在广州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只陶船,这自然也是一件冥器。
船上共有6个人,科学家按照船上人员身高比例推算,这只陶船所仿照的船大约有20米左右长,5米左右高,是在广州一带河里航行的运输船。
该船尾部正中有一只真正意义的船舵。
舵面为不大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在舵杆的顶端有个洞,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舵杆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水,研究人员确定这是一种轴转舵的装置。
在舵的旁边站立一人,应是操舵手。
1957在南京市汉中门外中保村出土了一根长达11.07米的大舵杆,横截面略呈正方形。
舵杆的上端有两个长方形穿孔,用于安装转舵的木柄;下半部有榫槽,用以安装舵叶。
根据榫槽的位置和大小,推断舵叶的高度为6米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刘熙《释名·释船》看汉代之“广船”作者:金行德来源:《广东造船》2015年第01期摘要:《释名》刘熙著,是船史界所熟悉的著作,著于汉。
本文作者通过对其中《释船》、“南越王船”、珠海古渔船等的研究、探讨,认为《释船》所参照的是广船。
作者还根据明清时期的船舶形制,推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广船”是装载量为三十吨左右,船长7丈余的单桅帆船。
关键词:《释船》;南越王船;珠海古渔船;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广船中图分类号:U674.926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he Shiming written in the Han Dynasty by Liu Xi is familiar to the domestic Ship historia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boat of Nanyue King, the Zhuhai ancient fishing boat and so on explained in the chapter Explaining Boats of the book,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ships are exactly Guangdong ships. On the basis of the ship shape and typ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Guangdong ship used for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Han Dynasty is a single-mast sailing of 23metres long and 30 tons of deadweight.Key words: Explaining Boats, Boat Nanyue King, Zhuhai ancient fishing boat, Maritime Silk Road, Guangdong ship in the Han dynasty刘熙是船史界学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他的著作《释名·释船》是船史学者无人不引用的。
由于《后汉书》没有为他留下“传记”,所以对于其人其事知之甚少,也未曾见讨论刘熙与“广船”的不解之缘。
刘熙也写作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潍坊西南)人[1],官至南安太守,东汉训诂学家。
据其著作和教学推知,当生于汉桓、灵帝之世(约公元160年),汉献帝建安中避地交州。
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
”“因世乱避居交州往来苍梧、南海间,教授生徒,共达数百人。
”[2]刘熙长期生活在岭南,著作颇丰,而《释名》则是我国“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之作)……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3]《释名·释船》共释船舶用语(字)十四条,笔者为便于使用全文抄录于下:(1)释船: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又曰舟,言周流也。
其前立柱曰椳。
椳,巍也;巍巍,高巍也。
(2)释船:其尾曰柂,柂,拖也,后见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
(3)释船: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行舟也。
(4)释船:引舟者曰筰,筰,作也;作,起也,起舟使动行也。
(5)释船:在旁拨水曰棹,棹,濯也,濯于水中也。
且言使舟棹进也。
又谓之札,札似扎也。
又谓之楫,楫,捷也,拨水使舟捷也。
所用斥旁岸曰交,一人前一人还,相交错也。
(6)释船: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7)释船:舟中床以荐物者曰笭,言但有箦如笭床也。
南方人谓之笭突,言湿漏之水,然从下过也。
(8)释船:其上板曰覆,言所覆从枕也。
其上屋曰庐,象庐舍也。
其上重室曰飞庐。
在上,故曰飞也。
又在上曰爵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
军行在前口先登,登之向敌阵也。
(9)释船: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突敌船也。
(10)释船:轻疾者曰赤马。
其体正赤,疾如马也。
(11)释船:上下重床曰舰。
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
(12)释船:五百斛以上还有小屋曰斥侯,以视敌进退也。
(13)释船:三百斛曰鲷,貂也,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
(14)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径艇,一人二人所行也。
读《释船》全文,对于学者来说,在技术层面的理解和引用较容易,如“其尾曰柂,柂,拖也……”,说的是舵在尾部拖着,用以定航向;但“船,循也”,则不好理解了。
查船、循,读音明显不同,怎能“船,循也”呢?这是“音同音近”规则的释字。
“船”与“循”,粤语的读音是极相近的;又“棹”,《说文解字》中并无此字,原来棹即“櫂”,而“棹,濯也”,粤语读音一致,且据《史记》櫂、濯相通;再,山东并非产竹之省,刘熙官至南安太守,南安即甘肃天水,也非产竹之地,而《释船》中的“筰”,《说文解字》注“筰,筊也”,“筊,竹索也”[4];“笭”、“箦”,《辞海》注为竹帘、竹蓆,均是南方用品。
由此可以知道《释船》的写作时间是刘熙避居交州时期,此时他常往来于岭南的苍梧(现广西的梧州)、南海(现广东的广州),在江海之滨。
通过实践观察,刘熙加深了对南越之地船舶的认识和了解,用当地语言写出了南方船舶用品多个注释。
笔者之所以考证这些是因为《释船》词语、语音中带有浓郁的南方气息,而这气息更像来自两广地区,故而探索《释船》与岭南内河船、海船(即“广船”)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船史学者来说,见到了这样的史实,很自然会将刘熙写《释船》与岭南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刘熙写《释船》的灵感源于岭南的珠江水系海、河船,以岭南的实船为依据释船训诂,付之文字记载。
根据认识《释船》的简单训诂,一幅汉代珠江水系上航行的战船形象活生生的浮现出来了。
图1是后人描绘的一艘汉代楼船,结合史书与《释船》,笔者认为两者相当吻合。
《史记·平凖书》曰,汉武帝征南越“治楼船高十丈,旗帜于上,甚壮。
”《造船史话》描述的楼船为:“作战用的楼船,每一层外面都建有约3尺的‘女嫱’作为士兵防御敌方弓箭、矢石用的掩体。
有的女嫱上还开着箭孔可向敌方射击,楼船的周围还用坚硬的木材制成战格,要害部分还蒙上皮革,作为船上的保护装置。
”刘熙将他所知的战船描绘成:(1)椳:椳,巍也;(2)其尾曰柂,柂,拖也,后见拖曳也;(3)在旁曰橹;橹,膂也;(4)在旁拨水曰棹:棹,濯也;(5)其上板曰覆,言所覆从枕也,其上屋曰庐,象庐舍也。
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曰飞也。
又在上曰爵室,于中侯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军行在前口先登,登之向敌阵也;(6)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7)五百斛以上还有小屋,曰斥侯,以视敌进退也。
两者之述何等相似、相合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绝对是对同一种船的描述。
众所周知,古代记史中多以战船为例,《释船》也不例外,可见此类战船在岭南地区的珠江是一种极常见的船舶,具有典型性。
也与罗香林先生《百粤源流与文化》一书中阐述的广州汉代城砖上绘有楼船相符,并与刘熙之述相呼应——同时代、同内容!再如,由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环身船纹——战船“南越王船”也与刘熙所述之战船有同工异曲之妙,桅、帆、舵、爵室、小屋,惟“南越王船”是一艘快速巡船,而非战斗舰,未见女嫱、箭孔而已。
复原模型见图2。
由此可见,汉之中后期,楼船(含带小屋的船只)在岭南地区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河、海船。
根据历史的经验,历朝历代均见政府征用民船改装为官船、战船,而来自中原的楼船(战船),结合岭南古已有之的船舶建造,发展了岭南的造船技术,壮大了岭南的造船业,楼船改装为民船、货船,用于民间海上贸易的交通工具,这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论述,都是无暇可击的。
现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汉代由徐闻、合浦始发,沿着海岸线,在浩瀚的南海航行的贸易船一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楼船式的商贸船。
毋庸置疑,因为马援曾经以楼船渡海,楼船的航海性能绝对满足沿岸航行于“自日南障塞。
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
五百斛、三百斛等词语出现于《释船》章节之中,“斛”表示舱容,以笔者之见,《释名·释船》中的“斛”大概是最早对船舶舱容的记述,且所指的是有舱容的贸易船。
据《说文解字》斛条:“斛,十斗也”。
《辞海》斛条:“量器名,亦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5]《梦溪笔谈》卷三:“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6]据资料查得,宋时1斤相当于现时1.28斤。
故1斛粳米重为:92.5×1.28=118.4斤=59.2千克粳米1千克的体积是0.8立方分米,即每立方米为1250千克,故1斛粳米体积为(59.2/1250)×1=0.04 736立方米。
由此可知,《释船》中五百斛、三百斛、二百斛等船的装载量与舱容如表1所列:如果籍此孤证认为当年汉皇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只是30吨以下的单桅帆船,似乎过于草率,30吨以下的船能否远航海外吗?在中国的史书上很难找到有关船只尺度的记述,但历史证明这是可能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清廷颁布:“今广东、福建沿海民人,许五百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
”[5] “康熙粤海关的关税分为船钞(船税)和货税两项。
船钞是按船的大小定等……并区分东洋船、西洋船和本国商船等进行征收。
东洋船长7.4丈,阔2.3丈,为第一等……长7丈余,阔2.1丈为第二等……七国出洋商船……阔2.2丈,长7.3丈以上为一等……阔2丈,长7丈以上为二等……”。
[6]此尺度说明五百石(斛)左右的中国商船和东西洋商船是远航贸易船,而中国舟船的形制是“凡舟身将十丈者,主桅必两”[7],船长7丈余者为单桅也应该是靠谱的。
但据史,南越末年,五主赵建德曾在福建绥安(今福建漳浦县)建造海船,据《南越志》曰:“王(五主赵建德)曾派人往绥安的连山伐巨木,建造一种能载千石的‘南越舟’。
”千石当也是个约略数,一斛为一石计,即相当于一千斛,其装载量约为60吨,是汉代的大船。
赵建德造船在刘熙之前,但刘熙却没有记述千斛船,又是为什么呢?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参考古已有之的珠海渔船,首尾尖翘;参考楼船的造型;参考“南越王船”的小屋与主桅及其它汉代的造船技术等,也许可以绘制一幅沿岸航行的五百斛汉船草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船,其主尺度选择大致应为:船长7.2丈,阔1.8丈,深1.0丈,桅高5丈,单桅。
刘熙为东汉士人训诂学家,以文字、字音记下了“释船”,文字不多却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岭南的汉船有舵、桅帆、桨、橹……可以想象汉代徐闻、合浦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海外贸易始发港,气势磅礴、积货如山、历史深远的港口,尽管只是沿岸航行但其历史的价值远远超过2000年。